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份大腦——創建數字時代的不朽人生
賈銘
如今在歐洲,經歷過二戰硝煙的老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來自愛爾蘭的博比是其中的一位,只不過她在幾個月前也去世了。
或許是親眼見過戰地炮火和斷壁殘垣,博比特別喜歡收藏各類小玩意兒——舊信封、舊毛毯、20世紀50年代的老式襯衫、記錄了家庭成員音容笑貌的相冊,甚至是已故丈夫隨船隊週遊世界時給她寄來的情書……似乎是為了留存當時的美好,博比的家裡充滿了她記憶的碎片。
而在她去世之前的幾個月里,她決定將個人的收藏與家人和朋友共享,她要將這些帶給她美好回憶的東西,儘快派送出去。在她去世的那天下午,她給已故丈夫的一位童年好友寄了一封信,信中附上了他們小時候一起玩耍的照片。她寫道:「這些照片你留著,請保存好。」博比希望,這些珍貴的物化記憶不會因為她的離世而被丟棄或遺忘。幾小時後,她坐在最喜歡的扶手椅上,安詳地走了。
將思維和記憶留在網路上和博比一樣,沒有人希望在離開這個世界後立刻就被遺忘,這是人類的基本行為和訴求,更是一種普遍現象。從最早留在洞穴里的繪畫開始,人類就一直在為保存最終會消逝的記憶而努力,口口相傳的歷史、日記、回憶錄、攝影、電影和詩歌等,都是人類對抗時間無情抹殺記憶的「武器庫」。不過,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物化的記憶」似乎越來越淡薄,因為我們終於可以將我們的記憶「儲存」在互聯網上那神秘的伺服器里。
微博的時間軸上,記錄著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微信的朋友圈裡留下了我們的音容笑貌,電子郵箱里還保存著我們與朋友、工作夥伴的交流,優酷空間還有我們的舞蹈、歌聲和言談……在網路時代,我們收集和保存記憶的行為比以往更全面、更徹底,儘管現在的我們還無法意識到這其中的重要性,但在彌留之際,我們會感嘆,這一切技術手段幫助我們爭取到了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但是這些就足夠了嗎?這些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嗎?網路上真的覆蓋了你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時刻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果我們能將一切都保存下來,不僅有形成文字的想法和拍攝下來的生活片斷,還能將我們整個大腦中的記憶和思想都保存下來,那情況又會如何?
留下「真正的你」
不可否認,我們的大腦才是真正完整保留記憶和歷史的「歸零地」——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所記得的一切:不論是甜蜜愛情,還是心酸往事;是成功的喜悅,還是挫敗的失落;是我們曾經說過的謊話,還是我們學到的真理。
如今,已有不少科研人員正在努力將人類大腦中的記憶和思想像電腦硬碟里的數據一樣保存下來,即便在我們去世後,肉體消失了,我們的思維和記憶仍然能以副本的形式留存於世。而這也正是Eterni.me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馬里厄斯·厄薩切想要實現的宏偉目標。
儘管這一技術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科學家預測,在未來網路上,當你在世的時候,伺服器就可被授權訪問你的微信、微博和電子郵件賬戶等等,幫助你上傳照片、記錄你在網路上的活動軌跡,同時通過谷歌眼鏡等設備記錄下你所見證的一切。而這些數據經過收集、過濾和分析之後,就會轉移到模仿你的外表和個性打造的網路人工智慧「阿凡達」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長時間的深入互動,你的「阿凡達」會學習到更多東西,與你越來越相像。當你百年之後,這位網路「阿凡達」就可以代替你與親朋好友溝通交流。儘管這一切都只能在網路上實現,但它的出現將會改變生與死的邊界,為靜默無聲的死亡世界帶來一番生氣。
儘管據馬里厄斯估計,起碼需要幾十年的交互作用,「阿凡達」才有可能比較準確地模擬它們的主人,但他已經收到了許多來自絕症患者的諮詢。這些患者都想知道目前是否可以提供這項服務,在他們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是否能以這種方式記錄下他們的人生經歷。
不久前,來自英國德比郡的亞倫·森夏恩與他的奶奶「揮手作別」,亞倫非常悲痛:「在她去世後,我們只能通過寥寥可數的幾樣東西來懷念她。」奶奶的去世激發了亞倫對「阿凡達」,一個旨在留存死者記憶的網路人工智慧的熱切期望。
亞倫相信,在未來能夠模擬人類個性的「阿凡達」,可以展開生者與死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它將創建真實的記憶,而不是只憑逝者留下的遺物來保留一些我們對逝者日益模糊的記憶。
能重建大腦和備份大腦嗎考慮到人類記憶的不可靠性,Eterni.me和其他一些類似的服務網站,如今正在嘗試使用記憶細節定格的方法,讓人類的記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但可惜的是,目前任何人工智慧對人類思維方式和性格行為的模擬都只能做到儘可能接近而已。
此外,作為網路時代下的我們都應當清楚,任何人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都是一個選擇性的過程,也許在某個瞬間,用戶會調整細節,更改重點,甚至清除網路的整個人際關係鏈。由此可見,我們本身的思維就是不可靠的、難以預測的。
那麼,如果不只是簡單地將我們的記憶轉化為數字形式,是否有可能記錄下全部的大腦內容呢?遺憾的是,從理論上講,備份大腦這一過程需要解決三個關鍵性的難題:首先,科學家必須要找到在死亡降臨之時,絲毫無損地保存大腦記憶的辦法;其次,我們必須擁有對大腦保存內容進行分析和捕捉的技術;最後,科學家還要能根據捕捉到的記憶內容重新創建一個模擬的人類大腦。即便解決了上述三個問題,最終也要保證用於備份人類記憶的人造大腦能夠「運行」。而這一切,在目前還是無解。
多國同時發力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安德斯·桑德伯格曾說過:「模擬大腦的目的是重新創建原始大腦的功能。如果可以讓它『運行』,它就能夠擁有真正大腦那樣的思維和行為。」事實上,除了Eterni.me這樣的科技公司,許多知名高校和機構也在研發虛擬大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在研究創建全面的人類大腦神經連接圖,美國「大腦計劃」正在記錄由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構成的大腦活動,歐盟的「大腦計劃」正在試圖通過對大腦活動的認識構建一個大腦綜合模型……我們不難看出,相關科研工作一直在取得緩慢但持續的進步,而目前科學家已經可以在超級計算機上運行模擬老鼠大腦的活動。
美國谷歌公司也在大腦模擬項目上注入了大量資金。2012年12月,谷歌公司任命雷伊·庫茲韋爾為谷歌大腦項目的主管。庫茲韋爾等科學家相信,在他們的有生之年,科學家將有可能創建出數字備份的人類大腦。庫茲韋爾成為谷歌大腦項目的主管幾個月後,谷歌公司又聘請了英國計算機科學家傑夫·辛頓——世界上最優秀的神經網路專家——加入了團隊。辛頓認為,大腦神經網路從本質上講,就是人類大腦進行思維和記憶的大腦「電路」。
而早在2011年,俄羅斯企業家德米特里·伊特斯科夫同樣也推行了類似的「2045計劃」,該項目的目的就是力爭在2045年之前,實現將大腦意識上載到網路「雲計算」上的目標。「2045計劃」科學主任、神經科學家蘭德爾·科伊尼堅信,創建人類大腦副本的目標將很快實現,神經假體的發展也證明了未來「運行」模擬大腦的可行性。
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工程中心的特德·伯傑教授創建的大腦海馬體的假體,已於2011年在活體老鼠身上成功通過測試,2012年又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身上成功通過測試。伯格和他的團隊還打算以人類假肢進行測試,以證明我們已經能夠實現部分人類大腦重建。
創建數字化大腦的挑戰當然,模擬人類大腦是一回事,創建一個數字化的人類大腦記憶又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挑戰。記憶存儲與在電腦上創建可通過索引搜索的文件不同,記憶是一種在激活時產生的一系列聯想,因此大腦模擬需要所有這些聯想記憶的副本。
事實上,人類對來自大腦多個部分信息的重建方式,都會受到當時當地情境的影響,並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這與電腦存取記憶的方式完全不同,畢竟電腦記錄下的數據是可供隨時訪問的。正如懷疑論者所說的,「大腦備份」擁有的只不過是過時的或「不合時宜」的記憶。
而另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不損害大腦的情況下提取一個人的記憶。安德斯·桑德伯格教授認為,所有需要高解析度掃描神經組織的方法都是侵入性的,因此實現無損大腦掃描難度極大。但他同時認為,只要能夠「運行」完整的模擬大腦,那麼對大腦記憶進行可搜索的數字備份也是可能的。
「我認為這個可能性很大,」他說,「也許在這個世紀里就能夠實現。我們可以模擬大腦的一切,甚至細化到分子水平。」
打破物化的局限所有生命的生存本能都具有普遍性,而繁殖後代是生命永生的一種形式,它讓生命超越我們的身體存在而繼續延續。所有的父母都參與到了這個將基因接力棒世世代代傳遞下去的盛大接力中,雖然我們的一些身體特徵,比如眼睛、頭髮和氣質,會在時間流逝的長河中,發生一些稀釋或改變,但它們都是生命不朽的回聲。
當死亡來臨時,剩下的只是我們漸漸淡去的影子,還有給後人留作紀念的些許遺物:孩提時代玩耍的照片、曾經閱讀過的書籍、穿用過的幾件衣物……那麼除此之外,人類是否真的還想完全保留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呢?這類技術的發展,又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什麼影響呢?或許不少人會認為,備份大腦可以把一個人的記憶作為數字遺產留給他的後代,甚至為理解、研究人類思維和記憶提供更多重要突破的機會。
當然,數字化備份大腦對於在世的人同樣也有很大意義。神經學家安德魯·弗拉基米羅夫曾說道:「心理學家可利用備份大腦的數據進行精神和心理分析,並通過運行特別制定的演算法掃描你的整個人生記憶,從而幫助你優化行為策略。」
但關於備份大腦研究的真正價值究竟是什麼?是為了給我們每個人一種安慰,保證我們的記憶不會隨著生命的逝去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嗎?無人能夠回答!但至少,如果我們能夠將思維、記憶和心理轉化為數字化記錄,必將給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帶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雖然沒有人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物化永生,但備份大腦也許會給人類帶來某種意義上的長存。
推薦閱讀:
※好聽外文歌,首首經典,怕以後找不到了,留個備份。。。
※【博應用】手把手教你使用蘋果手機備份簡訊
※備份~備忘錄
※數據恢復:面臨備份災難的跡象究竟是什麼?
※趕緊備份github,恐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