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記
第一講各位法師、護法居士們: 從今天起,連續十天我們在這裡講解金剛經。在佛教里,雖然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有九千多卷,可是以金剛經最有名氣,提起金剛經,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金剛經。 在中國社會,此經像阿彌陀佛一樣,三根普被,無論上等知識分子,還是普通的愚夫愚婦都知道金剛經,甚至讀誦金剛經。比方,有名的唐朝文學家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就是閱讀金剛經啊。有名的民間小說《王氏女》中,王氏女的丈夫以殺豬為業,她也幫助丈夫做買賣,可是她平常誦讀金剛經,死後,閻羅王要判罪,因她能誦讀此經而為其減刑。 佛教在唐宋時代,出家是要考試的,金剛經則是應考的必修功課。在禪宗,六祖大師證道,要以經印心,五祖弘忍大師為其印心就是以這部金剛經印心。 在中國民間,消災免難、超度祖先,都可以誦讀此經,所以金剛經被稱為萬寶的聖典。甚至於現在有一些道教,一貫道,外道等,也以金剛經作為他們修行的根據。因為金剛經不光是佛學上的最究竟的真理,而且是指導我們修行悟道的法門,所以此經有穩定的地位。根據史傳所載,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此如來一代時教,可以一首偈語概括: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釋迦牟尼佛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道後,在成道的定中,先講華嚴經21天,所以叫「華嚴最初三七日」 ; 「阿含十二方等八」就是講小乘的阿含經講了十二年,講大乘的方等經像彌陀經、維摩經等講了八年;「二十二年般若壇」,講般若經典一共講了二十二年;「法華涅槃共八載」,講法華經、涅槃經講了八年。 佛陀四十九年講經,其中有二十二年講般若經典,佔有很大的比重,可見般若學在佛法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佛陀講般若經的二十二年中,在四個地方一共有十六次大的集會,這就是有名的「四處十六會」。 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講了七會,在祗樹給孤獨園講了七會,在他化天摩尼寶藏殿講了一會,在王舍城竹林園講了一會。王舍城靈鷲山在印度南方的摹耶陀國境內,我們平常念誦的「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 就是在靈山聖會上參與的大眾。人們去印度靈鷲山朝拜,很多人徘徊在佛陀講經的地方,流連忘返,不願離去。有一首偈子: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今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現在講的金剛經是在北方僑薩彌羅國的祗園七會中所講,就是在「四處十六會」中的第二處第九會講的金剛經。 我自己閱讀、受持此經已經40多年,講說也有好多次,大家要深入體會它的道理並運用於生活當中才能妙用無窮。 講解此經一般人都從華嚴玄談,天台玄義來講,包含很多學術和研究性的成分,我不這樣講,主要把重點需要認識、了解的介紹給大家。 先講經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裡,我把它分成四個小段落——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來做以說明: 金剛:有人以為是指人說,比如四大金剛、八大金剛;有人以為是指物說的,如金剛寶、金剛鑽。金剛指物講有三義:堅固、鋒利、光明。堅固表示經常堅固,不變不壞義;鋒利,比如用金剛鑽可以劃玻璃,能摧壞其他堅固的東西,很鋒利;光明,指它晶瑩剔透,即使放到骯髒的地方也不會被污染。如果用金剛來說人,比如說修的金剛不壞身。你們主要把金剛的意思記住三個字:堅、利、明。金剛的功用很大,無論年代的久遠、時事的變化,滄海桑田,金剛也不會變。 這本經為什麼以金剛為題,一會兒再說,先說般若,般若本是智慧的意思,為什麼不翻成智慧而叫般若呢?原來古時候大德在翻經時有五種情況就不翻了。一是多含不翻;二是秘密不翻;三是尊重不翻;四是順於古不翻;五是此方無不翻。 比方說,般若、佛陀等有多義,就不翻了;有一些密咒,是用來以心印心的,為秘密不翻;這一種法要尊敬,就不翻了,保持般若的意思;平時念經時,念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來可以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古時候大德為了尊重就保留不翻了;還有此方無,如庵摩羅果,優曇般若花等國家地名、事物名稱,中國沒有的這些名詞,也就不翻了。 我們現在知道了般若含多義,尊重,故不翻,不譯成智慧,聰明,仍然叫般若。因智慧、知識有好有壞,大家知道科學家很有智慧,很聰明,為這世界帶來了物質文明,生活的富有,很了不起。科學家發明了飛機,能很快把你帶到很遠的地方,但也會失事,有利有弊。科學家發明汽車,大家都坐過,很舒服,但如果在高速路上拋錨,進退不能,汽車也會氣人啊。 我們有時候煩惱很多,障礙我們的靈智、清明,這叫做煩惱障,後來有一些改善,用知識、教育,但有時知識也會成為所知障。我們有時不知物質的本來面目,去執著假我為真,叫我執;但知識多了,也成為法執,法執就是知識生病了,我們現在寫個字,知字加個病字頭,就是痴,知識也會愚痴啊。般若沒病,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會有毛病。 般若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是我們自己本性的清凈光,我們的本來面目。大家讀佛教史,知道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誰?你們一定會說是摩耶夫人,不對,說錯了,摩耶夫人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般若,佛經中講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我們的色身是由父母誕生,我們法身慧命的母親是般若。 平常講法身、佛性、真如、自性、實相、不二法門,主要就是講般若,我們的本來面目。現在聽此經來了解般若,讓般若之光照透我們自性,讓我們的自性般若發光。 我們人人自己本具的佛性,般若在做什麼,在睡覺。說來可憐,我們的主人天天在睡覺,不指揮我們,不領導我們,所以可憐凡夫啊,造了無邊的罪業。第二講 般若在中國也是一個很通俗的名詞,不過用的人多,懂的人少。造一個橋叫般若橋,建一個寺叫般若寺,金山活佛用他的洗澡水當作葯給人治病,他說這是般若湯。般若蘊涵著很高的境界,不容易接觸得到。我們現在從清凈的般若層次慢慢升高到最高的般若。 凡夫的般若叫正見,二乘的般若叫因緣,菩薩的般若叫空性,佛的般若才叫般若。般若不是語言上能夠解釋的,是無分別智,好象一面鏡子,還你一個本來面目。我們拜佛,誦經,做種種的功德,主要的就是把心裡鏡子的塵埃擦掉,心的凈的那種光明顯現了,般若就現前了,所以用功修行就是找尋我們的般若。我們平常講人得度了,有六種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叫六波羅密。布施、持戒等外道也修,但是布施等六度因有了般若才不同於一般的般若,是三輪體空。沒有般若是世間法。有般若就超凡入聖了。般若對於我們生活的改善,修行的增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般說般若有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指人人具有的本來面目;觀照般若是我們用功修行,反觀自性;文字般若是一種悟道的方法,比方讀經悟道了,就是文字般若,聽經悟道了,也是文字般若,看到畫像,手指的方向悟道了,都是文字般若。 金剛般若,堅固不壞是實相般若,身體死亡了,六道輪迴了,佛性是堅固不壞的。不管多麼大的的煩惱來束縛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有鋒利的智慧,可以斷除它,還是可以證到實相的。 金剛的經代表實相,金剛力代表觀照,金剛名代表文字。在佛教里以聞思修入三摩地,聞可以成慧,思可以成慧,修也可以成慧,進入三摩地,都可以證道。我們只要留心,生活無處不般若。我們的心,本性充滿虛空法界。你們大家總知道自己的心吧,知道是分別,肉團的心,是不夠的,你應知道真實的心,真實心有多大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能把太虛空都包進去。我們的心有那麼大,所以說心就是我們的般若,無處不遍,無處不在。你有了般若,就證悟到真心了。眾生世界都在我們心中。有時見青年男女談戀愛的時候說,你是我的心上人啊。心上只有一個人,沒有什麼意思,假如有了般若,所有的眾生都是心上人,多好啊。所以我們的心很大,另外,般若在宇宙之間到處都有般若光,般若妙用,無處不在。過去禪師看到花開花落悟道了,打人罵人悟道了。禪宗的公案都包含著般若。 從前,有一個趙州禪師和徒弟文遠禪師談佛法,一個信徒來供養一個燒餅。就一個燒餅,誰吃呢?於是他們就決定打賭,誰贏了誰就吃燒餅。徒弟就問怎麼賭呢?趙州禪師說:「我們現在來比,比到誰最臟,最醜陋就贏了。」徒弟說,你先開始。趙州禪師說,我是驢子。你們可以把自己比作畜牲嗎?徒弟文遠說,我是驢子的屁股。哎呀,你是驢子的頭還好一點啊,怎麼是驢子的屁股呢?師父聽後,馬上說我是屁股里的大便,徒弟說,我是大便里的蛆,師父想,他已經成蛆了,蛆最下賤,最骯髒,最臭了,那我比什麼呢?師父想耍賴了,說你這個蛆在大便里做什麼啊!徒弟說,去裡面乘涼啊。 大家聽聽,禪師的境界,在大便里乘涼,佛殿里不就是極樂世界了嗎?所以禪的境界啊,你怎麼樣子不好,都可以轉凡成聖,化醜陋為美麗,化黑暗為光明,所以般若是改善我們的人生,增進我們的幸福的。平常人家罵我們,你這個傻瓜,笨蛋,你會生氣啦。假如你有般若呢,阿彌陀佛,你罵我是為我消災啊,這不是很好嘛!假如倒霉了,上火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假如你有般若呢,欠你的,我還你,不就自在了嗎?還有兒女夫妻待你的種種好,你不知感恩圖報,還要埋怨種種的不好,傷心啊,失意啊,痛苦不已,假如你有般若呢,唉,該還的債,現在還你,對你還是好。這個般若,最起碼有這個小小的功用啊,最簡單。當然不是這麼簡單,般若不是這麼簡單,般若有大用啊,這第一就是,般若是給我們證悟自己永恆的生命,了脫生死;第二就是引導我們所有一切的修行功德好事,本是世法,迴向轉變成般若智慧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像金剛一樣的般若,可以給我們波羅蜜,可以給我們成就,給我們完成自己的波羅蜜。這個波羅蜜,不是我們吃的那個菠蘿蜜,波羅蜜是度的意思,從此岸到彼岸,從苦海的這邊兒到快樂的那邊兒,從生死的這邊到涅槃的那邊,就完成自己,叫波羅蜜。 在印度波羅蜜是口頭禪,經常講的一句話,比方說,我們見了面,你吃過飯了沒有啊?你吃過了,印度話就是我波羅蜜了,你什麼事情做好沒有啊,飯煮好了嗎,地掃好了嗎,做好了就是波羅蜜了,就是事情成辦,事業完成的意思。般若可以給我們完成,可以給我們波羅蜜。 把佛陀的講法記載下來,叫做經。經有三個意思,一是線的意思,把聖人的話貫串起來,不讓他散失;一是路的意思,指引我們走成佛的道路;一是像鏡子一樣,可以記住經,以觀照自己,認識自己,。總之一句話,經者本來叫修多羅,叫契經,上契諸佛的道理,下契眾生的根機,就稱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這麼簡單的敘說了。 介紹譯者鳩摩羅什,等於講文章一定講作者,講經要講譯者,有個來源啊。我們念的金剛經、阿彌陀經、維摩經,在中國流通的佛經,大部分都是鳩摩羅什譯。鳩摩羅什和玄奘都是佛經的兩大譯者,而以鳩摩羅什的流通最普遍。鳩摩羅什是龜茲國人,是姚秦派兵從新疆的龜茲迎請到中國來的。鳩羅羅什四個字用漢語講叫童壽,就是童年的小孩已經有老年的道德了。他七歲能登台講說佛法,八歲出家,他的母親研習大乘佛法,他的大乘佛學是跟他母親學的,他的小乘佛學是跟菩達多學的,但他跟菩達多學小乘,又把大乘教給了老師。他在中國大小乘都尊為聖師,傳為美談。據說他童年的時候很好玩,把大磬戴在頭上當帽子,前一念是帽子,後一念想這個是銅的,怎麼這樣輕,這一想,馬上就壓下來了。忽悟萬法唯心所造。到中國後,皇帝把逍遙園送給他譯經,認為這樣有智慧的人出家了,又不能生兒育女,讓我們人間的慧種不能流傳,就迫其結婚。鳩摩羅什想,父親是出家人,被迫還俗,做了宰相,現在我也要還俗嗎,不能,就一定堅持,皇上派了好多宮娥美女在他身邊,當然風言流語,閑話很多了。他這樣過著和皇宮一樣的生活,怕徒弟對他有異議,於是有一天,用缽盛水,裡面放針,他說這個很好吃,就當午餐吧。徒弟一個個很驚訝,針怎麼能當飯啊!可是鳩摩羅什拿起來,像麵條一樣的吃下去了。他說你們有的能學我,有的不能學我,如是吞針你們能學嗎?我若蓮花,但取其花,莫取污泥。鳩摩羅什是七世的譯經師,他臨終時有遺言,如果他譯的經典有錯誤,全身燒壞,如果譯的不錯,舌根不壞。果然火化後正如他所說,舌根完好不壞。鳩摩羅什是通達經律論的法師,是以法為師的人,把梵文譯成中文。經題到此講完了。 第三講 現在開始講正文。本經全文有五千多字,過去講經的法師用分科的方法來講,佛經很符合科學的組織方法,有一位昭明太子把他分成三十二分,也等於分科一樣,把經定了32個題目。比如第一段叫法會因由分,說明金剛經法會起經的因由,第二段說明須菩提請法儀理,第三段說明大乘佛法的心要等。以後道安大師又簡單的用三分來說明: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謂序分,就是序說講這部經的原由,開始的時候有些什麼聽眾,就是六成就等等;正宗分是主要部分;流通分講如何宣傳、受持。一部經就像一個人一樣,序分好像是頭,正宗分是身體,流通分是腳,你看了序分,就像看了人的頭,就知道張三李四了。你讀了正宗分,才知道一個人體組織的中心,五臟六腑是什麼樣子。流通分就是讀了以後,要奉行,等於有腿才能活動。道安大師把經分成三分,大家講經都作為依據,所謂彌天高判,今古同尊。說起彌天高判,為什麼叫彌天呢,也簡說一下:道安大師從小出家,身材矮小,貌不驚人,但是特聰明,到了後來,成為大師的時候,領導徒眾非常有規律。 當朝學者習鑿齒想一個和尚能名動朝野,究竟是什麼樣的三頭六臂呢,他想去拜訪他,到了道安的寺廟裡,正好在門口遇到了道安,習鑿齒說,和尚,你們的住持在嗎?道安說,請問您尊姓大名?習很自傲地說,四海習鑿齒,意思是和尚有眼不識泰山,誰不認識我呀。回答了以後,順口說,你這個和尚叫什麼名字,道安說,我啊,彌天釋道安。兩個人一問一答好像是對聯,一個人說四海之內哪個不知道我習鑿齒,一個人說普天之下哪個不知道我釋道安啊。後來的出家人稱釋某某,就從道安大師開始的。人們為了尊敬不直稱道安大師,就稱彌天大師,這個對話也是當時最好的寫照。因當時東晉時代,天下混亂,眾說紛紜,都是只說不行。因此大家都是說來說去,論長論短,要怎麼辦呢,彌天釋道安,普天之下能相信釋迦牟尼佛的道啊,就能平安了。 現在正式講第一段,也是道安大師序分的開始,經文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俱」這是通序,下面「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是別序。通序就是通於一切的經典都是這樣的序分;別序就是只有金剛經才有的序說。世界上所有的文書,合乎科學的一個是法院的判決書,一個是科學研究的報告。判決書一定要有原告、被告、犯罪的事實、證人、審判官、書記官、在哪一天審判,都要記載,非常詳細,如此才能取信於人。科學家研究的報告呢,也有研究的人,用的什麼原料,幾個參與的人、在哪裡研究,費多少時間,其結果如何。除了法院的判決書、科學家的研究報告,合乎科學的精神,就是佛經了。 一開始就主、眾、處、聞、信、時六成就。我們金剛法會,第一,一定要有信仰,如是是表示信仰的意思。有了信仰後聽聞才能深入佛法。也要有時間,某年某月某時在哪兒講,誰來講,要有說法主,佛陀啊。在哪兒講呢,祇園,處成就。大比丘千二百五十,眾成就。你看一部經,從開頭就有成就,取信於大家。 現在開始講,為什麼一開頭叫如是我聞呢,講起如是我聞的來歷,就要回想起佛陀在娑羅樹下要入滅時,大家派阿難尊者最後請教四個問題。第一問題,佛在世時,我們依佛做老師,佛陀涅槃後,我們依誰為師呢?佛答以婆羅提木叉,以戒為師啊。我們現在,人要有好的老師指導我們來過規範的生活。在佛教里,最後的老師就是戒律,戒律是讓我們過合法合理,清凈安詳自在的生活,戒就是老師。比方拿五戒來說。 比如要想長壽,戒的老師就指導我們不要亂殺,不殺生;假若了解如何發財富貴呢,那麼戒的老師指導我們要不偷盜,不亂取就富貴了。假若你要問怎麼才能家庭和好,眷屬和諧呢,戒的老師告訴我們不邪淫,除了夫婦以外,不要亂有男女的關係;假若問如何能讓大家相信我們,戒的老師告訴我們不要亂說,不妄語;假如問如何身體健康,如何理智,頭腦清醒、清明,戒的老師告訴你,不要亂吃,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飲酒。所以,以戒為師是佛陀最後告訴我們,給我們幸福、美滿、快樂的人生指導。 第二阿難問佛陀,您住世時我們依您安住,您涅槃後,我們以誰安住呢?佛說以四念處安住,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因為我們講金剛經,名相不講很長。 第三阿難問佛,您住世的時候,那些壞人,您有大神童、大威德,自能降伏,假如您涅槃後那些壞人如何對付?佛說,默摒置之,不理睬他。你們各位,在平常的生活裡面,有沒有壞人找麻煩呢?冤家對頭,給你的誹謗,你常常感覺到冤憎會苦啊。你怎麼樣對付壞人呢。默摒,不理睬他,很有道理的,你們要好好的去做,就像惡狗咬我們一樣,你越理它越沒完,你不要理它,走過去也就算了。你們聽了這個話啊,一部分人會不服氣,認為這是弱者的表現,那個人欺負我,我一定要教訓他,他給我一拳,我就一定給他個巴掌,你這是以爭止爭,最好是以忍的方法解決問題。 阿難提出第四個問題,佛在世時,佛說的我們就相信了,佛涅槃後,我們讀誦的經典如何給人相信呢?佛說加上如是我聞令人相信。所以一切佛經安立如是我聞是佛的遺教,以此取信大家。有如是我聞的就是佛經,否則就不是,不過現在也有偽經加如是我聞的,民間的《血盆經》、《灶王經》等也不少。佛為什麼指示弟子用如是我聞呢,是為了解決三個問題:斷疑、息諍、異邪。斷疑是斷三種疑惑,一是疑佛陀住世,沒有涅槃,二是疑他方佛來,三是疑阿難成佛了。我們知道結集經典,是由阿難尊者重新背誦出來,阿難很莊嚴的,他的樣子長相和佛一樣,為了避免大家把阿難當作佛,以為佛沒有涅槃,所以阿難就說如是我聞,還有就是疑他方佛在說法或疑阿難成佛了。息諍就是大家不要爭論了,那時許多大阿羅漢都是各有所證,各有所得,要是阿難來說大家是不服氣的。若是用如是我聞就能息諍了。第三是異邪,和其他的經典不一樣,這是佛說的,有如是我聞。 第四講 如是我聞,如是是什麼意思,我聞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是就是指此經,代表信成就,對的是的,就是如是;不對的,不是的,就不如是。如是代表實相般若,如如不空,如如不動的清凈自性是應化身。如是三種般若,是三種化身,從文字上講,如是靜態,亦是動態,無論佛法也好,佛身亦好,是動靜一如,性相不二。 如是是這樣講的,聽後不容易體會,如是就指金剛經,如是就是我阿難聽佛說的。佛法講無我,那麼一開始就說「我」,這不是執著嗎?「我」有四種不同,第一凡夫,偏激的我;第二外道,執著的神我;第三,二乘的假我;第四,法身的真我。這四個階段,一看就知道,平常的我就是四大假合的我,四相皆起,人我是非執著啦。現在的身體是我嗎?眼壞了,把別人的眼、皮膚、心臟拿來換,那麼我究竟是誰呢? 有一個人,外面很黑暗,土匪呢還是鬼怪呢,特別害怕呀,就躲到破廟裡,到神廟後,見一小鬼背了死人,好害怕,一會兒有來了一好大的鬼,大鬼小鬼都爭死屍是我的,相爭不下。唉,那個人嚇得發抖,大鬼小鬼發現他來了,就請他出來評判,到底是誰的。那人想糟糕了,我若說是小鬼的,大鬼一定打死我;我若是說大鬼的,小鬼也不能饒我啊!這個公證很難做。唉,算了,人到臨死阿,應該講信用,實話實說吧。他勇敢地說,是小鬼背進來的。大鬼很生氣,把那人的膀子拿下來吃到嘴裡了,小鬼一看,那個人為我被大鬼把膀子吃了,他就從死人身上把膀子卸下來,朝那人一接就接上了,大鬼看了很生氣,又把右膀拿下來吃掉,小鬼又把右膀接上去。就這樣,你搬腿我就接腿,你剜眼我就接眼,你割耳朵我就接耳。最後,大鬼小鬼吵鬧一陣,呼嘯而去了,留下了這個人。 哦,我是誰呢?我的眼睛、胳膊、腿、耳朵已被大鬼吃了,現在的我是死屍的我,你說是死屍的我吧,我又剛從家裡出來走到這裡,他從這裡悟到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佛教講無我很難懂,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好好體會什麼意思。所以現在科學進步了,換心了,換眼了,換到最後究竟是什麼人呢?皮膚,沒有人的皮膚,貓的狗的都可以換上來,究竟是貓是狗都搞不清了,身體不是我們的。但是有一個性靈,這是說外道的神我,從外道的神我到二乘的假我,道理有知識才能懂。月亮在哪裡?在天下,你不要以為我的手指是月亮,你順我的手指的方向去看啊。講「我」是什麼,這不是真實的意思,只是代表個意義。假如人當初不叫人,叫狗,狗叫人,所以人被假名迷惑了,那種是非計較,二乘知道這是四大假合,知道有個真我。這個金剛經是我阿難聽說的,聞很重要,比看重要,你們都有經,看不能懂,聽講能懂,你看到馬上就忘了,聽講就容易記住,聽聞比看要緊。所以佛法說「此方真教體,清凈見音聞」。各位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這個如是我聞就給我們指導了,千萬不要如是我看。 為什麼用一時呢,實在妙得很啊,說到年月日,公曆和農曆就不一樣,古歷和現在的曆法不一樣,中外不一樣,人的論算時間及其他眾生也不一樣。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用一時最標準的,大家都能遵守,大家都有手錶的,都說自己的手錶最准,最準的表是不走。一時就是大家的一時,佛在會……就佛在那個時候,佛陀說法的,實在講,我們今天的佛教徒啊,對於佛陀的自性佛固然不容易認識,就是對我們崇拜的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了解啊。比如:佛的梵語是覺悟的意思,有自覺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自覺覺什麼呢?實在講不容易懂的,要了解佛陀也不是看經書,甚至也不光是拜佛念佛能看到的,是要透過念佛,拜佛的方法,和佛陀相應,那時才知道佛在我心中,佛的意義才能知道。佛在我心中,朝朝同佛起,夜夜共佛眠,說到佛在我們心中很難啊! 你們剛才都念阿彌陀佛,一會兒經講完了,大家都搶電梯重要沒有阿彌陀佛,電梯下去了,擠車阿彌陀佛也不要緊了,上了車,家兒子,丈夫也沒阿彌陀佛了。所以念佛持續不斷是有困難的。佛是迦毗羅衛國太子,出家成佛了,我們尊稱為佛,在四處十二會上講的此經。舍衛國的橋薩彌羅的首都,常常用首都代表國家,祗園是講經的地方,祗樹本來花園都是太子的,因須達長者要請佛從南方到北方來講經,才把它買下來,一個太子為什麼賣給他呢,黃金鋪地才賣,這句話沒有嚇倒須達長者,長者就用黃金鋪地來買他的花園,太子一看,感動了,園賣給你了,樹是我的,也供養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促使他來買花園呢。須達經常救濟貧人,人稱給孤獨,所以佛說法,南方在靈山,北方在祇園。 與大比丘眾……俱,聽眾也不一樣啊,有擁護眾,不一定是來聽經的,只是擁護道場啊。你看有人不是來聽經,是來擁護道場;有影響眾,國王大臣,董事長總經理;有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是常隨眾。如能把這十天聽下來,也是常隨眾。大比丘,出家受過比丘戒,也叫乞士、破惡、怖魔。上受諸佛之理以養慧命,下乞衣食以養色身,能破除煩惱的罪惡。六成就的通序說完了。爾時……坐。看此經,不要小看啊,穿衣吃飯,連洗腳也寫上去,這一段就是般若風光,般若的生活。般若是什麼呢?般若是智慧。智慧是什麼?常用智慧光,般若就是智慧光啊。你看這一段生活是放般若光,著衣持缽是手放光,身體放光;到城乞食要走路,是足下放光;於其城中,次第行乞,是要看清楚啊,眼中放光;好啦,吃飯了,是口中放光;洗足已,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啊!這段實際就是六波羅蜜的生活,六波羅蜜就是六度,布施等要有般若才是大乘佛法。你看這段經文,著衣持缽叫持戒波羅蜜;乞食是布施波羅蜜;次第行乞是忍辱波羅蜜;收衣缽是精進波羅蜜;坐禪是禪定波羅蜜。從布施到禪定這一段的生活就是般若風光。我們平常也穿衣吃飯洗足,但是我們沒有般若,因這一段是聖者覺悟的生活,因有般若就不一樣了。所以平常一樣穿衣吃飯,才有梅花並不同啊。所以有了般若,布施就不是一般的布施,這段生活也是出家人的生活,這裡面著衣持缽等有很多的道理。第五講本經別序,昨天把主要意義講過了,但還有一些名相,也是常識應講一下,爾時是什麼時候?爾時:那個時候,那是一個什麼呢?那是眾生根機成熟聽經佛講經的時候,也就是所謂六種成就具足的時候。那個時候世尊要具十種稱號,具十種道德能力,就稱世尊了。十號者:(一)如來:諸法一如為如,不來而來為來;(二)應供:堪應人天供養;(三)正遍知:知一切法,即假即空,莫非中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無偏無倚,寂照同時為正;三諦理智,圓融無礙,智周沙界,鑒徹微塵為遍;(四)明行足:明、即宿命、天眼、漏盡、三明,行、指身口意三業,唯佛三明之行具足;(五)善逝:猶言好去,謂入無餘涅槃,所謂生滅滅己,寂滅現前也;(六)世間解:一切有情非有情事相,無不了解;(七)無上士:十法界中佛最上;(八)調御丈夫:或以柔軟語、或以苦切語,善能調御、教化眾生;(九)天人師:為人天之師範,譬如日光遍照,無不蒙益;(十)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佛陀耶;世尊為十號之總稱,具此十號是世間最尊貴的,所以稱世尊。那個時候,世尊到吃飯的時候,吃飯在個人的家庭里都有吃飯的時間,在佛教里叫歸空。早晨是天神吃飯的時間,晚上是畜生吃飯的時間,夜裡是餓鬼吃飯的時間。佛和弟子是中午為吃飯的時間。11點到下午1點以前叫食時。吃飯時,寺院一定要披衣,唱供養咒,叫過堂。原始佛教也要披衣,乞士叫托缽,說到披袈裟,出家人披的那袈裟有分別,佛制三衣:一、安陀會,為五條的作務衣;二,郁多羅僧,為七條的,禮佛課誦時用;三、僧伽黎,即大衣九條乃至廿五條,說法誦戒應供居尊時用。三衣均為割截布成方塊,縫而綴之,如田界形,故亦稱福田衣,梵語統稱袈裟。原始的出家人要托缽吃飯,缽多羅中國話叫應量器,有三個相應:色相應,一般灰色的,不能太華麗;體相應,要用瓦土缽,不能用金銀的;大小相應,食量多少就用多大的缽。總之,出家眾托缽用的東西也要去貪心。過去中國有一大師叫金碧峰,信徒送他一玉缽,他非常喜歡,總帶在身上不離開,他修行功夫很深,入定時閻王也找不到他。傳說他的世緣將了了,閻王欲請他去報到,但他在禪定,找不到他,後來,有一神明告訴說他最喜歡玉缽,你一搖動缽,他就出定,然後再抓他。果真這樣,說你壽命已到了,閻王請你去報到。禪師想,為了這個缽,一念貪心,馬上就要見閻王了,他馬上就悟了,打破缽而入定,說偈:有人要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拿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一有貪心,就有生死墮落,沒貪心入到禪定,進入虛空里去,你能把虛空鎖得住嗎?意思是說你沒貪心就解脫了,披著袈娑手捧缽這是威儀具足,去舍為大城,有的信徒很早就來吃了,有的要請三個,有的要請五個,回去供養,他不能選擇,大法師請去了,小法師吃什麼呢,所以不能選擇,我們信徒都知道,我很少到信徒家吃飯,我去了,我的徒弟怎麼辦呢?還是和他們一起的好,我的意思:各們表心的時候不要忘記初表心的皆有四不可輕視啊!小王子不可輕視,長大後可以管理國家,小火星不可輕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龍不可輕視,可變成大龍呼風喚雨。小沙彌不可輕視,將來可成大法王。所以去佛門裡做功德平等心很重要,過去佛弟子,大迦葉吃貧不吃富,須菩提吃富不吃貧,大迦葉心裡想,你都去富人家托缽,富人有福極了,錦上漏花,應雪中送炭,湎菩提想他已貧窮了,不應增加他的負擔,所以吃富不吃貧,他這兩個人,都受佛的批評,心不平等。不嫌貧富,不擇貴賤,應平等行乞。乞食是你今天家裡備好了飯菜,比丘走到這裡就給他。遇到哪一家供養就在哪一家托缽,不能看這不好到另一地方去。佛定這個制度實在用心良苦,托缽制度是經常讓比丘和信眾保持聯繫,財法二施,彼此交流,互有關係。拿現在中國社會為什麼沒奉行托缽制度呢?中國的社會與印度的社會不一樣,氣候也不一樣,下雪了,颱風來了,去哪兒托缽?隨社會的不同,氣候的不同而有改變。洗足:平時都不穿鞋的,進佛堂時臨時洗一下,講到此,各位來拜的時候,把鞋放在外面,也很有道理,我們到印度,一定要赤腳才能進去,事實他的地比鞋還臟。洗了腳進來打坐好,就等講佛法了。現在所謂進步的國家,人們在公共場合甚至坐車都不講話。生活水準提高了,道德水準也應提高了,不要隨意講話,這段經文不要小看,這是般若之光啊!古德有偈頌讚美這段經文:法身本非色,應化一如人,為增人天福,慈悲作福田。這段生活里怎麼就是般若風光呢,我給大家講個禪的故事,看能否透出般若妙用。龍潭參訪天皇禪師,住十幾年,終於龍潭向師告假,天皇說,住的很好,為什麼要離開呢?龍潭說,住十幾年您都不講佛法給我聽。師說,你這個傢伙,講話要憑良心啊,你來到這裡,天天給你講啊,怎麼會沒講呢?龍潭說,什麼時候講的?師說,你拿茶,我給你喝;端飯我給你吃,合掌我給你低頭,到處都在說,你怎麼說沒說呢?龍潭一聽說,啊,這就是佛法呀,這算嗎?師說,不要想,一想就起分別心。龍潭問,怎麼能保住呢?師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這四句比喻,我們過般若自性的生活,世間的五欲六塵,早把心束縛了,不能任性逍遙。有一些因緣往往違背自性,沒有廣結善緣,隨緣放曠,緣好大好大啊!一句話這個隨緣就能遍滿虛空,一朵花是結合了宇宙整個的力量才成熟,這朵花生長在地上要水分、陽光、空氣,它不都是和宇宙息息相關,不是依宇宙的外緣結成的花嗎?我們要隨自性的因緣,擴大自己的心胸,過去有人讚歎宰相肚裡能撐船,如能把天地包含於心,我們就不會自找麻煩了。第六講我們這個序分講完了,下面講正宗分。昭明太子32分,善現啟請分第二,善現就是須菩提現在開始請法了,先念一遍再講: 這時長老須菩提,長老是德高望重的人,是佛解空第一弟子。十大弟子各有第一,各有特長,現在本經中當機的是須菩提,因他解空第一,般若是講空,所以他是當機者。須菩提有很大的來歷,神奇的經歷,他出生時家裡什麼都空了,等他出生以後,又恢復如初,故名善現。他從小就樂善好施,人家要東西,要衣服,都給別人,善根深厚,打坐時帝釋天來奏樂讚美,天上散花,觀空以般若,佛在忉利天三個月為母說法回來時,好多的弟子去迎接,有一個比丘尼,神通第一,搶在前面,說我是第一個迎接你的。佛說,第一個接我的是須菩提。說他根本就沒來呀!佛說,他觀空,見空理才見我的法身,所以是他不是你。須菩提就是這樣得到佛的器重。你們也應像須菩提一樣,像我們大家見到很多的人,做千千萬萬的布施、功德,像這樣見到般若空理很少,只有這樣才能懂得什麼是佛,如來啊!我不但希望你們從般若空理見到佛法,見到如來,更希望般若空理進入到你們生活裡面,改變你們的心態,促使你們心靈的升華,這是最主要的。須菩提在大眾中站起來,右膝著地,這是請法的禮節。說到此,就表現出很深佛法來了。合掌恭敬表示合實之掌,應中道一心,合掌又名合十,十是十法界,十法界不出一心啦。有時候我們生菩薩心,有時候我們生嗔恨,惡鬼,地獄的心,時而與佛菩薩齊肩,時而與地獄惡鬼同在,人是在十法界中上升下墮的樞紐,人在十法界中地位很重要,有時甚至比天人好。人間的人有記憶、梵行、勤勞這三種事情是天人不及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能合八,要合十,有人想,信佛的確很麻煩,為什麼把頭磕到地下去呢?有些信徒也懂規矩,拜人亂拜,搞得不信佛的人莫名其妙。禮拜長老,客堂,飯廳,路上,參禪打坐都不拜,要拜時請到佛堂里來拜,大家一起合掌頂禮,小朋友在路上走,見法師去拜,小朋友不知如何是好。應依教奉行,說拜就拜。有一父母帶著兒女來寺,見到法師一定要他拜,他本來沒有信心,這樣他會說我下次不來了,這樣會斷他的慧命,不是好事。波斯匿王都是禮拜比丘,大臣不理解,國王想了一辦法,從死囚牢里拿了一人頭到市上賣,皆避之,又教人殺了豬頭,人皆爭買,王與臣說,我的頭還不如豬值錢呢。磕頭是和佛交流的橋樑,等於和佛打電話,拜下去就通電話,拜下去我們的人格就升華了。有時有人來了,叫人給他倒杯茶,侍者說,哼,他都不拜佛,看起來拜佛很難為情。所以偏袒右肩,表示三業清凈,禮請佛法。假如佛陀坐在這裡,你們若向佛問法,第一句應說什麼呢?須菩提講的很好,「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希有者,時處德事希有,講半人般若經難得希有,有這個道場,有佛說法太希有了,上面的般若風光之事希有。哦,佛陀,原來啊,般若真空妙理像穿衣吃飯日常生活討一個差落,太希有了。大家學習講話的方法,第一句讚美你,好年輕,漂亮,好慈悲。第一句之讚美後面就容易溝通,很多菩薩和佛一起修行,但佛早就成了佛。天上天下無如佛,今天的社會需要一個運動,說好話的運動。一般的人不會說好話,有錢布施,有人說他傻瓜;有錢不布施,則會說他為富不仁。這個不說他好,那個也不說他好。假如語言可以稱東西,說髒的語言,這個嘴會很髒的。面上無嗔真供養,口上無嗔出妙香,心內無嗔無價寶,不斷不滅出真常。說好話的妙處,有個學生準備出去傳道了,老師說你有什麼資格出去傳道呢?學生說老師放心吧,憑我有100頂高帽子就能了。老師說,胡說,憑高帽子就能傳道嗎?學生說,是的,我出去的時候,就告訴人家,我是某某老師的學生,您想啊,老師,您這麼高的學問,道德,人人尊敬,那我出去一說,誰不尊敬我呢。老師一聽說,哦,你這樣也行。學生說,好了,我的100頂高帽子已剩下99頂啦。不過稱讚也要得體啊,過分了也不好。須菩提稱讚希有世尊剛剛好。「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如來會愛護我們大家,會教導我們大家,不過世尊啊,我們發了三藐三菩提心,怎麼來安住,降伏其心呢?你們大家,在生活里安住很要緊,我們常聽說煩惱不安啊!你清凈安住越深,不安住心裡掛礙其他的事,再好的妙法也不悅耳,明天就會告訴大家,如何安住真心。第七講 上次講正宗分的開頭,下面把善護念善付囑再說一下,如來就是指佛陀,佛的法身如如不動,但為度化眾生,應化世間來。像平常的月亮而映於江河大海水流。從法身的體,起應身的用,體用俱全。等於一個有權威的人,在家裡沒出門,寫封信說句話給人,那麼在那個地方就有了很大的作用。平常月亮雖然有一個,但可以顯在江河湖海,天上的月亮好比佛的法身,也無處不遍,只要眾生心凈,都能顯。下面一句話很難說,菩薩是誰呢?就是你們大家。哎呦,我們來聽金剛經一下就做菩薩啦。一點都沒錯,各位都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有五十一位,等於學生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等,研究生里的稱學生,幼兒園裡的也稱學生。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是研究生級別的學生,我們是幼兒園裡的學生,都是學生沒錯,都是菩薩學校里的。一年級的菩薩叫初發心菩薩,過去有人間一位禪師,說禪師啊,什麼是佛?禪師說,我不敢告訴你,怕你不信。客人說,您的話我怎能不相信呢?禪師說,你就是佛。我們迷失自己的佛性,不知道自己是佛。《法華經》講,自家寶藏,衣里明珠不知道。過去有錢的人家把財寶埋在地下,怕兒女窮苦,就把明珠縫在衣服里。我們大家在五趣六道輪迴,就是不知道自己有明珠一樣的佛性啊。我們不但可以成菩薩,而且人人皆有佛性。大家要知道,出家做比丘很難,做菩薩容易。太虛大師說: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明朝的憨山大師也不敢稱比丘,自稱菩薩優婆塞。慈航法師在世時,也稱慈航菩薩。菩薩的意思叫覺有情。只要你有覺悟的心生起,發心,就是一年級的菩薩了,當然慢慢進步啊,進步到五十一位的等覺菩薩。現在佛怎麼樣來護念我們初學的菩薩呢?像現在有的家庭父母對子女教育很好,這也叫善護念。有的父母對子女教育不好,太過溺愛,這就是沒有善護念。當初原始佛教的時候,許多人開悟證果,所以須菩提就讚歎佛,您實在教育很好,很會護念我們初發心的弟子,不但善護念還善付囑。所謂善付囑,就是很好的教誡,很好的交待,很好的囑咐、囑託。好像現在的父母賺錢賺錢,把產業交給兒孫,兒孫不知賺錢的困難,就容易花天酒地,傾家蕩產啊,這就是不會善付囑。現在佛把弘法利生的責任付囑大家,這是善付囑。對於佛在靈山拈花微笑,直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國禪宗二祖知道傳法給六祖,六祖之後又一花五葉,發揚光大,這就是善付囑。因如來善護念,善付囑,所以須菩提就要提問題:師尊……云何……云何……?我們在皈依時就聽說過,善男子、善女人,那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呢?第一指僧俗七眾弟子,你們在七眾中屬於那一種呢?第二指大眾(天、龍、阿修羅……)第三指三乘聖人。總之都是一切佛弟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就是發大心學佛,行菩薩道了。這時云何應住其心呢?發心了以後,降心和住心是很要緊的。有的也發心。可一會兒就退心了,五分鐘的熱度。把發心住在哪裡,為貪慾而發心,這發心 不正啊。住在嗔恨的心上也不行,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啊。發心不能住在貪嗔痴上,比方說,我現在發心了,救人救事,要行布施,說我布施了這麼多,你們也不感謝我,討厭,我不布施了,這個發心不能持久啊。這個布施根本就沒有布施,這叫貪心。所以講到發心的住處很要緊,大家都有一個家,安心不安心啊。家可愛不可愛,家庭里都和諧,互敬互愛,互相尊敬,幫助這個家很美滿、幸福。如這家裡面是非很多,爭執很多,煩惱很多,你住著就不安心,就想離開。這個家就不安住,人是住在家裡,心住那裡,住在身體裡邊,有的人身體多病,久治不愈,就會想算了,死了算了,不要住了,不要住到身體了。這個也不如意,那個也不如意,長得也不美麗,怪父母怎麼把我生得這麼醜陋,算了,早死了算了。這個沒地方安住。沒地方住的人是個流浪漢啊。沒有地方安住的心是個飄蕩的心啊。是很可憐,怎麼辦呢?所以發心的人,若能把心安住,就是不變,這個要緊。我們平常的人,心安住在哪裡,說愛情的人,心在愛情上,安住在愛情上,一旦發生變化就麻煩了;心在賺錢上,一旦虧本了又苦惱不已;心安在事業上,一旦事業不順利,也很難受,安住在丈夫、妻子身上,有變心了,難受;安住在兒女身上,兒女飛走了,這又苦惱。總之,世間上一切能安住我們身心的實在不容易了。你最好安住在菩提心上,如維護安住我們的心不動搖,你就快修成了。像我們從小出家到現在,寺廟裡一樣有酸甜苦辣,是非煩惱啊,但是要把正念安住在菩提心上,為續佛慧命,為了脫離生死,廣度眾生,這就是安住。當然一切苦、困難,就不管他了,你在菩提心安住了以後,就是有些不如意也不要緊了。像六祖在獵人中,生活十五年也會影響他,他能八風吹不動,不起煩惱,已安住了。唐朝的魚朝恩讀普門品,每次讀到假黑風吹起船……,就沾沾自喜自以為不為所動了,就把修行心得告訴葯山禪師,禪師說,一個太監哪有那麼大的功夫啊。魚朝恩太監很有權勢,聽後非常生氣。禪師說,魚朝恩啊,這時黑風已把你吹到羅剎國了。所以修行安住在道念上,要真正用功啊。云何應住,住就是生活,說修行人應如何生活,如何降伏其心,貪嗔痴,貢高我慢等。有人把心比喻成心猿意馬,心好像猴子一樣,不聽話,一天到晚跳動不休息,我們妄想紛飛不停像猴像馬一樣,常聽人說唉唉,你不聽我的話,其實自己何嘗聽自己的話啊!你心裡這樣想,做事又這樣做,自己都不聽自己的,別人又怎麼聽呢?現在下面佛要解答了,怎麼發心,怎麼樣生活。經文很有趣,善哉,問得好啊,假如在家庭里,兒女們說爸真偉大,媽真偉大,你肯定會說,家庭多美滿啊,佛門裡依然有這種倫理,尊師重道啊,師愛啊。 第八講當須菩提問了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之後,佛就答覆須菩提了,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如是有三種意義,第一用理說,生佛一如,莫不皆是,如是者眾生這樣,佛也是一樣,本體性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竹葉黃花皆是妙諦,皆是法身,溪聲儘是廣長舌,如是者,也不是文字語言能形容的;第二,如前所說,著衣持缽;第三,在後面慢慢的講。過去的心住在六塵上面,現在的心應住在廣大心,無對待心,無顛倒心,最勝心,過去的心住在相上面,是虛妄心,是不可住的,要住在無相、無我。明經的主旨:布施無相,無相布施;度生無我,無我度生;修行無修,無修而修;證果無證,無證而證。如是住,實在不容易了。須菩提過去修小乘,現在想修大乘了,發菩提心要無住、無相、無我。小乘人不容易發,他現在想發了,想無相布施,布施要三輪體空。須菩提想到諸佛能行難行,能忍難忍,我也這樣做。過幾日,遇到一個境界,見一年輕人,在路上哭,問何事,年輕人說你不能幫忙,問之再三,說了,我的母親有病,醫生說要用人的眼睛做藥引子,但還要修行發菩提心的人。須菩提說自己就是修行發菩提心的,年輕人一聽很高興,須菩提就把自己右眼挖下來了,年輕人突然想起來說是左眼,須菩提心想遭了,思忖半天,把左眼也挖了下來。年輕人拿左眼一聞,啊,怎麼這麼臭啊,隨手往地上一摔,用腳一踩,這怎麼能做葯呢?須菩提雖然沒了眼睛,但他有耳朵聽,他聽到年輕人說的話以後,傷心極了,心想,我好心好意的幫助你,把兩眼都挖下來了,你不但不說感謝,還這樣說話,唉呀,算了,我不發菩提心了。菩提心,不容易安住吧,佛陀就出來了,這是天人在試驗你呢。所以我們要像這樣安住,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佛說完,如是如是之後,須菩提馬上說「唯然,世尊!願樂聽聞」 。現在的師徒不是這樣啊,現在師父說如何如何,徒弟馬上就會說,師父我不是這個意思的。以上的經文,就可以看到師徒間的契合。下面講大乘正宗分第三,這是大乘的精要,非常有意義,佛回答如是安住真心,要發心啊,發心很重要,聽經也是這樣的,發心就能來,不在遠近,發心的好處在哪裡?你來這裡發心吃飯,菜根也是好的;你來這裡發心聽經,坐在地上也是好的。你發心吃飯,飯吃得飽,你發心睡覺,就會睡得很好。學佛啊,把心裡力量提起來,心的力量能增加,心的能源開發出來,也就是發心呢。下面的經文,我都不敢講給你們聽,聽到不但發不起心來,反倒回退了心。我先把意思說一下。第一發大心、第二最勝心、第三無對待心、第四無顛倒心。廣大心度眾生,度誰啊,只度自己的父母、朋友,還不夠,要四生廣度,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普度,廣大無邊,有辦法度嗎?有人問,幾位法師,我要給你們結緣,每人送一包糖果吧。其中有人說,不只是這幾位法師,樓下還有呢,有多少啊,三百。啊,那麼多!廣大心不怕多,越多越好,這是真正的祈福消災啊。不但是廣大心,還要最勝心,不但是要飯給飯,要衣給衣,要錢給錢,還要給你們滅度煩惱,了生脫死啊。現在有很多人就是,我幫你念到高中,你也不感謝我,你要幫他成了佛還得了啊。最勝心還不夠,還要無對待心,假如為別人做了一點兒好事,總是想著不忘,喂,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事,你也不感謝我?你要把他度成佛,那還得了嗎?還要無對待心啊。還要無顛倒心,度了那麼多眾生,也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計較的清楚,不與菩提相應啊。大家自己衡量,其實,沒做到也沒關係,只要肯發心,是有願必成的。學佛法,如果安住菩提心(上弘下化),弘法是最重要的。所以佛弟子的任務是,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度眾生怎麼樣的重要呢?有一個師父帶徒弟傳教,師父是小乘人,阿羅漢。師父前行,徒弟後行,心想,有朝一日我做了大法師,一定要廣度眾生成佛。師父有神通,他心通啊。他知道徒弟在想什麼,馬上說,把包給我,師父背包在後面跟著,徒弟一會兒退心了,師父馬上把包給他,給你背著,走到後面去。可見,發心,很值得尊重啊。第九講 繼續講大乘正宗分第三,須菩提向佛請示,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現在佛就一一回答。佛說:菩薩摩訶薩,要降伏其心,鬚髮四種心。摩訶是大的意思,大菩薩。你們如果從菩薩進大菩薩,需7個條件:1、具大根;2、有大智;3、信大發;4、解大義;5、修大行;6、經大時;7、證大果。此七條件是大菩薩的根。具大根:於千萬佛所種的善根、菩提根,大家對自己,要有自尊自信的心,因為今天能聞佛法,就是過去所植的善根。有大智:大根後要有般若智。文學家、科學家,這是世智,只能改善生活,但要解決生死的問題,就不夠了。信大發:信解脫的無為法。世間的一切都是有為法,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信超越有為法的無為法,不生不滅,要證入到永恆的無為法。我們為自己的短暫的身體,天天去忙啊。相反,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卻很少關心。大家來聽經,就是長養無為法的慧命啊。解大義:本心有三大的功用,體、相、用三大。用大,我們這個人,心的運用,廣大無邊;相大,相心廣大如虛空;理解六道的輪迴,理體不失去,佛所說的就是這個理體,就是涅槃,就是永恆的生命。修大行:不光是慈善、救濟,要修六度萬行。經大時:經過無量阿僧祗劫,無數的生生死死,才能證大果。證大果:即成佛。現在的眾生,最大的缺點,就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有人經常說,唉呀,我念佛好幾年了,也沒見到阿彌陀佛。我天天拜佛、祈求,也沒升官發財。有些人信佛,乃至出家,信了一段時間,最後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退心了。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不是還要一年一年的讀嗎?何況是成佛的大事呢。想我們無明的煩惱,不經大時如何能斷掉啊。菩薩也好,大菩薩也好,如何降伏其心呢?下面說了,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眾生有二義:1、眾緣和合而生;2、受生眾多之處。鳩摩羅什譯的叫眾生;玄奘譯的叫有情。眾生範圍較廣,不但是生命,樹木、花朵都是眾緣所生。有情就是有生命的,常聽到有人問,吃素的人,不吃魚、肉之類,那蔬菜呢,青菜、蘿蔔也是生命生長的,這不也是生命嗎?雞鴨等可以叫有情,樹木等不能叫有情。因吃雞等,它有心識的反應,有恐怖等,而樹木就沒有,它沒有心理的反應。菩薩這兩個字,鳩摩羅什譯的是大道心眾生;玄奘譯的是覺有情。本經把眾生分成三類:1、是從眾生產生的方式(胎、卵、濕、化);2、是從身體有沒有來分(有色、無色);3、是從心識有無來分(有想、無想)。欲界:以情慾來維持生命的;色界:身體情慾沒有了,心裡的情慾還有;無色界:形體的樣子都沒有了。總之,所有眾生之類,包含四聖六凡,佛也是眾生,覺悟的眾生,人是未覺悟的眾生。那這些眾生怎麼辦呢?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度眾生怎麼度呢?過年了,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我們去救濟,今年有了,那明年呢?吃穿不愁了,心裡的煩惱怎麼辦呢?所以度眾生,要度的徹底,就要用無餘涅槃。涅槃就是滅度,滅是滅除二障,度是度二死。貪是愛的煩惱;嗔是不愛的煩惱,我們自己有多少煩惱呢?經曰,八萬四千。有人說養四五個兒女負擔重,養這麼多煩惱他也不說負擔重。誰在統領煩惱的大軍呢?第一軍團是貪,第二軍團是嗔,第三軍團是痴,三大軍團統領我們煩惱,三軍之上有總司令、大元帥,就是「我」 。說「我」也了不起啊,統領了我們這麼多的煩惱,不過負擔太重了,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否則會把我們壓垮的。所以要用般若智來照見,度一切苦厄。這樣才能把煩惱障去除,觀照五蘊皆空,五空不是自殺,自殺更苦,怎樣觀照五空不苦呢,怎麼樣五空就沒有苦了呢?我說個簡單的比喻就知道了。現在的人,看足球,上癮啊,十萬人看足球,20萬個眼睛看一個球,每一次看球的人,都有看著輸了,生氣,有的人看著看著就把電視砸了,有的人看到輸了,也有從樓上跳下來的。 第十講 有的人看到勝利了,笑死的人也有,這是常有的事。有一個人在看球時抽煙,聚精會神時不小心把旁邊人的衣服燒了,那人說,不要緊,先看球,看球重要。一會兒又燒了前面小姐的頭髮,小姐也說,沒關係,看球要緊。這個意思是說你只是看球,看到忘我了,也不計較,也不吵架。修到無我的那種境界,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不但自己幸福美滿快樂,也是世界太平。照見五蘊皆空,我空能滅煩惱障,法空能滅所知障,法執就是不放棄自己的所知,自以為是,這叫所知障。五蘊皆空能度二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學道的人啊,在真理面前要低頭,其實真修道的人,不但在真理面前要低頭,在無理的面前也要低頭。我記得十五歲時去受戒,在審問時(等於考試),老師說:你來受戒,是你要來呢,還是你的師父叫你來的呀?當然說我自己要來的。老師就拿棍子把你打一頓,說師父沒叫你來,你怎麼就來了。當問下一個時,老師問:誰叫你來受戒,是自己要來,還是師父叫來的?剛打了一次,有經驗了,說師父叫我來的,結果,又打了一頓,說,師父不叫你來,你就不來受戒啊!唉,怎麼又打呀!下一次,老師又問相同的問題,好了,有兩次的經驗了,說老師叫來,我自己也要來,自以為很對,結果又被打了一頓,說你滑頭調皮,所以到後來,不管問什麼,也不回答了,說老師啊,你要打就打兩下吧。到那時就感到你們都有理,就是我無理。當問你殺生嗎?沒有啊。蚊子呢?唉,又打了。再問你殺過生嗎?就說殺過,哎呀,罪過罪過,又打。管你有理無理,就是打你。最後,不但是在有理的前面認輸,在無理前面也認輸。所以在真理的面前怎麼能不屈服呢?常言說:打的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可現在的年輕人總是不服氣啊。我們在三界之內,忽而為人,忽而為鬼,叫分段生死。怎樣度生死?無餘涅槃,所以這種心要廣大,要平等心,有四相度生就不是菩薩了。四相啊,就是貪、嗔、痴、愛。貪:我相;嗔:人相;痴:眾生相;愛:壽者相。怎麼會有我呢?因緣所生,四大所生。骨頭、毛髮屬地大;火大是溫度;風大是呼吸;水大是血液。四大不調就生病了,人是四大所成,花也是四大所成,一切都是四大所成。五蘊,蘊是聚集,色、受、想、行、識,識是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和身體結合,就有了前面蘊的作用。所以因緣散了,我在哪裡呢!沒有自主體啊,只是一個假和相。宋代佛印禪師講經,蘇東坡遲到了,沒地方坐,佛印給他開玩笑,已經沒你的坐處了,東坡說,我就借和尚的四大之身體做好了,佛印說,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回答的出來,就讓你坐,回答不出來,你要給我留下一件東西,把你的玉帶留下。佛印說,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你坐在哪裡呢?蘇東坡沒答上來,就把玉帶留下來了。我們就住在本空、非有的上面。即波即水,即空即有,即我即無我,無我相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來指導,「我」是因緣所成,因緣就是般若。佛教講的無、空,是不破壞有的,講有,是緣生的有,講空是般若真空。舉個淺顯的例子,你們看這個講台是什麼,你回答是桌子,不對,你說錯了,桌子是假相,真的是什麼,是木頭,不對又錯了,是山裡的大樹啊,說大樹也不對,是因緣所生,從這個桌子,就能看到萬法皆因緣所生,也說明和宇宙萬有一體的關係,互相依存的關係,那個是空,所以這裡講四相是我和人的關係,我和眾生,我和未來的關係,我和虛空的關係,四相一除啊,自己一個光天化日的本性,就會現出來。四相造成的矛盾、痛苦、是非,現在教我們不要對待,要融會到當體即空的空性上,要用這樣的般若智慧來降伏其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