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司南到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是一種判別方位的簡單儀器,又稱指北針。而它的前身是在2000 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被人們發明出來的司南。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採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指南針

  司南就是人們利用磁體的南北指極性發明出來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向儀器。它形狀和勺子相仿,用天然磁石雕琢而成,勺底為球面體,勺呈橢圓狀,勺柄通體漸漸縮成柱狀,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底被打磨得很光滑。勺被置於一個光滑的地盤之上。地盤是銅質或塗漆木製盤,形狀內圓外方,中央是平滑圓槽,框上刻划出定向的刻度以示二十四方位。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磁勺放在中間使之轉動,待旋轉的磁勺慢慢靜止下來時,勺柄就會大體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

  由於司南是用天然磁石製造的,在磁石來源、磨製工藝和指向精度上都受到了很多限制。到了北宋時期,人們掌握了人工磁化金屬的方法,於是利用人造的磁鐵片製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進的指南魚。製作方法和原理是:把一片薄而平的鐵皮剪成長約7厘米,寬約1.5厘米的魚的形狀,放在炭火中燒得通紅,然後用魚嵌夾著魚頭,讓魚尾正對著地球磁場方向。這樣,鐵魚內部被燒得處於活動狀態的磁疇就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再把磁化後的鐵魚迅速浸入冷水中,磁疇的規則排列就馬上固定下來。這時,再把小魚浮在水面平靜的碗中,魚頭魚尾就可以指南北了。

指南針的發明歷程

  在指南魚發明後不久,古代的風水先生首先發明了指南針。人們利用天然磁石反覆摩擦鐵針,使受磨的鐵針磁化,具有了指南性。磁針成為一種新的指向工具,便是指南針了。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沈括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指南針的幾種使用方法:使磁針橫貫燈芯後浮在水面上;架在碗沿或者平滑的指甲上;用細絲懸掛於無風處等等。

  為了使用方便,人們將指南針與刻度相配合,裝置而成一種具有辨正方向的儀器,即羅盤。羅盤又分為水羅盤和早羅盤。水羅盤採用浮針的方法,旱羅盤不藉助水的浮力,用一個支軸的尖端頂在磁針的中部,使磁針平衡旋轉。其設計結構已然和現代羅盤儀基本沒什麼區別。

  南宋時期旱羅盤的出現,賦予了世界航海事業劃時代的意義,它為航海者帶來極大的方便,成為航海家的必備之物。鄭和七次下西洋、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與其應用分不開。而指南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的一項重大貢獻。


推薦閱讀:

指南針
玄空闡秘40-指南針與地磁毫無關係
《夢溪筆談》最早記載指南針   文/陳益峰
玄空闡秘40-羅盤指南針與地磁無關 
中國古代物理學-指南針

TAG:發明 | 指南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