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舜徽例談如何學孔子

張舜徽例談如何學孔子*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聲名最洋溢、影響最長遠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學說,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去研究和重視。長期以來,孔子被封建統治階級捧為毫高無上的「至聖先師」,作為麻痺和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成了愚弄和欺騙人民的偶像。即以辛亥革命以後而言,如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仍都捧出孔子來做招牌。一九一六年,康有為上書北洋政府,建議定孔教為「國教」,並列入憲法。由於一些封建思想很濃厚並有政治野心的人,始終抓住孔子不放,直接阻礙社會進步,危害很大,於是倡導民主與科學的《新青年》,進行反對封建舊文化的鬥爭,首先便是反對孔教。「打倒孔家店」的呼聲,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戰鬥口號;反孔輿尊孔的鬥爭,成了新舊文化鬥爭的主要內容。

  我們今天不能像五四運動時代「打倒孔家店」的氣焰一樣,全盤否定孔子,把他說成一無是處,必盡去之而後快。我們必須平心靜氣,把他看成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而考察其得失。找出他一生言論、行事中哪些東西是好的,是值得今天借鑒的;哪些東西是不好的,在今天是應該進行批判的;這才是評價歷史人物比較客觀的態度。他的言論、行事,由他當日的學生記錄成冊,編為《論語》二十篇,是最可信賴的真實史料。

  孔子既是兩千幾百年前的大教育家,他的那種「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的精神,可為後人借鑒之處很多,擇其最重要的歸納起來,可分四方面來談:

  (一)強調主觀努力,在求知的道路上鍥而不舍。

  孔子一生,重視知識的積累,並能學習不懈,精益求精。他本人也承認「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見《論語·述而篇》)。並自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篇》)。從他一生求知的實踐中基本上也是這樣做的。又顧慮到已經取得的知識,經歷時間久了,恐其容易忘掉,特別提出「學而時習之」的治學方法。認為過去既已學過,便有必要經常溫習它。所以他又說:「濕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篇》)本來,溫故和知新,是兩回事,但有它的聯繫性,必然要在溫習舊有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發現新事物的重要,從而研究它,接受它,成為知古知今的學者。有了這一教導的方法,才夠得上居人師之位。孔子這一啟示,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

  (二)強調學習與思考應該並重,不可偏廢。

  孔子平日重視學習外,又特彆強調思考的重要。他曾經著重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認為徒學而不思考,必致昏昏然無所領會,假若祇空思冥想而不學習,便會專憑臆測妄斷,走上危險的道路。他曾經總結出一個經驗道:「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篇》)這卻指出了積極學習的重要!後來《荀子·勸學篇》所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便是繼承孔子這一教導向前發展的。宋、明理學家們空談心性,主觀唯心的話多,彼此駁難,互相攻擊,爭論不休,莫衷一是,乃是思而不學的結果。他們平日雖十分推崇孔子,推尊為不祧之宗,但他們這種偏重於思的治學方法,距離孔子所提倡的學風太遇遠了。

  (三)提倡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勤向羣衆請教的精神。

  孔子在學習方面,總結出一些好的經驗,既強調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篇》)的老實態度,要求人們不要強不知以為知,提倡不裝懂、不自欺欺人的作風。還主張看問題不要固執個人成見,防止主觀片面。所謂「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篇》)。這是羣弟子所推服的,所以特別把它記下來,用為處理問題的表率。同時孔子又強調態度要謙虛謹慎,經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勤於向羣衆求教。他平日既抱著「多聞闕疑」的態度,絕不強不知以為知;又實行過「人太廟,每事間」(《八佾篇》);仍然感覺到自己知識的貧乏,而歸結焉「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子罕篇》)。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篇》)這便深刻體味到自己的不足,必須老老實實地向羣衆學習。特別對於後起之秀,寄以厚望,加以愛護,他曾感歎地說過:「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又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篇》)的風尚,使新生力量,不斷壯大,成為有用之才。如果沒有闊大的胸懷和氣度,是不可能有這種見解和作風的。

  (四)提倡少說多做、刻苦自立、不急於求人知的風尚。

  孔子平日主張多做實事,少說空話。既提出「為之難,言之得無認乎」(《顏淵篇》)的論點,又說:「君子恥其言而遇其行。」(《憲問篇》)又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篇》)對那些專說空話、不務實際的人是十分瞧不起的。另一方面,對那些處境艱困、奮發自立的人,則又竭力表揚和鼓勵。在他的學生中,最器重的是顏回,稱許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這對當時貧困的年輕而有志學習的人,確是一種激勵。孔子又著重指出:「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篇》)又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憲問篇》)這卻指出了個人如果有志向學,便不要追求衣、食、住的優厚,而應該把志氣提高些。至於有的人懷才不遇,唯恐不被社會所重視。孔子又強調:「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町知也。」(《里仁篇》)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篇》)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篇》)有了這一系列的言論,足以警勵多士了。但在他的羣弟子中,仍不免有人時常發牢騷,說怪話,認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才,而被埋沒了。孔子針對這一情況,直接指出:「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先進篇》)意思是說:你們平日總覺得役有被人知道和重視,如果一旦有人知道你,重視你,而想任用你,你將用什麼辦法去致用呢?這仍然是諄諄誨導之意,對當時和後世有志於學的人,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上四點,祇是從孔子平日「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的角度總結出來的主要內容,也就是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大教育家的重大因素。這四方面的內容,都是可以古為今用的至理名言。我們如果真能以之為借鑒,照他所說的這些理論,躬行實踐,對於修身、治學,都有好處。這才是真正信奉孔子的教誨,而受益很大。試看兩千多年來,諷誦孔子言論的人確很多,實行孔子教誨的人卻極少。我們今天,既要打破被歷代帝千神化了的偶像崇拜的觀念,又要拋棄那些他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一系列言論;披沙揀金,從庸常事物中找出一些積極的有用的東西來,還是很有意義和作用的。所以目前談到孔子,仍不能全盤否定,道理便在這裡。

  *原文題為《群書辨惑二十講·十四、尊聖辨惑中》

推薦閱讀:

孔子墓會不會被(考古)?
孔子為人類做出「十大貢獻」
75、繪事後素:為什麼子夏說的「禮後」二字給了孔子很大啟發?
孔子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
孔子的言論中,哪句話最有道理?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