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茶文化——廣東吃茶文化的代表
廣東吃茶文化以潮州茶功夫最有代表性:
一 「功夫茶」及其盛行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功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
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閑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縣長」)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騷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在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處女泉。」
二 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制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功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志之烹製法。」功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沖,也全功盡廢。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須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沖、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高沖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沖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沖點——講究「高沖」、開水從茶壺邊沖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沖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沖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嘗,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推薦閱讀:
※中西方party派對的差異?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28
※留白的精神,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些許思索
※文化凈化心靈
※《文化苦旅》4—杭州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