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藝術瑰寶---古代中國星象圖

古代中國的天文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曾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其重實踐,輕理論以及由皇家壟斷不準民間私習的傳統,加之明清兩代的閉關鎖國,造成了古代中國天文學發展慢慢落後於西方。

不過先輩們仍然留下有很多寶貴的瑰寶,比如星圖。星圖,是恆星觀測的一種形象記錄,它是天文學上用來認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種重要工具。古時的星圖最初只以小圓圈或一樣的圓點附以連線表示星官與星座,如敦煌星圖,後期才陸續加上標示黃道、銀道等等參考線。十四世紀以前的星圖﹐只有中國保存下來。

下面是現存的一些著名星圖

首先不得不提一個人:陳卓,三國時吳國天文學家,在吳、西晉、東晉三個朝代中歷任太史令約40年,活躍於天文界半個世紀多,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天文與星占學家。

陳卓的最著名的工作是綜合將源於戰國或秦漢的甘、石、巫咸三家天文學派所定的星官,彙集並同存異構成了一個有283官、1464顆恆星的相對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統(由於依據的原始材料不同,各研究者所列星數略有差異)。

《丹元子步天歌》 (關於作者一說在宋代起有兩種說法,北宋歐陽修等人認為著作唐代開元年間曾任右拾遺內供奉一職之王希明所撰,但鄭樵《通志?天文略》中提到此歌乃為隋朝一位不知姓名的,號曰丹元子的隱者所著。故原始作者嚴格來說還不可考)。它以七字一句的詩句介紹了陳卓所總結的283官,1464顆星,並創造性地把全部天空分作31個大區,即後世流傳的三垣二十八宿分區法。這一分區法一直到近代都是我國觀測星象星象的基礎。陳卓所總結的全天星官名數一直是後世製作星圖、渾象的依據,在我國歷史上沿用了一千多年。我們現在見到的星圖和星表,如著名的敦煌星圖、蘇州石刻天文圖、常熟石刻天文圖等,其所收星官數都未超過陳卓星圖,直到明末西方星圖和星表知識傳入後才有所突破,可惜的是此原圖早已失傳。

丹元子步天歌

另一個著名的星圖是敦煌星圖,又叫全天星圖、或稱敦煌星圖甲本(以與現存敦煌博物館的另一較小星圖即敦煌星圖乙本相區分),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星圖冊,也是現存世界上繪錄星數最古老、最多的星圖。敦煌星圖是1907年被英國人斯坦因從敦煌藏經洞掠奪的數萬件敦煌經卷中的一幅,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敦煌星圖全圖

敦煌星圖部分

敦煌星圖乙種本

敦煌星圖北半球星空

蘇州石刻天文圖,是中國和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星數最多的石刻天文圖。

蘇州石刻天文圖總高約2.45米,寬約1.17米,星圖本身直徑為85厘米。該圖分兩部分,上部分是星圖,下部分刻著說明文字,圖文對照,相得益彰。它是根據北宋元豐年(公元1078-1085年)的觀測結果,由黃裳於南宋光宗元年(公元1190年)繪圖,王致遠於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刻制而成的。石碑原保存於蘇州府學,現存於蘇州市文廟。

蘇州石刻天文圖以北天極為圓心,刻畫出三個同心圓。圖中外圓是南天星可見的界限,包括赤道以南約55度以內的恆星;中圓是天赤道,直徑為52.5厘米;永不下落的常見星用直徑為19.9厘米的小圓(即上規)界開;黃道與赤道斜交,交角約24度,並按二十八宿距星之間的距離(赤經差)從天極引出寬窄不同的經線,每條經線的端點處注有二十八宿的宿度。再外邊還有兩個比較接近的圓圈,圈內交叉刻寫著十二次、十二辰及州國分野各十二個名稱。全圖共有星1440餘顆。圖中銀河清晰,河漢分叉,刻畫細緻。

蘇州石刻天文圖

蘇州石刻天文圖

北魏元乂(yì)壁畫墓被發現於孟津縣朝陽鎮,由於慘遭盜掘,墓室四壁的壁畫已經殘損,僅有四神圖依稀可辨,但繪於墓頂的大型星象圖保存完好,是一件藝術瑰寶。

星象圖中繪有星辰300多顆,星辰大小相差不大,這些星辰用線相連,呈淡藍色波紋的銀河縱貫全圖南北。經學界調查考證,這幅星象圖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幅面較大、星數較多的一幅星象圖,比著名的蘇州石刻天文圖早約700年,比敦煌星圖早約400年。

北魏元乂(yì)墓星圖

宋代蘇頌所撰《新儀象法要》中的渾象紫徽垣星圖,此圖共有37座星官,183顆星。

渾象紫徽垣星圖

此外還有些其他墓葬中出土的星圖。

長沙馬王堆出土天文星象雜占圖

宣化遼代星圖

除這些繪製有所依據的星圖外,唐代還有許多表意性星圖,如貞觀四年(630)的李壽墓以及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章懷太子等墓,都有墓室天象圖,圖中繪有日月、銀河及星象。甚至在遠距長安的新疆吐魯番,也有唐墓星圖,但與長安的那幾幅星圖比較,少了表意性,多了裝飾性,並且二十八宿圖案經過藝術化處理。

除了這些之外,在一些古代典籍和器具上都有星象圖出現,不過更多是以藝術化的面目出現。


推薦閱讀:

千萬別和藝術家談分手!
畫派掃盲篇
畫雞名家山湘子藝術賞析|山湘子|畫雞
當代張朝陽書法藝術

TAG:中國 | 藝術 | 古代 | 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