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如本法師)
佛說四十二章經
上如下本大法師 佛學講座講義
1.「佛」是人,「四十二章」是法,故此經以人法立題。
2.佛滅度後,由開悟五百位阿羅漢結只經典,把佛法一章一節結集起來,集為一部經,故四十二章,即是四十二段語錄。
3.佛經最早最初傳到中國是這部經,是由後漢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位尊者共同所翻譯,他們是中印度人。
4.在漢朝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六十二年)的時候,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位金人,頂上有圓光。金人由空中飛到皇帝殿內,隔日漢明帝上朝以夢境咨問諸文武大臣。當時有一位太史傅毅,對漢明帝說:『臣曾經聞說在西域神,號之為佛,現在陛下所夢當下即是佛也。』
5.在周朝有一部異記,記載釋迦佛誕生於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公元前一O二五年),時江河泛溢,大地六種震動,五色光貫太微星。
6.漢明帝命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求佛法。到了印度遇到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尊者,兩位即隨王遵等來到中國,已是永平十年,用白馬馱經,故漢明帝在洛陽國都建白馬寺做紀念。本經在白馬寺翻譯。白馬寺是佛教最早有之寺。
7.經文:『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8.消文:釋迦世尊成佛得道以後,作這樣的思惟:遠離五欲,心裡寂靜,是最為殊勝的。心安住在大禪定中,伏各種魔障邪道,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園裡,演說轉四聖諦的法輪,度化憍陳如等五位出家弟子,使令證得道果。又有比丘說出心中各種的疑問,請求佛陀指示如何精進如何禁止!經過世尊的教誨敕令,一一都開了智慧而悟道,因此合掌恭敬承諾,而順從世尊的敕令教誨。
9.本經具足五種成就: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說法主成就。五、處成就。
10.魔有四種,一、煩惱魔。二、五陰魔。三、天魔。四、死魔。
11.煩惱魔,指貪瞋痴習氣能惱害身心。
12.五陰魔:指五蘊色受想行識能生一切之苦。
13.天魔:指能壞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他化自在天之魔王。
14.死魔:指死亡能斷人生存命根。
15.小乘有降魔之說-外魔。大乘無降魔之說-內魔。
16.八相成道,佛示現人間,有八種相,名八相成道,成道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腦。
17.小乘八相-從兜率天降,入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盤。
18.大乘八相-從兜率天降、入胎、住始、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盤。
19.大乘有住胎無降魔,小乘有降魔無住胎。
20.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21.五比丘:一、阿濕婆,即馬勝比丘。二、跋提,即小賢比丘。三、摩訶男比丘。四、憍陳如比丘。五、十力迦葉比丘。
22.歌利王問:『把你四肢砍掉,生瞋恨心否?』
23.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24.苦諦:迷的果,即苦果。
25.集諦:迷的因,即苦因。
26.滅諦:悟的果,即樂果。
27.道諦:悟的因,即樂因。
28.比丘有三義:一、破惡二、乞士三、怖魔。
29.破惡:人有煩惱,就是惡,出家比丘應破三毒之惡。
30.乞士有二義:一、上乞諸佛正法,增長壽命。二、下乞眾生色,食以資色身。
31.怖魔:出家出三家,魔王失掉魔子孫,故恐怖。
32.地藏經云:『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33.道人不問姓,不問壽。
34.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35.第一章出家證果─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勢壽命,住動天地。
36.第一章出家證果─佛陀說:辭別雙親家屬而出家,認識自己的心地,了達自己的本性解無為的出世法,就名叫做出家沙門僧,日常實行遵守二百五十條的比丘戒,精進或者靜止身心都很清凈安和,實踐四種真理聖道的修行,而證成阿羅漢的果位。阿羅漢者,能運用神通飛行變,化具備沒有窮盡長劫的壽命,所住的地方必能感動天地。
37.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38.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39.沙門譯:勤憩,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40.阿羅漢有三義:一、殺賊二、應供三、無生。
41.阿羅漢有四種:一、初果須陀洹二、二果斯陀含三、三果阿那含四、四果阿羅漢
42.了四果阿羅漢的果位,叫做無學位。
43.證了初果,叫做見道位。
44.證入二果與三果,叫做修道位。
45.前三果都稱為有。四果叫無學位。
46.證成阿羅漢的果位與空相應,與無生法忍相應,與無法相應,心地究竟清凈,心地染,竟脫,永出三界。
47.金剛經云:『世尊,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48.經文:『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49.其次的果位就是阿那含果,證得阿那含果的聖者,壽命終了以後,心靈精神上升到三界中第十九天以上的五凈居天繼續修證,最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再其次的果位就是斯陀含果,斯陀含果位的聖者,壽終後一次上升欲界天,再一次下生人間還回繼續修證,就可以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再其困次的果位是須陀洹果,證須陀洹果的聖者,再經過七次死亡與七次出生,便可阿羅漢的果位。心裡貪愛慾念斷盡的人,就像一個人腳手四肢全斷,對於造惡業就不再產生作用了。
50.阿那含(三果),有學位,壽命終神魂上升十九天去,證得四果阿羅漢。阿那含譯為「不來」,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欲界九品思惑斷盡。
51.斯陀含(二果),譯為(一來果),天上人間往還一次,二困位要斷了欲界前六品思惑,若斷八十一品思惑,即證四果阿羅漢。
52.須陀洹(初果),譯為「入流」,入聖人的法性流。斷了三界見惑八十八品,證初果須陀洹。證初果須陀洹,還有七番生,死才證阿羅漢。
53.金剛經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54.阿羅漢心地清凈無染,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55.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
56.大藏經云:『貪愛如水,能潤生死。』
57.佛經云:『一念性生即墮異趣,無始以來不異今日。』
58.楞嚴經云:『修行不斷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59.古德云:『愛河千尺浪,苦海萬層波,欲免輪迴苦,早及念彌陀。』
60.第二章斷欲絕求─經文:『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61.第二章斷欲絕求─佛陀說:出家修道沙門僧,斷絕慾念,去除貪愛,認識自己的心性本,源達佛法詗深的義理,體悟無為解脫法,內心空性無所得,對外境無求。心不繫念聖道的法執,也不造惡結栠業綠。心內沒有妄念,口業身業沒有不法的作為,雖在修行,心內洧修行的執念;雖然已證果,而心內並沒有證困的執著。不經歷一切修證的階位,而自然證到最崇高的聖果,這樣就名叫做佛法的聖道。
62.般若心經云:無智亦借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63.大般若經云:『一切法性皆不可說,刀法性皆畢空,無能宣說畢空者。』
64.開悟高僧云:『知事少時煩惱少,到無求處便無憂。』
65.古德云:『人到無求品自高。』
66.古德云:『施比受更有福。』
67.修道無修道相,不可道上安道,凈上安凈。
68.修而無修,無修而修。
69.證而無證,無證而證。
70.諸法本空,空不可證,不可住、不可得。
71.大般若經云:『一切法皆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可名證處,可名證時,何以故?諸法皆空,若增若減,都無所有,皆不可得。』
72.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73.證無可證,修無可修,已經得到道的本體,已經荿無上果位!不須要再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十地、等覺,修起,不須歷經五十一階位,這種果位最崇高,最圓滿,故名之為道。
74.大般若經云:『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隨順世間假立名字,故稱為佛,非為實有,若有若無,不可得故。』
75.佛是無上境界,假名安立;道是無上境界,假名安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76.第三章割愛去貪─經文:『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77.第三章割愛去貪─佛陀說:剃除鬍鬚與頭髮,而出家做為沙門,領受聖道佛法的人,捨去世俗的物質財產,托缽乞求以取足所需,應日中一,食晚上在樹下過一宿,謹慎不要再多求了。能使人愚迷而蔽覆真性智慧的,就是貪愛與慾念啊!
78.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慾為本。』
79.毘尼三昧經云:『瓶沙王問佛,何故佛日中食?佛言:早起諸天食,日午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
80.乞食不得過七戶,過七戶犯戒。
81.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
82.從清晨明相出現至日正午,為僧食之時。
83.從日過午至次日未天亮之前,非僧食時,故名非時。非時而食=名為破齋,咽咽結罪。
84.過午不食得五種功德:一、胃腸休息。二、慈悲餓鬼。三、淫心不起。四、易入禪定。五、十方諸佛皆過午不食。諸佛讚歎。
85.餓鬼道眾生,過去世慳貪不施,招得果報,腹如瓮,咽小如針,常為饑渴所苦。若聞碗缽之聲,咽喉里就發飢火燃燒,痛苦萬分。
86.古德云:『飽暖思慾、饑寒起盜心。』
87.春秋時代,魯國人,顏回是孔子的大弟子,很好學,聞一知十,不遷怒,不貳過,安貧樂道,德行超越,可惜矢短命。
88.四書云:『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89.常坐不卧有三義:一、抖擻精神二、精進菩提三、棄除貪睡
90.(月劦)尊者八十歲,常坐不卧,發願精通三藏,證四果。
91.佛遺教經云:『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可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愧之人。』
92.晉朝陶淵明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93.第四章善惡並明─經文: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94.十善業-人道、天道、聲聞、緣覺、菩薩、佛道,應共遵守。
95.十善業是菩薩的資糧。
96.第四章善行惡行合併說明:佛陀說:凡夫眾生以十種事情做為善行,也是以十種事情做為惡行,如何是十種呢?就是身體三種,口舌四種,心意三種。身體的三種,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口業的四種,就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業的三種,就是嫉妒、瞋恚、愚痴,像這十種的事情,如果不順合聖道,就名叫做十惡行。這十種罪惡如果能禁止不犯,就名叫做十善業行了。
97.戒有四科門:一、戒體。二、戒行。三、戒相。四、戒法。
98.戒有四層含義:一、防非止惡之義。二、是道德的標準。三、清涼之義。四、解脫之義。
99.得戒三種因緣:一、師師相授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
100.十方三世諸佛皆以持戒而成佛道。
101.楞嚴經:『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得禪定智慧現前,亦落邪魔外道。』
102.殺生: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生命叫做殺生。
103.戒殺五種制意:一.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正道。二、殺生害命,違背大慈悲心。三、眾生皆為過去生中之父母、眷屬。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五、因果循環故。
104.第一: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正道。
105.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105.-1.眾生生命是最可貴、最尊、最神聖的。
106.第二:殺生害命,違背大慈悲心。
107.觀無量壽經云:『何謂佛?所謂大慈悲心是也。』
108.梵網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109.第三:眾生皆為過去生中之父母、眷屬。
110.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111.可嘆眾生苦,兒孫娶祖母,豬羊席上桌,六親鍋里煮。
112.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殺。
113.梵網經云:『當知汝是未來佛,我是已成之佛。』
114.殺生帶來因果循環
115.娑婆多論云:『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業,於當來世中,決不遇刀兵劫。』
116.吃素食能建立慈悲心,不會與眾生結恩怨,結因果,眾生有佛性。
117.五凈肉:一、不自殺。二、不教他殺。三、不聞殺。四、殘食。五、自死。
118.孟子言:『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119.殺生分三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三、輕罪。
120.五逆罪: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121.殺人方式十種:一、親自殺。二、讚歎殺。三、遣書殺。四、咒殺。五、暗器。六、教人殺。七、點頭殺。八、揮手殺。九、示眼色。十、設坑。
122.犯五逆罪之人,不得受五戒,若受亦不得戒。
123.殺生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三、狂亂心之人。
124.犯殺生果報:一、墮三惡道。二、多病短命。三、一生心懷恐怖。四、殺生還殺生。
125.心能轉相,相隨心所轉。
126.偷盜: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
127.佛制偷盜意義:犯偷盜不能入佛道,與眾生廣結惡緣,落入因果,諸佛守偷盜戒而成正覺。
128.偷盜性質五類:一、偷取。二、劫取。三、騙取。四、脅取。五、賭博。
129.偷盜六種重罪: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其罪重於殺八萬的四千父母及五逆罪。二、盜三寶物,屬重罪。三、盜五錢以上是重罪。。四、偷師長、父母之物,是重罪。五、偷發過菩提心之人其物,是重罪。六、盜國家公有財物者,屬重罪。
130.方等經華聚菩薩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131.律藏云:『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
132.古德云:『君子求財,取之有道。』
133.邪淫:染情逸盪,污穢交媾,名不凈行。
134.與己妻(夫)可正淫,與外在男女犯淫,名邪淫。
135.出家全斷淫。
136.對畜牲不可行淫,對鬼神不可行淫。
137.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138.圓覺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139.口業分四種:一、妄語。二、惡口。三、兩舌。四、綺語。
140.妄語: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
141.惡口:無理破口傷人,名惡口。
142.罵人一句,勝過刀割。
143.人怕傷心,樹怕剝皮。
144.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向口噴人六月寒。』
145.兩舌:一個說兩種話,對張說李的話,對李說張的話,非一人有兩條舌頭,挑撥離間,撥弄是非。
146.綺語:花言巧語,說話讓人想入非非,如色情、恐怖、美麗的謊言。
147.古德云:『口開傷元氣,舌動是非生。』
148.祖師云:『人間細小語,天上大如雷。』
149.妄語分三等罪:一、逆罪。二、大妄語中之罪.大妄語中之輕罪。三、小妄語罪。
150.逆罪:法說非法,非法說正法、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
151.大妄語中之重罪:妄言羅漢、菩薩果位。
152.大妄語中之輕罪:妄言見鬼神、通三藏十二部、能通四禪八定。
153.小妄語罪: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聽、知亦如是。
154.持不妄語,得四種功德:一.說法大罪信受。二.說法無畏,如理如法而說。三.辯才無礙。四.得三十二相中之四十齊密齒。
155.酒的定義:俱有酒色、酒味、酒香、飲後迷醉放逸之飲料,名為酒也。
156.飲酒吸毒有五種過失:一、失禮貌、失威儀。二、失定慧。三、增疾病。四、破凈戒。五、愚痴墮落。
157.增疾病:一、破壞神經系統。二、高血壓。三、心臟病暴發。四、肝硬化、諸病叢生。
158.飲酒則咽咽犯,咽一口犯一次,咽幾口則犯幾次罪。
159.受過酒戒(無受不算),犯了飲酒戒,死墮灌口地獄。
160.造酒賣酒─墮落酒河酒池地獄。
161.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162.酒戒開緣二種:一、病時諸孳治之無效.非酒不癒,方可服之。二、外科用之藥酒,推拿筋骨,治傷不犯。
163.經文:意三者:嫉、恚、痴。
164.嫉:嫉妒。憎恨他人勝過自己。
165.恚:瞋恚,怨恨之意。
166.佛說八大人覺經云:『菩薩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167.痴:愚痴。對事理分別不清,不知好歹,所以叫愚痴,明知故犯亦是痴。
168.凡夫:是非不分,善惡不明,好壞無知。聖人:是非分明,善惡自覺,好壞自知。
169.經文:『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170.第五章轉重令輕─經文:『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171.第五章轉變重罪令成輕罪─佛陀說:一個人犯有眾多的罪過,而不自覺悔改,頓速止息犯罪的噁心,所犯的罪終必會歸赴自身,就像流水歸入大海,積聚久了漸漸成為深又廣。如果一個人犯有過錯,自己了解明白不對,改掉惡行而行善行,所犯的罪惡自然慢慢消滅,就像傷風等疾病得到大流汗以後,病況漸漸就有痊癒損減的情形。
172.宋朝蘇東坡云:正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
173.地藏經云:『我觀是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174.好人有兩種:一、一時無知犯錯,能浪子回頭,也是好人。二、一生安份守己,從來未曾做錯,是好人。
175.古德云:『人非聖賢,熟人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176.凡夫眾生尚未開悟證果,天下間無絕對的好人,也無絕對的壞人。
177.罪過不懺悔,保護自己,會害了自己。
178.懺悔四德:一、能棄除罪過。二、內心能清涼。三、如體內有針,當除之,究竟義。四、如垢鏡,當清之,光明自現。
179.第六章忍惡無瞋─經文:『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180.第六章忍受惡境沒有瞋怒─佛陀說:做惡的人聞知行善的人,而故意來擾亂,你要自己禁止約束止息恨心,不該有瞋恨與責備心,他人來惡意擾亂,終歸了還是自食惡果。
181.第七章惡還本身─經文:『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182.第七章罪惡還歸自己本身─佛陀說:有人聞說我遵守聖道,實行廣大仁愛慈悲心,故意來謾罵佛陀,佛陀靜默不出聲對答。等他謾罵停止,才反問他:你拿禮物送別人,如果對方不接納,禮物是不是歸還你自己呢?對方回答說:當然歸還我啊!佛陀說:今天你亂罵我一場,我現在不納受,你自己持有惡報禍端,所惡罵的都歸還你自身。就像喊聲又迴響原處,也像影子跟隨身形一般,終了還是不能避免與遠離,所以應謹慎不要為惡害人。
183.第八章塵唾自污─經文:『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睡,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184.第八章揚塵唾吐自己污染─佛陀說:惡人陷害聖賢,猶如面部仰天而吐痰液,痰吐不到天上,終了還是從上面墮下自己的面部。又像向逆風揮撒灰塵,灰塵撒不到對面那邊,灰塵必定又飛還噴到自己的身體。聖者賢人不可以毀害,否則所作禍端反過來必定會毀滅自己。
185.第九章返本會道─經文:『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186.第九章返照本心體會聖道─佛陀說:博學多聞執愛文字的求道,對真正的聖道必定很難會證的;如果攝受心志去體悟實修,奉行聖道,所證得的佛道就會很高深廣大。
187.如來藏經云:『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瞋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缺,德相備具。』
188.第十章喜施獲福─經文:『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189.第十章隨喜布施必獲福報─佛陀說:看到別人布施行道,應該幫助對方而生歡喜心,所得的福報是非常的大。有出家沙門請問佛陀:這些福報被幫助的人會分去而消盡嗎?佛陀說:譬如一把炬火,數千數百人,各人拿一把火炬,來分取火焰,去燒熟伙食與消除冥暗,而最初這把炬火依然如故,毫無損減,布施所得的福報也是像這樣。
190.布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191.內財施:頭、目、腦、髓、皮、肉、手腳,身體之布施是也。
192.外財施:國、城、妻、子、金、銀身外之物。
193.法施:講戒定慧,以佛法布施給人。
194.無畏施:別人有災難、恐怖、能安慰,令痛苦消除。
195.圓覺經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
196.第十一章施飯轉勝─經文:『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197.第十一章布施的功德展轉超勝─佛陀說:布施飯菜給一百個惡人,所得的功德不如布施飯菜給一位善良的人;布施飯菜給百個惡人,所得的功德不如布施飯菜給一位守持五戒的人;布施飯菜給一千位善良的人,所得的功德不如布施飯菜給一位守持五戒的人;布施飯菜給一萬位守持五戒的人,所得的功德不如供養飯菜給一位證得初果須陀洹的聖者;供養飯菜給一百萬位的須陀洹聖者,所得功德不供養菜給一位證得二果斯陀含的聖者;供養飯菜給一千萬位的斯陀含聖者,所得功德不如供養飯菜給一位證得三果阿那含的聖者;供養飯菜給一億位阿那含的聖者,所得功德不如供養飯菜給一位證得四果阿羅漢的聖者;供養飯菜給十億位阿羅漢聖者,所得功德不如供養飯菜給一位證得辟支佛果位的聖者;供養飯菜給百億位辟支佛的聖者,所得功德不如供養飯菜給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諸佛;供養飯菜給一千億的三世諸佛,所得功德不如供養飯菜給一位已經修證悟道,但是心內沒有執著的心念,沒有住相,沒有修行的執見,沒有證果的執見,證入平等法性沒有分別心的聖者。
198.教五戒─得人道。教十善─得天界。教四聖諦─證羅漢果。教十二因緣─證悟辟支佛(緣覺)。教六度行行─證成無上佛道。
199.阿那律尊者(七王子之一):譯為無貧。往昔飢世以自己所食稗飯供養辟支佛,依此福報感生天上七世為天王,七生人間為人王,後來生生世世所求如意,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苦。
200.阿那律尊者,是證成阿羅漢的果位,觀看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喻蕃石榴),佛之弟子中,天眼第一。
201.供養千億的三世諸佛,不如布施給一位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聖人。
202.大般若經云:『性離文言,心行處滅,是名為法,一切法法性皆不可說,若有所說,即是虛妄,虛妄法中,都無實法。』
203.大般若經云:『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隨順世間假位名字,故稱為佛,非為實有,若有若無,不可得故。』
204.何謂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聖人呢?
205.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206.六祖壇經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207.維摩詰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208.無住:住而無住,無住而住。
209.六祖壇經云:『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是無縛也。』
210.無修:修而無修,無修而修。
211.無證:證而無證,無證而證。
212.大般若經云:『諸法本空,無有證處,無有證時,無有能證所證,諸法畢竟空,不可得故。』
213.第十二章舉動勸修─經文:『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者見)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無心難,觸事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者見)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214.第十二章舉出難行勸導去修─佛陀說:世間人有二十種難行難得的事情:貧窮能布施是很難得。生在豪華富貴人家能學道苦修是很難得。能有機緣得到(者見)見佛經是真難得。能出生值遇佛住世的時候是很難得。能忍住色情忍住慾念是很難得。見到美好的事物不去貪求是很難得的。被人侮辱不起瞋怒是很難得。有權勢不欺臨他人是很難得。觸遇事情不生執著掛礙心是真難得。能廣泛學習博通研究是真難得。能除滅貢高我慢自大的心是真難得。不輕視粗淺未學的人真難得。心所行待人平等沒有分別心是很難得。不說別人是非長短是很難得。能有機緣會遇到善知識師友是很難得。能悟見自心覺性而修學佛道很難得。能隨機教化引度世人行善學道是很難得。內心(者見)見一切外境仍然自在不被動亂動是很難得。善能了解方便法門以教化眾生是很難得。
215.難:就是不容易的事,即是逆境。容易就稱難。
216.貧窮布施難:窮人能做布施,那是很難的,若是能布施,才是真正布施。人人做不到,他能做到就是出類拔萃。
217.豪貴學道難。
218.豪:即是富豪,很有錢的人。貴:尊貴、地位崇高而有勢力者。
219.有錢又有地位,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這時為他勸說修道,是很不容易的。
220.棄命必死難。
221.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天人所化,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22.得(者見)佛經難。
223.唐朝武則天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24.生值佛世難。
225.開悟祖師云: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226.忍色忍欲難。
227.男女之間,愛重情深是不容易忍,所謂「男貪女愛」,對色無心,對境界不起染著是很困難,忍不住則顛倒了。
228.見好不求難。
229.古德云:名與利如兄弟,形影不相離。
230.被辱不瞋難。
231化干弋為玉帛,化暴力為祥和,以德報怨。
232.古德云:冤可解,仇不可結,恩恩怨怨無了時。
233.開悟聖僧云: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234.有勢不臨難。
235.有勢是有勢力的人,如做官之類,他有權力可使,可是他不任意濫用權力壓迫欺凌老百姓,反而很慈悲、尊重、寬恕他人,這也相當不容易。
236.觸事無心難。
237.遇到何何事,能以無心處之,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沒有執著心,沒有想心,處之泰然,是很難的。
238.開悟聖僧云:『對境無心是聖人,對境生心是凡夫,若能對境平等觀,無取無舍即菩提。』
239.廣學博究難。
240.廣泛的學習,博覽一切諸法,而深入研究,是很困難做到的。
241.瑜珈論云: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學。
242.五明:一、 聲明。二、 工巧明。三、 醫方明。四、 因明。五、 內明。
243.除滅我慢難。
244.尚未開悟證果,人人有一個貢高我慢心,我相堅固不容易破要將它除掉,是很艱難的事。
245.祖師云:貢高我慢是修道人的大頭病。
246.不輕未學難。
247.對未學佛法或初學者,不能輕慢。對不懂佛法的人,應用種種方便法門,來教導他,不可輕視,或對他不客氣,能平常心對待是很因難的。
248.四種小不可輕:一、火雖小不可輕─星星之火可燎原。二、王子雖小不可輕─當皇帝會殺人。三、龍子雖小不可輕─龍能興雲雨,作大水災。四、沙彌雖小不可輕─成佛能度生。
249.佛經云:尊重初發心之人,如同一切智人。
250.尊重初發心有三義:一、不會生我慢。二、若是佛菩薩示現,當下失去親近機會。三、佛菩薩_也是凡夫修道而成。
251.心行平等難。
252.心要行慈悲、平等待人,也是不容易,因為人往往有高低不平等的心理,或抑人揚己的心理,行平等心不容易。
253.不說是非難。
254.不說他人是非者,就是高尚的人格;凡夫眾生多數歡喜講別人的是是非非,挑撥離間,撥弄是非,我不如人,故意挑剔他人長短,名為是非。
255.台灣有句諺語云:寄話會增,寄錢會減。
256.會善知識難。
257.遇到善知識是很不容易。善知識不會教你走錯路。修道的人,第一條件要親近善知識,依教奉行而證果。但剛強眾生多數很自滿,貢高我慢,縱遇到善知識也不一定認識,更不會聽善知識教化,當面錯過,故說會善知識難。
258.善知識能教化眾生行六法:一、出離生死。二、破迷啟悟。三、轉凡入聖。六、究竟成佛。
259.見性學道難。
260.見心之人,可堪稱祖師,即是超越三界聖者。
261.開悟祖師云:搬柴運水非別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
262.隨化度人難。
263.(者見)境不動難。
264.古德云:泰山欲崩而不驚,美女當前而不動。
265.修到如如不動,要下很大功夫。
266.善解方便難。
267.法華經云: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268.第十三章問道宿命─經文: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269.第十三章問如何證道知宿命─有出家的沙門請問佛陀說:修什麽因緣,才能了知過去有生中宿世生命的情形,並且才能證悟至高無上的佛道呢?佛陀說:澄清自心攝守意志,必可證會到至高無上的佛道,譬如磨鏡,污垢去掉光明便存在。心能斷除慾念沒有貪求,當會證得宿世生命事情的神通。
270.開悟證果非外求,明心見性應迴光返照。
271.馬祖問:你來找我有何事?
慧海答:我是為求佛法而來。
馬祖答:我這裡什麽都沒有,你想要來求什麽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求什麽佛法。
慧海問:請問禪師?什麽是慧海的自家寶藏?什麽是慧海的本來面目?
馬祖答:現在在問我的那個東西,就是你的寶藏,你的本來面目,一切具足,何必向外追求呢?
272.第十四章請問善大─經文: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273.第十四章請問什麽最善最大─有出家沙門請門佛陀說:什麽才是可以算為最善呢?什麽才是最大呢?佛陀說:實行聖道守證自己真心覺性是最善的;自己的志願與佛道的境界契合是最為廣大。
274.善:一切善中,沒比真正修行更善。大:就是證得真實的道體。
275.善有二種:一、世間善─人天善。二、出世間善─四聖善。
276.學佛應解行並重。
277.歷代聖僧云: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278.佛經云:誦習千章,不如行一偈。
279.開悟祖師云:有理無事成戲論,有事無理成邪見。
280.第十五章請問力明─經文: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請明矣!
281.第十五章請問最大力與最光明─有出家沙門的請問佛陀說:什麽才算是力量最大的?什麽才是最光明的?佛陀說:能忍耐別人的侮辱才算是力量最大的,因為他的心內忍耐力強大,不懷惡意的緣故,而且身心兼加倍安泰健穩。難忍能忍的人沒有惡毒的心,會受別人所欽佩尊敬。心內的煩惱污垢滅盡,清凈像美玉沒有任何瑕疪污穢,這可以算是最光明的。從尚未有天地形成的時候,一直到今日,在十方所有的一切事物,沒有看不到,沒有不知的,沒有聽不到的,像這樣證得一切智慧,可以說是最光明了。
282.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283.第十六章舍愛得道─經文: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者見)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284.第十六章心舍愛欲得悟覺道─佛陀說:世間人心裡懷有情愛五欲,所以不能悟見聖道,譬如像澄清的水用手擾動它,眾人共同臨探水面,沒有人能看清水面的人影。世間人因為情愛五欲交織錯雜,心中無明煩惱混濁興起,所以不能悟見覺道。你們出家的沙門僧眾!應當捨棄情愛五欲,心裡的情愛五欲污垢凈盡,聖道自然可以證見了。
285.古德云:有欲無道,有道無欲。
286.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家鄉,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287.第十七章明來暗謝─經文: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減,而明常存矣。
288.第十七章智慧明來煩惱暗謝─佛陀說:悟見聖道的人,譬如像用手持火炬進入冥暗的室,內冥暗立刻就消滅,只有光明單獨存在,學佛道而證見聖道的人,心內無明煩惱消滅,智慧光明就怕常存在了。
289.第十七章是顯示無明是沒有實體的,既是無實體,一滅永滅,你見道了,無明則滅。
290.無明是無自性,無明是空性,無明是幻化,所以修行可成佛,如果無明不空,累生累劫修行不可成佛。
291.第十六章談到愛欲盡,可見道。第十七章談到無明滅盡,可見道。無明與愛欲是生死根本因素,若能凈化,則可見道,光明本性則可顯露。
292.阿含經云: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共成苦命兒。
293.第十八章念等本空─經文: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294.第十八章念行言修本皆性空─佛陀說:我的佛法雖然憶念但是沒有憶念的執著心而憶念;雖然行持但是沒有行持的執著心而行持;雖然言說但是沒有言說的持著心而言說;雖然修證但是沒有修證的執著心而修證,心已證會人,道便近在四周一切處,心愚痴迷惑的人,道便很漂渺遙遠。聖人所證的佛道,一切語言都已經斷絕無法描述,而且不是物質形相所能扣束的。凡夫與聖人只相差在毫釐之間,迷而不悟只失在須臾一念之間。
295.第十八章說明念、行、言、修,皆超出有無的關係。
296.念無念念:在念上要無念,連無念這個「念」都沒有了,所以說念無念念。
297.行無行行:修行無功用行,不要有執著,連那個修行的「行」字也不存在。
298.言無言言:說話的語言也不可執著,甚至連那個沒有「語言」的意思都沒有了。
299.開悟聖僧云:因言顯道,道顯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300.修無修修:修的時候也是無功用道,修而無修,證而無證,連修道的「修」的思想也沒有,空去一切執著,連那個「空」字,也要空去。
301.真如本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被外物所能拘束,修行應慎重,差之毫厘,瞬眼間即失去。
302.第十九章真假並觀─經文: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薩。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303.第十九章虛假真實一併觀照--佛陀說:用智慧觀察天地,心念明白這遲早會變壞不是永遠可以常存的;用智慧觀察世界萬物,心念便可明白這是會變壞不是永遠可以常存的。觀照自己的心靈覺,即是菩提覺道,像這樣了知認識,要證得聖道就很快了。
304.天地有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山河大地也互相變遷,成住異滅,都是生滅法。故稱非常。
305.觀世界,「世」以遷流為義,「界」以萬位為義,也都是生滅無常。
306.反觀自己靈明覺性,就是菩提自性,若能迴光返照,不向外求,很快就會得道了。
307.六祖壇經云: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308.佛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沉淪諸趣。
309.佛經云:四聖六凡不離心,心能造作四聖六凡。
310.第二十章推我本空--經文: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311.第二十章推知我身本是空幻--佛陀說:應當憶念自己身體中的地水火風四大,各自有它們名稱,都找不到一個獨立自體的實在自我存在,實在不變的自我既然都找不到的形體不過像幻術所變出的幻相而已。
312.正見四大身體是空性的,是幻化存在,是破眾生我執,由我入無我,是轉凡入聖關鍵所在。
313.無我不是斷滅,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顯示諸法本來面目;無我是空性的,無我是解脫的,是無事的,是涅盤的。
314.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經文:佛言:人隨情慾,求於聲名,聲名顥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315.第二十一章虛名聲望喪失本體--佛陀說:世間人隨著世情慾念,追求於聲望虛名,等到聲望虛名顯赫著名了,身體也已經死亡了。貪求世間平常的虛名,而不學聖道,枉費功夫空勞形體,譬如像燒香,雖然人聞到香氣,可是那炷香本身已經燒成灰燼了。危害自身的火焰,正逼在後面呀!
316.古德云: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是也。
317.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經文: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318.第二十二章錢財美色招受苦果--佛陀說:錢財美色對於人,人總是猛追不舍,譬如像刀口白刃沾有甜蜜,雖然不足做一餐的美食,但是無知的小兒用舌頭去舐蜜,就有割傷舌頭的危患。
319.古德云: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是也。
320.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經文: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期,妻子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321.第二十三章妻子情愛甚於牢獄--佛陀說:世間人的心被系縛於妻妾、子女、舍宅,比起被系縛在牢獄還要嚴重,牢獄有離散釋放的期限,但是心被妻妾子女的愛所系縛,從來沒有遠離的念頭。世情愛戀於美色那裡會忌憚畏懼被當做牛馬驅使勞碌賓士呢?雖然有像進入虎口的危險,自心存著甘願,頭也情願低伏,就像投身入泥沼內自我沉溺,所名叫做凡夫。能透過得出這情縛的門關,才是真正出家脫離紅塵的羅漢聖者。
322.豕:豬舍的四周圍被框蓋著,行動不自由。
323.家有六義:一、束縛義。二、不自由義。三、寸步難行義。四、黑暗義。五、無常義。六、恩怨義。
324.第二十四章色慾障道--經文: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325.第二十四章色情愛慾障礙得道--佛陀說:情愛五欲中沒有比美色情慾更厲害的,美色這種情慾,它的迷惑力之大沒有比它更大了。世間上迷惑力這麽大的幸好只有這一種,假使有二種迷惑力相同這麽大的,普天下的人就沒有一個能修道得道的人了。
326.楞嚴經云: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智慧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
327.第二十五章慾火燒身--經文: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328.第二十五章情慾烈火焚燒身心--佛陀說:心內情愛慾念重的人,猶如手執火炬,向逆風行走,必定有被燒手的危險。
329.借腹生子:一、有傷道德。二、產後遺症錯綜複雜。
330.台灣有句諺語:少年不會想(愚痴),長大不像樣。
331.第二十六章天魔嬈佛--經文: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332.第二十六章天魔獻女嬈誘佛心--天神魔王獻美貌如玉的美女給佛陀,想要破壞佛陀求道的意志,佛陀說:人的身體像一個臭皮囊袋裝著眾多屎尿穢物,你們來這裡有什麽用呢回去吧!我不用!天神魔王聽了對佛陀更加敬佩,因此請問佛道的大意,佛陀就為他們解說,他們聽了正法,立刻證得初果須陀洹的果位。
333.古德云: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334.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經文: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在,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335.第二十七章無所著終必得道--佛陀說:修學佛道的人,猶如像一根樹木漂浮在流水裡.順著流水而行,如果不觸兩岸沒有被卡住,不被人取走,不被鬼神所遮擋,不被漩渦洄流所牽住,樹木本身也不腐爛敗壞,我敢保證這根樹木,決定會流入大海。修學佛道的人,心裡不被情愛五欲所惑,不被眾多的邪說魔障所撓亂,迷心志精進無為解脫法,我保證這個人,必定會得道證果。
336.佛經云:不住無,不盡有為。
337.修行過程五事現前:一、貪瞋痴現前。二、業障現前。三、順逆境界現前。四、五欲現前五、病魔現前。
338.六祖壇經云: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敗,安閑恬靜,虛融澹泊。
339.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經文: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340.第二十八章心猿意馬不可放縱--佛陀說:要謹慎不要信從你妄動的心意,你妄動的心意是不可信從放縱的。其次要謹慎不要與美色會遇,與美色會遇就會有禍患產生,要等到證得四果阿羅漢的聖位以後,心已經不會妄動時候,才可以信任你的心意。
341.佛言:能統領百萬大軍不算本領,能控制自己的起心動念能自在才算有本領。
342.佛經云: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方可信任汝心。
343.第二十九竟正觀敵色--經文: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姐,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344.第二十九章正念觀照敵對色慾--佛陀說:修道的人謹慎不要迷惑而看視女人的姿色,沒有事也不要與女人多言多語。如果有事必要與女人說話,應當端正自心這樣思惟:我已經出家作沙門,處在紅塵的五濁惡世,應當一朵潔凈的蓮花,雖然生長在污泥中,但是不被臭泥所污染。要正念觀想年齡比較老的女人人如同自己的母親,年長的女眾如同自己的姐姐,年紀輕的女眾如同自己的小妹,年齡幼稚的如同自己的子女,心內生起想要度化她們脫離苦海的心,止息消滅貪色邪惡的念頭。
345.李章用生善滅惡的道理,防備自己的愛欲。
346.蓮華四德:一、清凈。二、光明。三、解脫。四、聖潔。
347.維摩詰經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348.維摩詰經云:如是見無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349.維摩詰經云: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
350.維摩詰經云: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351.梵網經云: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352.第三十章慾火遠離--經文: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353.第三十章五欲烈火當避遠離--佛陀說:修學佛道的人,就像身上披著乾草,遇見火來必須逃避。修道的人遇見五欲,必定應當要遠避它。
354.乾草比喻六塵,就像烈火,你尚未修到心境雙亡的的時候,應修遠慾火的勝行。
355.何謂心境雙亡呢?就是內觀其,心無其心,心空;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內也空,外也空,故說:心境雙亡,不為六根六塵所轉。
356.六祖壇經云: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357.修道人,包括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好像背著乾草,男女情愛,像乾柴烈火一般。乾柴一點,瞬間燒盡,修道應潔身自愛,守身如玉,面臨欲境,迅速遠離。
358.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經文: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359.第三十一章心清靜婬慾自除--佛陀說:有人患婬衝動不能停止,想要自己割斷陰部來制止佛陀向他說:如果想要割斷陰部制止婬亂,不如斷除淫慾。一個人的內心就像主管的官曹,主管曹如果制止了,跟從的部屬自然也就跟隨停息,婬亂邪心不停止,只斷陰部有什麽助益呢?佛陀因此為他說一偈頌:婬欲產生於你的心意,婬意是由心思想像所生,心思想像二心各個寂靜,心沒有色相也沒有行動。佛陀說首偈頌是賢劫第三位佛迦葉佛所說的。
360.三十一章說明斷欲要從心斷
361.凈化淫慾六種遠離:一、遠離黃色電影。二、遠離黃色小說。三、遠有聲黃色錄音帶。四、遠離黃色報章雜誌。五、遠離色情場所。六、遠離男女現境。
362.佛言:你想斷男根,不如斷淫慾心。譬如:心如事主、工頭一般,事主制止,其餘隨從也都停止不來。
363.迦葉佛云: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364.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經文: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365.第三十二章我執斷空憂怖消滅--佛陀說:人從情愛與五欲而心生憂慮,再從憂慮而心生恐怖。如果心能遠離愛戀執著,那麽還有什麽可以憂慮,還有什麽可以恐怖呢?
366.蘇東坡先生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367.感情有五點罣礙:一、感情多變化。二、感情無安全感。三、感情多憂慮。四、感情苦多樂少。五、感情非永恆。
368.我空恐怖滅,我空愛欲滅,我空憂愁與恐怖滅。
369.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經文: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370.第三十三章智慧明照破煩惱魔--佛陀說:修學佛道的人,譬如像一個人要上戰場,與千萬人作戰穿掛防身的鎧甲而出門,心意有的或者怯怕軟弱;有的或者會半路而退陣;有的或者會交戰格鬥而死亡;有的或者因勇戰得利勝利凱旋歸還。出家的沙門修學佛道,應該堅固維持他的道心,專精邁進鼓起勇敢的銳氣,不畏懼前程逆境,破除消滅一切的魔障,最後必定得道證果而成就佛道。
371.心戰勝煩惱是佛心,被煩惱戰敗是凡夫。
372.修道堅守五大願則:一、肯定成佛是最後的歸宿。二、任世變修吾道。三、今生是最後一世。四、進一步是菩提,退一步是地獄。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373.六祖壇經云: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若見諸境心不亂者名為定。
374.戒有五層意義:一、斷惡行善。二、度生死入涅盤。三、清涼自在。四、護持身心。五、道德標準。
375.本經云: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376.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經文:沙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377.第三十四章處中不偏必得道果--有一位出家沙門夜晚誦念迦葉佛的遺教經,他的心情顯得悲傷緊急,憂惱懊悔想要退失道心,佛陀問他說:你出家前在俗家,曾經做什麽事業呢?他對答說:我喜愛彈琴。佛陀說:琴的弦絲放得太鬆緩彈得起來如何呢?他對答說:琴當就不響不鳴了!佛陀又問他說:琴弦絲絞得太緊太急是如何呢?他對答說:琴的聲音就斷絕了!佛陀又問他說:琴的弦絲調整得不緊急也不太鬆緩得到適中,琴彈起來是如何呢?他對答說:琴的高低音韻都能普遍顯露出來。佛陀說:出家沙門修學佛也是像這樣,心內如果調和適當,聖道自然可以證得了,對於求學佛如果心內暴躁心急,那麽暴躁心急容易身心疲勞,如果身心疲勞,心就容易生懊惱,心內如果時常生懊惱,道行就容易退失了,道行既然退失,生煩惱造罪業必定就增加了,修行的人只要心內清凈安樂,所修的道行自然不會退失。
378.儒家云:其進銳者,其退速也。
379.古德云:欲速則不達。
380.修行心急有五病:一、容易著魔。二、容易退道心。三、有事無理。四、修行反感謗三寶。五、感召墮落。
381.修行應了解自己根機,該提起勇猛精進即提起,該休息即休息,將身調得中道,道在眼前。
382.生活九種中道:一、吃飯要適中。二、運動要適中。三、睡眠要適中。四、穿衣要適中。五、住宅要適中。六、在家男女慾望適中。七、與人言談適中。八、為人處事適中。九、與佛法中道相應,即是適中。
383.第三十五章垢凈明存--經文: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凈矣。
384.第三十五章心垢去凈智慧光明恆存--佛陀說:像一般人鍛鏈鋼鐵,去除雜質後製造成純鋼的器具,這些器具的品質就很精純良好,修學佛道的人,如果能去除心內的煩惱垢穢染雜,心地的道行就自然光明清凈了。
385.阿含經云:斷貪瞋痴,是名阿羅漢。
386.第三十六章展轉獲勝--經文: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387.第三十六章展轉獲得殊勝難得--佛陀說:一個人能脫離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苦,而獲得出生做人類是很難得的。既然獲得做人,又能免去做女人而得男身就更加難得了。既然出生做男人,又能六根器官都很完美具備就又更加困難了。六根器官既然完備,能生在有文化的國家中又是更加困難了。既然又能出生在有文化的國家內,又能值遇在佛世的時候又是更加困難了。既然值遇與佛同世,又能有機緣遇到聽聞佛道又更加困難了。既然值遇聽聞佛道,又能興起信心來學佛修道又是更加困難了。既然能興起信佛心,又能發起求提佛果的志願又是更加難得。既然發起菩提心的願力,又能修到雖然修行證果但是沒有修行的執著心,也沒有證果執著心,如此一來就是難得中最為難得了。
388.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
389.佛經云:得人身如爪上塵,失人身如大地土。
390.佛言:在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里再來做人的,就好像我手掌上的泥土這麽少,不能得到人身的眾生,就像大地的泥土那麽多。
391.開悟聖僧云:三塗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
392.印光大師云:常思地獄苦,勇猛精進念佛。
393.梵網經云: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394.佛經云:佛法以人道為主,旁度五道。
395.佛經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含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396.古德云:一失人身,成千古恨。
397.第二困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
398.女眾七種障礙:一、憂柔寡斷。二、疑心重。三、嫉妒心強。四、虛榮心重。五、貪執美貌。六、意志軟弱。七、容易發無明。
399.第三困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
400.佛經云:男身具有威德,勇猛、穩健、智慧之德。
401.華嚴經云:勇猛丈夫觀自在。
402.華嚴經云:顯示七種丈夫種:一、丈夫用。二、丈夫種。三、丈夫正教。四、丈夫勇猛。五、丈夫精進。六、丈夫智慧。七、丈夫清凈。
403.既得男眾身,應勇猛力行七丈夫相也。
404.第四困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
405.中國土地四邊:一、東夷。二、西戎。三、南蠻。四、北狄。
406.古代建都黃河流域,四方都是蠻、戒、夷、狄,國土在中央,故稱中國(文明開化國)。
407.第五困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
408.阿含經云:七佛世仍蟻身。
409.第六困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
410.第七困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
411.對正法肯定,要修一劫至萬劫奠定信心位。
412.第八困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
413.菩提心是佛法的根本和精髓,為了利益眾生,發願力行廣大的菩薩道,而志求佛果,就是發菩提心。
414.發菩提心六種因緣:一、為救度無邊眾生出離苦海,得究竟安樂發菩提心。二、因見佛身莊嚴相好,神通功德而發菩提心。三、欲了知無盡法界,及過去未來一切眾生之業報,根性習氣、語言、及救度方便,而發菩提心。四、欲證得現見萬有一切無盡所有智,而發菩提心。五、欲證知一切諸法如幻、唯心,畢竟空寂之真理,而發菩提心。六、成就無量神通,變化遊戲,證入時空無礙之不可思議境界,而發菩提心。
415.發菩提心十種功德:一、趨入大乘。二、成就一切菩薩學處之法器。三、徹斷一切罪業之根。四、種植無上菩提之根本因。五、獲取無量功德。六、令一切諸佛皆得歡喜。七、一切眾生皆得蒙益。八、速疾證得無上佛位。九、成就不斷自利功德。十、成就諸利他相續之事業。
416.菩提心不退轉有六種:一、念念不舍眾生苦,令菩提心堅固。二、常思惟菩提心之功德,令菩提心堅固。三、勤修福與智慧,令菩提心堅固。四、菩提心與無我相應,令菩提心堅固。五、振興聖教,令菩提心堅固。六、三界無安,生死塵勞故,令菩提心堅固。
417.十種理由發菩提心:一念佛恩故發菩提心。二、念父母恩發菩提心。三、念師長恩發菩提心。四、念施主恩菩提心。五、今眾生恩發菩提心。六、念生死苦發菩提心。七、尊重生己靈發菩提心。八、懺悔業障發菩提心。九、為生凈土發菩提心。十、念正法久住發菩提心。
418.佛經云:『十方諸佛,皆以善知識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19.祖師云:『今生不了道,來生披毛戴角還。』
420.華嚴經行願品云:『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421.第九困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422.無修:修無所修。無證:證無所證。
423.無修無證:即是修行圓滿了證果了,所以不須再修。如人吃飽了飯,不需要再吃,睡眠充足,不需要再睡。
424.無修無證:就是修到無學位,已證到四果阿羅漢。大乘來說,已證得佛果。
425.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經文:『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億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426.第三十七章憶念佛戒即近佛道--佛陀說:佛弟子雖然居住遠離我數千里,如果能記憶念念不忘而堅守我所制定的戒律,終必得道證果。跟隨在我左右身邊的弟子,雖然時常可以看見我,但是如果不遵守順從我所制定的戒律,終了還是不能證得道果。
427.本章在教人憶念佛的戒律,佛苦口婆心,至誠懇切的教義,貴在受持戒律。
428.乙比丘答:『有蟲』。甲復勸乙曰:「但飲,勿令渴死,不得見佛。」乙比丘言:「寧願身死,不毀佛戒。」乙渴死,當下生忉利天,得天壽很長,乙比丘先到佛所,禮佛聞法,得去眼凈。
429.佛言:『痴人,汝不見我,已死比丘先見我,彼因嚴守佛戒,即已證果。然汝不守戒,雖來見我,猶如未見。』
430.四分律云:『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毘尼若亡,佛法亦亡。』
431.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經文:『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432.第三十八章有出生即有滅亡--佛陀問一位出家沙門說:人的生命在多久的時間內呢?他對答說:在數日的時間裡。佛陀說:你還是沒有真正悟知無常的道理。佛陀再問另外一位出家沙門說:人的生命在多長的時間以內呢?沙門對答說:在吃一頓飯的時間以內。佛陀說:你也是尚未悟知無常的真理。佛陀又再問一位出家沙門說:人的生命在多長的時間以內呢?沙門回答說:在很短的一呼一吸之間!佛陀說:很好!你可以算是真正悟知無常的道理了。
433.第三十九章教誨無差--經文:『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434.第三十九章佛陀教誨的法無差別--佛陀說:修學佛道的人,對佛所言說的經教,都應該信奉順從。譬如像杯內的蜂蜜,中間傍邊都一樣的甜,我所說的經教也是這樣。
435.祖師云:佛經不超出權實二教,因權顯實,因實設權,權實不二也。
436.法華經云:『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437.第四十章行道在心經文:『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438.第四十章行持佛道要在心修佛陀說:出家的沙門實行佛道,不要像拖著石磨繞轉的牛,身體雖然在繞行道路,心神卻不在繞行道上。修道的人心內如果能隨順正道而實行,身體外表何必要有修持佛道的模樣呢?
439.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經文:『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及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慾,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40.第四十一章唯一直心求出情慾佛陀說:修學佛道的人,就像一隻牛負載很重的東西,行走在很深的泥土中,疲勞到極點眼睛不敢左右東顧西看,一直走到出離淤泥的時候,才可以鬆了一口氣,而休息。出家沙門,應當觀照了知情愛五欲,其污染阻礙行道比淤泥還要厲害,應當專一直心念念不忘佛道,才可以免受一切的苦果。
441.佛經云:直心即是道場。
442.開悟聖僧云:『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舍。』
443.佛經云:『離相即佛。』
444.第四十二章達世如幻經文:『佛言:吾視王候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盤,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445.第四十二章通達事理了知虛幻佛陀說:我觀視帝王諸侯的權位,就像飛過門窗縫隙陽光照射的灰塵。我觀看金玉等寶物,像瓦片石礫,觀看絲織綢緞的高貴衣服,像破舊的粗布。觀看三千大千世界,像一個小訶子。觀阿耨達池的池水,像一點點塗擦足部的油。觀視方便法門,像幻術所變化出的寶物聚集在一處觀看無上大乘佛法,像做夢所見的黃金玉帛。觀看佛道,像有毛病的眼睛所看到的金星空花。觀看禪定,像須彌柱的穩固。觀視涅盤寂滅的聖境,像日夜都永恆清醒不昏迷。觀視凡夫的顛倒與聖人的正見,都是六根像六條龍在飛舞遊戲。觀視世間一切平等,像一真法界如如不動的境地。觀看佛教興盛隨順眾生不同的根生而方便教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時節的花木變遷不同。
446.本經最後的四十二章,說明佛眼平等觀察一切諸法無我,破一切眾生的執著。
447.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我看國王、諸侯官位,如空隙的塵土,不對尊貴有所執著。
448.視金玉之寶,如瓦礫:看金子玉石寶物,如瓦碎石片一樣。
449.視紈素之服,如敝帛:看華麗高貴衣服,如破爛棉紗一樣。
450.視大千界,如一訶子:看大千界,如一粒訶子之子。印度產植物果。
451.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阿耨池水,像塗足油那麽一點點。
452.視方便門,如化寶聚:佛因實設權,所以佛觀之如變化寶貝般。
453.視無上乘,如夢金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佛觀無上乘,如夢中金帛,虛妄不實。
454.視佛道,如眼前華:佛道對凡夫而言:若無凡夫,佛道亦無,諸法假名施設,故佛觀佛道如空華。
455.視禪定,如須彌柱:須彌山亦空性,禪定空性,比喻之。
456.視涅盤,如晝夕寤:佛看涅盤法門,就像日夜間,沒睡覺而清醒著。
457.視倒正,如六龍舞:看顛倒和正見,比喻六根六塵隨境轉而顛倒,如六條龍在舞蹈一樣。
458.視平等,如一真地:看平等法門,如證悟一真法界的寶際理體一般平等。
459.視興化,如四時木:興隆佛法,是緣生緣滅,有時間性的。如四時的樹木。春生、夏茂、秋落、冬枯一般。
460.修道者若能把一切妄想執著都放下,當下即能得到真正的自在,真正的自由,證入涅盤解脫,生死來去自由自在,才是真正歸宿。
461.經文:『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緣網站
推薦閱讀:
※清名家詞之四十二 吳錫麒《有正味齋詞集》(一)
※列傳第四十二
※子平真詮評註 > 四十二,論傷官取運
※劫後遺珍(四十二)——「開禧通寶」背「利」折十型大錢
※《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