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名家陳微明
清朝末年,一書生以而立之年初涉京津武界,從學太極巨匠楊澄甫門下,苦練太極功夫七年,之後撰寫出一部《太極拳術》,一時聲名鵲起,為世人矚目。繼爾又在上海創立致柔拳社,成為繼楊澄甫之後楊式太極拳的中興人物。他就是陳微明。
陳微明,字慎先,名曾則,號微明,在家中行二,湖北浠水人,生於光緒七年(1881年),卒於1958年。陳微明白幼致力於中庸儒學,國學根基非常深厚。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年方21歲的陳微明與其兄曾壽、弟曾矩人京科試,弟兄三人同時中榜,均位列前十名,名噪一時,成為當時熱門人物,躋身名流之列。
陳微明以文為生,先後擔任過浙江求是學院教授、北京五城中學優級師範國文教授、《清史稿》纂修等職,名聲頗大。-
陳微明對武術具有濃厚的興趣。在他任《清史稿》纂修期間,武學巨匠孫祿堂著述釣《形意拳學、》在京出版面世,這部具有系統理論和詳細論述的武學著作一上市,就在京津武術界引起轟動。孫祿堂將形意拳拳理與中國儒學、老莊學說兩大哲學體系融為一體,文筆精鍊,圖文並茂。著述出版伊始,孫氏門前即車水馬龍,登門造訪者絡繹不絕。陳微明也隨即拜訪了這位武術大師。·經過一番交談,陳微明被孫祿堂淵博的學識和精深的武學修養所折服;從此拜在孫祿堂門下,學習形意拳和八卦掌,初步涉足武林。對於年已34歲的陳微明來說,從頭開始學武並非易事,形意以發勁剛猛聞名,八卦以變化無常見長,陳微明並無武學根基,從學沒多久,即感身心不濟,便「每以年長難學為憾」。孫先生很賞識他的學識和才華,認為他可以練好,常常鼓勵他堅持習練,持之以恆,安慰他「子毋慮,凡學內家拳者,苟當有氣,即可學」。
只可惜那時孫先生尚未與太極拳家郝為真謀面。郝先生病卧京師,孫先生親事榻前是民國初年的事情,當時孫先生尚未得郝式太極真傳衣缽,否則陳微明也許會以郝式太極拳藝稱世。這只是後人臆測之語。陳微明在其著述《太極拳術》中也未提及學過太極,只提起「得見完縣孫祿堂先生,授以形意、八卦」。
陳微明在孫先生門下學藝至第二年,即1917年,從一朋友口中得知廣平府楊家世傳太極拳能以柔克剛,老幼皆可從習,於是又轉學楊式太極,拜於楊式第三代傳人楊少侯門下。楊少侯是太極巨匠楊露禪之孫、楊健侯之長子,秉承家傳,技藝精湛,曾從學於武禹襄,素以散手見長,演拳動作疾緩相間,發勁冷脆,氣勢逼人。其人性情暴烈、教拳時搭手即打,粘手即仆,伴以喜怒表情變化,從學者極難模仿,門下弟子多懼師怕打,不敢提問解疑,得少侯真傳者寥寥無幾。陳微明在楊少侯門下流連了三個月,恰逢楊少侯的三弟楊澄甫從南方教拳回京。人稱「三先生」的楊澄甫性格與其兄少侯迥異,溫和寬厚,行拳剛柔相濟,綿里藏針,為人很有人緣,門下從學人數比少侯多出數倍,少侯門下弟子也大部分從學於楊澄甫。陳微明聞訊,立即登門求見楊澄甫先生。二人見面時,有一段具有歷史意義的對話。陳微明在《太極拳術》一書中這樣寫道:「丁已秋,訪得楊露禪先生之孫澄甫,不介往見。問曰:人言太極楊氏最精,而弗轉傳人,然乎不乎澄甫先生笑日:非不傳人,願得其人而傳也。吾祖受之河南陳氏,今將歸之陳,君如好之,吾不秘惜。」在當時惜藝如命的時代背景下,楊澄甫能說出這番話,實在難能可貴。從側面可看出,楊澄甫看中陳微明是可造之材,願意授之衣缽。從此,陳微明與太極拳結下不解之緣,與陳同時入門的還有他的兩位好友徐思允和陳農先。陳微明儘管年齡比楊澄甫還長兩歲,但他尊師重道,執禮甚恭,不越雷池,堪稱尊師重教的典範。 [OT_page]
有明師指點,陳微明太極功夫進展很快,他刻苦習練。同學徐思允曾說:「同學前後至眾,或作或輟,唯余與慎先相約不少間斷,奇寒袒衣,盛夏揮汗,未嘗以為苦也,擊撞創痛,屢起屢僵,未嘗以為恥也。」按當時推手的規矩,同門師兄弟之間推手,為師弟者背牆而立,只能化不能發,如同拳靶,被發出撞牆權當排打練習;師兄則可任意化發。入門較晚的大齡師弟陳微明儘管功名在身,與人推手也只能背牆而立,由人化發,常常「擊撞創痛,屢起屢僵」。為得真傳,陳微明將楊先生請至家中,殷勤侍奉,謹慎求教。
陳微明在楊澄甫門下學藝七年,成為楊先生的衣缽傳人。學藝期間,陳微明將楊先生口授身演的太極拳技藝一一做了筆記,最終彙集裝訂成冊,並且把成稿贈與楊先生,以謝師恩。楊先生將書稿「藏之數年,不以付梓」,從不以示人,可見對書稿珍視有加。後經友人秦光昭、王鼎元、岑希天等人倡議,徵得楊先生首肯,陳微明將書稿要回來,連同楊先生所贈的五十餘幅拳照,附之以王宗岳《太極拳論》注釋,由名流鄭孝胥題寫書名「太極拳術」,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書中套路部分的圖片均為楊先生拳照,有些缺圖的地方由陳微明補加,推手部分分別為楊澄甫先生與許禹生、陳微明、陳志進的拳照,書後另附118張陳微明個人拳照。
《太極拳術》一書的出版是楊式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對於楊式太極拳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促進和普及作用,書中的「練拳十要」和楊澄甫的拳照成為楊式太極拳的經典,講拳學理論必提「十要」、講姿勢必看楊澄甫先生的拳照為衡量拳架正確與否的標準。可以說陳微明是楊式太極拳普及和發揚的重要奠基人。
纂修結束後,陳微明南下上海,於1925年在上海西藏中路寧波同鄉會創辦了致柔拳社。報刊媒體將辦社消息發出後,報名者紛至沓來,從學者甚眾。學員來自社會各階層,陳微明在上海十里洋場名聲鵲起,始開南方太極拳運動之先河。
「致柔拳社」中的「致柔」二字,源自《老子》「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一語。陳微明親任社長,名譽社長為關炯,教授為陳志進(田兆麟之弟子)。拳社以流傳國技、注重養生為辦社宗旨。學習者以祛病、養生為目的,一年學制;以體用兼通為目的者,三年學制。學員分甲、乙、丙、丁四種,甲種每周學6次,每月交學費10元;乙種每周學3次,每月交學費6元;丙種每周學2次,每月交學費4元;丁種每周學1次,每月交學費2元,而且學費按月遞減,以鼓勵有恆心者深造。三年制課程的學習內容為:第一年太極拳、定步推手、太極劍;第二年太極長拳、活步推手;第三年大 、散手、對劍、太極槍。三年期滿,如考試合格,可以畢業。畢業者為致柔拳社社員,以後再來社學習不收費。
1927年底,陳微明的另一武學專著《太極劍術》問世,書中的太極劍法(53式)照片是陳微明親自演練,共附圖39張,文字講述偏於簡練,似有失詳盡,卻彌補了《太極拳術》有拳無械之不足。書中另附太極長拳的名稱及練法,但無配圖。陳微明把楊傳太極長拳59式,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練拳心得增加為108式。太極長拳是楊式太極拳中獨具特色的套路,楊氏弟子中會此拳者甚少,有甚者聞所未聞,屬秘傳之技。書中對太極長拳僅以寥寥文字簡述,初學者不易看圖習練。
1929年秋,陳微明第三部武學專著《太極答問》出版。這時,上海各界對太極拳由四年前「知者尚鮮」變為「風起雲湧」,「學者必太極拳者是學、教育必太極拳者是教,浸浸乎盛矣」,太極拳在大上海成為一種運動時尚而風靡一時,在上海開辦的武館社皆設太極拳一科。陳微明在《太極答問》中將太極拳的源流、太極演練要領、推手練法、技擊散手、太極功法及太極養生等問題,以問答的形式做了詳細闡述,並將太極拳老套路拆繁化簡,精選為24式單式練法,編成新的演練套路,推向社會,書中附圖30張,為初學者開闢學習捷徑,以利於太極拳在社會的普及和推廣。
陳微明的三部武學專著對太極拳的普及和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在當時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三部著作無論是理論性還是技術系統性,均堪稱經典之作,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陳微明創立的「致柔拳社」對楊式太極拳的傳播、推廣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陳微明不僅武技精湛,理論研究深入,而且品德高尚,待人謙和,治學嚴謹。儘管由於種種原因,真正能學完三年的學生並不多,但其辦學思路及影響是有跨時代意義的。趙朴初先生曾評價陳微明:「今則亞州及歐美等國慕名而研究學習者日眾,其反映先生之倡守之功不可沒也。」
推薦閱讀:
※太極拳呼吸方法
※學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一一學習的【太極拳】
※三種太極步的練法
※無毒不丈夫!大清公主竟慘被哥哥皇太極凌遲處死!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