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狐仙信仰與崇拜

由陳凱歌導演的賀歲奇幻鉅制《妖貓傳》今日起(12月22日)在全國公映。這部影片自籌備開拍以來就備受矚目,電影中既有人們熟知的唐玄宗和楊玉環,也有妖貓、幻術、奇案等。奇幻盛唐的概念、宏大靚麗的場景,讓人對這部電影無比期待。

雖然電影中「貓」被塑造成了法術無邊的妖,但在中國傳統社會,狐狸才享受著民眾高規格的待遇:人們忌諱直呼其名,而冠以「狐仙」「仙姑」等尊稱;人們造堂設龕,虔誠地祭拜著它;人們談狐色變,卻又經常講述著與它相關的故事與傳說……

狐仙信仰古已有之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視野中的狐狸就已經不是一隻普通的動物了。《國語》記錄了春秋時吳國的一則諺語:「狐埋之而狐搰(挖出)之,是以無成功。」意思是說狐性多疑,埋了東西總不放心,過一會兒就又挖出來,所以總也埋不成。《楚辭》中有「狐死必首丘」句,是講狐狸臨死時,頭必朝著出生的山丘。在神話著作 《山海經》中,狐狸的靈異性更是被凸顯了出來,有「有狐九尾」「其音如嬰兒」「食者不蠱」「太平則出而為瑞」等描述。

漢代以後,狐狸的靈異性被進一步放大,並開始與鬼、仙 聯繫在一起。許慎在解釋「狐」字時稱:「狐,妖獸也,鬼所乘也 (為鬼所驅使)。」在漢代畫像石中,狐狸又經常與三足烏、蟾蜍、玉兔一起出現在西王母座駕前。在晉人作品《玄中記》中,狐狸已經有了幻化的本事:「狐五十歲能變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

唐代以後,狐狸開始被人們所祭拜。「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曰 :『無狐魅,不成村』」。人們祭狐是因為畏狐:「舊說野狐名紫狐,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髑髏(死人的頭 蓋骨)拜北斗。髑髏不墜,則化為人矣。」到了宋代,畏狐之風更甚:「邠(今陝西省彬縣)舊有狐王廟,相傳能與人為禍福,州人畏事之,不敢少怠,至不敢道『胡』。」明清時期,狐仙信仰達到了頂峰。人們畏狐、拜狐、講狐,整個社會瀰漫著狐仙之氣。僅清代 《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和《子不語》3部小說中涉及狐狸內容的就有300多篇。

事實上,狐仙信仰之所以大行於中國傳統社會,與古人對狐狸屬性的認知有著直接的關係。清人紀昀在 《閱微草堂筆記》 中曾說:「人陽類,鬼陰類,狐介於人鬼之間,然亦陰類也。故出恆以夜,白晝盛陽之時,不敢輕與人接也。」他又言:「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異途,狐則在仙妖之間。故謂遇狐為怪可,謂遇狐為常亦可。」也就是說,狐狸是介乎人鬼之間但近乎鬼、介乎仙妖之間但近乎妖的一種動物。通俗地講,狐狸是鬼在俗世的代言人。人們祭狐是因畏狐,畏狐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後面有鬼,人們更怕的是鬼。

經典動畫《天書奇譚》里的三個人物就是由狐狸精變幻而來的

狐仙崇拜地域廣泛

狐仙信仰南北皆有,尤以北方為盛:「北方人以狐、蛇、蝟、鼠及黃鼠狼五物為神。民家見此五者,不敢觸犯,故有五顯財神廟。南方亦間有之。」

在安徽蕪湖地區,人們稱狐狸為「老太 」:「蕪俗佞狐 ,商鋪幾乎家家設位供養。鬧市中有狐仙堂數處,笙歌祭享,月必十餘次。土人不敢直呼為狐仙,奉之為仙姑,稱之曰老太。小兒有誤呼之為狐者,其家人必痛責之,且為之懺悔大仙 之前。各家於小兒種痘時,祀狐最虔,稱之為花老太。據之稍有不敬,小兒必無倖免者。」蕪湖的狐仙是女性,到了江蘇南京,狐仙又成了男性了:「寧俗人家諱言狐。家中有狐者,每逢朔望焚香敬祝,且呼之曰老太爺。」

在我國北方地區,狐仙地位更高,位列「五大家」之首。「五大家」又稱「五大仙」「五顯財神」,是指狐(狐狸)、黃(黃鼠狼)、白(刺蝟)、柳(蛇)、 灰(老鼠)5種動物。在遼寧海城,「胡仙,即狐仙也,得道通靈,能為人消災療病,信奉者頗多。亦有為之立廟者,稱曰『胡仙堂』,或稱『大仙堂』,各廟亦多附祀者。前清最崇信,凡金庫、倉敖(也作「倉廒」,儲藏糧食的倉庫)皆供奉以為護守」。

除漢族以外,我國的達斡爾族與錫伯族也信奉狐仙。達斡爾人認為長生的狐狸能成精,能在倉房中作窩,如不供奉,就會加害於人。狩獵時忌獵狐狸,怕招災惹禍。錫伯人則認為狐狸具有超人靈性,招惹它就會遭到報復,輕則得病,重則送命。狩獵時也禁獵狐狸,如果無意獵獲了它,捕獵者或其親屬又突然得病,就會認為是狐狸精在作怪,小則殺羊、大則宰牛舉行謝罪儀式 ,並把狐狸的皮或骨按葬人的方式安葬。另外,每家每戶都在庫房的西壁上設有龕板,上置香爐和符書,供奉狐狸。如果家裡有人得病,先要給狐狸燒香。至今錫伯人忌諱直言狐狸,而稱「哈什包依扎卡」(意為庫房裡的東西)。

狐仙祭祀習俗紛雜

狐仙祭祀主要有廟祀和家祀兩種形式。廟祀是專門為狐仙建造廟堂,或雲「狐公廟」,或名「狐仙堂」。在舊中國北方的鄉村,供奉狐仙的廟堂並不鮮見。「土地廟、七聖祠、山神廟、狐仙堂,鄉村到處皆有,每月朔望,鄉人或有送香敬奉,默求靈佑者」。家祀則是在廳堂之上設置龕位,書「胡仙大師之神位」或「某某仙姑之神位」等。祭祀時,擺上供果,燒以紙箔。

祭祀狐仙也按一定的儀式進行。比如在山東諸城,有請「四大仙」之俗。所謂四大仙,是指狐仙、黃仙、白仙和蛇仙。「請仙」多在正月進行。屆時,家中備酒菜、香燭等物,並焚燒書有「敬請四大仙長光臨某府赴宴」字樣的請柬,大仙算是被 「請來」了。請來大仙后,開始祭拜,約一個時辰後,再將「敬送四大仙長起席回府」的敬詞與紙錢一併焚燒,就算是「送仙」了。祭仙所剩酒菜由全家人享用,有「吃了仙人剩,一年不長病」之說。

狐仙附體是鄉村巫醫施巫的慣常伎倆。在吉林的東豐縣,「病人日久,謂有邪祟,多有延巫覡燒香者。供奉胡、黃等仙,擊單面鼓,腰鈴丁當,舞姿婆娑,口喃喃不悉作何語,輒謂能驅邪逐鬼」。在河北的武安縣,狐仙「俗呼『狐神』,有女巫代傳神語,名為『師婆』。各鄉皆有,城北尤甚。每歲二、三月,師婆群集,擊鼓下神,婆娑跳舞,男女聚觀,俗稱為『師婆會』」。

日本也有狐仙

中國有狐仙,日本有稻荷神。稻荷神原本是日本的農業神,其原型就是狐狸。當今日本共有神社8萬多座,只稻荷神社就有3.2萬座,其中以京都伏見區的伏見稻荷大社最為古老,是全日本稻荷神社的大本營。

據傳,稻荷神原本是日本秦氏的氏神,秦氏是秦朝時經由新羅進入日本的中國人。中世紀以後,日本工商業日漸發達,主管農業的稻荷神也開始具有了象徵財富的意味,被工商業界所敬奉,稻荷神由農業神逐漸演化成了全能神。自此以後,稻荷神信仰在日本逐漸普及開來,信徒眾多,香火旺盛。更為有趣的是,就連日本料理中也有稻荷神的影子。日本有一種味道酸甜的豆皮壽司叫「稻荷壽司」,據說狐狸很喜歡吃油豆腐皮,以稻荷命名取豐收之意,人們相信吃了稻荷壽司會給人帶來好運氣。

近年來,在文化研究上出現了一種追根必至圖騰崇拜、溯源定達原始信仰的傾向。其實,一些文化事象的發生雖然早起於史前時期,但後世的發展卻是關鍵所在。通過對民間狐仙信仰的上述梳理可以看出,狐狸的成仙過程其實是民眾依據於自 然之狐迭代「塗鴉」的結果。「塗鴉」的目的更多的還是基於人們現實的需要,這與中國民間信仰功利性的特點是一致的。


推薦閱讀:

不一定讓人崇拜,但最起碼要人尊敬
【方希】互相崇拜(09.10.30)
自白書:迷戀一隻鵝,有錯嗎?
假如雨神蕭敬騰和晴天之神來到同一個地方,天氣會是怎樣的?
愛與崇拜有關嗎?

TAG:信仰 | 崇拜 | 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