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好多人為李鴻章, 袁世凱之流洗白?
現在有很多人為李鴻章,袁世凱之流洗白,甚至我還看過為慈禧洗白的,這些人是無知,沒查過李鴻章的一生,人云亦云,還是沒有正確的歷史評價標準?還是為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知識淵博?還是這些人的後人?其實,恰恰是了解了這些人的一生,才能更全面、更合理地評價歷史人物,發現他們有許多積極正面的地方,也就是題主所謂的「洗白」。而如果只盯著一點而不能全面看問題的人,才會覺得他們十惡不赦,一無是處。
李鴻章和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兩個無法被忽視的人物,一直以來都被當作負面典型來批判,如果有人說他們哪怕是半個好字,即便是事實也會招致很多人的口誅筆伐,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對他們有如此之深的成見呢?
先說袁世凱吧,他稱帝固然是不得人心,這點確實是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從不否認。但是如果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袁世凱是清朝滅亡,中國取消帝制後第一位大總統,他也是國家元首,如果在當時,又是否能很清晰的分出大總統與皇帝的區別?而如袁世凱所說,總統、總理、總長,究竟誰聽誰的?沒有了帝制以後中國確實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行政效率低下,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減弱,這時候,想著恢復帝制也有好處,這個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稱帝確實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他錯了,但他也明白,在退位後臨終決定繼承人問題上,沒有如他人想的一般選自己的兒子,而是秉公擇人,而他信任培養的第一批北洋實權人物,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等,雖然各有缺點,但至少在民族氣節上,一個個大德不虧。這也算是一種彌補吧。
如果了解了袁世凱一生,會知道他早年在朝鮮的經歷。1884年,朝鮮親日派發動甲申政變,意圖劫持王室倒向日本,袁世凱率軍擊破日軍,此後,袁世凱駐紮朝鮮,牢牢控制朝鮮王室,有效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如果停留在這段歷史,袁世凱何嘗不是一個民族英雄?辛亥革命中,如果袁世凱堅持與南方革命黨交戰,以其手下新軍實力,革命黨真的有能力推翻清朝嗎?恰恰是袁世凱的倒戈才是清朝壽終正寢而避免大規模交戰的最大原因,所以後來全票當選大總統,也非完全使手段使然,真的是全國上下心悅誠服的決定。難道這個功績應該抹殺么?
至於一直讓袁世凱飽受詬病的《二十一條》。這個根據近年來越來越多人了解真實的歷史,已經非常清晰了。袁世凱並沒有同意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通過非常高明的拖延和輿論戰術,並尋求國際干涉,否決了絕大多數的喪權辱國內容。而以當時的情況,中國實在已無實力再開戰端,最後不得不忍辱負重做出了妥協,而讓袁世凱背「賣國賊」的罵名,實在是冤枉的很。而他為了引起國內、國際輿論壓力,不顧日本警告將二十一條內容公之於眾的行為,是以自己的名聲維護了國家利益的。
所以,袁世凱罪有應得,因為他復辟帝制,開了歷史倒車,但除此以外,他絕對是功大於過,並且有一定的民族氣節的。
至於李鴻章,分析他的文章就更多了,從梁啟超到如今的越來越多的人。其實對李鴻章的所謂「洗白」,更多是因為他實在承受了太多不該由他背的罵名。清末的梁啟超尚且知道,李鴻章簽那麼多喪權辱國條約是因為他的時運,是清朝積重難返的腐敗,又豈能怪他一人?馬關條約,李鴻章遇刺,卻也為此替國家省下了多少白銀,一個老人,他圖什麼?
李鴻章早年平定太平天國與捻軍,以傳統角度來說,那是臣子所必須的忠君,是維護國家統一。而不能因為是起義軍而將李鴻章等人多加責難。後來的洋務運動,李鴻章極力倡導中國進行改革,難道這些功績都不能提了?沒有李鴻章,中國要晚多少年才能發展自己的鐵路、電報、機械化工廠?
甲午海戰的失利,或許李鴻章有指揮上的錯誤,但海軍是他一手發展起來的,難道他想讓海軍全軍覆沒嗎?至於所謂中法戰爭在勝利的情況下主和,真的以為中國還有力氣打下去嗎?那時候的國庫是什麼狀態查查資料就知道了,打得贏法國一時,能敵得過列強一波一波的攻擊嗎?主和的李鴻章可能膽小了一些,但是難道真的要靠翁同和那樣的主戰派清流,中國就能打贏了?其實了解了歷史就會發現,一味主戰的往往是那些誤國書生,而真正在死人堆里摸爬滾打出來的,更多的是真的怕打仗。而這些,在和平年代溫室里長大愛看戰爭片的青年,或許真的不能理解吧。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無意為他們「洗白」,如果他們真是黑的,也沒有人能把他們洗白。只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客觀的去評價那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應該一分為二的去看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事件,在正視他們的過錯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他們的貢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