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陳式太極拳纏絲勁陰陽妙法》—顧留馨

陳式太極拳每一動作的開合虛實,起落旋轉,都是由一個圓圈構成的,所以陳鑫說「妙手一著一太極」,指的就是練太極拳一有動作,就打一個圓圈,像太極圖的圓圈那樣;同時也指出,在這一個圓圈中應該包含有陰和陽兩種力量在旋轉變化,像太極圖圓圈中的陰陽對立面那樣。

因此,在太極拳螺旋式運勁中,在不斷旋轉中有柔有剛,有虛有實,剛柔相濟,虛實滲透,這才是太極拳的「妙手」。

「妙手」是一著一太極,動作即圈,圈中有柔有剛,有虛有實,有輕有沉。凡是偏柔或偏剛的都不能稱作太極拳的「妙手」,因為它們都偏於一面,「是從不同的兩極發生的東西」,沒有起到陰陽的相反相成,互用並存的作用。

這個圓圈運動,有全圈、半圈、順圈、逆圈、直圈和橫圈,在整個拳套內錯綜地交織著。動作的前進、後退,上起、下落,左旋和右轉,都要帶有走弧形、劃圓圈的形象。陳鑫說:「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圈有正有斜,有順有倒,種種轉法,亦各不同,當因其勢之自然者轉之」。  

初練太極拳時轉圈的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要逐漸收小,這是「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的鍛煉步驟。圓形的動作是達到和諧與連貫的必要前提。

練到純熟後,逐漸達到「得心應手」、「心身相應」的境界,就能夠一動則內外、上下、左右無有不動,一圈無有不圈(外形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體內有內臟作輕微旋轉的自我按摩,氣血按照經絡路線纏繞運轉,內外、上下、左右自然柔和地同時協調動作)。

「精鍊已極,極小亦圈」;「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這是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由開展而漸至緊湊,由有形而歸於無跡的最高級技術成就。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這種境界只有下苦功才能做到。

例如,太極拳名家楊少侯晚年練的發勁小架子,僅有意動的運勁,外形看不見有圈,只看見發勁,就是這種高級技術的表現。轉圈不論大圈、小圈、沒圈(有圈的意思,但在外形上不容易看出來的稱作沒圈),都應該有內勁作為統帥。這種內勁是通過長期鍛煉,用意識貫注而形成的,它「似松非松」,「不剛不柔,亦剛亦柔,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剛柔相濟」,極為沉重而又極為虛弱。  

內勁的運轉,帶有螺絲旋轉形狀的纏絲勁,只有太極拳一類的拳才能練出這種內勁。太極拳的圓形動作,可以柔化對方的力量,並且隨時可以由弧線轉化為直線加以還擊,所以陳鑫說:「胳膊令其骨轉,方能以真勁引動」,也是《打手歌》「引進落空合即出」所根據的原理。

孫子兵法說:「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創造太極拳的人,懂得圓的運用最靈活,圓的力量最大,所以求圓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但是它必須通過螺旋式(抽絲式)的纏絲勁來完成圓的動作,否則仍然是直勁,直勁碰到來力仍然要有頂撞,因此也就失去太極拳「化而後打」應有的作用。所以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勁者,運中氣之方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說:「拳中必用纏絲者,粘連之法,全在於此;引進之法,亦在於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進,進則打之,退亦打之」。  

太極拳推手時,在接觸面上不丟不頂,通過避實就虛地微微一轉,即可發勁,即是螺旋勁的運用。太極拳推手中的擒拿法(推手中的擒拿法,現僅在陳式推手中保持。擒是抓脈、截脈、按穴、閉戶;拿是反筋背骨),在沾連粘隨的基本原則下,是以螺旋勁的運用為其特點的。  

內勁發源於腹部(丹田)。古人以丹田為氣海,每勢完成,必令氣歸丹田。

丹田勁如假定以十分計算,用意識將六分勁上行分達兩肩,纏繞運轉至膊、肘、腕、掌,透達於兩手指尖。手臂外旋的稱作「順纏」,先小指,依次至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指。手臂內旋的稱作「逆纏」,先大指,依次至小指。另外四分勁往下運行,經胯分達兩腿纏繞運轉至膝、足,透達兩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趾。隨著動作的開展、引伸、呼氣而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兩足尖),是由內而外的順纏,稱作前進纏絲勁(簡稱進纏)。這就是呼、伸、進、放、開、發勁。等到內勁貫到九分,神氣貫到十分,姿勢似停非停的時候,動作的開展者轉化為合聚,引伸者轉化為回縮,呼氣將盡轉化為緩緩吸氣,這時內勁之上下行到達四梢者復由原路線纏繞退行至腹部(復歸丹田),是由外而內的逆纏,這稱為後退纏絲勁(簡稱退纏)。這就是吸、屈、退、收、合、蓄勢。  

纏絲勁在陳式太極拳表現得很明顯,纏繞運動的幅度大,而其它太極拳流派雖然仍包含有這種運勁方法,不過纏繞運動的幅度小,外形上不太明顯,因而也有人稱作抽絲勁。從現行的陳式和武式太極拳即可看出其區別,這種纏繞進退的纏絲(抽絲)勁練法,極其細緻,能夠使全身各部分都能在意識引導下得到鍛煉,完全符合中醫的經絡學說,對調和氣血,增強體質極有成效。    

根據《陳氏太極拳匯宗》陳鑫著作部分,手與腿的纏絲勁有順和逆之分,凡是順纏勁都是從實腿的腹側腰隙開始,凡是逆纏勁都是從背側腰隙開始。並且主張行氣運勁時注意經絡穴位。作者試驗了陳鑫提供的練法,認為順纏從腹側腰隙開始,逆纏從背側腰隙開始,是對腰隙鍛煉較為全面的方法,是可以採取的(一般練法腰隙的抽換隻從兩腹側開始);但是經絡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為太極拳纏絲勁的練法是要「行氣運勁無微不到」,氣血流轉貫注,對三陰三陽的經絡系統,無所偏倚。如果注意了運轉經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劍之弊。  

為了介紹一種新的練法,供愛好太極拳而又通曉經絡學說者的研究和參考,故仍將陳鑫的主張歸納如下。  

手順纏勁:(從實腿的腹側腰隙起,由里往外纏為順纏)內勁由實腿的腹側腰隙上行至日月,達肩井,向肩,下行至青靈、少海、經上廉、下廉,達陽池,注五指;或由陽池向大指根從手背再纏至小指腓,里轉小指肚,依次貫注於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指肚。指向前合,勁貫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逢虛腿一面的手順纏時,內勁也由實腿的腰隙起,斜行至虛腿一面的日月而運轉。  

手逆纏勁:(從實腿的背側腰隙起,由外往裡纏為逆纏)內勁由實腿的背側腰隙起,上循背後膏肓、魄戶、附分逆行而上至肩,經消濼、清冷淵,達少海,向上廉,經支溝、陽池,至大指掌,分注五指肚。逢虛腿一面的手逆纏時,內勁仍由實腿的背後腰隙起,斜行至虛腿一面的背側,隨即上行至膏肓而運轉。手的順纏、逆纏,有一順一逆(右順左逆和左順右逆)、雙順、雙逆之分,錯綜複雜,因勢而異。

左右手同時運行,不分先後。運轉時須以意輕輕運行,不可著力,不可使氣,著力使氣則犯硬,甚至有流弊。動作越輕緩越好,能輕緩可以揣摩所運之勁從何處而起,到何處而止,柔順中正,呼吸不促,氣血通行無滯。成勢時,手臂微向前合,微曲不直;不可過,過則無蓄勢,不能滔滔不絕,氣也只能至肘,不能至指;不可太曲,太曲為不及,不及則手臂成直角無勁。內勁須得其中,姿勢也須得其中。手在運轉時,中指領住左右四指,自食指至小指指節駢並,指尖向手背微彎,勁由掌根透於指尖,指方有勁。運轉時小指擁無名指,無名指擁中指,中指擁食指。大指尖亦微向後彎,虎口要圓。  

腿順纏勁:(由里往外,自上而向下斜纏)以膝頭向襠外旋轉。內勁由腰隙經大腿根裡邊向上而外,經環跳穴,再往裡向下斜纏至足根(大鐘穴),分注足五趾肚。足平實踏地,足趾與足根用意沉住,中間湧泉穴要虛,隨著下纏勁,其勁如纏入地下,使有盤根錯節之意;膝以上兩大股用精神貫注,有騰挪之意,則樁步愈練愈穩固而又輕靈善變。手足一齊運動,中間胸腹隨之運轉,不分先後,必如此運,方能一氣貫通,上下相隨。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


推薦閱讀:

玄真陰陽氣象命理---21
太極拳九訣全解之七:《陰陽訣》
小鳥伊人123的文件夾【陰陽風水】1
沈氏玄空學——陰陽二宅錄驗·陰宅秘斷計五十四條·09.施姓祖墓 酉山卯向 二運扦
中醫掃盲——「陰陽」他說(續完:)

TAG:太極拳 | 陰陽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