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古代詩人的足跡(之十二)--邱員太教育博客

·沿著古代詩人的足跡(之十二)

(2007-11-10 6:51:00)邱員太0推薦沿著古代詩人的足跡(之十二)沉香亭北倚欄杆在世界文學史上,象中國唐都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樣的為眾多詩人所謳歌的古城,恐怕是難以找到第二座的吧。每次當我訪問西安時,無論我走到哪裡,唐代詩人的名句佳篇就如同朵朵彩雲,無窮盡地向我的記憶之窗飄涌而來。……巨星李白在唐都漫遊的時間不長,但他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有《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天寶(742-756)初年,李白由於道士吳筠的推薦,受到唐玄宗的徵召入京。他原以為從此可以實現他「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夙願了,孰不知到頭來卻只得到翰林供奉這樣一個文學弄臣的閑職。這三首《清平調》正是他這段生活留下來的證物。一年多以後,李白就受到朝中奸佞的毀謗,這三首詩又成了罪證(說是用趙飛燕來侮謾楊貴妃!)詩人遂被唐玄宗「贈金還山」,離京繼續過他的浪遊生活了。這是後話。且說,有一年春天,興慶宮的沉香亭畔,牡丹盛開。唐玄宗李隆基與他的貴妃楊玉環帶著一幫樂工,前來賞花。玄宗對舊樂詞聽得厭煩了,認為賞名花,對妃子,不可沒有新詞。便派人速召翰林學士李白進宮創作新詞。人們在酒肆里把已喝得酩酊大醉的詩人找到了,便用馬將他馱至興慶宮。既至沉香亭前,李白宿酒仍未醒。玄宗親自調理醒酒湯,讓李白喝下。李白酒醒之後,知道皇帝命他寫詩,便一面謝罪,一面要求再飲。並解釋說:「臣乃斗酒詩百篇,酒喝的越多,詩寫的就越好。」玄宗命人賜酒。李白一飲而盡,立即提筆寫出了這三首著名的樂詞。第一首的大意是說,楊貴妃的衣裳象雲霞一樣,容貌象花一樣美麗。亭欄外春風吹拂著含露盛開的牡丹。這樣美貌的人兒,除非在仙境里才能看到。(群玉山、瑤台均為神話中西王母的居處。)第二首的大意是,紅艷的牡丹承受雨露,猶如貴妃之受恩寵。古代楚王之夢見巫山神女,究屬虛妄的幻境。請問漢代宮殿里有誰比得上眼前的美人呢?只有那新妝扮的趙飛燕而已。(唐代詩人為忌諱,多以漢代喻當朝;趙飛燕乃西漢成帝的皇后,古代著名的美女,傳說她身輕似燕,能立在人手托著的盤上跳舞。)第三首則說,名花與傾國的美人互相輝映,使君王高興得帶笑地看個不夠。在沉香亭倚著欄杆欣賞名花和美人,不論有多少春愁和春恨,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每次我到西安,必遊覽興慶宮公園,在沉香亭畔徜徉。這時,李白的《清平調》就會不時地在我的腦際和耳邊縈繞。沉香亭建於宮南龍池的東岸,原全部為沉香木建築,故名。現在的新建築雖然不再是沉香木的了,但琉璃瓦頂,雕樑畫棟,亭之四周建起牡丹花壇,多少恢復了昔日盛時的豐彩。徜徉在沉香亭畔,想起詩人坎坷的一生,真是別有一番難以名狀的滋味啊!此恨綿綿無絕期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是唐代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他先後用了兩個年號:「開元」和「天寶」,標誌著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前期,他年輕有為,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開元盛世」。後期,特別是寵幸楊貴妃以後,他看到天下太平,便貪圖享樂,不理朝政,於是壞人當道,忠良鉗口,終而導致了「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羅曼史是唐代詩人創作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在這些作品中,最完美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唐詩人白居易(772-846)的《長恨歌》。我在西安,每當遊覽興慶宮公園,尤其是遊覽華清池公園的時候,《長恨歌》中的一些千古傳誦的麗句便會逐段逐段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華清池公園位於西安以東二十五里的驪山腳下,是唐代著名的華清宮遺址。這裡是唐玄宗當年攜帶楊貴妃朝夕遊樂的地方。著名的「貴妃池」傳說是楊貴妃當年入浴的地方,(池上的「飛霞閣」相傳是她浴罷梳妝和晾發處),現在已成歷史陳跡任人遊覽。那裡正在大興土木。一些歷史上有名的建築,包括《長恨歌》中提及的「長生殿」,也在計劃重建中。在一面寬大的白粉牆上,我看見現代書法家用渾厚凝重的拳頭般大小的字體,把《長恨歌》的全文寫在上面。全詩通過對李楊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的愛情悲劇的描寫,從側面反映出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這一歷史時期。「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全詩到此達到高潮,遂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戛然而止。這就是此歌之題為「長恨」的原因。白居易不愧是一位敘事抒情的高手。在一篇剪裁適度的敘事長詩中,充溢著感染力極強的浪漫主義情愫。詩以喜劇開始,而以悲劇告終。看來,詩人原意是對李隆基後期的荒淫和昏瞶進行諷喻和鞭撻的,但創作的結果,字裡行間卻對李楊的愛情流露出掩飾不住的同情和歌頌。這就使得這首詩在主題思想上存在著一大矛盾,因而成了自唐以來直到今天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不過,就史實而論,李楊之間的羅曼史,實際上是唐代皇家生活中的一段醜聞。楊玉環原是李隆基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李隆基為了把自己的兒媳搞到手,先將楊玉環送進太真宮當了幾年女道士,以掩人耳目。到李隆基冊封楊玉環為貴妃時,楊正值二十多歲的妙齡,而李卻已是年近六旬的老頭了。吟詠這一主題的詩作很多,而且各人的立論和角度也不盡相同,讓我們讀讀唐代其他著名詩人的有關作品,從中了解一下他們對這一故事的看法,可能是有趣的。杜牧(803-853)的《過華清宮》(其一):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玉環生長於南方,喜吃鮮荔枝。荔枝是一種容易腐爛變味的水果(荔枝原名離枝,意即離枝易腐)。唐玄宗為了取悅貴妃,便下令從荔枝產地(一說四川,一說廣東,以前說較為可信)到長安沿途設驛站,備快馬,差人限期一站接一站地騎馬飛奔將鮮荔枝送到長安來。這首詩正是對這件帝王為自己享樂不惜勞民傷財的事進行有力的諷刺。杜甫(712-770)在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中,訴說他一早經過驪山腳下,曆數唐玄宗、楊貴妃和他們的近臣親信們在華清宮過著極端奢侈淫樂的生活,與宮外人民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時,發出了這樣震撼人心的絕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一生遺恨繫心腸到西安探訪李楊愛情軼事,不能不去馬嵬坡憑弔一下楊貴妃墓。馬嵬坡在距西安以西一百多華里的興平縣境內,楊墓就在柏油公路不遠處,有長途汽車可通。記得五十年代我首次去時,那還是掩沒在榛莽中的一座荒墳,但一向當地人打聽就很容易找到它。陝西民間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在婦女的搽臉粉中混入一點楊貴妃墓上的黃土,就會使皮膚變得特別白嫩。因此,由於墳頭上的黃土經常被人挖走,以致變低的墳頭時常需要培土加高。我去馬嵬坡時,楊貴妃墓已成了陝西省的一件重點保護文物。墓體已全部砌上了磚,墓前立有一座古式牌坊,上寫:「唐楊氏貴妃之墓」。整個墓地已被一道磚牆圍起來了。這對民間取土的風習無疑是一大障礙。但我也無從知道,這個古老的風習是否還在民間流行。據野史記載,貴紀剛被縊死,從南方進貢的鮮荔枝也剛送到。未知是否確有其事,也許這只是後人的一種假想中的嘲諷罷了。又傳說皇家的隊伍西去後,人們打掃馬嵬坡驛站,一個姓錢的驛卒,在牆下拾得一隻錦襪。襪上綉有一對彩色的並蒂蓮花,無疑它是楊貴妃的遺物。遠近的人們風聞後競相前來觀賞,使拾得錦襪的驛卒頗賺了一筆觀賞費。還有一則紀事說,「安史之亂」平定,長安收復,玄宗從成都回京,想將貴妃的遺體遷出隆重改葬。但這時政權已掌握在他兒子肅宗手中,他已當了有名無權的太上皇。由於肅宗的反對,他只得密令心腹宦官偷偷移葬。挖開墳墓一看,屍體肌膚已腐,只見胸前佩戴的一個絲織香囊還完好無損。(香料有防腐殺蟲作用)。宦官取下香囊,並向錢姓驛卒買下那隻錦襪,將這兩件貴妃遺物獻給玄宗作紀念。玄宗見後,睹物思人,悲傷不已。唐代詩人張祜為此事寫了一首七絕《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詩的大意是說,楊貴妃全線繡的小香囊,還在她胸前裝著原來的異香。是誰又為皇帝解下來,使他看著它抱恨終生哩!歷代吟唱馬嵬坡的詩不少。其中著名的還有一首晚唐詩人李商隱(813——858)的《馬嵬》(其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詩的大意是說,玄宗徒然聽說死去的貴妃住在海外的仙山上,他們「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誓言來生能否實現尚難預料,但今生算是徹底無望了。在西逃的途中,夜晚只能聽到禁衛軍寂寞的打更聲,再也不能象昔日深宮中特設的雞人給皇帝報曉了。想當年七夕之夜他倆以為可以永世相守,而嘲笑牛郎織女只能一年一度相會;卻沒想到在馬嵬坡前六軍不肯前進,逼殺了貴妃。玄宗雖然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一紀為十二年),但還比不上一個普通老百姓能和自己的妻子白頭偕老啊!這首詩對唐玄宗進行了無情的譏諷,在對李楊愛情悲劇的評價上,頗具代表性。
推薦閱讀:

教育孩子,從感恩開始
如何制止或勸阻陌生人的小孩子的不好行為?
我當教師的困惑
【燕平隨筆】我的奇妙韓國之旅

TAG:教育 | 古代 | 博客 | 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