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治國處事理論
06-10
第一章道家治國處事理論陳應發摘自《老子文化與現代文明》一書 《道德經》81章以其精鍊簡潔優美的5000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構建出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以及獨具魅力的歷史人生智能的宏大框架。歷代文人墨客,從平民百姓,到帝王將相,都對《老子》鍾愛有加。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老子》加以詮疏箋注,闡發玄旨,到元代,「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嚴靈峰,1957)。自元以後,重新注釋《老子》的人,更難計其數。曾經有四位帝王,即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親自批註《道德經》,這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一、道家主要人物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主要來源據認為是伏羲創立的《易》,以及神農的《連山易》、皇帝的《歸藏易》。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明確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中詳細的闡述了道家思想。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老子後被尊為道家創始人,道教始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故里苦縣置於西漢,即今河南省鹿邑縣;其地春秋時期屬陳國,當時叫「鳴鹿」,公元前479年,楚國滅陳,此後鳴鹿即為楚地。東漢延熹年間曾在老子出生地建「太清宮」,作為祭祀之所;以後歷代修葺,今天還能看到的大殿是清初年間的建築物;大殿近旁有唐玄宗御注的道德經碑,宋神宗御書碑及元、明、清各代碑刻。老子故里有「老君升仙台」,相傳老子由此飛升,登入仙界,台上有宋代陳摶手書「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行書碑。老子的生年已難確考,但是早於孔子是毫無疑問的(陳鼓應,2001)。老子可能死於秦地。今陜西周至縣東南有「俗稱老子墓」,後人徑題為「周柱下使老子墓」。老子的代表作是《老子》,是一本關於人生處事態度的哲學經典,又名《道德經》。書中81章5000餘言,至今其眾多的觀念仍為學者所研究。例如道的觀念、一的觀念、有和無的觀念、朴與器的關係、天道與人道、棄知去智和守柔處弱的評議,特別是道法自然、道常無為、無為而治等治國觀、經濟觀、審美藝術觀等。2、莊子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人,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相傳楚威王想用重金聘為相,但他卻不去,後「終身不仕」,自甘於「隱君子」的卑微地位。莊子的代表作是《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3部分。其中《莊子應帝王》的主旨是講政治,即治天下,應帝王本意為順道無為而治的帝王。莊子通過寓言來強調「無為」的重要性。篇中最著名的一個寓言就是「渾沌」。(楊國榮,2007)《莊子》是道家重要經典著作,到魏晉時成為玄學的「三玄」之一,玄學、佛教、道教及宋明理學較多地吸取了其中的思想。它對後世的政治影響也很複雜。其自我陶醉的人生態度為歷代失意知識分子所崇尚;而歷代統治者也較多地取其思想。《莊子》在文學上也有極高的價值。它那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創造性的寓言,辛辣諷刺的筆調,生動逼真的描繪,豐富多樣的句式和辭彙,在中國散文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記(于丹,2007)。現代東西方的科學家很注意研究老莊學說對量子物理、混沌理論、環境保護的積極意義。3、黃帝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為他開啟了中國文明的新時代。黃帝被列入道家重要人物,主要有3個原因:①據說道家思想來源之一是黃帝的《歸藏易》,伏羲觀察八類自然現象創立八卦《易》,而黃帝把他發展到了64卦的《歸藏易》;②黃帝是垂拱而治的榜樣,而無為而治正是道家的理論核心,據《周易·繫辭下傳》說:「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③道家重要學派稷下「黃老之學」,興起於戰國中後期田齊,由於田和誅姜王自立為齊王引起了社會的反抗,為消除叛逆纂位的指責,田齊抬出自已的祖先黃帝和老鄉老子,政治上大力推行黃老政治。黃老之學興于田齊,盛於西漢前期,並成就了齊國近百年的霸業,創造中華第一個也是最長的文景盛世。在戰國中後期出現了諸多依託黃帝所著的書,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有12類26種之多,其中的道家類著作如《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歸藏》等,這些書大多亡佚。特別是亡佚後又失而復得的《黃帝四經》(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則記有黃帝的一些言論(陳鼓應,2003)。4、其他道家人物道家思想其它的代表人物還有人文先祖伏羲、神農,戰國前期有姜子牙、管仲,戰國時期有列禦寇、惠施、呂不韋,以及「稷下黃老之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慎到、田駢、環淵等,法家申不害、韓非子等;西漢黃老政治的代表人物有陳平、張良、曹參,後世還有諸葛亮、劉伯溫等(陳鼓應,2001)。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齊國的賢相,著有《管子》。管子思想帶有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因此也被列入道家。《管子》原有86篇,現只有76篇。呂不韋(約公元前292年~約公元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秦國相。呂不韋是個雜家,但以道家為主,其門下3000學士著《呂氏春秋》,高誘在《呂氏春秋》序中說該書「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但該書現列為雜家(陳奇猷,1984)。環淵(生卒年待考),楚國人,稷下學宮的創始人之一。環淵為老子弟子,從楚至齊,為輸老子道家思想入齊第一人。孟子遇到不排斥仁義的環淵,於是兩人成了「忘年交」,孟子也從環淵處習得了一些道家思想。《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提到的環淵所著「上下篇」,郭沫若認為這實是指《道德經》上下篇,乃環淵所錄老子之遺訓。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戰國時趙國人,稷子黃老之學重要代表,著有《慎子》42篇,現存有《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5篇。田駢(約公元前370—前291年),又名廣,一名陳駢,戰國時人,齊國臨淄稷下道家學派的中堅人物。史稱他好高議,「設不為官」。《漢書·藝文志》道家著錄《田子》25篇,均已亡佚。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戰國時著名學者,著有《韓非子》,書中有《解老》、《喻老》兩篇,這是有文字可查的流傳至今的第一部注釋《老子》的著作。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也是道家重要人物,韓非子「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史記·老莊韓非列傳》)二、道家的主要治國思想學習老子《道德經》最困難的是對道的理解。關於道的理解,有說8種意義,有說4種意義。筆者將其歸納為兩種含義:首先,道是天地之源、萬物之母、生命之始,我們簡稱為「母體道」,其來源於原始社會創世紀神的崇拜;其次,道是運動之理、運行法則、自然法則、終極規律,我們簡稱為「規則道」,來源於遠古巫師的先知預言。《道德經》81章分為兩大部分,1-37章為道經,講述道的理論;38-81章為德經,講述人類的行為倫理規範,其中道經是德經的基礎,德經是應用道經的結論。依據重點突出又簡潔明了的原則,我們將道家治國思想歸結為八個觀點:道經觀點三個(道生萬物、道法自然、道常無為),應用道經的德經觀點5個(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君無為而臣有為、不言之教、為而不爭),其中「無為而治」是道家理論的核心所在。1、道生萬物,道家的宇宙觀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之本、天地之源,萬物之根、人類之始。《老子》第25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意是說: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老子在後面進一步說明了道生萬物的思想。《老子》第42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意是說,道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句話是上古玄語,不同的人解釋不一樣,一般來說一是太極、太一、原子、細胞等宇宙萬物的基本單位。老子還闡明了道的兩種形態「有」和「無」。《老子》第1章曰:「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大意是說:「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它們是玄妙又玄妙,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老子進一步闡明了有生於無的觀點。《老子》第40章又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為: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莊子進一步繼承了老子道是宇宙之本、萬物之源的思想,《莊子》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值得說明的是,道家道生萬物、有生於無等思想,受到了當代西方天文學、原子物理、量子物理、自然哲學等多學科專家的熱烈追捧。但西方科學是一種構成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萬物由原子或基本粒子所構成。中國哲學是一種生成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萬物皆由一種無形的存在者所生,這是老子哲學與西方的不同。2、道法自然,道家的自然觀老子不僅認為道是萬物之源、道生萬物,而且認為道是自然法則,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第25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句話是千古不易的密語,也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從古至今中外,無數人都作過闡述和解釋,但釋者角度不同理解也炯異。我們在參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此注釋為:人要效法地,因為大地承育了人類;地要效法天,因為天覆蓋孕育了大地萬物;天要效法道,因為道化生了天地萬物;道要效法自然,因為道是自然運行法則。其實,這4句話闡明了道家天地人合一的辨證準則。老子進一步說明自然道是最大的道。《老子》第25章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大意說: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但是,在宇宙四大的順序中,道最大,是大中之大。老子進一步闡述尊自然道就是珍貴的德。《老子》第51章曰:「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大意為: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老子更進一步提出了「大順自然」思想,所謂大順是指飢來吃飯、困來睡眠這類順自然的事情,這樣的順自然就叫做大順。《老子》第65章曰:「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大意是說:反樸歸真的法國方式的道理又深又遠,讓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朴,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老子還闡述了輔其自然的思想。《老子》第64章曰:「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大意為: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輔順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清末道家大師高筵第曰:「天為積氣,氣有盛衰,而萬物消長,運數隨之,自然之理也,故取法乎道。道者,循其自然之謂也。」由此可見,老子倡導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順其自然、大順自然就是最大的道,也是珍貴的德。但老子並不是完全被動的順應自然,也提倡輔其自然,輔順自然萬物。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科學指導,自然天道最大,人道應順從天道,惟道是從。也為當今世界樹立以自然為主的生態倫理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對道家的這一思想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 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以及兩者潛在的一致」。(卡普拉,1999)3、道常無為,自然道的最大特徵「道常無為」是道家學說的理論基石,是自然道推廣到社會道的紐帶。老子思想來源於伏羲觀測自然的八卦《易》、神農探測自然的《連山易》、黃帝利用自然的《歸藏易》,其特徵就是原始自然崇拜。老子在對自然崇拜的基礎上,憑著他對自然的一種特殊情感、一種特殊理解、一種特殊觀察,認為自然道的最大特徵就是無為,自然道的常態就是無為。道常無為是一種簡略說法,通常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第37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道無為思想,是老子哲學思想精華中的精華,也是道家學說的重中之重,因此,歷代習道者、研道者、注道者都對這句話大動腦筋,以求全面客觀的解讀。在參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我們對這句話註解為:道化生天地萬物,任其自然生長,而不加以干涉,其表現是無為的,但從道化生萬物的結果來看,有金、木、水、火、土之變遷,有春夏秋冬之四季調配,沒有一樣不是生機有序的。因此說,道表現無為,結果有為。英國生物學家、科學史家、兩次諾貝爾獎得主李約瑟博士,認為:「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正是『為』字的翻譯。所有的翻譯家和評註家都把「為」字原原本本的譯成「行動」,於是道家最大的口號『無為』就變成了『沒有行動』,我相信大部分的漢學家在這一點上都錯了。無為在最初原始科學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適的事不強而行之,勢必失敗的事不勉強去做,而應委婉以導之或因勢而成之。(李約瑟,2003)」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說:「西方人常常把道家的『無為』解釋為『消極』,這是非常錯誤的」。他認為:「『無為』不是戒絕活動,而是戒絕某類活動。道家區分了兩種活動:與自然和諧的活動和反自然的活動,『無為』是戒絕反自然的活動」。(卡普拉,1999)美國漢學家艾蘭教授在《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的本喻》中概述說:「『無為』正如水之所為:它缺乏意識不能有『行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不需任何人為的努力……其是『無為』的一個側面,由於『道』也是基於水的意向,故『無為』亦是『道』的體現。」(艾蘭,2002)道常無為反映了道家的一個基本信念,那就是要信任自然本身的活力,自然本身會協調很好的。自然界是深奧不可測的,是充滿活力的,遠遠超過人的智力和理解力。莊子、管子等也都提到種種自然現象,日月風雨山河,天地萬物,它沒有一個是有意識的神或者人,有意識地安排的,它如此和諧,如此完美,這種和諧完美不是人的智力能夠窺測萬一的,所以在這樣偉大的智慧面前,人憑什麼還相信自己渺小的智慧,渺小的智力,渺小的計劃能力、預測能力、行動能力。要信任自然,要謙卑,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原則。其實道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指出了自然中普遍存在自我調節現象,現代系統科學已經從多種角度證實這種自組織現象。現代系統科學3位自組織理論大師,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普里高津、協同論創始人哈肯、突變理論的創始人托姆,都在相關著作中認為,其理論與中國道家樸素的自組織思想是吻合的。4、無為而治,老子的政治法則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老子》5000言,其主要內容都是談政治,這個政治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道常無為等觀點的論述,是為了從自然道向社會道的過渡中,邏輯的、合理的得出無為而治的結論。所以,有的學者認為老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政治思想,他以自然之道來介入政治。老子認為應該用自然原則來處理政治問題。無為而治為什麼就好呢?老子沒有解釋,他只是提出自然本身能夠協調得很好,自然界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那麼依此類推,社會生活本身你如果不去管它,它也能協調得很好。因此,一般認為,老子社會道的無為而治,來源於自然道無為的邏輯推理,但這種理解其實拐了個彎。有沒有更好的解釋呢?我們在對老子思想前後貫通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解釋。前面說過,道有兩種形態,就是有和無,並且有生於無,因此,「無」也就是道的意思了,「無為」也就是順道而為的意思,「無為而治」就是順道而治。這種理解可能更合理些。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因此,老子對無為而治的闡述很多,包括正的反的都有。《老子》第57章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8章曰:「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21章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意思是,統治者如果能把各種教化、知識教育、道德丟到一邊,百姓自然而然地就會具備應有的品德,無為國家自然而然實現大治。《老子》第28章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以不智治國,國之福」。老子對統治者擾民、掠民的行為極為痛恨,《老子》第75章曰:「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莊子·天道》說:「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帝王無為而天下功。」《莊子·知北游》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管子·心術》提出了「無為之道,因也」。《慎子》也大力倡導「君道無為」、「大君任法而弗躬」、「臣事事而君無事」等觀點。《文子·道德》說:王者「執一無為,因天地與之變化。天下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西漢黃老政治的源頭人河上公說:「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不勞煩也……無為之治,治身治國也。」清末高延第認為「無為而治」,就是要「循自然,無妄作。」《淮南子》還對「無為」作了新的解釋,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反對離道而妄為,主張循理而舉事。5、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的治國法則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重中之重,但無為而治又容易被教條誤解成無為、不作為,為此,老子又引申提出一個順勢而為治國思想,這就是著名的「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的意思是說治國之道就像煎小魚一樣,不能經常亂翻動,不然小魚就被你攪得稀爛,而是要依據規律,使用巧力順勢而為,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促使其變化。《老子》第60章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大意為: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不要頻繁翻動導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用道治理天下,鬼怪起不了作用,不是鬼怪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怪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怪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這裡鬼怪指以道治國的意外負作用。「治大國若烹小鮮」是一項治國之術,許多帝王都喜歡親自注釋這句話。唐玄宗註:「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宋徽宗注說:「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類似。「治大國若烹小鮮」對中國的官治影響也很大,如蘇軾在給皇帝的諫言中說「願陛下安靜以待物之來,然後應之」,就源於老子的治國法則。柳宗元以種樹喻治民中有一段精採的議論說:「官命促爾耕,勸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豕,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這種做法,表面上好象愛民,實際上是害民。清人高延第總結宋明的歷史教訓時說:「宋明之季,冗費日增,苛政日廣,條制日煩,民氣日囂,盜賊外患因之而起。觀宋明兩神宗以後,政績敗亡,如出一轍,老子之言,可謂深切著明矣,豈僅為衰周末造言之哉!」美國的里根總統所代表的保守派崇尚無為而治,反對干涉主義,他的名言是:「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就是問題所在。」這是他在第一次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的治國理念。里根總統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話,來闡明施政綱領。6、君無為而臣有為,黃老道家的治國法則黃老學派是應用黃帝和老子學術的一個學派,也是道家的一個最重要學派,在戰國後期稱黃老之學,西漢時稱為黃老政治。黃帝作為人文聖祖,不僅是垂拱而治的楷模,也是法治的榜樣,因此,黃老學派是一個道法並用的學派。包括黃老學派在內的後世道家繼承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分而用之,倡導「君無為而臣有為」。這種提法不僅含有順勢而治的思想,還含有分權、法治等思想,與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差別很大了,也可以認為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發展(熊鐵基,2001)。黃老學派首次把道家理論用於治國實踐,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驚天泣地的治國業績,成就戰國時田齊近百年的霸業,開創西漢70多年的文景盛世。黃老學派不僅僅倡導「君無為而臣有為」思想,還倡導法治,「大君任法而弗躬」,這其實類似近代的君主立憲制,可惜這種實踐和研究後來讓獨尊儒術中斷了。戰國時稷下黃老之學的重要學者慎到,不僅鼓吹君無為臣有為,而且倡導君只管立法權。《慎子·君人》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慎子·民雜》說:「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道家後世最大代表之一的莊子,也在有意無意之間割裂、化解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倡導君無為而臣有為。《莊子·在宥》曰:「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篡的《淮南子》,是漢初黃老學的理論總結,它繼承了道家的無為政治,提出「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思想,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韓非子是第一個有文字可查併流傳至今的注釋《老子》者,他在《韓非子·解老》中說:「人君無為,臣下無不為」,「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文子亦倡導君主法治,《文子·道德》所言「聖人法於天道」、「君道者,非所以有為也,所以無為也」。《文子·上仁》曰:「人君之道,無為而有就也」。7、不言之教,道家的德治法則「不言之教」是老子的以德治國思想,也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在德治上的具體應用。在老子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或聖人習得了道的真謗,以無為的原則統治天下:「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謂「行不言之教」是說萬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說不作,或作而後說,往往都是徒費唇舌而已。《老子》第2章曰:「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大意說: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老子》第43章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大意為:「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老子進一步運用無為原理,強調不言之教就是最大的德。《老子》第38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大意為: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失德,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傳世本《文子·自然》說,「王道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謂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執一無以為保,反本無為」。8、為而不爭,道家的處事法則「為而不爭」是道家的人生信條,也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在為人處事上的具體應用。所謂「為而不爭」,是指做事要儘力而為,且在名利面前持平常心態,不與人攀比,不妒賢嫉能。在老子心目中,理想的聖人習得了無為之道的真謗,他們能清靜寡慾,多做少說,為而不爭。《老子》第81章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大意為:天之道,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有所作為,但不要與人爭辯,不要在眾人面前,表現得過分好強。老子還闡述了「為而不恃」的觀點。《老子》第10章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意為: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老子》第77章曰:「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大意為: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道家為而不爭的處事信條,對後世影響很大,「吃虧是福」就很流行。為而不爭是一種大智慧,也是一種大境界,其實質就是一種與人為善,就是對他人的一種寬容。有些人爭強好勝,卻常常事與願違;有些人不爭不搶,而常常坐享其成。這正應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三、道家的養身養性觀一般來說,道家理論有兩大內容,一是治國理論,二是修身養性理論。老子曾誇「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美德。司馬遷說老子活了160歲以上,就是因為會修道養壽。《史記》曰:「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道家修身養性同樣信奉「無為」的信條,我們僅簡單的介紹幾個主要觀點。1、上善若水《老子》第8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大意說:高尚的善像水一樣,水處在眾人討厭的低洼處,居下不爭,滋養萬物,默默無聞,而且博大寬容,藏垢納污,包容一切,因而水性接近了道,得道之人像水一樣,老子借用水的品德來像征、描述道的風格。《老子》第60章曰:「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大意為:江海處百川之下,故百川歸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一切河流的總匯,百川歸之而為水王。《老子》第78章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大意說: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2、清靜寡慾《老子》第45章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大意為: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老子》第16章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大意說:儘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複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老子》第19章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大意說: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老子》第37章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大意為:萬事萬物清靜而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老子》第57章曰:「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3、甘為人下《老子》第66章曰:「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意說,聖人若想出眾人之上,必定要使自己的言談謙恭而退居眾人之下;若想在眾人之先而領導他們,必定要將自身利益退置於眾人之後。因此聖人雖居上,而民不覺其沉重;聖人雖居前,而民不以其為妨礙,天下人樂於擁戴他而不厭煩。因為他謙下不爭,因而天下沒有與他競爭的。《老子》第7章曰:「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大意說: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老子》第68章曰:「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大意說: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老子》第67章曰:「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大意說: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4、樹立誠信《老子》第17章曰:「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大意為: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老子》第38章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大意說:「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老子》第49章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大意說: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老子》第63章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大意為: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而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老子》第81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意說: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深耕
※【道家養生講座】第二二講 道教內丹學的發端
※道家養生「龍門寶鑒"上冊主要內容介紹
※張德文的文件夾【道家道教】1
※道教和道家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