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傳承與發展】比瑜伽更牛的導引養生學

世針學堂

養生是一門實踐的學問,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這點也是養生愛好者們實踐養生方法的一大難題。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狀況:明知道應該管住嘴、邁開腿才有益於健康,但是加班熬夜、朋友聚餐、休息時宅在家抓住一切時間睡睡睡,一樣也沒落下~ 通常經過多次的思想鬥爭之後,「明天再養生吧」、「年齡大了再說吧」、「偶爾一次應該沒事吧」這些話還是不由自主的從嘴裡說出來~不管你怎麼樣,反正小學堂君已經快把腦袋埋到土裡啦,好羞愧~

提到養生,總感覺要花很長時間來經營這個事兒~那麼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什麼快捷有效又花錢少的養生方法呢?養生實踐應該從何做起呢?

「中醫引導養生法」幫你解決這些養生上的困擾~

引導是啥意思——調動自身治未病,我的身體我做主!

導引一詞首見於《莊子》,在《刻意》篇中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在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也把導引按蹺作為一項治療手段。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中言:「令此身囊之中滿其氣。引之者,引此舊身內惡邪伏氣,隨引而出,故名導引。」在《養性延命錄》、《千金要方》、《遵生八箋》、《聖濟總錄》等書中都對導引有詳細地論述,可見歷代醫家都對導引法非常重視,從養生治未病意義上看,它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持朝氣,煥發精神。從醫療意義來說,導引可以充分發揮、調動內在因素,積極地防病治病。

中醫導引法——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中醫導引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疾病、衰老進行鬥爭的實踐中,遠觀近則,逐漸摸索、總結、創造出來的一種強身健體,調暢情志,治療疾病,攝生保健的方法,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千百年來,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中醫導引養生有「動以養生,靜以養神」之說,主張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剛柔相濟。「生命在於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說明運動能鍛煉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益壽延年。

導引法的形體動作、呼吸吐納的方法大都能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找到原型。如八段錦的兩手托天理三焦,兩手上托,充分拉伸整個身體,其實就是把生活中伸懶腰的動作加大幅度而形成的。左右開弓似射鵰是模仿射箭姿勢而形成的,攢拳怒目增氣力是模仿人生氣的時候沖拳以發泄怒氣等。呼吸吐納為主的六字訣也源自生活,在特定狀態下人們會自發應用不同的字訣。比如在心情不舒暢的時候,會自然的長出一口氣,甚至長噓短嘆。這是人的自我保護和調節,有疏肝的作用,這個狀態就是噓字訣的雛形。冬天手指發涼,為了暖手,會自然地用嘴對手哈氣,人體內的熱氣會溫暖手。古人經過總結,認為這個字訣有除熱的作用,於是逐漸形成呵字訣。經過長期觀察,把源於生活和勞動的方法上升到理論,形成系統再指導養生保健,才形成了現在的中醫導引法。

輕輕鬆鬆治病~中醫引導法就是這麼神奇!

中醫導引法是在中醫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精氣神等理論指導下,形體運動、呼吸吐納、精神調節相結合的傳統運動方法,堅持習練可以起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作用。

導引法非常強調身、息、心三調,其中調身是基礎,調息是紐帶,調心是關鍵。

調身可以柔筋健骨,強壯身體,疏通經絡,調暢氣血。調息可以吐故納新,行氣活血,強壯臟腑。調心可以促進身心健康,開發潛能,增長智慧。

通過習練引導法,對於強健肢體關節、改善心臟功能、調節血脂、血壓、心率都有很好的效果。對於包括失眠等神經精神性疾病,也有一定療效。導引法還用於中晚期癌症、老年痴呆、精神疾病、感染、兒科疾病的輔助治療,並在提高生活質量和慢性病康復方面都有較好的效果。

瑜伽和中醫引導法有什麼差別?

導引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養生術和治療術,導引通過肢體動作、呼吸吐納、心理調節達到強身健體、疏通經絡、調攝精神的目的。瑜伽源於印度,在《瑜伽經》中的定義為「調伏自心」,也是一套完備的運動體系。

導引和瑜伽在養生方面都有較多相似或相通之處。就內容而言,導引和瑜伽是人體生命科學的姊妹篇;從養生康復功效上看,導引和瑜伽的作用原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概括為保持和促進機體各系統發揮正常功能,尤其是改善內分泌系統功能、按摩內臟器官,使全身機能恢復平衡等。但瑜伽術在塑造體型方面更為突出,調節內臟功能的作用不足。綜合運用導引術和瑜伽術,對於日常養生和疾病康復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部分文字資料摘自《中醫導引養生學》

世針學堂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副研究員 代金剛 博士,共同打造的《中醫引導法》課程即將在 「世針學堂」 在線平台重磅推出。快來和小學堂君一起開啟 「引導養生」 新模式吧~

世針學堂

一起來漲姿勢


推薦閱讀:

民間中醫(草醫)的路在何方?
【史】武術拳種的歷史形成及體系化傳承研究——楊建營
海清姐太「胸」了,我們被嚇到了;納米芬多精
瘦身、瘦腰、瘦腹、瘦腿,看了不後悔!
公益4.0之公益電影傳播正能量邀你參與 公益傳承

TAG:文化 | 中醫 | 養生 | 發展 | 文化傳承 | 傳承 | 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