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攝影人必須了解的40本書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德】瓦爾特·本雅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作者: [德] 瓦爾特·本雅明

  譯者: 王才勇

  出版社: 中國城市出版社

  出版年: 2002-01

  頁數: 195

  ISBN: 9787507413694

內容簡介 

  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主要論述了機械複製技術的發展給藝術領域帶來的一系列變革。它把藝術人從一向被人們所崇敬的神聖的「祭壇」上拖了下來,在摧毀了傳統的同時使現代藝術具有了新的特點、價值和接受方式。在這裡,我主要想談一下這本書中關於「光韻」這個概念的若干問題。

編輯推薦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是被譽為「歐洲最後一名知識分子」的瓦爾特·本雅明所著,本身中曾多次提到本雅明一直所提出的「靈光」理論,即在作品創作時與被創作體所發生的關係,具有手工的獨創性,在機械時代到來後,作品經過機械化生產,任何藝術品都變成了商品,可供銷售,這樣作品與藝術家的關係就被割裂了,在本雅明看來,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就是存在著這樣的獨創,原始的關係,一件藝術品在它產生的那一刻在那個地方,它就構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區別複製品的一個最本質的東西。本書通過攝影,電影,繪畫等多方面闡述本雅明對於藝術的獨特見解。

《上帝的眼睛:攝影的哲學》(瓦爾特·本雅明 / 蘇珊·桑塔格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副標題: 攝影的哲學

  作者: 瓦爾特·本雅明 / 蘇珊·桑塔格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2-01

  頁數: 241 頁

  ISBN: 9787300069470

內容簡介 

  本書可以說是介紹在相機後面和圍繞著相機的視覺文化的歷史,那些圍繞在攝影的藝術、哲學與美學,攝影的意識形態、攝影的「觀看之道」以及攝影與殖民統治等等,這些圍繞在攝影的久遠的問題,自本雅明的那個「機械複製的時代」就成為「靈光」圍繞,在布爾迪厄、約翰·伯格、蘇珊·桑塔格等思考者的筆下,攝影展現出一派關於人類目光與影像的「生存圖景」,從而在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歷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書可以說是關於「攝影文化」思考的一條河流,蘇格拉底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在「攝影」的光耀並未消散之時,本書亦是一種緬懷與追奠。

編輯推薦

《上帝的眼睛》是一本彙集了西方著名理論家得視覺文集,其中包括:本雅明的《攝影小史》、布爾迪厄的《論攝影》、克里斯蒂安·麥茨的《攝影與物戀》、約翰·伯格的《攝影的使用》、保羅·蘭度的《視覺帝國:攝影與非洲的殖民治理》,馬丁·李斯特的《電子影像時代的攝影 》和蘇珊·桑塔格的《他人之痛》等,這些重要的攝影理論構成了本書的主要內容,並且本書的編者吳瓊還發表了《視覺性與視覺文化——視覺文化研究的譜系》作為本書的開篇,為研究視覺,攝影者提供很重要的理論依據。

《攝影與社會》( 【法】吉澤爾.弗倫德,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年出版) 

副標題: 攝影藝術譯叢

  作者: (法)吉澤爾.弗倫德

  譯者: 盛繼潤 黃少華譯

  出版社: 浙江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89年3月

  頁數: 170頁

  ISBN: 9787805360423

內容簡介 

  《攝影與社會》最早把攝影作為一種社會力量來加以討論,因而成為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本書詳盡而又具體的考察了攝影家必須面對的各種無所不在的商業、社會和政治上的需要,同時又探索了攝影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了它們,作者以社會學者的清晰和小說家的激情,把讀者領進這座另人眼花繚亂的歷史宮殿,領略其中的「無限風光」。

  本書最早於1974年在法國出版。

編輯推薦

《攝影與社會》的中譯本據倫敦Gordon Fraser出版社1980年英文版譯出,概括了從1839年攝影宣告問世直至今日的這段歷史。本書作者吉澤爾.弗倫德認為攝影是一門藝術,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個攝影大師必須是能夠運用照相機記錄和反映社會的人。本書從這一角度切入,對攝影和社會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揭示,幫助專業攝影工作者和業餘愛好者領悟攝影的真諦。

《美國攝影百科全書》(王景堂譯,中國攝影出版社,1995年出版)

作者: 王景堂等譯

  譯者: 王景堂

  出版社: 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95-12

  頁數: 594

  ISBN: 9787800070921

內容簡介 

  《I C P攝影百科全書》是美國紐約攝影國際中心組織編寫的一部單卷本攝影專業大型辭書,本書中占相當比例的詞條釋文,集中而詳盡闡述了攝影在某一領域中的萌發、演變和發展過程。一些闡述攝影科學、技術、工藝的詞條,也足能指導攝影者進行某一方面的實踐應用。此外,大約300餘條攝影家和攝影科學家的傳記詞條,加之本書附錄一列入的20000多位各國攝影家資料,對於廣大中國讀者來說,參考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編輯推薦

1995年末出版的美國攝影百科全書無疑給整個攝影界帶了巨大的驚喜,ICP是世界最大的攝影中心,被攝影界稱為攝影的心臟,其出版的《美國攝影百科全書》中收錄了一些闡述攝影科學、技術、工藝的詞條,並集中而詳盡闡述了攝影在某一領域中的萌發、演變和發展過程。其中還包括大約300餘條攝影家和攝影科學家的傳記詞條,和20000多位各國攝影家資料,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攝影工具書之一。

《攝影的哲學思考》(Vilem Flusser,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作者: Vilem Flusser

譯者:李文吉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年:1994-02

  ISBN:9789573221296

內容簡介 

  攝影術的發明,至今才一百五十多年,和人類文明的重大里程碑,也就是線性書寫/文字的發明,比較起來是極為年輕的思想傳遞媒介。然而「技術性圖像」的發明,意謂著人類「現實的複製能力」的增強,這是否暗示人類的文明即將經歷一次根本性的結構改變?本書嘗試對這項懷疑,作較易明了的舉證。並透過攝影的哲學文化批判,清晰且透徹地評析思想解放的辯證,值得細讀。

編輯推薦

這本由李文吉翻譯由法國思想家維列姆·弗拉澤爾所著的《攝影的哲學思考》從人類的兩種語言的重大轉變為出發點,從文字書寫的的語言到圖像產生的圖像語言談起,攝影作為「技術性圖像」 的產生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很多影響,因此本書的目的是:不為某個既存的論點辯護,而是為「攝影」這個主題的哲學精神討論做出貢獻。

《視覺藝術鑒賞》(【英】約翰·伯傑,商務印書館,1994年出版)

作者: 【英]】約翰·伯傑

  譯者: 戴行鉞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 1994-2

  頁數: 199

  叢書: 商務新知譯叢

  ISBN: 9787100015356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七篇編上序號的文章,以任何順序閱讀均可。其中四篇圖文並用,其餘三篇純用影象,論述了視覺藝術的理論和鑒賞知識。這些全圖式的篇章意在引起與言語篇章同樣多的議題。

編輯推薦

由約翰·伯格所著的《視覺藝術鑒賞》是一本流傳並不多的視覺藝術論述,本書從約翰·伯格一直提出的觀看先於語言這一命題出發,展開討論,在若干章節中展開不同觀點的討論,其中包括圖文和單獨的三個章節的影像,本書討論的重點在於語言與觀看,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籍。

《觀看之道》(【英】約翰·伯格,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 [英] 約翰·伯格

  譯者: 戴行鉞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7-9

  頁數: 182

  ISBN: 9787563350964

內容簡介

  《觀看之道》這本談論藝術與社會之關係的小冊子初版於1972年,基於英國BBC同名電視系列片寫成。全書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圖文並用;其餘3 篇,純用影像。每篇文章討論一個主題,諸如:藝術與政治,女性作為觀看的對象,油畫自身的矛盾以及廣告與資本主義白日夢。30多年來,本書激起的爭論歷久不衰,其觀點幾成此一領域的常識。

編輯推薦

這本被掛在約翰·伯格(John Berger)名下的名作,實為他與斯文·布勞姆博格(Sven Blomberg)、克瑞斯·福克斯(Chris Fox)、邁克爾·迪柏(Michael Dibb)、理查德·荷里斯(Richard Hollis)的集體心血。本書初版於1972年,是基於英國BBC同名電視系列片《Ways of Seeing》寫就的。全書包括7個篇章,其中4篇,圖文並用;其餘3篇,純用影像。每篇文章討論一個主題:藝術與政治,女性作為觀看的對象,油畫自身的矛盾,以及廣告與資本主義的舊夢縈繞。而圖像篇章則試圖以未加說明的圖畫引發讀者的獨立思考。

  多年來,本書激起的爭論歷久不衰。細究其觀點,尚不能完全稱之獨到,其關於複製作品帶來的視覺認知的變化與政治的隱喻,來源於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的發揮。關於裸體與裸像、裸像與男權,多少與福柯的哲學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而油畫、廣告之與資本的關係,則與馬克思的思想有所關聯。但《觀看之道》的意義並不在於其中所展示的幾種觀看的方式本身,它出現在後現代主義視覺文化逐漸發展成形的上世紀70年代,在數千年視覺藝術搭建起的象牙塔中突出重圍,告訴人們: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去觀看藝術、了解藝術。

《看》(【英】約翰·伯格,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 (英)約翰·伯格

  譯者: 劉惠媛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5-01

  頁數: 210

ISBN: 7563351213

內容簡介

  這部《看》,堪稱其名作《觀看之道》的姊妹篇,帶引我們探索日常所見背後的深意。作為一位藝術批評家,小說家和文化史家,約翰·伯格以其攝人的雄辯,敏銳的洞察和機智有力的批評向資本主義社會開火。這部批評文體分為三部分,首先以我們看動物的方式為切入點,回溯人類與動物漫長而悠遠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繼之以對攝影功能的思考,與蘇珊·桑塔格遙相唱和,最後則聚焦於藝術,談繪畫,論雕塑,從容遊走於社會,心理與藝術各個層面,頗得瓦爾特·本雅明的遺風。

編輯推薦

 約翰·伯格大概是20世紀視覺評論家中最風格獨具的一位,他的文字在繪畫與攝影間游弋,看似散漫無骨,但卻將影像的理論把捏於股掌間。《看》一書也不例外。《看》的英文版出版於1980年,是伯格繼《觀看之道》後又一本論述影像文化的書,收錄了20餘篇評論。它們大多數作於上世紀70年代,即伯格寫作的後期階段。通過伯格,我們模糊繪畫和攝影的邊界,僅僅從觀看入手,縱橫於視覺文化的發展脈絡之中。

  這本批評文集分為三部分:首先,以我們看動物的方式為切入點,回溯人類與動物漫長而悠遠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正面臨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永久失落的結局;繼之,以對攝影功能的思考,與蘇珊·桑塔格的影像理論遙相唱和;最後,將目光聚焦於藝術,談繪畫、論雕塑,從容遊走於社會、心理與藝術各個層面,頗得瓦爾特·本雅明遺風。文集關注「可見」本身所包含的意義和不可思議之處,堪稱視覺文化方面的經典之作。

《攝影》(大衛·約斯, 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副標題: 速成讀本

  作者: 大衛·約斯

  譯者: 匡釗 / 廉萍

  出版社: 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02-2

  頁數: 144

  ISBN: 9787108016706

內容簡介

  並非人人都作畫。也不是每人都雕刻青銅或大理石,寫下過交響樂或偉大的文學作品。此種追求屬於「高雅藝術」的範疇,需要少數天才所具備的創造性。這些高雅藝術受到兩千年歷史與批判的承托,顯得遙遠、權威和神秘。但我們都可以參與攝影的製作和消費;這種媒體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幾乎無窮盡的廣告、報刊、家庭、商業和創造性的圖片把我們重生包圍。我們每個人都曾或親自拍攝或讓別人為我們拍攝。

  這種情況的普遍存在與攝影過程的簡單密切相關,並已經促成了一種多樣的人格混亂:攝影似乎不能確定自身是什麼,在高尚的傳統美術對照下感到震懾和極為不安。這種身份危機主要來自攝影被技術,或特別被設備推動的觀念,至於攝影師——「作者」,基本是不可見的。當我們看一張照片時,我們傾向於透過表面觀察背後的原始對象。繪畫和雕刻的外形牲使我們深思藝術家的嫻熟甚至是天才的技巧,但我們的目光很少停留在照片表面去思考作者的意圖和所傳遞的信息。於是,為捕獲我們的注意力,攝影師們試圖通過明確攝影中的特定要素來強調他們媒體的獨特,並希望提升它至美術的崇高領域。

編輯推薦

 大衛· 約斯所著的 《攝影》速成讀本是一本定位十分準確的圖文口袋書,圖書裝訂精美,銅版紙印刷,從攝影的基礎類型出發,向專業內的攝影初學者介紹了一個異彩紛呈的攝影世界。速成讀本《攝影》是整個「速成讀本」系列的一部分,通俗易懂而又不落俗套的介紹著攝影歷史發展的各個流派特定,承啟關係,同時又從攝影存在的不同方面去看待攝影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政治工具、時尚觀念,治療手段和保存我們值得珍藏的記憶的功能性展開話題,闡述了當我們拿去相機為他者拍攝或邀請他者為我們拍照這樣的消費開始,攝影在我們生活中開始變的不同,也導致了當我們觀看一幅攝影作品時所產生的不同理解這樣的觀看現象。

 《攝影簡史》(【英】伊安·傑夫里 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作者: [英] 伊安·傑夫里

  譯者: 曉征 / 筱果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2002-12

  頁數:249

  ISBN:9787108017345

內容簡介

  伊安·傑夫里的這本名著是一部關於攝影史的簡單評論,它解釋了我們判定一張照片好壞的依據,用攝影的方式記錄畫面有什麼特殊之處,一張照片的精華在哪裡,以及攝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係。藉助於從攝影之父福克斯·塔爾伯特到當代攝影大師的範例,這種出色的研究為我們在評論方面提供了獨特的參考。正如《英國圖書新聞》所指出的,對於任何一個攝影課程的學習者,對視覺媒介感興趣的人或攝影影像傳播工作者,本書都是必讀書。

編輯推薦

 與我們常見的史書不同,這本書的作者沒有從攝影術的發明講起,而是直接切入攝影師和作品。準確地說這是一部寫於20年前的歐美攝影簡史,作者的視野範圍是十九世紀40年代到二十世紀70年代活躍於歐美主流社會的攝影師。全書分為十個章節,每一章都有一個文化主題。它不是對時間、事件、人物的全紀錄,而是一部關於攝影史的簡單評論,它解釋了我們判定一張照片好壞的依據,用攝影的方式記錄畫面有什麼特殊之處,一張照片的精華在哪裡,以及攝影與其它藝術形式之間的關係。

《紀實攝影》(【美】阿瑟·羅思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者: [美] 阿瑟·羅思坦

  譯者: 李文吉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

  頁數: 162

  ISBN: 9787563350971

內容簡介

  《紀實攝影》表現攝影家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追求……紀實攝影家以冰冷的機器記錄邊緣景象或被人有意無意間「忽視」的事實,卻往往能借著影像的力量,使攝影成為參與改造社會的工具。從紀實攝影發生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沒載看,它的批判性和幹革命性不言而喻。副產品紀實攝影史就是一部攝影家對人世間的不公、黑暗、動亂、肅削……進行記錄、表述與傳播的歷史。通地影像,他們達到宣傳鼓動,進而促進社會變革,使人間更美好的目的。

編輯推薦

 在西方,系統而嚴謹的介紹某一類型的攝影圖書並不多見,國內所介紹的更是以風光,速成,攻略,手冊為主,我們對於某一類攝影的看法總是局限於幾位攝影家或是他們的代表作。由阿瑟?羅思坦所著的《紀實攝影》是一本系統的,分類的,全面的去了解攝影史發展的其中一個片斷所出現的現象。作者以平易的文風介紹了當代著名紀實攝影家的貢獻,他們的風雨歷程、創作理念、參與社會活動的方式、對人性的追求等許多方面,為讀者提供了關於紀實攝影的立體的、全景式的信息。

《落差》(【法】于貝爾·達彌施,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副標題: 經受攝影的考驗

  作者: 【法】于貝爾·達彌施

  譯者: 董強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7-09

  頁數: 228

  ISBN: 9787563366989

內容簡介

  《落差:經受攝影的考驗》是法國藝術史家于貝爾·達彌施有關攝影與電影研究成果的匯總,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攝影的本質,同時提出一個一直縈繞著他的問題:攝影是沒有歷史的,或者說,由於攝影的本質,不可能存在一種攝影史——哪怕在紀念他所崇敬的瓦爾特·本雅明撰寫的《攝影小史》時,他也多次重申這一問題;第二部分,分述三種不同的攝影實踐,包括曾經曇花一現的立體視像、法國當代作家兼攝影家德尼·洛什的創作,以及加拿大多才多藝的全能藝術家邁克爾·斯諾的作品;第三部分專門討論「建築攝影」這一特殊類型;第四部分探討運動的圖像,也就是電影中的影像,最終提出一個「節奏-影像」的概念,與德勒茲的「時間-影像」與「運動-影像」相映成趣。

  本書是一部有關攝影與電影的理論研究文章合集。作者融現象學、符號學與精神分析於藝術史研究,指出攝影(以及其後電影)的出現,造成各種藝術實踐間的斷裂與落差,從此,再也不能認為這些藝術實踐處於同一層面了。本書堪稱羅蘭·巴特的《明室》之後,法國思想家關於攝影最具啟迪性的著作之一。

編輯推薦

由法國評論家于貝爾·達彌施所著的《落差》是近些年流傳比較廣泛的一本影像評論,本書是一部有關攝影與電影的理論研究文章合集,于貝爾·達彌施延續了羅蘭·巴特的《明室》闡述的觀點,又從攝影的本質,攝影與歷史的關係,融現象學、符號學與精神分析於藝術史研究,指出攝影(以及其後電影)的出現,造成各種藝術實踐間的斷裂與落差。它不僅限定為通常意義的攝影範圍,更多的延展與建築攝影,以及曾經曇花一現的立體攝影,電影等角度分析攝影的問題,並在最後提出「節奏影像」的概念,雖然與德勒茲的「時間-影像」有著很多的交叉點,但作者分析性的提齣電影、攝影,繪畫這些出現在不同時期的藝術形式中的關係,「節奏影像」的產生也無疑會給攝影注入一種新的動力。

《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

副標題: 美國藝術與設計專業品牌教材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

  譯者: 陸加佳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年: 2006-6

  頁數: 379

  ISBN: 9787532247073

內容簡介

  《美國藝術與設計專業品牌教材·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攝影專業教科書。作者從攝影基礎知識入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並配以各個時期攝影藝術家製作攝影圖片的範例,詳盡而系統地介紹了國際上最經典的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和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導。該教科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對圖片製作工藝進行重點詳解,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各種技法或是交叉工藝的同時,得到可重複的創作成果和成功體驗針對當前迅猛發展的數字化影像技術,創造性地對現有圖片製作工藝進行了推廣和改進。毫無疑問,本書必將成為數字影像時代最有價值的攝影圖片製作工藝標準教科書。

編輯推薦

2008年初開始,一本由克里斯多佛·詹姆士所著的《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引起了中國攝影界的很大變化,這是一本為攝影藝術家和學生所推崇的全彩頁技術指南,覆蓋了攝影圖片製作工藝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分章節介紹了各種不同的攝影圖片製作工藝,不僅包括工藝的歷史,所用的化學原料,各種相關的信息,更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導。作者重點介紹了傳統的以及數字化的接觸負片工藝——另外還有藍曬法,范·戴克(Van Dyke)法,樹膠重鉻酸鹽法,鉑/鈀法,齊亞法(Ziatype),玻璃版法,手工塗抹感光乳劑等等一系列技法工藝。本書不僅作為一本工藝介紹性圖書存在,它為中國攝影界普遍沒有對材料語言產生深刻認識的今天提供了一種從材料出發進行攝影研究的可能,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國的濕版熱,藍曬熱。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孫建秋 / 官小林譯,中國攝影出版社,1986年出版)

作者: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

  譯者: 孫建秋 / 官小林

  出版社: 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86年

  ISBN: 9787800070204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經典的攝影教材,由美國紐約攝影學院編著。書中由淺入深地全面介紹攝影技術。學習者通過自學,可全面掌握並提高自己的攝影技藝。本書除常規攝影外還包括最新的數碼攝影技術。根據新版本全部重新翻譯,內容比老版本增加約一半,且全部為彩色。精美的印片、深邃的內涵、完美的構圖和無盡的美學意境——這正是完美的攝影技術,也正是紐約攝影學院將要引你攀登的高境界。本教材是前所未有的最佳教材,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廣大攝影愛好者走上成功之路,傳授作為一個成功的職業攝影家或一流的業餘攝影師所必備的一切技藝。

編輯推薦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可以說是對中國攝影人影響最為廣泛的攝影書籍了,無論你是否是一名攝影師,只要你對攝影稍有了解,就一定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它是很多攝影初學者推崇的教科書,它系統的介紹了攝影的器材分類,原理和各種攝影門類的技術要點,系統的介紹攝影現階段作為一種大眾產物的各種功能,是攝影人學習,進階的必擁之書。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堪為攝影教材類別的典範。

《舊日影像:西方早期攝影與明信片上的中國》(【英】何伯英,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出版)

作者: 何伯英

  譯者: 張關林

  出版社: 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08-9

  頁數: 165

  ISBN: 9787801868954

內容簡介

  《舊日影像》用舊照片去展示中國的歷史事件,如「鴉片戰爭」、「義和團」、「通商口岸」等,對過去大多數只停留在文字層面的讀者來說,都是新穎的。《舊日影像》收集的文獻和景觀照、肖像照和照片明信片,全部來自上海、倫敦、巴黎和波士頓的私人收藏、檔案館和圖書館。著名攝影師如約翰·湯姆森和菲利斯·比特等所拍攝的照片主題廣泛,有軍事題材的也有北京全景,以及中國的娼妓和罪犯。

  這些動人的照片配有引人的歷史描述,而攝影的發明正好與西方入侵中國同步。雖然那些迷人的「中國風格」夾雜著觀賞者的文化偏見,可是從中衍生了極豐富的文本與形象互動,不僅使中國史專家和學攝影的學生耳目一新,普通讀者也將獲益匪淺。

編輯推薦

由何伯英所編著的《舊日影像:西方早期攝影與明信片上的中國》是一本對於影像考古,歷史研究至關重要的圖書。本書中著重介紹了1839年後的幾十年中西方攝影師在中國遊歷所拍攝的影像作品, 本書收集的文獻和景觀照、肖像照和照片明信片,全部來自上海、倫敦、巴黎和波士頓的私人收藏、檔案館和圖書館。本書還著重介紹了攝影師如約翰·湯姆森和菲利斯·比特等一批在中國活動較為廣泛的攝影師的案例,遊記。在展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上,圖片更有說服力,如「鴉片戰爭」「義和團運動」等在本書中都以老照片圖文的形式呈現,為中國影像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線索。

《攝影與攝影批評家》(【美】瑪麗·沃納·瑪麗婭,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出版)

副標題: 1839年至1900年的文化史

  作者: 瑪麗·沃納·瑪利亞

  譯者: 郝紅尉 倪洋 譯 馬傳喜 譯校

  出版社: 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0-01

  頁數: 242

  ISBN: 9787807131656

內容簡介

  本書對19世紀美國和歐洲有關攝影的作品進行了頗具見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不同的領域。早期的攝影批評,具有大量關於客觀性、外觀和複製等種種傳統性的概念。同時,被普遍接受的藝術中有關中性視覺、直覺天賦和藝術進步等觀點構成了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方式。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折射出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了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

  《攝影與攝影批評家》對19世紀美國和歐洲有關攝影的作品進行了頗具見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等不同的領域。早期的攝影批評,具有大量關於客觀性、外觀和複製等種種傳統性的概念。同時,被普遍接受的藝術中有關中性視覺、直覺天賦和藝術進步等觀點構成了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方式。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折射出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了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

編輯推薦

《攝影與攝影批評家》是由美國錫拉庫扎大學攝影史與攝影理論史教授瑪麗·沃納·瑪利亞所編著的一部針對19世紀以來在美國,歐洲對社會產生很大影響力的攝影作品的一部理論論述,它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等不同的領域。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折射出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了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本書以攝影批評為主要的闡述對象,是一部重要的攝影理論文獻。

《表徵》(【英】霍爾,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

副標題: 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

  作者: (英)霍爾

  譯者: 徐亮 陸興華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 2003-11

  頁數: 418

  叢書: 文化和傳播譯叢

  ISBN: 9787100035736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傳播學和社會文化理論教科書,作者通過一個文化研究理論的概述和五個專題的文化個案研究,闡述了文化是通過表徵和意指實踐構造出來的;它所使用的符號具有任意性,因而與外部的物質世界不存在符合的關係;它是一個解釋的和意義的世界;表徵過程的所有參與方(包括製作方與消費方)都捲入了意義的爭奪,但這種爭奪是通過話語的方式進行的;意義不可能是純個人的,而是各方協商和表徵運作的結果;意義總是有偏向、有優先方面的。本書的大量插圖都是這一理論的精彩分析的對象。

編輯推薦

本書立足於社會文化,意旨討論影像在社會文化及傳播上的意義及關係。在本書中作者斯圖爾特.霍爾通過5篇文論及一片導論式的《表徵的運作》來闡述「文化是通過表徵和意指實踐構造出來的;它所使用的符號具有任意性,因而與外部的物質世界不存在符合的關係;它是一個解釋的意義的世界;表徵過程的所有參與方(包括製作方與消費方)都捲入了意義的爭奪,但這種爭奪是通過話語的方式進行的;意義不可能是純個人的,而是各方協商和表徵運作的結果;意義總是有偏向、有優先方面的。」這樣的一個哲學理論,本書理論研究性較強,需大量的文化基礎來支撐閱讀。

《霍克尼論攝影》(【英】保羅·喬伊斯,中國攝影出版社,1994年出版)

副標題: 和保羅.喬伊斯的談話錄

  作者:【英】保羅·喬伊斯 著

譯者:李孝賢 郭昌暉 譯

  出版社::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1994-5

  頁數::212

  ISBN::9787800071409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作者與霍克尼的訪談錄,主要介紹霍克尼的組合照片(拼貼照片)。對一個畫面的每個局部拍攝,再拼貼成一個整體畫面,這樣就將原來一個畫面的二維平面表現演變成具有三維的立體表現。這種拍攝方法看似容易,其實很難,沒有獨特的天才的品質恐怕很難學得到,不信的話不妨試試看?不過這本書的內容會給出很多的啟示。

編輯推薦

1994年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霍克尼論攝影》是少有的在攝影中與藝術家單獨的對話錄,本書的作者保羅·喬伊斯是大衛霍克尼的好朋友,整本對話錄共7篇,跨度3年,著重介紹了霍克尼著名的拼貼攝影觀。霍克尼早年學習繪畫,但他通過攝影改變了自己對於空間的概念,隨後轉向攝影創作,並引起攝影界的廣泛爭議。整本書較為完整的向我們介紹了一位世界級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並清楚地闡述了攝影對他的油畫、版畫以及舞台布景設計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本書作者保羅喬伊斯是一位電影製片商兼攝影家,他除經營自己的製片公司外,還舉辦過各種各樣的個人影展。可以說本書的特點是一位深度走進藝術家生活的對話錄,在訪談中,霍克尼談笑風生,輕鬆幽默,妙語連篇,作為霍克尼個案研究,本書必不可少。

《影像藝術批評》(特里·巴雷特,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

副標題: 美國大學藝術教育精品課程

  作者: 特里·巴雷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1

  頁數: 204

  ISBN: 9787532250134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莫里斯·威茨(Morris weitz)在其《哈姆·雷特》批評研究中所確立的批評活動,亦即描述、闡釋、評價和理論化這些主要活動來加以組織的。他所取得的突破,寬廣到不至於排除任何有關批評的思考,同時又細微到足以為攝影批評的複雜活動提供有指導性的、清晰明白的思考。這些活動的目標,總是旨在增進欣賞和理解,或者達到被美學教育之父哈里·布勞迪(Harrv Broudv)稱為「開明的愛好」的效果。

編輯推薦

作為美國大學藝術教育的精品課程之一,本書被搬上課堂進行傳播。但不同於一般藝術課程側重系統化,《影像藝術批評》立場較為鮮明,根據莫里斯·威茨 (Morris weitz)在其《哈姆·雷特》批評研究中所確立的批評論說延展開來,從已經建立起成熟體系的藝術批評的角度看待攝影這一生機勃勃的藝術形式。但本書仍然保持了描述、闡釋、評價、理論化等「井然有序」的結構,首先對藝術批評進行了簡單的概述之後,條分縷析地向讀者展開了作者對於影像的理解。其中,「影像的類型」、「影像的語境」代表了巴雷特獨自的影像思索,值得關注。既然著眼於增進欣賞和理解,那麼勢必會喪失一定的專業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方式卻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我們對於攝影的學術性思考,讓我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了解攝影,達到美學教育之父哈里·布勞迪(Harrv Broudv)稱之「開明的愛好」的效果。

《美學與攝影》(【英】喬納森·弗里德,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

原作名: Aesthetics and Photography

  作者: [英] 喬納森·弗里德

  譯者: 王升才 / 馮文極 / 庫宗波

  出版社: 江蘇美術出版社

  出版年: 2008-2

  頁數: 215

  叢書: 西方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精品譯叢

  ISBN: 9787534425110

內容簡介

  《美學與攝影》論述了攝影藝術獨特的美學特徵,分析研究了它們的性質和價值。不僅如此,《美學與攝影》還運用了其他攝影藝術的解釋和評論補充了攝影藝術的詮釋。因此,《美學與攝影》不僅對攝影獨特的哲學美學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而且所闡述的都是攝影藝術的原創性美學理論;不僅為那些有志於對電影、攝影藝術、美學和藝術理論感興趣的人士作了總體的介紹,而且還對此領域作了深層次的研究。照片無處不在,它已遍布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世界上每年大約拍攝幾十億張照片,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為此做出了貢獻。然而,在這些照片中,僅有少量的照片能引起並保持人們的美學興趣。那麼,這些照片的攝影藝術和其他種種照片的區別是什麼呢?攝影藝術的特殊價值又是什麼呢?這些都是《美學與攝影》開篇要研究的問題。

編輯推薦

英國教授弗里德所著的《美學與攝影》雖然在今天看來有些字句艱澀,但卻是第一本從哲學上綜合探究攝影美學意義的書,是一個開創性的里程碑。本書論述了攝影藝術獨特的美學特徵,分析研究了其性質和價值,試圖向我們闡明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攝影作品正是因為具備了美學的特質才得以萬古流芳。但本書也不可避免地採用了將一種「未知」套用於另一種「已知」來得以解釋的方式,一如攝影與繪畫的爭辯。即便如此,這樣的討論對於我們認識美學理論與攝影藝術之間的關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引導我們用更多開放性的眼光看待攝影。作為一本攝影藝術的原創性美學理論,其觀點值得我們借鑒思索。

《攝影的精神》(【英】格里·巴傑,浙江攝影出版社,2011年出版)

副標題: 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作者: 【英】格里·巴傑

  譯者: 朱攸若

  出版社: 浙江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

  頁數: 252

  ISBN: 9787806869086

內容簡介

  20世紀20年代,拉茲洛,莫霍利一納吉曾說,「不懂得攝影的入,便是將來的文盲」。從最初攝影快照的出現,到如今正在開展的大規模的攝影革命,正好說明上面這句話驚人的預見性。

  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影響力正日益擴大。《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一書正是為配合有關攝影的首部重要的系列電視片而撰寫的,試圖通過攝影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事件、關鍵人物和關鍵影像,來探索這一藝術與科學性兼具的視覺表現形式的本質特徵。《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共分六章,分別將攝影的發展過程納入社會大背景之中,核心部分力圖探索怎樣的攝影作品,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傑作。《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各章提供20幅左右精心挑選的圖片,配以文字解說,同時更在主線索中闡明本書涉及的有關問題。

編輯推薦

2011年剛剛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攝影的精神》堪稱為近10年間系統的介紹主流攝影的經典圖書,本書基於英國BBC廣播電視台所拍攝的著名記錄片《攝影演義》(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這套影片在國內流傳十分廣泛,本書不僅基本保留了影片中內容,而且在紙媒呈現時,圖書編輯花費很多的心思,使得本身的落腳點置於當代影像,圖書中不僅穿插大量的高質量圖片,而且對東西方攝影門類,流派,歷史分析也是十分到位。從攝影的誕生到畫意攝影,分離派出現,乃至今日多元的影像面貌和更加豐富的獲取影像的方式,本書都有所涉獵。本身作者格里·巴傑不僅是一位作家,而且還是一位攝影師,建築師,博物館館長。在格里·巴傑出版英文版《攝影的精神》後,中文版編譯也是十分成功,十分接近原書的面貌,是近些年翻譯西方攝影圖書比較經典的案例之一。

《圖像證史》(【英】彼得·伯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作者: 【英】彼得·伯克

  譯者: 楊豫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3

  頁數: 297+10

  ISBN: 9787301133736

內容簡介

  《圖像證史》作者彼得·伯克,圖像是歷史的遺留,同時也記錄著歷史,是解讀歷史的重要證據。從圖像中,我們不僅能看到過去的影像,更能通過對這皯影像的解讀探索它們背後潛藏著的信息。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一幅畫所說的話何止千言萬語」。面對數量難以窮盡的圖像,歷史學家也就面對著驚人的寶藏,但寶藏下面,也隱藏著難以覺察的陷阱。

編輯推薦

  站在社會文化史的角度,攝影作品可能會被賦予另一時代性意義,正如本書的標題——圖像證史。攝影的這一特性使得我們獲得了更多思辨的機會。圖像是歷史的遺留,同時記錄著歷史,也將成為解讀歷史的重要證據。從圖像中,我們不僅能看到過去的影像,更能通過對這些影像的解讀探索它們背後潛藏著的信息。但不可否認,數量難以窮盡的圖像在帶來驚人寶藏的同時,背後也會隱藏著難以覺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廣闊視野和思路,對工藝品、畫像、雕塑、電影、電視、平面廣告等視覺材料進行了分析,並利用它們向我們展示圖像如何解讀歷史,以及在解讀過程中存在的機遇與危險,更多強調了攝影的社會學意義及其歷史所賦予它的實用價值。

《視像的霸權》(彼得·盧德思,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 彼得·盧德思 編

  譯者: 劉志敏

  出版社: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

  頁數: 173

  ISBN: 9787504357304

內容簡介

  《視像的霸權》主要內容:在已然明白無誤地加以全球化了的媒體文化的框架前提下,「關鍵視像」(Key Visuals),作為產生了影響深遠的身份定義和區別,並且處於持續推移和重組中的統治性和反抗性話語規定的意義流出體,已成為各種媒體社會學和媒體文化學課題探討的焦點。

編輯推薦

以彼得·盧德思(Peter Ludes)為首的本書的合著者們將觀點集中於日益把握傳媒話語權的視覺問題,提出「關鍵性視覺影像」作為全球性的圖像產出物,對集體性身份定義和價值系統的產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但卻同時因其自身的加速現實化更新進程導致了穩定性的降低。本書的寫作並不傾向於攝影本身,而是著眼視覺文化,將視覺影像從其他傳媒語言中抽離出來,塑造成為一個影響人們當下和未來生活的「帝國」。

  對於當代的視覺文化來說,攝影作為動詞已經成為一種手段,而其結出的果實(不管是圖像,還是拍攝行為本身)才是最應當為我們所重視的。也許對於很多攝影師來說關注的要點與這樣的看法恰恰相反,但毋庸置疑,本書向我們提供了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影像,或許更能讓我們真正認識那些手中、眼前的攝影作品。


推薦閱讀:

枸杞人蔘大保健都不如一場攝影深度交流會!
攝影基礎理論知識 2 / 5 攝影的成像原理
雪景配人像:又仙又美的穿衣秘訣!
Procam使用教程 | 這個在iPhone手機上賣¥40的攝影APP
單反相機初級教程是什麼?

TAG:攝影 | 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