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福義源遠 福祉相傳:闡釋福文化

福義源遠 福祉相傳:闡釋福文化福在眼前。自古以來,福就是中國人共同嚮往的人生目標之一,成為千古永恆的祈福迎祥主題。本書從「福」字起源展開,對福文化加以發掘梳理。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故事、精美細緻的圖片,講述了中國人對福神的膜拜、對「福」字的理解和追求,闡釋了福文化特質和內涵,流露著中國文化特有的氣息。既探尋其淵源,敘其流變,又述其功能,結合民間傳說典故、民情風俗,勾畫出一幅相對完整的民間福文化圖像。  一、多源福字自古以來,「福」是中國人祝吉的絕妙佳詞,也是中國人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標,成為中華民族千古永恆的祈福迎祥主題。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人們孜孜追求福的歷史。在中國人心目中,「福」是一個吉祥字,我們不妨說說「福」字。會意?「福」字是一個表示性質的會意字,即對一抽象的觀念給予一個形象的表達,形容人事命運好的抽象概念就叫「福」。《國語?晉語二》韋昭註:「福,胙肉也。」「福」即上祖廟祭祀所用的酒肉。這種稱為「福」的祭祀供品酒肉也稱為「福物」、「福食」。《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中周瑜殺蔡和時說:「吾今缺少福物祭旗,願借你首級。」《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轉運漢遇巧洞庭紅」也說:金老「叩門進去,只見堂前燈燭熒煌,三牲福物,正在那裡獻神。」古代也稱日常膳食為福食。如晉人葛洪《抱朴子?道意》說:「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俗信,用於祭祀的供品是吉祥物,得到供品的人是幸運的,故爾,分食供品,既有「緣分」之意,也是「福分」的象徵,因此,供品被人們稱為「福物」。舊時祭祀完畢後,把祭祀所用的供品散給眾人分享,稱為「散福」、「分福」。《金瓶梅》第五十三回寫李瓶兒上廟裡祭拜土地神,酬願保佑官兒平安,祭拜後差迎春送果子福物給西門大姐。應伯爵則對西門慶說:「你今日豬羊上廟,福物盛得十分的,小弟又在此,怎的不散福?」西門慶便請應伯爵來同享福物。《水滸傳》第十五回也寫道:「六籌好漢正在後堂散福飲酒。」《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說:「到次日,夫人將醮壇上犧牲諸品,分送三位同僚,這個叫做『散福』。」中國古代人們春秋兩季都要祭祀土神,分別稱作「春社」和「秋社」。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各自出資準備酒肉共祭土神。祭祀完畢,人們又在一起歡飲會餐,分享祭品,這種分享福物的習俗一直存於民間。唐人王駕《社日》說: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春社的歡宴一直到桑樹柘樹的影子越來越長才漸漸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攙扶下高高興興地回家。福建漳州、台灣民間就有「做福」的習俗,《漳州府志》記載:鄉間習俗,老百姓仿效春社的做法,大家集資宰豬羊祭祀神祇(q )。祭祀完畢,一起在廟裡會餐,然後將祭神的肉分給眾人帶回家,叫「做福」。人們認為,神靈享用後的供品最為吉祥,誰吃了誰就有福。各種祭祀後,人們都要在一起大吃大喝一頓,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直至大醉方休,並稱這是「享福」。其核心內容就是福物的「福」字所表達的種種福的含義。 二、福富備順福與富均起源於同一個字,後來又分為兩個字,其義一個是表示有好運的福,一個是表示有豐厚財物的富。從圖中有關「福」與「富」的初文、異體和流變,可以看出兩者同源一處,又分道揚鑣。對「福」的詞義,古人釋義多作「富」。漢人劉熙《釋名》說:「福,富也」。《禮記?祭統》說:「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按照《禮記?祭統》這個解釋,「福」就是「備」,「備」就是「順」。《說文解字》釋「富」為「備」。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福」也引用了《禮記?祭統》的解釋。「備」是「具備」,有完全的意思,比如祭祀的酒肉之類皆備了。由此也引申福是富。《詩經?大雅?瞻仰》說:「何神不富。」傳云:「富,福也。」《禮記?郊特牲》也說:「富也者,福也。」可見福與富互解,表明福有富的意思。成語「福國利民」的意思是為國家造福,為人民謀利。清人林則徐在給妻子鄭夫人家書中說:「蓋以身許國,但求福國利民,與民除害。」「福國利民」又作「富國安民」,《後漢書?許楊傳》說:「明府今立廢業,富國安民,誠願以死效力。」唐人韓偓《朝退書懷》說:「孜孜莫患勞心力,富國安民理道長。」傳統吉祥圖《百福圖》就是以古字體寫出各樣「福」與「富」字一百個,《百福圖》中「福」即「富」。世俗把富解釋為財富,汲汲求財與餘裕的生活,又福與富相通,所以追求富貴為世俗的原始願望。「福」是諸事皆吉的總稱,每逢新年或吉日,則有祝福之字或寓意之圖出現在民俗活動中,人們用以祈盼萬福降臨。 山東曲阜孔府大門上有一楹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這幅楹聯大氣磅礴,文佳字美,高度評價了「至聖先師」孔子,認為其文章道德同天並老,其後人世代尊貴,永享福祿。楹聯是清代大文豪紀曉嵐題寫的,「富」字少一點寓意為「富貴無頭」,「章」字多了一筆寓意為「文章通天」。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大門也是這幅楹聯。傳說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說碰到寫著「富」字的影壁,就把「富」字去了點,並告訴孔家「富」字有點不吉利。此後,孔府凡寫「富」字都無點。因此上聯中的「富」字頭頂上少了一點,寫成了「冨」,是說富貴不可封頂,好像是今天說「獎金不封頂」一樣。到底富貴有頂,還是沒有頂,事實證明,這只是孔聖人後裔的良好願望罷了,如果依我來解釋:富字少了一點,豈不缺了點富貴?有趣的是,福與富都有「 」的結構,有人便釋義說,福與富都有一口田,一個人有田就不愁吃、不愁穿,自然富裕,也自然有福了,所謂「一口田、衣祿全」,這是一種福分。但這並不是福與富的本義,而是後人根據字形所做的猜想。三、福禍相依在漢語中,福與禍相對,福表示有好的命運,禍則形容命運不祥,其初文是在龜甲不祥的位置上出現了不祥的卜裂,其形為「」,以後演變為在一個坎或坑內加一不祥的卜裂,其形為「」,而禍字形為「」,在使用中詞義轉化為「災難性遭遇」。《說文解字》說:「禍,害也。神不福也,從示。」比較一下吉、凶、福、禍的初文,就看出它們均源於古代的龜甲占卜。什麼是「福」?《荀子?勸學》說:「福莫長於無禍。」也就是說無禍就是大福。儘管福與禍相對,但福禍互為因果,互為轉化,即好運可以變成壞運,壞運也可以變成好運。先秦時的老子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道出了這一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三十三章也說:「知足者富。」意為能知道滿足的人,就等於富有。如何避禍趨福?漢人劉向《說苑?說叢》說:「禍生於欲得,福生於自禁。」意思是:禍是從貪慾中來,福是從自我節制中來。漢人王符《潛夫論?斷訟》提出應及早斷絕禍患的根源:「凡諸禍根,不早斷絕,則或轉而滋蔓。」《漢書?枚乘傳》中記載,枚乘上書皇帝說:「福生有莖,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自何來?」這是一個好主張,只要斷絕禍根,自然無從有禍,無禍就是有福。晉人葛洪《抱朴子?嘉遯卷》說:「清者,福之所集也;奢者,禍之所赴也。」意思是清廉無貪,是眾福所歸;奢侈無度,是眾禍所附。《抱朴子?知止》又說:「禍莫大於無足,福莫厚於知止。」意思是無厭的貪求是最大的禍,懂得適可而止是最大的福。故而,古人認為:「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清人石成金對此更自有心得:「尋到禍福源頭,自得避趨之法。」古人還認為禍福沒有定數,都是人所自取。《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說:「禍福無門,唯人所召。」這是魯國大臣閔子馬勸說季公彌時所說的名言,意思是說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都是人們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大唐名臣魏徵《十漸不克終疏》也說:「臣聞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只要人們謹慎行事,是完全可以避禍趨福的,是禍是福,取決於當事人本身。晉人陶淵明《榮木》詩說:「繁華朝起,慨暮不存。貞脆由人,禍福無門。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詩人深諳禍福三昧。對於福禍關係,有句成語叫「福善禍淫」,一語道破。語本《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夏。」意思是說行善終將得到大福,作惡必將遭到禍患,夏朝有禍是作惡的結果。舊時還流行一句諺語:「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是說幸運的事不會連續到來,而禍患一來卻接二連三地發生。 語本漢人劉向《說苑?權謀》:「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者也。」明人高則誠《琵琶記?糟糠自厭》說:「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卻是真。」明人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五回中寫蛇盤山鷹愁澗的孽龍說:「這才是福無雙降,禍不單行。我才脫了天條死難,不上一年,在此隨緣度日,又撞著這般個潑魔,他來害我。」民間有關福與禍的諺語頗多,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福薄禍生」、「禍從口出,福由心造」等等,此類舊諺在明清小說中經常可見。《金瓶梅》第七十二回應伯爵奉承諂媚西門慶說:「你的心好,一福能壓百禍。」意思是說有福運的人,能夠制壓住許多禍患。《續小書義》第五十回也寫道:「待我去看,勸姨奶奶不用擔驚受怕,有我在,一福壓百禍。」四、與福同義《說文解字》釋「示」說:「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這個「示」字成了一切祭祀、祈禱和宗教活動用字的字的意符。《說文解字》中收錄從示之字系列,福字從示,是與祭祀、祈禱有關,而許多從示之字又與福同義或相關。以上是《說文解字》中從示字系與福同義或相關的字,在漢語中這類的字仍有不少,如《康熙字典》午集下「示部」所收的字。礽:《玉篇》、《集韻》均釋為「福也」。祦:《集韻》釋為「福也」。裋:《集韻》釋為「祭福也」。裋與福原生義相同,為祭祀的供品。祹:《玉篇》釋為「福也」。禑:《五音集韻》釋義為「福也」。《玉篇》稱「禑」與「祦」同。禟:《玉篇》、《集韻》均作「福佑」義解。褵:《玉篇》釋義為「福祥也」。禵:《字讓補》釋義為「福也」。在古漢語中,對福的文化編碼十分繁複細緻,圍繞不同形式的祭祀、祈禱以求神靈佑助,幾乎都立了專名,從中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福文化的發達程度和悠久傳統。透過文字中的福文化蹤跡,我們會加深對福文化的認識。五、與福諧音按我國吉祥寓意的習俗,蝠因為與福、富諧音,所以人們很早就喜愛把蝙蝠作為吉祥物用於裝飾藝術中。蝙蝠的造型在我國民族傳統裝飾藝術中,是值得驕傲的創造。中國人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變形移情手法,把原來並不美的形象變得翅卷翔雲、風度翩翩。蝠身和蝠翅都盤曲自如,十分逗人喜愛。蝙蝠似鳥似鼠,非禽非獸,是哺乳類翼手目動物,喜食昆蟲水果。蝙蝠不是鳥類,卻是哺乳類,有翅膀,具有飛翔能力,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類動物。化石記錄顯示,蝙蝠早在5500萬年前已經出現於地球上;目前全球已經命名的蝙蝠大約有1000種,是哺乳類動物中最龐大的家族。蝙蝠體被灰黑色的柔毛,體側有皮膜自前肢連至後肢,呈翅狀,翅膀沒有羽毛,是由前肢演化而成。它們有雙翼能飛行,卻不是鳥類,它們有眼睛不盲,卻以音波判別定位。傳說中蝙蝠是長壽的動物,能活到千歲的蝙蝠,全身雪白,頭也變得很重,以至於倒垂懸掛。將蝙蝠風乾研磨成粉末服食,可以使人長生不老、延年益壽、成仙得道。《抱朴子》說:「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萬歲。」《太平御覽》引《水經》說:交州丹水亭下有石洞深不可測,洞中蝙蝠大如鳥,如果捉到這種蝙蝠焙乾磨粉服下就可以使人成仙。為此,不知有多少蝙蝠被人捕捉、焙乾、研磨成粉吞服。傳統中國人都視蝙蝠為福氣、長壽、吉祥、幸福的象徵。蝙蝠從取其諧音福,再從其自然的生活習性倒懸而睡,象徵「福到」,吉祥的象徵意義深植人心歷久不衰。人們常常可以在一些老的建築物、傢具和瓷器上面看到蝙蝠的圖案。蝙蝠的圖案就代表福祿壽喜財中的「福」。蝙蝠棲息時是倒掛的,便是「福到」。鄉下人家見到屋檐下聚集的蝙蝠,也因為大家相信蝙蝠會帶來福氣,從不會去打擾它們。蝙蝠入宅更是「福臨門」的徵兆。各地村落的古老建築如村屋、祠堂及廟宇都有善待蝙蝠的設計,歡迎蝙蝠棲身其中。蝙蝠在中國早就飛入常民百姓的心中,變化多端的造型,大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將心中的祈求與願望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蝙蝠的出現是接福驅邪的好兆頭。近年來自然的生態環境日漸破壞,天災人禍使得蝙蝠棄巢而去,蝠去洞空,很難再窺視蝙蝠的蹤影。人們如何「愛蝠」、「惜福」,禍福之間的取捨值得省思。「翹盼福音」寄託了多少古往今來人們的情思。今人承襲傳統蝠就是福的俗信,依然視蝙蝠為吉祥物。蝙蝠作為中國傳統的吉祥動物,在福州地區建築、門飾、工藝品上常見以蝙蝠為原型的民間圖案,還被塑造為福建省省運會的吉祥物。「福福」作為福建省省運會的吉祥物,運用蝙蝠的誇張造型,具有憨實、可愛的現代氣質,取其「福福」諧音,代表福建與東道主福州。吉祥物「福福」形象手持花束,內有茉莉、鳳凰木、刺桐、月季、迎春花、山茶、蓮花、美人蕉、水仙等九種花,分別代表福州、廈門、泉州、莆田、三明、龍岩、南平、寧德、漳州等九市。這些都是今人對吉祥物蝙蝠的創造性運用,也可以看到人們一直都在孜孜求福。六、福字俗語中國人對「福」是有特殊感情的。世上人人祈求幸福,於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大量與福相關的俗語,人長得富態叫作「福相」,好地方稱為「福地」,享受快樂稱為「福分」,看到好景妙物叫有「眼福」,吃到山珍海味叫有「口福」,交上桃花運被稱為「艷福」,富貴積善之家稱為「福門」,人有好運則稱「福氣」,幸運的人趕上好事則叫「福將」,讚頌給人們帶來實惠好處的稱「托福」,可見福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經常表現在享受實惠和好處的具體事務上。凡此種種,都反映了世人對福的祈求渴盼,可謂用心良苦。說到福字俗語不妨舉幾例稍作注釋:洪福齊天,洪福,即大福,亦作鴻福;齊天,指與天同高,舊時稱人的福氣極大,多說:「洪福齊天。」一般用作對人的祝福之辭。《元曲選?抱妝盒》第四折說:「若不是萬歲洪福齊天,怎能勾這等百靈咸助那。」《慈禧太后演義》第三二五回說:「德菱道:照這樣珍珠,是古今中外罕見的至寶。祖宗洪福齊天,所以得此異寶哩!」吉祥壽聯橫披常作「洪福齊天」。傳統吉祥圖《飛鴻延年》,鴻雁與福氣相連,鴻福通洪福,鴻雁雙飛,翱翔雲天,所以這幅吉祥圖立意豐富,有洪福,有遠大前程,又享高壽,可謂洪福齊天。福至心靈,是舊時十分流行的一句俗語,意謂一個人福運來了,心竅也就開通了。或人交好運或喜事來臨時,心思也會靈敏,頭腦也變得聰明起來。宋代,俗語福至心靈就已廣為流傳。北宋畢仲詢《幕府燕談錄》記載說,吳參政任職翰林學士時,常常起草典章制度呈給歐陽修看,歐陽修認為他寫得很好,因此開玩笑地對他說:「君福至心靈。」意思是:吳參政你運氣來時,思維突然變得靈敏起來。可見早在宋代之前,就已流行「福至心靈」俗語了。 七、福字酒令酒令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酒文化。最早的酒令是在酒宴中維護禮法的條規,目的是在維持飲者的君子風度。後來逐漸發展為佐酒助興、賓主盡歡的方法,甚至成了勸酒、賭酒、逼酒的手段。這裡採擷與「福」字相關的酒令,作一介紹,以為讀者添趣。福壽詩令?是口頭文字類酒令,行令方法:每人吟詩一首,要求在詩句中嵌入「福」、「壽」二字,所嵌的位置不拘。合席飲酒者依次輪說,詩不成或無「福」、「壽」二字皆罰酒一杯。如清代佚名《新刻時尚華筵趣樂談笑酒令》卷一所載的「福壽詩令」:今朝喜事到君家,滿酌清香共紫霞。奉勸人人飲杯酒,願祈福壽日增加。一卮春酒桃花艷,四句新詩珠玉輝。福海汪洋延曆數,壽山峻聳與天齊。全福如意令?屬於骰子類酒令。分有多種,如福祿壽令,又叫富貴壽考令,行令方法:此令規定每人喝三杯酒,在行令的過程中,飲酒數還將有所變化。由一人先用六枚骰子擲,不管擲幾次,喝完三杯為止。行令規定大致是:以「五」為福,以「四」為祿,以「六」為壽,如果四、五、六並見,為福祿俱全,三杯酒全部免去,就可以將骰子移交下家去擲。如果四、五、六不全,那麼缺什麼補什麼,即喝幾杯。此類酒令還有福壽雙全令、五福俱全令、華封三祝令、多福多壽多男子令,用六骰,均以「五」為福,以「六」為壽,行令方法與福祿壽令基本相同。骰子類酒令中還有用兩骰的。如五福三多令,行令方法:合席用二枚骰子輪搖,得「三」、「五」,合席共賀一杯。如無「三」、「五」,得「三」與「五」之和,即二六、四四,或二骰之和為三點、五點,即幺二、幺四、二三,則可免飲。超過六點時,多幾點則上幾家同飲;少於六點時,少幾點由下幾家同飲。 再如三星拱照令,則用一骰。行令方法:合席依次擲骰子,得「三」自飲一杯,多於三點,則多幾點,上幾家同飲,如得「五」,則上兩家同飲;少於三點,則少幾點,下幾家同飲。酒底?舊時宴席上宣完酒令之後,喝掉杯中酒,向席間眾人亮出杯底,口稱「干」,然後,按該令的要求完成全令,叫做酒底。如令辭規定「幺」為福,「二」為祿,「三」為壽,「四」為財,「五」為喜,「六」為書,席間得「幺」者,便要說一句與福有關語句作為酒底。福字七言酒底有:福如曉日騰雲起。福地安居福自多。五福星臨吉慶家。百福迎祥玉作杯。春滿乾坤福滿門。滿門天賜平安福。喜見福星臨壽域。欲增福壽唯行善等。五言酒底有:福共海天長、五福自天來、萬福集今年、三陽迎五福、常怡安靜福、福要人會享、五福萃華門、梅開五福壽等。四言酒底有:福自天來、福祿善慶、福如東海、福田利益、福慧雙修、福星高照、弘福齊天、萬福攸同、廣種福田、五福來臨、天官賜福、天申五福、無量受福、只見福來、三多五福等。二字酒底有:福緣、福德、福地、福田、福壽、福兆、福星、福祿、享福、添福、納福、受福、增福、萬福、種福、積福、知福、全福、有福、多福、得福、來福、天福、福水等。射覆?是一種起源較早的酒令,大概是從漢代的射覆遊藝發展而來。射覆是指猜測覆蓋著的東西。漢武帝時,宮中有射覆高手東方朔和郭舍人,兩人射覆如神,屢射屢中,令人稱奇。射覆遊藝到唐代分二途發展,一為博戲,二入酒令,唐玄宗欲立宰相,御書一人姓名,以金甌覆之,令太子猜射,中則賜酒。明清以後,漸漸地形成一種酒令類別,基本方法都是隱藏一物,令對方猜射,或一人說出上一字,令他人另說一字,要暗合出字人所說之字的下一字,如「種福」二字,一人只說出一「種」字,如果他人說出不合「種」的下字,便飲酒一杯。此類射覆令酒底與福字相關的有:種、愛、知、修、納、享、積、洪、全,等等。與射覆酒令類似的還有射鵰酒令,酒底也只用二字,一人說出下一字,令他人另說一字,要暗合出字之人所說的上一字,如出一「果」字,如果他人說不合「果」字的上一字,便要飲酒。射鵰令酒底與福字相關的有:果、田、緣、庇、蔭、德、祉、利、海、地,等等。 八、論福格言求福是人們追逐的普遍心理。而對「福」的理解,人們又頗多說法。《說文解字》認為,「福」即「無所不順」。簡而言之,古人對「福」字的範疇大致涵蓋人生完美、家庭幸福、社會安定三大方面。清人金纓纂輯了一部教誨人們求真、向善、趨美的《格言聯璧》,其中論福格言,立言精深,警世醒心,精義妙諦,令人回味無窮: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著述行世,謂之福;有聰明渾厚之見,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無疾病纏身,謂之福;無塵俗攖心,謂之福;無兵凶荒歉之歲,謂之福。清代鄭板橋更有名言:「吃虧是福。」這些可被視為古人對「福」的理解和追求的一種高境界。古人認為福無處不在,關鍵看你如何去求福。清人殷日戒說:「我本薄福人,宜行求福事,在隨時儆醒而已。」如何去體味「福」?請看古人的見解:「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樂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人們身體無病時,感受不到快樂,等到生病時,才知道無病的快樂。家中平安無事時,感受不到快樂,等到禍事臨頭時,才體味到平安無事的幸福。以平安無事為福,人人都能體味到。所以古人認為:「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無事生非,這是福運淺薄之人的作為。薄福與厚福,事在人為。人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求福:《格言聯璧》中說:吾本薄福人,宜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積德事。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矣。既是福分淺薄之人,就應該多積德行善。福分淺薄之人,必定慳吝刻薄,故爾,福分就更加淺薄。而福氣深厚之人,必然敦厚寬誠,故爾,他的福氣就愈發深厚。誠如格言所說:「多積陰德,諸福自至。」人如果暗中多做善事,施德予他人,那麼各種福分就會降臨。格言又說:一點慈愛,不但是積德種子,亦是積福根苗,試看哪有不慈愛的聖賢?一念容忍,不僅積德而且積福,即便是一點慈愛之心、一念容忍之意,都是積福根苗、無量福田。試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行善積德是真正的福源。「做人無成心,便降福氣。」人如果沒有偏執成見,必有福氣降臨。「執拗者福輕,而圓通之人其福必厚。」性情偏執拗戾的人自然福分淺薄,而圓通隨和之人必然福分深厚。「謙抑盈滿足福禍關」,這就是說是謙遜自抑,還是傲慢自負,這是人生福禍的關口。「飽肥衣暖,不知節者損福。」這是警醒之言;「莫把真心空計較,唯有大德享百福。」這是至理名言,的確令人回味悠長。最耐人尋味的是一則警世格言:「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為享福之地。」意思是做官的宗旨本是造福百姓,做一個清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九、知福享福清人石成金有《知福享福說》一文,堪稱含英咀華、金玉珠璣的智慧美文。不避文抄公之嫌,特移錄如下:人人俱有現在之大福,奈人人俱不知享受,致將難得之時光,因循虛度,深為可惜。但其所以不能享受之根源,總由於心不知足也。爭名於朝,奪利於市,匆匆擾擾,舉世盡從忙裡老,是以能尋真樂而享真福者,何可得乎?若人能知足,則日日自做快樂神仙;若人人不知足,則日日自墮憂愁苦海。試想天下萬國九州島,億萬人民,此一日,也不知有幾多人憂愁困苦;又不知有幾多人,刑獄流離,死亡病痛,豈不深可悲慘也耶!幸我今日身不饑寒,又無病災,安閑自在,即是不饑寒,又無病災,安閑自在,即是極大之福,當感念上天之厚賜與我矣。予向撰有《真福譜》、《快樂原》等書飢行世,奈甚冗繁,茲因刪括十句,曰:福要人會享,會享就多福。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病痛苦,康健就是福。思量災難苦,安樂就是福。切莫多妄想,輕拋現在福。此數語,當時時記之。真是論福妙語一出,贏得一片讚譽。這以勸善積福為內容的人生智慧美文,寓意深邃,啟喑發聵,醒人醒世,耄者蒙童,只要讀之,均能受益,可謂遺惠萬眾,堪稱「度世金針」。「知福享福說」的核心在於知足。東漢光武帝劉秀曾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這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是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唐人李白《古風》之二三也說:「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可見世上自壯至暮,自貧至富,自賤至貴,沒有幾人能知足,故而,人人苦惱甚多,無福可享。唯有知足之人,雖境遇有所不如意,但他抱有知足的心態,仍會覺得生活是快樂幸福的。明人張岱《快園道古》記載,明代江西金溪人胡九韶是明代大儒康齋的學生,得其師真傳,過了一輩子清苦生活,卻安貧守道,自得其樂。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都要焚香磕頭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又賜給自家一天清福。妻子譏笑說:「我們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菜粥,怎麼能算清福?」胡九韶說:「我一生有幸沒遭遇戰亂兵禍,全家能吃飽穿暖,床上沒有病人,出門沒有官司纏身,這一切不是清福是什麼?」胡九韶對福底線的概括,真是精闢全面:天下太平、衣食無憂、全家健康、社會和諧。正因胡九韶知足,故常得享樂享福,謝天賜福。正所謂:若能知足,即享大福。清人錢慧安於1907年根據這一故事創作了《祈福圖》。古人常說:「要享福,常知足。」又說:「能知足,受享人生生千萬福。」《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道滿,就一生不會受恥辱。第四十六章說:「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為滿足,就會永遠感到滿足。清人石成金據此歸納出《知足享福法》:「凡遇有不得意之事,試取其更甚者比之,心地自然清爽,此降火最速之方。古人有歌曰:『他騎駿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又見推車漢,上雖不足下有餘。』予以此四句圖畫一軸,懸於齋中,時刻觸目,以消去許多妄想之心,享受許多自在之福。」近現代畫家張生鏞、張聿光、張石園、鄭午昌等都依據石成金的創意畫有《知足不辱》、《知足常樂》等作品。人能知足,便時時刻刻都享受快樂之福。可見所謂「知足享福法」,就是將他人不如我的苦境,兩相對比,存心退想,即知天賜我福甚厚,自己便消除許多妄想,免去許多憂愁,憑添許多快樂,隨時隨地快樂享福。這是「知足享福法」的妙義。 十、種福心法俗話說:「文由於積學,福由於積德。」這是勸人多行善事,廣積功德,以召福報,世上一些人常常借口說:「我沒錢財,何能積德?」其實廣積功德不在有錢無錢,所謂功德全在於一點利人的良心,凡有利益於人的,全作為善事,善事時時處處都有,如果真的想存心行善積德,則隨時隨處都有功德可積。清人石成金說:「世人皆欲長壽富貴等類,但此諸福,未有不從種根而生者。蓋言行有利於人者,俱為之方便,即俱為種福。茲非方便於人,實種福於已。昔鎮江葛繁,事無巨細,存心利人,如座間踏子不正,恐蹙人足,必為正之;若人渴,即與杯茶之類。其後壽高而財福駢輳,鬼神欽敬。此即現在之式也。」可見種福的核心在於勸人行善。常言道:「與其燒香求福,不如為善積德。」又有常言說:「與其為無益以求冥福,不若為有益以濟生人。」這些話識見最高,既然「福由於積德」,那麼想要得福就必須積實德,「能積實可據之德,必有實可據之福」,說透了,福由自致。隨時隨處多做一些善事,便是廣積功德,便能成事享福。所以積德種福,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唯有如此,才會有福運降臨。十一、民間福譜古人依據自身生活經歷、生活感受、生活體驗,對什麼是福,作了許許多多的理解。清人石成金對此加以搜集整理,形成了《天基福譜》。天基,是石成金的字。《天基福譜》說:心寬性怡,快樂就是福。無病無痛,康健就是福。布衣疏食,能食就是福。茅屋竹籬,安穩就是福。天倫家和,團聚就是福。兵戈不擾,太平就是福。家門清吉,寧靜就是福。書酒花月,領略就是福。明窗淨几,閑逸就是福。繩床草榻,鼾眠就是福。《天基福譜》還說到人人眼前有福甚多,全在人自己享受。如何享受眼前的福祉,古人自有秘訣:會享福,安分常知足。妄想機謀,自尋苦惱。會享福,少思少色慾。保固精神,長壽無病。會享福,好書隨時讀。廣我知識,開我襟懷。會享福,治得家和睦。滿戶安穩,熙曍致祥。會享福,醉歌田舍曲。材酒俚唱,欣然自怡。會享福,居住朝南屋。冬暖夏涼,極好受用。會享福,清晨一碗粥。滋潤五臟,調養妙法。會享福,鼾鼾一覺宿。眠思夢想,勞神損壽。會享福,隙地栽花竹。悅目娛情,時領生趣。會享福,不用油惰仆。下人勤讀,省事免憂。 這些都是古人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其中多有勸善補過以求福祉的功能。不論是以個人的立場還是社會的觀點,祈福現象都是十分重要的社會事實。古人的種種福義,其勸俗警世的作用非常明顯,在民間多奉為行為的準則,長輩常以此來教訓晚輩。故而,古人常有勸世之語,勸人惜福,自求多福,要惜福,就要禁止種種過衍,要做到「不暴殮天物,不愛奢華,不過求全備,不想非分,不作賤五穀,不殺害生命」。民間福譜還這樣告誡人們說:福生於清儉,禍生於多貪。認為「儉」之一字,眾妙之門。無求於人,寡慾於已,可以養德,可以養志,可以養廉,可以養福。此乃「儉」之一字的許多受用。古人俗信:有福莫享盡,福盡身貧窮。富盛時,須要惜別福;窮衰時,須要守分。惜福安分,貧人富人都不可少。古人有治家福譜說:有福有智,能勤能儉,創家者也;有福有智,不勤不儉,享成者也;無福無智,不勤不儉,敗家者也。所以古人說:「富之根本全在勤儉,貴之根本全在讀書,喜之根本全在和順,福之根本全在循理。」又說:「肯勤儉,必然致富;肯讀書,必然發貴;肯和順,必然生喜;肯循理,必然享福。」更有這樣的說法:「不勤儉,難免饑寒;不讀書,難免下賤;不和順,難免離散;不循理,難免禍害。」民間福譜還常常在勸誡訓誨中表現出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如勸平常人說:「處世,讓人一步為高,退一步即進一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勸誡官吏則說:「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福,省一事,則民少一事之擾。」教子惜福說:「子孫享用不須豐,省卻前頭後自隆。錦緞做衣綢做褲,折他福分一生窮。」治家惜福說:「子養親兮弟敬哥,守己安分福常多。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大和。」又有:「天地無私為善自然獲福,聖賢有教修身可以齊家。」還有:「過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遠禍將自得福。」……如此福譜,精義妙理,字字至言,可稱大享福法,人如果遵守此福譜,則可永享大福,不妨試一試。十二、傳世福歌祈福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願望。中國民間歷來重視修身養性以求福祉。民間祈福秘訣多以謠諺形式口耳相傳,一些文人學者常將這些詩歌搜集整理。加上自己的經驗體會和見解,以詩歌的形式記錄傳播,內容豐富,朗朗上口,歷經千百年,久傳不衰,這裡採擷一二,以饗讀者。清代康熙、乾隆之際的揚州人石成金搜集整理有《知福歌》,告訴人們一個樸素、淺顯的道理,生在福中要惜福:人生盡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負累苦,逍遙就是福。思量離別苦,團圓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狼苦,自在就是福。思量出外苦,在家就是福。思量無後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康健就是福。思量死來苦,活著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許多福。可惜世間人,幾個會享福?在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勸世間人,不要不知福。富貴非力求,迷途空碌碌。什麼是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福在每個人的身邊,就看你會不會享福,只有知道什麼是福,才會真正享福。怎樣知福,明人文徵明自有見解,作有《知福歌》,清人石成金又作有添改,《知福歌》說:小小房,低低屋,粗粗衣,稀稀粥,命該咬菜根,莫想多食肉。唯適意,怕甚的鬢斑斑?但開懷,為甚的眉蹙蹙?看上雖不如,比下當知足。日食三餐,夜眠一宿。隨意家常,平安是初。也不求榮,也不招辱。待時守分,知機寡慾。有大才必有大用,有餘德必有餘祿。樂善存心,不欺不惑。時時刻刻凈靈台,莫教穢污來昏濁。算甚麼命,問甚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若依斯言,神欽鬼服。《知福歌》的主旨就是知足,唯有知足處處有福,所以說樂莫大於無憂,福莫大於知足,人在福中要知福。《老子》四十六章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最大的災禍是貪得無厭,最大的禍殃是貪慾太重。晉人葛洪《抱朴子?外篇?知止》也說:「禍莫大於無足,福莫厚知止。」意思是:最能給人造成禍患的是不知足,最大的幸福在於知足。人若知曉身邊種種福祉,自然有許多天福可享。有一首《天福歌》中說:「福、福、福,沒病沒愁沒欺辱。無災殃,有蔬粥。上比不及下比余,多少饑寒嗟半菽。」又有《不如歌》說:「我不如人,我無他福;人不如我,我當知足。知足不辱,一飯兩粥。謝天謝地,平安是福。」如此種種福歌,反映了古人對福的理解和對福的享受,其中三昧,不也令今人玩味三思,思而得之嗎?人人能知福,福祉便無窮無盡。如何知福享福,不妨讀一讀這些福歌,好好思量思量,必將獲益匪淺。
推薦閱讀:

中國的門神文化
為什麼部分作家在發表對社會的看法的時候喜歡攻擊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並藉此營造優越感?隱藏在這一現象後的心理和社會原因有哪些?
特殊地緣下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內向性。
中華上下5000年所有經典知識有哪些??
大力推廣上海話!上海話是上海文化的標誌!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