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品讀名家

品讀名家

導語:

走進繽紛的書簡,撿拾先行者前進的足跡;打開飄零的冊頁,採擷歷史真摯的淚滴。往事千年,難掩星河流淌。是誰高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又是誰在悲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誰放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又是誰在慨嘆「把吳溝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一切悲喜交錯,一切塵世滄桑,造就了一個個耀眼的名星,譜寫了一篇篇多彩的華章。讀其文,賞其人,我們學會用文學的眼睛看山看水看世界。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中收穫一份樂觀,從「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中品讀一份自信,文學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縷情思,後人仰望的一種超凡的高度。請走進古典詩歌,走進詩壇偉人那耀眼的光芒。

品讀屈原

「人活著,總會有某種哲思。以實用的標準來衡量思想,等於以魚在岸上存活的長久來衡量魚的價值。」這是海德格爾說的,我就是奔著這句話,行為上有了轉變。首先,不閑聊,不逛街,不打撲克,不壘磚,就一門心思地撲在書本上,如同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我這次讀書是從「品」字開始的,從具有遠見的政治家,卻不諳權謀術,不退縮,不迂迴,不妥協的源頭性詩人屈原,讀到在屈辱和憤怒中完成自己偉業的司馬遷;從精神被閹割,回家很鬱悶,炮製拍馬屁文字的司馬相如,再讀到名氣大,性格直的竹林七賢之首嵇康。從書中,我讀到了形形色色的面孔,雖然歲月的滄桑讓他們的屍骨躺在距今幾千年前,但他們的名字鮮活的如水中的游魚,眼睛稍稍留神,一個影子就飄止眼前。

先說屈原,他出身於王室貴族,祖上曾有莫大的榮光。戰國盛行雄辯,口才非常重要,一般讀書人光有「肚」才還不夠,還得善於表達。策士通常是辯士。辯才無礙通仕途。屈原口才好,《史記》上有記載。從他的詩句看,他長得高大俊美,佩長劍,戴高冠,身掛鮮花香草。是個善學多才,外表出眾的相貌人物。古人注重相貌,還認為相貌的背後潛伏著命運。屈原做過太子熊槐的伺讀,並將其送上了國王的寶座。這不是未來國王沒有脾氣,而是屈原與熊槐年齡相近,兩個年輕人互相吸引,君臣也好,師生也罷,總歸一起讀書又可以結伴遊玩。然而,熊槐作為雄視天下的楚威王的兒子,壓力能夠小嗎?戰國七雄中的秦,齊,楚三雄。誰也不服輸,打一陣好一陣,一面刀光劍影,一面圓場子耍外交手段,和平共處並不是大勢所趨,恰好相反,弱肉強食才是眼前的現實。後來,莊子在評價楚懷王時有言:「其於罪也,無赦如虎」這會不會讓人聯想到屈原未來的命運?按理說,屈原初入朝廷,可謂一帆風順,學識,口才,儀錶,與熊槐的關係都不同一般。二十九歲的他就當上了佐徒,相當於副宰相啊。《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稱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既然,年輕的屈原得此顯赫之職,楚懷王又如此重用,朝廷中沒有人不高興顯然也說不過去。上官大夫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是老資格的貴族大臣,自視其高,脾氣火暴。司馬遷講他和屈原爭寵,「心害其能」,很不喜歡屈原有才華,有「官運」,何況還是個落魄貴族!上官大夫很有幾分勇氣,別人做縮頭烏龜,他敢冒風險挺身而出,斗一斗懷王身邊的大紅人。這都是因為屈原在楚懷王繼位不久,和秦國打了一仗,打輸了,失掉大片國土,國內很恐慌。發現軍隊打不贏是有原因的,於是進行變法度,屈原殫精竭慮完成的憲令草稿引起貴族的普遍憤怒。使屈原與貴族舊勢力形成了尖銳的對立。本來是形勢對主張變法抗秦的大臣不利了。上官說屈原居功自傲:「每一令出,平伐(自誇)其功。」屈原招架艱難。他屢屢向懷王作解釋,懷王聽得不耐煩,後來索性不見。鬧劇之後,追捧過屈原的大臣躲他,他也開始喝悶酒,一年後,屈原遭貶,他哪裡能想到自己沒有抑制貴族,反而先被這些個紈絝子弟給涮了。屈原受點悶氣不要緊,但他牽掛著楚國的五千里江山。這只是屈原人生中的一個插曲,一抹伏筆。

提起《離騷》,那通篇激烈,一唱三嘆跌宕起伏,天上地下,人神共吟的楚國晚歌,人們怎會忘記屈原?屈原三次放逐,但他依舊是屈原。他的《天問》連珠炮似的發射。思之深問之廣,後人不復其項背。屈原,一顆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星星,他的才氣與愛國熱情,永遠值得後人傳誦。他的詩瀰漫著植物和濕地的氣息。「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也許語言的盡頭就是生命的盡頭。但是,在他走向彭賢之路時,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美貌女友。他還想起了湘君,湘夫人......死亡有意向,死神就在眼前牽扯慫恿,七十歲的老人就這樣寫下最後一首《懷沙》抱著石頭投入萬頃波濤的汨羅江中。屈原走了,走得如此爭義凜然,然,《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這些篇章可以喚起我們多少閱讀體驗與無限生髮?屈原生活中的男歡女愛,書中不見蹤影,可是,我們偉大文學巨匠郭沫若敢把女人放到他的身邊,美麗的嬋娟,妖媚的鄭秀,雖是虛構,但有了這些紅粉做支撐,讓我稍稍感覺屈原情感上不「屈」,起碼他也浪漫過......

生病了,是讀書的最好時光,我感謝上帝給我這麼一段休息時間,讓我接觸源頭性人物----屈原。屈原就是屈原,他口才,儀錶,學識,......是永遠值得自己驕傲的;他一身正氣,殉國不惜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又讀屈原,又一次洗禮。

死是屈原一生的涅盤。別無他途,苟活,決不是真正的屈原,死是一種孤軍奮戰,更是一種莊嚴宣告;死是生命的消亡,更是生命的張揚,張揚成一種崇高。周國平曾說:「人高貴的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我們絕不能把一切精神價值都縮減成使用價值。」屈原的死,恰是保有自我靈魂寶貴的時代突圍。

如不能為心靈而活,為融生命於其中的事業而活,活而如屍,何所益呢?其實司馬遷正好是註解:隱忍苟活而完成《史記》,《史記》是司馬遷願獻生命而完成的事業,《史記》成,太史公終,沒有《史記》之牽念,太史公何以存?屈原之念已斷,苟活何益?屈子與太史公實有同心不虛也!

正因為其有而無,偉大轉瞬於無有;正因為其悲劇而崇高而千古。假設屈原苟活,「隨其流而揚其波」,生命的長度延伸了,可生命的厚度就會縮減。歷史不存在可能,假如阮籍屈膝,南霽雲投降,文天祥貪富貴,史可法變節,歷史將會是什麼呢?塞林格講:「一個不成熟的男人為了某種高尚的事業而英勇獻身;一個成熟的男人為了某種高尚的事業而卑賤地活著。」我們的屈原和史太公,中國的屈原和史太公!

屈子之一跳,讓名不見經傳的汩羅江為後人所銘記,讓農曆五月五成為特色獨具的節日;使生命的雅潔、靈魂的高貴卓立於世。生命只有一次,非不可隱忍苟活,唯心不願,唯志不從。山澗小溪,只有跌下懸崖的一瞬才有了死的壯美;流星,划過天際,只有閃亮的一瞬才有了生命的永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邁,才成就了荊軻。讓我們為這樣的生命而喝彩!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丘吉爾面對法西斯的威脅曾說:「不自由,毋寧死。」對於屈原和具有屈原精神的人來說,非吾心,毋寧死。

寂寞陶淵明

白塵

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這不光是對他所生活的時代而言,就是在現代社會,能把他引為知己者應該已經不多。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實問題塞滿的現代人,哪裡有閑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樣去觀松賞菊,飲酒賦詩呢?特別是在某些以所謂弘道濟世、氣干青雲自詡的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大隱」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為的態度更讓他們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來,那不啻有霄壤之別。

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中讓心中積鬱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里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不妨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蕩,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涌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

且讓我們想像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著清爽的河風,立於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溫馨的家居。他的神態是那樣的幸福、輕鬆、安詳、超脫,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

從繁華的官場抽身而退,誰能理解他的寂寞?作為晉大司馬陶侃之後,步入仕途、承續家風乃是社會的通常要求;而對一個少有高趣,心存不滅理想的熟讀儒家經書的知識分子來說,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也須得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即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實際上,自陶淵明四十一歲歸田到他六十三歲辭世,這漫長的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未嘗一日忘卻澄清天下的理想。魯迅曾經提醒人們注意沖淡平和的陶淵明,背後還有剛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們理解陶淵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時的抱負。而且,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統治者曾在他四十九歲和五十四歲時兩次徵召他為著作郎,他都毫不動心。江州刺史檀道濟上任後親自帶著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禮賢下士了。但陶夫子不買帳,將其米肉揮而去之。

將自我從名利場中放逐,他走得這樣的徹底,沒有一點藕斷絲連。是什麼使得陶淵明意志如此堅決,再也不願將自己側身官場?從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的表白,以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傾訴,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潔高傲的人格理想與污濁昏朽的社會現實的背道而馳。正是經歷了醜惡官場的歷練,感到深深厭倦之後,才有毅然背棄的舉動。「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是一個天性熱愛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場,無異於籠中之鳥,有何快意可言?「世與我而相違」,「門雖設而常關」,從寂靜的樹木草叢中,從袒露的石頭泥土中,從悠悠的空氣和風中,從「農人」「親戚」的「情話」中,陶淵明真正領受到了生命回複本性的快樂和幸福。

棄絕浮華,返璞歸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靈魂,陶淵明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

亂世中,當我們見多了沽名釣譽、貪餌吞鉤、奴顏屈膝、背信棄義等等卑劣無恥的行徑之後,他這樣安守寂寞,獨善其身,則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執著地堅守著他的精神家園,將種豆、採菊、飲酒、讀書、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飛鳥、片雲、雞鳴、狗吠等日常景物詩化,甚至於將死亡也詩化,「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有什麼能夠和這詩化人生相比的呢?

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實利益和神聖價值發生衝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問題。「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人生是短暫的,人生需要曠達。現代人,請與千年詩魂一道,守住內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

我讀陶淵明

(近讀《陶淵明傳》,有感而發)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自有他的一席之位,被稱為「田園詩鼻祖」。才疏學淺的我不敢妄加評論他的詩歌藝術,但對他一生的為人,我卻不敢恭維。

先看他在晚年為自己寫的《輓歌》: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另一首: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是一個絲毫不珍惜生命,不憐惜親人,一生頹廢虛無的男人。唯酒是他一世的知已。41歲的他在親友們的幫助下,做了彭澤縣令,這是他最後一任官職。上任後的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改善貧弱的妻兒的生活狀況,而是要把俸田全部種上造酒用的黏稻,並說:「我能夠常常醉就知足了。」妻子堅決要求種稻米,他才讓步說:「行,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稻。」何等自私、無責任心的男人啊!

江州刺吏顏延之給晚年的陶淵明以陽光般溫暖的友誼,後來延之被貶始郡太守,臨行,送陶二萬錢,以改善他貧困的生活狀況。他沒有推讓,卻把這些錢一分不留的送到酒店裡去,當作預支的酒錢。

我無法想像的是,陶淵明常去酒店酣飲,那麼,在酒精的麻醉里,他能品味出怎樣的人生?

再看看他的家世和為官史: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都歷任官職。曾幾何時,陶淵明常常自詡祖宗的榮耀,27歲得長子儼時寫過《命子》詩,詩中把古代唐堯、歷代名臣如陶叔、陶舍、陶青等拿來做祖先,接著又把曾祖、祖父、父親三世的功名地位一口氣頌揚出來,對兒子進行教育,激勵他繼承傳統,有所作為。這些與後來陶淵明一生的做法何其矛盾。

394年,29歲的他第一次出仕,做的是江州祭酒,這是一個很低微的職位,要仰人鼻息,看人臉色。他不甘忍受,不久辭官。

398年,晉朝內亂,陶淵明又出仕,在大將軍桓溫的小兒子桓玄幕府中做一名下級官僚,盡心竭力,完成使命。後因母喪辭官。

元興三年二月,劉裕作為鎮軍將軍與桓玄戰於湓口,大勝之。不久,陶淵明做了劉裕的參軍(軍府幕僚),準備為晉室的復興儘力。

這年五月,桓玄餘黨被滅,陶淵明心有餘悸,準備辭官,但為了生計,在親友的勸說下,41歲的他做了離家最近的彭澤令,歷職80多天,解印辭官。從此不再出仕。

看來他歷任的都是些低微的職位,他是否像後人所說厭棄官場,我不敢肯定,但他棄官歸田後,熱愛勞動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家裡一貧如洗,米缸里找不出半粒米,第一個妻子為他生下第三胎也是雙胞胎的兒子後,因生活貧困,營養不良而病死。現在他要養活自己賢淑的妻子翟氏和五個貧弱的兒子,哪來的閑情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啊!那一定是醉酒後的飄飄然吧。

如果要用「君子固窮」的操守來為自己推脫,那麼,當作為社會主角、家庭主角的男人上不能供奉父母,下不能扶養妻兒,一家人常處於忍飢挨凍的生活狀態之下時,那所謂的操守是何等的虛偽而不堪一擊!它只不過是掩飾自己無德、無能、無才、無識的矯情的外衣,是裹住一顆自卑而脆弱的靈魂的肥皂泡而已。

公元427年蕭瑟的秋天,63歲的陶淵明走完了他矛盾而坎坷的一生。他在世和死後的幾百年里,他的詩並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他應該感謝的是北宋大文豪蘇軾。屢遭磨難的蘇軾在陶詩寧靜的田園意境里找到了靈魂的憩息所,從此,陶淵明才名聲鵲起,詩價倍增,最終「托體同山阿」,與山不朽。

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陶怎能與坡翁相提並論?(五柳先生,失敬了,請恕罪)

讀李白

劉玉山

沒有文人墨客的溫文爾雅,卻有劍嘯江湖的俠風霸氣,跳脫外向,放蕩不羈。詩句里裹挾著電閃雷鳴,大文才中混合著野性,這,就是詩人李白。

生命輻射力穿透了一個朝代,點燃了幾個世紀,燃燒了整個宇宙。他的背影並沒有消失在時間的深處。當你再讀珠光閃爍的唐詩三百首時,一個頤指氣使、跌宕起伏、縱橫開闔激蕩著難以名狀的生命強韻律的文人俠士形象,便從那微微發黃的紙頁上跳出來,活脫脫地站在你的面前。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在孩提時代就耳熟能詳的詩句,會鼓盪起你想像的風帆,在激情飛揚的大海上任意馳騁。哦!是他那嚮往自由,執著於獨立個性的完成,飛動的渴望,衝決現實構架桀驁不馴的個性,在山水上的投影。他喜好遊山玩水,因為當他走進大自然的寥廓,從雲天的空蕩,山水的紛紜中,發現了宇宙的律動與生命的律動是那麼神似,自己情感的旋律與大自然的旋律,是那麼令人難以置信地合拍共鳴。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投進了山水,投進了自然,同時也把自己的生命融進了宇宙。只有在這飛動,沖盪的山水之中,他的奔突豪放的靈魂,蓬勃難遏的激烈,才能找到暫棲的歸宿。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昭示著詩人人格獨立,自尊威嚴的詩句,不啻晴天霹靂。讓古往今來那些生活在達官貴人裙幅下,蠅營狗苟的勢利小人汗顏心悸,心驚膽戰。詩人面對勾心鬥角,恬事權貴的黑暗腐敗的世俗,感到陰冷險惡和孤寂。他嚮往自由,鄙視權貴的傲岸性格,不甘沉淪勇於抗爭命運的胸懷,不屑於與世俗共舞,執著於個性完成的俠氣,如同醞釀許久的火山,終於在與山水的契合中,找到了突破口。於是,不可遏制的氣勢,讓世俗瞠目結舌。振聾發聵的心聲,似熾熱的岩漿,噴射出來。是自然賦予詩人睥睨世俗,傲視權勢的能量和氣勢,是山水給予了詩人超凡脫俗的力量和勇氣。這,對我們也是一個警示:當你沉湎於世俗紅塵,難以自拔的時候;當你浮噪於名利,精疲力竭的時候;當你汲汲於富貴,心機費盡的時候,何不走進這水光山色之中?大自然的旖旎從容,也許會讓你浮躁的心慢慢沉靜下來;清澈透明的溪水,也許會洗凈你靈魂中污垢。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誰說詩人並不關注岸芷汀蘭河堤沙跡?在他那橫無際涯、杳冥惝恍、縱橫變幻的精神世界中,原來也有一塊茵茵的芳草地。有如春風般的溫暖,似湖水般平靜纏綿。讓我們窺見了詩人精神世界另一個窗口:關懷人生,關懷親人友人。那誠摯、深切又不失熱烈的情感,真是「抽刀斷水水更流」,「斬不斷,理還亂」。

閱讀詩人李白,如同走進一個似真似幻、韻味深長的精神宇宙。

讀李白

作者:西蜀才子

遠遠的,我看見一個面容清癯的老者拄著竹杖從唐朝蒙蒙的廬山雲霧中蹣跚走來。一襲寬大的布袍罩著他的氣弱之軀,不知是貧寒,抑或是凄涼。只見他,口中念念有詞,喃喃著「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不時,還停下來喘口氣歇一歇。當他的目光隨著陣陣松濤掃過千山萬壑的時候,我的內心不由得如遭電擊: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太白嗎?

是的,您就是李白。

您本是隴西的布衣,五歲時隨父遷居今四川江油。西北的風沙強健了您的體魄,巴蜀的山水滋潤了您的文采。您曾無比自信地對荊州長史韓朝宗說:「十五好劍術,遍干諸候;三十成文章,力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大家都知道您向來喜歡豪飲,大詩人杜甫就羨慕地說過,「李白斗酒詩百篇」,好像左手舉杯,右手捏筆;只要酒從口入,詩就會連綿不斷地從您的筆下汩汩流出。可我明白,您沒說酒話。您是真名士自風流,用不著忸忸怩怩欲說還休,也用不著聲東擊西陳倉暗渡,您從來都是言隨意動,意逐言飛。在您「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幾乎踏遍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的時候,您便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三山五嶽江河湖海的鬱郁生氣如水之歸海,全都匯聚於您的筆端,伴著您上天入地,視通萬里的神思而飛揚馳騁。

您嚮往的是由布衣而登卿相之尊,因此您拒絕由科舉入仕。試想,一個放浪形骸、豪放不羈的天才浪漫詩人,焉能為小小的科舉藩籬所困?當「風流天子」唐明皇讓特使召您進京的時候,您掩飾不住內心極度的喜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您以為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從此您可以致君堯舜,下安黎民,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可惜,被召入京,供奉翰林,您不過是玄宗宮廷裝點門面、炫耀四夷的花瓶而已。大唐的政治,自有李林甫、楊國忠這些「賢臣」操心;而您,只有在玄宗與楊貴妃大宴群臣、歌舞取樂之時,才會被委以填詞作詩取悅貴妃的「重任」!

您從來就孤高氣傲,睥睨天下;摧眉折腰、侍奉權貴,使您愁眉不展,意氣不伸。您鬱悶難消、愁腸百結,明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您也狂喝濫飲。喝得來孤帆遠影碧空盡,喝得來朝如青絲暮成雪,喝得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當渤海國的一封「天書」讓大唐君臣不知所措的時候,玄宗叫人將「謫仙」從鬧哄哄的酒樓抬進皇宮。醉眼朦朧中,您讓皇上叫雲鬢半偏的楊貴妃看乃兄為您磨墨,呼頤指氣使的高力士為您脫靴。您大筆輕輕一揮,文不加點,一封擲地有聲、氣吞萬里如虎的《答渤海王書》便躍然紙上。書成了,酒也醒了。您掛冠而去,告別世界性的都會長安,遠離政治的漩渦,仍然去當您笑傲王侯的布衣詩人。從此,唐王朝廟堂上少了一個小官僚,中國和世界的詩歌史上卻多了一個大詩人。您與杜甫一起,構成熠熠發光的雙子星座,把詩的王國、詩的世界的暗夜照得如同白晝。

歲月如流水一般靜靜逝去,無聲無息。我不知道先前那個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少年詩人哪裡去了?那個自許「但得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青年俠客哪裡去了?那個醉卧長安酒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中年翰林哪裡去了?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還是唐代文豪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當盛唐之音漸漸消逝、趨近於無的時候,遠遠的,我只看見您拄著竹杖氣喘吁吁地穿過一部厚厚的《全唐詩》向我蹣跚走來……

讀 李 白

讀,可以是字面上的字斟句酌,可以是文字後的深深求索,也可以是心靈的撞擊,感情的諧和。

李白,卻只能用心去讀,用靈魂去解悟。

作為盛唐一代的偉大詩仙,不,不僅是唐代,而且是整個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李白,帶給人們的是無限的憧憬,無窮的魅力。

謎一樣的身世,躊躇滿志的少年時代,意氣風發的青年生活,壯志難酬的壯遊經歷,悲涼凄慘的暮年晚景,這一切,留給了後人多少說不完的話題,道不盡的詩意。

讀李白,要讀的是他的「才」。

「敏捷詩千首」,老杜一語道天機。

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想像之奇,絕矣;「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氣勢之磅礴,壯矣;「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賦人之美 ,至矣;「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體心之細,極矣。風格不同,主題各異,都能信手拈來,而無不盡致,其才之大,怎能不令吾輩折腰?

讀李白,要讀的是他的「氣」。

「翰林鶴天寒」,小杜也不遜色,靈犀一點即通。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抒的是意氣風發之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道的是傲岸之氣;「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充溢的是一種不平之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帆濟滄海」,是毫無掩飾的自信之氣。無論是何種「氣」,都可歸為一點:不同凡俗。悲、喜都只是一種形式,骨子裡深藏著的是一種「豪放之氣」。

讀李白,要讀的是他的「酒」。

「酒入豪腸,三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七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的一番求索,尋得了李白的精魂。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飲的是「豪」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飲的是「悶」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可以說是「快」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心茫然。」毫無疑問,這,應為「怒」酒。生活中有酒 ,詩中也有酒 ,但,酒,並未存留於他的頭腦中。

讀李白,要讀的是他的「愁」。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可謂夫子自道,那麼他愁的又是什麼呢?

他的愁,是「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他的愁,是「鬥雞金宮裡,蹴鞠瑤台邊」;他的愁,是「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他的愁,是「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他的愁,不是一己之愁;他的憂,不是一人之憂,而是胸懷天下,心念黎民。

這一切,又是如何統一起來的呢?

因其無以倫比之才,抒發了他的豪氣,又因他的豪氣干雲,才展示了他那令人難以企及的才華,而這之中,似乎也不能忘記了一樣東西,那就是「酒」。因酒起興,抒豪情,訴壯志;又因酒,澆其塊磊,希望「一醉解千愁」,可是「憂端齊終南」,又怎能輕易除去?

而這一切,都緣於他的大才不得展,志向不能伸。

可,這樣的遭遇又何止李白?這樣的情形又何止唐代?

願李白浩嘆隨風去,駿馬皆得暢春暉!

品讀杜甫

杜甫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業文明發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雲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的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歌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誌,盛唐過去以後,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後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後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在泱泱中華光輝燦爛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發出讚歎;在泱泱中華根深葉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綠樹,高聳入雲,你不得不需要仰視;在古往今來異彩紛呈的文化史節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詩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誠拜讀!

帶一份崇敬,懷一絲心酸,品讀杜甫,就如品讀一部詩集,一部寫滿悲憤,同時也蓬勃著英雄豪情的詩集。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雲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

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的那一片空間。於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雲,一片寫滿了詩的雲。

仰視這片雲,它偶爾也能與別的雲相遇,使他暫時丟掉了孤獨寂寞,但這短暫相遇之後呢?當然幾片志同道合的雲消散了,永遠離他而去之後呢?此時,充斥著杜甫的內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卻又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和悲涼。

你想做一隻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你只能做一片雲,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後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靈魂卻化成了一部詩集,記錄了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部詩集落在了人間,被無數人看到,又被無數人傳播;讓無數人落淚,又讓無數人崇敬。我也有幸拜讀了它。

請抄寫: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雲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的那一片空間。於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雲,一片寫滿了詩的雲,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後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你想做一隻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品讀杜甫:

一個歷經磨難仍不折不撓的、才華橫溢且矢志不移的著名愛國詩人

對於杜甫其詩其人,我想圍繞題目,闡述以下三個方面的想法:杜甫是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愛國人士;杜甫還是位歷經磨難仍不折不撓的堅強漢子。

首先,杜甫是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杜甫傳世之作多達1400餘首,其詩作實現了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其詩如後人所評論的那樣:「藝術性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對於杜詩讚美之詞不勝枚舉,有人用詩、有人用文,有人抄錄、有人借用,後人稱其為「詩聖」當無虛誇耳。

其次,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愛國詩人。愛國是時代之呼喚,是國家、社會之要求,但作一個愛國的人確實有些難度,當一個失志不移、屢次遭受變遷的愛國之人則更加難,但杜甫用它的實際行動和真誠話語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表裡如一,責任感強的愛國形象。他曾經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地要為國家建設和發展出力,他曾經無憂無慮地準備著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滿了諸多無奈,英雄報國無門、朝廷衰敗,安史之亂爆發,個人窮困潦倒,流落饑寒,終生不用,滿腔熱情、一身才華無處施展。他曾經「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曾經遐思著「何當擊凡鳥,毛血撒平蕪」,「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但是後來仕途不濟,國家衰敗,他想著「欲陳濟世策」,仍「尚想趨朝廷,毫髮裨社稷」,「時危思報主,衰謝不能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種不顧個人興衰、榮辱,一心報國的思想值得欽佩,這種致君堯舜的儒家思想和人生觀在他的世界觀中是居於主流地位的,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肅宗靈武繼位後,杜甫又趕往靈武,結果途中被叛軍抓捕,在長安期間又寫下了《悲青坂》、《春望》等詩。後又冒著生命危險逃離了長安,逃往肅宗所在地鳳翔,晚年的杜甫仍不忘國家發展,仍以國家的災難為念,「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想必在他心裡對分離祖國的戰爭該是多麼的憤恨,對那陣陣號角該是多麼的無奈。對其愛國思想和詩文風格,陳毅元帥曾在《吾讀》裡面說:「吾讀杜甫詩,喜其體裁備。干戈離亂中,憂國憂民淚。」,這當是一代元勛熱愛杜詩,喜歡杜甫的原因,由此也可揣測出開國元勛毛澤東、朱德、葉劍英等喜歡杜甫之詩,參觀杜甫草堂,敬佩杜甫愛國思緒之端倪。

再次,我個人認為杜甫還是位歷經磨難仍不折不撓的堅強漢子。在事業上蘇軾曾說杜甫「流落饑寒,終生不用」,而杜甫也在詩中提到了其生活上的窘境:「艱難昧生理,迢遞來三蜀」,「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凄涼」、「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等,飯菜、住所均不能自給,生活環境惡劣,有時一與故人不聯繫,便無飯食,孩子臉色都會因飢餓而改變,甚至遇到人生之悲,孩子因生活窘迫而夭折。在仕途上也一生不達,屢遭貶斥,且仕途正好時因成都節度使嚴武等的保舉和推薦,後來嚴武死後,其失去了庇護傘,仕途遇到了滑鐵盧。也許因為杜甫事業和生活的雙重艱難,杜甫人生中也有一些消極和憤慨甚至自責和苦澀的成分。他揭露社會現實:「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他寫詩寄託哀思和苦惱:「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叫鶯語太丁寧。」,「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是家」,他也自責:「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他也寄情於酒:「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纖纖。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繆如蜜甜。」,道出「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身外事情凄涼而不堪回首,無窮無盡,但杯中酒是有限的,來日苦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詩人似自言自語,舉杯而飲;又似捶胸頓足,慨然長嘆,大吼一聲:「儒術與我何有哉?孔丘盜拓俱塵埃!」。

但無論怎樣,酒醒時分,鎮靜之餘,他從來都沒有去抱怨什麼、後悔什麼,他還是那麼自信、那麼愛國、那麼地才華橫溢,他堅持了下來,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那隻陳舊的小船上,詩人還在擔心著保衛邊疆的士兵,久難停息的戰爭號角,他是一個不折不撓的鐵漢子!

杜甫,一個歷經磨難仍不折不撓的漢子;一個才華橫溢且矢志不移的著名愛國詩人!

不朽的追求

沒有烏江自刎的悲壯,沒有汨羅江邊的嘆息,但你卻用你滿腔的憂思譜寫了一首豪邁的歌曲。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對於常年作客他鄉四海漂泊的你,在晚年多病之時也不忘國家命運、江山社稷,你的心,你的魂,已與大唐江山緊緊融為一體。

你客居成都浣花溪畔之茅屋,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武侯為蜀國馳騁疆場的壯景猶在眼前。你不禁有些痛惜,為何自己卻總是艱難苦恨壯志難酬!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眼前一派蕭瑟冷落的景象,勾起你心中無限哀痛。只為了一個追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正是這個不朽的追求,支撐著你的靈魂,激蕩著你的心懷,以至「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公啊,如果你生在盛唐,你是否會有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浪漫情懷?是否有李太白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的思接千載?或許,你沒有。因為你忘不了你不朽的追求和執著的信念。是時勢造就了你嗎?是時代賜予了你太多的憂思嗎?

杜公啊,如果你生在21世紀的今天呢,面對著13億人口的中國,你是否還是會挺身而出,用自己羸弱卻有震撼力的生命譜寫一首新的歌曲?我知道,你憂國憂民的情思不會被時間的長河吞噬。你的忠心,將與日月同輝,並將永遠灑向這偉大的華夏大地。

今天,並不缺少象你杜公一樣的志士,他們把青春和生命都獻給了這個國界,這片土地。人民公僕孔繁森,太空英雄楊利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們與杜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與杜公有同樣不朽的追求。一個新生的力量正在萌芽,在東方大地上,一條巨龍正在騰飛,升騰起中國人的不朽追求,勇往直前,永不回頭!

品讀蘇軾

於某個落雨的黃昏,紫羅蘭悠悠綻放的瞬間,微閉雙目,細細的品讀蘇軾,便會真實的感受的出生命中的一些美麗與哀愁。品讀蘇軾,當與吵雜無緣,當與繁華無緣,需的只是一杯清清淺淺的茶。

無論是蘇軾的詞亦或是他本人,都當是悠悠千載、紅塵俗世中一個不朽的傳奇,讓無數後來的人為他那「天涯回首一笑間」的絕世風姿所傾倒;為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古豪情所感嘆。

喜歡蘇軾,喜歡他的風流才華、妙筆生花,更欣賞的則是他那份氣定神閑的淡泊與坦然。於風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數十載的宦海生涯進進退退、沉沉浮浮,他卻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優雅地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界。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稱意的時候,他依然毫不介意。攜著半生的榮辱悲歡,他華麗地轉身,瀟瀟洒灑地就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輕輕巧巧地作了讓後人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大文章。蘇軾的骨子裡始終有一份驕傲和執著,他挺立著,如樹一般。任時光斗轉星移的更迭、任歲月滄海桑田的變遷,他都不動不搖,經風沐雨,披霜掛雪,卻始終以一種和諧的韻律生長著,自信且從容。

我定當讓自己站成如蘇軾般的志士,守望著屬於自己的那片碧海藍天,任由花開花落,我自寵辱不驚,鉛華洗盡,惟有坦然和瀟洒。

一蓑煙雨任平生聆聽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烏台詩案」開始落魄,飄流四方,輾轉難安。悲戚的秋風震動了你易感的心弦,滾滾思潮,波瀾起伏。黃河九曲,驚濤萬里也難以掩飾深藏內心的幽怨。蒼涼悲慨,鬱憤不平的激情在字裡行間涌流——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

功名利祿曾佔據過多少士人的心靈,主宰了多少文人的喜怒哀樂,消磨了多少英雄的壯志豪情。面對仕途風波,大浪淘沙,你身處逆境,泰然處之,不願隨波上下,俯仰由人。你抬首笑吟「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大氣凜然,不改高潔本性。

在赤壁的日夜,你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你看到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心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你心中鬱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你平和地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頓悟後的長嘆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滴水的層層迴音,至今不絕如縷。

面對貶謫的人生,你放眼大江,舉酒賞月,以親密的友情驅散遷客的苦情,以久慣世路的曠達之懷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寒食開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風流洒脫地徜徉于山水之中。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傾瀉於你的筆端,在時空里,淘盡沙礫,沉澱成千古絕調,輝煌了歷史的天空,燦爛了文學的藝苑,響徹了華夏大地。

你站在歷史的高度,淋漓揮灑,超然於風高浪急的政治漩渦之外,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高歌入雲。超脫功利世界的閑靜之情終於成為你人生的至樂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著超乎俗世的聖潔理想。

正視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飄逸曠達的胸襟,洗鍊了你豪放的詞風。橫放傑出的氣勢,空靈蘊藉的筆調,曠遠清麗的境界,超塵脫俗的胸襟,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現了山光物態的神韻,如鍾、如鼓迴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萬古不朽!

品 讀 蘇 軾

懷古傷今的蘇軾,自嘆「人生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消愁了。六十又六年的如夢人生在歷史銀河划過,一個奇蹟,一個在直接文壇上閃爍了900多年仍不被遺忘,長存於世界頂峰,永不泯滅的明珠。

從小「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的蘇軾,在官海的顛簸中,幾經沉浮,耗盡青春。回首一生,卻發現,自己在宦海道路上,只有空白。官場上,他是一個智者,卻不是一個勝者;他雖不是一個勝者,卻無論在什麼方面,都是一個智者。

貶謫的道路,蘇軾不知來來回回走了多少次,卻從未有過一次後悔。他的豁達樂觀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不管有多麼不幸,即使一貧如洗,身無分文,他也懂得如何讓自己滿足,知足長樂。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巨子們:「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間的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失,正如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那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似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有青春活力。」

多少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幾起幾落,東坡始終沒有丟掉樂觀豁達,四海為家,貧而不改其樂;詩酒自娛,欣則賞月觀花。風雅之士,可以為一朵牡丹開花,邀來高朋滿座,賞「國艷帶酒天香染袂」,曰「清明過了,殘紅無處,對此調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我淚盈胸膛。這樣的人,舍蘇其誰?又有誰可以有如此胸襟有氣度的仰天長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東坡是寂寞的。遙想當初黃州赤壁,一個天涯倦客漂泊他鄉,帶著文壇與政界潑給他滿身的髒水,離開親人,肚子在他鄉,書寫著一個是人的悲歌。「誰間幽人獨來往,縹緲孤鴻影。」

在貶謫黃州之前,蘇東坡曾被那群惡狼在獄中折磨的慘不忍睹,而我們的詩人用吟詩的嗓子抵抗這,劊子手們獰笑著。這裡本是一個這需要哀號的地方,你那些詩人在這裡就顯這十分可笑,難道這樣就不該打嗎?打,打,打!打的你濃妝淡抹,打的你乘風歸去,打的你密州出獵!但,正是這一番洗禮,使得蘇軾成為一個浴火重生,鳳凰涅磐從而鳳舞九天的人。

東坡的豪氣不同於李白,酒氣入腸,秀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那是骨子裡看透紅塵的豪邁,追求自然的婉約。他的豪氣像自九天而下的瀑布,氣勢磅礴,不留喘息,又像平靜中的大海,秀美卻又從骨子力透出一種不被征服有飽受萬物的傲然之氣。像冰河下的魚,寒風中的傲骨梅花,任吹,任凍,任打,決不低頭。

蘇軾被貶又如何?即使被貶黃州,「幽人獨往來」,仍不改「撿盡寒枝不肯棲」的傲;被貶嶺南,我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非有曠達胸襟,焉能如此?

蘇東坡是一個才子,一個上下五千年才出的一個才子。他更是一個傳奇,一個永不磨滅的傳奇。這個傳奇,命中注定和黃州的交集不同尋常。

其實蘇軾不僅是對黃州有感情,在黃州之前,烏台詩案之前,他已考慮在徐州買地養老,因為徐州造就了一個政治上羽翼漸豐的蘇東坡。就是在他到達徐州不久,1077年8月,黃河決口一路來到徐州城下,老百姓們如臨大敵紛紛準備避難。這個時候,正是蘇軾穿著草鞋,拄著木杖,42歲的他,此刻沒有「射天狼」的銳氣,沒有「多情卻被無情惱」的綢繆婉轉,他放下了桀驁的氣勢,優雅的鬱悶,在他一身的泥水中,散發出擲地有聲的魅力,他就這樣苦口婆心把富民勸回了城,低聲下氣地動員禁軍搶險,把瀕臨崩潰的徐州從生死存亡線的邊緣拉了回來。

他不再是衝動和血氣方剛的少年,理智和良心促使他奔波。

那時他對徐州的感情,無言可說,但是朝廷卻發了命令讓他改任潮州太守。這一去,打倒了一個政治上的蘇軾,又新生了一個文學上的巨匠。

就是他在潮州上任的第三個月,一場政治上的劫難,一場最驚心動魄的左遷,伴著窮而後工的可能勾勒出蘇軾不惑的未來。他面對命運擺給造就的臉色,生命被逼到這生存天依的角落才有了更深刻的含義,一支蝸居在蘇軾心中的詩文,這一刻要真正爆發了,被眾人保護留存下性命的他,就這樣在文字上後生了,用別人潑來的髒水洗盡綺羅香澤,用小人圍攻的力量擺脫綢繆婉轉的詞風成熟魚一場災難之後,最後獨上西樓逸懷浩氣,超乎塵世之外,舉手當歌了。

黃州對他的影響,自不必多說,但說到黃州不得不提的是他三篇游赤壁磯的作品,其中以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最為濃烈。

就是那赤壁的一夜,留下了雋永的詩詞,也留給歷史文化一個不一樣的蘇東坡,以個開始疲於奔命的詩人誕生了。這不僅是一個人的重生,更是一場文化靜默後的復出。

有人說,每每讀到東坡的文字,心靈凈的也是靜的,也許他走向了災難後的釋然,也許他到了不以物言不以己悲寵辱皆忘的仙界,可是在這首詩中,他的心,我的心,我們的心都是不會平靜的。他的詩詞就是他的精神領會,豪邁中卻有捕食秀美,千古獨步,智慧超群卻又生性雅緻。

看大江東去,滾滾長江東逝水,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的奇險境界,浪淘盡,皆英雄,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故國神遊,慣看秋月春風,一尊醉江月,濁酒笑談人世中,字字蒼寒。這首氣勢恢宏的詞,對於當時正處於纏綿悱惻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一個如海的蘇軾,海篇海言海語,但他卻從未迷失。

這樣的蘇軾創造了一曲有一曲的絕唱,激蕩了一波有一波洪濤。

品蘇軾可以品出什麼?品出壇壇烈酒,歷史盡在其中;品出杯杯濃茶,文化沉澱出濃香;品出場場好戲,樂觀流不去。

讀蘇軾能讀出什麼?讀出一味看輕權貴的菊花香,讀出一股寒風傲骨的梅花勁,讀出一抹默然處世的迎春黃,讀出一筆欣然而立的翠竹直,讀出一絲鬱鬱蔥蔥的萬年青。

品讀蘇軾,讀的都是精神,都是屈心抑制、忍尤攘垢後奮起直追超然於世的精神,我們必須接受生命力那些殘缺的難以副院的部分,抵達災難後東坡式的釋然。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之不過是個記憶,誕生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神奇的文筆,淵博的知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和他那永不滅的一份詼諧,真可謂:唯大英雄真本色,真名士兮自風流。

品讀辛棄疾

昨晚,在燈下讀著辛棄疾的詞,突然心中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感動。我們這些後輩應該感謝他,歷史應該感謝他,感謝他來自那個歲月與眾不同的呼聲,感謝他在詞人人格上艱難的探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歷城人。辛棄疾的青年時代在淪陷區度過,他親眼目睹了強暴者的兇殘和淪陷區人民所受的苦難,遂立下驅逐韃虜的心愿。1161年,年僅21歲的辛棄疾組織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不久加入了耿京領導的天平軍,並任掌書記。南歸後,歷任湖北、湖南等地地方官,後因上書朝廷抗金被罷免,閑居二十餘年,晚年曾兩度起用,但始終未受到重用而不能盡其才,最終鬱鬱寡歡地離開了人世。豐富的人生閱歷,尤其是抗金的那段軍旅生涯,使他的詞蘊蓄著別具一格的生氣。因他繼承和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使它成為詞壇的一大宗派,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誠然,他的詞充滿了豪氣,像「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等等,讓人讀來心情澎湃。但蘇詞卻比辛詞似乎還缺少一種短兵交接、戰馬嘶鳴的聲音,缺少一種徵人思鄉、披星戴月的氣氛,這是特有的軍旅生活熏染成的,這是特有的軍人情懷融匯成的,這是馳騁戰野、旌旗飄舞的「帥」氣。「帥」氣不是想有就有的,它是一種軍人風骨、一種琵琶、羌笛的吟唱,一種角弓刁斗的交響,沒有這些閱歷和沉澱是難以迸發出來的。總之,「帥」氣是辛棄疾戎馬生涯、愛國思想的積聚。

辛棄疾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人詞家,而且是一位文明的傳播者與人格集成者。他從威風凜凜的戰士,經過數年的磨練,回歸為集聚百家、獨樹一幟的詞人。劉克莊評價說:「公之所作,大聲膛嗒,小聲鏗鏘,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濃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忘不了秋風肅殺的「沙場點兵」,忘不了燈火闌珊處的「眾里尋他」,忘不了「氣吞萬里如虎」的豪壯,忘不了「斷腸片片飛紅」的柔婉,忘不了「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祥和,忘不了「郁孤台下清江水」的悲憤,更忘不了「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他的一生都在遷徙著、跋涉著,就像一隻永不停歇的時鐘,成功地由武將轉變為詞家,又由詞家轉變為農夫,又由農夫轉變為文官。他的形體確實在大半個中國輾轉著,可他的心靈卻早已找到歸宿。他決心用唱詞記下生活的點點滴滴。事實證明他確實做到了,正是由於他,南宋後期冰冷的文壇才剎那間感到溫暖。雖然沒有盛唐、北宋的大氣宏偉,但他儼然已成為南宋文壇的脊樑。他讓人看到了金人鐵騎下中國文人帶來的一線希望。他的詞充滿了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抒發了壯志未酬的苦悶。詞中充滿了戰鬥精神,沒有絲毫的媚骨和奴顏,這使得他的詞彷彿一把把閃亮的戰刀,衝鋒於南宋文壇的前線。他沒有像屈原「一躍沖向萬里濤」,沒有像陶潛「採菊東籬下」,沒有像李白徘徊於杯斗之間「散發弄扁舟」,也沒有像陸遊「寂寞開無主」,而是握緊金戈馳騁於沙場。他沒有逃避現實,而是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審視著社會,用一支激情凝注的筆剖析著社會。他站起來了,終於以千百年文人纖弱的身軀站起來了,向著苟且偷生的南宋王朝發出憤怒的吶喊,喊出了壓抑的心聲。他就像一隻「不啼春淚盡啼血」的杜鵑,一聲聲,時時刻刻警醒著那個風雨交加、雷電共鳴的荒唐時代。

他的詞猶如一首首戰歌,一幅幅畫卷,以強勁的聲音喊出中國文人最真實的告白,以冷靜的思考繪出中國文人最濃烈的色彩。這聲音猶如奔騰不瀉的江水,穿越了歷史;這色彩猶如巍峨綿延的高山,刺破了時限,至今仍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辛棄疾,這位偉大的詞人已離我們遠去,但他的詞卻青春永駐,他崇高的人格也像一把永不熄滅的聖火,傳承給後世的炎黃子孫,激勵著我們繼續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把欄杆拍遍

梁衡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老實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他永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領的形象留成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我們重新讀他的作品時。仍然感到一種凜然之氣和磅礴之勢。

哪一個詩人曾有他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就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沙場,馬革裹屍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山,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他痛拍欄杆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摧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

辛詞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的,而是用血和淚抹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了一個愛國臣子一遍遍地哭訴,一次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棄疾南歸後為什麼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 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二十年間又有三十七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著地去工作。他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實在太過分了,「過則成災」,終於惹來了許多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對他也就時用時棄。國有危難時招來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閑幾年,這就是他的生活節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別看他飽讀詩書,但他至死也沒弄懂,南宋小朝廷為什麼只圖苟安而不願去收復失地。

辛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麼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闕,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說到辛棄疾的筆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做一個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親身組練過軍隊,上書過《美芹十論》這樣著名的治國方略。他是諸葛亮、范仲淹、賈誼一類的時刻憂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塊鐵,時而被燒紅錘打,時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會、民族、軍事等矛盾)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錘打時才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盪下,才可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鍊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鍊。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他們交織在一起,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漲,衝擊積聚。既然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途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鍊得連嘆一口氣,也是好詞了。

詩,是隨便什麼人就能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嗎?「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麼,有思想光芒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精美語段:

辛棄疾的一生都在遷徙著、跋涉著,就像一隻永不停歇的時鐘,成功地由武將轉變為詞家,又由詞家轉變為農夫,又由農夫轉變為文官。他沒有像屈原「一躍沖向萬里濤」,沒有像陶潛「採菊東籬下」,沒有像李白徘徊於杯斗之間「散發弄扁舟」,也沒有像陸遊「寂寞開無主」,而是握緊金戈馳騁於沙場。他沒有逃避現實,而是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審視著社會,用一支激情凝注的筆剖析著社會。他終於以千百年文人纖弱的身軀站起來了,向著苟且偷生的南宋王朝發出憤怒的吶喊,喊出了壓抑的心聲。他就像一隻「不啼春淚盡啼血」的杜鵑,一聲聲,時時刻刻警醒著那個風雨交加、雷電共鳴的荒唐時代。忘不了秋風肅殺的「沙場點兵」,忘不了燈火闌珊處的「眾里尋他千百度」,忘不了「氣吞萬里如虎」的豪壯,忘不了「斷腸片片飛紅」的柔婉,忘不了「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祥和,忘不了「郁孤台下清江水」的悲憤,更忘不了「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詞猶如一首首戰歌,一幅幅畫卷,以強勁的聲音喊出中國文人最真實的告白,以冷靜的思考繪出中國文人最濃烈的色彩。這聲音猶如奔騰不瀉的江水,穿越了歷史;這色彩猶如巍峨綿延的高山,刺破了時限,至今仍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的婉約人生

117香鈺婷

自古以來,人們愛拿花來比喻女人。薛寶釵是牡丹,艷絕群芳,卻冰冷無情;襲人是桃花,嬌美艷麗,卻寡情薄義。李清照是一朵文學奇葩,綻放在詩詞國度的百花園,獨樹一幟,堪稱絕唱。

她是活潑可愛的小梨花。有客人到訪,少女嬌羞逃竄,待到房門前,忍不住「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是個卓爾不群的女子,蹴鞦韆、鬥百草、游山水、品香茗,她歡快地度過了少女時光。

她是質幽而不華艷的菊花,「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良緣天賜,詞女得學者之夫。其夫趙明誠受家庭影響,自幼四處訪求前代金石刻詞,新婚燕爾,兩人便沉浸在藝術的海洋中,日常生活中詩詞唱和,還節衣縮食以搜尋購買碑文、字畫。作為官宦之家的少婦,她的頭上沒有精緻昂貴的裝飾品,家裡沒有金雕玉縷的傢具。有妻如斯,夫復何求!

她是純白無暇的桂花,卻彌散著憂愁。小樓風過,簾幕低垂,秋夜長長,蕭蕭無情雨,一個人的日子總是道不盡的凄寒。時而風清月朗,時而煙濃雨暗,更添幾分黯淡情愁。當災難降臨,丈夫又宦遊在外,她惟有帶領僕從載物十五車在兵荒馬亂中長途跋涉,舟車顛簸數千里。對於封建時代居於深閨的女子而言,這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後來丈夫病逝,她忍辱負重頑強生活,繼續致力於丈夫未完的事業,最終完成《金石錄》。然而,失去精神支柱,孤苦無依,如失伴孤雁,寂寞、悲涼襲上心頭,「怎一個愁字了得?」。易安之詞,讀來愁緒暗生,「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她更是傲風霜、斗寒雪,高雅芳潔的梅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雄健豪邁之氣激勵了多少壯志男兒。作者卻受縛於封建觀念,被困閨房,空自消磨智慧,消損容顏。她渴望有所作為,得到的卻是譏諷與蔑視。在那高掛「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時代,她惟有以一曲《漁家傲》向天神發問。這充滿豪情的語句中隱隱透露著生不逢時的慨嘆。處於受壓抑地位的她,不僅不被理解,還被時人對其品格持否定態度。誰說女子不如男?多少懷才之人最終敗落花街柳巷,沉淪紅燈綠酒?這一纖纖女子,巾幗不讓鬚眉,卻只得空自嘆惋,孤寂落淚。詞有後主遺風,《金石錄後序》又顯才情。這顆璀璨的明星,暗淡在宋代的天宇,卻閃耀在永世的蒼穹!

獨領風騷的枝頭總被葛藤雜草所牽絆,獨樹一幟的風采總獨行在詩國的文化苦旅中,她已創造了文學與精神的豐碑。世人不理解,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無奈,然而,此花不與群花比,自是花中第一流。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歌壇偶像

前些時,熱鬧非凡的「超級女聲」轟動大半個中國,節目空前火爆,「偶像」紅得發紫,這絕對與一大幫子鐵杆「粉絲」有關。雖然他們自稱「新新人類」,其實,追根溯源,這「粉絲」也是古已有之,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可以說是最早的歌壇偶像,他的「粉絲」,也是歷史上最狂熱最忠誠也最具規模的「粉絲」。

論數量,當時民謠說「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就說明柳永的「粉絲」到處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多得不計其數。如果那時就有發簡訊技術,恐怕支持柳永的「粉絲」,又要讓電信局賺個缽滿盆溢,拉動經濟增長几個百分點。

論狂熱,柳永的「粉絲」也絲毫不輸於「超女」的「粉絲」。由於他寫得一手絕妙好詞,隨便給哪個歌妓寫上幾句,她就會身價倍增。於是,歌妓們對他愛得發狂。柳永又稱柳七,能和柳七親熱唱和,哪怕是倒貼銀子,就成了歌妓們的最高願望:「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這順口溜不知怎麼傳到宮裡,仁宗醋意頓生,氣得差點吐血,心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怎麼能讓這個小癟三搶了我的頭彩?但礙於身份,自己又不能和一個風流文人爭風吃醋,只好悶在心裡發狠。

論鐵杆,柳永的「粉絲」更是忠心不二,無人可匹。柳永死時家無餘財,是他的那幫歌妓「粉絲」集資營葬。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認識不認識的「粉絲」們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以至於相沿成習,稱之為「吊柳七」或「吊柳會」。哪像現在的「粉絲」們,朝秦暮楚,這一陣兒追張三,過幾天又捧李四,追時奉若神明,棄時甩若敝屣。

論影響,柳永的「粉絲」也是不得了的。連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絲」,雖然他羞於承認,還對柳永有幾分嫉妒,可是他的「追星」記錄,從他對柳詞的熟悉程度便可略見一斑。柳永《鶴衝天》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仁宗看到柳永的考試卷子,就不假思索信手批道:「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這一下子,柳永就成了「奉旨填詞」的「天皇巨星」了。

論「副作用」,柳永的「粉絲」也鬧出了驚天動地的大動作。追捧偶像,總難免有一定副作用,「超女」的副作用,除了使許多孩子不願上學迷戀唱歌外,湖南還有一個15歲的女「粉絲」,為參加超女比賽減肥過度成病。相比較而言,柳永的副作用似乎更有詩意,氣魄也更大一些。柳永名詞《望海潮》,中有佳句稱讚杭州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想不到被他千里之外的一個著名「粉絲」金主亮看到了,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效果,「此詞傳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羅大經《鶴林玉露》)有這樣驚人的「副作用」,差一點兒被人當成漢奸了,是柳永萬萬想不到的,不過也充分說明柳詞的巨大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柳永及其「粉絲」早已作古,隨風遠去,願我們今天的偶像與「粉絲」都能比柳永們更精彩、更健康、更洒脫也更有品位,同時也少一點「副作用」。

請抄寫以下文段:

北宋詞壇大詞家柳永其實已成為一種人們心領神會的形象和意境。「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是情種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孤獨、迷茫的柳永;「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這是不倦地尋找美、享受美的飄逸的柳永;「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這是天涯淪落人柳永;「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這是滿懷愁緒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許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我想應該感謝不讓他當官的宋仁宗,中國少了一個平庸甚或腐敗的官吏,而多出一個曠世奇才!再就是要感謝貧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懷揣一顆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輾轉、顛簸,四處飄遊。他時而縱情於繁華鬧市,時而滯留於古道荒原;時而混跡於風塵女子之中,同下層市民耳鬢廝磨,時而金樽檀板,在及時行樂中盡情揮灑藝術創造之美。艱難而豐富的生活體驗是柳永的才華得以萌發和生長的肥沃土壤。

讀王安石

一個濃霧彌蒙的清晨,乳霧水氣中,幾輛馬車拉著一家人從喧囂的京師街頭馳過,悄無聲息地奔出汴京城,直往南邊大道而去,永遠地離去了。

他悲憤,他自嘲,他枉有一腔熱血,一顆赤誠之心,卻還是不能讓中國的歷史拐一個彎。這就是他——有著超人的膽略和智慧,驚人毅力和才華的王安石。

他生於宋真宗時代,能詩善賦「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便註定他有一番不凡的作為,他不拘守先儒經典,獨有見解,讀書論世,頗具個性。20歲便考中進士。

宋治平四年,神宗登基。朝政卻是邊患不斷,國庫空虛,百姓更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王安石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受到神宗的重視,後被提拔為宰相。

他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反潮流思想,以《青苗法》為代表的多種新法,引起了守舊派的竭力阻撓和反對。這是他意料中的事,可卻沒有想到來得這麼快。一場血與火,生與死的鬥爭就開始了。

王安石被認為是妖孽轉世,司馬光從中作梗,逼得王安石病中辭相太皇太后緊逼神宗停止變法,罷黜王安石。

「熙河形勢壓西陲,不覺連營列漢旗,天子坐籌星兩兩,將軍歸佩印累累。」他痛苦屈辱,他也後悔過當初,不應參與這場鬥爭。可想到天下蒼生,他的念頭馬上打消了。他想他的抱負還沒實現,他不能退縮。

他曾被刺殺,險些丟了性命,他知道自己的性命已經不重要了,如果能變法成功,他就算有十條命,也寧願丟掉。可世事難料,就在他最艱難時期,他的愛子因病早逝,天這是為何?為何對他如此殘忍。孤獨的王安石如果成林,此變法大業怎好為他!他不由幾滴老淚沁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王安石從入京到下野,一次又一次地被誣陷、刺殺、威逼、貶謫。但他銳意改革,始終不渝,不畏艱險,不顧生死,在中國的歷史畫卷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之彪炳千秋,流芳萬古。

磊落光明的晏殊

江西之地在宋朝時出過一些經天緯地的文人,如大名鼎鼎的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等。他們都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打下過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同鄉中,有著一位和他們相比亦毫不遜色的文人,此人即是身名詞名俱顯赫的晏殊。

晏殊年少之時即被冠以神童之名,曾任宰相的張知白將其舉薦於朝廷,殊被召至殿下,恰逢是御試進士,太宗便令晏殊一同應考。殊見試題後言此題十日前見過並已作賦,並請太宗另行出題。太宗見其小小年紀卻無一點私心,很是憐愛,遂闢為館職,閑暇之時,館閣臣僚大都郊遊宴飲,唯有晏殊兄弟倆在家讀書。太宗得知,以其謹厚。後來正好缺東宮官,便使晏殊為之,後晏殊得知此事,便言於太宗:「非臣不樂宴遊,直以貧無可為,臣若有錢,亦須往。」太宗嘉其誠實,對其眷往日深。

晏殊耿直不諂媚的品性在年少時便已表現出來。在為東宮官時,蔡伯希與晏殊一起陪同太子讀書。蔡極柔媚,每次太子因門檻高而不能過時,蔡便伏地讓太子踏其背而登。不過後來卻是晏殊被知遇為宰相而蔡不被用。

晏殊門客眾多,一生優遊富貴,極慕詩酒人生。晏殊好提攜新人,當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輔出其門下,歐陽修、宋祁、富弼等人受其重用。晏殊庭前懸一聯:「門前桃李重歐蘇,堂上葭莩推富范」。當年宋祁為翰林學士時頗有才名,晏殊當時為宰相。晏愛其才,甚至還在宋祁屋旁另造一宅,舉家搬遷,只為能和宋祁家相伴。中秋那天,晏殊設宴,派人去請宋祁赴會,殊召出歌女舞妓,兩人飲酒賦詩,暢飲達旦。後真宗貶黜晏殊,這次幸有宋祁挺身而出,舌戰群臣,說服真宗,使得晏殊僅降兩級官職,知穎州府。

晏殊一次赴杭,途徑揚州大明寺。發現壁牆上一首《揚州懷古》寫得怨而不怒,情深意長。晏殊有意提攜題詩之人,便招來見之,原來詞人即是揚州主簿王琪,官名甚薄,然晏殊並沒有因此看低他,且設宴款待,宴後,兩人在大明寺前的池畔散步,聊著詩詞。忽晏殊言:「昔有一聯,無可奈何花落去,苦思而不能得下聯。「王琪沉吟片刻,言之可否對之「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讀後覺渾然天成,讚賞不已,越發看重王琪。

雖然晏殊在官位上頗為暢達,然他的人生也遭受過很大的變故。晏殊有一弟名晏穎,少聰敏,亦被鄉人稱之為神童。但卻是天有不測風雲,一夜過後,晨起僮僕敲門不應,後發現晏穎已病逝,天妒英才,晏殊悲痛欲絕。兄弟兩人一起進京現在卻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其弟時年十八歲,正值青春年華。晏殊看清了這世事無常,轉眼間即物是人非。晏殊與結髮妻感情甚篤,然恩愛之期未及幾載,妻即去世。後續弦,不料又遭到中年喪偶之打擊。這一切讓他飽嘗了世事之滄桑,也無怪乎他在觀花之時會發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長嘆,或許是花謝花飛引起了晏殊的往事之殤。  

晏殊很多詞言及相思離情,但他不再是只重複那些愛戀之意,而是加以對人生的思索,使詞作本身意義上更上一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意境之說,他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並將晏殊的「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歸結為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之第一境界。

晏殊晚年時候遭貶,稍有不平。據吳曾的《能該齋漫錄》中記載,晏殊一日夢見身騎白馬橫渡長橋,忽橋斷而馬奔逸,晏公墜落橋上,而馬自飛上天去,夢後不余日晏殊逝去。晏公一生磊落光明,其人亦受萬世而尊。

讀關漢卿

看過關漢卿雜劇的人,或許為他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的厲聲控訴而振奮,或許為他即使「落了牙、歪了嘴、瘸了腿、折了手」,只要不是「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就一直往「煙花路兒上走」的執著精神所感動。我卻不然,我只為他身處勾欄瓦肆歌樓妓館卻沒有墮落,混雜於燈紅酒綠戲子歌妓之間卻不放蕩而迷惑,更為他這個比戲劇大師莎士比亞還要早三百年的世界級大師那撲朔迷離的身世所困擾,他身處逆境卻成績斐然,關漢卿到底是怎樣一個「普天下郎君領袖」,又是啥樣子的「蓋世界浪子班頭」?

關漢卿留給我們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不管是《感天動地竇娥冤》,還是(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僅此就已經使我們分辨不出是雜劇關漢卿,還是散曲關漢卿了;然而他留給我們的也確實太少太少了:以至於連他姓字名誰、鄉關何處、生卒年代都不甚清楚,更不用說他何時娶妻、啥時得子、子叫何名,這一切不能不是一大遺憾,關漢卿你真是一位大師,活著時已經有人因博學多才被稱為「小漢卿」,死後把自己的身世搞成了讓人費解的百年之謎。關漢卿,你真是亘古奇人!

我們遺憾之餘也為之驕傲,因為關漢卿畢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歌手!勾欄瓦肆是什麼地方?是歌樓妓院啊!——是讓人享受、引人輕浮、使人消沉、教人放浪、催人墮落的去處呀!這是個大染缸、大熔爐呀!縱然你懷才八斗、學富五車,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只要你踏進一步,陷進這個大染缸,你的才能就會發臭,學問就要漚爛,脊骨就要腐蝕、銷化,就會爛掉,爛成一團爛泥。我們或許可以指責關漢卿沒有鴻鵠之志,你即使不能象文天祥那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也得象辛棄疾一般「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縱是被貶賦閑田園也該「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吧,實在不行學學陸遊也可以「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這樣也多少給人一點七尺男兒大丈夫的英雄氣概,然而關漢卿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人,他既沒有辛棄疾帶兵打仗的經驗,也沒有陸遊入仕為官的機會,他雖有「漢家氣節」,但只有「一管筆在手」。他沒有百萬雄兵,再說時勢不同啊,關漢卿所處的年代,是蒙古貴族剛剛入主中原,元王朝立足未穩之時,他們把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等,大搞種族歧視政策,漢族人民受到空前的壓迫與欺凌。漢族一般的知識分子的命運更為悲慘,元統治者廢除科舉制度近80年,這使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學好詩書藝,貨賣帝王家」的讀書人斷絕了當官的路,靠山和門路沒有了,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地位比要飯的乞丐略強一點,連妓女都不如。關漢卿雖弄了個一官半職,但「太醫院尹」也並非什麼達官顯貴,只是徒有虛名罷了。關漢卿大概是中國封建文人中第一個搞第二職業的人吧,一個小小的醫生,特別是一個漢族小醫生,是不會有多少俸祿的吧,戲子妓女們得給關漢卿發稿費呀,要不他老關該怎樣過日子,他有兒子要養的。關漢卿和她們好熟,要編戲、要導戲,他還要演戲,他要粉墨登場舞槍弄棒客串跑堂,甚至還要頂角兒演唱。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他就像雨後春筍蓬蓬勃勃的生長起來。他找到了用武之地,就象樹木把根深深的紮下去吸收著豐富的營養茁壯的成長起來,不僅為戲子歌女們招風喚雨遮蔭納涼,而且他也找到了賴以生存的方式。

關漢卿對於雜劇的貢獻,就象哥白尼對於日心說,達爾文對於進化論一樣,是里程碑式的。關漢卿的雜劇不僅反映的生活寬廣了,而且揭露的問題也更尖銳了,更重要的是它的表現方式更加適合於戲劇的特色,在《竇娥冤》里並不是以竇娥的被殺為結尾,也不僅僅是用竇娥許下的三樁誓願實現為終結,相反竇娥的鬼魂成了劇情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了全劇的有力發展。可以說關漢卿的「鬼魂戲」影響了以後的戲劇創作與發展。他以其深刻的觀察和對現實的不滿,用雜劇這一藝術為武器,勇敢而巧妙的投身於現實的殘酷鬥爭中,抨擊貪官污吏與地痞流氓沆瀣一氣,草菅人命,揭露了元代社會「覆盆不照太陽輝」的黑暗現實,反映出當時生活在底層人民的心聲,成為下層人民的代言人。

關漢卿和別的文人不同的是,在活著時就已聞名天下,他被尊為雜劇之祖師,他被封為元曲四大家之尊。關漢卿清楚自己所肩負的重擔,他不僅要堂堂正正地和敵人做堅決的鬥爭,還要積極、樂觀鬥爭到底,並取得最後勝利,於是他選擇了這種超常的鬥爭方式。他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生的經歷告訴後人,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既不自量,又不自愛,還不自強。自古寒門出俊才,人各有用。不分大小,無論貴賤,只要其心不死,不息拚搏,就會有所作為,就不算虛度人生。

讀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是把舒字分開了取施捨和給予的意思。

老舍這一生,真的是舍予了:先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無私地獻給了廣大的讀者,最後乾脆把生命也拿出來作最後的吶喊了。

老舍1899年生於北京小楊家衚衕的一個貧民的家庭里,自小過慣了苦日子,也早已看透了那個弱肉強食的舊社會。1946年他懷著對新中國的赤誠之愛,自美國應召回國。

在新中國里,他戴了不少的官銜兒,大約他最鍾愛和貼合實際的名頭就是「人民藝術家」這個光榮的稱號了,但在1966年的8月24日夜,老舍在被批鬥了一整天,跪在焚燒京戲服裝和道具的火堆前被毒打三小時後,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裡,跟自己的小孫子平靜而悲憤地訣別後,獨自跑到北京西城的太平湖投水自殺!時年65歲。

一個年逾花甲在精神上非常尊貴的老人,這樣的屈辱是不可能忍受得下去的。老舍死了,死得那般平靜,那般從容,他知道,這個不合理也不講理的世界是永不可能太平的,於是他選擇了太平湖,他肯定天真地以為這湖水裡有他理想的太平祥和和寧靜。他死了,他毫不辯白地死去了,然而就在他死去的那一刻兒,真理的火焰已經在人們的心頭燃遍,魔鬼們開始感到發顫,人民像《湯姆叔的小屋》里的黑人奴隸般地在不停地把一絲不曾泯滅殆盡的良知悄悄地呼喚。

老舍還活著,通過他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祥子、虎妞、祁老人、祁天佑、瑞豐、大赤包、牛天賜、文博士、老張、鼓書藝人,還有他龍鬚溝里的、茶館裡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帶著老舍先生的愛和憎活著!他用他的筆描摹了真實的世態人情,他用他無奈的獨一無二的黑色幽默調侃著這黑色的人生,然而他至死都在歌頌著,歌頌著愛和自由。他死了,死得慘烈,活得永恆!

詩人·明月·黃花

一、東坡的明月

浪淘沙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後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對他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他共歷劫難的友人,受他關愛的世人,無一不期望他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為民。但是,東坡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這樣一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於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眾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一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一代文豪。

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

二、易安的黃花

南樓令

素月寄孤舟,隻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這首詞是我填給歷盡漂泊的李清照。

滿腹感傷的奇女子,國破之凄,喪夫之痛,改適之苦。

十六歲嫁給趙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個生活富裕,幸福美滿,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變幻,戰亂的離苦,易安雖尋尋覓覓自己的幸福,卻總被黑暗的氣息壓得凄凄慘慘,在亂世中爭渡、爭渡,到頭來也曾失歸路,雙溪上的扁舟載起了青春年少,卻載不動滿腔愁苦。

於是,易安揮灑愁悶,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黃花,看透了滄桑變幻的她,在雁字歸時,勤修《金石錄》,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詞》,重新認識自我,易安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孤燈,蹣跚的走過。

認識自我就是易安的黃花,隨風而逝,哀而不傷,愁苦之中蘊含著辛勤和美麗,它的顏色雖與世人心中的顏色不同,卻總能顯出奇異的光彩。

[點評]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暢,充滿詩情畫意。特別是能在很短的考試時間內自填兩首詞作為每部分的開頭,文采斐然,不同凡響。所填之詞雖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類拔萃,足見該考生讀書多,文學修養高,語文素質優。

2006年廣東卷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看他如何扣題、安排結構與使用材料

菊·月·山

世事繽紛,好壞參半,雕琢出你心中的天使,才能使你在大千世界中不致迷失方向。——題記

菊——天使

「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他,「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潛,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本想憑著自己的才華在黑暗中閃現一絲光芒,但是,官場里有太多的勾心鬥角,有太多的爾虞我詐,他逐漸迷失了方向。他覺得眼前一片迷霧,終於有一天,他在「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之後,回到山中。他在心中雕琢出了一束菊,從此把菊作為心中的天使,讓菊熏陶自己受污已久的心靈。他與菊對飲,和菊共眠,他又找回了自己的方向,眼前的道路再次變得清晰。

淵明,雕刻出菊,作為心中的天使,從此,與菊為友,與菊為伴,終於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南山隱士之名。

月——天使

「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原本心中無他事,只抱著「寒窗讀書十年苦,只為一朝天下名」的信念,一心夢想著走入宮廷,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他不知道,那酒醉金迷的大門之後隱藏的是黑暗,是污穢,他也迷失了方向,雖有力士脫靴,貴妃捧墨,御手調湯,都不能使他快樂,因為他感覺到迷失了自我。終於,他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跳出了那本不屬於自己的官場,他在心中雕琢出一輪明月,把明月作為自己的天使,從此,與明月為伴,再次過上了「舉杯邀明月,對酒成三人」的遊俠生活,他再次找到了自己,找回了人生的方向。

太白,雕琢出月,作為心中的天使,從此,與月共眠,抱月長終,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美酒遊俠之美名。

山——天使

「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多麼曠達,多麼豪邁,他,就是蘇軾。其實,他也有過迷茫,仕途的不順,官場的被貶,愛妻的亡去,給他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但蘇軾就是蘇軾,他在心中雕琢出一座山,作為自己的天使,他感受到了山的博大,山的曠達,他撥開迷霧,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離開了紛擾。

東坡,雕琢出山,作為他心中的天使,從此,得到山之曠達,山之博大,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代豪放詞宗的美名。

先賢們都會雕琢出心中的天使,以保證自己不會迷失方向,朋友們,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讓我們也雕琢出心中的天使,把握人生前進的方向吧。

靈活面對人生(53分)

214李滿祥

如果沒有靈活,我們的生活將缺少一輪溫馨照耀的暖陽;如果沒有靈活,我們的心靈將缺少一片空曠幽靜的原野;如果沒有靈活,我們的生命將缺少一方蔚藍高遠的晴空。如果沒有靈活,我們會缺少生命中最沁人心脾的凱歌。靈活地面對生活,生活會微笑著面對我們,靈活地面對生命,我們便有了生命中無可比擬的美麗和洒脫。

蘇軾

你靈活地面對貶謫的人生,放眼大江,舉酒賞月,以親密的友情驅散遷客的苦情;你靈活地以久慣世路的曠達之懷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多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幾起幾落,東坡始終沒有丟掉靈活面對生命的樂觀豁達,四海為家,貧而不改其樂;詩酒自娛,欣則賞月觀花。風雅之士,可以為一朵牡丹花,邀來高朋滿座,賞「國艷帶酒,天香染袂」,曰「清明過了,殘紅無處,對此淚灑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

正因為蘇軾靈活地面對人生,他才創造出一個永不磨滅的傳奇。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稱意的時候,他依然毫不介意,靈活面對,攜著半生的榮辱悲歡,他靈活而又華麗地轉身,瀟瀟洒灑地就走遍大半個中國,輕輕巧巧地做出讓後人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大文章。

柳永

北宋詞壇大詞家柳永靈活地面對人生,早已成為人們心領神會的形象和意境。「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是情種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孤獨、迷茫的柳永;「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這是天涯淪落人柳永;「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這是不倦尋找美、享受美的柳永。面對人生的種種酸甜苦辣,他都能靈活面對,把千愁萬緒化成一篇篇不朽的珍品。

柳永在人生的旅途上輾轉、顛簸,四處漂游,他時而縱情於繁華鬧市,時而滯留於古道荒原;時而混跡於風塵女子之中,同下層市民耳鬢廝磨,時而金樽檀板,但對於一切,他都能靈活面對,在及時行樂中盡情揮灑藝術的創造之美。靈活面對人生是柳永的才華得以萌發和生長的肥沃土壤。

靈活是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李清照的「何需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趟過歷史的長河,與名人對話,靈活面對人生,我們便有了生命中無可比擬的美麗和洒脫。

靈活多變

214尹庭新

是什麼比輕舞飛揚的色彩更絢麗?是什麼比傾情的歌唱更動人?是什麼比秋日稻田飄垂的金黃更讓人欣慰?是靈活,這把開啟心扉的鑰匙,巧妙地用柔情打開了心靈的鎖。

從柳永可以看到的一種靈性,那是靈活。

柳永是北宋詞壇大詞人,他作詞靈活多變,心隨景移,情隨景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是傷感多情的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孤獨迷茫的柳永;「乘醉聽簫鼓,吟賞煙花」這是不卷地尋找美享受美的柳永;「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這是淪落天涯的柳永;「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這是滿懷壯烈的丹青柳永。

柳永詞靈活多變,多少首詞就有多少個柳永,感謝宋仁宗,讓柳永情緒多變,詞的情感也便靈活多變,這是一種靈性。

辛棄疾一生靈活多變,是一種靈性。

辛棄疾一生遷徙著,跋涉著,就像一隻永不停歇的時鐘,成功地由武將轉變為文官,是一種靈活。他把握金戈馳騁沙場,他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審視社會,他用一支激情凝注的筆剖析社會,他以千百年文人纖弱的身軀站起來,向苟且偷生的南宋吶喊;他秋風肅殺的沙場點兵,他燈火闌珊處的眾里尋他千百度,他氣吞萬里如虎的豪壯,都體現了一種活性,一種靈活多變。

辛棄疾吶喊聲猶如奔騰不息的江水,穿越了歷史,靈活多變的一生打動了人們的心靈。

靈活多變,有時像岩石,是一種剛強;有時像青竹,是一種堅定;有時像古藤,是一種柔韌;但更像孕育了萬物的土地,是一種成熟。玉可以折斷,但不能彎曲;菊可以枯萎,但不可以凋零;人可以平凡,但一定要選擇靈活多變。

靈活使你活得更好

212班倪偉超

冰雪覆蓋的時候,我們會找一團火來取暖;暗夜無邊的時候,我們會看點點星光來照亮;前途茫茫的時候,我們會要一盞航燈來指向。四季輪迴心裡濾不去的是煩惱與憂愁,腳下略不去的是艱辛和傷痛。寒天冷日,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這便需要靈活應對生活。

不會靈活應對生活,生活永遠都是烏雲密布。

不久前的海誓山盟,如今卻已隔世長眠;不久前的甜言蜜語,如今卻已骨骸冰凍,一切只是那麼一眨眼,就再沒有「相對展玩咀嚼」金石書畫藏品的欣慰;就再沒有「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的餘韻;就再沒有坐歸來堂鬥茶大笑的樂趣。一切的一切,她都無法接受,內心的執念就一直緊抓李清照不放。她無法釋懷,她無法靈活應對生活,正因如此,她才會有「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她才會有「今看花日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她才會有「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她才會有「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看似人將老」。她一直不能放手,一直無法暢然面對事實,一直無法靈活地改變自己的心態,她的生活也就沒有雲開月朗的一天,最終只能鬱鬱而終。

懂得靈活應對生活,生活永遠都是晴空萬里。

曾經有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的抱負,曾經有「西北望,射天狼」的理想,但是烏亭詩案,將他一貶再貶,從京城到黃州,從黃州到惠州,從惠州到儋州。雖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也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幽怨,但當他明白他為朝廷,為皇帝所牽掛和捍衛的江山只不過是趙姓寡人的一件家什,它只不過是一半雲山霧水,一半朝官野民罷了,他靈活地改變自己的心態,靈活地應對了現實的逆境。他高唱「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現實的災難與痛苦誰也無法逃避,蘇軾以其豁達的胸襟靈活地應對生活的不幸與挫折,為他的生活帶來一片晴空萬里。

回首歷史,有多少偉人就因無法放下內心地那份執念,釋放自己,最終只能像流星隕落,一閃而過。其實,上帝在關上一扇門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你只需靈活地換個角度思考,靈活地換個心態,或許,精彩的人生從此與眾不同。

秀出靈活

212班肖洋

那迷濛的小雨一點一滴地落在池塘上,泛起漣漪;那柔媚的花朵旋轉飄落在青石路上,發出呵呵笑聲;幽徑邊的蟋蟀也都翩然起舞,樹上的鳥兒也唱出婉轉動聽的歌。自然用她的靈性,換來了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於是,萬物便都秀出了靈活的自己。

出生在西域的你,才華橫溢,於人間,便是受萬人景仰的詩仙;於天空,便是一走多年的仙鶴。你是如此靈活,使高力士脫靴,使貴妃磨墨。你是如此靈活,有誰能用手臂將你挽留呢?你是如此靈活,充滿了幻想色彩。你是孤獨的釣鱉客,你是清秀的蓬萊仙人,你是太行山上的葯農,你且歌且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秀出你的靈活,於是你乘著詩歌的翅膀,穿梭古今!

戍邊的人是苦的,風在沙海上呼嘯,月在羌笛聲中冷清,雲在濃霧中黯淡,四周不時弓鳴劍嘯。你在那春閨夢裡人中尋訪,你在那無定河邊骨旁嘆息,你在那陰山上高呼:「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你又在心裡想,這個世界不再有戰爭,即使不寫邊塞詩又如何?如果所有的污穢都被抹去,那該多好!你秀出你的靈活,用你的縷縷思緒,譜寫了大唐的盛世凱歌,你秀出了唐朝那靈活的一面。

窗外的小雨還在不停地下著,行人匆匆忙忙地走著,而你看著漆黑的天空,有著屬於自己的空間,想歡樂便歡樂。可你始終回想起她,她不再為你梳妝打扮,不再為你嫣然一笑,不再為你描繪仕女圖。於是,你只能在夢裡的江南與她相聚,你在夢裡才能與流水嬉笑,你在夢裡才能和風追逐。你在夢裡便秀出你的靈活,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你便秀出一個靈活的江南。

當我們奔騰於浮光掠影中,再蜷縮在命運腳下時,何不秀出你的靈活,而讓生命更精彩呢?只一杯酒就可以是濕透你我的前生來世,只一滴眼淚就可洞穿你我的靈魂,只為尋覓一兩段感情就可以耗盡你我的一生,但靈活,卻能讓你成為群花中的奇葩!快秀出你的靈活!

評:用上小標題更清楚,點出人物更明確。

靈活多變

212班陳柱輝

燕子如果不會隨季節靈活遷移,它就會凍餓而死;螳螂如果不會靈活讓道,就會被車輪碾成碎片;雞蛋如果固執地去碰石頭,只能使自己粉身碎骨。人在社會上只有靈活多變地處世,才能更好地生活,甚至絕處逢生。

被貶高官做旅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人生的早年便得到賞識,很快成為朝廷要員。但是年少氣盛的蘇軾卻沒有靈活變通地處世,和當時宰相王安石「硬碰硬」,最終差被貶,飽經磨難。許多高官被貶後,都心灰意冷,平庸地度過一生,但蘇軾不然,既然不做高官,那我便做一個旅人好了,於是四處遊覽,寫下不少文章。

蘇軾之所以名垂千古,並不是因為他當官時的業績,而是因為他遊覽時寫下的遊記,歸根到底,就是他被貶時去做旅人的靈活多變的性格。

失意秀才做詞人

柳永,又是一個文才豐富的人。他比蘇軾的仕途更加坎坷。第一次考進士名落孫山,第二次更是因為自己的一句詞,被皇上在眾多考生中「除名」。面對這些挫折,很多人都會不停地考試而因此蹉跎一生,但柳永想,既然我做不了進士,我就以詞人的身份活下去。於是,歷史上少了一個庸官,多了一位文人。柳永的詞流傳百世,而他也把自己的名字銘刻在歷史之上。

正是柳永在考場失意後的靈活多變,使他能被後世人所認識和敬佩,如果他沒有靈活地變作一個詞人,他只會與其他庸官一樣被歷史忘記。

以詞為戟的戰士

當時僅僅是他的名字就能使敵人聞風喪膽,但是他一心為國殺敵卻報國無門。腐敗的朝廷,懦弱的皇帝,都沒有給他這位戰士再次奮勇殺敵的機會。辛棄疾,這位天生的戰士,就這樣被埋沒了那過人的天賦和熱切的雄心。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虛度一生,他以筆為戟,寫下無數氣勢雄偉的詞句,成為中華文化史上又一份璀璨的瑰寶。

正是他的靈活多變,使他的一生在黑暗之中,仍然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正是他的以筆為戟這一靈活舉動,使得他的一生成為傳奇。

同樣是水,停滯不動最終會變成發臭的死水;而有「活性」的水,終成江海。同樣是人,只有靈活多變的人,才能在未知之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寂寞荀子

荀子很寂寞,也很無奈,從他那荒涼的陵墓可以看得出來。

小時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個雜草叢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陣。年齡稍大一些時,問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墳墓。直到上初中才驚訝地聽說那個土丘原來是荀子墓。當再去外婆家路過這個土丘時,內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見經傳的故鄉,竟沉睡著一位影響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聖賢,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隨即又不安起來。

我開始埋怨家鄉的父老,我們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有如此顯赫的人物,我們既沒有盡地主之誼,更沒有表現出魯南人的熱情豪放。而是無情地把這位客人拋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於蘭陵鎮東南兩公里處,墓地東鄰橫山山脈,這就註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窪地。荀子墓西鄰城南王莊,所謂城,已經不是先生在位時那個曾經輝煌的蘭陵城了,如今的蘭陵,屬於山東省蒼山縣的一個鎮,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讚譽過的那個美酒廠還艱難地支撐著蘭陵的門面,已經看不出當年蘭陵城任何的蛛絲馬跡了。

荀子墓長滿了野草,周圍有幾棵瘦弱的洋槐,既沒有樓閣廟宇,又沒有蒼松翠柏。逢年過節或許沒有人燒香祭奠,至今給人的感覺仍是凄涼。

荀子遠離喧囂,被世間的塵埃湮沒。



這使我不禁想起了蘭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矛盾先生稱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謂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僅留的幾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編入《午夜彗星》。在蘭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勝過荀子。如果你有機會去蘭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見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視鏡,留中分頭,面對兩公里外長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對一代宗師,王思玷先生象是在背誦荀先生的那首著名詩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生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更象是背誦那首婦孺皆知的文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協的倡議下,蘭陵的仁人志士們自籌資金樹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刻滿了捐錢人密密麻麻的名字。這不難看出,蘭陵人還是挺慷慨的。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許多著名詩篇都是酒後有感而發,一生的著作數不勝數,蘭陵人對《客中行》卻情有獨中。蘭陵酒的商標上不僅有李白的詩篇,更有李白的頭象,並且以法律的形式進行了註冊,這難道不是蘭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詩,更象廣告詞,比那個鋪天蓋地的推銷詞「相信我沒錯的」說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內涵。李白為蘭陵酒產生的名人效應持久不衰,使蘭陵人世代受益。蘭陵人把一個釀酒作坊發展成今天的集團公司,這除了蘭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沒。

蘭陵人知恩圖報,在美酒廠的辦公樓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壯的太白樓,據說這個太白樓的建造施展了蘭陵人大膽的想像力,登上太白樓,使人聯想到李白當年把酒臨風醉卧蘭陵的洒脫風采。看得出,蘭陵人還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

相對於李白來說,荀子是個地道的蘭陵人,他曾兩度就任蘭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蘭陵的山山水水,政績卓著,內治外聯,實惠於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廟,荀子廟年久失修,早已傾圮。明朝詩人李曄專程來蘭陵拜謁荀子墓,見荀子墓孤寂荒涼,感慨萬千,曾賦詩一首「古冢蕭蕭鞠狐兔,路人指點荀卿墓。當時文采凌星虹,此日荒涼卧煙霧。卧煙霧,秋黃昏,蒼蒼荊棘如雲屯。野花發盡無人到,惟有蛛絲羅墓門。」道光21年(1841年)清政府曾補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緒30年又立「楚蘭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保護單位,蒼山縣革委會另立保護標誌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側不若,背則謾之,是人之第二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

我定眼看看蘭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無言以對。

兩千年前的閃擊

◎王開嶺

去西安的路上,突然想起了他。

兩千年前那位著名的死士。

漉漉雪雨,秦世恍兮。

眺望函谷關外那漫漶恣肆的黃川土壑,我竭力去模擬他當時該有的心情,結果除了徹骨的涼意和內心噝噝的附痛,什麼也說不出……

他是死士。他的生命就是去死。

活著的人根本不配與之攀交。

咸陽宮的大殿,是你的刑場。而你成名的地方,則遠在易水河畔。

我最深愛的,是你上路時的情景。

那一天,「荊軻」——這個青銅般輝煌的名字作為一枚一去不返的箭鏃鎮定地邁上弓弦。白幡獵獵,萬馬齊喑,誰都清楚意味著什麼。寒風中那屏息待發的劍匣已緊固到結冰的程度,還有那淡淡的血腥味兒……連易水河畔的瞎子也預感到了什麼。

你信心十足,可這是對死亡的信心。更是對人格對諾言和友誼的信心。無人敢懷疑。連太子丹——這個只重勝負的傢伙也不敢懷疑厘毫。你只是希望早一點離去……

再沒有什麼值得猶豫和留戀的了嗎?

比如青春,比如江湖,比如故鄉桃花和愛情……

你搖搖頭。你認準了那個比生命更大的東西。一生只能幹一件事。

士為知己者死。死士的含義就是死,這遠比做一名劍客更重要。再干一杯吧!為了永生永世——值得為「她」活了一次的誓言,為了那群隨你前仆後繼無怨無悔的真正死士!樊於期、田光先生、高漸離……

太子丹不配「知己」的稱號。他是政客,早晚死在誰的手裡都一樣。這量怕死的人。一個怕死的人也瀕死的人。

瀕死的人卻不一定怕死。

「好吧,就讓我——做給你看!」

你威儀的嘴唇浮出一絲蒼白的冷笑。

這不易察覺的絕世凄笑突然幻化出驚心動魄的美,比任何一位女子的都要美——它足以贏得世間任何一種愛情,包括男人的在內。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高漸離的唱和是你一生最大的安慰,也是你最當之無愧的榮譽。

他的絕唱其實只奏給你一人聽。其他人全是聾子。琴弦里埋藏著你們的秘密,只有死士間才敢問津的秘密。

遺囑和友誼,這一刻他全部給了你。如果你折敗,他將第二個用才華去死的人。

你凄憐地一笑,謝謝你,好兄弟!記住我們的相約!我在九泉之下,迎候你。

是時候了。是誓言啟動的時候了。

你握緊劍柄,手掌結滿霜花。

夕陽西下,縞綾飛卷,你修長的身影像一脈葦葉在風中遠去……

朝那個預先埋伏好的結局逼近。

黃土、皚雪、白草……

從易水河到咸陽宮,每一寸都寫滿了鄉愁和憂鬱。那種無人能代的橫空出世的孤獨,那種「我不去,誰去?」的劍客的自豪——

是的,沒有誰能比你的劍更快!

你是一條比蛇還疾的閃電!

閃電正一步步帶近黑夜,逼近黑暗中碩大的首級。

那是一個怎樣漆黑的時刻,漆黑中的你後來什麼也看不見了……

一聲訇響,石破天驚的一聲訇響。接著便是身軀重重摔地的沉悶。

死士。他的榮譽就是死。

沒有不死的死士。

除了死亡,還有世人的感動和欽佩。

那長劍已變成一柄人格的尺子,你的血只會使青銅額添一份英雄的光鎳。

一個憑失敗面成功的人,你是第一個。

一個以承諾換生命的人,你是第一個。

你讓「荊軻」這兩個普通的漢字——

成為一個萬世流芳的美學碑名!

那天,西安城飄起了雪,站在荒無一人的城梁之上,我寂寞地走了幾公里。

我寂寞地想,兩千年前的那一天,是否也像這樣飄著雪?那個叫荊軻的青年是否也從這個方向進了城?

這念頭是否顯得可笑?

我想起詩人一句話:「我將穿越,但永遠不能抵達!」

荊軻終於沒能抵達。

而我,和你們一樣——

也永遠到不了咸陽。

流淚的滕王閣

 江畔小舟、輕搖的蘆葦、南來聚攏的風……贛江上一覽無餘,視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閣的一隅,獨想王勃。  遊人的思緒如牽強的秋風,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閣穿越時空的堅強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閣上,睜眼閉眼間全是王勃清瘦憂鬱的神情。斜陽擁抱著欲泣的滕王閣,閣影斜斜地躺在江水裡蕩漾。帝王君子猶不見,檻外長江空自流。寂寞的閣上,觥籌交錯的場景不復存在,詩弦管樂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閣的階梯上獨自聽江的聲音,江波的皺褶里藏著絕代的才子王勃。  閣的憂傷無聲息地讓我追隨。每一寸樓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顫動。想為流淚的滕王閣續一首詩,詩裡面是傷痕纍纍的王勃。流淚的滕王閣日日孤寂地走入我夢中,獨自徘徊復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詩句,無數醒著的黑暗的夜裡,枕著閣影到天明。  有人說:所有的風景都會拒絕一部分人,偏愛一部分人,所有人,生來都會屬於不同風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譴受貶,然而層層不得意卻抹不掉他悠遊於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貶到贛江邊任小刺史,他仍意興遄飛地要為自己建一座閣「拍檀板唱歌,舉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臨放歌。那個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獨角戲」正演著。他深望著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復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卻在紙上無羈地飄灑,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紙背的全是對生活的嚮往。有人說「厚積」是為了「厚發」,王勃客居劍南數年,終有了其巔峰之作。滕王閣只不過是顯其巔峰昂然之姿的一種憑藉罷了。此時的長安,或許已將王勃淡忘得一乾二淨。誰會在撫箏時,思緒在箏上游移間,想起王勃?如今,贛江畔的孤騖年年此時都要背起王勃饋贈給它們的禮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飛,托起無限秋水長天的風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遊人仍在閣上徘徊留連,眺望閣外水雲間,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欄杆。淺雲灰灰地襯著閣,如一雙飽蓄淚水的眼臉。扁舟載著一截悠悠的閣影,憂鬱地前行,湧起的江浪層層間依稀可見當年王勃的風姿。這個自幼飽讀詩書,貫通九經的青年,行於線裝書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縮在蜀地的鄉居里,不再想讀書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長安已遙遙又遙遙矣。無人識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縱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內驚瞻。」(楊炯語)人生有許多門,可其中一些門只對一些人是永遠敞開的;不要試圖去敲門,去敲人生遺憾的門。王勃若一心為文,歷史也許重新改寫吧。可惜,王勃在劍南之地逍遙了二年,終究不甘寂寞,躊躇北上,到河南任參軍。書生之迂,終惹大禍,龍顏大怒,險丟小命。人生沉浮反覆,王勃心冷了。一片閣 / 躲在雲層下 / 疲倦和黃昏的鳥一樣 /面對江水慟哭。江水緩緩流,終有溫柔得叫人落淚的時候。一介書生咬文嚼字,終有讓人品錯味的時候。該張皇?迷惘?失落?還是憤懣?畢竟人生不是「數點扁舟向斜陽」那樣詩意、簡單而又直觀。——人無語,惟有惘悵地醉去。滕王閣不在出產帝王將相的長安,站在這玲瓏典雅的閣上,贛江無限風情一覽無餘,王勃的夢魂可以與閣相依偎至永遠了。  昆德拉說:生活是棵長滿可能的樹。王勃在客居劍南的日子裡,也許模擬了日後的種種可能,卻沒料到人生最絕望的一種可能就立在水中候著。 王勃如斷線的紙鳶一頭栽進江里去了,靈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魚兒身上?想他經行處會不會開出一江的花來,讓魚兒也欣喜,讓魚兒也惘悵。 斜陽已成餘輝,閣上人去,鳥去,空留一片寂寥。(選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讀秦觀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千年的歲月如流水一般淘洗著塵世的泥沙,留下了許多岩礁般傲然挺立的生命。秦觀就是其中清新雋秀的一尊,雖然歷經千年,然其生命中的青春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秦觀之一生,並不得志,留給世人的,似乎永遠都是「英俊少年才子」。秦觀似乎永遠是「少游」,是少年的夢遊,是浪漫的、青春的、愛情的,是少年才子那莫名的淡淡哀傷!

   也許正是因為秦觀留給後人的永遠是「少游」,所以他的詞是「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夢幻;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浪漫;是「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的多情;是「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篆香」的凄愁;是「春去也,飛江萬點愁如海」的無奈;是「霧失樓台,月渡迷津」的迷失。

  「記夢」 「抒懷」是貫穿少游一生的主題,無論是《雨中花》中「指點虛無征路,醉乘斑虯,遠訪西極」的奇妙、瑰麗的想像;還是《滿庭芳》中那「飲罷不妨醉卧,塵勞事,有耳誰聽」的失意、憂鬱;更或是《好事近?夢中做》的「醉卧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所遮掩不住的痛苦。沉迷於幻想之中的少游,是在不自覺的畫地自獄,雖想醉卧藤陰,超然物外,物我兩忘。然塵世中的芸芸眾生,又豈能走出自然規律早已為其界定的人生軌道呢?

  秦觀的詞意境蘊藉含蓄,情致悠長,耐人尋味;唯有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捕捉,方能在其凄迷,朦朧的詞境中領悟到一代才子那感傷迷惘的意緒,「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無法抑止的凄涼、傷感的旅思,輕易觸及內心深處多情的弦;「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回首,回首,繞岸夕陽疏柳」等等,更是舉重若輕,寄凝重之思於輕靈筆觸之中,猶如遊絲盤空,春水縈堤。

  或許是秦觀的詞細膩柔美,抑或是身為男子,詞風卻是以柔弱見長,而不合於時流所賦於男人主陽剛的定式吧。蘇軾曾譏評「山抹微雲秦學士」,南宋胡仔也說:「少游詞雖宛美,然格力失之弱,」都是對其柔弱有所譏諷,然而不知他們是否想過,如果不是這份柔美,少游還可稱之為少游嗎?美有種種不同的境界,每種境界達到極致都是一種震人心魄的美,是難分上下的美;離開了這份柔弱,秦觀便不成其為秦觀了,人們便也無從欣賞到他詞中伴之而生的感傷與婉美了。因此,這份柔美成全了秦觀,秦觀也成全了這份柔美。

  秦觀最終以其俊逸凄美的詞風,在飄泊的途中,走得也是別樣的凄美。雖然歷以了千年,依然可以用蘇軾為之「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所題寫的:「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少游的一生不正是「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嗎?

不朽的失眠

◎張曉風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划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樑刺股,瓊林宴上,卻並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焰,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地坐著,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麼東西嚙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並且眼睜睜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張繼,睡不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余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而後,是他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乾脆徹底來為自已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烏啼,粗嗄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絕。

在須角在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來貼綴他慘淡少年的容顏。

江上漁火二三,他們在幹什麼?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瀟洒的捕魚的,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種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廟敲「夜半鍾」,用以驚世。鐘聲貼著水面傳來,在別人,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麼美麗,但鐘聲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後,就把其餘二十八字照抄下來。我說「照抄」,是因為那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牆上的黑字一樣分明凸顯: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去的那紙金榜)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遊街的盛景嗎?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絕版的周庄

王劍冰

你可以說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樸實動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綴以些許紅色白色的小花及綠色的柳枝。清澈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膚,雙橋的鑰匙恰到好處地掛在腰間,最緊要的還在於眼睛的窗子,仲春時節半開半閉,掩不住招人的嫵媚。仍是明代的晨陽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頭,將你半晦半明地寫意出來。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裡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來,我來晚了,以致使你這樣滄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著迷人的韻致。真的,你還是那樣純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著每一位來人。周庄,我呼喚著你的名字,呼喚好久了,卻不知你在這裡。周庄,我叫著你的名字,你比我想像的還要動人。我真想攬你入懷。只是撲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來已習慣的清靜與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來,你已經有些厭倦與無奈。周庄,我來晚了。

有人說,周庄是以蘇州的毀滅為代價的。眼前即刻閃現出古蘇州的模樣。是的,蘇州脫掉了了羅衫長褂,蘇州現代得多了。儘管手裡還拿著絲繡的團扇,已遠不是躲在深閨的舊模樣。這樣,周庄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閃爍的舞廳和酒樓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嗎?

參加「富貴茶莊」奠基儀式。頗負盛名的富貴企業與頗負盛名的周庄聯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萬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貴茶莊講話的,是一位長發飄逸女郎,周庄的首席則是位短髮女子,又是巧合。富貴、茶、周庄、女子,幾個字詞在濛濛春雨中格外亮麗。回頭望去,白蜆湖正閃著粼粼波光。

想起了台灣作家三毛,三毛愛浪遊,三毛的足跡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長髮沾得什麼風都有。三毛一來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摟著周庄像摟著久別的祖國。三毛心裡其實很孤獨。三毛沒日沒夜地跟周庄嘮叨,吃著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說,我還會來的,我一定會來的。三毛是哭著離去的,三毛離去時最後親了親黃黃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遞給她的黃手帕。周庄的遺憾在於沒讓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離開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獨,終於把自己交給了一雙襪子。三毛臨死時還念叨了一聲周庄,周庄知道,周庄總這麼說。

入夜,乘一隻小船,讓槳輕輕劃撥。時間剛過九點,周庄就早早睡了,是從沒有電的明清時代養成的習慣?沒有喧鬧的聲音,沒有電視的聲音,沒有狗吠的聲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軟,有時輕微地晃蕩兩下,那是周庄變換了一下姿勢。周庄睡得很沉實。一隻只船兒,是周庄擺放的鞋子。鞋子多半舊了,沾滿了歲月的征塵。我為周庄守夜,守夜的還有橋頭一株粲然的櫻花。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著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兒很濃。

忽就聞到了一股股沁心潤肺的芳香。幽幽長長地經過斜風細雨的過濾,純凈而濕潤。這是油菜花。早上來時,一片一片的黃花濃濃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遠遠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強烈。現在這種香氣正氤氳著周庄的夢境,那夢必也是有顏色的。

坐在橋上,我就這麼定定地看著周庄,從一塊石板、一株小樹、一隻燈籠,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這麼看著的時候,就慢慢沉入進去,感到時間的走動。感到水巷深處,哪家屋門開啟,走出一位蒼髯老者或纖秀女子,那是沈萬三還是迷樓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讓人生出幻覺。

夜讀岳飛

◎李元洛

窗外,江南的春雨瀟瀟。遠處高樓上五彩霓虹燈明滅不定,近處有流行音樂在卡拉OK泛濫新潮。我獨坐書房,像獨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島,挑燈夜讀八百年前的岳飛。

我讀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丞相祠堂何處尋?多年前有緣去四川成都,剛剛從杜甫《蜀相》詩中走進去,便在武侯祠的迴廊上被鎮住了。迴廊壁上嵌著兩塊碩大的青色石碑,鐫刻的正是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我平日也讀過不少碑帖,最令我五內如沸的莫過於這一方了。那遒勁奔放的行草,噴自一管八千里路雲和月中的凌雲健筆,涌自一位英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激烈壯懷。巴山楚水,萬疊千重,我無法將那碑文搬回家去,只能將它藏在心中。數年之後,我專程拜謁譚嗣同的家鄉瀏陽,竟然在瀏陽的書店買到新出版的《岳飛書前後出師表》。譚嗣同是封建末世的奇男子,岳飛是名標青史的偉丈夫,我的遇合冥冥之中有什麼天意嗎?我慶幸我的夙願於斯時斯地如願以償。

今夜,窗外是瀟瀟的江南春雨。我沒有去憑欄,我耽讀岳飛書於《出師表》之後的「跋」:「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我的耳邊,敲響岳飛八百年前在南陽武侯祠聽到的雨聲,我的眼前,紅起岳飛當年夜深不寐時點燃的燭光。岳飛他瞻仰武侯祠而淚下如雨而坐以待旦而揮涕走筆,這不是一種精神人格上深刻的領悟、溝通和激動嗎?一位,少年時母親就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的叮嚀;一位,在危急存亡之秋向歷史和蒼生作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白,雖然異代而不同時,這卻是一個心憂天下的靈魂和另一個心憂天下的靈魂的隔代相呼,是一顆高貴的心和另一顆高貴的心的遙相感應。八百年後的今日春夜,我側耳傾聽的是江南夜雨,更是那英雄二重奏的鏗然和鳴。

稍後於岳飛而呼吸在同一個時代的陸遊,對《出師表》也讚美不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表》的具體指涉,也許離我們已經太遙遠了,今天夜半我挑燈仔細看的,是和我們仍然十分親近的岳飛的事迹。有一回,岳飛和一群文人學士談及紛亂的時局,有人提出「天下紛紛,不知幾時才可太平」,岳飛有名的回答傳於後世,直到今天仍然擲地作金石之聲而振聾發聵:「只要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天下自然就會太平!」當今之世,錢潮動地,欲浪拍天,芸芸眾生對財神的尊敬不是遠遠超過了對其他所有的神明?岳飛登壇拜將,身居高位,但自俸仍然甚儉,全家仍然是布衣粗食,他無論平時或戰時也仍然和士卒同甘共苦,這樣,岳飛的部隊上下一心,真正是「戰無不勝」,連強敵也無可奈何地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今天,人慾與物慾一起橫流,窮鄉僻壤仍然飢腸轆轆,酒樓賓館有的人卻揮公款如揮泥土。

窗外,今夜已瀟瀟雨歇。在商品狂潮的驚濤拍岸聲里,在現代的滾滾紅塵之中,我再一次夜讀八百年前的岳飛。我讀人的傲然脊樑,讀民族的浩然正氣,讀歷史的巍然豐碑。

賞讀小語

這一篇文章,是作者「在商品狂潮的驚濤拍岸聲里,在現代的滾滾紅塵之中」,「夜讀岳飛」後寫的。作者把岳飛這個歷史人物放在當今時代來考察,結論是:讀岳飛,就是「讀人的傲然脊樑,讀民族的浩然正氣,讀歷史的巍然豐碑」。細讀本文,看作者的結論從何而來,不妨對這個結論作一番評說。

選自《散文》1993年第9期。

用心靈走近蒲松齡

◎韓青

一個人沿嶗山古徑攀援,直至嶗頂。在這與天穹比鄰的天界,擇石坐定。那蒼海波濤,翩飛鷗鳥,盡收眼底;那陣陣經聲,繚繞煙霧,也隨罡同一起遁入雲端。一個人的世界,最易浮想。想到自己離開生我的這片海邊熱土已近三十餘載了,而這些年來,我苦苦求索的精神之旅中,每每徘徊不定時,冥冥中不時有一面容清癯的老者與我直面,讓我汗顏。我知道,他就是清代偉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齡。

我似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從海邊起飛,降落在魯中的孝婦洞畔,一呆就是三十餘年。一旦在這兒紮下·了根,就再也不想挪窩起飛了。在淄博,我經常以地主的身份帶領外地客人去蒲家莊蒲松齡故居訪問。歲月不居,前塵如海。蒲松齡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曠遠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記不清去蒲家莊多少次,但給我印象刻骨銘心的還是我一人前往的第一次。

第一次去拜謁蒲松齡先生正是「文革」動亂年代,當我聽說蒲松齡的墓槨被挖開了時,我的心震顫了,便乘公共汽車到洪山,再沿鄉間泥路磕磕絆絆地去了蒲氏墓園。那時墓園沒有圍牆,老遠就能見到幾叢高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黃土堆積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開著,只見些許朽木、碎骨、髮絲,墓地周遭紙灰飄零,據附近一老者言,這是墓中一部書的殘跡。這是一部從未面世的書,是作者臨終前叮囑家人務必與其合葬的一部書。

果真如此,這太可悲了。日後若以現代高科技攝像技術,必將全真跡大白於天下。先生《聊齋志異》成書後,王漁洋1688年題寫了那首著名的《戲書蒲生<聊齋志異>卷後》的絕句:「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這一年,蒲松齡48歲,離他駕鶴西去,還有27年的人生旅程,作為一生勤奮筆耕的蒲留仙,決不會坐等時光,我想墳前這部「飛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繼《聊齋志異》之後,又一部力作。我想,在寫作上,或許會丟掉他慣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現形式,而選擇直抒胸臆的筆觸,既然要去另一世界閱讀,就不必再諱避文字獄的加害了。

上述王漁洋「戲書」的絕句,肯定了《聊齋志異》源於民間生活的現實意義和藝術價值,卻忽略了作者創作此書的「孤憤」襟懷。蒲松齡在《次韻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見贈》言道:「《誌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這就讓我們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寒夜燈下,一個受難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和鞭笞。這與《聊齋志異》所言:「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正說明作者是有所寄託的,而並非僅為「姑妄言之」。

「文革」期間,蒲松齡故居的大門被一把銹鎖將其與外邊瘋狂的喧囂隔開。當我被留守故居的蒲玉水老人從一個便門帶進院內時,頓覺寂靜異常,滿院荒草離離,牆壁、屋宇都露出些破敗的樣子。蒲松齡居住過的正房那紙糊著的窗欞,被風當作口哨不時吹響,幾隻麻雀從窗欞間飛進飛出,我們步入屋內,見幾樣破舊物件隨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懸掛「聊齋」匾額的背後,已被一對麻雀夫婦選作生兒育女的暖巢,破敗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當我聽到蒲玉水介紹說,蒲松齡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燈台、酒盅等什物,還都保存完好時,我不僅感到這個死後不得安寧的靈魂,日後必將還有重修墓園之日。我相信:泯滅的是肉體,而不死的是靈魂。

武候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梁衡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中國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那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這樣,讓人生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這座帶有傳奇色彩的建築,令海內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一種神秘的嚮往。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區略偏南的鬧市。兩顆古榕為屏,一對石獅拱衛,當街一座朱紅飛檐的廟門。你只要往門口一站,一種塵世暫離,而聖地在即的莊嚴肅穆之感便油然而生。進門是一庭院,滿院綠樹披道,雜花映目,一條五十米長的甬道直達二門,路兩側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這陰綠的清涼和古碑的幽遠先教你有一種感情的準備:我們將去造訪一位一千五百年前的哲人。進而門又一座四合庭院,約五十米深,劉備殿飛檐翹角,雄踞正中,左右兩廊分別供著二十八位文臣武將,過劉備殿,下十一階,穿過庭,又一四合院,東西南三面以迴廊相通,正北是諸葛亮殿。由諸葛亮殿沿一紅牆和翠竹夾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這是劉備的墓,夕陽抹過古冢老松,教人想起遙遠的漢魏。由諸葛亮殿向東有門通向一片偌大的園林。這些樹、殿、陵都被一線紅牆環繞,牆外車馬喧,牆內柏森森。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後享此祀地,並前配天子廟,右依先帝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這氣象也真絕無僅有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進行他一生的最後一次對魏作戰時病死軍中。一時國傾樑柱,民失父相,舉國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請建祠廟,但朝廷以禮不合,不許建祠。於是每年清明時節,百姓就於野外對天設祭,舉國痛呼魂兮歸來。這樣過了三十年,民心難違,朝廷才允許在諸葛亮殉職的定軍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次例一開,全國武侯祠林立。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晉,以後多有變遷。先是武侯祠與劉備廟毗鄰,諸葛亮祠前香火旺,劉備廟前車馬稀。明朝初年,帝世之胄朱椿來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廢武侯祠,只在劉備殿旁附帶供諸葛亮。不想事與願違,百姓反把整座廟稱武侯祠,香火更甚。到康熙年間,為解決這個矛盾,乾脆改建為君臣和廟,劉備在前,諸葛在後,以後朝廷又多次重申,這祠的正名為昭烈廟(劉備謚號烈帝),並在大門上懸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們總是稱它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曾經瘋狂地破壞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卻片瓦未損,至今每年還有二百萬人來拜訪。這是一處供人感懷、抒情的所在,一個借古證今的地方。

我穿過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諸葛亮殿走去。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樣深暗,他為丞相治國之地,殿柱矗立,貫天地正氣,殿門前敞,容萬民之情。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礱台上,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歷史的風塵不能把他從沉思中喚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瞻與尚在諸葛亮死後都為蜀漢政權戰死沙場。殿後有銅鼓三面,為丞相當初治軍之用,已綠銹斑駁,卻餘威尚存。我默對良久,隱隱如聞金戈鐵馬聲。殿的左右兩壁書著他的兩篇名文,左為《隆中對》,條分屢析,預知數十年後天下事;右為《出師表》,慷慨陳辭,痛表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我透過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從中發現這位東方「思想家」的過去。我看到他在國亂家喪之時,布衣粗茶,耕讀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八十三萬曹兵灰飛煙滅;我看到他在斬馬謖時那一滴難言的混濁淚;我看到他在向後主自報家產時那一顆坦然無私的心。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希望蜀國能贏,那實在不是為了劉備,而是為了諸葛亮。這樣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贏,真是天理不容。但他還是輸了,上帝為中國歷史安排了一處最雄壯的悲劇。

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會成為周公、魏徵;假如上天再給他十年時間,他也許會再造一個盛漢;假如他少一點愚忠,真按劉備的遺言,將阿斗取而代之,也許會又建一個什麼新朝。我胸中四海翻騰作著這許多的「假如」,抬頭一看,諸葛亮還是那樣安靜地坐著,目光更加明凈,手中的羽扇像剛剛輕揮過一下。我不覺可笑自己的胡思亂想。我知道他已經這樣靜坐默想了一千五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違,英雄無法造一個時勢。

一千五百年前,諸葛亮輸給了曹魏,但他卻贏得了從此以後所有人的心。我從大殿上走下,沿著迴廊在院中漫步。這個天井式的院落像一個歷史的隧道,我們隨手可翻檢到唐宋遺物,甚至還可以駐足廊下,與古人、故人聊上幾句。杜甫是到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唱出了這個悲劇的主調。院東有一塊唐碑,正面、被面、兩側或文或詩,密密麻麻,都在與杜甫作著悲壯的唱酬。唐人的碑文說:「若天假之年,則繼大漢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難矣。」元人的一首詩嘆道:「正統不慚傳千古,莫將成敗論三分。」明人的一首詩簡直恨歷史不能重寫了:「託孤未負先君望,恨入岷江晝夜流。」南面東面兩廊的牆上嵌著岳飛草書的前後《出師表》,筆走龍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長夜閃電,我默讀著「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讀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看那墨跡如涕如淚,筆鋒如槍如戟,我聽到了這兩位忠臣良將遙隔九百年的靈魂共鳴。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來就這樣始終為諸葛君的英氣所籠罩,並慢慢積聚而成為一種民族魂。我看到一個個的後來者,他們在這了扼腕嘆息、仰天長呼或沉思默想。他們中有詩人,有將軍,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甚至還有割據巴蜀的草頭王。但不管什麼人,不管來自什麼出身,負有什麼使命,只要在這個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種莊嚴的召喚。人人都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感召,都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都為他的淡泊之志所凈化,都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人有才不難,歷史上如秦檜那樣的大奸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難,天下與人為善者不乏其人,難得是德才兼備,有才又肯為天下人興利,有功又不自傲。

歷史已經過去,我們現在追溯舊事,也未必對「曹賊」那樣仇恨,但對諸葛亮卻更覺親切。這說明諸葛亮在那場歷史戰爭中並不單純地為克曹滅魏,他不過是要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是在實踐自己的做人規範,他在試著把聰明才智發揮到極限,蜀、魏、吳之爭不過是這三種實驗的一個載體。他藉此實現了作為一個人,一個歷史偉人的價值。史載公元247年,「恆溫征蜀,尤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曰:『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諸葛亮確實實現了超時空的存在。古往今來有兩種人,一種人為現在而活,拚命享受,死而後已;一種人為理想而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總要還原為人;不管他的壽命多長,總要變為鬼;而只有極少數人才有幸被百姓篩選,歷史擢拔而為神,享四時之祀,得到永恆。


推薦閱讀:

名家講談——太極拳雙重問題
什麼樣的書畫值得收藏?名家書畫值得收藏!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
《素語傾心》之一 [名家詩歌]

TAG: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