四大行十年前壞賬陰魂未散:3萬億泡沫藏身GDP

四大行十年前壞賬陰魂未散:3萬億泡沫藏身GDP時間:07-14 | 來源:天涯社區 | 評論共0條核心提示: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轉型,萬億不良資產掛賬,中央財政的「共管賬戶」模式變成「左兜掏右兜」的遊戲,國家要想核銷這筆壞賬,將計提2009年10%的GDP……

四大行十年前壞賬陰魂未散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轉型,萬億不良資產掛賬,中央財政的「共管賬戶」模式變成「左兜掏右兜」,國家要想核銷這筆壞賬,將計提2009年10%的GDP,全國人民變成真正的埋單者。

6月28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信達股份」)在北京召開創立大會,拉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下稱AMC)的轉型序幕。遙想當年國家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注入四大行,同時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進入AMC,現在四大行都上市了,AMC也開始轉型了,1.4萬億不良資產核銷卻成了隱藏在GDP之中的巨大泡沫。

四大行壞賬遊戲

1999年財政部分別提供100億元充當資本金,設立AMC;央行向AMC提供再貸款5739億元,AMC共向四大行發行金融債券8200億元,大致以1:1先後購買四大行總計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

在銀監會官方網站,關於AMC最新數據截止日期是2006年一季度(見右圖),這一數據暴露了AMC處置不良資產的秘密。按此數據推算:AMC購入貸款原值應為1.26萬億元(8663.4億元/68.61%);如果不良貸款全部處置完畢,現金回收可能達到2631.69億元(1805.6億元/68.61%);加上非現金,資產回收可能達到3049.2億元。以上推斷都是基於現金回收率和資產回收率不變。但實際越到後來剩餘貸款處置難度越高,兩個回收率都會下降。

2006年6月底,時任財政部金融司副司長的孫曉霞表示,AMC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17萬億元,占接受總額的83.5%,現金回收約1870億元,回收率為16%。當年年底AMC皆宣布圓滿完成不良資產處置,根據公開數據,AMC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21萬億元,累計回收現金2110億元,比國家核定目標超收286億元。

回到銀監會的報表,現金回收2631.69億元,資產回收3049.2億元,如果不良資產數字用主流聲音的1.4萬億元計,那麼AMC辛辛苦苦十餘年,現在不良資產還有1萬多億元(1.4萬億元-3049.2億元)。

按照再貸款和金融債券年利率2.25%計算,AMC每年需支付央行和四大行利息300多億元(1.4萬億元×2.25%=315億元,忽略發債的批次),10年來回收現金全部付利息都不夠。

AMC不良資產的處置費用高昂,回收效率低下,其間審計署一度發動審計風暴,銀監會也提出過嚴厲的整改意見。十餘年,AMC勢必新增費用若干,如按媒體披露的7%的不良資產處置費用率,現在的壞賬可能不止1萬億元。

所以,從AMC接收不良資產開始,這就是一個數字遊戲,即所謂的「政策性收購」。

AMC中的經濟泡沫

隨著信達股份成立,「共管賬戶」的轉型方案拉開了AMC轉型的大幕。

目前,信達資產還有不良資產2000多億元,基本是無法收回的真正「壞賬」。但在轉型方案中,其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將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

引入「共管賬戶」,財政部不需立即支付現金化解損失,信達的報表煥然一新。對於「共管賬戶」的償還,財政部將賬戶存續時間初步定為10年。如此,信達避免了被解散的命運,財政部也將買埋壓力再度留給未來。

AMC欠四大行的8200億元,也有了去處。中行6月末公告稱,其接到財政部通知,持有的東方債券到期後延期10年,利率不變。去年9月,建行持有的信達資產的2470億元債券已率先獲延期10年。另外,AMC欠央行5739億元再貸款也將停息掛賬。央行資產負債表沒有股東權益,資產負債大致保持平衡;左側每增加一筆AMC債權,右側就印刷一筆鈔票與之相對應,從而注入一筆流動性;左側AMC每償還一筆貸款,右側就註銷一筆基礎貨幣,從而迴流一筆流動性。現在AMC掛賬,就是左側不再償還貸款,右側也不再縮減貨幣,流動性停留在流通領域中,就可能導致全社會的通貨膨脹,全體人民為AMC埋單。

其實早在2006年,信達、東方兩大資產管理公司就成為首批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企業,將爛賬打包發行CDO、CDS一類次級債。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銀監會暫停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經過2009年接近10萬億元新增信貸的瘋狂,新一輪不良資產日漸湧現,化解就只能直接拿資本市場開刀。2009年是信貸躍進年,2010年必然是融資潮起年。如果目前已宣布的計劃均能順利實現,今年銀行業融資總規模或超6000億元。

無論是不良資產進入「共管賬戶」,還是債券延期、央行掛賬,都是債務「左兜換右兜」,在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不同科目下進行的調整。但債務就是債務,企業核銷要靠利潤,財政核銷要靠納稅,央行核銷要靠通脹。現在這些壞賬隱藏在銀行效益中,蝸居在GDP效益中,它們才真正是中國經濟的泡沫。

3萬億改革成本相當於GDP十分之一

銀行的壞賬實際上是整個經濟改革的成本。中國搞的是漸進式改革,對於改革的阻力,採取迂迴、包容方式,沉澱為改革的成本。

改革之初,成本多由中央財政當期直接支付,但到後來,由於國家財力有限,銀行開始充當「第二財政」,逐漸形成為巨額壞賬。

央行研究局在2002年下半年的一個調研報告顯示,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有80.7%是漸進改革成本的轉移造成的,具體原因包括紅頭文件、企業政策性關停並轉、國有企業經營不善、地方政府不當干預等。銀行壞賬積累到一定程度,中央政府就要設法相救,銀行就會進行財務重組。

第一種形式是銀行用自身利潤核銷壞賬,這是企業行為。但用這種方式核銷的只是極少部分。

第二種形式是國家動用外匯儲備重新注資。如中行和建行用中央財政的所有權沖抵1970億元損失類貸款後,兩行各獲得225億美元的外匯注資。

第三種形式是AMC向四大行發行了10年期中央財政擔保的金融債券8200億元,用於收購銀行不良資產。2005年4月,工行將2460億元不良資產置換成等價的金融債券後,劃歸「共管賬戶」,並委託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

第四種形式是AMC通過央行再貸款或央行票據收購銀行不良資產。1999年—2000年,AMC用5739億元央行再貸款按賬面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資產;2005年工行4590億元可疑類貸款按賬麵價值置換為央行票據,再以賬麵價值26.38%的平均中標價出售給AMC。

銀行財務重組支付了改革成本嗎?只有第一種方式是被直接支付了的,因為利稅本應屬於財政部。其他三種方式,都只是完成了改革成本的再次轉移——原本已轉移到國有銀行的改革成本,經過財務重組後又轉移到中央財政與央行。

外匯儲備直接向銀行注資,相當於直接增發同等數量的人民幣。第三種形式又是通過隱性擔保這種形式,仍然不是直接的、一次性的埋單,而是由中央財政間接的、延期的支付。第四種形式由央行負擔,實際上最後通過普遍的物價上漲,由全體人民埋單。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改革成本在被轉移、被延期支付的同時,還在被放大、被惡化,這是一個更加惡劣的問題。

2006年,西南財大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野華做過測算,中國漸進式改革成本估計有23979.38億元,這個數字還沒有包括農行的股份制改革成本。

農行股份制改造過程中,財政部和農行設立「共管賬戶」,置換8156億元不良資產,存續時間15年。這相等於農行持有財政部年利率為3.5%的等額債券,財政部每年付息285.46億元,15年共4281.9億元,連本帶息12445.1億元,農行改革成本又超過了1萬億元。當然,利息也還是財政部從農行的利稅所得。

按陳野華的測算,截止到目前的中國改革成本:32135.38億元。如果加上財政部支付給農行的利息成本,則上升為36424.48億元。

按照統計局修訂後數據,2009年中國GDP總量為340507億元,如果一次性核銷這些成本,就只剩30萬億元多點兒,10%就沒了。中國GDP能夠計提10%的撥備嗎?

(劉東《證券市場周刊》)


推薦閱讀:

六七十年代玉女前世今生
上大學,並不是對十年苦讀的「獎賞」!
一卷誦吟唇齒馥 十年砥礪月華明
擇日中這些六十年一遇的好日子,你可有福消受
武林外傳愛了十年看了十年,是什麼體驗?

TAG:泡沫 | 壞賬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