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重漢:再探關係的奧義(二)草根
06-10
作者:左重漢 二、關係是「什摸」 人論本能,在陸地上跑不過馬,在水中游不過魚,在樹上爬不過猴,在空中飛不鳥,但憑智慧卻「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古人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關係就是形而上者,屬於無形之智。 雖然,我們天天都在跟關係打交道,卻不知道它是什麼?因為,關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那關係是如何建立的呢?從正面看世界,哪山是山,哪水是水,任何事物都沒有帖上關係的標籤,現象界猶如一盤散沙,各自獨立;然從事物背後來觀,任何事物變化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有一個「從所來」,而關係就是萬物「從所來」的一根無形紐帶。老子把它描繪為:「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這段話大意是,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 經驗表明,事物變化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有規可循。例如,我們從潮夕中發現了月球與地球存在著引力關係;人從草木榮枯過程中,找到了植物生長規律;而從候鳥去來過程中,又找到了氣候變化規律等。事實證明,萬有宇宙盤根錯節,千絲萬縷,此有故彼有,故關係存在毋容置疑。 關係是一種隱性形式的表現,存在有千姿百態。如父子關係,同事關係,平衡關係,對應關係等等。人與動物根本區別,在於人能認識事物的複雜關係。例如,古代《尚書》發現了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佛學提倡對治;西哲認為,要找到事物對應關係;而我們常說,要把握事物的關鍵點。順便說一句,人類社會關鍵點之一,也是自私與自愛的問題。簡單說,所謂自私是相對公而言,自私行為是挖他人之肉補自己之瘡,我們應當橫眉冷對千夫指;然自愛則屬於自我保護,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 老子云:道乃「眾妙之門。」用現代語來詮釋,即道包括了物與物、物與心和心與心三大類關係的總和。而科學家把整個世界劃分為:純粹的自然界和人化世界兩大類。大智啟示,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之效。 我國學者早已人發現,人類歷史本身屬於人創造,可歷史唯物主義卻硬說歷史屬於客觀存在,令人痛心疾首。 關係究竟是具體之物,還是心靈的產物呢? 筆者認為,關係不是自然界一個具體的單子,實際上,它是一個複合概念,屬於心物一元共建的產物。比方說,一個巴掌打不響,它是靠左手掌與右掌手相拍,才產生了聲音,傳播到耳朵,而這個聲音所形成的整個過程,具有不可分性。可見,所謂抽象的「在」,說明是我們在抽象世界,而不是世界在抽象我們。客觀存在論卻認為,物質和時間等獨立意識之外,屬於客觀存在。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把人化世界與純粹自然界劃等號,把抽象存在與真實存在混為一談。 周立偉/院士在2016年1月8日發表了一篇《光與愛因斯坦—紀念國際光年》一文中講,「時空這個實在,是愛因斯坦發明的、閔可夫斯基描述的。閔可夫斯基把空間的三個坐標和另一個坐標-時間聯結起來,建立了四維時空觀。」那時間究竟是存在,還是實在呢?「在萊布尼次看來,時間是從事件引出來的,所有同時性事件構成了宇宙的一個階段。」大家知道,水果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物,而是人為了方便,從植物觀念中抽象出來具有水果共性的產物,那我們怎麼可把抽象存在稱之為真實的實在呢?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獨來獨往,但知識卻是以公知為標準。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存在與實在有著細微的區別。我們通常認為,水中月鏡中花,雖為存在,但非實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客觀實在。辯證唯物論的物質觀,是依列寧的物質定義為藍本,即「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感覺到的,它不依賴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和反映。」(《列寧選集》第2卷第128頁。)眾所周知,哲學範疇屬於抽象概念,而自然界本身並不存在著任何抽象物體,而唯有人為的語言、文字、符號或圖案,才具有抽象意義。問題出現了,人不能抓著自已頭髮離開地球,當列寧用人為的物質名相去標識客觀存在哲學範疇時,這個客觀存在本身就已經被抽象了,那又怎麼可把人為的抽象稱之為客觀存在呢?顯然,這種知見是一種自相矛盾。 唯識學告訴我們,一切名相都是「假安立」(記號),它與實在並不是相對應關係。禪宗里有一個公案,叫著《指月錄》,也是一個極為準確形象的比喻---指月。它描述的是指頭(語言文字)不是月亮(本體),指月只是工具,它就象地圖一樣,為了使人因指而見月,但手指並不就是明月。倘若,我們把名相當實相,那好比把手指當明月一樣荒謬。 現代科學儀器能不能檢測到關係的存在呢?霍金在《時間簡史》說,「正如麥克爾遜——莫雷實驗顯示的那樣,以太的存在是無論如何檢測不到的。」可見,西方人思維總希望找到事物對應關係。然東方人思維則喜歡用模糊概念來結人待物。假如,你若問中國知識分子,道存不存在?我相信,十有八九者置信不疑。那道是「什摸」?那很多人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物理學家發現,「哥本哈根解釋立場,認為粒子動態的屬性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測到的有關粒子的屬性乃是在測量儀器的作用下,粒子產生的一種反應,即我們實驗中的記錄屬性乃是因與測量儀器的互動關係而產生的」(4)。事實表明,科學儀器檢測存在,已經是「我們世界」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云:「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闡明了名與實的關係,一語道破了天機。這個道理看起來非常簡單,可是我們認識論卻把無名當著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早就客觀存在了。這種本木倒置現象,令人深思。 有人認為,「客觀本身不客觀」;有人認為,「客觀是一個錯誤說法,但這是一個沒完沒了的問題」;還有人認為,「這些問題關係到中國教育之弊,折射出的是體制之弊,所有人心知肚明,只是不願不敢或不能直言罷了。」筆者認為,國與家一樣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小問題,我們可以不計較和忍耐;大問題,若和浠泥巴,那是做人不負責任。一個明白人,連正當的話都不願不敢或不能直言,那活在世上又有什麼意思呢? 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長的,有理不在言高,事不說不清,理不辯不明。古希臘「當時,學界欲創建一種理論,需要反反覆復的論證 ,幾乎要達到窮盡其理方為止。」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說客觀論是個錯誤,不是光靠拍胸部、喊口號就可以了事,則需要講道理擺事實,方能令人心悅誠服。國是千萬家,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顆細胞,誰不願自己家鄉好? 蘇軾不僅是位詩聖,而且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有一首《琴詩》,耐人尋味。 現抄錄如下,以饗諸位: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只廖廖數語,卻寓意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作者借用彈琴道理告訴我們,世上若沒有關係,那是世界一片寂靜;而萬物之間有了關係後,世界才顯得豐富多彩。 無獨有偶,《傳燈錄》里有個香嚴擊竹的故事,講香嚴本是百丈門下的學生,他雖愽覽群經卻多年未悟禪道。一天,他在除草,挖到了一塊瓦片,撿起來勝手一甩,擊中了竹子,香嚴聽到了一聲清脆的響聲,頓時大悟。香嚴究竟悟到了什麼?當他聽到清脆竹聲時,聽者與聲音已不再分離,而是聲音與他合一,當時就是全世界。有趣的是的是,香嚴擊竹與蘇軾《琴詩》有相得益彰和相映成趣之妙。 既然,我們已知關係屬於「無物之象」,那它究竟是什麼?筆者根據古今中外學者對關係範疇的研究成果,現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從時間先後次序講,老子在《道德經》云:「繩繩兮復歸無物」(它象一根無形的紐帶,串聯著萬事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筆下道體與西哲關係範疇極為相近相似,而且道與西哲關係又都非常之玄微。老子云:「似或存。」(3)用現代語解,就是存在非實在; 二、關係一詞最早產生於古希臘哲學,亞里士多德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在《形而上學》明確指出,「關係是一門間體學說」,並在註腳闡明:「關係是一種非甲非乙亦非非甲非非乙的間體。」 三、把關係換個名相,也就是緣起,暫略; 四、休謨發現,關係是聯想的結果,揭示了關係是如何彰顯的問題,奠定了西方一元論哲學的理論基礎; 五、黑格爾在《小邏輯》指出,「關係是自身聯繫與他物聯繫的統一。」對關係範疇作了一個高度的概括; 六、「歐文。拉茲洛的宇宙中的第五種場認為,物質間要想相互關聯則必須有一種介質存在,而場這種介質是最無限廣闊,並且又真實存在的。因而,他認為是一種未知的第五種場,將物理世界、心靈世界和生命世界關聯起來,使三者的微妙聯繫成為可能。」(4) 七、共振理論思想和人擇原理說明,人類現已經意識到,相依為命和唇亡齒寒的道理,千條江河歸大海,萬里江山一局棋。 當今之世,共振理論思想已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說明「我們世界」並不是支離破粹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個草根腐敗家族的興亡樣本
※草根大講壇: 揭秘楚靈王喜好男子的那些風流事
※小額貸款對「草根經濟」的深遠影響
※對草根青年來說,勝天半子的機會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