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天津人為何最愛跳吉特巴舞

近代天津是中國較早迎來西洋風氣的城市之一,交誼舞也和很多外來事物一起早早來到了這裡。

繼上海舞場之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的舞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最早的舞客多為外國人士、達官貴人和紳商巨賈等。

據天津市檔案館文史學者周利成所著的《民國風尚志》一書記載,舊天津的舞場始於1923年前後建立的平安飯店,後平安飯店遭遇火災而停業,繼有天津飯店、起士林樓下(夏日遷至樓頂)和利順德。後起者為大華飯店屋頂、國民飯店等,小規模舞場則有法租界27號(永安飯店舊址)的福祿林等。

當年,在婉轉悠揚、怡情適性的美妙音樂中,舞客們翩翩起舞,陶醉其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生活的豐富多樣,交誼舞逐漸成為很多市民所喜愛的娛樂活動。

天津早期舞場——西湖別墅大跳舞場(照片由天津市檔案館提供)

在交誼舞界,天津吉特巴的水平在全國獨拔頭籌,誕生過很多吉特巴舞蹈大師,在全國各地,很多知名的吉特巴組合,都師承天津吉特巴大師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舞蹈藝術委員會主任穆健介紹,早期的天津舞場中,流行的交誼舞種類有慢三(華爾茲)、慢四(布魯斯)、探戈等,而縱觀天津交誼舞的歷史,發展最為迅速、喜愛人數最多,也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交誼舞,便是吉特巴。

今年66歲的吉特巴愛好者李紅,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跳吉特巴。據她介紹,從上世紀40年代後期傳入天津之後,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吉特巴以其特有的歡快、自由、奔放的特色,受到天津人的格外青睞。

在交誼舞界,天津吉特巴的水平在全國獨拔頭籌,誕生過很多吉特巴舞蹈大師,在全國各地,很多知名的吉特巴組合,都師承天津吉特巴大師。

吉特巴之名為英文音譯,又譯作吉特帕,也叫水兵舞,它是起源於美國西部的一種牛仔舞,產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上世紀30年代才流行起來。之所以又名水兵舞,是因為二戰期間,它是美國大兵在軍艦上跳的一種舞蹈。

船在風浪中行駛,顛簸起伏,跳舞的人在甲板上要隨著波浪的起伏而保持身體平衡,所以跳起來有點像在軍艦上搖搖晃晃站不穩的感覺,看起來有一種幽默詼諧的味道。抗戰勝利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這種舞蹈帶入了天津,那時天津的一些時髦人士便開始效仿,成為津門第一代吉特巴舞的舞者。

1931年在福祿林舞場表演的外國舞女(照片由天津市檔案館提供)

「早年,上海也傳入過吉特巴舞蹈,但是其流行程度遠不如天津。我認為其原因很可能和一座城市的性格有關,吉特巴不僅肢體動作歡快,男女舞者在舞蹈過程中的眼神對視交流富有逗趣與詼諧意味,這種情趣很符合天津人幽默的性格,這也成為這種舞蹈在天津流傳甚廣的原因」

李紅說:「在天津吉特巴愛好者的圈子裡,張牧石和鄭善根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第一代吉特巴舞者,這兩位吉特巴舞前輩為天津吉特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40年代,張牧石之父經商,家境富裕,因此張牧石較早接觸外來文化。和張牧石相似,鄭善根早年家住黃家花園一帶,家境也頗為優越,年少時的鄭善根接受新式教育,精通英文,和英美人士交流毫無障礙,據其子——中國吉特巴水兵舞大師鄭世岱回憶:「在如今天津外國語大學旁邊,當年有一個美國軍官俱樂部,美國士兵經常在那裡跳舞,父親就是從那裡學到的吉特巴。」

據說,當年美國水兵在天津表演了難度很大的動作,如下腰、下叉、倒立、推舉、空中下腰等,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那種神韻和風采給天津的舞蹈愛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早的水兵舞是兩位男士對跳,隨著美國海軍的遠征,水兵舞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地,並成為男女對跳的一種舞蹈。

吉特巴在天津的發展過程中,逐步發展為三種形式——休閑型、競技表演型以及團體演出的吉特巴,其中以休閑型吉特巴和競技表演型吉特巴最廣為流傳。

二者的區別在於,休閑型吉特巴適合家庭或聚會時跳,其動作幅度較小,而競技表演型吉特巴動作幅度較大,且綜合了倫巴、恰恰等拉丁舞動作。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吉特巴,最為突出的特點都在於,舞蹈時舞者用腳尖或腳跟擊地,與身體前傾後仰、膝部屈伸相協調,節奏強烈,情緒興奮。

「早年,上海也傳入過吉特巴舞蹈,但是其流行程度遠不如天津。我認為其原因很可能和一座城市的性格有關,吉特巴不僅肢體動作歡快,男女舞者在舞蹈過程中的眼神對視交流富有逗趣與詼諧意味,這種情趣很符合天津人幽默的性格,這也成為這種舞蹈在天津流傳甚廣的原因。」穆健說。

巴黎舞場樂隊(照片由天津市檔案館提供)

全國性的吉特巴舞比賽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天津選手一直成績驕人。1996年,吉特巴成為第六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的正式項目,當年,賽事AB兩組的前6名均為天津籍選手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首屆全國體育大會的吉特巴舞項目上,天津一舉囊括了金、銀、銅牌。

吉特巴在天津的迅猛發展也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鄭世岱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天津市內還沒有舞廳,交誼舞愛好者就在家中辦舞會。

「我家那所老房子有個地下室,用錄音機放那種老式磁帶,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家庭舞會場所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條件很好的了。記得人最多的時候,約有40人在裡面跳舞,最後實在是太擠了,很多人只能站在走廊里觀看。」鄭世岱回憶。

當年的家庭舞會流行「比舞」,大家輪流上場,你方唱罷我登台,沒有裁判也沒有主持人,每對上台的舞蹈愛好者水平高低,全憑大家的一雙眼來評判。

由於舞出的吉特巴舞動作自然活潑、歡快熱烈,那時每每參加舞會,鄭善根都被邀請上台展示,他也成為了圈子中公認的高手。

據鄭世岱回憶,那時候幾乎每天晚上,父親鄭善根下了班後都會帶他們幾個孩子參加舞會,「父親性格特別隨和,只要人家說『來跳一段』,他從來不會推辭,立即上台表演。記得有一次,去的一家人住的是平房,人們就在院子里跳舞,聽說父親來了,四鄰八舍都來觀看,整個院子擠得水泄不通。」

當年,由於鄭善根名氣很大,因此經常有人上門求教,每當此時,他便會對上門者予以指導,從來不收學費。

不久後,天津的舞廳開始出現。穆健說,當年天津人對於吉特巴的喜愛,從舞廳中吉特巴表演的頻率就可以看出。

一場舞會兩個半小時,各種交誼舞曲輪流播放,在其他地區,吉特巴只會出現一兩次,而在天津的舞廳,一場舞會經常會出現六七次吉特巴舞曲。

此外,天津的舞廳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舞者們喜歡樂隊現場伴奏,相比使用音響,樂隊的演奏多了即興發揮的元素。在現場表演中,樂隊的演奏人員往往會將他們的情緒融入到樂曲中,感染舞池中的舞者,更加烘託了吉特巴隨性熱情的氛圍。天津吉特巴高手們的高超舞技,或許就在這種環境下被熏陶出來的。

說到當年的舞廳,李紅回憶,那時的舞廳里燈光都很亮,舞廳有服務員,如果一男一女跳舞時離得太近,他就會上前提醒:「離遠一點兒。」

「那時男士請女士跳舞,女士大多不好意思拒絕,基本都是同意的。」另一位吉特巴愛好者田長英告訴記者:「那時即便跳舞也不敢離對方太近,有時候,我乾脆用一隻手擋在身前,現在想想,當年的人還是很保守的。」

李紅說,那時不僅在舞廳中跳舞的人們很羞澀,平日里,對於自己跳舞的愛好,人們也是羞於對別人講的,「那時跳舞會被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表現,最初出去跳舞,就跟家人說是單位加班。」不過這種情況很快便轉變了,跳舞漸漸成為一件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被更多的天津人接受。

上世紀90年代,天津很多舞廳中還流行過通宵舞會,舞會從晚上10點至轉天一早。穆健說:「千禧年時,天津有的舞廳還舉行過吉特巴比賽,要求舞者連跳半小時不能停,誰能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跳完之後非常累,但是現場氣氛十分火爆。」這也是為吉特巴舞在天津獨具特色的一次展示。

上世紀80年代末,跳交誼舞已經成為大眾流行的娛樂活動,圖為鄭善根(左)與舞伴共舞(照片由鄭世岱提供)

推薦閱讀:

一百多年前有錢人和窮人的真實生活老照片
黛安娜王妃和卡米拉誰更漂亮?看完這些珍藏的老照片,你就明白了
本展覽未成年禁止入內 - 大師Paul McCarthy『無辜』
南京大屠殺最震撼人心的照片.
抗日戰爭中國俘虜照片珍藏展

TAG:天津 | 照片 | 老照片 | 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