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藝術-繪畫卷·先秦-秦漢繪畫】藝術的瑰寶 圖像的世界——中國美術史·先秦-秦漢繪畫(三)

2015-08-20 主編:丁易名 搞藝術

藝術的瑰寶圖像的世界——中國美術史·先秦-秦漢繪畫(三)

空格中國古代傳說以夏朝代表文明社會的第一個王朝,但目前從考古實物所見的材料,比較明確的是夏以後商朝的歷史,尤其是商族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以後的歷史。關於商朝和西周(公元前1045~771年)的繪畫,我們還缺乏直接的出土作品來作介紹。對夏、商、周、秦時代的繪畫,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也沒有提供多少具體的文獻資料。不過,用我們今天在甲骨、銅器等器物上所見的刻辭銘文及飾文來看,該時期的圖像製作方法是和張彥遠的「書畫同體」的理念相互印證的。這就是說,那時注重平面裝飾性的圖像,與商周文字的演變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書畫「用筆」工具的合一,決定了中國繪畫的特殊審美品質。

0001.伏羲、女媧,西漢昭宣時期,墓室壁畫,各高52厘米,寬24厘米,河南省洛陽市卜千秋墓主室脊頂,1976年發掘

0002.二桃殺三士,西漢元成時期,墓室壁畫,高25厘米,寬206厘米,河南省洛陽市燒溝村61號漢墓隔牆楣額正面(前室西面),1957年發掘

0003.鴻門宴,西漢元成時期,墓室壁畫,高23厘米,上寬132厘米、下寬178厘米,河南省洛陽市燒溝村61號漢墓後室後壁,1957年發掘

0004.迎賓拜謁,西漢晚期,墓室壁畫,高約19厘米,寬約35.5厘米,河南省洛陽市八里台漢墓山牆楣額右端,1924年以前盜掘出土

空格迄今所見的中國史前繪畫,從材料質地上,顯示了原始的特性。即利用岩石、陶器、石器的表面,進行刻畫和圖繪。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也就是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之後,中國繪畫在材料質地上逐漸出現了新的變化。從文獻史料上可以知道,東周的諸侯列國,紛紛效仿周王室「美輪美奐」的宮殿製作,並繪製各類壁畫。蜂起並作的諸子百家,在當時的思想大解放的運動中,也利用繪畫來發揮其理論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參觀了周王室的明堂所繪的歷代帝王畫像後,馬上想到:「堯舜之容,桀紂之像,各有善惡之狀,以垂興廢之戒焉。」楚國詩人屈原的天才詩篇《天問》,也是受到楚國先王廟及公卿祠堂所繪的神話壁畫的啟示,而詩興勃發,一口氣提出了180個神奇浪漫的問題。可以知道,宮殿壁畫是大型繪畫創作的重要形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建立大一統的王朝,在首都咸陽大興土木,有著名的阿房宮。現在考古發現的秦宮壁畫,不但對了解先秦的壁畫規模,而且對認識東漢明帝在「雲台」畫名臣像以表彰其功績的制度,都很有幫助。壁畫還大量出現在漢代墓室中,其成就也十分可觀。從中原到北方,從東北到西北,描繪了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具體內容,反映出日漸寫實化的風格變化。

0005.天象(部分),西漢末期,墓室壁畫,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漢墓主室墓頂東部,1987年發掘

0006.二龍穿壁,新莽地皇年間,墓室壁畫,高約47厘米,寬約52厘米,河南省洛陽市金谷園村東墓後室脊頂,1978年發掘

0007.門衛(之一),東漢前期,墓室壁畫,高105厘米,寬50厘米,遼寧省金縣營城子前牧城驛漢墓主室南壁,1931年發掘

0008.祝禱升仙,東漢前期,墓室壁畫,高243厘米,寬310厘米,遼寧省金縣營城子前牧城驛漢墓主室北壁,1931年發掘

空格從先秦到秦漢這一時期,繪製在絹帛上的作品,已有不少出土,其中戰國時代楚國的帛畫和漢代的帛畫,在繪畫風格的演變方面,給我們提供了最精彩的藝術典範。如果拿長沙楚墓出土的帛畫《龍鳳仕女圖》等和長沙馬王堆西漢軑侯妻、子墓出土的帛畫作一比較,可以看到中國繪畫經歷的一個重要的風格轉折,即從裝飾性藝術向描繪性藝術過渡的特點。公元前4世紀的楚帛畫基本上是在絹素上用墨線勾畫圖案化的形象,通過並置、對比來傳達畫面的意義。這時的賦彩是很簡略的,所以將其稱為「白描」十分恰當。到公元前168年,同在楚地,畫工的繪畫技巧有重要的變化。作為人物為主的作品,畫工可以將冥界、人世和天堂三個內容編織在一個T形「魂幡」(漢代人稱之為「飛衣」)上。對比《龍鳳仕女圖》中全側面的仕女和《軑侯妻帛畫》中全側面的女主人造型,可以注意到後者在描繪中增添了不少生動的細節。尤其是在白描的勾線底子上,漢代畫工施加了極為絢爛的色彩。可以說,中國古代人物畫的兩大技法形式,白描和重彩,在西漢時期已經成熟。如果參照楚地出土的織錦和漆繪作品(漢代人稱之為「油畫」),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畫工們施彩技術的來源。從空間處理上看,只要將《軑侯妻帛畫》中部女主人全側面的臉相和《軑侯子帛畫》中部男主人四分之三側面的臉相進行對比,就不難體會畫工在描繪人物形象方面開始的新嘗試。帛畫在山東和甘肅也有出土,它頗能說明公元前204年西漢建立之後,到漢武帝時出現的強盛局面。開通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使歷史上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成為可能。儘管漢代帛畫藝術並沒能傳到西方,但漢代的絲綢,卻成為羅馬帝國貴族生活中令人嚮往的奢侈消費品。中國因此被羅馬人稱為「絲綢之國」。

0009.庭院建築,東漢熹平五年,墓室壁畫,高230厘米,寬135厘米,河北省安平縣逯家莊東漢墓中室南耳室北壁,1971年發掘

0010.伎樂,東漢熹平五年,墓室壁畫,高100厘米,寬100厘米,河北省安平縣逯家莊東漢墓中室南耳室西壁,1971年發掘

0011.君車出行(部分),東漢熹平五年,墓室壁畫,高70厘米,寬134厘米,河北省安平縣逯家莊東漢墓中室北壁西上角,1971年發掘

0012.君車出行(部分),東漢,墓室壁畫,高60厘米,總長1200厘米,河南省偃師縣杏園村2917號墓墓室北壁西部,1984年發掘

0013.君車出行(局部),東漢,墓室壁畫,高60厘米,總長1200厘米,河南省偃師縣杏園村2917號墓墓室北壁西部,1984年發掘

空格漢代畫工選擇的材料質地很廣泛,除了壁畫、帛畫、漆繪之外,還在磚石上刻鑿,焙制畫像,並施以色彩,作為東漢主要的祠堂和墓室的裝飾。其中,像山東嘉祥武氏祠堂的畫像石,最早引起學者的重視,成為清中後期「金石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這些祠堂內的畫像十分完整地再現了東漢時代中國人的天地宇宙觀念,以及神話、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場景。另外,在江蘇、浙江、河南、陝西、四川等地,畫像石的製作也各具特色。與畫像石風格不同,四川、河南等地的畫像磚,表現了更豐富的日常生活內容。以四川為例,現在所見的題材大約有五十餘種,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在藝術風格上,漢畫的基本特徵,猶如漢代文學的主要樣式漢賦,講究鋪陳布勢,具有大氣磅礴的風貌。儘管畫工們有能力描繪各種畫面局部和細節,但他們總體的追求是表現人物動態的外在聯繫,以避免「謹毛而失貌」的問題。

0014.宴飲觀舞(部分),東漢晚期,墓室壁畫,高70厘米,寬約184厘米,河南省密縣打虎亭2號漢墓中室北壁,1960年發掘

0015.寧城幕府(部分),東漢晚期,墓室壁畫,高129厘米,寬318厘米,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新店子1號墓中室東壁下部,1972年發掘

0016.牧馬(部分),東漢晚期,墓室壁畫,高132厘米,寬195厘米,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新店子1號墓前室南耳室西壁右上角,1972年發掘

0017.門卒,東漢晚期,墓室壁畫,高59厘米,寬33厘米,遼寧省遼陽市北園3號墓墓室西墓門東側門柱西壁,1986年發掘

空格從漢畫的美學特徵,我們可以注意到中國古代繪畫思想的主要來源。其哲學基礎,大都建立在儒家和道家的學說之上。例如,《論語》中孔子關於「繪事後素」的觀點,是借染織刺繡的程序來說明文與質的關係,表現「文質彬彬」的個人修養及其中庸哲學的「中和之美」。而莊子則通過繪畫創作來發揮道家的人格理想,他講述的「解衣盤礴」的故事,喻示的就是這種繪畫創作的自由境界。《莊子·田子方》中講到:宋元君請一批畫師來家中作畫,他們都「受揖而立,舔筆和墨」,大半都不敢進到屋內,表現得唯唯喏喏。只有一個畫家姍姍來遲,徑直來到客廳,獨自在裡面「解衣盤礴,贏」。這一目空一切,安然自適的舉動,讓宋元君大為欣賞,稱讚道:「可矣,是真畫者矣」。東漢劉安對繪畫整體與局部關係的認識,也是發源於漢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觀。這些藝術理論,為後來的中國繪畫發展,提供了意義深遠的思想指南。

0018.屬吏(部分),東漢晚期,墓室壁畫,高67厘米,寬66厘米,遼寧省遼陽市北園3號墓墓室前西耳室西壁,1986年發掘

0019.武氏石闕車騎人物、鋪首畫像,東漢,縱220.8厘米,橫118厘米,山東嘉祥武宅山原地遺存,嘉祥縣文物保管所藏

0020.舊縣村門闕庭院畫像,東漢,縱116.5厘米,橫78.5厘米,山東曲阜舊縣村出土,曲阜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0021.齊山孔子見老子、車騎畫像,東漢,縱56厘米,橫285厘米,1977年山東嘉祥齊山村出土,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藏

關注公眾號:搞藝術

關注主編微信號:夸父逐日

可獲取《搞藝術》第一輯精美圖書一套

動動手指行動起來吧……


推薦閱讀:

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的靈感,超現實主義的設計……讓她捧回獎盃
張大千中國美術史上"五百年來第一人"
如何看書自學考央美美術史論(全國都通用的思路) 作者:張榮寶
ART|James Turrell :光關閉時,藝術則止
【美術百科】揭秘中國美術館十大鎮館之寶!美術人必看~

TAG:中國 | 中國美術史 | 藝術 | 美術 | 世界 | 繪畫 | 圖像 | 美術史 | 秦漢 | 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