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為什麼「好欺負」
2011年,422團日裔老兵參加紀念儀式。
1900年,在北美參與修建鐵路的華工。 最近幾天,美聯航從芝加哥飛往路易斯維爾的一架航班上,一名越南華裔男子被機場保安打得滿臉是血,然後被強行拖下飛機的視頻,引發了中國網友關注。聯想起不久前在法國巴黎剛剛發生的法國警察槍殺華僑事件,西方國家對華裔、亞裔的歧視問題再度引發了中國輿論的關注。 拋開全世界右翼回潮的大趨勢不談,「歧視華人」問題的高度敏感自然有其原因——過去我們總將海外華人遭受歧視與中國的落後相聯繫,得出「只有國家強大,海外華人腰桿才能硬」的結論。然而,在中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地位已經大幅提升的當下,我們卻發現,西方對華裔、亞裔的歧視現象依然存在,這就不免引人深思了。西方世界「中國人好欺負」的印象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本報記者 王昱匪夷所思的《排華法案》 談到西方對華裔、亞裔的歧視,美國在1882年推出的《排華法案》,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中文材料在提到這部法案時,都不忘加上「臭名昭著」這個定語。這部法案的確臭名昭著,它不但拒絕華工入境,而且拒絕在美華人歸化為公民,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或許也是唯一一部以族群或者種族為對象的反移民法案,其強加給中國人的屈辱自不待言。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給《排華法案》最好的定語其實應該是「匪夷所思」。很多中文報道沒有提及的一個現象是,推出《排華法案》的美國,當年也是第一個開放國門接受華人的西方國家。早在1868年,美國與清朝就簽訂了《蒲安臣條約》。該條約規定,中美兩國政府允許對方的人民在本國境內自由居住,對移民「須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美國當時之所以要與清朝簽訂如此優待的條約,是因為他們當年在搞「西部大開發」,急需大量勞動力支援。 《蒲安臣條約》打開了華工蜂擁入美的閘門,每年都有上萬名華工獲准進入美國。他們大多數都投身鐵路工地,填補了當地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而且贏得了美國企業主階層的廣泛歡迎。太平洋鐵路工程的一名承包商日後在國會作證時便說,他一開始「對中國人也抱有偏見」,人手不夠只好僱用華工試試,結果令他十分滿意。華工們不僅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本土勞工們的任何工作,而且日工資只要求1美元,且食宿自理;本土勞工卻要求1.5美元的日薪,並且僱主要另行提供食宿費用。這位承包商明確表示,今後他一定繼續僱用中國人。 當時不僅資本家們沒有排華的衝動,美國政壇似乎也沒有種族主義的狂熱,簽署排華法案的美國總統切斯特·阿瑟自稱是一名堅定的反種族主義者,他甚至說過這樣的話:「種族平等,尤其是美國的移民自由,針對世界上任何受過困難的人張開懷抱,這是美國的立國精神!」 既然華人移民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種族平等」又是美國自己扯起來的大旗,那麼切斯特·阿瑟為什麼又要留下《排華法案》這個把柄來遭人詬病呢?如果細觀歷史的深處,你會發現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實:當年極力鼓吹種族歧視、主張排斥華人的,正是與華人同為勞苦大眾的「工人兄弟」們。美國工人的靶子 在《排華法案》的出台過程中,活躍著一個其名字今天聽來很古怪的團體——「勞工騎士團」。這個團體其實就是今天美國「勞工聯盟」的前身,相當於中國的工會。這樣一個沒有絲毫種族屬性的團體為何與華人作對呢?當時「勞工騎士團」在一份聲明中是這樣說的:「中國佬(chinaman,對華人的蔑稱)從不維護自己身為工人的權益,是所有其他族裔的勞工之敵。」 原來,19世紀末正是美國工人運動的高峰期,而美國工人「階級鬥爭」的第一個靶子,很不幸就指向了華人。因為工會組織者們發現,每當他們要舉行罷工,要求企業主提供更良好的待遇時,極能吃苦忍耐的華工總會通過不斷壓低工資以保留工作崗位,甚至搶奪他們原有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找不到工作的其他族裔勞工們對華工的偏見更加刻骨銘心。 1885年的「石泉慘案」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種矛盾。當時,美國懷俄明州石泉礦區的工人舉行罷工,礦主為了維持生產,就僱用了一批中國勞工繼續工作。由於中國工人一心只想掙錢寄回國內養家,因而拒絕與「勞工騎士團」合作,雙方最終發生衝突,白人礦工在「勞工騎士團」的帶領下衝進華人駐地,殺死了二十多名華人工人。 各地頻繁爆發的工人排華事件,令美國政府十分頭痛,「勞工騎士團」趁機遊說美國各政黨團體驅逐華人。經過反覆的政治博弈,美國最終在強烈的「民意」推動下推出了《排華法案》。 美國《排華法案》的出台,表面上是種族歧視問題,但從深層次來講,其實也反映了華人與美國的文化衝突。早期的華人把在清王朝習慣了的臣民心態帶入了移民國,他們對政治漠不關心,視公共事務為官家獨攬,與己無關,而自由、權利更是他們所陌生的概念。正因此,原本是華人政治同盟軍的美國底層民眾,反而成了歧視華人的急先鋒。發出屬於亞裔的聲音 原本按規定只適用十年的《排華法案》,最終運行了整整60多年後才廢止。二戰時中國是美國的盟國,《排華法案》的存在顯然不合時宜。1943年,美國國會通過《麥諾森法案》,廢除了《排華法案》。 然而,當時美國對華人和整個亞裔群體的隱性歧視依然存在,華人每年移民美國的配額只有少得可憐的105個。華人在美國地位的實質性轉變要等到1965年美國移民法修訂。而這份法案之所以能順利修訂,離不開一位亞裔參議員的努力,他就是美國首位亞裔參議員、美國政治史上「官位」最高的日裔美國人丹尼爾·井上。 1882年的《排華法案》其實不僅針對中國,與中國人同樣被視為「黃禍」的日本人也遭受波及。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更加悲慘的命運降臨在美日裔僑民身上,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第9066號總統令,將美國西海岸各州約11萬日裔僑民關進了沙漠之中的集中營,這讓日僑頂替華人,成了在美國最遭歧視的亞裔群體。 與在美華人類似,在美日僑原本也以對政治漠不關心而著稱,加上日本人特有的死板、安靜的性格,被美國人歧視性地叫做「啞巴」甚至「沉默的猴子」。然而,被關進集中營的遭遇,讓這些日僑認識到在政治上發聲的重要性。1942年,美國首個亞裔政治團體「在美日本人聯合會」在集中營里成立。而該聯合會向美國政府提出的訴求,居然不是改善待遇,而是要求日裔美國人的參軍權。 事後證明,日裔美國人的這個決定是種相當高明的反歧視策略。應這些日裔美國人的要求,1943年,美國軍方徵召了4500名日裔志願者入伍,組成了一支新的日裔戰鬥部隊——美國陸軍第442步兵團。 美國政府組建該團的最初想法,可能只是為了在政治上做做樣子。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442團投入歐洲戰場之後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二戰期間,該團共有18143人次獲各種勛獎章,榮譽包括8次總統集體嘉獎(美軍著名的101空降師在二戰中只獲得2次,陸戰1師在二戰中僅獲得3次),21枚榮譽勳章,52枚優異服役十字勳章,560枚銀星勳章,22枚軍團勳章,4000枚銅星勳章和9486枚紫心勳章等。該團是二戰中美軍傷亡率最高的步兵團,也是美國陸軍歷史上獲得榮譽最多的團級部隊。 442團用鮮血和戰功證明了他們對美國的忠誠,也使得羅斯福總統不得不在戰後親口承認,關押日裔美國人是他所犯的「莫大的錯誤」。而從戰場上載譽而歸的442團戰士中,湧現出了第一批投身政壇的美國亞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丹尼爾·井上。 井上出生在夏威夷,是所謂的第二代日裔美國人,1943年加入442團,在義大利戰場上失去了右臂,以上尉軍銜退伍,於1959年當選聯邦眾議員、1962年當選參議員,之後一直在參議院任職,直到2012年去世,是美國歷史上最資深的參議員之一。並且,由於他曾出任過美國參議院臨時議長,他也是美國歷史上官階最高的亞裔政治家。在井上任職期間,他一手推動了美國國會反亞裔歧視的各項法案。據說,當一位反對者惡毒地攻擊他的族裔時,井上僅僅晃了晃右臂的義肢就說服了對方——「我和我的族裔可以為這個國家獻出右臂、生命、一切!」 井上的事迹後來被寫入一本名為《沉默的美國人》的書,在該書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很多日本人都想當然地以為日本國力的強大讓日裔美國人獲得了尊崇。但事實卻是,日本的『強大』曾只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猜忌,甚至迫害。日裔美國人今日的地位,是他們自己用抗爭、奮鬥換來的。」 權利需要去奮鬥,尊嚴只有在抗爭後才能獲得。這樣的告誡,對於今天仍不時感受到歧視的海外華人來說,也許不無啟迪。
推薦閱讀:
※欺負對你好的人,是世上最蠢的事
※兒子常受人欺負,霸氣老爸是怎樣教兒子的?
※哪些人註定受另一半欺負?
※貓敢欺負一條毒蛇,卻被兩條毒蛇反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