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鈴薯圖片和介紹

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饃饃蛋等;  土豆(粵港人士的慣稱);  義大利--地豆;  法國--地 美國--愛爾蘭豆薯;  俄國--荷蘭薯。

  馬鈴薯特性:植物馬鈴薯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其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萍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我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藥、山藥蛋、饃饃蛋、土豆(香港、廣州人的慣稱)等。鑒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有的學者認為馬鈴薯共有7個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 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後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馬鈴薯傳入我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主要在我國的東北、內蒙、華北和雲貴等氣候較涼的地區種植,現在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世界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山東滕州是中國農業部命名的「中國馬鈴薯之鄉」 。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洞口縣位於雪峰山盆地,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生態條件相當好,由於雨多、霧多、氣溫較低特別適宜馬鈴薯的發展,生產高產,優質、無毒的馬鈴薯。馬鈴薯個體均勻、病蟲害少、澱粉含量高、味正、個大、皮薄、色鮮,馬鈴薯食品香甜可口。營 養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除此而外,馬鈴薯塊莖還含有禾穀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蔔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馬鈴薯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馬鈴薯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土豆是降血壓食物膳食中某種營養多了或缺了可致病。同樣道理,調整膳食,也就可以      「吃」掉相應疾病。新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周應食薯類5次左右,每次攝入50克-100克。每100克土豆(馬鈴薯)含鉀高達300毫克,是20多種經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鉀最多的。日本一個研究發現,每周吃5~6個土豆,可使中風幾率下降40%。放開肚皮吃也不會胖超重,是攝入能量過多所致。如何吃掉肥胖?趙教授的一個方法是:多吃低能量食物。蛋白質、脂肪、糖(澱粉)可在細胞內氧化產生能量,供生命活動之需。其中,脂肪每克產能9千卡;而糖、蛋白質每克產能均為4千卡。所以,「新膳食指南」將產能較低的穀類和薯類列為主食,而限制產熱較高的脂肪的攝入。但很多人為了減肥,認為薯類含澱粉(糖)較多,視其為增肥食品,望而卻步。趙教授說,這是誤解。其中土豆、山芋等含水量高達70%以上,真正的澱粉含量不過20%左右。而且,土豆中僅含有0.1%的天然脂肪。這是其他可做主食的食物所望塵莫及的。土豆減肥是好招。馬鈴薯產能低,怎麼還容易讓人產生飽腹感呢?趙法伋教授介紹,這是因為薯類食品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是植物細胞的堅韌壁層,吃進人體後,不被吸收,也不提供熱量,但因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所以繼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礦物質和維生素之後,被列為「第7類營養素」。為何它容易產生飽腹感?因為纖維素的比重小、體積大,進食後充填胃腔,需要較長時間來消化,延長了胃排空的時間,這樣就產生了飽腹感。用 途馬鈴薯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 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鹼,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馬鈴薯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馬鈴薯的賴氨檢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含量為千分之一左右。礦物質比一般穀類糧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豐富。在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至40毫克,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鮮薯,即可滿足需要。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麵包作物,由於營養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消費時尚。種植技術世界各地馬鈴薯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乾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鬆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從美國引進的大西洋土豆,產量高,品質佳,收益顯著。其種植技術是:1.播前準備 深翻土地24厘米~25厘米, 再整平。若播前墒情不足,應提前10天灌水補墒。2.肥料配製 提前20天左右按每畝300千克~500千克廄肥均勻加入25千克~50千克碳酸氫銨在向陽處密封堆好,充分腐熟後混勻,深翻土地時施入並翻入土壤。3.種薯播前處理①消毒。每畝用種120千克,原種用瑞毒霉400倍~500倍液噴濕。②切塊。將每個種薯切成8塊以上。因其頂端優勢,盡量在頂端有芽眼處多切塊,然後用10毫克/千克赤霉素1包加水10千克浸種5分鐘或加水75千克噴洒種塊.③催芽。將薯 塊平放在適墒凈土上,使薯芽向上,上鋪2厘米土再平放一層種薯,反覆3層~4層後再上鋪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陽處,用農膜蓋嚴,15天後即可播種。上述工作一般應在元月中旬前做好,因土豆在膨大期如外界溫度超過25℃,塊莖則停止生長,秧蔓則生長旺盛,所以必須有90天~100天的適宜生長期,播種不宜推遲。4.播種要求 按行距70厘米、 株距20厘米開溝向一邊翻土,溝深6厘米~8厘米,放種薯時使薯芽向上,然後覆土起壟高10厘米~15厘米。壓實後覆上地膜,在芽頂膜後,破膜覆土。5.田間管理 當苗長3片~5片葉時注意防治蚜蟲。顯蕾初期和盛花期各追肥1次,一般施瑞毒霉500倍液加尿素或磷酸二氫鉀1%加膨大素。薯塊膨大期注意加強田間灌水,以提高產量。6.及時收穫 6月中旬土豆品質最佳, 應及時收穫 . 摘自:2002年第11期《農村實用科技》病蟲害防治土豆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防治措施,首先,嚴格檢疫,不從病區調種;第二,要做好種薯處理,實行整薯整種,需要切塊的,要注意切刀消毒;第三,在生長期,如發現有晚疫病發病植株,應及時噴葯防治,可用5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每7天1次,連噴3--4次。土豆的蟲害主要是蚜蟲、28星瓢蟲和地下害蟲,主要防治方法有:蚜蟲防治用40%氧化樂果800倍液或10%蚜虱一遍凈(蚍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進行防治;28星瓢蟲用80%敵百蟲500倍液或樂果1000倍液噴霧防治,發現成蟲即開始防治;地下害蟲主要是螻蛄、蠐螬和地老虎,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500克加水溶化後和炒熟的棉仔餅或菜仔餅或麥麩20公斤拌勻作毒餌,於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誘殺,或用辛硫磷顆粒劑812粉,隨播種施入土壤進行防治。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遊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裡,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推薦閱讀:

早安圖片唯美 早安唯美圖片
圖片欣賞:黛安芬勁夏時尚內衣秀
武術圖片021(武當)
轉發:讓手指來做操 健身又健腦 [圖片]
餐桌上的童話故事 媽媽給女兒的創意卡通餐盤設計搭配圖片

TAG:圖片 |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