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指導] 如何讓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06-10
(一)兒童在三四歲之前,與母親的依戀最為強烈,這種依戀感來自於強烈的安全需要。但如果寶寶過分黏人那就是不自信的表現了。針對案例所說妞妞的表現請您從以下幾方面試著去做一做。多帶寶寶接近大自然,多和鄰居好友談天說地,多給孩子藝術化的享受,讓孩子的觸角更寬更廣,興趣及樂趣更多層面,那麼黏人的行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多以遊戲方式進行漸進式的分離。比如和孩子在家玩捉迷藏的遊戲,可以和孩子做短暫的分離。還比如媽媽和孩子玩玩具,可以用孩子喜歡的玩具來做遊戲,讓孩子覺得這樣玩很好,讓孩子投入到遊戲中,覺得沒有媽媽在身邊自己玩得很高興。積極創設分離的機會,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請不要總圍著孩子轉,要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與孩子分離時,用商量的語氣,提前跟孩子說清楚,比如媽媽要做飯,需要寶寶一個人玩玩具,孩子雖然很不情願,但會漸漸明白你要做的事,而你也確實去做你所說的事,這樣就可以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家長情緒要前後一致,不要太寵愛孩子。有的父母心情好時,能夠耐心地被孩子「黏」;心情不好時就把孩子一把推開,這種前後不一致的態度,容易使孩子無所適從,反而會增強孩子的「黏性」。(二)孩子出生後,媽媽與寶寶相處時間占絕大部分,寶寶平時若接觸的人少,會對母親存在一種依賴心理,做什麼事情都希望媽媽在身邊。孩子小時候都有一點戀母情節,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人增多,這種情節會逐漸減弱。但是如果寶寶誰都不要,整天只要媽媽,這時媽媽需引起注意,應採取一定的措施疏遠一些。1、疏遠但不要突然離開媽媽不要覺得寶寶反正自己會玩,或者反正他睡著了,發現媽媽不在哭一下就好了,這會給寶寶帶來不安全感,造成不能信賴媽媽的心理。2、與家人或保姆同時照看寶寶媽媽可以離他遠一點或做自己的事情,讓他跟家人或保姆玩,但要讓他看到你。3、縮短相處時間減少媽媽與寶寶相處的時間,讓寶寶用更多的時間與爸爸、爺爺奶奶等人接觸,比如,以前媽媽和寶寶在一起多達90%的時間,現在你可以抽出30%的時間給爸爸、30%的時間給其他的人,讓寶寶逐漸適應與其他人相處。4、 讓寶寶接觸更多的人經常帶寶寶到公園、遊樂場、兒童樂園等人多的地方,把寶寶介紹給其他的孩子和家長,讓寶寶與別的孩子一起玩。5、 讓寶寶學會與別人合作寶寶平時玩的時候,主要是一個人或與媽媽一起玩。但時間長了,寶寶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平時,媽媽可以把兩個人的遊戲設計為多人遊戲,讓孩子學會與別人合作。比如兩個人的傳接球遊戲,可以設計為三人、四人傳球,讓爸爸和其他人也參與進來。 6個月~2歲:依戀對象單一化 不是所有的熟人都能討得寶寶的歡心了。因為,寶寶已經能夠辨別出誰是自己的「主要看護者」,對這個特殊對象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只要她(他)離開半步,寶寶就會焦慮得大哭大叫,以為自己被拋棄了。 被寶寶如此強烈依戀的可能是媽媽或爸爸,也可能是爺爺、奶奶或阿姨,誰與寶寶朝朝暮暮在一起,他就依戀誰。同時,寶寶對陌生人開始防備和怯生,於是家長常常疑惑:寶寶怎麼變得膽小了?其實,這倒是寶寶長大的一個表現。(三)兒童在三四歲之前,與母親的依戀最為強烈,這種依戀感來自於強烈的安全需要,所以,適度依戀是寶寶發展正常的表現。寶寶的依戀只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他會成長為一個有自信心、獨立性的人。父母不可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以任何粗暴、武斷的方式來對待寶寶,使寶寶失去安全感。0至1歲半的寶寶多半會對父母產生依戀感。如果到了這一年齡的寶寶,還沒有對家人產生依戀感的話,就會給寶寶未來的生活打上陰影。所以這段時間的寶寶最好自己帶。當今社會,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大多數父母已經沒有辦法全天候養育、照顧自己的寶寶,很多家庭只能請保姆或者是祖父母來照料寶寶的生活起居,寶寶和父母之間關係疏遠了。很多父母還引以為自豪,認為自己生了個不會粘人、大大方方的好寶寶。殊不知,家庭才是最能夠給寶寶溫暖和勇氣的地方,而提供這些力量的就是嬰幼兒和母親之間溫暖、親密、連續不斷的關係---適度的依戀(也就是粘人現象)。這不僅可以促使寶寶找到滿足感,而且還可以幫助寶寶享受愉悅感。適度的依戀有助於建立一個人的信賴度和自我信任感,將來能夠成功地與伴侶、後代和睦相處。如果在嬰幼兒時期,寶寶還沒有產生適度的粘人性,將來就可能很難和別人溝通,影響他今後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寶寶粘人有負面影響嗎?當然有,太粘人的寶寶往往不夠自信,因為他只粘媽媽在小朋友中不太合群,做什麼事情都擔心自己做不好,都要媽媽來幫助,自理能力也受影響,身體活動也不太積極,性格容易既暴躁又懦弱。年輕媽媽最常見的錯誤做法太寵孩子。問題還是在家長身上。比如每次出門要媽媽抱這件事,因為每次都是你失敗,她勝利,當然會如此。問題不僅僅是要你抱,因為你對孩子比較寵愛,就會造成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立能力較差,當媽媽的不狠狠心放手讓孩子自己作主,孩子能順利地長大成人與成才嗎?前後不一致。有的父母心情好時,能夠耐心地被孩子粘;心情不好時就把孩子一把推開,這種前後不一致的態度,容易使孩子無所適從--爸爸、媽媽到底愛不愛我?這樣做反而會增強孩子的「粘性」。年輕父母應該如何做?一直要到快滿五歲時,九成以上的孩子才能很容易地與父母親分開。針對這種較粘人的寶寶,父母的教養態度非常關鍵。做法一:創設分離的機會。年輕父母要認識到分離是暫時的,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創設分離的機會,而分離對於母子來說並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再遇到皓皓要求晚上兩邊都想去,又想媽媽,又想奶奶的情況,或者明明在家裡答應得好好的,出門不久就要媽媽抱的情況,媽媽態度就要堅定一些,無論孩子怎麼哭鬧,都要堅定地搖頭,一次兩次之後,孩子會發現自己粘人並沒有什麼結果,就會減少粘人的現象了。父母與孩子分離時,要明白這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現在必須離開。不要在心裡產生罪惡感,認為孩子哭鬧是自己沒有給予愛的安全感。做法二:提前協商。每次在媽媽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都應提前時間跟孩子說清楚,有時還要用商量的語氣,但媽媽決定下來的事情就一要去辦,要提前說明,比如在路上的時候就和孩子說,寶寶,媽媽回去要做飯,媽媽需要你自己一個人玩玩具,如果有什麼事情可以找媽媽,但如果一個人呆著沒意思,盡量忍一下。進了家門之後,仍然這樣說,孩子一般總會答應的。到時候雖然很不情願,但承諾在幼小的心靈還是能留下份量的。孩子會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確實去做你所說的事,這樣就可以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怎樣才能順利的幫孩子度過依戀期呢?之間都比較強烈。這一時期,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媽媽最好與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係,不要經常讓孩子生活在被剝奪母愛的環境里。有時,媽媽即使在自己需要外出、孩子不願分離的情況下,也不要採取恐嚇或打罵的行為,這會導致孩子不良的依戀後果,削弱親子關係。那些沒有形成安全性母子依戀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容易產生強烈的焦慮和不安,以後他們會很難適應或者很長時間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三、和孩子一起玩耍 安全的依戀感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那麼,怎樣做才是重視孩子的依戀感、才能讓孩子順利地度過依戀期呢?一、要多給孩子擁抱孩子的依戀是他們情感萌芽的開端。所以,對於剛出生的孩子,父母要多向他表達父母的愛,而表達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抱抱孩子,多撫摸孩子。孩子和成人一樣,也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撫摸、擁抱。一個充分得到父母愛和撫摸、擁抱的孩子,依戀感的發育健康,身心發展也會比較健康、穩定,對外界環境比較信任,與父母的關係比較融洽,目後的人際關係也比較和諧。而一個沒有滿足依戀感的孩子就會情緒不穩定,或者煩躁,或者冷漠,對外界環境缺乏信任感,與父母以及他人的關係比較緊張。由此可見,擁抱和撫摸與要求食物一樣,是一種自然的需要。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依戀感,對於處在依戀期的孩子,要多給他們擁抱和撫摸。讓孩子在接觸安慰的滿足中獲得快樂,從而順利度過依戀期。二、形成安全的依戀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從出生開始到兩歲半讓孩子和媽媽一起玩玩具,創造母子同樂的機會,這對減少分離焦慮,促進孩子對媽媽的安全依戀有很大的幫助。開始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玩玩具,然後讓孩子一個人坐著,媽媽在旁邊和他一起玩。之後,媽媽可以先將遊戲方法示範給孩子看,然後讓孩子自己玩,慢慢地讓他能夠自己一個人玩。在孩子玩得很好時,媽媽可以去做一些家務事,但要記住,媽媽一定要待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四、別把孩子交與他人由於工作忙、壓力大,現在的許多父母生完孩子後,就把帶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或保姆,這樣做等於把自己的責任給推出去了。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到這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傷害,但是,這種「只生不養」的教養方式必將是影響孩子日後成長質量的一個隱患,同時也會給整個家庭帶來許多麻煩。所以,父母要盡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天天見到孩子。如果有實際困難,應該由父母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讓一個小小的孩子去承擔。同時,父母也不要整天只想著工作,對孩子的要求不理不睬,而是要認真地對待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寸時光,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五、減少孩子的失落感有些父母確實因為工作或者特殊原因不能親自帶孩子的,也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知道父母每天都關心著他,盡量減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孩子不在身邊時,父母要經常和孩子打電話,多溝通感情,並且定期去看望孩子,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時刻都在關心著他,這樣孩子的失落感會大大減少,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