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淺說格律詩的用韻規則與戒忌 模板/紫雨 作者/冰心無塵(郝紅) 韻是在所有文體中最抽象的一種文體。但只要說到韻,大凡喜歡詩詞歌賦的人,都會知道只有韻律流暢的詞曲才會覺得朗朗上口,才有一種誦唱自如的感覺,才能達到一種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的境界。 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幾乎沒有不講韻的,就是民間歌謠也是要講韻的。
北宋美學家范溫在《潛溪詩眼》中這樣描述韻:「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苟不勝,亦之其美。」這話不難理解,也就是說,凡是最美的事物必定有韻,正所謂「韻者,美之極。」大千世界,一種韻之美,無處不在。一首詩,一首詞,一首歌,都是美好字句的有序排列。而要把這些美好的字句做到最佳排列,正確把握用韻這個環節必不可少。 不少新詩,就連當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聲、戲曲等各類文學藝術當中,都離不開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的僅在於對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而已。因此,掌握韻,是學詩的前提。 既然我們知道了用韻的重要性,為了便於喜好詩詞歌賦、而對用韻欲探其究的詩友之需,筆者就用韻上的規則以及在用韻上的一些忌諱,加以淺談概述,以共商榷。 在簡述中,筆者力求通俗易懂,以簡馭繁。簡明實用,避免玄虛。但若力不能逮,語焉不詳,還望各位詩詞愛好者不吝賜教,敬請雅正。 一、幾個常用術語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其實要弄清楚韻的概念與運用,首先就要弄清楚何為韻?何謂押韻?何謂韻律?何謂韻腳和白腳?以及何為平仄等五個基本概念,只要弄清楚了這些常用術語的基本概念與區別,其它的慢慢就會循序漸進地掌握了。 (一)、韻 1、韻的基本定義:在《新華字典》中,韻,被定義為:漢語字音中的母音或母音加收尾音,即聲母以外的部分,或聲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稱「韻母」。 2、韻在韻文中的定義:兩個以上的韻母相同的漢字,按照一定的間隔規律,放綴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個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諧、順口、流暢的朗誦效果,這就構成了「韻」。 劉勰於【文心雕龍】說:「同聲相應謂之韻」。換句話說,韻,即為「同一收音」稱之為韻。
如:「東、公、空、同、聰、紅、隆」等字,皆以ong為收音,即同屬一韻。而取「東」字為代表,稱之為 「東」韻。 再如「先、天、年、千、煎、綿、延」等字,皆以ian為收音,亦同屬一韻,而取「先」字為代表,稱之為「先」韻。 從以上我們常用的字中,我們就不難理解韻的概念了。韻,就是一系列韻母相同的字。而對於韻文來說,韻,就是一種韻律節奏的文學體裁,亦指用這種體裁寫成的文章,包括詩、詞、歌、賦等。當然,這種韻文區別於「散文」。 另則,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二)、押韻 1、押韻的定義:押韻,也作「壓韻」、 葉(xié)韻(作「諧韻」、「協韻」。)即作詩詞曲賦等韻文時在句末或聯末用同韻的字相押,以形成一種節奏美和音韻美,稱為「押韻」。 實際上,押韻也就是韻的使用方法。通俗地說,詩人在詩詞中的用韻,就叫做押韻。 2、韻部: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 3、押韻的作用:押韻是詩歌必不可少的要素。從上古的《詩經》、《楚辭》,到定型的唐詩,一直到今天的詩歌,都是要講押韻的。 其作用一是串聯作用。押韻將許多渙散之音,聯絡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使詩歌之節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起來,令人覺得鏗鏘悅耳。二是便於記憶作用。詩之有韻,讀之流暢,即使篇幅較長,也易於背誦。
4、近體詩押韻的規定,歸納如下: ①、偶句押韻。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 ②、只押平聲韻。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標明律絕的詩作,雖然入韻了,但平仄韻不分,混押一通,讓讀者一看就知道是概念模糊所致。這點,我們要足夠引起重視,筆者認為,學詩,就要嚴格起頭,精準邁步。 ③、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換韻。 (三)、韻律 1、韻律的定義:韻律,即為平仄和押韻規範。也就是格律詩詞中對韻的運用規定稱之為「韻律」,這和我們平時理解的韻律一詞的意思有些不同。 韻律有兩種解釋:一是指聲韻和節律,也就是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這是我們在格律詩詞中常用的專業術語。當我們在欣賞一首詩詞時,我們常常會用到一些詞,如「平仄適宜」、「韻律流暢」、「入韻」、「出韻」、「入律」、「出律」等詞,實際就是在以格律詩的「平仄和押韻規範」在評讀這首詩作。二是指某些物體運動的均勻的節律。如常見所指的音樂與跳舞韻律,韻律操以及某種物體的神韻等等,這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含義。 2、韻律的作用:韻律既是格律詩詞曲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歌賦民謠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由於漢語文字的單音特性,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如果平仄、對仗和押韻這三要素運用得好,就可以使詩詞歌賦增強音樂感,展現出音韻結構的整齊與節奏之美,體現出一種因聲求氣、同氣相求的韻律之諧美。如若運用不好,用得過多或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四)「韻腳」和「白腳」 1、「韻腳」和「白腳」的定義:押韻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後一個字,就像人躺下來,放在腳底一樣,因此有韻的那個地方(那個字)就稱之為「韻腳」。反之不押韻的那一句的最後那個字就叫做「白腳」。
2、「韻腳」和「白腳」的區別:「韻腳」一定是平聲,「白腳」一定是仄聲,這也叫做「腳分明」。如果「白腳」寫成了平聲,就會犯用韻上的忌諱,叫「踩腳」。 (五)、平仄 1、平仄的定義:平仄即古漢語字調的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而平仄則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2、平仄的劃分: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就是「不平就是仄」。 而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普通話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簡單地說,就是在普通話四聲中,第一、第二聲是平聲;第三、第四聲是仄聲。這種劃分簡單明了,就是初學者也能一學便會。 3、平仄的作用:詩詞押韻講平仄,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底蘊的閃爍,她能賦予詩詞歌賦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抑揚頓挫的節拍之美,以朗朗上口為大眾傳誦不衰。
二、韻的起源與演變 1、韻的起源 說起韻的起源,似乎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眾說紛紜。但不管怎麼說,都不可否定詩韻是歷史形成、古人規定、歷代延續至今所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由於地域關係,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讀音有很大差別。也就是說,儘管各地語言差別很大,文字卻是一樣的。這種獨有的特點,對於保持民族和國家的統一,發揮了歷史性的積極作用。但對於作詩,就成為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詩是韻文,各地對文字讀法不同,就無法統一對押韻和平仄的認識,好在有許多詩詞大家,充分展示個體與群體的聰明智慧,制定出了統一的韻書。對於平仄聲,每個字在音韻上具體歸屬哪個部類,都在韻書里列出來,作出了統一的硬性的規定。 雖然韻書在不斷的修韻與更新,但並沒有實質性改變。後來所說的詩韻,泛指格律詩用韻,通常是指《平水韻》。 在目前尚未有權威性新韻得到公認的情況下,不少人認為,最好是既按平水韻寫詩,又注意迴避其中明顯與現代普通話相抵觸的地方。 其實,筆者認為,中國字千變萬化,可以選擇的字亦應有盡有,何必非要去選擇一些讀著既彆扭又與古韻相抵觸的字呢?咱們盡量迴避在一首詩中同用這些字就可以了。這樣寫出來的詩,一般人讀著順口,那些特別講究「詩依平水」的人也不會說你不懂詩韻了。 現代人寫詩,如果仍按古韻來用韻,確實令人感到彆扭。古人對聲母、韻母之類的音韻規律的分析、認識,不像現代人這麼準確和科學,所以當時對韻的分類就有一些不太科學之處。古韻書對韻的分類,與現代人的語言確實存在一定的實際相距。 就象入聲字來說,現代人有幾個能分清楚的?如果不是刻意去用古韻寫詩,根本不會想到這個明明讀著是平聲的字,怎麼到了古韻中就成了仄聲了?畢竟多數人使用的工具書就是《新華字典》啊,老師教的也是《新華字典》啊。
其實,由於有古音和今音之區分,對於用「韻」,這也是當今學術家們頗具爭論的一個問題。 畢竟我們這一輩人,從小識字就是以《新華字典》為準音,所以,筆者更加喜歡使用新韻(今韻),也就是現在流行的《詩韻新編(新十八韻)》或《中華新韻》。一是與普通話不抵觸;二是簡明易學,查詢便捷;三是利於格律詩的發展與承傳。 寫詩嘛,本來就是一種輕鬆愉快、一時性起、靈感突發而至的創作過程。如果在寫作中,還煞費苦心地一字一字的對照古韻來寫作,生怕一不留神弄出個入聲字來,讓讀者不知所云,還以為出律了,豈不讓人啼笑皆非?勞而無功,興緻全無。 2、韻的演變 「韻」有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始於語言和音樂,指聲韻、音韻,其後用於書畫領域,到宋代則推廣到一切藝術領域,並且成為藝術作品的最高審美標準。 用韻的情況,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時代如《切韻》、《唐韻》等都分得很細,《切韻》,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實際用112韻。宋朝在《唐韻》基礎上又頒詔修韻,主要是增字加註,改稱《廣韻》,用108韻。宋末金代,金元時合併為106韻。隨後,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修訂後的韻書最初刊行於「平水」(今山西臨汾市)這個地方,加之王文郁為平水人,因而世人稱之《平水韻》。《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7個韻部(其書今佚)。爾後,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集韻之大成,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最後形成《佩文詩韻》,共106韻10235字。如果是喜歡古韻的詩詞愛好者,在用韻上建議首選《佩文詩韻》。 總的來說,《唐韻》《廣韻》都比《平水韻》嚴,所以唐宋時期按《唐韻》《廣韻》寫的詩,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韻》了。 因古韻分韻太窄,使用不易。所以,許多人更願意使用新韻,即以普通話語音來押韻,韻目只有14或18個韻部,這對於初學寫詩的人來說,益處很大。為此,建議初學者使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詩韻新編》韻書,也可在網路查詢《中華新韻》都很不錯,使用非常便捷。 對於一些初學者來說,一看這麼多的韻部,一下子頭都炸了,也不知道從哪兒入手下,總覺得學古詩太難,太難把握了。其實,如果真正入門了,實際並不難。 三、用韻「十三忌」
清代詩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話》中曰:「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另則:「杜甫詩『懸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韻腳之法」。可見押好韻,是寫好格律詩的脈絡。 用韻如用兵。我們常說,格律詩可以錯律,但絕不能錯韻。不按規則用韻,則完全談不上格律詩而屬於打油詩或順口溜了。 除了前面介紹的押韻規則應嚴格遵守外,更不能觸犯用韻的戒忌。聲律有「聲八戒」,韻律有「韻十三忌」。用韻的「十三忌」是押韻規則的延伸、細化與補充。 在談這一章節時,大家要注意,用韻「十三忌」中所說的是「戒忌」,而不是「禁忌」。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要盡量戒除一些詩詞中忌諱出現的用韻,而不是禁止使用這些用韻。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可以這樣用韻,只是這種用韻犯了寫詩的忌諱。而這些忌諱則是由諸多今古詩詞大家經過多年的實踐,歸結起來的。這點,大家一定要弄清楚。盡量不要犯忌,而不是禁止犯忌。 1、忌出韻。出韻俗稱落韻,如押「東」韻之詩,誤押上「江」韻中之字,即為出韻。這種情況屬於一點不懂韻的人才會犯,在此不必贅述。 2、忌擠韻。也叫犯韻又稱冒韻。即不是韻腳處用上同韻之字,即為擠韻。這種情況在詩詞中最常見,因而多談幾句,以便大家掌握。 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儘管這是千古絕句,但詩中的「遠,片,萬,怨」四個暗韻與韻腳韻母都相同,明顯是擠韻。 要說明的是,若為韻腳為疊字或片語者,則不在此限。如「匆匆」,「悠悠」、「蹁躚」、「蜿蜒」等。 3、忌撞韻。在格律詩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腳與韻腳的韻母相同,都屬於撞韻。詩中出現這種情況,整首詩的字韻就缺少了豐富的變化,讀起來使人澀口。
如韓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好去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很明顯詩中的白腳「處」與韻腳「酥,無,都」都是烏(u)韻,撞了韻,系平仄通押(混押)。但這首詩,卻讓人感覺不到撞韻的弊病,整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因為韓愈有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使其變成了「活韻」。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卻無」。這樣整句的句讀重心落到了第五個字『近』字上,讀起來就活了! 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白腳處的「岸」與韻腳「間、山、還」都為安(an)韻,撞了韻。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還」,把詩句做成「活韻」了,把「撞韻」之傷消於無形。 這首詩不但撞了韻,還擠了韻。詩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擠韻。但作者在白腳用了「岸」字,因為「岸」字是淺意開口音字,也把擠韻之傷消於無形。所以這首詩也讓人感覺不到撞韻、擠韻的傷害。全詩讀來順口流暢,成為一首千古名詩! 從上面可以知道,寫詩出現撞韻或擠韻,雖然是寫詩的忌諱,但不要簡單地說允許或不允許。要看作者有無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駕馭能力,是否能把「死韻」做成「活韻」。 古人駕馭文字的功底,是現代人很難達到的。古代詩詞有許多千古流芳的佳句,現代詩人有多少人能夠寫出讓後人吟詠不衰的佳句?所以,我們沒有那種駕馭文字的功底,就最好不要傲世輕物。不要認為古人都有擠韻、撞韻的例句,自己就可以相仿相效,並以為標準。筆者到覺得,要想寫好格律詩,還是踏踏實實打基礎,老老實實學詩、寫詩方為上策。 4、忌湊韻。所押之韻,與全句意義不相連屬,勉強湊合。這種情況在許多詩詞中屢見不鮮。為了湊韻,硬是把一些與意境完全不相關的韻字湊在一起,讓讀者看了不知所云。明代詩人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云:「詩韻貴穩,韻不穩則不成句。」也就是說,凡湊合之句必軟,軟則不穩。 5、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複出現,此乃大忌。按理說,同韻字很多,哪能就識一字呢?一般是不應該犯此忌的,但既然作為一種忌諱為列,說明犯的人也並不少。我們寫詩時,一定要注意,不僅要忌重韻,在一首詩作中也最好不要使用相同的字,這種情況最為普遍。如果留意,我們不難從眼下的許多詩作中找到。 6、忌複韻。凡意義相同之字,如「麻」韻中之「花、葩、華」,「陽」韻中之「芳、香」,「尤」韻中之「憂、愁、」等字,義皆相同,一詩之中雙押即為複韻,也應盡量避之。
7、忌連用同音字作韻。指押韻句連續使用同音字,並無間隔。如,首句用「缸」,二句用「鋼」,四句用「岡」,六句用「綱」,八句用「剛」就構成連用同音字。但如若隔句一用不算,如李白的《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義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首詩中的「香,光,鄉」其中香和鄉間隔使用是可以的。 8、忌倒韻。指由兩字組成的一個詞,為遷就韻腳顛倒而用。如:「先後、進出、來去、慷慨、凄慘」等詞,如果不妨礙原義方可顛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稱之為倒韻,切不可用。大家韓愈等有「湖江、白紅、慨慷」之類的顛倒用法,後來人亦譏笑其倒韻。 9、忌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簡單地說,就是使用生僻字。各朝代大家對僻韻皆都不宜用,似乎不屑一用。反而現代詩人中用的還多。用險韻作詩很難,但也有的詩人故意用它來顯示才華。 一首詩詞中,只要你用上幾個生僻字,一定讓讀者「望而生畏」。詩詞寫出來,本生就是讓人閱讀的,如果短短几句詩就有許多讓讀者不認識、不理解的字,那麼,能夠把你的詩詞讀完並記住的,相信不會有幾個人。而這種讀不通、解不透的詩詞又會受到多少讀者的喜愛呢? 10、忌啞韻。指聲調不響亮、或意義不明顯的韻字。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曰:「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捨,『葩』即花也,而『葩』字不響。『芳』即香也,而『芳』字不響。以此類推,不一而足。」 這點不難理解,大家一看就明白,不必再多談了。 11、忌別韻。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韻不同,而意義也不同,誤押之即為別韻。如「重」字於「冬」韻作「復疊」理解,而於「宋」韻則作「貴重」理解;「降」字於「江」韻作「順服」理解,而於「絳」韻中則作「下落」理解。對於這些同字而音韻不同的字務須辨明,方不致誤用生出歧義而不能自圓其說,貽笑方家。 12、忌混韻。一般是指平水韻與新韻混用,也有指用詞韻代替詩韻,任意將詩韻擴大。這種情況在初學者或對詩韻似懂非懂的詩詞愛好者中如有所見。甚至於還會理直氣壯地認為這是詩韻「古為今用」的變革,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13、忌亂借韻。所謂借韻,就是首句可借,因為按照格律首句可入韻亦可不入韻的規則,要求寬泛,可以借韻,而且只限於首句。但借韻借到了偶數句就造成亂借韻了。這種情況在許多剛入門、但對用韻把握不是很好的詩友中很常見。只知道寫詩要「入韻」,就誤認為如果句句都「入韻」的話,寫出來的詩,就會更加好,自己讀著還蠻順口。其實,這都是對用韻概念的模糊所造成的。 四、如何提高用韻質量 選韻,要與詩題主旨,或所需要表達的情感、意趣相結合。用韻時可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作品的內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韻仄音色上的特點,來表現豐富多彩的詩詞情感。使讀者朗誦該詩時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激情。 其次,可選擇音色比較柔和的詩韻,這樣的韻轍適合表現憂鬱凄婉的情感。如陸遊的詞《釵頭鳳》,所選擇的是「梭波」韻,就能較好地體現作者那種百感交集的心情,也使讀者從字裡行間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韻轍本身的特點因素 漢字韻轍中,無論是哪一種韻轍,都有一個包含漢字的多少問題,有寬韻和窄韻之說。包括的常用漢字越多,構詞能力就越強。特別是寫較長的詩篇時,選擇寬韻為首選。窄韻包括的漢字屈指可數,構詞能力也較差,顯然會直接影響到詩作的創作。 關於這點,我在多年的創作中,感覺很難把握,想做到運用自如確實不易。 舉例說明:倘若選了寬韻,在句子中時常會犯「擠韻」或「撞韻」。如「安an」韻,這是詩詞創作中最喜歡選擇的韻,可選擇的字非常多,而且這些字的意境也非常好,能夠起到很好的承上啟下作用。如「然」、「嫣」、「歡」、「顏」、「牽」等,這些字的意韻確實很美。但也很容易與「間」、「延」、「前」、「緣」、「難」等字發生「擠韻」,還有可能與「淡」、「燦」、「贊」、「漫」、「盼」等字發生「撞韻」。大家都看得出來,我所列舉的這些字,都是我們寫詩時常用的、喜歡用的。一旦選用,韻是寬了,要注意的問題也會增多。反過來說,如果選擇了窄韻,那麼,能讓自己滿意的字又相對少了,意境很難舒展。所以,這是一個不好舍取的問題。對於這一點,我覺得大家不必太教條,還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比較實際。 3、詩詞的音樂性因素 因為好多的詩詞是可歌的(如毛澤東的詩詞),所以作者在創作時,如果考慮到譜曲的功能,就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了。若是雄壯豪邁的歌曲,就應該選擇更能表現蕩氣迴腸的韻轍。如若要表現女子的婉約柔情,就要使用一些能夠表現委婉動員的韻轍。一般說來,「尤、侵」韻之詩,較適於憂愁情緒之表達;「覃、東、江、陽」等韻,較適於表達歡樂、開朗之情緒。 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云:「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莫草草亂用」。對於如何選韻,這段經典論述,即可一目了然,大家可以宜引為箴戒。 五、詩韻、詞韻、曲韻三大韻書之異同 詩韻,(即近體詩韻),它從「切韻」、「唐韻」、「廣韻」、變為「平水韻」。但萬變不離其宗。韻部變了(合併了),平仄卻不變(即聲調不變)。 詞的出現,就產生了與詩韻不同的詞韻。我說的詞韻,是指詞的實際用韻,並非指《詞林正韻》這本書。宋人作詞,是根據當時的現實語音押韻的,並不依詩韻。它使用的字在詩韻的韻部里,有韻的合併,也有韻的分開。歷代填詞用韻,都依現實語音,詞韻是最合符語音實際的。因此,一直到了清代道光年間,才根據歷代用韻的實際,編了一部《詞林正韻》。 曲這種形式,其產生的年代並不比詞晚多少。因為曲的用韻依的是北方語系,沒有入聲字,與詩韻詞韻大不相同。詩韻詞韻都屬「切韻」語系,只是韻字有分有合。曲的用韻卻是押四聲,上聲和平聲很接近,可互押。根椐曲的用韻實際,編成了《中原音韻》。 自此,詩韻、詞韻、曲韻並行。三韻的韻字都有共同之處,大體上都可以用於寫近體詩的韻腳押韻。但不管是詞韻或曲韻,凡聲調與詩韻都不同的,例如已經入變平的字,卻不能作平聲用於押韻,更不能以各自的聲調定平仄用於句中。這就是三韻歷代以來,各寫詩、詞、曲互不相混的原因。 新韻近體詩與舊韻近體詩格格不入的關鍵在於句中平仄。它們是互相排斥的。用新韻的標準去衡量舊韻詩,顯然是行不通的。 如眾人皆知的唐·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經典名句中的叶韻(尾韻)按照新韻是仄仄平仄。然而,這是首五古詩,也就是古絕,古體詩用仄韻很常見,且基本上沒有平仄格律的要求。如果按近體詩的要求去衡量,顯然是忽略了時代背景,應為不妥。 在這些要素並重進行創作時,古人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常見的有《詩品》、《詞品》、《曲品》等。建議喜歡詩詞的朋友可悉心閱讀,必會觀隅反三,受益匪淺。 總之,詩詞創作不是一個單一的寫作過程,而是一個講究字詞的搭配、音調的和諧、意境的連貫等幾個方面的藝術創作。既然選擇了格律詩,那就一定要嚴格按照格律來創作。有人說:「格律詩就是帶著枷鎖舞動的文學」,這話不無道理。 寫近體詩必定是要押韻的,如果對自己的詩詞沒有把握,就可標明「古風」、「樂府」、「歌行」、或者「打油」,如若不知就裡直接寫上什麼「絕」呀「律」的,那可真的就貽笑方家了。 註:本文中詩韻等基本概念與定義均來自《辭海》、《新華字典》、《中華新韻》及相關資料。 2011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