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藍皮書發布:社會思想矛盾對教育的投射明顯

  會議名稱:2015年中國教育藍皮書新聞發布會

  會議時間:2015年4月20日

  會議地點:北京理工大學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馬暉:首先,歡迎大家來參加2015年中國教育藍皮書新聞發布會,我是發布會的主持人馬暉,我是《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在場的很多老師都是老朋友了。當時研究院的朋友跟我談到讓我做藍皮書主持的時候,我還是比較興奮的,因為我跟藍皮書的時間也比較長了,五年前第一次接觸藍皮書,三年前、四年前是作為作者,今天作為發布會的主持人,一起看到了藍皮書的過程,今天非常高興作為主持人跟大家看看2015年《教育藍皮書》的情況。首先介紹一下今天的與會嘉賓,他們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市場營銷總監、皮書研究院執行院長 蔡繼輝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 王烽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教授 文東茅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主任 郭開元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劉明興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後 田志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究員 楊旻

  還有幾位老師,他們雖然不是藍皮書的作者,但是也長期關注藍皮書,他們是北京語言大學的謝小慶老師,還有程方平老師、袁桂林老師、袁連生老師、盧干奇老師、儲朝暉老師、史靜寰老師…(略)

  還有很多媒體同仁來參加藍皮書的發布會,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謝謝大家!

  馬暉:旁邊這位就是主編黃老師,21世紀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跟大家打個招呼。

  黃勝利: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馬暉:下面是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老師,我跟王老師認識很多年了,中國教育到底改得怎麼樣了,我們聽一聽王烽老師的見解,有請王烽老師。

  王烽:本來應該由楊東平老師做這個發言,對2014年的教育改革發展情況做一個總體的回顧。因為楊老師有事來不了,所以編委會委託我來代替楊老師發言。

  我想了很長時間,2014年的教育發展和改革情況怎麼去回顧?時間所限我不想講的太具體,一個一個去舉例子。確實改革有很多動作,發展有很多成效,也面臨很多問題。我想換一個角度,就是從教育外部看教育改革發展,2014年教育改革發展大環境的一些變化,不僅影響到了2014年,而且會深遠影響到未來若干年。2014年在國家層面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產生了、或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幾件事都是國家大事,也都可以跟我們教育聯繫起來。

  第一個變化:政治的新生態。

  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上台執政以後,努力構建政治的新生態,我們都可以感覺到,教育領域也感覺得到。首先就是強調核心價值觀教育、強調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前所未有地重視。在課程領域,在教學領域,都有相應的一些動作,比如對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的修訂,各級教育教材的修訂,還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增加等。其次是對教育公平的改進,這屆領導集體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擺在突出的位置上,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動作,在一些常規的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框架內加大了力度。比如全面改造薄弱校工程,去年投入350億進行改造農村西部貧困地區的薄弱校;還有為了增加貧困農村地區考生上重點大學的機會,把重點大學向貧困農村地區定向招生名額從3.5萬增加到5萬人。這些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的動作,跟我們黨和政府把社會公平正義放在突出位置上是有密切關係的。再有就是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通過反腐敗和反四風,一批教育系統能夠貪官被查處,我們初步感覺到了教育系統風清氣正。

  同時,在新的政治文化生態下,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核心價值觀教育。核心價值觀是很好的東西,我個人特別認同這24個字,社會公眾也都認同,但是核心價值觀教育怎麼樣能夠跟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跟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協調起來、結合起來,變成活的教育,這是新的政治生態下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僅靠灌輸和背誦只會讓學生厭煩。另外,教育系統的反腐,黨風廉政建設是有成效的,但具體到部門發的一些規範性文件,是否有的動作、有的辦法有過了的地方?比如說對於高校科研經費的管理,高校科研經費使用存在一些腐敗問題,治理是應該的。但是目前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校教師都把科研經費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因為財政撥付的工資太少了。在財政工資不增加的情況下,把教師通過科研賺取收入的渠道堵死了,把教師的科研勞動應獲得的一些報酬管住了,這是不是能夠調動廣大教師從事科研的積極性?是不是有利於提高我國科研水平?我想這也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變化:經濟的新常態。

  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常態,這個新常態不僅是速度的,而且是動力的、是結構調整方面的。無獨有偶,教育也面臨著這樣的新常態,隨著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教育數量規模擴張的速度開始降低,同時它的質量需要提高,結構需要調整,教育進入了一個內涵式發展,提高質量,促進多樣化,增加選擇性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我們把這種情況也叫作教育的新常態。在這個新常態下,教育快速發展留下的問題、質量發展的短板我們有時間回過頭來進行彌補。比如說德育、體育、美育,過去的一年也有很多政策文件和強化的辦法。在教育新常態下,慢教育、慢生活,這種理念開始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學生、家長的內心,教育回歸生活,學校回歸社區,在不少地方都取得的很好的進展。我想具體的例子我都不舉了,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另外,適應經濟新常態,需要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最明顯的標誌是去年國務院出台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六部委聯合發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體現出來。過去,每隔幾年都會發一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國務院的文件,促進了這麼多年,職業教育還是弱勢,還是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的問題在哪裡?我想這個文件也涉及到了,比如「政府推動、市場引導、行業指導」的治理框架,和校企合作、產學融合的辦學思路。那麼這些年的困在哪裡呢?我想還是困在了政府職能轉變這個問題上。管職業教育和管普通教育,是不是一樣的去管?這次能不能突破?這就涉及到第三個變化。

  第三個變化:全面改革的新格局。

  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同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開了四中全會。全面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翼。在這個改革的新格局下,教育體制改革其實面臨著一個非常不同的環境。關注教育改革的人,有可能感覺到教育改革點還不多,力度還不夠大,有點波瀾不驚的感覺,但是整個國家治理正在孕育一場深刻變革,我覺得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頂層設計、全面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最明顯的就在於法治政府建設、政府職能的轉變。我們知道,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其實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統一開放公平有序的市場體系。這無疑會帶動政府對於教育職能的轉變,同樣有利於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統一開放,公平有序的教育體系。教育部袁部長在2014年年初的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把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當作會議的主題。這個變化我們可能還感覺不明顯,但是各級政府,各地政府,現在正在抓緊制定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還有一個負面清單。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取消和下放審批權、轉變管理方式。這就有望解決長期以來政府職能轉變不過來的頑症。

  其次是確定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點。突破口就是考試招生改革,國務院發布了文件,確定了路線圖,並選擇上海和浙江兩地試點。國務院的實施意見是頂層設計,它的實施、難點的突破還是需要地方政府高等學校去實現,去完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考試招生最全面、最深刻的改革,中央希望它「牽一髮而動全身」。另外一個改革的重點是管辦評分離,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教育體制改革思路,以後所有的教育體制改革我估計都會沿著這兩個改革的思路來設計和推進。管辦評分離是政府處理政府、學校和社會關係的一個總的指導思路。

  最後是改革以地方和學校為主的格局更加鮮明。教育規劃綱要就確定了「上下結合」、「試點先行的改革思路,現在看來,改革以地方和學校為主體的趨勢更為明顯。中央搞好頂層設計,大的改革動作更加集中在地方、學校。上海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一市兩校「改革是如此,北京市解決小升初擇校問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改革也是如此。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地方高校轉型。如果是退回15年去,退回20年去,地方高校轉型肯定會是一場大刀闊斧式的變革,當時高校合併就是這麼搞的。但是這次高校的轉型絕對不會模仿高校合併那種急風暴雨式的路子,而是在建機制,重在引導,而且不定數目,不給具體學校壓任務。在今年年初袁部長的年度會議講話中,已經明確了這個思路。

  第四個變化:國家發展新戰略。

  去年一年,中央為制定了一系列新戰略,搭建了國家發展的新格局。我們耳熟能詳的,一是新型城鎮化,去年3月份國務院發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二是信息化,中央成立和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三是「兩帶一路」,這也是非常重大的國家戰略;三是京津冀一體化。當然,今年還發布了《中國製造20205》,提出到2025年全面實現工業化的目標。這這些國家戰略都對教育提出了新需求,需要教育去支撐,同時會對教育的觀念、格局、方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教育的發展環境,甚至是教育本身的生存方式都會產生一些重要的變化。

  這裡我重點說一下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與以往城鎮化的不同。以往的城鎮化實際上是以土地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帶動的城鎮化,在這個過程中,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人口因素,忽視了公共服務,也忽視了教育。現在要扭轉過來,以人為本,以公共服務為重點來推動城鎮化。在舊的城鎮化進程中,教育和公共服務留下了許多欠賬,留守兒童問題,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問題,融入問題,還有學校建設和規劃問題、城市大班額和農村撤點並校問題等等。在新的城鎮化進程中,教育要重點解決以前帶來的這些問題,同時要在適應和引領新的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在促進人的城鎮化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這些變化,在2014年成為熱點,但不僅是2014年發生的事情。這些變化經過了長期孕育,未來很長時間也會影響到教育改革和發展。對於2014年教育改革發展較具體的情況,藍皮書總報告中,楊老師有很好的總結,我就不多講了,謝謝大家!

  馬暉:謝謝王烽老師,從四個方面給大家分析了2014年中國的教育情況,做了一個概述。我聽著還不過癮,感覺王烽老師有一些議題也是點到為止,如果大家想跟王烽老師溝通的話,請抓住這個好機會。我個人有點想法,王烽老師提出的幾點,更多的是政府部門,其實上新常態作為經濟新常態,就是過去的發展模式受到了挑戰,從經濟數據中就可以看出來,其實是危機,是困境,其實每一次改革都是應對危機,看看這次經濟下探,政府不再那麼有錢了,政府的手不再伸得那麼遠了,會不會給我們留出一些空間?就像研究院所說的,教育在民間,如果更多的給教育以空間,給民間以空間,我想比政府單方面的更有意義一些,這才是和諧的教育生態。下面我們有請文東茅老師,文老師一直關注於中國的高考,去年我跟文老師,包括跟研究院,也談過幾次高考改革,具體的情況,招生考試升級的問題,他今年的藍皮書的內容裡面,主要看了一下這次高考改革兩個試點的情況,上海和浙江的情況,這是一個新的方向,我們現在談招生改革意義並不大,可以看上海和浙江到底做得怎麼樣,有什麼可以給未來的高考改革提供一些方向性的信息,有請文老師。

  文東茅: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好!高考改革是我們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也確實是2014年我們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我想可能在未來若干年還會是改革的重要內容,因為去年只有兩個方案,陸續很多省的方案都要出來。我是承擔教育部的一個重大項目,對高考改革進行跟蹤,我有機會到上海和浙江,跑了好多次,現在這篇文章是去年年底寫的,今天我想把這之後的一些情況再給大家做一些跟蹤的報告。

  第一,2014年啟動的改革到底改了什麼?改革的核心和基礎是什麼,改革能否成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關於改了什麼?我想不多說了,各種報告都能看到,包括考試改革,評價改革,招生改革等等,內容非常多。

  第二個問題,這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我們國家從來不缺乏改革,恢復高考以後每年都在大改,小改,這次有什麼新的內容?我覺得根本原因在於改革的思想基礎和核心理念不一樣。這次改革的核心和基礎是什麼呢?我定義為選擇。這個也不是官方的話,這是我自己的理解,我覺得這個「選擇」已經在一些地方體現出來了。我們看高考之後學生的選擇,學生在考試類別上有很多選擇,比如普通高考,還是職業高考,還是自主招生,還是三位一體,可以做出選擇。還有考試科目的選擇,還有學生的考試時間和考試頻次的選擇,可以一年考試兩次,考試機構需要全科開考。另外,高考院校,學生可以多投,一個學生可以被多所學校錄取。另外,學生可以是專業加高校的填報方式,同時選報同一個學校的多個專業,這個影響是非常大的。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說選擇性教育理念,是我省這些年推動教育改革進程中極力倡導和貫穿的教育理念。我們認為,學校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學習者、教育者不斷選擇的過程,好的學校教育,一定是在學生、學校不斷相互選擇中實現的。他也說了本次高考改革最大的支持者是學生,如果沒有學生的支持,浙江和上海的改革不會這麼順利。

  第三個問題,這次改革是否能夠真正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呢?我給大家彙報一下目前各個方面在進行的一些動作,或者說是否在動。首先看中學,我們的方案出來以後,媒體上都認為將來選課和走班制將會成為中學的一個常態,也會成為中學的一個最大的挑戰。我們實際去調研的時候,今年3月份我們去調研以後發現事實上這個情況目前離我們還有一些距離,不同的學校,態度也不一樣,絕大部分的學校還在觀望狀態,基本上還是行政班為主體,原因在於學生還沒有開始選。但是在浙江,他們已經創造出了很多可能的模式,就是所謂的4+2,5+1混班制。可能有一個星期,上午全是行政班,下午的幾節課是走班,或者5+1,有兩科都是固定的,只有一科是選班的,對中學來說也是創造性的改革,也保留了我們行政班的方式。也有人擔心這種改革會不會把中學成為專科學校,有沒有這種情況的發生?這種擔心理論上是可能的,實際上所有學校都不可能那麼做,因為學生有選擇權,既然我選擇了,你就必須開,至於你開了,我選不選是另外一回事。另外,有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了,中學的選修課還開不開,校本課程還開不開?由於學生要儘快的確定選的科目,中學把所有科目都一次開齊,這就面臨著一個矛盾,浙江規定學生並行規模不超過8門,現在選考科目有11門,如果都開的話,學校也沒有那麼多老師,學生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來選。所以其他的校本課程,選修課程,大多數都停掉了,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衝擊。另外,還要開學業指導,從目前來看,各個地方參差不齊,大學可能會主動幫助他們來開學業指導課。另外是教師和資源配置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中學最重要的就是生物教師不好,以前是高二開始上課,現在高一就開始了。中學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對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還處於選擇的迷盲階段,真正的動還沒有開始,大多數學生能夠確定一到兩門課是肯定不選的,比如物理不行,就肯定不選物理,很少有人10月份先去考選考科目,大多數先是把不選的考掉,目前的情況是這樣的。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傳統的理化生和史地政的組合,有的說超過50%,有的說不超過40%,還有的說不超過30%,我們原來的兩種組合束縛了70%以上的學生,很多學生是被迫做科目選擇的,現在解放了學生的生產力,所以學生是很支持的,幾乎沒有學生是反對的,當然有個別的學生,如果各科都很好的話,這種選科對他不利,當然這種學生比較少。還要了解高校和專業,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還有是考試之外做什麼?現在我們都強調選考科目,其實還有大量的綜合素質評價,怎麼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怎麼得到高分?中學還沒有任何概念,中學更沒有概念,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挑戰,現在學生還沒有完全動起來,但是壓力已經存在。另外是奧賽是不是起死回生?我們覺得可能是暫時的情況,今年是第一年,也許後來高校通過其他方式,我們也不太希望奧賽能夠回到原來的狀態。另外,綜合素質怎麼評價?這些問題都是需要特別討論的。

  對於高校來說,我們原來以為對高校的影響不太大,因為離高校很遙遠,我們在北京感覺不到,但是在浙江我們感覺到高校的壓力是非常緊迫的,他們甚至於感覺到高校的影響比對中學的影響還要大。其實已經涉及到全國,浙江公布了所有高校在浙江選考科目的範圍,涉及到一千多所高效,兩萬四千個專業,他們是一個點帶動了面。最大的焦慮來自於高校冷門專業的焦慮,以前因為有高校加專業的方式填報志願,哪怕招不到學生,但是有調劑過來的學生,這樣學生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現在冷門專業可能就招不到人了,或者招到的人,分數非常低。而且有些新建的院校,以前我們走綜合化的道路,那些新建的學科都是比較弱的,怎麼對待新建學科?是不是砍掉這些學科?對高校來說,對專業來說,不是困難的問題,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很多專業將不復存在,這個問題浙江已經意識到了。所以有很多高校開始主動出去招生,浙江編了一本書叫《教授帶你逛專業》,在媒體上介紹自己的專業,編了一本書出來,很多學校派老師到中學去上課,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另外,學會招生,三位一體招生是學會招生很好的方式。另外還有打雷招生,專業建設,學科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等問題。

  對於考試機構來說,他們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我們覺得高考應該改,但是現在改革的先行者,浙江和上海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人人都希望這個改革是非常完備的,但是誰也不是先知,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問題,所以壓力非常大。考試機構要出兩套試卷,所有科目都考試,這些問題都給他們提出了非常大的難度。選考科目和選考要進行質量的控制,還有綜合評價怎麼做,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按專業招生,將來會出現什麼問題?都是很大的挑戰。他們更大的挑戰,不僅增加人,可能還要削減編製,所以這個問題是非常大。

  我們做一點反思,我們國家從來不缺高考改革,但是這次改革卻是攪動了一江春水,為什麼?可能是我們的方案賦予了高校和學生的選擇權,由於學生可以選擇之後,中學和高校必須去動,這是動力來源,因為賦予了學生的權力。學生有哪些權力?可以選擇科目的組合,因為有兩次考試的安排,所以要全科開考,保證考試等值性,還有高校加資源的方式,高校必須去改變薄弱專業,必須去吸引學生,學生原來是被動者,這次是主動者。這是不是足夠?我覺得不一定,怎麼調動高校的積極性?高校是不是還去招高分的學生?主動投入高校招生的動力在什麼地方?怎麼控制風險?內外部有什麼激勵?比如浙江招100個三位一體的學生,可能要花30萬,為什麼要投這麼多錢?考試機構有什麼動力?難道就是因為行政命令嗎?還是事業感,為什麼托福,SAT,雅思一個月考四次,為什麼願意考?因為有市場化的動力,每考一個人,他們能掙到錢,而我們的高考是每招到一個人是虧本的,還有什麼動力去改?高校考試機構不動的話,問題也會比較大。

  我最後的結論,高考改革如果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話,應該讓全身都主動的動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讓高考成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謝謝。

  馬暉:謝謝文老師,這應該是改革第一線的最新進展。剛才的核心觀點還是賦予選擇權,那年去十一學校,看他們走班制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太多的理解,我說你真厲害,給孩子有那麼多的選擇班,李校長說你想一想,不在乎是給多少選擇,而是在於給孩子多少自由,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又問了很多學生和老師,剛才提到對高中的影響,老師的壓力非常大,因為原來我們是滿堂灌,現在要針對每一個學生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案,對現有的公立體制下的學校是非常大的挑戰,我們此前跟北京好的學校的老師聊,他們說新課改十年,都不知道怎麼做了,現在又來了一個改革,未來十年又不知道做了。所以我們希望能通過總結上海、浙江的情況,看怎麼建立更好的改革機制,盡量多的把改革裡面的阻力化解掉,非常感謝文老師非常精彩的發言,讓我學到很多知識。下面有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主任郭開元老師,他跟大家分享的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的家庭影響因素分析,這也是調研報告的一部分,有請!

  郭開元: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在這裡先跟大家做一個說明,發表的這篇文章不是我寫的,是張良馴寫的,他正好出國到國外了,我受委託在這裡發言。

  未青年人的違法犯罪一直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我們作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長期從事開展青少年法律的研究,我們每年都做全國性的大型調查,今年也是這樣。這個課題的目的是為了深入了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情況,我們在12個省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查研究,其中調查對象主要是有三類,第一類是未成年犯,從兩個地方進行調查,一個是美國省的未成年人犯的管教所,第二是在社區服刑的未成年犯。第二類是專門學校,過去叫工讀學校,現在改為專門學校,這些學生。還有是普通學校的學生,初中和高中的,主要是圍繞未成年反作為對照,這是課題研究的整個背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兩個作者寫出來的。

  報告中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列出了四點,第一點是未成年人犯罪近幾年呈現下降的趨勢,這也是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數據的結果,比如2012年未青年人犯罪佔全部犯罪的5%多,2013年下降到4.8%,有一個數據在裡面。第二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點,未成年人的心理有幾個方面比較突出,比如說逞強好勝心理,從眾心理等等。第三個方面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趨於低齡化,這是構成犯罪主體結構推出來的。第四方面是家庭因素是影響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有多方面因素,其中家庭因素佔有較大的比例。這是在我們國家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的特點,當然不僅僅是這些,我們報告當中還有其他的方面。

  第二個方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當中的家庭影響因素。藍皮書所寫的報告當中主要是講了一些方面,從家庭因素的角度研究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必要性,第一點就是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塑造出健康、合格的未成年人。第二,家庭和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也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起點。通過社會化,未成年人可以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家庭結構,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家庭的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非常的關鍵。在違法犯罪當中,家庭的一些不良因素影響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增加了這種違法犯罪的風險性。

  第三個方面,不良因素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不良的家庭結構,主要有三個方面,在我們的社會轉型期,家庭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為第一是鬆散性的家庭結構,這種鬆散性的家庭結構主要是說人口流動,農村的人口由於城市化,到了城市,父母到城市打工以後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這種家庭結構不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因為父母和子女分離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未成年人與父母溝通的途徑、渠道減少了,有些不能得到及時的指導和關愛,會帶來一些心理的問題。第二個方面就是父母在未成年人社會化當中沒有教會他更多的技能,使未成年人在人際交往,或者安全保護等方面遇到一些難題。第三個方面就是缺少父母的必要管理,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監護,監護不到位,就會使未成年人行為的問題非常嚴重,比如說不良行為會增加,報告中說是自由散漫,也增加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第二是流動性家庭結構。未成年人不是留守在農村,而是跟著父母到城市打工,這樣的家庭結構稱為流動性的家庭結構。這種家庭結構通過我們調查也發現,跟著父母在城市生活的未成年人,在被調查的未成年人犯中佔到了9%。未成年人隨著父母到城市打工以後,他必然遇到一些社會的融入問題,這些問題對他的健康成長帶來一些影響。比如說有些家庭當中父母打工較為辛苦,疏於關心,造成未成年人的盲目性。還有在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未來務工人員的社會融入度還不是很高,使未成年人得不到足夠的服務和保障,也產生了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這是流動性的家庭結構。

  第三是殘缺型的家庭結構。這個含義是特指的,是指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去世,或者在監獄了服刑的家庭,我們在調查問卷中是這樣設計的。調查發現父母在監獄服刑的未成年人,在被調查的未成年犯中佔1.2%,本來這個群體的數量就不多,所以佔有一定的比例。還有是父母都去世的,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這種殘缺型的家庭結構,也會影響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比如說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尤其是服刑人員的子女,心理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再有是一些未成年人向社會尋求一些解脫的方式,這樣會到一些不良的場所去結交不良的朋友,出現不良的行為,所以違法犯罪的風險就會增加,這是家庭結構的三個方面。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包括兩點,第一點是粗暴型的教養方式,這種方式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在未成年人犯錯時,家長體罰孩子,使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變得疏遠,未成年人就會產生孤獨感和叛逆性,在這種情況下,暴力的方式也會被模仿,容易誘發一些違法犯罪。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在被調查的未成年犯中,父母經常打未成年人的比例佔到15.2%,遠高於普通中學生的比例。第二點是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主要是家長對未成年人採取比較鬆散的教養方法,忽略了對未成年人應有的教育責任,部分未成年犯的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致使這些未成年人在底線方面,在規則方面缺乏必要的教育和規範。

  再有是不完善的家庭經濟文化環境,作者把它分為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不健全的家庭經濟環境,比如說貧窮與犯罪的關係,還有父母的職業與犯罪的關係等等,家庭的經濟收入與犯罪的關係。比如說貧困的家庭當中,未成年人面臨的誘惑比較多,家長沒有幫助未成年人樹立起良好的金錢觀,就會使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為了滿足物質利益,而實施一些違法犯罪行為。當然,這是有理論根據在裡面的。

  第四方面是家庭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優勢和啟示。第一是通過家庭預防,這個更具有針對性,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能夠近距離,長時間的與未成年人接觸,未成年人的性格,品德都是在家長熟悉的範圍內,所以這種預防更具有針對性。第二是家庭預防更具有靈活性,也就是說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向未成年人灌輸一些理念和知識,幫助未成年人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第三是家庭預防具有長期性,未成年人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所以具有長期性。

  再有是家庭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啟示。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的預防工作,家庭預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創建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就是打破傳統的,比如說父母要引導未成年人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等。報告主要從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家長給未成年人正確的關愛,第二方面,家長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一些底線教育。再有是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包括經濟文化環境,第三方面是完善和諧的家庭結構。報告當中說和諧的家庭結構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提高婚姻家庭的質量,第二是完善和諧家庭結構,提供一定的指導和支持。

  謝謝大家!

  馬暉:謝謝郭老師,非常詳細的介紹了一下研究報告的結論。下面有請的是田志磊老師,探尋中職教育的中國路徑,去年6月份教育部發了促進職業教育的決定,職業教育一直在促進,但是不知道有沒有結果,來聽一聽田志磊老師的分析,有請!

  先請劉教授介紹一下項目背景。

  劉明興:非常感謝21世紀教育研究院給我們這個寶貴的機會,能夠跟在座的諸位專家、老師、媒體朋友一起交流一下職業教育發展和財政體制改革的一些問題。近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間的聯動和體制的構建,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體現在教育財政上,特別是職業教育財政體系上,非常的明顯。每一年的投入力度都在提升,投入的體制機制每一年都在變化,而且今年還會有重大的變化。但是既有的傳統的政策思路,我想也受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在中職免費政策推出之前,我們所的王所長就在中青報上有一篇關於中職免費政策的文章,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在那個前後我們所也對職業教育的各地區的發展,一直在做全方位的調研。當初王所長的疑慮在今天的宏觀經濟衰退的形勢之下,就變得更加的迫切。因為傳統的政策思路不管是職業教育的,甚至於對整個教育財政體系,各級各類財政教育體系,都以不斷增加財政的支出,特別是中央財政支出剛性為代價來運轉的,現在不能允許財政收入的下滑。宏觀經濟稍微的掉一下,必須要強化稅收的管控,繼續加強中央的財政集權,如果稅收征管的手段用完了,不起作用,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都要使用貨幣政策來刺激宏觀經濟。這樣做的結果既不利於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有很大的不利影響,更不利於社會公平,因為貨幣超發的情況非常嚴重,對教育公平也產生了很嚴重的挑戰。在這樣的歷史的十字路口上,我們來反思職業教育財政體制,反思整個教育財政體制的改革。下面有請田博士,他的調研經驗非常豐富,對現實問題有很深的理解,有請田博士來介紹我們所的研究,謝謝大家!

  田志磊:感謝大家,我代表我們團隊來介紹我們的報告,探尋中職教育的中國路徑。剛才劉教授已經介紹背景了,我介紹一下三個內容,第一是現狀,我們在2013年末開始,一直到2015年,前前後後去了6個省,30多個縣市,上百所學校,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職業教育的情況,發展模式,我們會把現狀進行描述,來回答一些現在的爭論。第二是挑戰來自何處,我們對於國際上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我們來看中國的挑戰是什麼樣的。第三是路在何方?因為現在的中國職業教育還在路上,改革還方興未艾,我們不能談什麼結論,只能談一些基本的主張。

  第一部分,先弄清楚一個問題,中職教育的現狀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聽到了各種各樣的情況,有負面的,有正面的,比如看新聞上有大量的有償招生,還有套取財政補助,還有較高的學生輟學率,很多學校二年級的時候學生就處於失聯狀態。還有教育政策評估結果,這是斯坦福大學和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之前的一個很有名的報告。他們發現認知水平,中職教育下降了,有各種各樣的負面報道。同樣也會有正面的,財政力度加大了,中央的專項,大量的投到了中職教育,僅中職學生資助就達到了761億。之前招生是一片混亂,很多學校招不到學生,但是免費政策實施以後,相當一部分省份有了20%的提升。這個數據是擠出水分之後的,之前的官方統計是水分很大的。有相當多的學校繼續關門,也就意味著剩下還存活的學校,生存情況大幅度的好轉。第三,無論是東部還是中西部,也都看到了很成功的模式。這是我們這兩年去的一部分地區,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好有壞,我們看到很成功的情況,比如說嵩縣,這個很有特色,每一個專業都跟某一個民辦學校,或者某一個市場機構來合辦,每個專業的合辦者都不一樣。我們也看到了「一園三校」,我們在宜陽看到了人力資源提供商的垂直一體化的嘗試,拿出好多錢開始辦中職教育。這是成功的一些,我們在東部地區也看到了,可以達到中職學校辦高職,已經到這個水平了。但是也看到了很多好的職業教育,以往很好的,而且在產業發展地區的,開始陷入了衰退,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緊密,越來越以升學為主,而不是以職業技能為主。

  我們要進行一些分析,一開始先從家庭的職業教育需求來說,很簡單,可以分為三類,主要是前兩類,學員的收益,第二是繼續讀書,但是高中的分數不夠,中職教育可以提供一個低成本的,相對容易的進入高職,進入大專,甚至是本科的機會。在一部分改革的省份,中職教育升本科的口徑已經大幅度的擴散,比如說山東,每年的中職升本科的指標翻了一倍,相當於一部分是以升學來維持的。看護教育很少,一般是比較窮的縣,義務教育可能質量不高,主要是以技能和升學為主。我們看地方政府發展中職教育的壓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每個縣辦好一所中職學校,這個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另外是產業,偏好技術教育,這肯定是不會偏好升學。東部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在珠三角地區,在江浙地區,看到了以往的中職學校都是這樣,來自於產業的壓力。在中西部地區也逐漸明顯,有一些縣,點名把某一個專業辦好。

  本來還有一個是居民的壓力,但是在現實中是不明顯的,居民壓力主要是用腳投票,因為你辦得不好,老百姓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現在的招生競爭是白熱化的。

  我們根據區域不同的特徵,我們可以總結一些基本的發展規律和區域模式,主要是四大特徵。一個是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很重要,因為在發達地區,對升學教育的需求會增加,一般還是希望孩子去讀大學。我們看到這個很敏感,有些地區收入跨過一個階段之後,職業技術就很難做了,除非能提供高質量的崗位,就是體面程度和薪酬綜合的考慮。產業特徵,還有企業的用人機制,也會有影響,對職業教育的模式也有影響。這個地區的行業壟斷情況怎麼樣,有相當多的行業用人委託人力資源公司去招聘,給民辦學校提供一些生存機會,而會影響到公辦。然後是財政能力,財政能力很重要,中央在中西部提供了中職免費和示範校,來提供一些支撐,但是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財政支持還是靠地方政府,所以在財力弱的地區,一般很難以公辦的去辦技能教育,窮的縣市一般是辦不了的。最後是制度約束,我們剛剛說的高考招生指標,這就是制度約束,會決定一個省的升學教育是不是有空間,我們在陝西省發現,幾乎沒有學校,或者區域把這個為主,但是在山東,在河南,這是非常普遍。混合所有制也極其重要,很多縣原本的稟賦不足以辦職業教育,但是因為有了混合所有制,突破了這些產業的約束。

  我們的地區特徵和中職教育模式就有這樣的對應關係,我們不具體說了。我們看到在不同的區域,由於有不同的稟賦,會有不同的結果。有幾個很典型的來說一下,一個就是神木市,可以達到普職一比一,原因是因為當地的人員產業,能提供的收入是對當地人有吸引力的,公辦的投入很多,經費給予保障。但是最近隨著神木能源經濟陷入困境,升學比重已經比技能教育更多了,升學的比就業的更多了,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另外一個重點說的是樂清,樂清是溫州的一個經濟重鎮,在產業如此發達的地方,他們是電子元件的世界生產基地,但是他們沒有好的面向企業的職業技術教育,他們的學校升學為主,會辦那麼一點點,但是辦得並不好。當地的財政並不強,財政能力有限,他們是小政府,大社會,這樣的地方財力有限,原本的模式是民辦和公辦各一半,民辦過去兩年逐漸退出,現在幾乎沒有了。樂清的職業教育模式在過去一、兩年中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我們還要關注一下民辦,我們說了民辦面臨著一些不利的情況,在過去的幾年,從關稅上看,民辦教育在衰退,已經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有一部分民辦教育生存得非常好,比如面向服務業的,我們在寶雞看到的,面對鐵城,以及護理專業的,生存得依然非常好,他們的專業非常細分,面向全球就業市場。但是面向製造業,尤其是跟地方的公辦學校的競爭關係,他們正在迅速萎縮,比如濟源,中山。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宜陽的就很成功,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宜陽的學費也漲了,他們的生源很好,所以學費往上漲,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失敗的也很多,比如說西平,招生萎縮,持續不下去了,地方政府花錢把學校再買回來,重新改成公辦。

  我們總結一下民辦和公辦之間的關係,再看他們生存的基本規律。可以總結為四種關係,公生,競爭,差異化生存和改制。他們在區域中,如果民辦學校跟公辦學校是競爭的,基本上是大面積陷入困境,只有少數掌握了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尤其是跟壟斷行業有緊密合作關係的生存良好。改制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看到了一些借辦學之名,行圈地之實的,可能會對學校帶來很大的衝擊,還有股權結構安排不當,也會帶來衝擊。

  基於現實中的觀察,我們中國的職業教育體系的挑戰來自何處?從現象層面看,我們的職業教育跟產業轉型不匹配,主要是有償招生阻礙了教育質量的提升,有些學校有一半以上的教育支出是用於招生,會阻止我們學校的資源用於質量培養,因為職業技術培養是很花錢的。第二是存在比較嚴重的資源錯配。還有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和學校盈利動機下,中職學校輪為勞動力中介。最後是中職學校的去職業技術化,東部一些原本與產業聯繫緊密的職業教育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特色。這是我們很擔心的事情,這個情況已經越來越多,在浙江地區。我們在廣東的調研中,他們也有類似的擔心,他們精細化的考量政策如何制訂。

  內在結構,所有的表象來自於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中職教育供求匹配機制的失衡是關鍵。中國的義務教育在世界上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主要的經驗就是採取教育系統主導的中央集權的模式。

  現在職業教育存在著人格分裂,理想願景中我們推崇德國模式,集體主義模式。在頂層設計上,現在採取的是借鑒義務教育,跟法國很相似,跟瑞典相似的,但是現實的格局很複雜,一些大企業採取了內部培訓,比如格力,華為,還有美容美髮,IT,他們自己花錢。但是作為中國企業主體的中小型企業,現在既不能從自由主義模式獲益,也不能從分割主義模式獲益,也不能從中央集權模式獲益。路在何方?我們沒有結論,我們可以談一些理念和主張,基本理念就尊重現實格局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促成職業教育理想願景,從分裂走向統一。基本主張,調整教育系統主導的中央集權主義傾向,超越壟斷公辦職業教育體系的「父愛主義」關懷,站在國家產業升級技能形成的視角審視公辦、民辦、混合所有制的相互關係。在頂層設計中重構職業教育公共政策動員的「發聲機制」。

  馬暉:謝謝劉老師和田博士的發言。非常紮實,很多結論都是基於對全國案例的綜合思考得出來的,剛才劉老師講的王老師的報告,這就是中國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經常是一刀切的問題,還有免費示範生,還有免費中職教育,應該更多基於地方的經驗,更多尊重地方的實際情況。最後是一個熱點報告,公眾教育價值觀的調查,原來安排的是楊旻老師去分享,她今天不太方便,所以有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羅老師跟大家分享,有請!

  羅惠文:我代替楊旻老師向各位彙報一下。在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進程中,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育評價、教育方法等諸多領域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內在邏輯價值的轉換、重構直接反映為學校教育者教育價值觀、受教育者教育價值觀以及家長教育價值觀的衝突、矛盾甚至交鋒。從教育終極性價值的維度來說,集中地表現為「為功利而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為生活而教育的價值取向」的矛盾;從教育工具性價值的維度而言,突出地表現為「應試教育價值取向」和「素質教育價值取向」的矛盾。這既是傳統教育文化與現代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延續,又是當前中國社會思想矛盾對教育的投射映像。

  在2014年12月15日到2015年1月14日,我們和搜狐教育合作,進行了2014年公眾教育價值觀話題調查。在我們問卷當中,我們篩選出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以10對矛盾命題為主,反映公眾對教育終極性價值及教育工具性價值的評價與感受。

  首先,從公眾教育價值觀回答的總體情況來看,我們對十組命題進行了贊成度的排序,公眾最看重的四項是「孩子的健康、快樂是第一位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事情最好與孩子商量著辦」、「歸根結底,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公眾最不認可的四項是「孩子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成績好的孩子長大才有出息」、「只有上名校孩子長大才有前途」、「為了不影響學習,孩子應該放棄興趣愛好」。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公眾持有比較健康的教育價值觀,與我們在現實中感到的非理性擇校攀比、對孩子的強制和壓迫等形成明顯的反差。

  我們把十組矛盾命題進行了對比,9組矛盾命題贊成度形成了組內的明顯分值落差。比較社會競爭、教育互動、學業發展三個維度,發現公眾在學業發展維度上的認識最明確、傾向性最明顯,而社會競爭維度命題的態度分歧相對比較小,甚至出現個別命題的無差別評價。

  我們分類來看,社會競爭維度的價值觀方面,綜合「個人學歷與個人能力」、「學習成績與個性特長」兩組命題來看,能力、個性、特長在社會競爭中的核心作用備受認可。「出人頭地與一技之長」組命題反映了公眾對子女等下一代的個人成就期待值。而「望子成龍、盼望孩子出人頭地」的「功成名就」型期待與「孩子將來有一技之長,生活幸福就可以」的「平常幸福」型期待,獲得了基本一致的公眾支持,與其他9組矛盾命題的分值落差狀況截然不同。這反映了當前社會公眾在個體社會成就感上存在的認知分歧,也顯示了公眾難以抉擇「為功利而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為生活而教育的價值取向」的矛盾心態。

  在教育互動維度,面對老師教育和父母教育的優先序和重要性比較,公眾在價值觀層面極為顯著地選擇了「父母」對孩子教育影響的最優地位,與現實中感受到家長們對學校教育和教師作用的依賴程度並不相同。

  在學業發展維度從「學習成績與興趣愛好」和「超前學習與順其自然」兩組命題的贊成度來看,公眾對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需求特別突出,反對因為學習而放棄興趣愛好,反對「孩子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超前學習觀念。公眾對「素質教育價值取向」的偏好與教育現實所表現的「應試教育價值取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與「學習英語越早越好」的觀點相比,公眾更認可「小時候學好母語更重要」。不過,單就「學習英語越早越好」而言,公眾還是給予了60分的贊成度及格性評價。

  雖然擇校熱、上名校仍是熱度不減的社會現象,但是公眾卻更多地低估名校對人生的重要程度,不認可「只有上名校孩子長大才有前途」。然而,「上不上名校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的贊成度分值,與其他9組矛盾命題的傾向性贊成度分值相比居於最低位,折射出公眾對名校重要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潛在認可。

  我們對公眾教育價值觀被調查者年齡進行了分等,包括90後及以下,80後,70後,60後和50後及以上。這五個年齡段價值觀對比來看,從全年齡段的價值觀變化趨勢舉例來看,隨著年齡段從「90後及以下」到「50後及以上」的遞增,被調查者年齡越長,越重視孩子小時候的母語教育,越看重老師對孩子教育的作用,卻也更認可學習成績好的重要性和從小嚴格管理孩子的必要性。尤其是「對孩子就是要從小嚴格管理」命題,形成了顯著的年齡差異,中國傳統教育所強調的「規矩」、「嚴格」觀念,隨著被調查者年齡越低,越不被看重了。隨著年齡段從「50後及以上」到「90後及以下」的遞減,被調查者年齡越低,越支持「就算成績不好,也可以發展興趣愛好」,與現實中孩子興趣愛好培訓熱的低齡化趨勢相一致。

  這次調研發現,學歷程度造成的教育價值觀的差異,明顯高於性別、年齡段等。從全學歷階段的價值觀變化趨勢舉例來看,隨著學歷階段從「小學及以下」到「雙學位/碩士/博士」的遞增,被調查者學歷越高,越看重父母對孩子教育的作用,折射出學歷教育階段的升級可能有助於公眾獲取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家庭教育。隨著學歷階段從「雙學位/碩士/博士」到「小學及以下」的遞減,被調查者學歷越低,越重視孩子在起跑線上的教育和「競爭」,反映了低學歷群體可能更容易接受功利主義的、不利於兒童天性的早期教育方案。

  人口遷移在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現象,從勞動力遷移的角度來看,父母與子女沒有共同居住在同一城鎮、鄉村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父母個體的勞動力遷移而子女未隨之遷移,二是子女作為成年勞動力的遷移。從升學教育的角度來看,子女進入寄宿制中學、大學的區域變化,也會造成父母與子女居住地的分離。

  針對就業於城鎮(含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鎮)且孩子未與之共同居住在同一城鎮的家長,分析其教育價值觀與公眾教育價值觀均值的差異,發現儘管所有被調查者都很認同「孩子的健康、快樂是第一位的」,認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差異卻反映了就業於城鎮且孩子未與之共同居住的家長,持有更為明顯的功利態度。具體來看,在縣鎮和地級市的家長比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的家長更加功利。

  因為時間有限,我的彙報就到這兒,順便插播一個廣告,我們將以「為生活重塑教育」為主題,4月25號、26號在新日航飯店舉行「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這是我們今年最大的一個活動,歡迎各位去參加,謝謝!

  馬暉:我現在做了家長之後,對矛盾心態特別有感觸,我有一次跟楊老師去山西去調研,我說不願意讓孩子在公辦學校上學,楊老師說叫幾個女孩子,在家上學,我其實特別能理解這個調研報告里很多人說的跟做的不一樣的矛盾心態。嘉賓分享結束了,下半場暢所欲言,有請到會的沒有發言的幾位老師,就前面五位老師的主題報告的某些問題,能夠發表您的感受。先從程方平老師開始。

  程方平:因為每次藍皮書我都來,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機會,另外,藍皮書的風格是偏重學術的立場,也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客觀性,所以也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我談幾點看法,一個是藍皮書這麼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也得到了包括像教育部,國務院研究政策這些部門的關注,所以我覺得藍皮書的參考價值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我想提出一個建議,我們每年的藍皮書的重點,因為剛才出版社也提到這個問題了,我們熱點比較關注,還有一些是根本問題比較關注。什麼叫根本問題,可能談得很多了,但是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其他的問題都不可能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包括我們現在的立法,監督,還有一些政策制訂的一些程序,這是要關注的。還有一個是從已經有的法,比如說《義務教育法》,我們說了那麼多年,剛才也提到義務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我們發現國內和國際上,大家都不太理解的一些現象,比如說希望工程,希望學校,既然我們那麼多錢了,政府的責任心那麼強了,在那些希望學校,到底是體制內的,還是體制外的,還是我們政府就缺那點錢,不能辦一所學校?改革開放30年,我們應該到了深刻反思的階段了,不是我們這30年都走得那麼合理,那麼科學,那麼無懈可擊。改革到深層的時候,更需要我們反思,我們既要反思100年,更要反思30年,可以有一些選題在這些方面去做。

  比如剛才教育價值觀的調查,非常好,到底是誰在影響政府以外起作用的方面?我個人認為關於公眾教育價值觀和公眾需求傾向,還不完全一樣。雖然受價值觀影響,但是還不是一級的價值觀,什麼是教育?我們的家長,為什麼給教育壓力那麼多,對教育改革的期望那麼高,我們現在對什麼是教育,其實在公眾,甚至包括我們的官員,甚至包括我們的管理者,大家還是認識不太清楚。改革開放初期曾經有過一個關於教育本質的討論,那個時候太過於政治,我們今天這些方面應該做一些深層次的討論,不是在高校的殿堂里探究,我們要讓老百姓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再談一下職業教育,你們做了很多調查,這是我們藍皮書的一個傳統,也是我們現在學界正在改善學風的一個非常好的趨勢。我對職業教育也是有所關注,我想提兩點想法,跟大家共享。首先,在我們的體制當中,不管是國務院,教育部,還是地方政府,大家在口頭上都在講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思路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包括剛才提大的去職業化,職業教育去職業化?那就是把根都去掉了。再有是為什麼我們的職業教育老在受學術性教育的影響?但是真需要結合的,國外是結合的方式,職業學校畢業的可以去普通高校,我們卻在這方面設置了很多障礙,製造了很多的牆,甚至了很多的死胡同。我前些年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有幾個不成熟的觀點,一個就是職業教育絕對不僅是教育問題,需要有四個支柱,社會、學校、企業和個人。這四個支柱,哪一個需求出現問題,都不可能很好的發展。第二是職業技術教育不是以學術性為主的,一定是以技術創新為根本的。第三是我們那麼多年講教育均衡發展,都是在講普通教育均衡發展,如果把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放在裡面,我覺得平衡性會更好。另外,我們的投入,剛才文章中也特別提到了,我們這些年有一個問題需要反思,就是示範校,普通學校搞示範校,搞得大多數學校沒法去學,示範性在哪兒呢?職業教育也搞示範校,高等教育也搞示範校,本來是為了探索,給你一定的空間,替大家探索,結果後來變成了特權。這樣的一種改革探索的方式,是不是也應該反思?所以在這些方面,我們有了很好的調研基礎,在分析方面,我覺得還要投入更大的力量。藍皮書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就是雞蛋裡挑骨頭,希望我們的藍皮書更出彩,我就現象拋磚引玉,謝謝!

  謝小慶:我覺得藍皮書本身信息量就很大了,放在手邊,可以隨時查,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今天來,聽這些報告,我感覺聽君一席話,勝讀半年書。我談一點希望,我們面臨的多年都沒有過的經濟非常嚴峻的下滑趨勢,這個問題是我們長期問題的積累,我們兩屆政府,講得最多的話題就是結構調整,調整經濟結構。去年6月,習近平說「創新、創新、再創新」,沒有創新人才,你講什麼結構調整?所以我們今天的經濟局面,我們教育是有責任的,我們30年,北大、清華、復旦,那麼多優秀的學生送到美國去,我們出了多少優秀的人才呢?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引起重視的。我希望在2016年,或者2017年的藍皮書里,就是怎麼培養創新人才,怎麼對錢學森之問做出回答,從我們教育的角度來支持我們的領導,兩任領導那麼關心的經濟結構調整問題,二戰以後,美國教育中,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審判性思維,因為這個和創新性是聯繫非常緊密的。今天在藍皮書里,無論是講高考改革,還是講加分政策,還是講超級中學,還是講職業教育,其實都和這個審判式思維有聯繫的。教育最重要的任務,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的時代,馬上拿著手機就可以通過百度獲取任何信息的時候,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發展學生的交流表達問題,主要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問題,再有是分析和推理問題。發展這些能力才是我們教育最重要的標準,這樣才能滿足經濟結構調整中所需要的創新性的人才。作為教育來講,作為教育的價值觀來講,發展審判式思維的意義不止是發展創新性人才,埃及和泰國都是所謂的民主國家,但是今天都軍管了,為什麼?跟民眾缺乏審判性思維的關係太密切了,如果不具備合格的公民,民主制度是維持不下去的。大家想一想,我們到網上看一看,我們今天的民眾素質,我們的表現會比埃及更好嗎,會比泰國更好嗎?我們發展審判式思維不僅僅是創新人才的問題了,我們教育承擔重要的任務,來培養合格的公民。我希望在2016年或者2017年的藍皮書里,能夠提到審判式思維,年輕同志也對這個問題關注一點,現在國內關注的已經很多了,比如說(王雄),他在關心這個問題,他叫兒童哲學。年輕人關注一下這個問題,希望在2016年、2017年的藍皮書里能夠包含這個問題。謝謝!

  儲朝暉:首先,參加這個會很受益,學到很多東西。我看了今天的藍皮書,比過去更藍了,內容是不是更藍了呢?我再仔細看一看。值得思考的是「教育新常態」這個詞,我們講經濟上新常態,是不是能簡單的套過來是教育的新常態,是不是存在教育的新常態?教育變化本身,是不是構成了新常態?楊老師寫的三點,能不能稱為教育的新常態?我覺得值得去深思。從我對教育的理解來說,我們從60年代看,尤其是從內在的特性,內在發展延續性來說,不能簡單的套一個新的詞,我就講這一點。

  袁桂林:今天這個會,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幾位研究者的報告,有一些是老問題,有一些是新問題,高考問題就是新問題。我有兩個非常關注的,一個是高考問題,還有一個是職業教育問題,這兩年我非常關注這些問題。剛才的報告里談到了動力,非常好,從學生的動力來考慮,還有持續性,這也是國際趨勢,讓孩子們更多的選擇,在這個基礎上設計我們的制度。另外一個就是經濟負擔,這也是應該考慮的,我不清楚這個東西在國際上,各個方面都是怎麼分擔的。選擇的問題,在中國還是一個供不應求的階段,學生選擇可能很多,但是學校提供的備選還是有限的,有多少學生選擇才開這個班,五個人能不能開班?這就是改革的成本分擔,也是經濟的動力,恐怕還是很重要的,要不然也很難持續。換句話說,我們政府對高中的教育投入還是太少了,總體的高中的經費,來自財政的經費僅僅佔一半,所以比重太少了,這是一個大問題,高中教育的立法,以及經費的投入保障都沒有,這是大問題,經濟成本是大事。職業教育這個,我聽了很受感動,確實做得很細,很好,在我們調查高中教育的角度來看,還面臨著學生怎麼看?高中要學什麼樣的教育?是進職高還是普高?還有一個分值的問題。進入職高以後,職高學生的就業,和企業的關係等等。現在的現實是什麼人進職高?是學習不好的進職高?這正常嗎?考不上普高的人進職高?這個狀況是一個大問題,不是學習差的才進職高,如果長期這樣這是一個大問題,家長就不願意讓孩子去,怕孩子學壞。

  田志磊:有分數比重點高中還高的,尤其是學生在區域範圍內就業的,這樣的不多,但是也有。

  袁桂林:但是大面積的還是標籤,職高的學生就是差生,像北京,大城市就是這樣,對職高是不屑一顧的,即便不能考上本科院校的,家長也願意讓孩子讀普高,家長要面子。再有是綜合高中,在入口的時候就分流嗎?

  田志磊:現有的財政體制決定了,這個很麻煩。

  程方平:地方給高中的錢很多,大大超過了職業中學。

  田志磊:我們去的一些縣的一中,設備比藝校還差。

  袁桂林:重慶市2012年22所實驗學校辦綜合高中,結果現在非常艱難,最後不知道怎麼交代,官員之間也有不同的意見,這個非常有意思,我們過早的分流是不是好的模式?初中畢業就選擇普高職高?這個模式是不是好的?很多問題還需要繼續關注。

  馬暉:下面是媒體提問時間,請自報家門,然後說清楚對哪個老師提問,謝謝大家!

  程方平:我再說一個問題,剛才看著時間太少的,所以就沒敢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年中國的教育在向西方學習,大量引入西方的方法過程中,開始關注自己的傳統,開始關注本土化,本地化,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但是在今年的報告里,對這個關注還是不太夠的。從中央來講「中國夢」,從我們現在的立法,強調地方立法權,過去是不太立場的,為什麼強調地方立法權呢?因為要放權,要放權,地方沒有法律支撐的話,一放就亂,這是一個從中央來講,真正要放權的一個很重要的信號,我們可以做一些研究。比如說有些地方在職業教育法,在很多方面,都有局部性的很好的嘗試,包括在督導方面。全國督導做得很差,但是有些地方做得很不錯,這些地方我們作為藍皮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一刀切」一個標準,很多改革進行不下去,地方自主的一些發展,可能最適合地方的特點。前些年我曾經跟山東的學者講,我們學德國的職業教育,學了30年,人家也投了很多錢,包括歐盟,每年都是幾千萬的投,又搞實驗,但是沒有一個地方讓我們把優點吸收過來了。山東原來是德國的殖民地,當年很多傳教士都是從山東翻譯中國的經典到歐洲去,然後在歐洲產生影響。比如說山東如果搞一個職業教育實驗區,我覺得德國方面會很高興,對山東的發展也會很有利。因為我們的研究是總結性的,或者是概括性的,我們是不是還可以更多一些建議性的,建議更實,這樣的話參照性和借鑒意義就會更大。我就補充這些。

  馬暉:剛才報告里談到山東和河南兩個高考大省,他們是升學導向的,都是為了考到大學。

  田志磊:山東的情況,在2010年之後,每年中職升本科的比例擴了一倍,他們大量的縣域的中級學校靠這個生存得很好,而且硬體很好,比一中還好。

  程方平:從絕對投入上來講,我們國家的絕對投入,是項目投入,不是常規投入,30年沒投了,一次投了,好像挺多,其實都是欠債。很多地方的職業教育,本土的職業教育沒有法出來,比如說當地的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日本的職業教育就保留了很多產業,形成了特色。我們怎麼跟本地產業結合,沒有弄好。我們政府想做的事情,比如說校企合作,沒有很多支持,就變成拉郎配了。國外在這方面都有相應的基金,相應的免稅,相應的行業支持,我們這些方面都有問題。

  馬暉:有沒有媒體朋友提問?

  記者:我是《經濟日報》的記者,我的問題不是今天發言的主題,是關於互聯網+教育的,我看藍皮書也講到了這個環節,在座的都是教育的專家,我想了解一下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現在互聯網+對於現代教育體制的衝擊,或者說變革主要在哪裡?下一步發展在哪兒?從您的角度是怎麼看互聯網+教育的?

  謝小慶:這是一個很熱的話題,我去年在人民政協報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新一輪教育革命的五個關健詞」,因為我的主要觀點,互聯網也,互聯網+也好,互聯網+教育也好,新一輪學習革命主要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能提供更豐富的資源,更便捷的資源,我認為實際上更主要的是由於有了技術手段,我們能夠實行個性化的教育,能夠使學習變成更自主的學習,傳統的西方和東方的教育都是個性化的,西方是家庭教師,東方是私塾,但是工業化以後,效率大大提高了,縣一中一個班級有90人。

  程方平:最大的兩百多人都有。

  謝小慶:效率真是高,但是問題是學生的個性喪失了。互聯網給我們保持效率的同時,重新實現個性化的教育,這才是我們互聯網+更重要的意義。另外,今天好幾個老師提到增值的問題,不僅沒有增值,還倒退了,能力還下降了。

  田志磊:這是另外一個研究團隊的觀點。

  謝小慶:這是有可能的,把聰明的孩子教傻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是教育增值。我們現在很多孩子,我真有體會,我是北師大實驗小學,我1962年的時候從二年級直接跳到四年級,現在的孩子比那個時候更應該享受這種,他六年級的數學都會了,還在三年級去學,這個情況太普遍了。再有就是對於考試來講,考試不僅是評價,而是診斷,發現你哪些掌握了,哪些沒有掌握。就是40人的班級,老師能做到給每個人進行具體指導嗎?做不到的。老師有時候都忽略了哪個學生,現在藉助互聯網,藉助計算機的手段,我們可以做到及時的診斷,而且根據診斷,為老師,為學生,為家長提供更及時的,更有效的,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程方平:我最近發現一個問題,現代技術的運營過度了,反而是反作用的。現在技術提供了很多方面,比如說過去家裡藏書1萬本,已經很夠用了,但是現在互聯網可以提供得更多,我們在學習資源方面,比以往大大超越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進步。但是教育技術不是說越先進,速度越快,就越有效率。比如說我們過去的老師,包括中學、大學的老師教書,他是沒有計算機的,講得最好的老師一般是拿三張卡片,三張卡片,把最重要的原則,最重要的公式,以及認為最好的案例,拿在手裡以後也不用看屏幕,也不用想提綱,就會把課講得非常好,因為他就是搞這個專業的。現在網路用得多了以後,老師的自我沒有了,學生的自我沒有了。剛才小慶教授講的,我們用先進的技術到底是幹什麼?所以在這些方面,不是說投入現代化,我們就一定能高效。比如我們在大學,現在有幾所名牌小學早就是觸摸屏了,觸摸屏跟黑板其實是各有各的作用。我們在高校上課,我們發現老師在黑板上隨意寫的板書,都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學生的具體反應,進行隨機的最有效的交流。而觸摸屏,投影,有時候很難有這樣的效果。所以在這些方面,第一,不要受技術影響,技術是為教育服務的,包括我們前一段(幕客)差一點又變成一個熱潮,幸虧大家還是比較冷靜的,在這個概念沒有出來之前,類似的嘗試,中國已經有了很多了。再有是(幕客)包括相關的技術,70、80年代曾經有過一個浪潮,大家都在統計是不是取代學校,取代教師,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進步,教師怎麼利用網路?原來中小學老師都會家訪,都會了解學生的家庭了,現在都是通過簡訊,通過郵件。這種現代的技術怎麼來運用?這是非常值得考慮的。

  謝小慶:我覺得現在互聯網+是新的學習革命,這個學習革命是發生在全世界範圍的,珍珠港事件是70年以前的事了,2020年我們的「嫦娥計劃」月球登陸,我們在新的學習革命中如果再次掉隊,我們就會一次又一次的歡呼取得了美國、或者日本人70年以前取得的科技成果。

  馬暉:這個報告關於互聯網跟教育之間這章是我寫的,我在紙媒行業從業十年,我這兩年對在線教育非常感興趣,新聞媒體這個行當在最近五年基本被互聯網,被新技術革命和顛覆,我深深感受到新的技術對傳統模式的變革。我兒子現在3歲半,我早上跟他拜拜的時候,他用iPad,很輕鬆的在劃屏。我想這可能也是我們藍皮書做下去的動力,教育必須要回應這個變化,我希望未來藍皮書里能夠越來越多的觸及到這些問題。非常謝謝大家參與藍皮書的發布會,明年再見,如果各位有問題,可以私下跟各位老師去交流,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青年文摘(紅版)》2011年第19期·視野·社會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辱妻殺人案這一慘劇的發生?
藍鯨事件最後怎麼樣了?
這樣的公知教授是否應該被清除出教授隊伍
想進上流社會,你不會這個就「OUT」了

TAG:教育 | 社會 | 中國 | 中國教育 | 思想 | 矛盾 | 藍皮書 | 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