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新語:中國引入汗血馬不惜一戰但為何又絕種
圖為阿哈爾捷金馬
「汗血寶馬」,學名叫阿哈爾捷金馬,產於土庫曼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是經過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其祖先是生長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阿哈爾捷金馬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
據《史記》中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歸來說:「大宛多善馬,馬汗血」。故在中國,兩千多年來這種馬一直被神秘地稱為「汗血寶馬」。
公元前112年,敦煌有人將一匹汗血馬獻給漢武帝。武帝大喜,將其稱為「天馬」,並作歌詠之:「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沬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達兮龍為友。」武帝愛馬心切,遂派百人使團,帶一具純金製作的馬前往大宛國,欲以重禮換取汗血馬種馬。可是,大宛國王不僅拒換,還在歸途中「殺漢使,取其財物」。武帝聞之大怒,下令武力奪馬,並為此發生兩次戰爭。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騎兵數萬人西征,但敗退敦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出征,還帶了兩名相馬的伯樂(相馬專家),以備攻破大宛後挑選良馬。此時大宛國因內訌而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承諾以後每年向漢朝進貢兩匹良馬。漢軍選汗血馬3000多匹,經長途跋涉,回到玉門關時僅剩1000餘匹。引進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戰鬥力大增。
唐朝時,中原與西域諸國的關係更加密切。公元647年,奧古什·卡拉乞達人贈給唐太宗一批阿哈爾捷金馬。太宗從中選出10匹,封之為「千里馬」。天寶三年,唐改大宛為寧遠,並將義和公主遠嫁寧遠國王。對方獻上兩匹「胡種馬」(亦即汗血馬),唐玄宗取其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還被畫進唐代名畫《照夜白圖》。
此外,元代,伴隨著蒙古騎兵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歐亞大陸的征服,汗血馬也曾再次踏入中原。
這些歷史記錄說中國曾經多次大量引進汗血馬馬種,但為何這一種馬有會多次在中國絕種呢?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中國一直到元朝,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坐騎,也成為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的主要戰馬,曾興盛上千年,後來卻消失無蹤。
有個說法是這樣的,汗血馬速度快,但體形纖細,負重力和耐寒力差,這是被棄用而消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諸如疫病、血統失純或自然退化,戰亂影響人工繁殖等因素。
時間跨越近千年,到1950年,為改良騎兵部隊的馬匹,中國從蘇聯引進阿哈爾捷金馬種馬,其中52匹飼養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牧場,但當時未能建立一套譜系管理制度,任其自然繁殖,結果還是重蹈覆轍,導致純種馬失傳。
事實上,歷史上中國引入包括汗血馬在內的國外馬種後,這些馬種退化的原因也在於此。傳統上中國只引入馬種的「硬體」而不引入「軟體」,硬體就是馬本身,軟體就是飼養環境和技術,在什麼地方放養這種馬,怎樣調教這種馬,怎樣育這種馬,給馬吃什麼東西,這個是它在中國絕跡的原因。
圖為鐵嶺挽馬
無獨有偶,從1960年代起,經歷20多年時間選育,先後用頓河馬、卡巴金馬、蘇聯高血馬、奧爾洛夫快步馬、阿爾登馬和蘇維埃重挽馬等品種與中國本地馬雜交而「鐵嶺挽馬」,近年來也因類似的原因瀕臨滅絕。
汗血馬在原產地有三千年歷史,至少有兩千年的系譜。中國把汗血馬引來後,不管系譜,中國的伯樂們擅長相馬,但是只管相馬,不管養馬。伯樂們以為選就能選出好馬,卻不講育馬,因為育馬是下等人的事兒。如曾首先統一中國的秦人,其祖先不過是在周人征服中原的商人後,被貶低為養馬奴隸的「殷商頑民」罷了——育馬這項科學系統的工作居然是奴隸的專利,又缺乏科學的精神,可見被歷代統治者「重視」的所謂「馬政」是什麼東西了。
推薦閱讀:
※彭德懷曾談平型關大捷:一戰殲敵如麻|彭德懷|平型關大捷
※雪峰天險,最後一戰
※南海或一戰定乾坤:中國突然派出終極大殺器
※五代十國第一戰神李存勖的成名之作:三垂岡之戰(TOP86)
※這妹紙顏值身材爆表啊,模特界有誰可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