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指在學習、生活、勞動等教育中良好習慣的形成與定型,從小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能更好地為幼兒全面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因為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人生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人生教育的啟蒙階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礎。人的一生中的許多習慣都是從幼兒時期形成的。如果說體、智、德、美全面發展這一目標是高頂點的話,培養良好的養成教育則是藉以攀登的階梯。我園近幾年把幼兒行為行慣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的工作重點,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養成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教育活動的靈魂,是對教育結果的期望,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為了使目標更科學、更具操作性。我園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結合本園幼兒實際,將養成教育目標劃分為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品德養成教育,制定出各年齡段具體的養成教育目標(具體目標此處略)。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求各班將具體目標分解到每月、每周、每日。目標確定以後,我們又在工作中反覆實踐,不斷修改,使之日趨完善。同時,我們還制定了教師日常行為規範。因為為人師表、率先垂範對培養幼兒良好的養成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為確保目標的落實,我園還制定了教師行為規範評估表(具體內容此處略),以便教師能根據評估表規範自己的行為。
二、將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活動之中
幼兒養成教育要落到實處,必須重視幼兒的日常活動,以日常活動為載體確保養成教育的養成,達到教學目的。我們的做法是:
1、與幼兒一道制定合理的行為準則
幼兒剛入園,對於幼兒園的一切都很陌生,特別是對集體需要遵守的行為規範更是難以接受和適應,我們就結合具體事物向幼兒說明幼兒園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規,並說明應怎麼做,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洗手的時候告訴幼兒:先卷好袖口,再打開水龍頭,把手打濕,抹上肥皂,搓手心手背,然後沖洗乾淨,擰好水龍頭,把手擦乾。每次洗手時,老師都這樣提醒幼兒,慢慢地,他們就養成了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平時,我們注重根據幼兒的行為和幼兒一道討論制定行為準則。比如:有一次幼兒正在玩玩具,聽到「該吃飯」的信號時,大家就隨手把玩具堆在桌上不管了,老師看見後並沒有強制讓他們收拾,因為孩子們都知道玩完玩具要收拾,但從無拘無束的家庭來到幼兒園,一下從「知道」到「做到」是有一段距離的。這時,小朋友聞到香噴噴的飯菜,都急著想吃,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小朋友說:哎呀,桌子上這麼多玩具,怎麼放得下碗筷呢?該怎麼辦,我們才能很快地吃上飯菜?小朋友說:把玩具收拾在玩具櫃里。說完,大家紛紛動手很快就把玩具收拾好了。這時,老師趁勢對幼兒講:這樣多好呀!於是與幼兒一道又一次制定了一條規則:玩完玩具要及時收拾在玩具櫃里。再比如:在看圖書前,教師提醒幼兒應怎樣取、怎樣收,在看書過程中,發現了新的問題,老師就與幼兒討論,制定圖書區制度。在角色區活動時,我們往往與幼兒一起商量討論,將自己的考慮通過誘導變成孩子的想法,使得一些規則要求變成是孩子們制定的。這樣,在師生關係特別融洽的氣氛中,孩子感到了教師是可敬可親的,更加明白了行為規範,願意主動地自覺地遵守規則,逐漸從「知道」到「做到」。
2、設計活動,使幼兒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對於3—6歲的幼兒來講,他們的自控力差,知道該怎樣去做,但往往搞不清為什麼要這樣做,常常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或好的習慣得不到鞏固的現象。如果一味單純的說教是無濟於事的。老師常常要根據班上實際情況,有目的的設計一些活動,強化幼兒的行為,如:一位老師發現幼兒在進餐活動中出現了不文明的行為:兩腿分開,嘴就著碗吃,滿口塞等。針對這種情況,該老師有意識有目的地設計了活動:《文明客人》。教師當經理,請值日生扮演服務員。在「經理」指導下,首先要求「服務員」認真擦桌子,擺餐具。然後請「客人」入座就餐,「經理」提出要求:這裡是文明室,客人要文明進餐,餐後評選文明客人。在進餐過程中,「服務員」巡迴檢查,最後評選文明客人,並講出理由。「經理」為文明客人發小紅花。通過此項活動,孩子明確了什麼是文明進餐,並在練習過程中獲得獎勵,感受到文明進餐的快樂,便有利於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的養成。
培養幼兒良好的養成教育,還應通過一些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幫助他們提高認識,懂得道理,在情理交融的過程中,使孩子們能夠並願意去做。如:在「娃娃家」里,孩子們知道也做到了家庭成員間要和睦相處,禮貌待人,對人和事要有責任感。在「開商店」的遊戲中,孩子們不僅大膽主動地與人交往,而且還對顧客誠懇有禮貌。這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逐漸養成了好的習慣。
3、樹立榜樣,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幼兒模仿力強,思維具體形象,情感佔優勢,為了使幼兒良好的行為得到鞏固,形成習慣,一是通過具體形象的有感染力的優良思想和優秀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與行為去影響幼兒,如《列寧的故事》教育幼兒要誠實。二是抓住幼兒日常良好行為做榜樣。例如:有的小朋友非常懂禮貌,特別表現在來園時能熱情主動地向教師和小朋友問好。老師便特意與家長配合,請他星期一來園時稍晚一點,以便幼兒大部分來園了,好為大家做榜樣。事後請小朋友進行討論,使孩子真正認識到早晨來園教師和孩子的態度,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情感。三是用老師良好的言行去感染幼兒。在幼兒心目中老師的一言一行他們都樂於模仿,都是學習的榜樣。老師的言語、態度、思維、習慣都容易轉化為幼兒的行動,所以要求幼兒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好,老師的思想素質、道德行為、敬業精神等都是幼兒學習的榜樣。
4、創設情景,為幼兒提供有意重複和練習的機會。
幼兒期可塑性大,學習的波動性也很大,往往一些好的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更不是一、二次活動就可以鞏固的。因此,行為行慣教育需要長期堅持,不斷為幼兒創設重複與練習的機會,方能生效。為此,我們要求各班為幼兒創設「小小理髮店」、「寶寶商店」、「兒童醫院」、「建築小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區角,讓幼兒隨時都有機會在活動區角參加活動,使他們在與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漸鞏固禮貌用語,學會熱情地接待客人;行為行慣主動有條理地收拾玩具、愛惜遊戲材料等良好的養成教育;形成關心幫助他人,主動為他人服務等一些優良的品德行為。這樣,幼兒的良好行為經過多次重複,自然而然的、習以為常的養成教育。
三、家園配合,形成家園教育一致性
幼兒園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離開家長的配合是不行的。因為現在幼兒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是「小太陽」、「小皇帝」,很多家長對孩子嬌生慣養,只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而輕視其良好的養成教育培養,為了使孩子的養成教育不流於形式,克服幼兒在幼兒園習慣好,回家又是老樣子的問題,我園首先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其次,各班建立了家園聯繫欄、家長園地,每周布置養成教育的要求,並向家長宣傳「養成教育」教育的教育方法。再次,各班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來園觀看孩子的活動,了解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些養成教育,以便及時地配合教育。總之,我們採取了口頭交流、書面交流、參與活動等形式,掌握家教特點,發揮家教優勢,取得家長信任。
總的來說,幼兒養成教育既要高度重視,又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使幼兒受益終身。
評論留言:
1、記得,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答記者問時,就說道:"他主要的東西都是在幼兒園學會的,在幼兒園學會了飯前要洗手,有東西要分人一半"他的話意味深長,同時也說明了幼兒園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2、聯想到去年我在大一班當班主任,發現班級中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差別很大:有一些幼兒不但學習習慣好,上課認真聽講,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條,也很懂禮貌、守規則,各項常規都很好,一般不用老師提醒就能做到。而有一部分幼兒,吃飯磨蹭、集體活動亂講話、區角活動打鬧、爭搶玩具、不午睡……需要老師不斷地提醒。我還進一步發現孩子們習慣的好壞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我覺得作為老師要利用各種途徑,向家長宣傳孩子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並要求家長多正面引導孩子,讓幼兒逐步作到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真正的意義。
3、看到孫雲曉文章中的一段話,啟發很大,轉摘在此和大家分享。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
北京有一個媽媽,兒子上五年級,寫作業磨蹭。在教育專家的指導下,媽媽開始採取措施培養習慣。
一天,媽媽發現兒子寫1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7回,一會兒打開冰箱看看有什麼好吃的,一會兒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
媽媽於是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數,1個小時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寫1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3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一愣,說3回就3回。媽媽就說,你如果1個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3回,當天晚上的動畫片隨便看。兒子高興得不得了。有獎必有罰,媽媽又說,先別開心,如果你1小時站起來超過了3回,電視就不能看,包括動畫片。
結果5天下來,兒子有3天做到了,這3天興高采烈地看了動畫片。但是有兩天忘了,不能看動畫片。這樣對孩子有很強的激勵,一想到1個小時只能站起來3回,就會慢慢地去控制。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從她的經驗中,可以總結出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加減法,也就是說,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你想讓孩子擁有什麼樣的好習慣,就千方百計讓他將好的行為不斷出現,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越牢固。
4、前段時間我曾與好友聊起自己的兒子在學習、生活上的一些不良習慣,覺得很頭疼.我的好友深有感觸的說:"在兒子小時候,我是嚴格地要求他的學習時間和遊玩時間,兒子在學習功課時,我絕不允許有人打擾,我就陪在旁邊,即使有事我也不離開,我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兒子在學習時具備一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也會每天抽時間陪兒子一起玩,有時對沙灘邊的石頭,我們也能玩很長時間,玩得很開心、很有價值。對兒子生活行為上的習慣培養,我是是非分明、始終如一。不允許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這對兒子沒什麼痛苦。......我兒子五年級後,我就很少操心了.
現在她的兒子在讀初一,無論在學習、生活、行為習慣方面都比較出色,而她兒子自己也覺得每天的生活很充實,很輕鬆。看來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要堅持一貫性。
在幼兒園的素質教育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不僅是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此我們應該對幼兒把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工作予以認真研究,才能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
5、
3~6歲幼兒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由於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行為習慣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覆,所以幼兒園對行為習慣的教育內容、方法應該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說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兒的行為習慣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得到培養。
6
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既包括行為習慣的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內容是十分廣泛的。比如,培養文明禮貌的習慣、生活講秩序的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等等。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養成教育,我認為,應該從訓練著手。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不同孩子的性格特點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
一、榜樣示範,言傳身教。如果我們教師自己都沒有很好的習慣,就不可能去要求孩子,引導孩子。比如,有的老師平時自己脫下外套就是隨意地放在椅子上、桌子上,所以,他也不可能去要求孩子隨時把脫下的外套摺疊好、放置好。教師的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有很強的示範性。所以,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注重言傳身教。
二、訓練有法,操作性強。對孩子訓練的方法要具體,有操作性。比如,對孩子的禮儀教育中,對長輩鞠躬行禮,和同伴揮手或點頭行禮,祭祖時跪拜行禮,是可操作的。幼兒每天早上來園,各班級門口的禮儀寶寶對每一位小朋友、老師行禮,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和強化。
三、正面鼓勵,耐心引導。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挖掘孩子內部的原動力,要堅持正面鼓勵教育,內心引導幼兒。要注意循序漸進。
四、嚴格要求,持之以恆。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每時每刻、每日每年持之以恆的要求和訓練。
五、家園合作,要求一致。在養成教育過程中,保持班級教師、保育員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家園之間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以及孩子家庭內部要求的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不然,會使孩子無所適從,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總之,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幼兒從他律到自律,使常規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孩子受益終生。
7、最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那麼怎樣科學的引導孩子習慣的養成呢?孫雲曉教授的公式是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如培養孩子愛畫畫的習慣,今天叫他畫一隻小兔子,明天畫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畫青草或草地,後天在草地上畫幾朵花,再後天在天上畫白雲太陽。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畫畫的好習慣就自然的養成了。又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裡卻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鬆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
推薦閱讀:
※圓桌教學研討會 | 中西融合的數學教育研討會順利召開
※知識就是力量——博學國際教育學員自考改變命運
※家長會之後的心得怎麼寫?
※孩子教育
※富養到底在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