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林肯到川普:共和黨的前世今生

安德魯·普羅科普

風靈編譯

由於白人選民的大力支持,唐納德·川普贏得了美國總統寶座。這是令人矚目的時刻,而若你回望共和黨崛起時的情況,這一事件就更加非同尋常。共和黨因反對奴隸制擴張而起,現在的川普卻被人批評為種族主義者。

不僅如此,過去的一個半世紀間,亞伯拉罕·林肯的政黨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共和黨從當時非常激進的政黨變成了保守主義的政黨,除了白人選民幾乎沒人支持;同時,它從只屬於北方的政黨,變成了統治南方的政黨。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從反奴到親商

  1. 建立共和黨是為了反對奴隸主集團

美國建國後的半個世紀,奴隸制只是該國許多政治問題之一,而且通常是相對不重要的問題。美國南方的經濟基礎是數百萬黑奴,而當時(19世紀50年代)的兩個主要政黨——民主黨和輝格黨,都願意南方各州保持原狀。

但越來越多的西部新州被納入聯邦時,國家必須決定這些新州是否能實行奴隸制。這個問題關涉極大。因為如果允許奴隸制的州越多,蓄奴各州就越容易掌握參議院和選舉團。

如歷史學家希瑟·考克斯·理查森(Heather Cox Richardson)在她的著作《解放》(To Make Men Free)中談到,現在的問題不是北方的政客除了幾個激進的理想主義者外,已經對立即廢除南方的奴隸制絕望了,而是北方開始擔心「奴隸主勢力」——南方將成為絕對主宰美國政治的陰謀集團,把奴隸制推廣到各地,斷掉自由白種工人的生計。

1854年,就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是作為自由州還是奴隸州納入聯邦產生了激烈的爭議,輝格黨因內部分歧而崩潰。很快,一個全新的、完全屬於北方的政黨起而代之。

該黨並不要求廢除已存的奴隸制,更不要求種族平等,而是堅決反對擴大奴隸制。它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在國會中獲得了大量席位。它被稱為共和黨。

2. 內戰驅使共和黨廢奴

共和黨成立之後的前六年,南北雙方就奴隸制相關的爭議愈演愈烈。自由的定居者與蓄奴定居者在堪薩斯州進行鬥爭,最高法院在德里·斯科特案(Dred Scott case)中裁定,美國黑人不能成為公民。主張廢奴的活動家約翰·布朗試圖發動對奴隸主的武裝起義。

在此過程中,共和黨在北方逐漸勢大。1860年,該黨贏下了整個北方地區,其名不見經傳的候選人亞歷山大·林肯入主北宮。在當時,林肯尚不是黑奴的偉大解放者,事實上,他一直承諾,他不會幹涉已存的奴隸制。

但是南方的白人奴隸主仍不願服從完全屬於北方的共和黨的統治。因此,1861年,11個州分裂,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美國南部聯盟。而北方最終認定,國家不能分裂,內戰開始了。

起初,北方聲明的目標只是收復南方,而非解放奴隸。但隨著戰事延宕,為了破壞南方的對手,戰略上不可避免地一步步促使林肯和共和黨人廢除奴隸制。

最終,在1863年的解放宣言中,林肯宣布,南部聯盟的所有奴隸,而不僅僅是沒有分裂的的四個奴隸州,都將全部獲得解放。最後,隨著1865年初戰事趨緩,國會批准了第十三修正案,在全國廢止奴隸制。各州稍後批准了該修正案——到此時,為阻止奴隸制擴張而建的政黨在美國徹底廢除了這一制度。

3. 戰後,激進的共和黨為美國黑人的權利鬥爭

內戰結束後的非常短暫的時期內,共和黨人確實在為美國黑人爭取權利。戰後,仍有南部對前奴隸虐待和暴力事件的報道,而林肯的繼承人安德魯·約翰遜總統又不作為,這令一些共和黨人失望,他們組成了共和黨中的激進派(Radicals),在國會的影響日益增加。

激進派促使共和黨人在1866年通過了該國的第一項民權法案,並為黑人(雖然還不包括女性)爭取投票權,當時即使在北方,這個觀念都仍然有爭議。

此外,共和黨人曾兩次成功地修改憲法,規定在美國出生的任何人都是美國公民,所有公民都應該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而且不能因種族而剝奪投票權。並且,他們要求南方各國在法律上承認這些觀念(至少是在原則上),作為重新加入聯邦的條件。

這些是我們今日社會之基本基石,但在當時他們確實是激進的。僅僅在幾年前,一個多數黨為爭取黑人公民在州選舉中的投票權而鬥爭的想法都是不可思議的。

不幸的是,這個新承諾不會持續太久。

4. 共和黨成了北方富人的政黨

與此同時,經濟問題對共和黨政客而言越發重要。即使在內戰之前,北方的工業化也勝過南方,你可從這張鐵路的地圖上看到。內戰之後,這種工業化更得到了加強。

在戰爭期間,聯邦政府大幅擴張,開支也大幅擴張,這意味著有些人變富了,他們將財富歸功於共和黨政客。如考克斯·理查森所言,該黨的經濟政策,「正在催生一個極為富有的階層」。

富有的金融家和工業家逐漸在共和黨中掌權。他們之間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他們的利益,而不是南方黑人的利益,日益成為共和黨基本目標。

5. 共和黨怎樣放棄了重建南方

如上所述,共和黨人為幫助南方的前奴隸做了許多工作,但他們所獲得的多是紙面成果,即使在實際中有些效果,也面臨回潮的危險。

事實上,很快就有了反彈。南方的白人誓死反對激進派的做法,寧可使用暴力來鬥爭。而在北方,白人基本上認為他們對南方黑人已經做得夠多了。商人們希望自己的利益成為關注焦點。而一些知識分子擔心聯邦政府壓制州權。而輿論也轉向了——北方白人沒興趣讓聯邦無限期地以暴力佔領南方。

到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共和黨人放棄了。南方各州已重返聯邦,種族問題基本上都留給它們各自去處理,而保守的白人政府則重新掌權,正如這張地圖所示。新的憲法修正案要求為黑人提供平等的法律保障和投票權,但在許多州這差不多成了笑話。

但大多數共和黨人已不在乎。該黨已實現了其成立時的目標,還多走了幾步。現在「奴隸主勢力」已成為過去,這為不再多管閑事提供了現成的理由。從這時起,為黑人公民爭取平等權利的事業基本上從美國國家政治中消失,長達幾十年。

二、共和黨成為保守派,南方人成了共和黨人

6. 共和黨反對進步主義和羅斯福新政

我們知道,今天的共和黨是討厭政府干預企業的政黨。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意圖抑制公司和富人力量的進步主義改革者在共和黨與民主黨中都得到了一些支持,特別是得到了共和黨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支持。

但這未能持續。民主黨人伍德羅·威爾遜贏得總統職位之後,共和黨大幅轉向,反對他的許多進步主義改革,他們認為政府權力擴展得太大了。共和黨後來重新執政,並把持了整個20年代,他們無疑站在企業一方。他們認為商業繁榮對美國有好處,並以此施政。

2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對他們而言,這些政策的結果良好,但1929年經濟崩潰時,情況就不妙了。

然後,富蘭克林·羅斯福和其他民主黨人再次掌權,為了戰勝大蕭條,讓美國人過得更好,聯邦政府的規模和作用都急劇擴張(從這張全國新政項目的地圖上看得很清楚)。

國會中剩下的共和黨人普遍反對政府這種更大的新角色。

7. 共和黨如何就經濟問題與南方民主黨人達成共識?

羅斯福的改革也給民主黨帶來了緊張局勢,因為堅定的南方民主黨人一般並不會對擴大工會或聯邦政權而感到激動。隨著時間過去,南方的民主黨越來越多地與共和黨共同努力,試圖阻止政府或工人權力的進一步擴大。

考克斯·理查森寫道:「1947年確定了一種新的聯合,將重塑未來兩代人的美國政治。塔夫脫人開始與富有南方民主黨人共同工作,這些民主黨人討厭新政的民權立法和稅收。這種新聯合與「塔夫脫-哈特利法案」結合在一起,允許各州通過關於工作權的法律,阻止工會強制僱員成為工會會員。許多州通過了這種立法。

RichYeselson評價道,「塔夫脫-哈特利」(Laft-Hartley)法案,「阻止了工會前進的步伐,當時的工會規模龐大、且不斷發展,對自己經濟和政治力量都充滿信心。從上圖可以看到最終的影響,民主黨一方被有效阻止,不能在南部和西部內陸地區獲得立足點,而他們權力的缺位使共和黨在這些地區的選舉前景大有希望。

8. 共和黨失去黑人選民

內戰之後的半個多世紀間,黑人選民對共和黨十分忠誠。但是,忠誠度在大蕭條和新政期間開始衰減。而到了50年代種族問題重回國家政治的最前沿之時,屬於民主黨陣營的黑人選民人數是屬於共和黨陣營的兩倍。

不過,考慮民主黨把持南方這麼長時間,有一段短短的時間,共和黨似乎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立黨之本是為了美國黑人爭取民權。共和黨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將聯邦部隊派往阿肯色州,執行最高法院完全廢棄學校種族隔離的判決。

然而,是民主黨的總統林登·約翰遜在1964年簽署了「民權法案」。共和黨人曾在議會中大力支持該法案,但該黨當年的總統候選人巴里·戈德沃特(Barry Goldwater)認為它過分擴大了政府權力。

其結果是,共和黨的黑人選民的流失更加觸目驚心。從此以後,80%甚至更多的黑人選民都支持民主黨。

9. 南方和眾議院成了共和黨的天下

(GIF動圖較大)

根據約翰遜總統的助理比爾·莫耶斯(Bill Moyers)的說法,約翰遜總統簽署「民權法案」後不久就悲嘆道:「我認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把南方交給了共和黨。」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南卡羅來納州的斯特羅姆·瑟蒙德(Senroma Strom Thurmond)離開民主黨,改投共和黨。

不過,對政黨的忠誠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擺脫,南方白人從堅定的民主黨人轉變為堅定的共和黨人就更是緩慢漸進的過程。

雖然種族問題在這一轉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有其他因素。福音派白人基督徒開始行動起來,反對墮胎,並在其他「文化大戰」的問題上堅持鬥爭,他們與保守派更為融洽。在這一地區,也瀰漫著對大政府的懷疑,且缺少工會組織。而羅納德·里根這樣才華橫溢的政治家承諾捍衛傳統價值觀。

然而,民主黨人對眾議院的控制仍然持續了一段時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南方人的繼續支持,正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喬納森·戴維斯(Jonathan Davis)的這張地圖所示。但1994年,革命終於到來,共和黨人自1955年以來首次控制了眾議院,使之得以實現的許多關鍵票數來自於南方。

1994年之後的22年間,有18年是共和黨把持眾議院。如湯姆·沙勒(Tom Schaller)所說,這為該黨在全國性的政治事務提供了一個大本營。而且該黨在南方白人中的支配地位幫助他們在地方和全國選舉中統治了這個地區,同時也使得這個黨在文化問題上與具有傳統思想的白人選民更加一致。

三、共和黨與美國人口結構變化

10. 美國的西班牙裔人口膨脹

(動圖較大)

近幾十年來,美國人口結構經歷了重大變化,西班牙移民大增——包括合法移民與非法移民。

合法移民對選舉有重大的潛在影響,選民因西班牙移民而變得更為多樣化,他們形成了一個兩黨都可爭奪的新票箱。目前,民主黨人做得更好——西班牙裔的人口增長使得加利福利亞州和新墨西哥州在總統投票方面成了民主黨的可靠陣地,並幫助搖擺不定的佛羅里達州和科羅拉多州轉向了奧巴馬。

但與此同時,非法移民也上升為首當其衝的政治議題。民主黨、商業精英和一些共和黨領袖傾向於支持改革移民法,由此,美國將有超過1000萬的非法移民能獲得合法身份。不過,很多保守派譴責這個移民政策為「大赦」,而「打擊非法移民」日益成為右派的榮譽。

更重要的是,雖然國家日益多樣化,但非西班牙裔白人仍然是多數,而特朗普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強大支持足以讓他擔任總統職務。

11. 共和黨選民轉而反對黨內精英

興起於奧巴馬政府執政早期的茶黨運動有多重意義。部分是反對奧巴馬的經濟政策——止贖救濟、增稅和改革;部分是反對移民——西達·司考切波(Theda·Skocpol)和瓦內薩·威廉姆森(Vanessa·Williamson)在全國各地採訪茶黨活動家,發現「移民總是這些活動家所關心焦點之一,有時甚至就是唯一焦點。」

但茶黨也對共和黨的建制派構成挑戰。有幾次,茶黨團體幫助了一些初次參加競選的不知名的極右人士,在初選中淘汰了被認為是背叛者的共和黨政客。這些極右候選人到最後並不總是能贏得一官半職,但他們初選的成功肯定對許多其他共和黨任職者有所震撼,使他們中的很多人更加順從於保守派選民的關切。

此外,許多共和黨選民也開始相信,不管正當還是不正當,反正本黨的國家領導傾向於每次都背叛他們。

脫口秀和其他保守派的媒體對此火上澆油。到了2015年5月,比起民主黨選民,共和黨選民更不信任該黨政客,認為他們不能代表選民的看法。

這種對黨內精英深刻的不信任為川普和克魯茲鋪平了道路,克魯茲是共和黨黨內初選的亞軍,同樣熱衷於嘲笑黨內領袖。

12 共和黨精英試圖支持移民改革——而激起選民反彈

2012年大選後,共和黨領導人開始將本國的人口變化視為黨的政治危機。米特·羅姆尼(MittRomney)競選總統失利,是被西班牙裔選民拖了後腿,投票者選後民調顯示71%的西班牙裔支持奧巴馬。

由於西班牙裔選民在選民中佔有的份額年年增長,共和黨精英們擔心勝選的機會會下降。在一個越來越非白人化的國家裡,他們的黨看起來像是一個屬於白人選民的政黨。

所以他們有了一個計劃。共和黨將改變關於移民的口風,採取更寬容的言辭,也會接受移民改革。在2013年,參議院中,約翰·麥凱恩這樣的老手和馬克·魯比奧等新興明星合作,與民主黨合作,通過一項法案,為非法移民提供身份合法化的通道。

最終參議院投票票數為68-32,32票反對,而贊成中有14票來自共和黨。但是,共和黨的主要白人票倉有巨大反彈,他們將該法案視為對違反規則的偷渡客的「大赦」。因此,這項議案在眾議院中流產,連投票都沒有發起。

整個情況越發加劇了共和黨選民對本黨領導人已有的不信任。 這也削弱了傑布·布希和馬克·魯比奧的總統前景,他們與移民改革密切相關。並且,這為特朗普以激烈反對非法移民為台階而發起總統競選,鋪平了道路。

13 共和黨選民轉向川普

川普的成功——如以上初選和預選地圖中所見——有許多因素。 GOP精英無力團結選民。媒體給予川普無盡的報道,從他的財富到聲望,在東北州和南方州都有他的票倉。

不止如此,特朗普的選戰汲取了共和黨初選選民們對本黨精英的怨恨和不信任,乃至他們對人口變化的焦慮。其成功不僅揭示了川普確實不是那種傳統的意識形態保守派——也許還揭示了共和黨選民優先考慮的到底是什麼。

而現在,因為白人選民,特別是鄉村白人的大力支持,川普贏得了總統職位。共和黨對這類人的依賴看起來比以往更加根深蒂固了。

這就是一個半世紀以來,從林肯的北方共和黨,到當下的「南方邦聯」旗幟在街頭飄揚的共和黨的演變歷程。不管是共和黨建制派精英,還是傳統的保守主義者,或者偏向自由意志主義的小政府主義者,面對的這個新局面都是複雜而極具挑戰性的。全新的變局將不斷衝擊傳統的共和黨體制。

推薦閱讀:

催眠真的能想起前世今生嗎?
婚嫁的前世今生
如果真的有來生,有輪迴,但是那時的我沒有今世的記憶,那來世的我與現在的我有什麼關係?要著這來世有何用?
李連杰 武林中的前世今生

TAG: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