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大德、公德、私德

原標題:論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大德、公德、私德

  蘇令銀

  在中華文化語境中,作為一個道德範疇,「德」涵蓋了誠信、仁愛、正義等一切美好品行。日前,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系列講話,從「大德、公德、私德」三個層次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使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上海考察時,習近平又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種「三德」之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次走向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有助於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具體到公民道德修養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和嚴私德。

  明大德是根本,國無德不威。道德是時代的命脈、民族的靈魂和社會的底色,也是國富民強的精神標識。何謂大德?大德就是個體對於國家、民族的情感,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國曆來提倡和諧與共贏,重視責任與道義,「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德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又是對社會現實的理想呼喚,也提升民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

  守公德是源泉,業無德不興。公德是公民自覺履行現代社會對個體的道德價值要求。公民的公德水平是現代化國家和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準則,體現了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公德也與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社會公德是社會整體的道德秩序。由於傳統社會缺乏公共空間,國人的公德意識普遍淡薄。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公德教育是目前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從價值取向上看,公德主要是自由、平等、權利、義務等價值觀念,這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價值認同。就當代中國公德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平等觀念、權利意識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行為模式。

  嚴私德是關鍵,人無德不立。私德是對個體行為的嚴格約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其基本內涵,愛國即明大德;敬業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落實到職業道德規範上,如醫生敬業就是「救死扶傷」,教師敬業就是「教書育人」;誠信是重信守諾;友善是「仁者愛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越是平凡、細微的言行,越能看出一個人的德性。崇德向善隱含於人們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冰心語)無數個體的私德水準,夯實了社會的公德根基,築起了高聳的大德大廈。

  明大德是國家之根本,守公德是社會之大勢,嚴私德是個人之操守,惟有三者相輔相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才有可能,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才能最終實現。

  (作者為高校教師,博士)

(來源:新民晚報)


推薦閱讀:

陳曉平:公德私德之統一
對於在圖書館裡、課堂上一直喋喋不休的人如何有效且優雅應對?
《公德與私德》文摘
「聊天露骨」的校長為何算受害者?
國人的公德和私德

TAG:價值觀 | 價值 | 公德 | 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