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忠先生-活到天年
活到天年——秘傳全中國的養...
作 者: 武國忠
出 版: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定 價: 29元
ISBN: 9787538438604
出版日期: 2008-08
版 次: 1
標 簽: 長壽 亞健康 武國忠
所屬分類: 生活讀本 健康讀本
【本書簡介】
在書中,武國忠先生願為大家無私獻上:1.一招來自於武林大成拳中的不傳之秘——站樁養生功,最快激活您全身的陽氣,從根子上護衛您的先天之本,陽氣一足,有病祛病,無病強身。2.7種開啟您生命陽氣之門的不老術,讓您長久地保持青春活力。3.20個奇效大穴使用方法,從此,您可以在自己的身體上對症下藥,盡享手到病除之喜。4.兩種簡單有效的健康自測法,5種祛除亞健康及眾多慢性病的有效方案,讓您免受求醫無果之苦。5.向食物討要生命力的奧秘以及養生治病的3大玄機。6.讓父母延緩衰老的7大法寶,即使您不在他們身邊,也能好好地盡一份孝道。7.兩種養顏大法,願您心愛的人環肥燕瘦,永遠年輕依舊。
目錄
序言
第一章:陽氣決定長生
1. 人要活到多少歲才算盡其天年
2. 養生就是養陽氣
3. 現代人為什麼會陰盛陽衰
4. 陽氣旺盛,百病不侵
5. 為自己看病--判斷"體內有濕"的簡易方法
6. 看舌觀指,辨證養生
7. 站樁養生法是最簡單有效的長命之道
8. "放鬆"是人體最好的大藥
9. 要活就得動
10. "太極護身",生生不息
11. 天地相合--來自於中醫不傳之秘的養容術
第二章:人體有大穴,祛病真如神
1. 胃口好,活得就好--然谷是開胃的大功臣
2. 頸椎、腰椎有病,後溪穴百用百靈
3. 大藥逞神勇,承山滅頑濕
4. 每天敲風市穴,健康就會隨"風"而至
5. 神仙也怕腦後風,有風就找風府穴
6. 印堂發亮,就是福相
7. 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8. 胸腹的眾多毛病就靠公孫穴擺平
9. 對心腦血管疾病釜底抽薪--再探合谷穴
10. 怪病就靠膈俞收,只生歡喜不生愁
11. 人體老生寒,太溪定生暖
12. 有效就是硬道理--6個穴位包治眾病
13. 救命大隱士,委中最無私
14. 別拿胃痛不當回事--胃痛的身心共治法
序言 如果家裏有一個醫生
我 7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我深深記得那天的情景:淩晨2點鐘,父親因突發性腦溢血,昏迷不醒,好心的鄰居幫我們到處請醫生,卻遲遲不歸。無助的母親心急如焚,淚流滿面,一遍一遍不停地呼喚著昏迷中的父親。這一切,被幼小的我看在了眼裏,心中暗想,"如果家裏有一個醫生,那該多好!"父親住院10天後終於沒有抵擋住病魔的糾纏而去世了,從那時起我發誓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個醫生,做一個好醫生。
多少年過去了,父親離我們而去的情景總是歷歷在目。我知道,幼時的這個誓言,早已決定了我的一生。
在漫長的學醫道路上,我是比較幸運的,起步也比較早。我有一個叔叔是習武的,我從小跟他習拳,並學習跌打損傷的治療方法。後來,又有幸接觸到廖厚澤、胡海牙等杏林大醫,他們把我領入中醫之門,帶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尤其是傷寒派的大家廖厚澤先生,我在他門下系統地學習了傷寒,並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見習,收益無窮。從20多歲起臨證看病,至今算一算也有將近20年了。
我從來不認為一個好醫生就應該純粹守在診室接待病人。在診室裏,病人一撥一撥地來,又一撥一撥地走,往往一天就是三四十人,我沒有太多時間跟他們細細交流。有的病人回去病好了,就不再找我了,有的病人回去吃了藥,病沒好,又找別的醫生去了,總之,很多病人一去就如泥牛入海,再無音訊,我也不知道我開出去的藥到底有多少效果?還有的病人,在我這裡治好了,下次有病還來看,還會帶著自己的親朋好友過來,最後,一個介紹一個,形成一條" 病人鏈",這雖然使我小有欣慰,但心裡仍覺不安。我老在想:怎麼現在生病的人越來越多呢?怎麼這個"病人鏈"斷不了呢?無論如何,我都覺得自己沒有達到兒時理想中那個"醫生"的標準,總覺得自己欠病人一點什麼東西。
古人云:大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我曾斷言:中醫好多病都能治,只要你抓住時機!但是,我坐在診室裏,都是已病之人來找我,其中很多人已經錯過了治病的最佳時期。不會有人好端端地來醫院掛個號,問我:"醫生,我沒病,您給我看看我以後會得什麼病吧?"倒是有很多人,即使身上不舒服,仍然強挺著,非得到了難受得挺不住的時候才跑來找醫生。對於這樣的病人,我能治嗎?能治!但對於病人來說,這場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卻沒能幫他避免。雖然病人病癒後千恩萬謝,我卻感覺受之有愧,總感覺自己僅僅是一個靠"治已病"而沽名釣譽的下工,面目可憎。
如何"治未病"呢?那就是養生。真正高明的醫生,會讓所有跟他有緣的人不生病!這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說到養生,道家是做得非常好的,有很多獨到的經驗,於是我又四處拜求名師高人,深入研究道家的養生真諦,體會那種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確,只要邁入這種境界,人一生是完全能像《黃帝內經》所說的"度百歲乃去"的,但很多人無緣接觸這些養生之道,為什麼無緣呢?並不是他們沒有這個福氣,而是我們做醫生的沒有盡到職責!所以,我感覺,把中醫裏最精華、最高妙的養生大道傳播開來,讓盡可能多的朋友知術得道,這是我的一大使命。
人的絕大多數疾病都源於沒有好好養生。中國的養生之道也是養心之道,它不僅僅是教人強身保命的,而且還教人改變生活中的一切弊端,包括改變不良的性格、改變惡習,從而扭轉命運。
所以,對幾乎所有的病人,我都會跟他們講明養生的要義,找出他們在養生方面的缺失,讓他們有所為,有所不為。當他們照著我的建議堅持去做以後,沒多久不但健康改善了,而且整個生活也為之煥然一新,這是我和他們都非常樂意看到和嚮往的。
真正的養生之道,是以提升人的整個生命品質為目的的。當我發現自己能做到這一步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已經是一個基本合格的醫生了。但是,我心中仍然忐忑不安。
從醫近20年來,我堅持博覽廣學。一切治療方法,無論中醫、西醫,遑論湯藥、針灸,我都兼收並蓄,並在臨床中使用、體會;凡是與醫學相通的學問,包括武學、道家、史學等,我都去接觸,去學習,並把它們跟醫學、養生結合起來思考、運用。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然而,我熱愛醫學,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沒感覺倦怠過。可是,這仍稱不上博覽廣學。中醫學的博大精深不在於它本身,它與外界的一切都普遍地聯繫著,有一位老師化用陸放翁的一句詩鼓勵我說:"汝果欲學醫,功夫在醫外。"我一直牢牢地記著這句話,因為,學醫之人,不但要精通文史哲、儒釋道,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他所處的這個社會。
有一段時間,我除了繼續攻讀醫書,看病治人,還廣泛接觸社會,兼任了多種看?和中醫不沾邊的社會職務。其實,恰恰這些"功夫在醫外"的社會經歷,讓我能夠更深入地認識和思考當今社會的現狀,跳出"就病治病"的圈子,能開始從根本上探尋人生病的綜合原因。這段很多醫生都沒有機會"跳出"的經歷,給予了我在養生保健、治病救人方面經驗的深度積澱和綜合視野。
現在,我除了進行日常診療,做好一個本分的中醫大夫外,還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養生之道的傳播中。我想,這麼多年的努力,圖個什麼呢?還不就是為了做個好醫生?好醫生不想利用他人的疾病和痛苦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享受,他希望自己與病人結緣,更希望與千千萬萬的還沒有生病的人結養生緣;他希望眾生都健健康康過一輩子。
現在,我要把我積累、探索了這麼多年的東西,以最簡單、最輕鬆的形式呈現給盡可能多的人,有朋友說我是厚積薄發,我毫不慚愧地點頭稱是,我知道這些看似輕鬆的文章後的沉重分量,之所以將其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只是因為:有很多人需要它!
武國忠 2008年6月10日於北京聽息雅室
-------------------------------------------------------------------------------
1. 人要活到多少歲才算盡其天年
為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才七八十歲,而且大多是死於疾病!為什麼今人比古人所預期的天年壽命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一呢?是誰偷走了這四五十年的寶貴生命呢?
在長期從醫經歷中,我面對的病人是各種各樣的,我經常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想活到多大歲數?"令我驚訝的是,很多人都說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
生命的長短與品質好壞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如果你對它關心不夠,那人生還有多少快樂可言呢?
我們的確應該為自己的健康長壽早作準備了,這個準備工作花不了您多少時間和金錢,但換來的卻是高品質的生命。
高品質的生命就是活到"天年"。
那麼多大歲數才能稱為"天年"呢?《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乃去,而盡終其天年"。早在幾千年前,充滿智慧的中國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來推演人的一生了。
美國學者海爾弗裏根據細胞分裂次數來推算人的壽命,得出的結論是人的壽命應該為120歲。這些研究結果,與我們祖先對天年壽數的記載驚人地一致。
但是,為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才七八十歲,而且大多是死於疾病!為什麼今人比古人所預期的天年壽命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一呢?
這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是什麼導致我們生病,是誰偷走了我們四五十年的陽壽呢?
當然是陰氣。
陰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經常人為地傷害自己的陽氣,助長自己的陰氣,以至於半百而衰,不能終其天年。這一點,我們的先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幫我們指出來了。《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說:不善養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飲料那樣沒有節制。喝酒喝多了以後,既傷人的精神,又傷人的臟腑和血脈。還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當成正常的,深陷各種健康誤區而渾然不覺。比如,醉酒之後入房縱欲,傷於酒又勞於色,只貪圖一時的歡欣,而肆意地縱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氣。另外像熬夜、暴飲暴食、生活起居沒有規律等等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導致人們半百而早衰,疾病纏身而不能終其天年!
有人說: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比過去長了,活到八九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但我想:這些長壽老人,他們年輕的時候,生活與現在是不相同的。如今這些整天勞心勞身的人們,他們的身體真的是不容樂觀。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肩周炎、血管硬化等病,已過早地在這群三四十歲的人士身上出現了。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希望人人都有完美的成功和幸福,不希望有誰到了成功的時候忽然身體垮下去。但我不希望看到的這些事情,卻天天在我們的身邊上演。
其實,我們的老祖先早就在《黃帝內經》中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食飲有節,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我們隨時隨地都不要人為地去傷害自己的陽氣,但我覺得這還說得不夠,依我看,任何時候我們都還要積極主動地以各種方法培養自己的陽氣,以增強人體的自愈能力。要記住,無論你現在多大年紀,只要陽氣一足,活到天年就不是夢想。
2. 養生就是養陽氣
當人體有不適的時候,體內就好比是陰冷潮濕的天氣,但只要太陽一齣來,這種環境就不利於疾病的生長、發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把人體的太陽托起來,讓它光耀我們的五臟六腑,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健康。
現在,有很多病比較難治,用常規的方法很難獲得好的療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這些疑難雜症,這成了困擾我多年的一個難題。也正是這些難題,促使我常常在生活中結合著古人的智慧和經驗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尋,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讀《黃帝內經》,才發現其中暗藏著一個很重要的玄機。
這個玄機就是固護陽氣。《黃帝內經》中的《生氣通天論》篇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陰陽為"生殺之本始"。張景岳注曰:"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正是這兩段話使我悟出了治病和養生保命的真諦,困擾多年的難題一下子豁然貫通了。
原來,人的生命全在"陽氣"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護陽氣,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陽氣旺盛,人體的自我康復能力才能正常發揮,醫藥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陽氣的虛衰導致了我們的身體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健康問題,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並非醫藥無用,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陽氣沒有激發出來。
這個思路一打開,我馬上發現,原來,中國歷代名醫治病養生,無不是在調動人體的陽氣。
宋代的醫學家竇才是一位倡導陽氣養生的大家,他強調"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毖傷",其中,尤以艾灸關元為重點,他認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時候要灸關元穴一千壯,也就是大概灸一個月的時間,便可以保持強健旺盛的精力和體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會使小腹丹田處時常像有一團太陽那樣溫暖,使人其樂融融。
《黃帝內經》中的這一玄機,古代許許多多大醫都發現了,並且成功地用在臨床上;自此,我在治病和給人做健康指導的時候,也把固護陽氣作為核心內容,以此為指導,很多疑難雜症迎刃而解。
我讓人們用站樁的方法振奮全身的陽氣,教人們利用穴位激起人的陽氣,利用食療等方法去征服陽氣的最大殺手--濕氣。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養生,就是養陽氣。
當人體有不適的時候,體內就好比是陰冷潮濕的天氣,但只要太陽一齣來,這種環境就不利於疾病的生長、發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把人體的太陽托起來,讓它光耀我們的五臟六腑,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健康。
3. 現代人為什麼會陰盛陽衰
我們應該調整呼吸和飲食,以養足身體的陽氣。在呼吸方面,應該多去呼吸那種帶著上天的靈氣和草木萬物的生機的新鮮空氣。在飲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來幫助陽氣的生發。
在現實生活中,體衰的人往往會出現下列症狀:手足不溫,面色淡白無光澤,或面色黧黑,明顯怕冷,對氣候轉涼特別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澆的感覺,喜喝熱茶、熱湯,疲乏無力,易出現慢性腹瀉、消化不良、營養不良、貧血或水腫等;其次是稍微運動則心慌、氣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後易腹瀉,勞累後浮腫,或夜間多尿,性慾減退,男性易陽萎、早泄,女性月經減少,不孕、不育……
這一切,都是陰盛陽衰的表現。人體籠罩在疾病氣勢洶洶的陰霾之下,陽氣虛衰,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時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狀似乎不再專屬於久病體衰的人,我們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狀中的幾種。
現代人為什麼會陰盛陽衰呢?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氣養人的陽,地以食物養人的陰。我們可以看看周圍的環境,污染太嚴重了,在這種品質的空氣中呼吸,我們的陽氣肯定受損。另外,我們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豐富,而且大多是雞鴨魚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陰。在這種生活中,很多人的體型都富態起來了,但精神頭卻不能跟著提起來。
精神屬陽,肉體屬陰,二者不平衡,陰盛陽虛,就出現了中醫所說的"形勝氣"的現象,《黃帝內經》講:"氣勝形者壽,形勝氣者夭。"也就是當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無法完全駕馭形體的時候,他就會生病,而且難以治癒。
這一點提示我們:我們應該調整呼吸和飲食,以養足身體的陽氣。在呼吸方面,應該多去呼吸那種帶著上天的靈氣和草木萬物的生機的新鮮空氣;在飲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來幫助陽氣的生發,比如,體內有濕氣是現代人的通病,濕為陰邪,能遏制陽氣,薏米紅豆湯可以祛除身體內的濕氣,濕氣除掉了,陽氣自然生出來。此外還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與葛花同飲,可免醉酒;寒涼的螃蟹,要配上溫性的生薑、蘇葉同吃,才能預防痛風。生活中的這些細小問題,我們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進一大步!
《黃帝內經》還告訴我們:動屬陽,靜屬陰。現代人的身體缺乏正確的鍛鍊,使人體變得靜多動少,陰氣過剩,兩者相加會同時傷害人體的陽氣,導致我們的身體呈現出病理性的陽虛狀態,使我們的陽氣比古人更虛。
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所化,但是,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給我們的陽氣實在太少了,因此我們今天才會有各種各樣的疾病纏身。
4. 陽氣旺盛,百病不侵
人體自身是有抵禦外邪的能力的。這種能力就是陽氣,在中醫裏又叫"衛陽"或"衛氣"。衛就是衛兵、保衛的意思。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佈在肌膚表層(腠理),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現代人生點小病的時候,比如感冒,一般是不輕易找中醫的。很多人,久病體虛,在述說各種病情的時候,往往都會問我:"我這些病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說:"你以前和現在所生的病,根源只有一個,就是陽氣虛弱。"
人生天地之間,大自然中的風、寒、暑、濕、燥、火時時刻刻都在威脅著我們的健康,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六淫邪氣"。一年四季,春有風邪,夏有暑邪、濕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們侵入人體後,有的很快就發病,有的則要潛伏相當長一段時間,轉化成各種形式的其他病變。然而,同在六淫邪氣之中的包圍之中,為什麼有的人會生病,有的人不生呢?
原來,人體自身是有抵禦外邪的能力的。這種能力就是陽氣,在中醫裏又叫"衛陽"或"衛氣"。衛就是衛兵、保衛的意思。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佈在肌膚表層(腠理),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人生天地之間,大自然中的風、寒、暑、濕、燥、火時時刻刻都在威脅著我們的健康,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六淫邪氣"。一年四季,春有風邪,夏有暑邪、濕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們侵入人體後,有的很快就發病,有的則要潛伏相當長一段時間,轉化成各種形式的其他病變。然而,同在六淫邪氣之中的包圍之中,為什麼有的人會生病,有的人不生呢?
在六淫邪氣中,陽氣旺盛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邪氣攔在身體之外,所以,不管環境如何惡劣,不管外面流行什麼樣的病菌,他都不會生病。為什麼有的人能逃過瘟疫,還是因為他的陽氣非常旺,而陽氣虛的人就不同了,邪氣在體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長驅直入,直傷人體。
所以,那些身患各種疑難雜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衛陽不固、腠理不密的,都是由於陽氣不盛,以致外來的各種邪氣陸續佔領人體並日積月累而成。
產生疾病的原因,在人體外有六淫,在人體內則有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大喜傷心,大怒傷肝,憂思傷脾,大悲傷肺,驚恐傷腎,五臟的病變很多都是由於情緒波動產生的。
人的情緒在什麼時候波動最大呢?還是在陽氣不足的時候。陽氣充足的人樂觀、通達,陽氣不足的人悲觀絕望,憂思綿綿。所以,把陽氣升提起來了,人的精神面貌就會有一個重大的改觀,所謂"七情"產生的病,也都會統統離我們遠去。即使偶爾不慎生病,人體的自愈功能也會在最短時間內把我們的身體修復如初。
還有,所謂衰老,就是陽消陰長而已。衰老是自然規律,但是,通過努力卻可以使衰老延期,一直延期到自然賦予我們壽命的極限。當人活到天年的時候,死亡不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種大解脫、大歡喜。
總而言之,只要陽氣足,我們就油然地不怕生病、不怕衰老、再沒有對死亡的恐懼。醫生能做的,只是用針用藥調動人體的陽氣,復活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而已。如果我們自己懂得固護陽氣,培養陽氣,那麼,我們可以毫不慚愧地說:最好的大醫就是我們自己。
5. 為自己看病--判斷"體內有濕"的簡易方法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剋星,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兇。只要濕邪少了,一切所謂的現代病都會遠離我們,一切惡性、慢性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溫床。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
因為他們的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裏應外合,糾纏不清。
為什麼以前僅僅盛行於我國西南的川菜風行全國?因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濕邪比較重的西南一帶人需要用它來化解體內的濕氣。現在,全國很多人的體內都有濕氣了,都需要辛辣來化解,於是大家本能地愛上了川菜。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人體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然而,有濕呢?那就有點難辦了,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裏除了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方法越多,就意味著這個敵人特別狡猾,更難對付。
濕是無孔不入的。濕邪傷人時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為什麼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更重,寒邪傷人更狠。
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時候來得痛快。
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有病之人的體內,肯定是頑固的濕邪在作祟;貌似健康的人體內,也有濕邪埋伏在那裏伺機行事。那麼,怎麼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還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如果不便於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乾凈了。但體內有濕的人,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濕氣的黏膩性讓大便停留在腸內,久而久之,糞毒入血,百病蜂起。
再者,還可以根據大便的顏色來判斷。什麼樣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黃色的、圓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說真的,現在像如此健康人的大便還真不多見,多是青色的、綠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
是什麼原因導致大便顏色成為深綠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加上現代人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鬱,所以大便無法正常。
為什麼成形的大便很少呢?中醫裏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主食,現在反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不舒服,葷素搭配極不合理,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體內有濕氣,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問題。
疾病就是這麼噁心傷神,它包藏在人體的皮囊之內,我們看不見,西醫拉開這個皮囊,能看見它的部分,中醫則通過觀察外在的能看到的東西歸納出體內邪氣的情形。
如果你每天早上7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纏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裹著,讓人懶得動彈,那麼,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斷自己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裏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剋星,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兇。只要濕邪少了,一切所謂的現代病都會遠離我們,一切噁心、慢性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溫床。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是我們養生祛病的首要任務。把體內的濕氣驅逐出去,身心就會光明燦爛。
看舌觀指,辨證養生
字體 [大 中 小]
6. 看舌觀指,辨證養生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洗漱完畢,不妨抽出寶貴的一秒鐘,看看自己的舌頭。還有一種方法,更為簡單適用,就是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
我們養生保健要因人而異,但也並不是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養生之道。怎麼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屬於自己的養生方案呢?有一個基本點,就是辨寒熱。人有寒性體質,也有熱性體質,根據體質的寒熱,我們在養生上要不同對待。這一點,我們只要跟著感覺走就行了:寒性體質的人比較怕冷,喜歡溫熱的飲食,熱性體質的人怕熱,喜歡涼性的飲食,我們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隨心所適就可以了。此外,不管是寒性體質的人還是熱性體質的人,在不同的時期,體內的環境還會發生變化,有時是偏寒,有時又偏熱,這就要求我們經常留意觀察自己體內的寒熱情況,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比較難以掌握,需要我們時刻用心。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體內是有寒還是有熱呢?這裡有兩種簡單的方法。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洗漱完畢,不妨抽出寶貴的一秒鐘,看看自己的舌頭。中醫裏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體寒熱。如果體內寒熱均勻,那麼,我們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而潤澤的,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過於白,滑而濕潤,那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發黃帶膩,那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頭赤紅無苔,那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了。
還有一種方法,更為簡單適用,就是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正常的月牙佔整個指甲蓋的1/5左右,如果遠遠不及1/5,那說明我們體內有寒,如果遠遠超過1/5,那說明我們體內有熱。正常的月牙應該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每個指甲的根部都有可能出現月牙,但是,它們的含義卻不一樣。一般來說,健康之人的拇指和中指應該出現月牙。拇指通於肺,中指通於心,這兩個指頭上的月牙正常,就說明我們的身體寒熱比較適中,不會有什麼大的健康問題;小指上一般沒有月牙,如果出現月牙,說明腎中有熱。當然,也有人說:"我10個手指頭都沒有月牙。"這還得區別看待,如果是從小沒有,這說明你是寒性體質;如果是以前有現在沒有,那說明你體內寒氣較重,平時需要多做祛濕的工作了。
站樁養生法是最簡單有效的長命之道
字體 [大 中 小]
7. 站樁養生法是最簡單有效的長命之道
從事了近20年的中醫診療工作,我發現,這個集養生、中醫、武術於一體的保健方法,居然是目前所有調整身心方法中最簡捷、最便利,而且見效最快的一種方法!
現在,我們一般人的身體都缺乏適量運動,所以更應該通過卓有成效的運動方式來把身體調理好。但"沒時間鍛鍊"和鍛鍊後效果不明顯的原因把很多人鍛鍊身體的信心減弱了,在這裡,我為大家介紹一種簡單易學又不佔時間且效果特別快、特別好的方法,這個方法我自己每天就在用。
我從小練習中國傳統武術,練的是大成拳。這個拳沒有什麼招數和套路,就是"兩手往胸前一抱,靜靜地站著"。這個動作在武術裏叫做"站樁",我把這個源自武術的方法運用到養生治病上,稱之為"抱住健康"養生法。
至今為止,我發現,這個集養生、中醫、武術於一體的保健方法,居然是目前所有鍛鍊身心的方法中最簡捷,而且見效最快的一種。
"抱住健康"養生法非常簡單:隨意地站立,雙手在胸前環抱,全身都放鬆下來。
好了,就這麼簡單,使用這種"抱住健康"養生法,既節省時間又不佔地方,我們看著電視也可以做,聊著天也可以做。我經常建議我的一些親朋好友(或者患者朋友),每天下班回家後看著電視這麼站半個小時,什麼時間都不浪費。
有人會發出疑惑:這麼有效的養生方法會這麼簡單嗎?天底下還有這樣的好事?
大成拳的創始人王薌齋先生,在七八歲的時候,身體極度虛弱,得了頑固性哮喘,這種病在當時是沒有什麼好辦法治的,萬般無奈時,著名的形意拳大師,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美譽的郭雲深先生把形意拳中的不傳之秘--站樁養生功傳授給了他,王薌齋先生就通過練這種養生功來調養身體,不僅病好了,而且身上不知不覺有了很深的功夫。
我現在介紹的這個"抱住健康"養生法,就是融合了王薌齋先生的神功和我自身的經驗而成,其"隨意站立、雙手環抱、全身放鬆"的動作,恰恰會讓人不自覺地形成最優的養生狀態,能夠直接把人體的很多特效穴位功能調動起來,因此,"抱住健康"養生法的原理就是在刺激人體的經絡,它相容人體經絡穴位的眾多養生功能。
首先,它調動的是足三里這一對大穴;另外,"抱住健康"法做得多了,就會感覺頭頂上有一根線懸著,這就調動了頭頂的百會穴;而手掌的環抱狀態,正好又調動了勞宮穴;腳掌的站立狀態,還調動了湧泉穴,讓補心和養腎的兩大要穴起作用。所以,練"抱住健康"法的時候,人往往手心、腳心會發熱;還有,胸部、腹部和背部會充分放鬆,這又調和了任督二脈……全身所有對人體有用的穴位和經絡,通過"抱住健康"法都能充分地調動起來,可謂"一站通經穴,一抱健康來"!
簡簡單單的"抱住健康"法,就這樣把養身和養心完美地結合起來。多年的練習經驗使我體會到,"抱住健康"是靜中有大動,看似靜靜站著,只有輕微晃動,實則全身的奇穴都在動,這是真正的動,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動,"抱住健康"又是不靜而真靜,雖不能全無雜念,但卻能心生歡喜,精神愉悅。
平時,我們的心如野馬狂奔,不能急剎,而當"抱住健康"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放慢腳步,彷彿徜徉在明月清風中。
練"抱住健康"養生法時無須意守丹田,沒必要擯除一切雜念,多想點令人愉悅的事吧,因為,心主喜,微微的喜悅比任何養心的藥都好。這時,我們全身放鬆,無憂無慮,您看吧,沒多久,您就會嘗到什麼是身體的大歡喜。
"放鬆"是人體最好的大藥
字體 [大 中 小]
8. "放鬆"是人體最好的大藥
"抱住健康"養生法能用最簡單的方法使身心放鬆,一切與緊張相關的健康問題,包括身體緊張帶來的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心理緊張帶來的失眠、健忘、膽怯、多夢、恐高症、恐水症、恐血症、抑鬱症等等,大多可以通過"抱住健康"法來解決。
如果你近期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時,面臨醫生的嚴肅神情,要對你的身體狀況做出"宣判"的時候,你是否會極度忐忑不安,甚至非常恐慌?
如果你是一家大型企業的員工,忽然被提拔到了經理的位置,讓你負責一個大型項目,在感受成就感的同時,你是否馬上就感覺到有壓力了?
……
面臨上面這些情況,恐怕人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其實,這一切本不是什麼大事、難事,但如果你不懂得消解,您的健康就會大打折扣。
怎麼辦呢?讓自己學會放鬆吧。
腳步站好,再把手抬起來,在胸前做抱球狀,全身放鬆下來。"抱住健康"養生法就是最好的減壓方法--不過,最初習練的人,往往會出現雙肩聳起的現象。
現代得頸椎病、肩周炎的人很多,就是因為人們的身心長期處在緊張的狀態下導致的。初學"抱住健康"養生法,潛意識中也會有緊張情緒,所以雙肩會聳起,肩臂也會緊張。這時,我們可以先把肩膀放鬆下來,然後雙手的掌心後縮,手指之間要像夾著一支香煙似的。一定要試著放鬆,要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這樣,我們的上肢、肩背就一定會完全放鬆下來。另外,可能站著站著,身上又開始緊張了,這時候可以把手動一動,稍微抬高或放低點,仍以放鬆為目的。
練習"抱住健康"法,就是在練習放鬆。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哪個部位都要放鬆,不能繃得太緊。繃得太緊,氣血就行不通了。
每個人都是這樣:哪緊張哪病,心裡緊張病全身。練習了一段時間"抱住健康"法後,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感覺,只要把手一抬起來,剛做抱球狀,肩背馬上就放鬆了,心裡也馬上就輕鬆了,很快進入一種喜悅的狀態。
我在給很多人做"抱住健康"養生法示範的時候,很多人會說:"武醫生,我覺得您最親切的時候就是站樁的時候,臉上真是笑容可掬啊!什麼事情讓你那麼興高采烈啊?"其實,這是習慣成自然了,很多時候,只要兩手一抬,我心裡馬上就會進入一種輕鬆愉悅的狀態,這時候,不管幹什麼,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勁,心裡都有說不出的高興。
學會了放鬆,快樂就會油然而至,不請自來。有人向我反映,說他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一段時間後,膽子變大了。有一位恐高症患者,練習"抱住健康"兩個月後,和同事一起去黃山,在黃山上發簡訊對我說,他現在正站在黃山最高的地方體會風飄飄而吹衣的感覺,他的恐高症沒有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實,膽子小源於心理上的壓力大,而站樁養生法通過放鬆全身放鬆心靈,心靈上沒有了壓力,膽子不就大了嗎?沒有了焦慮、恐懼和緊張,剩下的就是百般喜悅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一味認為膽小是天生的,不要以為壓力、焦慮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抱住健康"養生法能用最簡單的方法使身心放鬆,一切與緊張相關的健康問題,包括身體緊張帶來的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以及心理緊張帶來的失眠、健忘、膽怯、多夢、恐高症、恐水症、恐血症、抑鬱症等等,大多可以通過"抱住健康"養生法來徹底解決。
這種"抱住健康"養生法,會讓人不自覺地把全身重量放在前腳掌的2/3處。其實,放在2/3處實際上是要向外一夾,這樣,整個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瞬間就全都充盈起來了,因為足陽明胃經是一條多氣多血的經絡,所以它對激活人體氣血是非常之快的,因而做"抱住健康"法的效果往往比做瑜伽的效果要快得多。
站上幾分鐘後,兩個肩胛會發熱、發沉,手心、腳心也會發熱,繼而全身氣血都在涌動,可見其運動量是很大的,這是靜中之大動,讓肢體的運動縮減到最小,而氣血的運動達到最充分。這樣,就等於把調暢氣血之外的那些不必要因素剔除掉了,好比一輛高級轎車,發動機沒有聲音,也絲毫不發熱,機械效率近乎100%。這樣的轎車目前世界上是沒有的,但通過"抱住健康"養生法來養生,我們人體的健康快車就能有這麼好的性能。
要活就得動
字體 [大 中 小]
9. 要活就得動
因長期坐著或缺乏運動而生出來的病,不僅複雜,而且不容易治癒。因此,有養生經驗的老人經常說:"大動不如小動。"其實,小動不如微動,"抱住健康"養生法的動就是一種微動,確切地說,是一種蠕動。
2007年夏天,一位教授來訪,老人家70多歲了,喜歡研究養生之道。閒聊的時候他說多年來有冠心病,心律不齊,住了5次院了。我跟他講:"像您這種情況,養生要以動為主,活動活動嘛,要活就得動。"為什麼呢?老人家在家裏,兒女都有出息,很孝順,他在家無憂無慮,頤養天年,很少出門活動。靜中無動,全身的肢體不能配合心臟行血,心臟的工作量就大了,能不犯冠心病嗎?形象地說,怡然自得的、健康的心臟面對靜止不動的身體,好比勵精圖治的君王遇到慵懶的臣民,怎麼都不聽使喚,無奈之際,他就躁動不安,心煩意亂,長久下去就會導致心臟出現各種問題了,這也是養生不得法的一種表現。
我給他一個建議,把每天在家看電視的3個小時用來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老人回去後一練就上手,馬上找到感覺了。兩個月以後,他再次登門,非常開心地說他的心臟已經恢復正常,全身都比以前舒爽多了。而且他老伴同時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後,長期的失眠居然消失了,每天都是一覺睡到自然醒。
現在的人,上班的時候坐在辦公桌前,出門有車坐,回到家裏又一屁股坐進沙發看電視,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坐著,缺乏運動,身體的氣血都淤滯了,很多病就是這麼坐出來的。病人談病色變,醫生則是"談坐色變"、"談靜色變"。因長期坐著或缺乏運動而生出來的病,不僅複雜,而且不容易治癒。一天到晚坐著的人,好不容易有了點養生的閒暇,為什麼還要坐在那裏看電視呢?他需要站著,需要運動,需要讓全身的氣血動起來,讓肢體肌肉靈活起來。
"抱住健康"養生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看似不動,其實是不動之中有大動。這種大動又不同於跑步、跳繩等體育運動,對於那些身體虛弱、津乏氣短的人來說,這樣的運動會增加內耗,傷津動氣,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嚴重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疾病以及隱匿性疾病的人,這些劇烈型運動更是不可行的。因此,有養生經驗的老人經常說:"大動不如小動。"其實,小動不如微動,"抱住健康"養生法的動就是一種微動,確切地說,是一種蠕動。
半年之後,這位教授已經把這種養生方法傳授給了上百人。有一次老人家非讓我和他一同向他所在單位的職工講授"抱住健康"養生法,而他的講授居然像他講授專業課程一樣嚴謹:
"兩腳平鋪於地,與肩同寬,全身很隨意地放鬆下來,慢慢地臀部往後靠,如同坐一個高凳,似坐非坐。這樣就站好了。接著,還有一些講究:手要求掌心內凹,十個手指張開以後,裡面的關節往裡面夾,外面的關節往外面頂,虎口是圓撐的,腕關節不能僵死,兩個肩膀撐開;十個手指之間要如同夾一根香煙,不能讓它掉下來;雙手如同抱一個氫氣球,用力輕了這個氣球就飛出去了,用力緊了這個氣球就爆了;用心體會這種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感覺;頭呢,下顎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間好像夾住一個乒乓球;同時,感覺頭上面有跟繩子吊著;腿稍微往前彎曲一點,身體的全部重心落在腳掌的前2/3處,這樣,後腳跟就稍稍抬起來了,又不能完全抬起來,要像踩著一個螞蟻似的,不能讓它跑了,也不能把它踩死。"
我驚訝於老教授講得如此細緻、到位和準確。不過,大道至簡,初學者大可不必追求外形的極致而忽略了基本的原則。所以,當大家要求我進一步闡釋的時候,我對大家說:
其實也不必太追求形式,只要你自己感覺舒服就是最好。如果累了,環抱的雙手可以舉高一點或者舉低一點,都沒關係;兩手還可以左右調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邊,右手不放到鼻子左邊就可以。基本的姿勢做出來後,你可以前後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裏,體會水和人激蕩的感覺,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閉非閉,什麼高興想什麼。
如果有人感覺到手會發熱發脹,甚至裡面有螞蟻爬的那種感覺,這就是中醫上說的"蟻行感",說明體內氣血的流動已經加快了。有人說,站久了還會感覺後背發熱,這是怎麼回事?我們都知道後背有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總督和統領人一身之陽氣,後背發熱,意味著陽氣被鼓動起來了,氣血循行更為通達了。在這個普遍陰盛陽虛的年代,鼓動陽氣是養生的根本。
對於練習"抱住健康"法已經較長時間的人,我建議不妨把意念集中在尾椎骨尖上,慢慢地用尾椎骨尖畫小圓圈,以此帶動身體的微動,此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十個手指的指尖有微微發麻的感覺,隨著身體的微動,這種感覺從手指傳向手臂,腿部、背部也會有相應的感覺。身體這樣輕微?動著,感覺自己就像泡在溫泉裏,像海藻一樣,隨著迂緩的水流飄飄蕩蕩,蕩蕩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體四肢得到怡養,全身血液也像安靜的溪水,周流而不息。
我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已經20多年了,雖然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姿勢,但永遠不覺得枯燥,永遠感覺自己的身心是在進步。剛開始練的時候覺得有些枯燥,但只要堅持一兩周,習慣了、接受了之後,就能很樂意地把它當做日常的功課來做。
其實,我們普通人對於養生大多只有皮毛的功夫,在沒有掌握內在的技術和要領之前,形和意都是必需的。形者養身,意者養心,養心在靜,養身在動。古人講"性命雙修",實際上講的就是我們現代的"身心鍛鍊",通過性命雙修,方可益壽延年。"抱住健康"法就是要強你的身,收你的心。安心在喜,不唯虛;養生在動,不宜靜。動非浮躁妄動,喜非刺激狂喜,能夠做到這兩點,我們就是養生的高人了。
"太極護身",生生不息
字體 [大 中 小]
10. "太極護身",生生不息
我們的神闕和命門兩個穴,就像太極陰陽圖的黑白點,而當我們把手自然甩起來的時候,就是在畫陰陽魚那優美的曲線了。因為手在每一次拍打的過程中,力度是越來越大的,拍到穴位上的時候,力度達到最大,這種拍打的力量是有穿透力的,拍到穴位後還要往裡面深透一些。這樣一來,不就正好拍成一對陰陽魚了?練這個功法,我們的身體周圍就有一個左右轉動的太極,這不就是有太極護身了嗎?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從武當山旅遊回來,帶給我一個精美的太極圖護身符,說是可以保健延壽、保家平安。當時,我把這個圖拿在手裏仔細端詳:這麼簡單的一個圖案,就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演化規律的模型,是古聖先賢智慧的顯現,至於它能否有護身的神秘力量,我也不知道。不過,既然是朋友的好意,我也就非常高興地收下了。
同時,我對朋友說:"你給了我一個護身的太極,我給你點什麼呢?要不,我也給你一個護身太極吧。"
"不用,不用,"他連忙說,"我家裏還多的是,這次帶回來很多呢,各種各樣的應有盡有,你要是喜歡我還可以給你多拿幾個。"
我笑道:"不,你給我的是有形的太極護身符,我給你的是一個無形的護身太極,是一個小小的養生方法,你天天練,練久了,自然就有太極護身了。"
我教給他的這個保健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如果把人體也比為太極的話,那麼,人體前方的肚臍(神闕穴)就相當於人體太極的前方"魚眼",而人體後方和肚臍對應的位置,稱之為命門,相當於人體太極的後方"魚眼"。
前方的神闕(肚臍),是人體元氣的根本;後方的命門(在後腰與神闕相對的地方),則是人體的生命之門。所以,拍打這兩個要穴,可以行氣通血,調和陰陽,激活人體的元陰元陽,祛病強身。
至於怎麼拍打,就要看您怎樣順手了,不拘形式,您感覺舒服、順暢就好。
最初的時候,您可以先用一隻手的手心拍打神闕,然後,再用另一隻手背拍打命門。分開來拍打,以舒暢為度,就這麼簡單。
當然,熟練的時候,您可以變著花樣來,甚至可以左右手的手心、手背輪流拍打神闕和命門。比如:
先把右手手心按在肚臍眼上,左手手背按在命門穴上,接著,上身右轉,帶動兩手甩動,右手往後甩,去拍命門;同時左手往前甩,去拍神闕。手掌拍下,馬上隨著身子的左轉而彈起,右手往前甩拍神闕,左手往後甩拍命門。如此來回重復。不過,沒有必要拘泥於形式,拍打熟練了,您自然而然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拍打方法。
熟能生巧,養生也不例外,當你越練越自然,你就會把初看起來像是體育鍛鍊的方法提升到健康養生的高度和實效上來。
那麼,人體健康的"太極"何在?
我們不妨再把這個養生法練起來。我們的神闕和命門兩個穴,就像太極陰陽圖的黑白點,而當我們把手自然甩起來的時候,就是在畫陰陽魚那優美的曲線了。因為手在每一次拍打的過程中,力度是越來越大的,拍到穴位上的時候,力度達到最大,這種拍打的力量是有穿透力的,拍到穴位後還要往裡面深透一些。這樣一來,不就正好拍成一對陰陽魚了?練這個功法,我們的身體周圍就有一個左右轉動的太極,這不就是有太極護身了嗎?
朋友跟我一起認真地練著,仔細地感受著,忽然非常興奮,說:"我感受到太極啦,是用我手上的力量畫出來的!"他回去後,又給我打電話,說他前幾天因為旅途勞頓,腰有點疼,自從跟我一起練了太極養生功,回到家後,發現腰竟然不疼了,而且腰部微微發熱,非常舒服。他高興得不得了,說:" 這才是真正的太極護身。"
我說:"這個可不是護身符啊,我可不敢說它能招財進寶……"
"不,"他打斷了我的話,"有了健康才能招財進寶,身體正氣旺盛自然全家平安。太極生萬物,健康才是真正的太極啊。"
天地相合--來自於中醫不傳之秘的養容術
字體 [大 中 小]
11. 天地相合--來自於中醫不傳之秘的養容術
面容是一身之陰陽作用的產物,其中陽佔主導,因為頭上以陽經為主,陰為其次。所以,練習這個養生方法,就是先通過上下門牙的相合端正面容,在通過"真陽聚頂"後提升陽氣,最後通過"玉液還宮"來滋陰。這樣,已經端正的面容就在陰陽二氣的交互濡養下慢慢固定下來了。
幾年前,我去南方看望一位中醫同修。這位同修在那一帶頗有醫名,他的診室外面,總排著長長的隊。在他那裏,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每次對病人進行完望聞問切後,會對病人說:"我看看你的牙齒。"病人當然要照辦,於是呲著牙讓他檢查。"嗯,好,你現在把上下門牙對上,對齊,然後把嘴唇合上,嘴唇兩角上翹,做出微笑的樣子我看看。"病人照辦。他看了看,高興地點了點頭,說:"好啦!"然後開方子。
這是什麼檢查?我從沒見過,也從沒聽說過。到了晚上,我就問他。他笑了,說:"這不屬於診斷,這是我的一個小試驗。我是想證實一種說法。你瞧,我這樣是不是更好看?"說著,他把自己的上下門牙對齊,抿嘴一笑,嘴角翹起。我一瞧,覺得還真好看一點了。他的臉本來是圓中帶扁的,這下略微長一點,也略微方一點了,因為下頜骨稍微突出了一些,就彌補了他面部一些小小的缺陷。
朋友說,這是他從中醫古籍裏找到的一個改變面貌的訣竅兒。人有上牙和下牙,古人云"上牙是天,下牙是地"。平時,我們上下牙相合的時候,要麼是上牙包住下牙,這叫天包地;要麼是下牙包住上牙,這叫地包天。一般來說,天包地的人比較多,地包天的人比較少。如果我們用到府牙頂著下門牙,讓它們對齊,這就叫"天地相合"。這個動作,會調整人的下頜骨,使人面容的下部端正飽滿,達到人們常說的"地角方圓"。
天地相合的時候,我們把舌頭抵住上齒的齒齦,嘴呈抿嘴微笑狀,兩個嘴角翹起,連帶頭兩側肌肉上提,用意念感受有一股氣匯集到頭頂百會穴,這叫"真陽聚頂"。這樣我們的面容就呈現出最佳狀態了。只要我們在沒事的時候經常這樣做,保持這種狀態,久而久之,面容就會改變,變得飽滿、方正。由於頭是諸陽之會,嘴角提起來後,全身的陽氣也會隨著被提起來,匯聚到百會穴,這又可以迅速提升人的陽氣,使人變得有精神。由於舌頭一直是抵著上齒內齒齦的,所以過不久就會產生很多津液,等津液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徐徐咽下,體會津液灌溉五臟六腑並一直滋潤到丹田的感覺,這叫"玉液還宮"。於是,這個動作在生陽的同時,又有補陰之功了。
相由心生,說得具體一些,可以說,人的面容是頭面上各條經絡的相互牽引、相互妥協的最終結果。說得更明白一些,面容是一身之陰陽作用的產物,其中陽佔主導,因為頭上以陽經為主,陰為其次。所以,練習這個養生方法,就是先通過上下門牙的相合端正面容,再通過"真陽聚頂"後提升陽氣,最後通過"玉液還宮"來滋陰。這樣,已經端正的面容就在陰陽二氣的交互濡養下慢慢固定下來了。
"從你觀察的那些人來看,是否所有的人只要把到府牙和下門牙一對,天地相合,臉就會變端正嗎?"我問。
"基本上都是的。"朋友高興地說,"這種觀察,我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只有極少數人不行。因為臉型主要取決於下頜骨嘛。南方人的臉,普遍比較小,尤其是男性,臉小了就不太好看了,只要下頜骨這裡稍微調整一下,臉型就變了。所以我每看到一個人符合這個規律,就會非常高興。如果有些人照這樣做後面部改觀非常大,我就把這一招教給他,讓他變好看一點。結果有人打電話給我說,他忍著兩腮的酸脹,才堅持了3天,就覺得自己變帥了,你說神不神?"
那一夜我高興得幾乎睡不著,幾次從夢中醒來都發現自己的到府牙和下門牙是對著的。倒不是因為學會了這麼點中醫的不傳之秘,而是因為今天的經歷讓我更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念:人,是能改變自己的健康、命運、面容的,只要他有緣,只要他用心!
胃口好,活得就好--然谷是開胃的大功臣
字體 [大 中 小]
1. 胃口好,活得就好--然谷是開胃的大功臣
推拿然谷後,我們會很快感到嘴裡唾液腺興奮,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鐘後,人會產生饑餓感。這時候,可以吃東西了。不過這時千萬不要暴飲暴食,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在傷心、生氣、緊張或者生病的時候都不想吃東西,感覺不到一點餓,這是一種病理反應,因為這個時候,人的脾胃功能很弱,胃氣消耗也往往比平時更大。越不吃,脾胃更沒有東西可以運化成氣血,身體就會更受損,這時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開胃,讓人產生饑餓感。有了饑餓感,就說明腸胃已開始恢復了正常功能。
很多上班族沒有饑餓感,他們早飯一般不吃,中午12點吃午飯,晚上要麼在家裏要麼去餐館跟朋友同事大吃一頓。飲食如此不規律,久而久之,脾胃不出問題才怪。如何改變這種習慣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人產生饑餓感,使人到了該吃飯的時間就馬上想吃飯。只有讓饑餓感正常,腸胃才能恢復應有的敏感。
此外,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暴飲暴食,吃多了,撐得不行,怎麼辦?老人有病,小孩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麼辦?回答都是一樣的:要趕緊想辦法讓他們的身體產生饑餓感!
然谷穴是人體產生饑餓感的要穴。在我們的腳內側,足弓弓背中部靠前的位置,可以摸到一個骨節縫隙,這就是然谷穴。 "然"字就是"燃"的本字;"谷"表示這個穴的位置在足內踝前起大骨間,這個位置精氣埋藏得特別深。之所以叫"然谷",也就是有火在人體深深的溪谷中燃燒的意思。這是前人的解釋,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但我覺得還沒能解釋完全。因為,穴位的名稱具有多義性,應該把其所有的意義加起來,才能完美地使用這個穴。
在我看來,然谷,也就是"燃谷",還有"燃燒穀物"的意思。穀物就是我們吃進胃裏的食物,燃燒就是消化。然谷穴就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胃裏食物更好消化的一個穴。推拿然谷,可以讓人很快產生饑餓感,同時還能治療過度飲食後的不適,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總之,每天堅持推拿然谷,能讓人的胃口長開、腸道常清。
推拿然谷是很有講究的:首先要準確地找到然谷穴,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後馬上放鬆。當大拇指按下去的時候,穴位周圍乃至整個腿部的腎經上都會有強烈的酸脹感,但隨著手指的放鬆,酸脹感會馬上消退。等酸脹感消退後,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復10~20次。雙腳上的然谷穴都要按。如果是自己給自己做,則兩個穴位可以同時進行。
為什麼要用這種手法?我告訴您,針灸裏有"補"和"瀉"的手法,推拿也一樣。一般來說,快速的、強烈的刺激為瀉法,柔和的、緩慢的刺激為補法。一個穴位,用補法與用瀉法進行推拿,效果是不一樣的,甚至相反。我們對然谷這個穴,用的是瀉法。要把這個手法做對,才有明顯的效果,不然,如果只是隨便按一按、揉一揉,效果雖說仍然會有,但就要大打折扣了。
還有朋友要問了,重復按10~20次,到底是10次還是20次呢?那就要看您是否按到火候了。當您感覺酸脹感越來越難以退去,最後再也不退的時候,火候就算到了。這也是檢測您這套開胃推拿動作做得是否到位的一個標準,做得到位,10次就足夠了,做得不到位,20次以上恐怕也不行。當然,即使沒到火候,效果總還是會有一些的。
推拿然谷後,我們會很快感到嘴裡唾液腺興奮,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鐘後,人會產生饑餓感。這時候,可以吃東西了。不過這時千萬不要暴飲暴食,吃到八分飽就可以了。平常體弱多病的中老年人和素來胃口不好的孩子尤其要注意,"物壯則老",任何事情都不可過度,人生如此,養生亦如斯!
頸椎、腰椎有病,後溪穴百用百靈
字體 [大 中 小]
2. 頸椎、腰椎有病,後溪穴百用百靈
堅持一天這樣做下來,肯定到了下班的時候腰不會酸、脖子不會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每天堅持這麼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頸椎輕鬆挺直,同時,你會發現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
以前,頸椎病是40歲之後人的專利,但現在不是了,20~30歲的頸椎病患者到處都是,我甚至見過得頸椎病的小學生!原因很簡單:伏案久了,壓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麼調理,所以頸椎病提前光臨了。
陽氣不足,人就會未老先衰,這是當今生活中多數人面臨的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
當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伏案工作或學習的時候,上體前傾,頸椎緊張了,首先壓抑了督脈,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壓抑了督脈也就是壓抑了全身的陽氣,於是,久而久之,整個脊柱就容易變彎,人的精神也差了。
人的精神,不是被腦力勞動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錯誤的姿勢消耗掉的。
這一系列問題,都出於同一原因,那麼,通過一個穴,也就可以全部解決,這個穴就是後溪。後溪是小腸經上的一個穴,把手握成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這個穴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臨床上,頸椎出問題了,腰椎出問題了,眼睛出問題了,都要用到這個穴,效果非常明顯。它可以調整長期伏案或在電腦前學習和工作對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只要堅持,百用百靈。
用這個穴位非常簡單,而且容易堅持。我們坐在桌子旁,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的效果。
我們想想,當我們坐在電腦旁閱讀文件的時候,手是怎麼放的?肯定是一手不離滑鼠,一手仍在鍵盤上吧,保持這個姿勢不動,人都變僵了。這時,不妨靈活一點,把手解放出來,讓雙手的後溪穴抵在桌沿或鍵盤上,來回滾動,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鐘,每個小時刺激一次就足夠了。這是毫不耽誤時間的,因為這時候,眼睛該看什麼還可以看什麼。
大家可以試一下,堅持一天這樣做下來,肯定到了下班的時候腰不會酸、脖子不會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緩解。每天堅持這麼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頸椎輕鬆挺直,同時,你會發現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為忙,總是忘記怎麼辦呢?我建議,甚至可以定個鬧鐘,每隔一個小時提醒我們揉動一下後溪穴。不管忙到什麼程度,我想這麼一點時間還是能抽出來的。因為,這是能真正拯救我們健康的好方法。
凡是到我這裡來看頸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議他們這樣去使用後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這樣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頸椎、腰椎要管用得多。有位30歲的白領對我說:"本以為骨骼已經定型,要終生駝背的,但最近感覺背明顯比以前直了。"我說:"當然,年輕人駝背不是因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節一節的,是活動的,怎麼可能隨便定型呢?關鍵是你背上氣機運行不暢,經脈阻滯,才出現駝背的跡象的,一旦這個氣機通暢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來了!"
我還要特別把這個方法介紹給正在讀書的孩子們。現在的孩子很可憐,從小學到高中,小小年紀就承受這麼沉重的學習壓力,我可不希望他們一輩子都戴近視眼鏡,也不能讓他們在沉重的壓力下失去朝氣,成為小駝背。
我本人也和多數人一樣,每天平均在電腦邊工作的時間是11~12小時,但我到現在,視力沒有問題,頸椎也沒有問題,精神狀況一直很好。其實我沒有獨門絕技,就是受益於後溪穴。
很久以前,我就養成了揉後溪的習慣,隨時隨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開車的時候,如果碰見路上堵車,或是紅燈亮了,也會把後溪放在方向盤上來回滾揉幾次,特別舒服。這時候,別人在著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脈、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無窮;一不起急,二不發火,精神振奮,這麼一來,有時候居然覺得堵車也堵得很值!
大藥逞神勇,承山滅頑濕
字體 [大 中 小]
3. 大藥逞神勇,承山滅頑濕
承山穴是我迄今為止發現的祛除困擾現代人健康的最大頑癥--人體濕氣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紅豆粥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次見識承山穴的神威,還是我在學校學中醫的時候。當時,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們的教室在地下室裏,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問題出來了,我感覺兩腿像灌了鉛似的,不想動,身上很疲倦,腦袋也感覺大了、木了,昏昏沉沉地抬不起來。一連好幾天都是這樣。一次下課後,班上有個同學,是北京當時一位著名推拿接骨專家的孫女,她對我說:"你怎麼啦,天天上課就睡覺?"我就把這種難受的感覺告訴了她,這位同學很熱心地說:"我來幫你看看吧!"她讓我站了起來,蹲在我身後,把住我的小腿,雙手拇指各按住我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一個部位,猛然用力,我當時感覺身上像觸了電似的,一陣劇痛,不由得大叫一聲!等緩過神來後,一下覺得自己頭腦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腳也利索了,一切毛病消失於瞬間。我高興壞了,趕忙問這是什麼絕技,她說:"沒什麼啊,只是給你點按了一下承山。"
學醫後,結識了很多高人,再加上自己在臨床上的經驗,我慢慢悟出了承山穴的神奇。當時身上出現那些毛病,主要是因為一天到晚處在地下室那樣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感受了濕邪,再加上學習任務重,心理的疲勞又帶來了身體的緊張。疲勞加上濕邪,人就喪失精神了,好比綿綿秋雨中的樹,枝葉低垂,有氣無力。而承山穴正好有緩解疲勞和驅除濕氣的功效。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這裡,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間。它為什麼會有這些功效呢?
顧名思義,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們的人體,人站著的時候,小腿肚子會緊張,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個紐結,是最直接的受力點。人體這一百來斤,全落在這一點上。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我們承受的壓力,每個人又要承受學習、生活、工作的壓力,這些壓力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無形的山,壓力在身上背久了,就會使人感到累,讓人疲勞不堪。這種壓力,承山穴最會幫人承擔,所以說,它是一個為人扶危解難的穴位,無論我們遇到多大的" 山",只要輕輕按壓承山,它都會挺身而出,義務幫我們承擔壓力,緩解疲勞。
我在臨床上經常用雙承山配雙肩井,治療由疲勞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下班累了的時候,我也會用這兩對穴位,為自己消除疲勞。
承山穴是我迄今為止發現的祛除困擾現代人健康的最大頑癥--人體濕氣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紅豆粥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為什麼呢?承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另一方面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所以,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他的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就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濕邪,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向外逃逸。
另外,游泳的時候,一些人的小腿肚子會抽筋,這是因為人在水裏感受了寒濕之邪,這時,只要趕緊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狀就會緩解或者消失。
按壓承山穴,是有講究的。前面說的那位同學幫我按壓承山穴,手法相當狠,因為要用來幫我發汗、治病,所以不得不用這樣的重手法來一鼓作氣,驅除病邪。但平時我們生活中用來驅除濕氣、緩解疲勞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如此了。承山穴按上去會非常的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會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時候,我們開頭只能輕輕地按、輕輕地揉,以感覺到酸脹微痛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千萬不要把別人或自己按得劇痛難忍。誰都怕疼,在能保障效果的情況下,應該儘量把疼痛減到最小。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既可以調動承山穴的能量,又沒有任何疼痛呢?當然有,那就是前面介紹過的"抱住健康"養生法。
很多朋友反映,自從堅持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後,腿肚子變得有力了,精神變好了,大便也成形了。尤其是"大便成形"這一項,有人不解,說:"我還沒來得及熬您說的薏米紅豆湯喝呢,怎麼體內的濕氣說少就少了呢?"我說:""抱住健康"難道就不能祛濕氣嗎?"
我們練習"抱住健康"的時候,腳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腳掌前2/3處,也就是湧泉穴上,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是偏於兩腿前外側和小腿肚子?兩腿前外側受力,鼓動了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能促進人體氣血的通暢;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於承山穴。所以,"抱住健康"也是在按揉承山穴,同樣能達到減緩疲勞,驅除體內寒濕的效果。
我們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會感覺軟軟的,但如果練了一段時間"抱住健康",再摸他的腿肚子,你會發現變硬了,這就是"抱住健康"自動產生的,小腿不一定會加粗,但是會變得結實。腿肚子硬實了,全身的抗疲勞能力、自動去寒濕能力也就強了,這是因為,那裏有一個無怨無悔的承山穴在辛勤工作著。所以,"抱住健康"的最高境界是不練而無時無刻不在練,因為人體在長期"抱住健康"時,體中不斷體會和調整,已經練就了一套自我強大的自我調節功能,使人體無時無刻不在調動相關大穴的作用。
不要以為這個境界高不可攀。在練習站樁的日子裡,經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發現它比以前硬實了,就說明你離這個境界不遠了。這個境界就是古代平人的境界,成為平人、精神似仙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到那個時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體是一個什麼狀態。
每天敲風市穴,健康就會隨"風"而至
字體 [大 中 小]
4. 每天敲風市穴,健康就會隨"風"而至
人體也像大海,波濤萬頃,神秘莫測,風浪無常,我們只要好好體會這幾個"風"字號穴位的妙用,即使不能"禦風而行",至少,也可以讓健康隨風而至吧。
我家裏養有一隻小狗,來了朋友它就叫得很兇,還使勁地往前撲,這時我便摸一摸它,從頭一直沿著脖子摸到背部,說:"別叫啦。"它便乖乖地待在人身邊搖頭擺尾。有的朋友也學著我的樣子,摸一摸它,它也馬上變得溫順起來。
見到淘氣的小孩,我也會摸摸他的後腦勺和後背,他就乖了。
很多年齡比較大的病人,以前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如今卻被健康打垮,所以格外憂心忡忡。一般我會在診斷完畢送他們出門的時候,輕輕拍拍他們的後背。往往在這時候,他們會回過身來感激地說:"謝謝您啦,武大夫!"
別看這麼一個小動作,其實頗有深意。在使用時,它實際上調動了三個穴位:後腦勺下的風池、風府和肩背部的風門。這三個穴,歷來都被古代大醫定為一級保護穴位,因為它們是風邪侵入人體的入口。其實,它們不僅僅是風邪的入口,而且還是更多能量和氣息的入口。我們撫摸小狗的時候,它會感到很舒服,並且馬上能體會到我們的善意,這就是一陣風,把它的敵意吹走了。我們撫摸孩子的後腦勺,就是在撫摸他的風池和風府,他能夠感覺到我們的愛心,這陣風吹去了他的頑劣,使他聽話了。對於那些年長的病人,我當然不敢無禮地摸他的頭,但拍拍他的背,正好拍在風門穴上,我把我的祝福和鼓勵化作一陣風,從他的風門送入,喚醒病人的意志,讓他勇敢、堅強、樂觀地面對一切。
把我們自己身體裏良好的能量和資訊傳達出去吧,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並不需要什麼功夫,就是利用這幾個簡單的穴位,用這麼簡單的動作。
雖說風是百病之長,但同時也是生命和健康的使者。春天的時候,萬物不都要在暖暖的和風裏發芽、生長、開花嗎?風裏自有生機。我們體內也有這樣的和風,只要能調動起來,健康和生機自然會如約而至。
那日常生活中我們怎麼調動這股風來為自己和親朋們送健康呢?
在我們的大腿外側,膽經之上,有一個特殊的穴位,叫風市。特別好找:我們站立雙手自然下垂,中指指頭在腿上所點的凹陷處,就是這個穴。有人說,風市是風邪的市場,這只說對了一半。市有"雜聚"之義,市場就是各種商品雜聚之所,而在人體的"風市"上,各種風都會聚集到這裡,形成一個市場。市場中的商品,良莠不齊,有貨真價實的好東西,也有假冒偽劣產品。風市也是這樣,除了風邪,還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風,如果用得好,健康自然隨風而至。前一陣子流行敲膽經,有人問我敲膽經究竟有沒有效,我說:"當然有效。不過,膽經屬少陽,有人少陽之氣偏旺,敲膽經就有生發太過之嫌了,說不定能敲出問題來。"
"那該如何趨利而避害呢?"
我說,只要敲風市就可以了。其實,敲膽經中最起作用的是敲風市。它把人體內的風鼓動起來了,也就是鼓動了少陽膽經的生發之氣。沒有必要把整個膽經都鼓動起來。敲風市是最易於操作的,坐著、站著都可以敲,尤其是當我們感覺累了,甚至連自己都感覺到身體的免疫機能正在下降的時候,敲一敲風市,會馬上變得有精神,而且免疫機能也會迅速提高,因為,風市最能把對人體有害的虛邪賊風拒之門外。
來自海邊的朋友說,海上的風浪最可怕,風浪大的時候,人們都躲在家裏,把船停進海港。但是,也有一些有經驗的漁民,能順著風勢出海,滿載而歸。由於對海上的風浪缺乏充分的親身體驗,我至今未能知道他們是如何順著風勢在海上劈波斬浪的。《莊子》裏說"列子禦風而行",是不是與此相似呢?可能也只有幾個小技巧,關鍵要靠心去領悟和掌握。人體也像大海,波濤萬頃,神秘莫測,風浪無常,我們只要好好體會這幾個"風"字號穴位的妙用,即使不能"禦風而行",至少也可以讓健康隨風而至吧。
神仙也怕腦後風,有風就找風府穴
字體 [大 中 小]
5. 神仙也怕腦後風,有風就找風府穴
"風門",顧名思義,不但是風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濕、熱等各種邪氣入侵人體的門戶。正是因為我們後脖子這一塊有風府、風池、風門這3大漏洞,所以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神仙也怕腦後風",當"虛邪賊風"從腦後偷襲、侵入人體的時候,人輕則傷風感冒,重則中風癱瘓。
冬天出門的時候,很多人喜歡用一條圍巾圍住脖子,圍巾的一頭往背後一搭,顯得很美觀,也很舒適,其實圍巾搭在背後也是有醫理的。圍巾雖小,但它恰到好處地護住了我們身上幾個非常重要的穴位:風府、風池和風門。
我們在後腦的正下方可以摸到一處凹陷,這就是"風府"穴了,是腦部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風邪襲人,往往從此而入。風府在督脈上,而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如果風邪從此而入,首先傷的就是人的陽氣,使人出現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等症狀。在風府兩側兩寸許,各有一處凹陷,像兩個池子,這叫"風池",也是風邪的入口,它在足少陽膽經上,風邪從風池進入後,往往會帶來口苦、目眩等與肝膽相關的症狀。"風門",顧名思義是風之門,在膀胱經上,人體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又名熱府,不但是風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濕、熱等各種邪氣入侵人體的門戶。正是因為我們後脖子這一塊有風府、風池、風門這3大漏洞,所以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神仙也怕腦後風",當"虛邪賊風"從腦後偷襲、侵入人體的時候,人輕則傷風感冒,重則中風癱瘓。
我們脖子上的圍巾,會把後頸窩上的風府、風池護住,而它往背後搭著的那一頭,會把風門給蓋上,雖然冬天我們身上的衣服已經夠多,但再加這麼一搭,也還是能讓人感覺非常體貼而舒適。這樣一來,腦後風就基本上被拒之門外了。
腦後風果真有如此厲害嗎?有一個病人,得的是慢性頸椎病,找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試過各種推拿手法,每治療一段時間後雖有所減輕,但過不了多久又復發了。他找我的時候,我深知常規的治療對他沒有什麼好的效果,因為他頸椎病的病因未除,要不了多久還得復發。於是我跟他聊天,聊他的工作、生活,他的工作輕鬆而體面,而且不需要長期伏案,不太可能是導致頸椎病的病因,後來,他無意間說出他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頭正對著窗子。我眼睛一亮,找到答案了!原來,他晚上睡覺的時候,風從窗口進來,從他的風府、風池或風門入侵體內,久而久之,既傷了陽氣,又留下了寒邪,可不就有了頸椎病嗎?
他說:"不會吧?除了夏天,我一般不開窗子睡覺啊,通常我只把窗子開一條縫兒,透透氣。"
我說:"窗戶是進氣的,中國有句老話"針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風",這種空氣的流通會順著窗戶的縫隙直接影響到人的機體。哪怕你的窗子是完全關著的,從窗子進來的風就足以讓你的頸椎僵硬起來了。"
我在他的頸椎部位做了一些推拿,又扎了針,頓時,他的頸椎就不疼了,精神也提起來了。我說:"你回去把家裏搬一搬,床頭別靠窗就行了,不然要不了多久又得犯。"他連聲點頭,說:"我回去就搬!回去就搬!"大概兩個月後,我打電話給他做回訪,他接到電話,感激得不得了,說自從把床挪了一個位置至今,他的頸椎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問題,而且晚上睡覺也睡得很香了。
在這裡,我鄭重向大家建議:夏天吹空調,千萬不要對著自己的後頸窩吹。
印堂發亮,就是福相
字體 [大 中 小]
6. 印堂發亮,就是福相
如果一個人的氣血一直都很充足而且順暢,那麼,他的額頭則是鋥亮發光、血色勻和,而且很飽滿。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天庭飽滿",這種相貌是福相,這種人也必然很聰明。反之,他的額頭則會隱隱發暗,也更容易起皺紋,這就需要長期的調養了。
有一些因意外而脫臼或骨折的病人,在我為他們接骨治療後,我往往會跟他們聊聊天,寬慰一下他們。很多人這時就告訴我說:"我出事那天早上照鏡子,發現自己印堂發暗,結果果然就倒了這麼個霉!您說這是不是巧合?印堂發暗真的就不走運嗎?"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這麼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印堂飽滿發光的人所謂"運勢"好,印堂發暗的人所謂"不走運",其實這是有醫學根據的。
印堂,就是我們兩眉之間的那個小區域。這裡非常敏感,我們可以用一根手指離著幾毫米指著此處,不碰著,這裡都會有感覺,時間長了,還會眩暈。印堂為什麼如此敏感?因為,印堂這一區域,是人體幾條重大經絡的匯集之處: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都要經過印堂,任脈也要從印堂正中穿過。我們知道,膀胱經主人一身的陽氣,任脈主人一身之陰,胃經多氣多血;而且,前額還直接對應於人的足陽明經。不僅印堂,而且包括人的整個前額,都是人體氣血情況的一個外在標誌。
按照我的經驗,從印堂可以看出人體短期內的氣血狀況,從額頭可以看出人體一個較長時期內氣血的情況。
當我們氣血充盈的時候,印堂會很飽滿;當我們氣血運行順暢的時候,印堂會微微發紅。反之,氣血不足的時候,我們的印堂會微微下陷,氣血運行不暢的時候,印堂就要發暗了。所以說,印堂下陷、發暗的時候,就是我們體內氣血不足或不暢的時候。氣血影響我們的應變能力、形象氣質和情緒,繼而決定我們是"走運"還是"倒楣"。
氣血不足或不暢的時候,人會變得稍微遲鈍一些,對外界環境的反應能力會差一些,因此,很容易出意外。比如開車的時候,明明看見前面有輛自行車橫穿馬路,氣血充足、眼疾手快的人就把車剎住或巧妙地從自行車後面繞過去了,有驚無險。氣血不足的人,這時候可能就要打個愣神,結果,0.1秒鐘的耽擱,就出事故了,這不就倒楣了嗎?
氣血不足或不暢的時候,人的氣質也變了,精神頭也少了,親和力也弱了,印堂發青,讓人覺得此人臉上有一股晦氣。這樣,容易給他人帶來不好的印象,從而影響自己做事。氣血好的人就不同了,你瞧他滿面紅光,笑容燦爛,大家都樂意接觸他,跟他做朋友,好運自然也就由此接踵而來了。
如果一個人的氣血一直都很充足而且順暢,那麼,他的額頭則是鋥亮發光、血色勻和,而且很飽滿。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天庭飽滿",這種相貌是福相,這種人也必然很聰明。反之,他的額頭則會隱隱發暗,也更容易起皺紋。這就需要長期的調養了。天生氣血充足的人,額頭都會很寬,而且會越來越寬,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哲學家式"的額頭,這種人會有超乎常人的智商、精力和意志,我們看毛澤東主席,還有香港的霍英東老先生、錢學森老先生不就是這樣的額頭嗎?寬額頭的偉人、企業家、科學家比比皆是,他們先天過人,當然,因身體虛弱或遺傳因素而脫髮或禿頂也會造成額頭越來越寬,這又另當別論了。其實,我們一看就能分辨出來。這些人的寬額頭,一般不夠飽滿鋥亮,或者血色不勻,或者皺紋佈滿,根本不是氣血充足所致。
如果朋友們發現自己屬於氣血充足型的寬額頭,那麼恭喜你,你先天過人,好好努力吧!不過,你如果稍不注意,也會有印堂發暗的時候,可得小心啊。當然額頭窄一點也沒關係,後天還能補救的,只要你的印堂一直飽滿紅潤,同樣可以身心健康,一帆風順。
當然,如果印堂或額頭過於發紅,不該紅的時候紅了,紅得不正常,那也不是好事。
有一位著名的體育教練,60多歲了,有多年的慢性病,整個前額佈滿皺紋,卻紅得很厲害。這就是不正常的紅了,其實這是陽明經有熱的標誌。我在給他治療後,囑咐他平時沒事就用手指推一推印堂,從下往上推,這樣既可以改善全身的氣血,又可以清陽明經之實熱。而對於陽明經的實熱不明顯的人,我則不建議這麼做。那肯定有人問了:"那我們一般人該如何做才能使印堂不至於晦暗呢?"很簡單,只要我們保持歡喜心,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皺眉就行了。眉頭一皺,印堂不就擰起來了嗎?那樣的話,氣血也就擰起來了,弄不好,一切都得擰起來。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其實,我現在治療的全部是"已病",而且有很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已病"。我與其一個病人一個病人地進行治療,還不如教他們學會如何不生病呢!
所以,在我從醫約20年的某一個時期,我暫時離開了心愛的診室,按照《黃帝內經》的教導,"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目的就是苦苦尋找一條真正屬於古人所說的"大醫"的路:我不僅要讓病人把已經擰住的氣血重新解開,把已經發生的傷痛重新撫平,還要教人們從一開始就別把氣血擰住,別讓傷害發生。
我學習和探索的過程是曲折和艱難的,收穫當然也非常豐富。如果要問我最大的心得是什麼,我得說:"首先你不能讓印堂擰住了,無論遇到什麼事情,讓我們舒展著眉頭,眉清目朗地去面對吧!"
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字體 [大 中 小]
7. 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足三里可以寫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過這個穴對身體進行多種多樣的調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讀古人的醫書讀多了,就感覺古人喜歡賣關子,本來可以講得很明白很透徹的東西,他們往往點到為止,故意不講明白。我在學醫的過程中拜過很多名師,也發現這些老師並不會把所有東西都完全傾囊相授給你,很多東西他只說出一半來。起初,我對此感到不解,等有了臨床經驗後,才發現這正是古人和恩師們的智慧所在。他們把我們領到門口,把剩下的留給我們自己去領悟。而只有自己領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終生不忘、受用無窮的。如果他們全說出來了,我們也許會不當一回事兒,記不住,甚至根本不信。
在醫學的師承上,固然需要如此,但當我面對需要養生和治病之術的眾人時,有時候反而不能如此保留了。因為,大家沒有時間去探索你保留的那一部分東西,大家需要你把生活中養生或者治病的方法直截了當地說出來,把醫書中欲言又止的那部分有用的東西徹底講透。
我可以舉一個穴位為例子。在人體所有穴位中,最著名的是哪個穴呢?恐怕要算足三里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經常按壓或者艾灸,可以調和腸胃、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四總穴歌》中說:"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足三里穴來擺平。上面這些知識,都是書裏講的,或者是老師教給我的。但實際上,很多人都反映:"我肚子疼的時候,按足三里就不行,這是怎麼回事呢?"比如,有一次我在給一家銀行的員工做養生培訓,正講足三里的時候,就有一位痛經的女士這樣問我。
"不可能不行!"我非常肯定地說。
她也較真了:"我現在就痛,而且正在按足三里,根本沒用。"
"請你過來按給我看看。"我說。
這位女士立即走到講臺上,當著大家的面緊緊地按住足三里不放。
"我給你按吧。"說完,我用手把住她的小腿,拇指按住足三里穴,稍稍向下方一用力,按了不到一分鐘,這位女士就說:"好多了,果然有效啊!這怎麼回事啊?"
我向他們解釋說,足三里這個穴為什麼叫"足三里"呢?其實,"裏"通"理",就是管理、調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寫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過這個穴對身體進行多種多樣的調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這位女士的痛經就屬於需要"理下"的這一種,怎麼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著不放呢?
這是書裡面沒有記載、老師也沒講的東西,這是需要我們在臨床中發現的東西。其實,這些小竅門,我的老師早就知道,只是不願意輕易告訴我們。記得有一天早晨,急診室來了一位病人,得了"陽強"之症,說白了,就是晚上跟妻子過完性生活,勃起的陽物下不去,很是痛苦。這位病人也是懂得醫學的,拒絕用西藥,生怕影響以後的性機能,要求用針灸治療。我們急診室當時懂得針灸的有好幾個人,大家一商量,決定取足三里等幾個穴。其中取足三里的依據是:陽強是氣血不和所致,足陽明經多氣多血,通過刺激足三里,可以促進人體氣血的重新分配。誰知針紮下去後,病人更痛苦了。不得已,我們把老師請來了,老師拔下足三里的針,又重新紮了下去,病人應手而愈。
"大家看明白了嗎!"老師和藹可親地對我們說。
我們大惑不解。老師這才說:"病人的陰莖都已經翹得那麼高了,針是不能往上扎的,向上扎會適得其反的。"我這才注意到,老師的這一針,是在足三里穴上向下方扎的,跟我們扎的不一樣,我的這一手就是這樣學來的。
有了這一手,足三里這個穴可以說能真正治療或緩解肚腹上的眾多病痛了。我們在使用足三里為人體保健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健康狀況調整手法。如果是胃不好,乃至有頭頸心肺系統的症狀,可以往上方按按;如果有小腹部不適,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統的症狀,可以往下按按。就這麼簡單,這樣一來,足三里這個穴的作用起碼是原來的3倍。其他的穴位也有這樣的規律,所以有時候,當我們按壓一個穴位不起作用的時候,可以試試換一種手法,換一個方向。
當然,足三里僅僅是一個例子。人身上的很多穴位,都可以去進行類似的開掘,因為人身的很多大穴都深埋著古代大醫家們的不傳之秘,只要我們細心,它們的神奇就會如日昭昭,如月朗朗。只要我們去探索,去體會,它們的作用自不待言。
胸腹的眾多毛病就靠公孫穴擺平
字體 [大 中 小]
8. 胸腹的眾多毛病就靠公孫穴擺平
正如公孫穴總督脾經和衝脈,統領全身。這個統領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顯的效果體現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問題,比如腹脹、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過公孫穴來治療或緩解。
在為病人進行治療時,我有一個缺點,就是不喜歡在病人腳上取穴,更不喜歡在別人腳上進行按摩足底之類的手法。公孫穴,在腳內側,大趾趾根後約2寸左右的地方。儘管很多醫書上都說這個穴怎麼怎麼好,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沒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有一次--
那是5年前的事情了,當時我在香港。有位好友開著一家診所,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很有名氣。我每次去香港,只要有空,都會去他那裏聊聊天。有一次,這個朋友對我說起他最近遇到的一個棘手的病。病人是一位美國的中年女士,她的症狀很簡單,就是肚子不舒服,經常感覺有個拳頭大小的東西從小肚子那裏冒出來,咕嘟咕嘟往上躥,一直躥到嗓子眼兒,非常難受。每當發作的時候,她會感覺心慌意亂,煩躁不安,甚至有自殺的衝動。她先是在港找了很多頂級的醫院,結果越治療越嚴重。接著她又回美國醫治,也沒有效果。後來聽說我這位朋友善治疑難雜症,就慕名而來。朋友給她開中藥,一連四診,收到了一些效果,各方面的症狀減輕了很多,但是還沒有根治。現在她還在吃著中藥,不過也快沒信心了。
我說:"這不是《金匱要略》裏說的奔豚嗎?真有那麼難治?"
"我知道啊!"朋友一臉無奈,說,"我給她開的就是奔豚湯啊,後來又開了桂枝加桂湯啊,脈象、舌象、主證、方藥都對,但就是沒有根本的效果,要不把她叫來讓你看看吧。"
事情有時候往往就是這麼巧,就在這時候,那位女士來電話了,說病情加劇,很難受,需要馬上治療。朋友說:"可以啊,你現在就可以來。"那邊說:"我已經到你門口了。"電話剛掛上,那位女士進來了。
我給病人摸了脈,看了看舌象,並在她腹部做了一些簡單的觸診,心裡馬上有底了。原來,她還不僅僅是簡單的肝腎之氣上逆或水寒之氣上逆的奔豚,她肚子裏有一大堆莫名的損傷和淤滯。
怎麼辦呢?我決定先打通她腹部的經絡、氣血,於是自然就想到了公孫穴。它是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同時又與衝脈相通,所以它既能調治脾經,又能調治衝脈。脾屬土,在人體居正中,主管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周身;而衝脈則從上到下貫穿人體,與任脈並行,又與督脈相通。所謂"衝",就是要衝、要道的意思,《靈樞經》說,衝脈是"十二經之海",是"五臟六腑之海",是"血海",說白了,衝脈之氣既能上貫於頭部而為陽,又能下滲於下肢而為陰,是十二經脈和五臟六腑氣血的要道。公孫穴是脾經和衝脈的能量的匯集點和調控中心,其作用之大,自不待言。
實際上,這個穴位之所以叫"公孫",是有其深義的。《史記·五帝本紀》一開頭就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公孫就是黃帝,黃帝居中央而統治四方,正如公孫穴總督脾經和衝脈,統領全身。這個統領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顯的效果體現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問題,比如腹脹、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過公孫穴來治療或緩解。
我讓她脫下鞋子,在她公孫穴上試探了一下,感覺那一塊很僵硬。我每隻手按住她的一個公孫穴,突然間用力按下去!這位女士疼得在椅子上縮成一團,過了好一會兒才緩過神來,對我說:"謝謝您,大夫!我舒服多了。"
我也很高興,說:"剛才按的這個穴位就足以治你的病了。這個穴在你身上的地位,也就相當於你在你們公司的地位,就是每一個部門的氣血調度都由它管。以後你自己按吧。如果嫌力度不夠,可以用一隻腳的腳跟去踩或者頂這個位置,適可而止,有酸脹感就行。這樣一直堅持。"鋻於她發病的時候容易出現心煩、心慌,我又教她按壓內關。內關在手臂內側,手腕上方兩寸左右的地方,她在此處也有明顯的壓痛。內關是治心養心的,她是個經絡敏感的人,手指一按上去,她就覺得心中有說不出的輕鬆。
"這樣就完了?您不開點藥嗎?"她又問。
我給她開了點生甘草,讓她平時泡在杯子裏當茶喝。因為她此前吃了數不清的各式各樣的藥,應該清洗一下,解解藥毒了,如此而已。她的體內也有濕氣,於是我又建議她在飲食方面多喝薏米紅豆粥。
在治病方面,公孫穴通治人的胸腹部。後來我將此穴引入養生實踐,又體會到了它更多的妙用。有經驗的古代良醫總是說:"治病要抓主證。"在養生方面,我們也可以仿傚這句話,說:"養生要抓核心。"人體的核心在哪呢?有人說是腦,有人說是心,有人說是脾,有人說是腎。其實哪個都非常重要,哪個都不能少。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人體的胸腹部,是人體的相對中心位置,是我們養生的核心。怎麼養這個核心呢?方法太多了,可以擴胸,可以揉腹,效果都是有的。但我還是要追問:有沒有更核心的方法?當然有,那就是按揉公孫穴,一個穴就有擴胸、推腹等一竿子的作用了。
我們平時為調節胸腹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書本規定的位置去找,要以自己的壓痛為準。我一般把公孫穴看作一個區域,在腳拇趾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我們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那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公孫穴了。如果要做養生保健,這就是核心。
對心腦血管疾病釜底抽薪--再探合谷穴
字體 [大 中 小]
9. 對心腦血管疾病釜底抽薪--再探合谷穴
治病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高手治病,就像把玩一件藝術品,心之所致,意之所及,境隨心轉,時時自得,處處如意。我雖非妙手,卻也能把玩一二。但如果要問最快意的治病方法是什麼,我會說:"釜底抽薪。"妙用合谷,把疾病扼殺在萌芽階段,就是這樣!
有很多腦中風病人,治療起來頗費工夫。自然就有人問:"腦中風太可怕了,中風前有沒有什麼先兆?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嗎?"
當然有!中風前最明顯的徵兆是在大便上。如果你心腦血管存在問題,或者血壓偏高,忽然有一天,又出現了大便乾燥,或者乾脆就便秘了,這時就得非常小心,因為中風很可能馬上就要光顧了,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驚慌,咱們有防患於未然的辦法,那就是:按揉合谷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
至於原因,那就說來話長了。
我們知道,大便是從大腸中排出來的,大腸中的津液能起到潤滑劑的作用,使大便軟硬適度,順利暢通地排出來。一旦大腸中有多餘的熱,熱盛傷津,這層津液就少了或者沒有了,於是大便就變得乾燥,甚至秘結在大腸中,排不出來了。大腸中有熱,其實就是手陽明大腸經上有熱。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裏,大腸經有熱上衝,肺氣勢必不能肅降,於是,一股熱氣上衝腦門,腦必然出問題。最嚴重的就是上面說的腦中風,頭腦對身體的一部分控制功能直接失靈;比較輕微的呢,就是頭暈、頭痛、頭腦昏沉。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原穴就是原氣出入之穴,按揉大腸經的原穴就能激發大腸經的原氣,原氣足了,病氣就消除了,大腸經上的實熱也就隨之慢慢退去,這麼一來,腦門子就會清涼下來,頭腦也變得清醒而理性了。
再進一層,從五行的角度看,肺和大腸屬金,金克木,肝屬木。當肺和大腸功能失調的時候,肝木失去約束,進而產生與肝相關的病症,如中風、抽搐、口眼歪斜、頭暈、眩暈等。《黃帝內經》中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大腸經有熱必然導致肝火旺,金不能克木,所以肝火得不到控制。肝主筋,肝火得不到克制,人體的筋就會松的松、緊的緊,鬆緊不均,自然就歪到一邊去了。所以,就會產生病人腦中風後經常出現的口眼歪斜、偏癱等症。因此,手陽明大腸經上有熱,是大多數腦中風病的根源。
中老年人應該隨時注意觀察自己的大便,從中獲得大腸經上的消息。一旦有乾燥、便秘的預兆,馬上揉合谷,是完全可以補救的。揉合谷會瀉掉大腸經的熱,肺和大腸的氣機順暢了,肝火就會平下來,就不會出現與肝相關的那一系列病症了。
當然,人體是有一定的反應速度的,這種連鎖反應的快慢因人而異,在有的人身上會慢一點,這時候,我推薦合谷配上太衝,兩對穴同時用,仍採取按揉的方法,既清大腸之熱,又瀉肝火,首尾夾擊,效果更為迅速。太衝在腳拇趾與腳食趾間向後的位置,肝火旺者壓上去會有酸脹疼痛的感覺。
其實,大便乾燥或便秘,不僅是腦中風的前兆,而且也是小兒驚風、精神病等症的前兆,這些疾病無不與陽明有熱相關。無論如何,方便時,花一兩秒鐘觀察一下自己的大便,實在應成為我們每天養生的必做功課。當發現大便乾燥或秘結的時候,用合谷或者合谷配太衝來幫忙就可以了。當然,這時候更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見風就是雨,實際上,很多難愈的慢性疾病都可以通過我們的手消解於無形之中。
除了穴位調節,還得注意飲食。大便跟飲食的關係最密切。首先,不要吃油炸食品,要多喝熱粥,以確保腸胃中的津液。其次,要多吃水果蔬菜。在所有的水果中,我最推崇香蕉和柚子。香蕉可以軟化大便,是通便的佳品;柚子的力量更強大,它甚至有催瀉的功能。不過,不用害怕,柚子在這時候是不會泄掉人體原氣的,而它泄掉的不僅是體內的糞便殘渣,而且還是大腸裡面的燥熱。
治病養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高手治病養生,就像把玩一件藝術品,心之所至,意之所及,境隨心轉,時時自得,處處如意。但如果要問最快意的治病方法是什麼,我會說:"釜底抽薪。"妙用合谷,把疾病扼殺在萌芽階段,就是這樣!
怪病就靠膈俞收,只生歡喜不生愁
字體 [大 中 小]
10. 怪病就靠膈俞收,只生歡喜不生愁
如果做了好事總想讓別人知道,總想讓別人感恩戴德,那麼,當別人稍有怠慢的時候,我們就會不高興了。僅僅是這一念之差,天長日久,也有可能導致疾病。
在脊柱兩側一寸半、與肩胛骨最下端平齊的地方,有一對非常好用的穴,叫膈俞。我們可以試著自己用手去按一按。可能有些朋友的手摸不到這個地方,那是因為太胖或者身體柔韌性不夠好,可以讓別人幫著找到這兩個穴位按一按。按的時候請用力,如果有酸痛感,那說明什麼呢?我還真不好直接說,還是請看下面的故事吧:
香港有位慈善家,對中醫推崇備至。有一次,他聽說我到了香港,就把我請到他家裏做客,順便看看他的家人。
老先生的夫人比他略小幾歲,慈眉善目,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只有20來歲,都是很有出息的孩子。我看不出他們有任何健康方面的問題,所以也沒跟他們聊健康、醫學方面的話題。但很快,老先生的夫人對我說了,她和女兒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四肢容易發青,稍微在桌子或者什麼地方碰一下,馬上就青一塊,有時候甚至沒碰到什麼,身上也會青一塊、紫一塊,除此之外,身體沒有任何其他不適的感覺。還有,她的兒子身體有些虛弱,消化一直不太好。這些,都是他們家的健康難題。他們看了國內外很多名醫,吃過很多種藥,試過很多民間偏方,都沒能完全解決。
真實、忠厚、誠懇的他們,把心裡想說的都說了。這些資訊對於我來說,確實太重要了,它可以讓我對他們身上這些看似簡單的症狀進行深層次的考慮。身上發青,那是血瘀;無緣無故發青,那叫不明血瘀,說明這個人的血液迴圈有問題;至於他們家的公子消化一直不佳,那是因為脾虛。但是,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情況的呢?如果不除掉病根,光用藥物調整,恐怕即使暫時調整過來了,用不了多久又得反彈。於是我開始考慮情志方面的原因。我想:是不是家庭方面、情緒方面的原因導致他們的身體出現問題呢?
我在他們每個人的後背膈俞穴上輕輕地按壓,反應都非常強烈,感覺很痛。我心裡馬上有了底,因為,人一旦情志上出現問題,心情不舒服了,都會在這個穴上出現反應。我問:"我感覺你們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情緒方面,不然,這麼小的問題,醫藥不至於不能根治。但我也看到,您家裏的氛圍很好,大家在一起相處得很愉快……"
"對!"老先生驕傲地接過話茬,"我家裏氛圍確實很好。您知道,我是做慈善的,從不與人交惡,我們家裏也非常重視家規家教,我規定,不管誰跟誰,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忍讓,決不許有紛爭。"
觀察一個人說話的內容和神情,也是中醫"聞診"的內容之一。一聽這話,我心裡就有譜了,希望的苗頭已經出現。我笑著說:"這非常好啊!我家就不同了,我家的家規是,不管是誰,有脾氣就發,不要忍讓。唉,慚愧啊。"
"這樣的家規?那家裏豈不是要亂套?"
"沒有啊,因為大家心態都很好,總覺得沒有脾氣可發,也沒有什麼需要忍讓。"
這位老先生真是聰明而豪爽的人,一聽我說這話,馬上就說:"你實在是高啊!我明白了,我家裏的這些毛病啊,都是忍出來的,包括我上次的那個病,也跟這個有關係,我明白了。咱們這個家規得取消了,咱們家也按武大夫的家規來!"
我給他們家的健康建議就是:大家互相按壓膈俞。不僅是按這個穴所在的那一點,而且連這個穴周圍都要按到,哪按上去最酸或最疼,哪就是最需要按的地方,每天堅持按壓,一直按到不疼了,身體就會大大改善。當然,改善了以後,還得隔三差五互相按一按,一旦誰又被按疼了,大家就得問他:"你最近是怎麼啦?心裡哪兒鬧彆扭啦?別憋著,說出來我們聽聽吧。"老先生一家人聽著新鮮,真的互相按起來了,由於對穴位還沒有感覺,不知道怎麼用力,所以手法都很重,大家疼得直咧嘴,我便教他們注意力度,初壓的時候會很疼,要放輕一點,以後慢慢加重手法。或者乾脆就用拔罐的方法,在兩個膈俞上各拔上一個罐子。
療效在我意料之中。一年以後,這位先生來京辦事,專程來謝我。他待在我家裏,遲遲不肯走,聊到深處,他跟我推心置腹說,其實他自己還有很多心理方面的缺點,比如工作方面,雖然是做著慈善事業,有時候卻非常計較社會反響。當然,慈善事業是要進行宣傳的,讓大家都知道,可以帶動社會上更多的人向善,但有時候,他進行宣傳的目的卻不僅僅在此。如果有的義舉宣傳不到位,他會覺得挺吃虧的,他承認,在潛意識裏,有標榜自己的衝動,一旦標榜不成功,他會很難受。他能對我如此深談,我真的很感動。
我把一位高僧送給我的對聯,轉送給了這位慈善家:"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什麼是陰功呢?就?做了好事還不讓別人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如果做了好事總想讓別人知道,總想讓別人感恩戴德,那麼,當別人稍有怠慢的時候,我們就會不高興了。僅僅是這一念之差,天長日久,也有可能導致疾病。
我有一個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浸淫甚久,又得到一些民間"勸病"法的真傳,對情志與疾病的關係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並能用於治病。他用這種勸病法治病,有時候甚至不需用藥,完全用一番話,調動人的情志,扭轉人的心態,把人長期以來心理鬱積的病疏散開去,效果非常神奇。我在這裡,可以說也借鑒了他的一些經驗。其實,老師也罷,學生也罷,面對醫學,面對病人,都是學無止境,教學相長,能為病人解除痛苦,乃是唯一的目的。
人體老生寒,太溪定生暖
字體 [大 中 小]
11. 人體老生寒,太溪定生暖
凡是寒涼體質的人,都不妨通過常炙太溪穴,讓溫暖的生機進入寒體之內,讓"體內的冰雪"變成春天的涓涓細流……
太溪,是腎經上的穴位,在腳踝內側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當我們用手指按在這個位置上時,馬上可以感覺到這裡動脈的跳動。古代很多大醫面對病垂的病人,就是用這個穴"補腎氣"、斷生死。如果在這個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動的動脈,說明病人腎氣未竭,還可救治;如果這裡沒有跳動,就說明病人陰氣纏身,比較危險了。
太溪穴,它是人體陽氣匯聚的一個重要之地。
北京的西城有位名老中醫張士傑,臨床最擅長使用太溪穴,無論什麼病,他都會取太溪穴進行治療,效果非常好,所以人送外號"張太溪"。我也曾用太溪治療過不少疑難雜症,這裡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女士,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門經理,工作十分出色,家庭也很幸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幾年前就想要個孩子,但一直未能如願。去醫院檢查,夫妻雙方都正常,吃了很多藥,試了很多民間偏方,也沒有作用。找到我的時候,她急迫地說:"武老師,我都33歲了,再不能生小孩就是高齡產婦了,求求您,您無論如何要幫幫我!"
我看她的臉,完全是一派虛寒之象。給她把脈。她的手微微發涼,這是陽虛的表現,陽虛則不達四末,氣血到了四肢,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不能給手腳帶來溫暖了;六脈微細,這是通體虛寒的表現;尺脈尤其微弱,說明她腎氣尤其虛弱。
我們知道,冬天的時候,種子是不能發芽的,因為天寒地凍。人體何嘗不是如此?腎氣不足,身體虛寒,胞宮寒冷,哪能受孕啊?我給她開了兩個成藥,一個附子理中丸,一個艾附暖宮丸,讓她按照說明書上規定的用量交替著吃,先吃完一盒附子理中丸,再吃一盒艾附暖宮丸,如此交替。附子理中丸能溫中散寒、振奮陽氣,艾附暖宮丸則能直接溫暖胞宮。如此交替,就有望改變她體內的環境。為了確保療效,我又給了她一盒艾條,讓她每天灸神闕、關元、足三里和太溪。
我教病人用艾條灸穴位的方法是:把點燃的艾條靠近穴位,以能明顯感覺到燙為宜,感覺到很燙的時候就要移開一點。這位病人也是這麼做的,但兩天以後,她打來電話,說:"武老師,我按你的方法灸太溪穴感覺沒什麼用。"
我一聽,心裡隱隱有點疑惑,便問她:"為什麼沒用呢?"
"別的穴位稍微灸一會兒就感到燙,但是這個穴沒感覺,灸了半天還是不燙。"
我說:"請你來一趟醫院吧,不用掛號,直接來找我,我給你灸。"
果不其然,艾火離她的皮膚不到1釐米,她只能微微感覺到暖和。大約半個小時後,整整一根艾條燒完了,她感覺依舊。我又點燃了一根,遞給她,讓她繼續灸太溪。她有點著急了,說:"灸了這麼久,究竟有沒有用啊?"
"沒用我幹嗎要灸呢?你感覺灸得舒服嗎?"我問。
"倒是挺舒服的,越來越感覺有股暖流從雙腿暖到肚子裏。"
"這不就是效果嗎?"
第二根艾條燒完一半的時候,她忽然說:"哎呀,我感覺燙了。"
我朝她望去,以前白中微微發青的臉,此刻如三春桃花。
我跟她解釋說:"太溪穴大口大口地吸收艾灸的熱量,吸收了這麼久才夠!這說明你體內寒氣太重。熱量全部被太溪穴吸進溫暖你的腎經去了,所以你一直感覺不到燙。你回去後,別的穴位都不用灸了,只灸太溪就行了,這是最直接補充你體內熱量和陽氣的方法。"說完,我又讓她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臉,她看了非常興奮,說她的臉色從來都沒有這麼白裏透紅過。
大約3個月後,她打來電話,說她回去後,頭兩天還得灸半個小時才能感覺到燙,後來這個時間就迅速縮短了。現在,艾條放上去幾秒鐘就能感覺燙了。她還說,她剛剛檢查出來,自己已經懷孕了,問還要不要繼續灸。我說:"你的目的不是達到了嗎?何不得魚忘筌呢?"
這位女士的經歷告訴我們,凡是寒涼體質的人,都不妨通過常灸太溪穴,讓溫暖的生機進入寒體之內,讓"體內的冰雪"變成春天的涓涓細流……
有效就是硬道理--6個穴位包治眾病
字體 [大 中 小]
12. 有效就是硬道理--6個穴位包治眾病
我只要教給一個對經絡和穴位一無所知的人一個簡單的歌訣,就能讓他成為半個針灸推拿醫生。這個歌訣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個歌訣叫"四總穴歌",四句講了四個穴,每個穴的威力,打個比喻來說,相當於"原子彈",一治就治一大片。
談到用穴位治病或者養生,很多人都怕麻煩。攤開一張《穴位圖》,密密麻麻的穴位,經穴365個,奇穴還有很多,到底該怎麼記住?怎麼用?恐怕很難。其實,這麼多穴位,就連一般的針灸醫生也不會全部記住的,要使用穴位,我們得從最簡單的、最有統攝性的穴位開始,然後根據一定的規律,慢慢拓展。
對一個對經絡和穴位一無所知的人來說,平時只要記住一個簡單的歌訣就能為自己進行基本的養生保健了。這個歌訣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個歌訣叫"四總穴歌",四句講了四個穴,每個穴的威力,打個比喻來說,相當於"原子彈",一治就治一大片。
足三里治肚腹部,委中治腰部、背部,列缺治頭部、頸部,合谷治面部。每個穴對發生在它所對應部位的幾乎所有的病症,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尤其是對於那些慢性病、小毛病,只要堅持使用,最見療效。
後人在這四句歌訣後面又加了兩句"酸痛取阿是,胸脅內關謀",就是說,身體任何部位的酸痛,都可以在身上尋找阿是穴,也就是按上去疼痛的地方;胸脅部位的一切疾病,都可以用內關穴解決。這樣就更全面了,涵蓋了整個人體。把這幾個穴位用好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病症,咱們就能解決一大半。
以列缺為例。列缺是肺經上的穴,我們把兩手的虎口交叉,食指尖端點到的地方就是該穴。列缺善治頭上、頸上的疾病。最典型的用法就是治療落枕。有時候,因為睡覺姿勢不對,或者脖子露在外面吹風著涼了,早上起來,發現脖子僵硬、疼痛,非常難受,這就是落枕。可以撥動列缺穴,不適感會迅速減輕。此外,這個穴還治療頭痛,尤其是偏頭痛、口眼歪斜、牙痛等,效果也非常明顯。由於它在肺經上,所以還能治療各種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筋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列缺穴位置有很多筋時,彈撥列缺穴彈撥這些筋,力度要合適,以有明顯的酸痛感為宜。
其實,像咳嗽、氣喘這樣的疾病,都跟喉嚨有很大關係,咽喉腫痛就更不用說了。列缺穴的這些主治功能,都可以歸屬到"頭項尋列缺"這一句歌訣中。項,就是脖子、頸,包括裡面的咽喉。很巧的是,列缺穴所在的位置手腕,通常也被人們稱為手頸、手脖子。手脖子上的穴能治脖子上的病,這不是巧合,其中存在著很神奇的對應關係。不僅列缺穴,手頸上經渠、太淵、神門等穴位,對治療頸椎病、咳嗽等也有療效。同樣的道理,我們不但有手脖子,還有腳脖子,腳脖子上的穴位能不能治療我們脖子上的病呢?答案是肯定的。艾灸太溪穴治療慢性咳嗽,效果非常好。總之,當脖子出現小毛病的時候,我們在手腕、腳踝等部位到處按壓、彈撥,找到有明顯酸麻脹痛的地方,那就是治療點。
《黃帝內經》中有一個重要原則:"以痛為腧。"就是說人體哪出現了疼痛,哪就是治病的腧穴。照老祖宗說的辦,我們人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特定腧穴。
這個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延伸,人體手足上很多部位的命名,都在互相借用。人體有頸,也有手頸、腳頸;有肚子,也有腿肚子;有背,也有手背、腳背,以及耳背。這種借用,不是完全出於偶然的,人們在潛意識中意識到了這些部位的關聯性,所以在命名上也讓它們相互關聯。我們如果能把這種關聯運用到養生和治病上,效果是不可思議的。比如,腿肚子上的合陽、承筋、承山,對腹痛都有很好的療效,肚子痛、肚子脹的時候,可以在這3個穴連成的線上尋找壓痛點。背部酸痛或者背部僵硬疲勞的時候,可以在手背、腳背上找壓痛點,都能起到非常好的緩解作用。耳背更為神奇,它也對應於人體的背部,當我們獨自一人無法捏積的時候,可以用從下往上捏耳背代替,每隻耳朵捏10次,會感覺非常舒服。
使用穴位,是不需要死記硬背大量內容的,只要抓住最核心、最重點的內容,其餘內容可以根據一些規律去推演,我這篇文章只是做了一個示範,教大家一個舉一反三的方法。更多的規律,我後面還會陸續談到,當然讀者也可以舉一反三,在自己身上試驗,得出更合身的經驗。
救命大隱士,委中最無私
字體 [大 中 小]
13. 救命大隱士,委中最無私
委中穴,有人一輩子都沒用過自己身體上的這個寶貝,卻任由腰痛、背痛折磨,這真是太可惜了。它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隱士,我們不妨三顧茅廬,把它請出來,讓它幫我們挺起健康的脊樑。
腰部和背部的絕大多數疼痛,比如腰痛、背痛、腰酸、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都出在膀胱經上,都是由於膀胱經氣血不通。足太陽膀胱經是陽氣最旺盛的一條經脈,在人體的腰部和背部,除了正中間的一條督脈,其餘就全是膀胱經了,脊椎左右各兩條。我認為,只要打通膀胱經,絕大多數腰部和背部的疼痛都能解決。
說到打通膀胱經,馬上有人躍躍欲試,說:"這容易,在腰部和背部沿著膀胱經刮痧就可以啦。刮出紫斑來,氣血就通了。"這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有沒有更好、更簡單、更易於我們自己獨立操作的方法呢?
當然是有的。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委中穴很好找,就是在窩裡面,這個穴在一個岔路口上,在背部分為兩支的膀胱經在這裡匯合為一支,繼續下行。因此,刺激這個穴位,能振奮整個膀胱經的活力,尤其是疏通腰背部的氣血。我在平時囑咐病人自己調養的時候,常常建議他們"以指代針",用按壓的方法。而通常我用這個穴,一用就有療效,病人的痛苦即使不會馬上消失,也會大為減輕。
但有很多人在使用這個穴位的時候,效果卻並不理想。所以他們經常問我:"您是不是運用了功夫啊?"其實,這點小手法哪需要什麼功夫?我的功夫不是手上或者針下的功夫,而是理解古人傳下來的口訣的功夫。"腰背委中求"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將其理解為:腰背上的病痛就要取委中穴。這就未免有點粗枝大葉了,還有一個"求"字,被他們給丟了。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腰背上的病痛,要到委中穴那裏去求。求什麼呢?我們看一個健康的小孩,或者是腰很正常的人,你讓他趴下來的時候,摸他那個委中的部位,會發現它是凹陷的,這是正常狀態。如果這個部位有一個凸起的,或者有條索狀物,或者有一個小包,或者有一處壓痛點,這才是你所要"求"的東西。用針把這個凸起或小包紮下去,或者用手指揉它,讓它自行消失,這樣委中才能治你的腰背。
有很多朋友的委中穴上沒有這個東西,那就說明委中不起作用了,那就別用啦,任何穴位起作用都是要有它的物質基礎的。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在委中這裡能"求"到凸起或小包的,絕大多數腰椎都存在問題。有一段時間,我為了觀察委中穴,就特意到公共浴室去看,看到委中鼓起的,我就走過去搭訕,說了沒幾句就問:"您是不是有點腰疼啊?"結果很神奇,問一個準一個。
治療由膀胱經氣血不通所產生的腰痛、背痛、腰扭傷,還有兩個小偏方:一是拿點硼砂點內眼角的睛明穴,或者不用硼砂,直接用手指按壓睛明。當然,用硼砂效果更好一些,因為硼砂能給睛明穴一個更強烈的刺激;二是掐雙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一般來說,掐各穴5~8分鐘,腰痛就會減輕。
這兩個方法為什麼如此有用呢?因為睛明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穴,而至陰穴是膀胱經的終止穴。每一條經脈的起止穴都有不同尋常的功效,它們能調動整條經脈的氣血。好比一條蛇,無論是刺激它的頭部還是刺激它的尾部,只需要輕輕的一個刺激,它全身就能劇烈地動起來。不但膀胱經,其他經脈也可以用這個思路來取穴,以疏通其氣血。
一般說來,對於十二條經脈以及任督二脈,我們都可以根據這個思路,用它的起始穴和終止穴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了。如果能再在這條經的其他部位取1~2個穴,那就更加得心應手了。好比用膀胱經治療腰背病痛,我們用睛明、至陰和委中3個穴,就足夠了。
當然,治療膀胱經最重要的還是委中穴。委中在窩藏得很深,我們稍微把腿一彎就把它埋藏起來了,可能是因為它用途大,所以才被人體保護得如此嚴密吧。也正是因為它藏得最深,所以非常嬌弱,也非常敏感,一旦受到刺激,反應就會最強烈,最能波及整條經絡。可惜的是,因為埋藏得深,所以它受到的刺激最少。
委中穴,有人一輩子都沒用過自己身體上的這個寶貝,卻任由腰痛、背痛折磨,這真是太可惜了。它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隱士,我們不妨三顧茅廬,把它請出來,讓它幫我們挺起健康的脊樑。
別拿胃痛不當回事--胃痛的身心共治法
字體 [大 中 小]
14. 別拿胃痛不當回事--胃痛的身心共治法
因為心胃相通,所以,出現胃心痛的時候,如果不治心而僅僅治胃,療效是不明顯的。胃痛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按揉內關或者請別人幫著按靈臺或至陽,如果感覺疼痛消失或有所減輕,那說明這個胃痛是"心胃痛",得非常小心,不能再認為"胃痛不是病"了。
一次,我在餐廳無意間聽到兩個人聊天。一個說:"我經常胃疼。"另一個說:"沒關係,胃疼不是病嘛。"我嚇了一跳:過去只聽說過"牙疼不是病"(其實牙疼也是病,而且是可以治療的),還從來沒聽說過"胃疼不是病"這個說法。回到家,我趕緊在網上一搜索,才發現"胃疼不是病"的說法還真不少。
胃疼現在已成了小資病或者白領病。往往就是這一群小資、白領,飲食起居極其沒有規律:他們經常不好好吃早餐,晚餐又吃得很多很豐盛;他們夜生活豐富,很晚才睡覺,而且還吃夜宵;他們經常喝各種冰鎮飲料、碳酸飲料。長此以往,沒幾個人的胃不出問題。我在臨床上各種病人都見過很多,唯獨胃疼的病人很少,看來一般的胃疼,很多人能忍也就忍了,因為,他們往往認為胃疼真算不上是一個病,再怎麼疼也至少不是威脅健康的大病。
可實際情況並不這麼簡單。胃疼不僅是病,而且還是一個危害很大的病。
現在很多心臟病病人,尤其是心梗病人,都有長期的胃痛病史。那種胃痛是有一陣沒一陣的,時輕時重,病人開始也沒有好好治,等到治的時候又沒能完全治好,一直拖著,拖到最後,心臟病出來了。
心和胃是密切關聯的兩個器官,《靈樞經·經別》說:"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裡面明確指出,胃經有一條經別直接上通於心。慢性胃痛之所以難以治癒而最終引發心臟病,就是這一條經別被堵住了。
心胃相通,而且它們的位置也很接近,都在胸口窩那一塊。所以,我國古代的醫書中很少見到"胃痛"的記載,而只有心痛。《黃帝內經》和《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的心痛有多種,其中只有一種是真正的心臟受傷而痛,這叫"真心痛",是"朝發夕死、夕發朝死"的,也就是相當於現在臨床上常見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他的"心痛",只不過來自於心包受邪,相當於現在的心絞痛等;還有相當一部分心痛其實就是胃痛,《諸病源候論》稱之為"胃心痛"。雖是胃心痛,但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久而久之就會發展為真心痛。
因為心胃相通,所以,出現胃心痛的時候,如果不治心而僅僅治胃,療效是不明顯的。我在給人治療胃痛的時候,最常用的兩處穴位是內關和脊柱上的至陽、靈臺。內關穴是心包經上的穴位,在手腕上方2寸左右的地方,我們可以以這一點為中心,沿著心包經上下尋找,找出按上去最有酸脹或疼痛感的地方,按揉一會。至陽和靈臺也是如此,我們只要以這兩個穴為參照點,在脊柱上上下尋求,找到壓痛最厲害的那一點就行了。胃痛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按揉內關或者請別人幫著按靈臺或至陽,如果感覺疼痛消失或有所減輕,那說明這個胃痛是"心胃痛",得非常小心,不能再認為"胃痛不是病"了。
也正是因為心和胃之間有這麼一條特殊的經別連著,胃的健康也直接影響我們的心智和神明。胃疼的人精神會略顯萎靡,這是心陽受擾;喜歡暴飲暴食的人,頭腦會變得遲鈍,記憶力會衰退;有很多人失眠,也是因為晚餐過量,腸胃不和,所以有經驗的老中醫都會說"胃不和則臥不安"。
現代生活中有很多失眠的病人,他們一般都有脈滑數有力,舌苔厚膩,兼見腹脹、腹瀉或大便不利等症,這時我會給他們開一付健胃消導的藥,方中用麥芽、山楂、萊菔子、厚樸、甘草、陳皮、半夏等,並讓他們晚上別吃晚飯。據病人的反饋,效果是非常不錯的。有的病人反映:"本來以為晚上不吃飯會餓得睡不著,哪知道,吃了您的藥,肚子就不脹了,晚上雖然有點餓,但是心情很放鬆,很快就睡著了。"心情很放鬆,說明通過治胃已經對心起到了作用。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購買正版。
推薦閱讀:
※貴港周先生老家安神位日課
※反弓路就一定凶?這樣的反弓路也有好的風水!風水道先生
※馮志強先生談拳
※道先生講風水:楊公救貧水法與向上飛星水法訣竅
※高山仰止——王亞蓉先生訪談錄
TAG: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