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一位傳奇色彩的政治家,92歲再度出山
2018年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在5月9日迎來了投票日,也迎來最高潮——馬來西亞人以「全民海嘯」的聲勢把執政61年之久的「國民陣線」(簡稱「國陣」)趕下了台,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政黨輪替。
雖然不少人厭惡了「國陣」的貪腐及其他諸多執政頑疾,因此尋求改變,但估計很少人能夠相信能夠在有生之年還會見到「國陣」的下野;大概也極少人會相信有生之年還能見到曾經長期執政馬來西亞、如今已經92歲的馬哈蒂爾還能再度封相。
那麼,這一新聞事件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理念
北京時間10日晚,馬哈蒂爾正式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第七任首相。其實,對這位高齡政治強人,中國並不陌生。
2013年10月出訪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國家時,習近平就在吉隆坡會見過馬哈蒂爾,並讚賞他多年來為推進中馬友好合作作出的重要貢獻,稱他是「中國人民敬重的老朋友」。
不同於前任首相納吉布的「官二代」身份,馬哈蒂爾是一位平民出身的政治家。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身,馬哈蒂爾自「棄醫從政」以來,一直在馬來西亞政壇扮演著「旋風」角色。
身為馬來人平民的他,在從政最低谷(被當時的巫統開除黨籍及失去了國會議員資格)時出版了一本極具爭議、卻引起巨大轟動的著作《馬來人的困境》 (The Malay Dilemma)。該書以種族的角度,分析了馬來人困境所依存的政治、經濟與族群關係土壤,堅持馬來人「至上」觀念的同時,卻對馬來人的經濟弱勢地位感到十分憂心。
藉此,馬哈蒂爾成為馬來西亞土著「馬來人」心目中的「超人」。同樣,帶著這樣的光輝,馬哈蒂爾1972年重返巫統,並在1981年繼任為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
在馬哈蒂爾的第一個執政周期(1981-2003),《馬來人的困境》這本書的許多觀點與舉措成為馬來西亞政府的立場與政策。其中最具知名的莫過於他推出的「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由於帶有顯著的偏向馬來人的種族主義特徵,受到外界廣泛批評,也彰顯出他的民族主義情結。
但同時,馬哈蒂爾也被譽為「馬來西亞工業化之父」。正是他的積極工業化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推動下,從1980到1990年代,馬來西亞到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高增長率,而他擬定的「2020宏願」,更激起了馬來西亞全體國民對未來的期待。
他的民族主義情結還體現在務實精神與國家情結。馬哈蒂爾執政期間以國家利益為重,極其厭惡其他國家對馬來西亞內政指指點點。雖然馬來西亞的政治和法律深受前宗主國英國影響,但是馬哈蒂爾一直主張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模式,必須認真參考亞洲鄰居尤其是日韓的經驗,探索自己的道路。
特別是在兩極格局結束以後,馬哈蒂爾提出「亞洲價值觀」的條件與氛圍,並試圖通過「東亞經濟集團」等構想來落實,希望以此將他眼中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從亞洲地區合作中趕出去。
從這一點也可以管窺,他對美國在地區的霸權持有相當激烈的反對態度,這一態度在亞洲金融危機時變得更加激烈。1998年,馬哈蒂爾堅決頂住了來自國內和國外兩方面壓力,拒絕了西方國家提出的「援助方案」,強化政府對國內經濟的主導力。而他自己當時選定的「接班人」、第一副總理安瓦爾則對美國主導下的IMF言聽計從,因此馬哈蒂爾與之鬧翻,最後把安瓦爾送入了監獄。
對華
在第一個執政周期,馬哈蒂爾曾先後五次訪華。正是通過與中國領導人頻繁的往來,馬哈蒂爾逐漸建立起他對中國合作關係的務實態度。
1985年11月,馬哈蒂爾率一支203人組成的經貿代表團來華訪問。訪華期間,馬哈蒂爾強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及對地區的政治與安全以及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可以作出積極貢獻;由此,他提出了「求大同、存小異」和以經濟關係拉動兩國關係發展的新主張。
20世紀90年代,中馬關係進入「蜜月期」,馬哈蒂爾6年來華訪問了4次。如果說80年代馬哈蒂爾的對華政策以經貿為主軸,那麼到90年代的對華政策則比較全面,中馬政治互信關係的提升、雙方在重大事務中對彼此的支持態度,構成了這一時期兩國關係的最主要特徵。
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國威脅論」在東南亞盛行時,馬哈蒂爾就表示,中國是地區的大國,能夠在地區政治、經濟與安全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因而他主張對華務實合作;而中國則對「東亞經濟集團」表示理解與支持。他是第一個站出來明確反對「中國威脅論」的東南亞鄰國領導人。
又如,在亞洲金融危機處理上,馬哈蒂爾的看法基本與中國一致,因為中國不僅在地區會議上尊重有關國家和地區為克服這場危機自主作出的選擇和主張,而且以實際的行動幫助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走出困境。這得到了馬哈蒂爾政府的積極認可——當年的馬來西亞政府官方報告認為,沒有中國的幫助,東南亞地區國家甚至難以克服此次金融危機。
由此可見,馬哈蒂爾在長期執政馬來西亞的過程中與中國累積了不少務實合作的情緣。以92歲高齡重新出山的他,會如何延續和發展這段情緣,也是未來的一大看點。
調整
新時期馬哈蒂爾的中國情緣及對華務實合作是否會得到延續?大概率是的。但是,馬哈蒂爾此前淡出政壇已15年,地區與國際形勢已經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特徵,因而馬哈蒂爾的中國情緣也難免面臨一些挑戰。
這其中,馬來西亞等部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崛起、以及「一帶一路」倡議落實進程中,對中資大規模落地的疑慮,是最本質的挑戰。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感受越發深刻、明顯,中資的大規模落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如島友們所知,大選期間,馬哈蒂爾也明確表達了他在中資問題、南海問題上的立場與看法,明言在當選後要嚴格審查中資、重啟南海談判。在他看來,吸引中資本身沒有錯,但是納吉布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有缺陷,應該細究中國企業的投資模式和人員湧入存在的問題。
可以說,目前中國與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合作已經進入了「提質升級」的關鍵時期;這樣的關鍵時期,其實也是各種問題的高發期。前一規模量增階段中潛藏的問題,在這一時期可能會變得非常敏感。
不過,作為政治上的務實主義者,馬哈蒂爾對華合作的總體態度是積極的。即便在其國內,馬哈蒂爾也看到,「決定華人是否支持執政黨的不是他們進入政府的名額,華商更在意的是經商環境」。
因此,短期內,中資企業要看到馬來西亞政局變化帶來的政策調整;但從長遠看,中企在地區和世界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地區所起的作用,是很難被替代的。
五年前與習近平對話時,馬哈蒂爾就盛讚中國的和平發展和睦鄰友好方針,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並就兩國務實合作提出建議。宣告再度贏得大選之後,他在記者會上也明確表明了對中馬合作落實「一帶一路」的積極態度。因此,雙方政府如何在接下來通過漸進磨合和磋商,以務實的舉措化解誤解及挑戰,仍值得觀察和期待。
文/任南嶺
推薦閱讀:
※一代傳奇曹穎甫5
※97歲賭王何鴻燊宣布退位!4房太太17個兒女,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陳景潤的傳奇人生和精神魅力
※英女王和她的傳奇王冠
※盛大陳天橋44歲已滿頭白髮,曾經首富卻親手滅掉「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