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密教行法指導 第01集

密教行法指導 第01

編號:2015.12.26-台中(海雲繼夢和上)-(音頻1:31:40)

【講記】

好,大家請坐。

要做一回,很冗長,我們把他縮短了,先唱「國歌」就好,其他不要了。這個香贊,佛門中相當於唱國歌。主席已經就位了,現在就開始主席報告。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密法的這個領域。我們要開講的這個部分,通常就直接切進去講密法,所以搞到最後,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密法。就好像有很多人進佛門就開始念佛,他也不知道到為什麼要念佛。弄到最後就要往生極樂世界。不但是這個樣子,還要趕快死去,去別的世界。死了是不是一定到極樂世界呢?這個有待考證。從來沒有從極樂世界的人回來跟我們說「我就是這樣在極樂世界」。

現在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你是不是一個人?「人」會寫吧?向左一撇,向右一撇。你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這很簡單。什麼叫向左?什麼叫向右?很簡單,一個迷,一個覺。我們作為一個凡夫,最典型的就是迷。不知道為什麼來到爸爸的家,爸爸姓馬,我就姓馬,爸爸姓朱(豬),我就叫豬,爸爸姓陸(鹿),我就變鹿。爸爸姓什麼,我就跟什麼。你喜歡嗎?你並不喜歡。而且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都不喜歡。所以你就開始在找。

爸爸媽媽一直告訴你要吃飯,要吃飯,吃完飯就要乖,要乖。乖到我不成,都要去讀書,要讀書,要讀一百分,讀一百分。你也很乖,考一百分,得第一名,進入好學校。然後再讀一百分,再考第一名,再進入好學校。到最後畢業了,討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然後再讓他讀第一名,考好學校,就這樣生死輪迴。你不知道人生目標在幹什麼,你跟機器人一樣,每天打卡上班,每天打卡下班。

你會有你的一個想法,那個想法在父母來講,叫叛逆。你要是有福報,那個想法會兌現,你會覺得你活得很成功。真的成功嗎?當福報用盡的時候,業報就現前,你就開始不服。再開始衝撞,因為你有你的想法。別人呢,你不管,你只要有你的想法就好。人家要符合你的想法。你呢,為什麼要符合別人的想法?有沒有?想一想看。我不是說你哦,說到你純屬巧合,這個就是凡夫。

凡夫只有我,我沒錯,我就這樣做,這樣做是應該的。因為…我要這樣做。那你呢?你為什麼要那樣做?「那不對,我這樣才對」,這個就是凡夫。你能不能想一想,別人的立場怎麼看?別人的立場怎麼想?我要走我的路,但我知道它是怎麼想,這樣就好。

你更高明一點就是「我知道,我做我的,不會干擾你」。你的情況衝到我,那必然的,因為我也常常得罪人家。這個時候就有覺。這個覺要覺得徹底,徹底的覺悟。用英文來講的話,這叫Buddha。Buddha的B要大寫,有覺。當buddha這個b是小寫,小寫叫普通名詞,大寫是專有名詞。

這世界我們發現,佛陀是大徹大悟的人,所以我們叫佛陀,不叫菩提,他就是用現在的文法,英文中B是大寫的。你成為菩提的這個覺,是小寫的。所以,中文跟英文之間是有同樣的表達方式。所以中文就叫「布達」,佛陀。英文也是Buddha。菩提呢,它用寫的可以區別是小寫的buddha。英文小寫的buddha,中文就叫菩提。

你進入佛門來,是要追求這個覺悟。追求覺悟,它有兩個方向,第二個層次要講的,一個叫正法,一個叫心法。正法,我講的英文不是英文,是梵文,印度人的文章。正法叫Dharma,菩提達摩的達摩,是正法的意思。修行這部分就叫Moksha。Moksha我們翻成心法,或者行法。所以各位在學佛,大概學的都是Dharma。要修行,它就叫Moksha,就叫心法,或者叫行法。

第二層面的問題,你要認識清楚。簡單的講,正法是教你苦集滅道。你要認識清楚什麼叫苦集滅道。你可以懂得很多,你照樣苦,懂啊,懂它還是來啊。你知道無常,無常還是來啊,你沒有辦法獲得永恆。你也知道要滅,要行道,道是要行的,苦要滅的,你也知道,要怎麼滅?斷煩惱,破無明,所以學正法的人都知道要斷煩惱,要破無明,學正法的都會,都不知道怎麼斷煩惱呢?嗯,這就高明了。還不簡單嘛,舍識用根對不對?轉識成智。你有轉嘛?轉了就好啊。它怎麼轉呢?你自己轉啊。所以,大家都團團轉。

學正法的就有這個毛病,他都懂,講的都是道理。講到最後都「啊,要修行」。要修行沒錯啊,怎麼修呢?嗯,修到一心不亂。修了半天,我就問凈空法師說:怎麼一心不亂呢?他說「嗯,不打妄想」。回家我又搞了半天,再問「師父,要怎麼不打妄想呢?」他說「嗯,一心不亂」?我就想,我不是問你一心不亂,你叫我要不打妄想嘛?我現在是沒有辦法不打妄想,我請問你怎麼不打妄想?你又叫我一心不亂。那我要怎麼辦呢?他說「那你自己去想辦法」。我跟在他身邊八年,所以我就只好自己想辦法,關鍵就在這裡。

行法這東西,你要有辦法。你要沒辦法,你只有正法。正法有個最大的特色:它有理想。心法剛好跟它對沖,心法不能有理想。你要留意到,這一句話很簡單,你不見得搞得清楚。正法一定告訴你目標,有涅盤,我們要證得涅盤,這樣就結束了。至於你要怎麼證得涅盤呢?正法沒辦法幫你解決。他可以告訴你要破無明,斷煩惱,要了生死,要出三界,正法都會講,你問它說「怎麼了生死」?它說不要生死就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出去就好了,不在三界輪迴叫出三界。這個理論都會講,但是要怎麼出三界呢?它沒辦法。所以講到最後,一定是舍識用根,轉識成智。最後就回到唯識裡頭去了。所以,你在唯識裡頭你會發現,唯識沒有修行人,因為他不懂得怎麼修。但是,他正法的理論一定很強。

我要跟各位談的,中國佛教是把它分成四大教派:都是正法,唯識有法相宗,法性宗就是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統統都是常識,都很會講。修行呢,很難講,軟腳,他不會修啊。宗門你要留意,宗門有四大宗派,戒律是一個,禪是一個,念佛是一個,密法是一個。念佛,我們把它叫凈土宗,其實不對,那是日本XX(19:26)大師分的,叫做凈土宗。沒有凈土宗。凈土宗要講,它屬於教派一部分。因為這個理論一時說不清楚。

念佛可以,它有方法,念佛是有方法,但你要用這個念佛,肯定不能往生,你放心。還有最近發明的,咔嚓,咔嚓(計數器)那個,保證絕對不會往生。因為念佛不能用工具,有任何的媒介,你的心就會跑掉。因為它要一心不亂。你心跑掉就亂了。

禪法是最根本的行法,這個行法,也是佛陀最偉大的成就。大家知道,我講到這裡是第四個主題,不要眼睛一直瞪著我,我一直講下去。佛陀在印度的文化系統里成長的,而且佛陀是接受宮廷教育的人。所謂宮廷教育跟科班教育,比較高級,是貴族教育。它的宮廷教育是當時,當然記載這樣講,印度最有名的學者來教他,很顯然,他一定完全接受印度的文化。印度文化叫四吠陀。所以,佛陀對四吠陀一定是很通達,凈飯王就是佛陀的爸爸,他請來的是不是印度第一流的,這個有待考證,絕對有待考證。因為他是個小國,像台灣這個地方,旁邊一個大陸在那裡,你看所有的人都往大陸走,有幾隻失業的遊民跑到台灣來?對不對?要不要到美國去,他跟你講:他到台灣去,我說為什麼?因為他失業,在這裡領失業救濟金,下個月就結束了,就不能再領了,所以他就借錢要到台灣去,幹嘛?某某美語中心請他來教美語。那麼,大家在台灣來看,哦,美國的英文老師,很優秀啊,他在美國是乞丐。當然不是每一個英文老師都是乞丐,差不多啦。優秀的人家要到大陸發展,到台灣來幹嘛?

我們在大陸看,外灘很多人在外面辦活動,很多女孩子啊在那邊,勾引外國人,跟你講,到外灘去跳舞的外國人都是不三不四,因為優秀的那些洋人是西裝筆挺的在半島酒店,在和平飯店,哪會到外灘去跳舞啊?你神經病啊。

各位你要留意到,佛陀當時在印度必然是接受科班教育,貴族教育也難免,因為他本來是王族,太子啊,接受最好的教育是可能。但是比起那些大國來講,可能沒有辦法養一大堆的這種學者來教他,但是請幾個有名的,比較有成就的,我想是必然的。他也很顯然的,對於印度文化非常了解。他宿世善根,想要修行。所以,到十九歲,印度歷史不太准,反正都不準,就把他定義十九歲。古代十九歲跟現代十九歲不一樣,現在十九歲叫丫頭,叫小夥子,古代十三四歲就結婚了,十九歲已經很成熟了。到十九歲,他生了孩子,當了爸爸,他出家,按照記錄來講,他是逃出去出家,他有這個勇氣。我不是鼓勵你逃來出家,不過你既然想出家,你就要有勇氣一點,不要那邊猶豫不決,「哎呦這個,等我那個了」,那你就來不及了。

他十九歲就出家,跑到森林裡去跟兩個,一個是數論的導師修學。一個是瑜伽行派的老師修學,理論上他很通達,實踐上,他有達到最高的成就。但是他覺得好像不對,當時就要封他為阿羅漢的成就者。他自己再去苦修六年。大家要知道,前面六年就二十五歲,再加六年就三十一歲。那六年的苦修,他在找什麼?現在沒有記錄。後來他把自己練壞了,被牧羊女救起來,這一段很精彩很美好的故事,列為極機密,不能講,對教徒不能講。

過了這個階段,他開悟了。他決定要坐在樹下,要是不開悟,不達到究竟的成就,他就不起於座。過了七天七夜,不知道哪顆彗星掉下來,他看到,開悟了,夜睹明星,朗然大悟。這個大家都知道,歷史記載得很清楚。他悟到什麼?就沒有人知道。因為當時他悟了以後,身邊沒半個人。他不能夠說,要坐下去之前先貼廣告,七天後我要開悟,大家到樹下來,等我開悟啊,沒有啊。他也沒有到中央電視台去做廣告說七天後我要開悟。他也沒有在各大報紙上登廣告。所以,他開悟的時候,可沒人。

可是我們《華嚴經》裡頭有記載,他夜睹明星,朗然大悟。嘆曰,嘆口氣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惑顛倒……,我背不起來了,記載得很清楚。就有人拿這個來跟我杠,《華嚴經》都記載了,你怎麼說沒有?我說這是現象界,《華嚴經》記載的是法界。所以,他當時所轉的法論,是大龍菩薩結集,然後收藏於龍宮,九百年後龍樹菩薩進龍宮把它再請出來,所以才有我們現在的。

現在問題就在,這段記載如何求證呢?有大龍菩薩?有啊,有龍宮啊?也有啊,日本一些土包子學者就專門到印度到處去找龍宮,後來才發現原來龍宮就是象窟,大象要死的時候,都死到一堆去,所以龍宮就是象窟。大龍菩薩就是大象菩薩,龍樹菩薩又叫龍智菩薩都是從象窟裡頭長大的孩子。有一天一個日本學者跟我說這個故事,他說你看有沒有?我說早點去死好了,記載我們知道,但解讀不能這樣解讀。你要知道,解讀不是這樣解讀的。

大龍菩薩是有大善根的人,龍宮叫自性海。龍樹菩薩是這善根又有建設的人,樹嘛,中文在取這個字是有意義的。印度用這個字是另外一個詞,而這個說法是來自於《華嚴傳》。《華嚴傳》是康居國的法藏大師啊,就是我們講的賢首國師寫的。而他本身是康居國人。所以,他在西域那地方聽到很多這些傳說,他是以西域人的西域佛教的立場做記載的,不是印度佛教,不要搞錯哦,這是西域佛教。所以,中國所接受的佛教,其實是混血兒,是印度佛教跟西域佛教混血的。傳到中國來,又跟中國再混一次。在西域混血叫二分之一,到中國混血就變四分之一了。這四分之一所存在的是真理,文化是一種衍變。各位要留意,這個地方就變成真理與文化的問題。真理與文化的問題就變成正法與心法的差異。正法比較偏重文化,心法是偏向真理。

你留意看看,佛教有五明,不知道哪個土包子開始講五明了。五明當中,醫方明,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就醫藥,音聲明是音樂,舞蹈;工巧明就是水電,雕刻,繪畫藝術,等等。這三個哪是佛法呢?它都是文化。另外一個因明,因明是邏輯,它講學術界比較有可能。第五個叫內明。內明其實又分兩個部分,內明的認知,跟內明的實踐。嚴格講,正法是屬於內明的認知,心法是屬於內明的實踐。你要講佛法有關的是內明,因明以前都不是,其他四個都不是佛法。而我們要講的是內明的認知和內明的實踐這個部分。

你要知道,在這之前,我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最少半個鐘頭以上跟你談這些,都沒有談到佛法,都只是談文化跟歷史。佛陀在印度的文明系統裡頭,他三十一年當中,有十二年在修學印度的修行方法。他發現印度的修行文化,不是整個印度文明。印度文明是前四明,明白的明,明天的明。前四個印度文明。他在這個地方發現,印度的修行文明是指內明的這一塊,印度的所有修行文明都弄錯了。所以,他才提出內明這個東西。

內明是佛陀提出來的。所以,他一再的教學。其實教的是內明的認知。而他把內明的實踐定位在解脫上面。至於「解脫」這個詞,是從佛陀開始定位。我們現在我不是專家,沒有專門研究這個部分,我不能夠說「解脫」這個字是佛陀最早提出的,不能這樣講。但是,定位,定位為一切修行到最終必須要解脫,不是求解脫的修行叫外道,這是我的定義,佛陀沒這樣講,但是我們把佛陀的歷史背景仔細的研究一下你會發現,解脫的標定,目標,定位,是佛教最大的特色,也是佛陀最偉大的成就,追求解脫。

換句話說,修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入口,下手處。就是你有沒有法門,有沒有定位。要怎麼修,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最後的解脫你認識嗎?當然解脫的層次有高低,但是你必須要解脫。阿羅漢就開始解脫了,那是小解脫;菩薩就大解脫;究竟解脫就證如來果位。這樣講的話,你就一句話帶過去,你大概也分不清楚這當中有什麼差別。阿羅漢,菩薩,如來差別在哪裡?你要往裡面探討的話,請你把正法先有認知。你要內明的認知先要建立,才有辦法講內明的實踐。你假如內明的認知沒有的話,內明的實踐就沒辦法講,這是個關鍵。

前面一直講過來是很簡單的跟各位分析一下,這一些區別你必須要有。不然,你進佛門是你講的。我們在座很多人這樣問「師父啊,你就慈悲慈悲吧」,我說會啊。你告訴我怎麼開悟?去死就開悟了。我講一講你就開悟?

是沒錯,我講你就可以開悟,問題是,你準備好了沒?你沒準備好,不行啊,我再講也沒用。悟有淺深,這是一回事,但你必須準備好才有可能開悟啊。你開悟你以為喝西北風這樣子,師父吹口氣,你就開悟?我又不是孫悟空說毛拔下來,噗,不是這樣。是你必須要有相當的準備,這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非常重要的條件。

所以,要先把這些告訴各位,是讓你真的先有所認知。你確定以後我們再講。來到這裡你知道,佛陀的這個定位是非常特殊的,他把修行這個東西提出來,來做確認。然後終點出口處,解脫。解脫沒問題,你假如下手處沒下手,你哪有解脫的可能?對不對?你都不上道,要怎麼解脫?

記得在初中的時候跟同學在講,我們每個人撒一泡尿,然後說它一定流到大海去,你撒了尿,它一定流到大海去。理論上是成立,問題是你還沒流到小溪,下水溝,它已經幹掉了,怎麼到大海去啊?對不對?所以,定位入流是很重要的。

修行有個入流,就是下手處,入口,你不上匝道,你不可能上高速公路。你上了交流道以後,那就必然會上高速公路了。所以,入流是很重要的關鍵。修行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這幾天,這一會我們要告訴各位的地方了。修行多偉大,了不起。怎麼修啊?那個都暫時別講,你先上道,要先入流再講。你假如尿尿就把它尿在水溝裡面,那有可能會到大海去;我們在這邊尿尿,在澆我們種的一棵西紅柿,因為老奶奶說:你要種水果,要撒一泡尿,它才會甜好吃,我們就邀五六個人天天在那撒尿,結果它死掉了。問奶奶說它怎麼會死了?她說你們這樣,它咸死了,不是渴死了。成長過程中這個都是摸索。摸索到入流是很重要的。

現在要講的是:佛陀當時把這修行趨向解脫的這個下手處教給我們。其實,他講的是一個東西,叫解脫道,或者叫次第道。所以,次第道又叫聖解脫道或者聖次第道。那個聖,聖人的聖,是指解脫的意思,出離三界的這種狀況。

這裡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它的次第裡頭,到底第一步要怎麼做,要怎麼講啊?這個我們現在搞不清楚。為什麼你知道嗎?我想你要留意到,回到歷史的現場,因為佛陀當時啊,佛陀我們說他偉大,我跟你講這一點,他就很了不起,這一點我就做不到,他所度的人都是當時的第一流的人。所謂第一流的人,在印度文明裡頭,都是高級修行人。目犍連,舍利弗,摩訶迦葉,你看,當時在印度都已經有成就了,都已經是大阿羅漢了。所以他來到佛陀這裡,三兩句話就把他幹掉了,他們就跪下來臣服了。他假如碰到像我們這種人吶,我跟你講,講半天你也聽不懂,你還是說我回家吃雞腿好了,我電鍋里還留著紅燒蹄髈,我吃完再跟你論道,你哪會臣服啊。所以,經典裡頭記載佛世時代,只要講到善來比丘,你看,發須自落,袈裟披身。袈裟怎麼來的?天上飛來的?多少人迷信這個,「哎呀,我希望生逢佛世」。見鬼了,你根本逢不到佛世。你聽得到佛號就已經不錯了,你怎麼遇到佛世啊?

你有沒有那上求的心吶?你只在那邊等著,哎呀只要見到佛,佛就會救我了,然後又天天夢到佛,夢到佛怎麼樣?他看著我,看著我,跟你講什麼?沒有哎。你完了,佛都不理你,你還說你夢到佛?這個都是虛妄的,妄想的境界。

有一次,我們台灣的一個同修帶著她兒子來「師父,你看他持什麼咒會開悟?」我就問他說「你在幹嘛,你讀幾年級?怎麼樣?」她說「你看文殊菩薩心咒會不會開悟?」我說會啊。「師父你跟他講啊。」我說「你在幹什麼?」她說「我在教書」。我說「你教的什麼學校?」她說「我就教的他這一班。」我說「完了,教國小四年級。」我們叫中年級,她教四年級的孩子。直覺我就問他說「你學校成績好不好?」媽媽替他答說三十幾名。我說「你希望他考第幾名?」她說「考第一名」。我說「你在學校考幾名?」她說「四十幾名」。我說「你兒子已經贏你了,你自己讀書讀到四十幾名去,你還希望你兒子要考第一名。」可見,這個媽媽自己本身應該很羨慕啊。人家考第一名,可她自己又讀不來,現在生了一個業障鬼,她就一直虐待他要考第一名。這是不可能的,她只有痛苦。

我們看到記載,佛世時代有那些大善根器的人。雖然在那混沌不明的時代,你不能叫他說是外道。就像佛陀,他自己本身也是外道出身。因為他是從印度文化出來,他不是外道嗎?但這個時候你不能這樣講、沒有佛的時代,那這個混沌不明的時代,佛陀一解脫,他當然知道他解脫。可是其他的修行人並不知道什麼叫解脫啊。佛陀對於解脫有很明確的定義,因為他的感受。所以,對於所有的人來,他所遇到,當然他很勇敢,他敢跟人家對撞,他一個一個破解他們的。那一種沒有發掘的部分來折服他,使得大家都能夠沉澱下來。

今天我跟各位講個例子,舍利弗、目犍連怎麼到佛陀跪下來。大概你會說:舍利弗碰到佛陀,然後兩個人激辯一番,佛陀說善來比丘,哎,他就證阿羅漢,皈依佛陀門下。你想現場是怎麼樣?有沒有可能這樣,你都沒有辦法去想像得到現場是什麼樣。因為我們現在讀書啊,包括讀經典,讀佛傳,都是用意識形態讀的,你沒有辦法走到歷史的現場去看。佛陀遇到舍利弗,是佛陀找舍利弗還是舍利弗來找佛?你要搞清楚啊。我要跟你講的這種東西是,從部派佛教的歷史上我們才看到說,佛陀跟舍利弗相遇的情況是什麼樣子。

你要知道,舍利弗的媽媽懷孕的時候,舍利弗還在媽媽的肚子裡頭的時候,他媽媽突然就變得很厲害,很有智慧。他的大舅子是當時很有名的論師,他當時的論師是四吠陀的論師,也是個大師,突然間跟他妹妹辯論,他輸了。他也是覺性很高的人,他一看不對,你懷孕了?她說是啊,兩個月了。他想,兩個月就這麼厲害,這孩子將來出來,我這大舅子會沒面子,趕快去閉關,閉關再修學。他本來就已經很有成就了,再去閉關再出來,二十年出來就很了不起,他精進到什麼程度你知道嗎?指甲都沒剪。所以,他出關二十年的指甲,人家就叫他長爪梵志,就是舍利弗的這個舅舅。他出來要找舍利弗的時候,發現他已經變成佛陀的弟子啦。

各位我要講這個故事是讓你知道,他怎麼變成佛陀的弟子啊?因為當時舍利弗已經是議論第一了。在五天竺,整個印度里,他雖然只有十幾二十幾的小鬼,但是很厲害,打遍天下無敵手。聽說有一個佛陀叫瞿曇,他就要去找他辯論。印度的辯論是這樣子:你輸了,你統統歸我。而我輸了,我就統統歸你,這樣子。他就要跟世尊辯論。佛陀說「是你找我?還是我找你啊?」舍利弗說「是我找你啊」,佛陀說「你找我要辯論我的法還是辯論你的法?」你知道現場,舍利弗說:「當然辯論你的法,你的法有什麼了不起」。你知道下面發生什麼事嘛?佛陀說,你要辯論我的法,你對我的法了解嗎?他說不了解。佛陀說「你不了解,怎麼辯論?」那就下不了台了。佛陀就說「那這樣吧,你就住一年,了解我的法以後,我們再辯論」。

過了一年,目犍連來了,目犍連發現,我好朋友怎麼變成佛陀的弟子啊?他以神通第一也要來跟佛陀辯論。佛陀也同樣問,辯論我的法還是辯論你的法?他說,當然辯論你的法,有什麼了不起?佛陀說辯論我的法,你對我的法了解嗎?他說不了解。佛陀說,不了解,你就住一年了解再講嘛。舍利弗在那面鼓掌,你也輸了。他們有沒有辯論?這叫做論辯的架構,還沒講到內容,你就輸了。

我們現在這群笨蛋,包括你跟我,每次辯論都要對沖,那你一定輸。因為你的內容不足嘛。有一個笨蛋說:華嚴沒什麼好學的。我說你直接就學「根」「塵」「識」之間的問題,「你知道嗎?人家那唯識學了幾十年了」。我說你去死好了,因為你沒內涵,只看人家幾十年,我說你那幾十年沒有用,它只是知識。而根、塵、識是生命裡頭的東西,你知道嗎?根、塵、識你沒搞清楚啊,你永遠不知道佛法在講什麼,唯識在講什麼,你不知道。

佛陀,他都還沒講到內容,也不必講內容,在整個架構上就讓你屈服了。內容都還沒講啊,這個叫善來比丘發須自落,袈裟披身,這樣的一個場景。你現在變成意識形態,頭髮自然掉光光,那個飛來也,袈裟飛來的嗎?還袈裟披身呢?不然袈裟怎麼來的?這種實際的場景,你必須要很清楚的看到,但你絕對看不到,因為你沒定力你怎麼看得到?

我說怎麼樣從《阿含藏》裡頭看到?因為《阿含藏》里,部派佛教裡頭的系統,大致上分兩個系統:一個是舍利弗系統,一個是阿難系統。大家知道,佛陀一成道的時候,因為他馬上到處弘法,名滿天下。那是要好幾年的功夫啊,不可能昨天成道,馬上記者就把你大放送,讓全世界都知道,不可能。

而在他成道那個時候,我們記載是,同一天阿難才出世。所以,阿難出世長大以後,看到佛陀那麼莊嚴,他也發心出家。因為他很清純,所以博聞強記,叫多聞第一。所以,他的思想裡頭是只有佛陀的思想。而舍利弗本身就是什麼博聞吶,印度文明他很清楚。所以,他的思想是偏向印度文化系統的。阿難的思想是唯一佛陀思想系統的,你要留意。這個壁壘是很分明的。兩個人是師兄弟沒有錯,兩個當然不會吵架,可是傳了幾代以後啊,那個思想是不一樣的。

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你傳統佛教徒跟我們就會格格不入。你會覺得怎麼這樣,怎麼那樣。傳統佛教徒,帽子一定要棉布的,毛料的還不行,那是羊皮,甚至於那些佛教徒也不能喝牛奶,牛奶是給小牛吃的。我們把人家喝完了,小牛會餓死的。不管他,反正有人這麼堅持。這是傳統的。有些就主張改革,什麼毛料,皮衣也穿。他也主張說:皮都已經死了才做皮衣。那兩個派系就不一樣了,新舊之間有這種差別。

其實在佛陀的時代,他的弟子們當中也有這種情況。我們當中也有這種情況,有的一發心學佛就跑到華嚴來,外面什麼都不知道。有的老參是外面什麼都懂,來到這裡看華嚴,他說什麼也不能適應。人家吃飯也不是這樣吃的,人家……座位都排歪歪的。這到底是在搞什麼嘛?是啊,沒有錯,我們都知道。

這就是我要告訴你:佛陀那個時代是正法時代,佛世時代,他本身我跟你講,非常辛苦,而他厲害的就是:直接就找這些大成就者,降服這些大成就者。一降服以後,後面的這些大護法,他們本身也都有大護法,也就跟著進來了。這是他成就的地方。

各位留意,不是你刻意要去經營的,而是他的法到達這樣的層次,它彙集起來成為解脫的這個部分。在演變發展的過程里,各位要留意到,部派的五百年當中,其實西方的研究是五百年,部派佛教,我們的研究應該是七百年到八百年。大乘佛教在印度流傳的時間不長,在西方的研究里,大乘佛教大概只有幾十年而已。大乘佛教在印度應該也有兩三百年,它醞釀成熟。從經量部,一切有部,到大眾部,這個過程里應該醞釀有兩三百年。這兩三百年當中,才有可能傳入西域。但是因為這種狀況,部派的時間太長,所以,早期出來到斯里蘭卡,到東南亞地方的都是部派佛教。一般來講,東南亞半島是上座部,斯里蘭卡是屬於大眾部,向西北走的大部分是大乘。在秦始皇時代進到中國來的這些,都屬於上座部的跟大眾部的部派佛教。大乘,要到漢朝末年才進來。

對這過程里所存在的歷史實際狀況,你大概都不知道。它的歷史演變你也不知道。思想演變你就更不知道。現在你學的佛法,就現有的佛法,這個現有的佛法,你很難去進行,你真正所要進行的部分,這個是我們告訴各位,你先了解這個背景。這個背景你了解以後,我們再下一步,我們要進行的解脫。要怎麼解脫?這個時候佛陀所教的都是禪法,到大乘以後還是禪法。但大乘的禪法跟原始佛教的禪法已經不一樣了,這是歷史演變的必然。到後來印度佛教,印度的原始宗教再復興的時候,就要開始成質變。

這部分是很精彩的。我們講到這個地方跟各位提到的是,佛陀誕生,建立佛教系統,不是他刻意建立,而是思想傳播以後,造成影響,而自成一套系統。所以,它不是一般的宗教,它是一種思想層面的影響而造成的一個社會組織、這個部分,我們叫佛教。它在印度也不是主流,尤其五百年後,就不是主流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休息一下再講。

錄入:帶不走:2016、03、04


推薦閱讀:

懷孕40周全程指導(第 17 周)
指導學佛人信解行證的偈語集
作文結尾法 作文指導
EMA和FDA生物等效性試驗指導原則要點
靜坐指導

TAG: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