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十三勢歌》探釋(2)

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十三勢歌》探釋(2)

作者 魏坤梁

有人說:「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沒有高難度的高難度動作。」這句話十分辯證地反映了太極拳的難易特性。根據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拳既不複雜,也沒有高難度,所謂是「大道至簡」,太極拳正是如此;然而太極拳確實又十分深邃,如果憑現在一般武術習慣的正向思維,太極拳仍然簡直是沒有辦法理解與學習的,因此太極拳任何動作都是屬於高難度的。綜合分析太極拳經典,可以發現太極拳根本的追求有兩個,其一是「神內斂」也稱為「虛靈」,這種追求與道、佛以及瑜伽等入靜練功的追求是一致的,這一追求關係到太極拳健身益壽與武術功夫獲得的本源,與道家內功相同,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達到的,這既是十分簡單的又是高難度的;其二是太極拳特殊的「運氣」,其實質就是人體中的「動量傳遞」,追求所有的動作都要由「氣」也就是「動量傳遞」來完成,如果動作姿勢不是用這樣的方法完成的,那麼即使外形與楊澄甫先生的拳架似乎無異,實質上也不是太極拳。這就是說:動作姿勢只是太極拳內涵的載體,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姿勢既可以用太極拳內在的方法完成,也都是可以用體操和其它武術的方法完成,從而可以作為體操和其它武術的載體;這就是說太極拳每個動作正確與否並不在於外形姿勢完成的結果,而是在於方法,也就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所以,如果內理不明白,只知動作姿勢和武術意圖,實質上可能就不是太極拳,其姿勢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雜說》中所說的「雖姿勢類太極,與外家拳無異也。」因此學練太極拳必須要在太極拳特殊思維的指導下,培養許多非同一般的特別的神經反應,形成特別的條件反射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用意」。太極拳最終所要追求的這種「用意」也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達到的,這也既是十分簡單的又是高難度的。總的說,太極拳是一種充滿老子相反相成哲學思想的拳術,比如「不用力反有力」、「柔能生剛」、「雖動猶靜」、「捨己從人」等等,沒有一定的能辯證認識世界和善於逆向思維的天賦,如果經驗地按照一般的習慣思維是難以理解的;並且,太極拳的內涵又難以用語言全面、具體、透徹地講述清楚,如果企圖無師自通地悟及太極拳之個中三昧,即使十分聰穎之人沒有正確的指導也是極難實現的。正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說的「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如無練拳的天才就練不好。既要有真的太極拳老師傳授,又要捨得下苦功學習,尤其要有聰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所以太極拳的學悟練是很不容易的,正是如王宗岳拳譜所說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A4·4·13﹚。武術界素有太極拳「學者多如牛毛,成者寥若晨星」之說,就反映了學練太極拳的「成功很難」。

太極拳的武術功夫尤其以不用力的使人終不得力的沾粘連隨化解別人的攻擊為見長,被稱為「四兩撥千斤」,從而能夠有效地實現「以弱勝強」,這種情況是其他所有武術所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太極拳所發生和使用的力量強度極大的「氣」又被稱為「內勁」也與一般武術所說的「內勁」不同,是必須放鬆不用力而由行氣鍛煉獲得的一種傳遞的力量,能使手臂發出比手臂局部之力大得多的力量,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以弱勝強」。太極拳學練如果能夠得到真傳,持之以恆,對於防病療疾、變衰弱為強健、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效果。所以,從健身效果看,太極拳不是單純的武術,然從武術效果看,太極拳又是一種令人矚目的與眾不同的特別的武術,可見太極拳確實是應該「莫輕視」的。

(二)

王宗岳拳譜明確指出十三勢之「氣」是「主宰於腰」﹙A2·2·2﹚的,十三勢是「氣為旗,腰為纛」﹙A5·3·1﹚的,反映太極拳引起所有動作的包括「勁」的「氣」都是腰所主宰、由腰向四肢發送的。腰前方小腹之「丹田」是全身之「氣」發生、蓄存之處,但「丹田」中的「氣」是不可能直接傳遞至四肢的;「丹田」中的「氣」只有由於腰的主宰通過腿作用於地面,從而由腳發生支配全身動作的「氣」向上傳遞,在腰的主宰下才能傳遞至四肢。所以這「腰」就象是「氣」運行於全身的中轉站和大本營。太極拳古拳譜還反映太極拳古人認識到這種引起人體動作的「氣」都是稱為「心」的神經中樞所支配的,而太極拳鍛煉則還要追求這「心」是「神內斂」的。這「心」被認為是人的最高主宰,對於古代而言,就相當於是一個國家的皇帝;這種支配「氣」運行的「心」的活動就被稱為「意」。所謂「命意」就是指這「意」是人體的皇帝也就是「心」的代表。所以,腰是「心」通過「意」運行「氣」的始發處也就是「源頭」。但是必須明白「意」不是物質,「意之所至」不應理解為「意」到了那裡;這就象說「我的視力達到了遠處山頭」,不等於說我眼睛裡有東西飛到了遠處山頭;「意」是屬於精神而離不開「心」即精神器官的。所以,「命意源頭在腰隙」並不是說「意」的始發部位在腰隙,而是說「意」指揮每一動作都是從腰隙開始的。具體地說,初學太極拳必須有意識地使得「氣」能夠「主宰於腰」,而太極拳鍛煉到了純熟以後,「氣」的「主宰於腰」就必須漸漸擺脫意識支配,而是要追求精神入靜,對於「氣」的「主宰於腰」要若有若無、勿忘勿助,按照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語言,就是要追求動作形成條件反射、潛意識(無意識)。這種潛意識之「意」才是歌訣所說的「命意」。古代的「意」比現代的「意」有更多的詞義,包括了現代所說的「意識」與「潛意識」。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將古代的「意」理解為就是現代所說的「意識」是不正確的。「意」在現代太極拳界又被有的人說成是神玄莫測的東西,有解釋為可以打擊人的一種力量,從現存的太極拳文獻看,這些解釋在1949年之前的中國近代都是沒有蹤跡的,顯然是現代人誤思臆想的產物。太極拳經典中常出現的「意」主要有兩種概念,一是指精神活動,學練初期主要是指思維意識,「懂勁」後至上乘階段則主要是指潛意識;二是指神經的感覺或反應。「命意」就是既指神經反應又指感覺。

太極拳的任何動作都要以丹田為原動力之處而由腰隙支配,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說的「心腦是全身之發令官」、「每練功,意念要想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靈機出現在手上」、「腰脊為使用手腳之樞紐」、「在練時要隨時體會腰脊上的源動力它是如何的勁帶動、挑動著兩臂兩手而動轉的」等。太極拳所說的「腰」也有多義,其一是指腰骶部位,其二是指腰胯。太極拳的練用中全部腰脊都是必須放鬆的,起到全身中轉力源作用的是腰骶關節這一很短的橫段。這一概念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所謂的「松腰」。但現代太極拳界有人認為對於太極拳而言,「腰不能松,必須始終是實」的,這種認為是違反近代所有太極拳家所尊奉之「松腰」法則的;從人體運動力學分析,也是不符合動量傳遞所必需之人體各環節「相向運動」要求的;因為腰都「實」了,就難以進行「相向運動」了。可見腰始終「實」這樣的實踐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腰主宰全身運動必然需要「實」,但這「實」必然又是動態的、是以松為基礎的,而且這腰動態之「實」的部位僅僅應是一個很短的橫面段。品味歌訣將這個很短的橫面段稱為「隙」,就應該在太極拳鍛煉中,主宰全身活動的動態之「實」的腰骶部位要盡量追求短,也就是沒有太明顯的外形反映,動態的「命門後突」部位應該是松彈的,而不是固定硬挺的。王宗岳拳譜提出了「主宰於腰」,但沒有具體地說明起主宰作用的是的什麼部位與範圍。「命意源頭在腰隙」則披露了這一內容。與別的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相比,這是《十三勢歌》尤其突出的一點。

【考辨】

上句的前一句在《乾隆抄本》、陳微明先生《太極拳術》和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中均為「十三總勢莫輕視」,楊氏《太極拳使用法》中為「十三勢來莫輕視」。


推薦閱讀:

武當太極功行功歌訣
如何理解「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
Ancient civilization 太極八卦圖3
陳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極拳 要求及要領
陳志強陳氏太極雙刀整套演練

TAG:經典 | 古代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