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陽系存在第九大行星,我想問......
最近,你肯定已經在各大新聞里看到了太陽系存在第九大行星的消息。如果你還不知道,下面是幾個要點。(由於還不能完全確定它是否存在,下面我稱該行星為行星X,代表未知。)
在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比冥王星還遠),天文學家發現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
如果我們假設有一顆行星存在,對這些天體產生了引力影響,就可以解釋這些運行軌道的異常。因此天文學家相信太陽系或許存在行星X。
根據柯伊伯帶的天體運行軌跡可以推算出行星X環繞太陽一周需時1至2萬年,半長軸為700 AU(1 AU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行星X的質量遠大於地球,大約為地球的十倍。半徑為13,000到26,000公里之間(地球的半徑為6,371公里)
紫色的軌跡代表柯伊伯帶的六顆天體,稱為「矮行星」。如果存在第九大行星(橙色軌跡)就可以解釋六顆矮行星的運行軌跡異常。(圖片來源:Caltech/R.Hurt)
現在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行星X的一些信息,我們就考慮一些實際的問題。
「新視野號」需要耗時多久才能到達行星X?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的澄清,並把它劃分為兩個問題。第一,「新視野號」(前不久才抵達冥王星)在它現在的位置需要多久才能抵達新行星?答案或許是無限久。因為新視野無法獲得足夠的燃料繼續供他航行那麼遠的距離。
那麼我們再換個問法,一個像「新視野號」的飛船需要多久才能到達行星X。雖然「新視野號」並不是以恆速在空間中飛行的,但是為了簡化計算下面我就取飛船的平均速度為每秒16,000米。假定飛船要飛行到行星X離太陽最近的距離(近日點),也就是200AU。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平均速度(一維的情況)的標準定義來計算。把這兩個數字代入下面的公式:
我們就得到187後面再跟7個零秒的時間,如果把秒轉換為年,那麼得到的結果就是59.3年。作為比較,「新視野號」飛到冥王星耗時了9年。那麼,如果飛船要飛到行星X離太陽最遠的距離(遠日點),那得到的結果將是355.7年。啊哦!這麼久遠的時間,如果想看看行星X的真面目(如果它真的存在),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製造更快的宇宙飛船!
在行星X上散步是何等感受?
我們需要首先假設行星X擁有固態表面。那麼我們走在行星X上是什麼感受?這其實跟行星表面引力場有關。在地球的表面,我們感受到的引力場強度是9.8N/kg。我們切身體會在到在地球表面的情況,所以這個數字可以幫助我們來做比較。
一個行星的表面引力場強度(g)取決於行星的質量(M)和半徑(R)。質量越大行星,引力場越強。相反,半徑越大則引力場越弱。在行星表面的引力場大小可以通過如下公式簡單計算:
利用行星X的最大和最小半徑取值,我們通過上面的公式很快就可以得到引力場強度為5.9和23.7N/kg。所以,行星X上的引力場強度跟地球比較接近(但是更加寒冷)。當然,如果行星X擁有上限半徑,那我們感受到的引力強度是23.7N/kg,這將使我們寸步難行。
在行星X的表面有多冷?
這裡,我們假設行星X上並沒有大氣層,這很重要,因為行星上的大氣層會對行星表面的溫度有很大的影響(如火星、地球和金星)。這裡我們也假設太陽是完美的黑體輻射,這樣我們就可以估算從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如果能量向各個方向都均勻輻射,那麼光的強度會反比與距離的平方。
當一顆行星吸收了太陽的輻射,行星表面就會被加熱。如果這樣的情形發生,行星也會成為黑體輻射體。當行星輻射和吸收的能量相等,我么就說行星達到了平衡溫度。這是一個大體的概念,這邊我就不打算再列出公式了。
根據上述的溫度模型,當恆星X距離為200AU時,它的表面溫度為20.5K。這比行星霍斯(星戰里的場景)都要冷!!!當然真實情況是行星X並不能完全的吸收來自太陽的輻射,所以實際溫度還要更低一點。
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模型來計算地球上的情況,我們將得到地球的表面溫度為288K,由於地球並不是完美吸收體,所以實際問題也要低一點。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層,那麼表面溫度將降為255K。
關於行星X我們就說到這裡,它的存在還是個未知數,如果存在,那麼未來天文學家還需要探索它的諸多性質,比如是否擁有生命?當然要向它發射探測器,我們還需努力。不管如何,我們都希望未來它能夠成為太陽系的新成員。
推薦閱讀:
※太陽系有多大,人類派出的探測器最遠飛到了哪裡?(圖)
※太陽系邊緣又發現大型天體~
※天干排序、地支六合與太陽系--李守力發現引申
※認識太陽系APP | 周末之選
※其他的太陽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