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肺陰陽藏象論之五——肺寒飲病論(上)

在《肺陰陽藏象論》前四篇文字,闡述了本體論和應象論、自然之道、必然之術的思想方法作為鋪墊,概述厥陰風木藏象學說的實例,作為進一步研究肺藏象學說的鏡鑒和藍圖,闡發了肺體為氣為陽明的理論。而由肺體氣陽的基礎將致於諸多氣機變化、病象病形,肺寒飲病則首當其衝。

肺寒飲病論-上

1.肺體氣陽與寒飲痰濕

1.1肺體氣陽運化寒飲痰濕之常——宣發與肅降

《素問·經脈別論第二十一》論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食為濁氣,而飲為清氣。夫水飲之氣行,經脾、肺氣化上輸而為肺衛精氣者,敷布四肢百骸,是為宣發;「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者,是為肅降。水飲之氣得以宣發與肅降,此為氣化之常,即所謂「揆度以為常也」。

宣,《說文》解作「天子宣室也」。古人講,葢謂大室,如璧大謂之瑄也。宣,迴旋之意。古人(徐鉉)解曰:從回,風迴轉,所以宣陰陽也。《靈樞·決氣》講「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即所謂「上焦開發」「上焦如霧」。小而有形之水谷,變化而為大而無形的肺衛之氣,有賴於中焦運化與上焦開發,肺衛之氣能布散廣大、迴旋運行,是為宣發。

1.2知常達變與內生外感

氣化之常,肺中氣陽,可氣化水飲,成肺衛清氣,即所謂「上焦開發」「上焦如霧」,所謂「宣發」;另一方面,肺中氣陽,可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即所謂「肅降」。而設氣化失其常度,反為變為病,不能宣發肅降,肺陽開化不利,水飲不能氣化為清精大氣,則必成水飲邪氣,水飲所作,而致肺體之病。或不化而停積,成有形水飲之邪;或半化而摶聚,成無形寒飲之氣。

外感而至寒飲病變的機制,結合《素問·咳論第三十八》的發端之論,可分析為四個方面內容。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臟所惡,在肺惡寒(《素問·宣明五氣第二十三》),肺寒加之外內合邪客之,則為咳。其他藏氣所致咳嗽也因於寒,「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素問·咳論》)。

《素問·咳論》因寒致咳理論有三方面的內容,即皮毛而來之外邪、食飲而來之胃寒、因胃寒所致之肺寒。《素問·咳論》所論以食飲致胃寒為本,而肺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靈樞·經脈第十》),循經內傳,而為肺寒。若加皮毛受邪,內外合邪客於肺,則為咳。因此《咳論》強調「聚於胃、關於肺」的理論。《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所講:「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是同一理論的表述,可互為補充。後世所遵「形寒飲冷則傷肺」(《難經·四十九難》)、「水寒射肺」之說,是對《咳論》所論的簡而言之。

外濕而致肺病,可稱水飲乘肺的第四方面病機。古人有伏氣之論:「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素問·生氣通天論第三》)。而濕邪久留而成飲邪,也可從飲邪論治,有如「脾胃素寒,與濕久留,發為水飲,與燥相搏,發為痰飲,治屬飲家」(《傷寒論桂林古本》)之論。

1.3肺寒飲病的提出

從總的、綱領性的機制而論,以上無論內生外感而來,凡以水寒之氣在肺的病機為本的病證,本文謂之肺寒飲病。古人認識水氣病機有「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的理論,認為水氣之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即後世肺為水之上源、肺通調水道的理論。而水病其末,則有肺寒飲病,這是抽象意義的基本病機。即所謂「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卧」,皆「水氣之所留也」(《素問·水熱穴論第六十一》),「卧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素問·逆調論第三十四》)。

從六經六氣的抽象角度講,機制是太陽乘於陽明。《素問·示從容論第七十六》「咳喘者,是水氣並陽明也」,以及《傷寒論》「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的提法,就是這種抽象思維的範例。為什麼肺有水寒之變?肺氣陽明,而「陽明何謂也?」「兩陽合明也」(《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陽明之象,陽盛,卻趨於陰轉,即《素問·脈解第四十九》所講「盛陽之陰」(之在這裡是至的意思),有陰乘上位之變。物壯則老,天地之道。《脈解》論曰「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藏府間,故為水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藏府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1.4寒飲論

寒氣是六氣之一,六經標本氣化學說對寒邪的變化和致病的理論有精深闡釋。「知標與本,用之不殆」,否則將如《大要》所警「同氣異形,迷診亂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

《素問·六微旨大論第六十八》論氣之標本「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而「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即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所指出「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論氣之從化:「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而「少陰太陽從本從標」。總括言之,「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張隱庵《侶山堂類辨》),寒邪為太陽水寒之氣,在天行六氣應象為寒氣,在地運五行應象為水氣,其標應象為太陽之氣,其本應象為寒氣,中見之氣為少陰火熱,其氣化多從本氣之寒或標氣太陽之陽而化生髮展。

《素問》反覆提到「北方生寒,寒生水」「在天為寒,在地為水」,而《天元紀大論》提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運氣學說、六經氣化學說已闡明「太陽水寒之氣」,本文不予詳述。以上氣化學說的主旨在於:「水」「寒」「太陽」以及她們的萬千「變象」有相同的本質,或者說有相同的「本體」,只是表象、應象不同,而這「本體」名之曰「太陽寒水之氣」。

仲師在序文中明確寫道「撰用《陰陽大論》」,並在《傷寒例》據說引用了相關內容,雖然存在爭議,但古今很多學者認為「氣化」學說在經方學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沒有明文寫理論,卻在理法方葯間念茲在茲。比如「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的原則,正是以「痰飲」的「水寒」本體為出發點;再比如「脈弦數,有寒飲」,中醫理論一般認為脈數主熱,可見此處的「寒」與「水飲」同一歸「弦」;再如「脈雙弦者寒也」「脈偏弦者飲也」「寒」與「飲」應在脈象時,本質一致。而且,「太陽病」多「惡寒」,而主方「麻黃」「青龍」也著眼於「水飲」。「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主之」,寒不解則化為水,治寒以水法。又比如:「傷寒十餘日,……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亦然。

從另一角度看,氣候寒冷常為非特異性氣道炎症的重要誘因。在中國,慢支患病率北方常高於南方,高原高於平原,發作、加重常見於冬季。可能的機制是,寒冷空氣刺激呼吸道,減弱黏膜防禦功能、使平滑肌收縮、黏膜血液循環障礙、分泌物排出障礙等,都有利於繼發感染。

「水」與「飲」概念是否需要甄別?《金匱要略》中痰飲篇專論飲病,但開篇則從病機本質來論述,即「水在五臟」,如「水在心」「水在肺」等。文中「水」「飲」互見,也沒有截然的分野。比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可見仲師認為「水」與「飲」本質相通,不必強辨。至於兩者間微細差別,則有待學人將以有為。

1.5肺卑之機

陽明氣化,「盛陽之陰」。蓋肺中陽明之氣,為陽明之所老所卑,厥陰之所伏所出。物壯者易老,皎皎者易污。肺為清金,喜清肅不容纖介則氣嬌。故而肺中陽氣易卑沉、易陷下,寒飲痰濕諸濁氣易趨至,厥陰之氣不制則伏而發起。此亦肺病大勢。

太陽乘於陽明,則是太陽邪氣為病,而病所,則在於陽明。認識到這樣的本質病機,就可以在古人成熟的辨證體系中按圖索驥,找到正治的綱領性理論指導臨床。《傷寒論》的「太陽病篇」全篇講太陽之氣致病無疑,而按疾病大勢從中風、傷寒、壞病、變證、痞結、血證直至轉至陽明病篇。而所論太陽病氣及於陽明者,「太明合病」「太明並病」為是。方證眾多,論其大略,在於麻黃、青龍、越婢諸劑與葛根諸劑。「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可謂其綱領。行文大意,凡水寒,不在少陰者,可從太陽乘於陽明論治。《金匱要略》論內傷病亦然,水病在少陰者,從少陰之內論治;不在少陰者,大略以越婢、青龍諸劑從太陽乘於陽明論治。

據歷代本草,常又將麻黃稱為「龍沙」(《神農本草經》)、「卑相」(《吳普本草》《名醫別錄》)、「卑鹽」(《吳普本草》《名醫別錄》),炮製方法為「陰乾今青」(《名醫別錄》)。「越婢」與「青龍」似為麻黃之代稱。又「痺」字,為「痹」之異體字。而麻黃能「發」、能「出」(《神農本草經》講麻黃「發表出汗」),正是發越卑沉之象。《本經》講葛根,能主「諸痹,起陰氣」,亦是發越卑沉之象。綜合以上,可以進一步設想肺寒飲病在肺體方面的綱領性本質:太陽之氣加臨淹溺,而肺中氣陽卑沉而不越,當以經方「太明」諸方證之法雄越其卑。

凡以此為病本者,本文謂之肺卑病。肺卑之病應諸多肺寒飲病的轉歸大勢。而有時尚未至於「肺卑」,或病所未及於肺體,為肺卑病之外的肺寒飲病,但因其本質性、甚至是綱領性轉歸之勢,也常可參用肺卑之機論治。

1.6諸肺寒飲病

外寒在於皮毛榮衛,為外感之病。寒邪致病在肺病諸多病機中可謂首要,在前文所引用《素問·咳論》中已有涉及。臟腑經絡、六淫時氣、食飲憂勞,諸多病氣,唯寒邪為肺外病機之首,一是因為寒邪致病,傷人至重。所謂「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傷寒論·傷寒例》引《陰陽大論》)。二是眾多邪氣往往以寒為先導,從寒而來。熱、濕、燥不自行,「必假風寒以為之帥也」(陳念祖)。

有時病程中所現之熱象,乃是寒邪的變化形式。寒邪的不同變化形式在《傷寒論》中有著很多闡述,但歸根結底,是「傳經化熱」「伏氣變溫」的變化。古人的伏氣理論認為,很多邪氣發病是寒氣伏藏所發而至,即「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基於「傳經化熱」「伏氣變溫」的理論,中醫的「廣義傷寒」將寒邪致病的範疇擴大了,認為「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素問·熱論第三十一》,「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難經·五十八難》。

而太陽病氣的「機轉」「變局」甚多,諸柴胡證、結胸、痞證、乃至「血證」「血不利則為水」「太陽隨經,瘀熱在里」,直至「瘡證」「痙證」等,論治所依,在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相關論述。「水飲」病也有很多相關「機轉」「變局」。「水飲」有形時,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五臟飲」「水在五臟」等「飲證」論治;「水飲」無形時,視為「水氣並陽明」,咳、痰、喘可見。現代的中醫內科學又總結了「外寒內飲」「水寒鬱熱」「水飲停聚」「水氣鬱結」「水瘀互阻」「水氣上泛」等諸多證治典型。

《易經》曰:「天玄而地黃。」肺之象,如接天蓮葉,本於枝木,根於黃泉。下一次,將繼續我們解清藏象理論的求索之旅。

參考文獻

[1]王吉耀.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1,51.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陰陽宅吉凶論斷
解風水羅盤二十四山分陰陽
沈氏玄空學——陰陽二宅錄驗·陰宅秘斷計五十四條·09.施姓祖墓 酉山卯向 二運扦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基本概念是什麼?
陰陽形氣點竅

TAG: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