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1條幾乎概括了運營人存在的所有問題,很多人看後都恍然大悟!
前段時間跟部門同事和很多其他做運營的小夥伴做了深入的溝通了解,發現大家在做運營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對這些共性問題進行了一一總結和列舉,以便大家結合自身來進行對照看是否存在相應的問題,以便能夠及時發現並作出針對性的改變。
總結了21個問題,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回想一下,有哪些問題你中招了~
1、做了一段時間運營總發現沒有什麼沉澱,沒有可總結的經驗,同樣的問題在下一個運營階段中會再次出現。
2、運營工作碎片化,運營沒章法,同時處理各種事情,階段性目標和重點工作不明確。經常感覺自己忙的飛起,但是寫周報和月報的時候發現沒啥可寫。
3、在拿到一個新項目的時候,一開始就直接想具體的運營策略,對項目無全局性的掌控和系統化的思路梳理。
4、做很多事情經常出現結果偏離預期,想A變B,無法掌控事情的發展。
5、感覺很努力在工作,但是一直出不了成果,經常在一件事情上耗費太長時間,導致原計劃的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推進。
6、對每天和每周周要做的事情沒有時間預估,實際完成時間和預估時間沒對比。
7、做了一段時間運營發現電腦存下來的文檔沒多少,沒有留存的運營工具表格。
8、寫運營方案經常在思路上絞盡腦汁,追求各種模板套用,或者寫到一半發現不知道如何往下寫,思路全無,然後開始糾結於前半部分內容,方案從開始撰寫到最終確定可能需要一周甚至更長時間。
9、在運營策略和活動創意上經常無頭緒,但是領導或者其他人總能夠頭腦清晰的,頭條有理快速的給出諸多可行性策略,每到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
10、把運營工作做成了抗震救災,總是陷入被動的去處理各種運營問題。
11、做了十幾次活動,發起幾十個話題討論,依然沒形成系統化的流程和思路。
12、發了100多條PGC帖子,幾十篇公眾號文章,依然還是每天到處找素材、為出什麼類型的帖子或者文章絞盡腦汁。
13、跟用戶溝通依然停留在與用戶的瞎聊上,跟很多人都聊過但又感覺什麼都沒聊到!
14、一提到用戶需求調研就只想到問卷和訪談,對產品的最核心用戶,沒瀏覽過他們的朋友圈或者QQ空間,沒跟蹤過他們的產品使用行為,對他們的生活狀態、興趣、偏好、需求依然不明確,甚至不清楚他們的基本資料。
15、一個活動上線後或者做推廣把渠道鋪開後,就認為工作完成了一大半,沒有階段性目標的設定和過程管控,運營工作變成了運行工作。
16、做了一年多運營沒詳細了解過競品情況或者對競品的了解只停留在產品名稱上。
17、到了寫周報的時候才去看數據,打開後台數據報表一臉懵逼,看不出什麼門道?數據分析不知道從何入手?
18、做運營總結時,面對異常數據經常出現「好像做了什麼?好像發生了什麼?所以可能造成了影響」的主觀臆測。
19、消息PUSH只關注單次效果的評估,而未能對歷史消息PUSH做完整記錄和縱向的分析總結。
20、整個運營狀態是運營驅動數據,而不是數據驅動運營。
21、運營工作總是事務導向型,而不是目標導向型,所以基本上每周都是重複的去完成看似一件件獨立的事情。
在超哥把這共性問題做了列舉之後,又重新發給了其他小夥伴進行了測試,結果很多人都反饋大部分中招,甚至有全部中招。
不知道大家在看了這篇文章是否有相同的感覺,如果看完之後發現上面的問題你都沒中招,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邁入了高階運營行列,你一定是一名有經驗的老司機了。但我相信很多小夥伴,尤其是剛接觸運營工作或者運營經驗不超過三年的小夥伴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上述的問題。
讀到這裡,我估計很多小夥伴急迫的往下看有沒有針對這21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如果你這樣想,那麼你的問題又增加了一條,那就是缺乏對問題的歸納、總結、分析和分類能力。
面對這21個問題你第一要務不是急於尋找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是要對這21個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因為上面的問題我只是羅列並且完全沒考慮問題的順序、主次和重要緊急程度。
其實大家看完上面21個問題後,即使全部中招也沒必要擔心,因為上面21個問題只反映了三類問題,那就是思維層面(目標導向意識、思路拆解、邏輯梳理、歸納總結、推理演繹),運營的節奏感層面(目標、工作統籌和過程管控)和精細化層面(數據化、工具化、表格化、規範化),我們可以對上面21個問題重新分類如下:
第一類:思維層面(目標導向意識、思路拆解、邏輯梳理、歸納總結、推理演繹)
● 做了一段時間運營總發現沒有什麼沉澱,沒有可總結的經驗,同樣的問題在下一個運營階段中會再次出現(總結)
● 做了十幾次活動,發起幾十個話題討論,依然沒形成系統化的流程和思路,(總結歸納,方法論沉澱)
● 在拿到一個新項目的時候,一開始就直接想具體的運營策略,對項目無全局性的掌控和系統化的思路梳理(系統化思維)
● 感覺很努力在工作,但是一直出不了成果,所以會在一件事情上耗費太長時間,導致原計劃的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推進(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
● 寫運營方案經常在思路上絞盡腦汁,追求各種模板套用,或者寫到一半發現不知道如何往下寫,思路全無,然後開始懷疑前半部分內容,方案從開始撰寫到最終確定可能需要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基於目標的思路拆解)
● 在運營策略和活動創意上經常無頭緒,開懷疑自己的思維敏捷度,但是領導或者其他人總能夠頭腦清晰的,有條有理快速的給出諸多可行性策略,每到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邏輯推理能力、思維推演方式)
● 跟用戶溝通依然停留在跟用戶的瞎聊上,感覺跟很多人都聊過但又感覺什麼都沒聊到!(目的和目標不明確,溝通技巧)
● 一提到用戶需求調研就只想到問卷和訪談,對產品的最核心用戶,沒瀏覽過他們的朋友圈或者QQ空間,沒跟蹤過他們的產品使用行為,對他們的生活狀態、興趣、偏好、需求依然不明確,甚至不清楚他們的基本資料。(思維認知層面、系統化思維)
● 做了一年多運營沒詳細了解過競品情況或者對競品的了解只停留在產品名稱上(思維意識層面)
● 事務導向型,而不是目標導向型,所以基本上每周都是重複的去完成看似一件件獨立的事情。(思維意識層面)
第二類:運營的節奏感層面(目標、工作統籌和過程管控)
● 運營工作碎片化,運營沒章法,同時處理各種事情,階段性目標和重點工作不明確。經常感覺自己忙的飛起,但是寫周報和月報的時候發現沒啥可寫。(工作統籌,主次緊急,運營的節奏化)
● 對每天和每周周要做的事情沒有時間預估,實際完成時間和預估時間沒對比(工作的統籌安排)
● 做很多事情經常出現結果偏離預期,想A變B,無法掌控事情的發展(目標設定和管控)
● 把運營工作做成了抗震救災,總是陷入被動的去處理各種運營問題。
● 一個活動上線後或者做推廣把渠道鋪開後,就認為工作完成了一大半,沒有階段性目標的設定和過程管控,運營工作變成了運行工作。(目標設置和階段目標的拆解、實時效果的管控、評估和優化)
第三類:精細化層面(數據化、工具化、表格化、規範化)
● 發了100多條PGC帖子,幾十篇公眾號文章,依然還是每天到處找素材、為出什麼類型的帖子或者文章絞盡腦汁(優化源表)
● 到了寫周報的時候才想起去看數據,打開後台數據報表一臉懵逼,看不出什麼門道?數據分析不知道從何入手?(數據分析意識和分析思路)
● 做運營總結時,面對異常數據經常出現「好像做了什麼?好像發生了什麼?所以可能造成了影響」的主觀臆測。
● 消息PUSH只關注單次效果的評估,而未能對歷史消息PUSH做完整記錄和縱向的分析總結。
● 整個運營狀態是運營驅動數據,而不是數據驅動運營
● 做了一段時間運營發現電腦存下來的文檔沒多少,沒有留存的運營工具表格。
其實我在上一篇文章《思維+節奏感+精細化,看優秀運營是如何拉開與普通運營的差距?》中就對這三類問題做了概括性的分析闡述,而這三類正式普通運營和高級運營的差距所在,所以對於很多剛邁入運營或者運營經驗相對缺乏的小夥伴來說,要想成為高級運營的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要解決上述的三類問題(21項小問題)。上面所列舉的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在思維層面,大家在運營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的去培養的自己的運營思維意識和習慣。
運營思維思維意識和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在平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有意識的進行思維的培養:
1、培養目標導向意識:做任何事首先要想到的這件事處於什麼背景、有什麼樣的目的,圍繞目的我們該設定什麼樣的目標?如何做目標拆解。後續的所有工作一定是圍繞這個目標達成來進行的,能夠有效促進目標達成的工作一定要作為重點工作(行政命令性的工作除外)。
2、多閱讀:閱讀是培養思維最好的方式 ,讀了0本書和讀了30以上的書的人思維方式肯定會有很大不同的。多讀一些思維策略方面的書籍,比如《金字塔原理》《麥肯錫方法》。
3、掌握一些思維方法和工具:如5W2H、SOWT分析、PDCA循環、AARRR模型、WBS工作結構分解法等,多使用類似Xmind思維導圖工具和Visio流程工具。
4、總結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學會總結和思考 ,對階段性工作成果的復盤總結和方法論沉澱,多去思考生活中的運營邏輯。
5、多跟優秀的人一起交流:抓住跟領導的學習機會,學會經常性的尋找自己的思維方式跟領導的思維方式的區別,多跟同行或者比自己優秀的人交流,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可以去揣摩別人的思維方式,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
按照運營的職業發展階段,至少可以分為入門前、新手期、困惑期和轉型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也面臨著不同的難題,以下是我的總結。
第一階段:入門前
有朋友問,運營怎麼入門,需要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怎麼才能找到運營的工作。這些朋友大多是學生,或者是其他行業的從業者,都對互聯網運營感興趣,希望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這種情況,就是處於典型的入門前階段。
對於這些朋友來說,他們並不了解互聯網行業和運營崗位的具體情況,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哪個行業的什麼類型的運營崗位,只是停留在興趣階段。所以,從0到1是最難的,這一步不知道該怎麼跨出去。
千萬不要認為讀幾本書、看過幾篇乾貨文章、聽過幾次牛人的分享、花錢參加過培訓,就可以入門了。這些只能幫助你了解大概的情況,別人懂和自己體會,在運營這個領域是有天壤之別的。打個比方,即使看過幾千部電影,你也不知道怎麼做導演,你仍然只是一個影迷。影迷和導演的差別,就像沒入行的互聯網愛好者和運營從業者的差別,也是用戶視角和專業視角的差別。
只有真刀真槍的實戰,去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真切的學習和感受運營。所以,別再猶豫了,別再找捷徑了,別再試圖學習書本上的技能了,去找一份運營的工作吧,先幹起來!
找工作的時候,先別過於計較公司和職位,選擇一個當前看來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如果你個人條件好,能找到BAT或者優秀的創業公司,那當然是最好了;如果暫時沒有這個機會,可以先選擇一個願意接收自己的公司,目的是先開始實踐。
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學習運營相關的知識,也可以感受自己適合哪方面的運營工作,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找准方向。而且,只要邁出了這一步,以後再跳槽就會相對容易的很多。
在選擇新工作的過程中,很多朋友希望能考慮周全,得出所謂的最佳答案。但我覺得,在沒入職一個公司之前,很難了解真實的情況,就算用再多時間,諮詢再多的人,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設置幾個決策的條件,只要這個職位可以滿足這些條件,就可以考慮選擇。
不用擔心哪些選擇是完全錯誤的,作為一個新人,去任何一個公司工作,都可以學到很多。況且,這個選擇也並非不可逆,真遇到意外情況,還是可以跳槽的。這裡不是讓大家隨意跳槽,而是想說選擇新工作時沒必要太糾結。
第二階段:新手期(0-2歲)
在入門之後,運營就開始了從新手到進階的過程。但我認為,從業經驗在兩年之內的運營,基本上還處於新手期。因為一個完整的互聯網項目,從決策立項到開發上線,再到後續的運營推廣,在大公司至少需要一年。再加上前後沉澱的時間,兩年是很正常的。
在這個階段的運營,大部分時間都在「打雜」,也就是負責項目中非常具體的、執行層面的工作,並且非常瑣碎,基本上不具備連續性和策略性。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不免就感到迷茫,開始擔心每天做這樣的事會導致自己沒有成長,對今後的職業發展不利。
另外,正因為這樣重複和雜亂的工作內容,會讓運營從業者看不到未來,擔心運營這個崗位是沒有價值和前景的。再加上運營的薪水和地位普遍低於團隊的其他角色,所以可能會導致士氣低落,影響日常工作。
我認為,這些問題確實都存在,但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
不要忽視身邊每一件小事
既然是新人,工作內容肯定相對基礎,首先要正視和接受這一點。但這些看起來瑣碎的小事,並非是沒有價值的,而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和技能積累的階段,就像建大樓之前的打地基。
在各個方面都能有所涉及,是對自己運營知識體系的填充。因為只有真正做過,才知道怎麼能做好、哪裡容易出問題、關鍵環節是什麼,這些都是為了以後負責整體項目做準備。所以,認真的做好每一件事,並且分析事情背後的邏輯、尋找可以優化提升的空間、總結規律和技巧,這些都會變成有用的經驗。
別認為運營地位低
有朋友認為,運營在團隊里的地位低,尤其不如「改變世界」的產品經理,這個看法非常片面。
剛入行的產品經理每天做的事情是很細節的非重要需求,有時甚至就是填坑。好容易涉及到核心功能,自己也不能拍板,還是要聽上級的,沒什麼存在感。也就是說,無論產品還是運營,在新人階段都無法避免這樣的基礎工作,別盲目崇拜產品經理的光環,現實並不是那樣。
不過團隊中各個角色的話語權確實不同,這和公司或創始人的基因有關,很難改變。選擇了公司就相當於選擇了相應的環境,努力去接受和適應,盡量發揮自身最大價值就行。
即使公司不夠好,也不影響個人發展
不用因為公司或項目不好,擔心自己沒有學習的機會。我認為,參與過一個失敗的項目反而是慶幸的,因為你知道一個項目是怎麼死掉的,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和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
如果你所在的項目很成功,從一個新人的視角來看,可能每個決策都無比正確,就好像這是「本來就該發生的」,但是決策的過程和老闆的視野是你完全感受不到的。當你獨立負責項目或創業時,會發現這些成功經驗其實沒用。因為成功是需要很多前提條件的,而這些前提條件不可能全部復現在你身上。
總之,作為一個從業經歷為空白的新人,還不到查漏補缺的時候,所有經驗應該照單全收。盡量把精力都專註在自己的工作上,公司的戰略或發展方向了解一下就行,不用替老闆擔憂了。
不管BAT還是創業公司,適合自己最重要
對新人來說,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哪個對職業發展更有利,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我曾在三個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就職,所以各種環境我都有親身經歷。
創業公司的工作狀態更雞血,不強調分工和流程,誰行誰就上,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新人在這個環境里,涉獵的工作範圍更廣,可以學到更多東西,工作能力更全面,抗壓能力強。
BAT這種成熟的大公司,可以學習系統化的工作方法,可以掌控的資源更多,內部培訓也很多,身邊的同事都是頂尖的人才。在這樣的公司做兩年,可以迅速達到職業生涯的新高度,公司的品牌也會為你背書,跳槽的時候會更容易。
當然也有缺點,適應了大公司的年輕人,出來以後可能會不適應新環境。
大體的情況就是這樣,選擇哪一類公司,需要結合自身的條件和喜好。如果有選擇的機會,我建議先去大公司鍍金,以後可以視情況再做打算;如果暫時去不了大公司,選擇創業公司也沒問題,三年之後,你的發展不一定會差,到時可以再去大公司鍍金。
第三階段:困惑期(3-5歲)
處於困惑期的運營從業者,大多狀況並不差。他們是團隊里的中流砥柱,是上級的重點培養對象,也是新人工作的榜樣。
讓他們困惑的是,自己似乎沒有一技之長,還在一線做執行工作,而且沒有開始帶團隊。雖然自己明顯比新人更有經驗,地位也更高,但從實際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來說,差別卻不大。就好像在參加馬拉松比賽,雖然自己是先起跑的,跑著跑著卻發現,和後來者在一個方陣里,並沒有拉開距離,所以不免對前景感到迷茫。
其實這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只是時間或長或短而已。對處在困惑期的運營從業者,我有以下5點建議:
提升看問題的視角
建議大家在平時的工作中,先要做好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再多去關注這些事背後的邏輯,試著思考上級要求做這些事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通過這樣的思維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看問題的視角和大局觀,也可以很好的了解項目全局。
比如,你所在的產品是一個UGC平台,用戶運營是工作的重點。有一天,上級讓你去接洽多家第三方內容提供方,促成資源共享的合作。在接到這個指令之後,首先,要想辦法完成這個任務,列出所有滿足條件的第三方機構,然後設計合作方案並推進完成;其次,也要分析為什麼上級會有這樣的決策,是不是公司認為用戶貢獻內容不可行,而是希望轉型為第三方機構貢獻內容。
這就讓自己從執行視角,提升到決策視角,更有利於讓自己看到事情的全貌。這些信息都可以通過與上級溝通獲得。本來也不是機密,只是如果你自己不追,上級可能不會主動說出來。
在一個公司至少做2年
項目是有完整周期的,從調研、立項、開發、上線、開始運營,再到後續的迭代優化。雖然互聯網是快字當先,但完整的項目周期其實並不算短。當你加入項目時,可能處於某個中間環節,沒辦法宏觀的感受項目全貌,接收到的信息量比較小,直觀感受會很片面。
因此,建議在一個公司至少做2年。否則你會發現,經歷的項目由於時間太短,缺失的信息太多,導致連一個項目總結都很難寫出來。更重要的是,經驗這個東西很多時候是感性的,要去親身感受才有收穫。
除此之外,經常跳槽還會讓自己陷入困惑。短時間內做了很多不同的事,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感受和印證,導致不知道哪一件是自己擅長的、喜歡的。
找到自身價值,培養一技之長
在這個階段的運營同學,已經入門,並有一定的經驗積累,所以找到自身價值、培養一技之長就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這裡的特長是指在某方面能力突出,是自己在別人眼中的亮點和標籤。
對於公司來講,對一名員工委以重任,需要有足夠的理由。互聯網公司可不會因為你從業時間長,就給更好的職位和更高的薪水,而是希望用你的特長為公司出力。
你可以是特別擅長溝通合作、人脈廣泛的商務型人才,也可以是嗅覺敏銳、文字優美的內容型人才,還可以是有很強組織和規劃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只要有特長,就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拋開公司職位來說,這個階段也需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做什麼、機會在哪裡,再努力去突破。
增加跨行業交流
與傳統行業不同,互聯網行業很多時候是沒有成熟經驗去借鑒的,大家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向前跑,比如前兩年的O2O。在這個過程中,誰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是唯一合理的,所以需要多和朋友交流、互換思路、碰撞火花。
這裡的交流,不應只局限於同行業和同類型產品,建議去做跨行業交流。比如你是做互聯網社區的,可以向傳統商業的朋友請教。因為做shopping mall和做互聯網社區有相通的地方,都是拉新和留存的那些事。這樣的朋友與你的知識重合度低,能為你帶來更多的思路。
第四階段:轉型期(6-10歲)
處於轉型期的運營從業者,大多是大公司的中層或者小公司的高層,有著不錯的薪水,帶團隊,不再做一線的執行工作。在上級明確方向的基礎上,他們可以獨立指定目標、規劃策略和組建團隊,並保證最終效果。這個角色的價值,就是可以將公司的決策推動落地,負責把計劃實現。
一般情況下,這樣的中高層人群年齡在28-35歲左右,已經脫離主流互聯網從業者的年齡,再加上大多已經結婚生子,有了家庭負擔,所以晉陞的願望就更強烈。但是中高層管理者再晉陞的難度會更大,去往金字塔尖的路上,被淘汰的肯定是大多數人,所以總會有一批從業者會遇到晉陞天花板。
對於處於轉型期的從業者,有兩個建議:
關注傳統行業,為轉型做準備
如果你只在互聯網公司工作過,很可能不了解傳統行業。運營好一個實體,比運營互聯網產品要複雜的多,對運營者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從目前互聯網發展的走勢可以看出,以後會更多的和垂直行業深度結合。
互聯網的角色更像是服務用戶的方式或渠道,背後真正有價值的是傳統行業的服務提供方,純線上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以美團和滴滴出行為例,都是用線上產品的形式,整合了傳統行業資源。做這類產品的運營,不僅要具備互聯網方向的業務能力,還需要了解餐飲或出行領域的行業知識。
在這個模式里,互聯網人才依然非常有價值,因為這是傳統行業所稀缺的。但更有價值的人才,是能把兩個行業更好結合的人,這是轉型期的運營從業者最好的發展方向。選擇這條路,這意味著不再吃青春飯,突破了以後可能遇到的年齡瓶頸,完全可以將事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打造個人品牌
在轉型期這個階段,不僅要看業務能力,個人品牌也很重要。通過個人品牌的影響力,可以帶來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更多的話語權,也可以調動和整合更多的資源。所以,可以嘗試投入一部分精力在這件事上,積累一段時間之後,收益就會非常明顯。
打造個人影響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微博和知乎等社交平台發表觀點、在公眾號和今日頭條等媒體平台分享經驗、參與線下聚會或分享會,慢慢積累人脈,逐漸樹立自己在線上線下的知名度。
當然,做這些事的前提是自己真的有料,比如系統的方法論、典型的案例分析或者對行業的深刻見解。打造個人影響力的過程,本質是一個向外分享的過程,沒有任何功利的色彩或吹噓誇大的成分。如果做不到這些,就先不要嘗試了,否則帶來負面的品牌效應,就得不償失了。
推薦閱讀:
※簡體字、繁體字之爭的十個問題
※降壓藥物應用中的臨床常見問題
※女人對男人沒有好臉色說明啥問題?
※【轉載】關於站樁問題的答覆
※與人交談時,你必須要注意的四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