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學文化的八大支柱――三論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

新道學文化的八大支柱――三論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作者:胡孚琛 在2001年北京召開的第1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上,筆者發表了《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一文○1,綜合中西各種異質文化的精華對道家文化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以解決全人類在21世紀共同面對的問題,定名為新道學的文化戰略。我曾說過,有史以來人類智慧的高峰有三座,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佛陀的唯識論、莊周的齊物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高峰,它代表了人類以現代科學探索宇宙奧秘所能達到的成就。佛陀的唯識論使人類反觀自己的心靈,從而開發出大徹大悟的大智慧(摩訶般若)。莊周的齊物論將人類的視野提升到道的高度,消弭了認識論上的是非、物我等諸多差別相,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體道歸真的境界。道是人類智慧的樞紐,莊子《齊物論》「謂之道樞」,又稱「環中」,「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宇宙中萬事萬物都生於道,而最終又歸於道,因之萬事萬物必然存有內在的同一性,我們以世俗的眼光僅注意萬事萬物的差別相,而從齊物論的高度卻能揭示事物間的本質聯繫,這就是道家說的「執於一而萬事畢」。道本身也是自然律,德即得道;宇宙中萬事萬物存在著統一的規律性,也即得一。人有了「齊是非,等物我」的大智慧,便可「道通為一」,看破事物矛盾的假相,在道的高層次上超越是非物我的界限,樹立起以下新道學觀。 首先,從新道學齊物論的高度看,道是宇宙的本原,整個宇宙都是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化圖式形成的,因之宇宙中的一切客觀存在都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萬物都是物質、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因緣和合組成的關係存在,都受同一的道學自然律支配。宇宙從「無」到「有」,從「無色界」到「色界」,主客體的生化規律都是統一的。 其次,宇宙中的生命起源和物種進化也存在統一的規律;無論東西方各色人種,其生理和心理規律也是同一的。宇宙中的所有生靈,都受道的「生化原理」支配。各色人種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同一性佔主導地位,環境因素形成的外表、體質、習慣等差異僅屬次要地位。因之,人體生命修鍊的規律也是統一的,丹道法訣本質上也是世界各種宗教流派的修鍊法訣。 再次,人類各民族文明的形成和社會進化的歷史也存在同一性。在這裡我們不妨藉助流行的亞里士多德的「動力因」觀念,將人類歷史按「社會動力學」分為從體力、神力、德力、權力、財力、智力,再到德力逐次演化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體力社會是尚處於動物階段的蒙昧時代,原始人完全受自然生態規律的支配。大概到中國歷史記載的有巢氏、燧人氏時期,人類有了居住巢穴,發現了「火」的用途,有了語言,也就自發地產生了原始宗教,進入神力社會。神力社會標誌著人類文明之始,母系氏族的原始宗教成為各氏族成員共同生存的唯一法則。人類脫離動物的野蠻狀態,便萌生了自己的文明,這種文明的形成是以宗教信仰為先導的,世界各地的考古發現都證明了這一點。「文化」和「文明」的概念稍有區別,文化進步的標尺是人類的理性思維,包括人類對自己宗教信仰的反思。神力社會有宗教而無哲學,非理性的信仰壓倒理性思考,故僅有「文明」出現卻沒形成獨立「文化」體系。中國社會發展到三皇時代(伏羲、神農、黃帝),人類從非理性的宗教信仰轉入理性的思考,「文化」開始成為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道學文化發軔奠基,遂由神力社會進化到德力社會。三皇時代的德力社會是一種原始共產制的氏族公社,實行沒有階級壓迫的民主制度,部落酋長作為「王」僅為社會承擔責任而不享受特權。老子《道德經》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78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7章),就是這種德力社會的真實寫照。在這種社會裡,「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3章),「以道蒞天下」(60章),「以百姓心為心」(49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58章),道學文化佔據主導地位。而後歷史進入五帝時代(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38章),道德逐步淪落。五帝時代中國進入洪水時期,各部族在治水當中父權上升,大禹治水之後,中國由原始共產社會進入父權家長制的階級社會。夏、商、周三代時期,中國由德力社會轉化為權力社會,儒家文化遂成了維護權力社會的意識形態。夏、商、周三代華夏民族開始形成,奴隸制的剝削壓迫日見殘酷,至周代早熟為封建宗法社會,這種社會制度的所有目標都在於維護君主和官僚階級從中央到地方家國一體的特權,儒家的宗法禮教遂佔據統治地位。中國的權力社會延續了數千年,清朝滅亡之後又向西方資本主義的財力社會靠攏。在財力社會中,經濟是社會結構的基礎,生產力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在政治、經濟、文化諸要素中,經濟要素是具有決定意義的。當代世界的前鋒已由財力社會向智力社會進化,代表人類智慧結晶的現代科學技術早已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槓桿。隨著上個世紀西方世界後現代主義新啟蒙運動興起,科學主義及工具理性萬能的弊端日趨暴露,老子的道家文化成為世界各國學者研究的熱點,文化再次成為社會發展驅動力的事實日益顯現在各國學者面前,全世界出現了從智力社會再向德力社會回歸的契機。德力社會就是以道學文化為主導意識形態的大同社會。 複次,我發現地球上不同民族各自形成的傳統文化在本質上也具有統一性,由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所造成的差異僅處於次要地位。我們應該從道學齊物論的高度去透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隱含的元文化精神,而不要為各國語言、文字、開化程度、民族性格乃至文化大師著作特色的不同遮住雙眼。人類不同的語言、文字是可以通譯的;高尚的愛情、懲惡揚善的良知是普遍的;人和人之間的心靈是可以溝通的,智慧是可以交流的,這都反映各種異質文化存有內在同一性。不僅中國的道、儒、釋、墨、法諸家三教九流文化本質上是統一的,東西方文化也存在本質上的統一性,這就是我提出創立新道學作為普世文化的立足點。各民族異質文化的不同主要反映在其價值觀的差異,而各種文化流派的價值觀是同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相適應的。我在《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一文中論述了道學價值觀的合理性及創立新道學的可行性和歷史必然性,並認定新道學是唯一可以拯救人類於罪惡、恐怖、戰火、自相殘殺、生態滅絕等災難的文化戰略。韋伯認為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發生的動力來自加爾文教派的文化精神,然而我們從元文化的高度去認識,加爾文教派的精神在本質上同中國墨家的文化底蘊是同一的。墨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接近於古希臘文化的學派,它精於物理學、邏輯學並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在戰國時期儒墨二家稱為顯學,只是因為直接和儒家相衝突才沒能發展起來。然而墨家之學雖被君權政治壓抑但並沒斷絕,它融合於道家文化之中保存下來,人們可以從毛澤東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國策中看到墨家文化在現代的閃光。如前所述,人類文明的發展也存在本質上的同一性,即都曾經過上萬年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社會實行原始共產主義的民主制度,中國的道家文化就發源於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三皇時代德力社會形成的道家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來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在全世界,特別是古希臘羅馬時代興起的西方文明,早已對自己母系氏族共產公社時期的文化失去了記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希臘人,在他們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時候,已經站在文明時代的門檻上了;他們與上述美洲部落之間,橫著差不多整整兩個很大的發展時期,亦即英雄時代的希臘人超過易洛魁人兩個時期。」希臘人的歷史記憶正是從他們的「英雄時代」開始的,在這之前的歷史已經湮沒在神話故事裡。然而,在英雄時代的希臘社會制度中,古代共產制傳統的氏族組織還是很有活力的,否則將不會出現奴隸社會普遍的城邦民主制,否則現在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憲政體制也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儘管西方文化走上了類似中國墨家的分析實證的科學傳統,然而我們從泰利斯、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等,特別是阿拿克西曼德那裡仍然能發現道家文化的要素,並且現代西方流行的人本主義、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也並不悖離道學的原則。這說明,新道學文化的創立足以喚醒西方古老氏族共產公社文化的歷史記憶,從而糾正現代西方文化社會達爾文主義戡天役物、弱肉強食的弊病。 最後,我們還須指出,地球上人類各民族的社會理想也存在同一性。從中國先哲的大同世界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從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都在嚮往一種沒有階級壓迫,人性全面解放的理想社會制度。這種社會理想實際上是預言人類社會必然在更高階段上向原始共產的氏族公社民主制度復歸。這種人類終極理想的社會即是大同世界的道德社會,而道德社會的實現必須以新道學文化的傳播為先導。今天推動人類進入大同社會的根本動力已不僅是生產力,不僅是經濟,而主要是文化的革命,是新道學的創立。當今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如果都用於創造財富並為全人類造福,如果每個人都有高尚的道德觀念對同類充滿愛,這就足以使全世界所有人種都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足以使整個地球都進入自然、和諧、生態平衡的道德境界。然而由於世界各民族在相互殘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潮流驅使下,人類創造的巨大財富大多內耗在對付自己同類的衝突上。現代科學被用來製造和儲存可以摧毀地球、滅絕人類幾十次的核彈和生化武器;各國都花費大量金錢建設軍隊、警察、監獄和法庭;政府不惜用人民的血汗錢供養龐大的官僚階層,而官僚們卻用特權壓迫人民;數量不少的人為了滿足個人私慾從事販毒、搶劫、詐騙、貪污、殺人等危害社會的犯罪恐怖活動。世界列強都想以消滅競爭對手來保護自己的安全,然而殘酷的生存競爭反而使他們感覺更不安全。生產力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不能滿足人們的貪慾,科學主義和工具理性萬能的浪潮反而更加扭曲了人類的人性。愛因斯坦說:「只要各個國家有計劃地繼續備戰,那麼恐懼、互不信任和自私自利的野心就會再次導致戰爭」。「但願廢除當前國際無政府狀態不必由一次自作自受的世界性災難來實現,這種災難的規模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時間是太短促了,我們要行動,就必須立即行動起來。」(《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在世界各種異質文化中,僅有新道學文化是消弭戰爭和恐怖犯罪的文化,是化解衝突的雙贏的文化,是保護自然生態的文化,是給21世紀的人類前途帶來光明的文化。我們要立即行動起來,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場文化革命,破除舊文化戡天役物、弱肉強食、相互殘殺的價值觀,把新道學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下面,我們從八個方面闡述新道學文化的基本內容及其價值觀,稱之為新道學文化的八大支柱。它們包括: 乾 、人行道哲學: 新道學的哲學是一種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窮性命之源的哲學。它包括道論、道的宇宙生化圖式、時空觀、氣論、氣的人體觀以及辯證法、認識論等內容,拙著《道學通論》已有論述○2。簡言之,可以用「人行道」三字概括起來,「人」是人學,「行」是實踐哲學。「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一切生化運動的總規律,又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產生和發展的總原因,它既是亞里士多德的動力因,又是質料因、形式因和目的因。因之,道是人類所有科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社會倫理等文化要素的起點和終點。 根據新道學的「生化原理」,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永恆地處於道的生化運動之中。「道」先生化出原始先天一炁(太乙含真氣),形成宇宙創生之初的一片混沌狀態。原始先天一炁中隱藏著秩序,是產生宇宙根本節律的信息源,是宇宙創生和演化的內在驅動力。由先天一炁再化生出陰陽二性,呈引力和斥力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的狀態。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只有從這個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了解現實的因果關係」○3。繼而由陰陽二性再生化出信息、物質、能量三大基本要素。物質是宇宙以粒子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部分和整體、個別和一般之間的區別。能量是宇宙以波動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運動和靜止、間斷和連續之間的區別。信息是宇宙以選擇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有序和無序、方向性與合目的性。信息是物質和能量的形式或結構,它本質上可以簡化出一些無量綱的「數」(如圓周率π,自然對數的底e,虛數i,無窮大數∞,無窮小數α)。粒子性的存在形式為束縛信息(熵),表現為空間;波動性的存在形式為自由信息,表現為時間,因而信息本質上是空間與時間的耦合。宇宙中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生命界到人,都是由信息、能量、物質三大基本要素組成的,人的心靈或精神本質上是信息的高級形態。當代一些中國哲學史家,對老子哲學中「三生萬物」的「三」解為陰氣、陽氣、和氣,這是食古不化的愚昧之舉。道家之學,貴在與時偕新,「三」為物質、能量、信息三要素,這是新道學的解釋。這三大要素皆沒有西方哲學中「實體」的機械論含義,而是說它們都是客觀的實在,是這些實在的「關係」生成「萬物」,萬物是緣起於這三大要素的「關係」的。物質、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的緣起緣滅、聚合離散的關係,呈現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永恒生化運動。 根據新道學的「太極原理」,「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宇宙中萬物的生化運動,都離不開陰陽的相互作用。孤陰不生,寡陽不化,凡是要生出個什麼東西,凡是要變化成什麼新狀態,都要靠陰陽交和,離了陰陽道不成。陰陽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係」,並在一定「關係實在」中被稱為「陰陽」,在此一「關係」中被稱為「陽」的東西,可能在彼一「關係」中被稱為「陰」,切莫將「陰陽」固定不變地指稱為某種實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永遠處於相互作用的對立統一關係之中。以上是道學《太極圖》的真實含義。 根據新道學的「中和原理」,萬物「中氣以為和」,新道學本身即是一種中和的哲學。「中和」為道之樞,德之柄,得乎中和,即通神明之德。宇宙中萬物無陰陽不生,無陰陽不化,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平衡之謂德。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在不斷震蕩的運動中最終靠向中和態的趨勢,中和態即陰平陽秘的穩定態。 根據新道學的「有無相生原理」,宇宙中除了我們這個有形、有象、有質、可觀察測量的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無形、無象、無質、難以觀察測量的虛無空靈的世界。前一重世界是「三生萬物」而成的後天世界,後一重世界是萬物未生之前的先天世界;前一重是「形而下」的「器」世界,後一重是「形而上」的「道」世界;前一重即佛教所謂「色界」,後一重即佛教所謂「無色界」。「色界」在佛經中簡稱「色」,在道經中簡稱「有」,是實數表示的世界;「無色界」在佛經中簡稱「空」,在道經中簡稱「無」,是虛數表示的世界。色界里的萬物運動以光速為極限,受時空界限的限制,受當代科學中物理定律的支配,可以用西方發明的科學儀器觀察測量;無色界乃萬物未生前的先天世界,超越時空的限制,現代科學的物理定律和時空觀尚不能解釋無色界的現象,西方發明的科學儀器也無法觀察、測量無色界。所謂「色界」和「無色界」,都是由道緣起而生的關係實在,並且二者之間也是互為緣起的。實際上,我們生存的「色界」宇宙本身也是一個「無色界」宇宙,色界和無色界是相輔相成,互為因緣,亦此亦彼,即此即彼的,這才是新道學的宇宙觀。西方現代科學已經有初步認識的色界宇宙,同時也是道學早就揭示的無色界宇宙,虛無空靈的道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只不過人們囿於西方時空觀的局限,對它還缺少認識罷了。佛陀《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子《道德經》講「有無相生」,實際上都是新道學的自然定律。 根據新道學的宇宙觀,物質、能量、信息是組成現實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人的心靈實際上是信息的高級形式。人是靠語言符號來思維的,而語言的符號排列秩序本身就是信息。必須指出,一些最小最輕的基本粒子必然同時具有波動性、粒子性、選擇性等三種基本特徵。通過科學實驗我們不僅可以證實這些基本粒子存在波粒二象性,而且還可以證實它們存在物質(粒子性)、能量(波動性)、信息(選擇性)三象性。選擇性本質上是一種心靈特徵,宇宙自創生起就有合目的性的選擇趨勢,宇宙的演化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和有智慧的,生命現象的出現及人類心靈的花朵盛開決不偶然的。新道學的宇宙圖景,消除了西方哲學史上心和物的對立,給出了心、物、能一元論的宇宙觀,發現宇宙中早已隱藏著出現生命和心靈的潛在根據,這必將給未來的科學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在中國哲學史上,按西方關於哲學分類的規範,僅有道家才屬於嚴格意義的哲學範疇。道家哲學源於母系氏族公社先民以女性生殖崇拜為特徵的原始宗教巫史文化傳統。夏、商、周三代之後經過先秦的老莊學(莊子在道家的地位有如儒家的孟子)、秦漢的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重玄學、宋元明清的內丹心性學(內丹生命哲學)五個發展階段,至清末接引西方的自由主義入中國,形成萌芽狀態的啟蒙哲學。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道家哲學受到正統的儒家倫理學的壓抑而畸型發展,至魏晉而後又被儒家學者曲解,使道家哲學的真實意義晦而不彰。古人講「郭象之後無道家」,反映了道家哲學在近千年之間的淪落。現在道學的國際意義與現代價值正在被全世界的有識之士所認同,道家哲學將成為21世紀的世界指導原理,我期待著以新道學的立場對道家典籍重新注釋和研究的著述不斷湧現出來。 兌 、政治管理學 經濟學主要關注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其支點是價值的生產;政治學關注如何分配那些業已由經濟活動生產出來的利益,其支點是價值的支配;倫理學則關心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其支點是價值的評估。道家在經濟、政治、倫理上和西方的社會觀念相比有明顯不同的價值取向。 在社會觀點上,新道學的核心思想是建構一個模擬自然界或人體生命的自組織、自調節的最優的自動化系統,這個系統依乎天、地、人之道,無親無疏,大公大慈,導人向善,是一種「萬物將自化」(《道德經·37章》)的自然之治的社會。在經濟上,道學主張一種以自然生態立國的經濟模式,反對無限制地掠奪自然資源,將保護生態環境置於經濟生產的首位。在政治上,道學強調一種「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經·32章》)的分配製度,將普施利益於天下眾生作為價值分配的支點。道學從來不反對每個人首先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獲得個人的幸福,但也鼓勵人們根據自己的條件「參贊天地之化育」。《道德經》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79章),認為人事的活動要取法自然界的規律,道作為自然法則是客觀的,無所偏愛的,因而也是無私的,公正的。《莊子·天道》指出,「嘉孺子而哀婦人」,為儒家的仁義之治;「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為道家的自然之治。老子「以道蒞天下」,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77章》)人若能達到 「有餘以奉天下」的至德,才能接近道的境界。道家之仁為大仁、大慈、大善,大仁則無親,故對天下一視同仁。老子的思想是從母系氏族無剝削、無壓迫、無私產的原始公社文化升華而來的,因而具有「天下為公」的超越時代的特徵。 中國傳統的儒家政治多採用一元化的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式結構,這種結構缺乏合理的監督機制,積久則造成一人獨裁人人為奴的局面。這種政權靠家族的傳宗接代模式來延續,政權的交替和勢力的轉移充滿著血腥的殘殺,使政治領域變為僅是少數人爭權奪勢的兇險場所,脫離開人民群眾的直接參預。道學的政體倡導一種「三元一太極」的陰陽互補結構,以自然立法形成相互制約、上下反饋的自調節的和諧機制,百姓逍遙於大自然中自由發展而感受不到政權的存在。道學的社會才真正是在保障個人自由的基礎上相互協調而形成的自動自發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它僅受天之道和人之道即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的制約。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認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道學的自然之治更是否定人治又超越現代法治的。《莊子》描述了道學不以私心治天下的自然之治:「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道家認為自然生態社會是世界上最合理的社會制度,在這種社會裡人與禽獸乃至整個自然界都處於平等和諧的狀態,人人自食其力,同德而不黨,無宗法等級,無剝削壓迫,具有純真樸實的人際關係。「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道家關注民性的自然,人的尊嚴和人性的自由與完整;認為能恢復人類真實、自然、純樸、善良的本性的社會才是道家的「至德之世」。 關於新道學文化在政治管理學方面的思想,拙作《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早已剖析入微,並第一次在文中揭開中國政治的秘密。本文以上所論,只不過是這些觀點的簡要重述。在管理學方面,本文擬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傳統再略加分析。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管理學理論,可知其來自於洪水時期先民組織大型治水工程的經驗積累。《尚書·洪範》云:「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史記·夏本紀》載禹承其父鯀之業,接受其用堵塞(堙)的辦法治水的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梮。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帶領人民疏浚河道,以通四瀆、九江、九河,導滔天洪水入海。他號召在卑濕的土地上種水稻,發明交通工具,使全國山川便利,水陸暢通,「於是九州攸用,四奧既居,九山祭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大禹治水的方法符合天道,於是得到天賜的「洪範九疇」,即九條管理學大法。當時尚屬於氏族公社原始共產的德力社會末期,因之大禹毫無官僚特權,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獲得治水成功,萬民擁戴為君,直至他的兒子夏啟才進化為奴隸主階級專政的家天下的權力社會。綜合中國原始共產氏族公社時期的管理學大法,就是採用「疏導」的方法管理民眾。老子《道德經》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8章)水性本身即含道性,水喜「疏導」而不喜「堵塞」,治國如治水,「疏導」是符合道學思想的管理學大法。「道」這個字,本來即有道路、語言等含義。道路為四方上下之渠道,只有通暢,才能周流六虛;語言為心聲,只有通暢,才能相互理解。俗云:「國要富,先修路;政要明,上下通」,交通便利才能發達經濟,上下渠道暢通才能政治清明,國體不通則亂,人體不通則痛。《尚書·洪範》亦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臣之有作威作福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大意是說,君主出於公心不偏信親人,朝中無人結黨謀私,王道就會坦坦蕩蕩,如果政府官員錦衣玉食作威作福欺壓百姓,就會亡國亡家。如果用人唯親使大批奸佞之徒竊據高位,失去民眾的信任,就沒有執政的合法性了。這就是說,自古中國的管理學傳統就存在兩條涇渭分明的政治路線,前一條是以「疏導」為主的管理學路線,是有道的;後一條是以「堵塞」為主的管理學路線,是無道的。《史記·周本紀》載周厲王行暴政,國人謗王,周厲王則動用國家機構控制社會輿論,弄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道路以目。「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周厲王不聽,三年而被民眾趕下台。其中還有周幽王二年伯陽甫論地震的記載,伯陽甫認為地震也是天地陰陽之氣被堵塞所致,地氣堵塞是亡國的預兆。《左傳》、《國語》還有晏嬰、史伯有關「和同」的論述,認為君主和其他國家管理者的意見應該「和而不同」。道家之「疏導」的政治,至以黃老治國的漢文帝時代仍有餘續。《史記·孝文本紀》載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然而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歷代皇帝皆以控制輿論、粉飾太平為事,喜歡上下唱同一個調子。儒家學說雖不乏民本思想,但畢竟將維護君主統治和官僚等級特權放在首位,因之中國歷史上便不斷出現堵塞言路、控制輿論的無道昏君。這些當權者只信用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用「堵塞」的辦法限制人民的言論和行動,用嚴刑峻法維護自己的統治。因之,道學以「疏導」為主的政治管理路線一般說來在家長制的權力社會是行不通的。 老子的《道德經》本來就含有君王南面的政術,魏源著《老子本義》在《論老子》一文中稱《老子》是「救世書」,道學的治國用兵之術曾在中國歷史上造就了「漢唐盛世」的輝煌時期。道學政術與民主政體天然相合,而與權力社會家長制的獨裁政權多有衝突。嚴復說:「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君主之國,未有能用黃老者也。漢之黃老,貌襲而取之耳。」(《老子道德經評點》)政治本應是自由人共同參預管理公共事物的行為,而眼下世界各國的政治實際上仍然控制在少數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手中。只有新道學的政治才真正是公民以自由、平等身份參與公共事務的眾人之治,才會出現真正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離 、文藝審美學 道學滲透到文學藝術的所有方面,諸如小說、戲曲、音樂、詩詞、書法、繪畫、雕塑、園林、建築、盆景、遊藝、膳食、衣飾、手工藝品等多種領域,形成自然主義的審美意識,激發了文學藝術家的創造力。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開始成熟,道家自然主義的審美標準成為社會風尚,道家美學和道教美學開始形成。六朝時期是美的覺醒的時代,過去被君權政治和禮教倫理觀念束縛住的文學藝術開始解放出來,在各個領域開出美的花朵。在這個時代,山水文學、遊仙詩、志怪小說、山水畫、水墨畫、壁畫、模擬自然山水的庭園藝術等幾乎同時出現,自然美的發現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的覺醒。 美是人的情感對客觀事物在心理結構上合目的性的追求和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取決於主體和客體在心理結構上和諧的程度。和諧即是主體和客體合目的性的同構,宇宙間萬事萬物就是依靠同構的相互作用來進行信息傳遞的,這種和諧同構的程度越大,主體獲得合目的性的信息量就越多,審美的價值判斷值就越高。我們可以從廣義資訊理論的角度將主體和客體分別劃分為三重層次結構的動態超巨系統,主體由低到高依次分為「軀體結構」(形)、「生命結構」(氣)、「心理結構」(神);客體依次由低到高為「自然結構」(自然界)、「社會結構」(人類的活動形式)、「文化結構」(精神產品)○4。當信息從客體傳遞到主體,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換時,信息的形態結構要發生質的變化。這就是說,信息在主客體各層次間傳遞是一個發生「同構」和「異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們要隨著歷史進程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形態演變,符合這種發展變化方向的信息可以大致認為是合目的性的信息,這種信息量在主體心理結構層次上的價值判斷就是審美的尺度。主體和客體的劃分以價值判斷為依據,主體可以是個體的人,也可以是人的群體或人類社會,當個體的人作為價值判斷的主體時,個體之外的人類也就被視為客體。在主體中,決定人生長發育的遺傳秘碼並不能管到大腦和心靈的細節,人的智慧主要來自後天,即是說個體的人儘管會死去,但群體的心理結構、文化結構卻仍能將知識遺傳下去。每個人都需要接受這種歷史遺傳,即是說每個人的個體心理結構必須要和其他人乃至社會、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以達到和群體的心理結構同步,並和客體的社會結構、文化結構進行信息交換。人同社會結構、自然結構等客體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為實踐活動,反映出人的社會性;而人的心理結構同自己的生命結構、軀體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是一種生命活動,反映出人的自然性。文化結構是人的實踐活動和生命活動的積累,心理結構是人的個體和群體創造文化產品的心靈運動形式和智慧開發狀態,美是社會的人和自然的人的自由形式的實現。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25章》),這是道家美學的總綱,「道」就是美學的最高境界,即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無論是自然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心理結構、生命結構,軀體結構,凡是與道相諧調的,與大自然的基本節律相諧調的,同宇宙的自然本性相契合的東西,就是美的;而那些違反自然本性的東西,就是無道的,醜惡的。道學之美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即與道一體化的境界,它以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為導向,以悟道的靈性激發文學藝術家的創造力來揭示宇宙內在運動的美的旋律。 審美觀念涉及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審美觀念的不同反映人們不同價值觀的追求。新道學文化的審美觀念是真、善、美一元論的,認為只有真的、善的東西才是美的。人能證悟到道的境界,才能得中和之氣,聞天籟之樂,見天地之大美,體驗到真、善、美本質上的統一。當今社會上人們之生活以奢侈為美,房屋以豪華為美,衣飾以金貴為美,妝扮以妖艷為美,飲食以酒肉為美,電影以恐怖為美,娛樂以色情為美,小說以怪誕為美,皆和道學文化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審美導向背道而馳。中國古代道家學者善以樂聲來推測民心和國運,如指靡靡之音為亡國之音,歌舞昇平、頌聲而佞為由盛轉衰之兆,激昂之聲隱有戾氣,悲怨之調則民心不平,足見審美觀念的變化實反映人類的前途和命運。道家美學以中和為德,音樂亦以中和為美,這也和道學的中和原理相一致。我們要在全世界推進新道學的文化革命,必須注意將人們的審美觀念扭轉到大道上來。 震、醫藥養生學: 道學將整個宇宙看作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來認識世界,認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並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道學是一種「生道合一」的學說,將愛護天下眾生放在首位,認為「生命」本身就是道的體現。道教更是一種「生道合一」的宗教,認為養生就是修道,因之道教中彙集了中華民族幾乎所有的防病治病、養生益壽的醫藥和方術。中華民族傳統的中醫學,實際上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醫學、方士醫學逐漸演化而成的。葛洪《抱朴子內篇》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勤求》)老子《道德經》講「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並論「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莊子》有《養生主》、《達生》、《繕性》之篇,亦傳坐忘、心齋等方術。《呂氏春秋》講「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又載「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貴生》)有道者不以物慾傷身,不以天下易其一指,足見道學之士莫不將愛惜生命放在重要位置。 道學中有獨具特色的道教醫學和道教藥學,此外尚有行氣、導引、房中、服食、辟穀、睡功、內視、守一、健身術、武術、按摩、針灸、食療、美容術等,這在拙著《道學通論》「方術篇」中已有詳述。還須指出,中醫學和中草藥學理應屬於道學的範疇,這不僅是由於它源於道學文化;也不僅是因為醫學史上可以排出一長串道士的名字,如張仲景、華佗、扁鵲、皇甫謐、葛洪、陶弘景、楊上善、王冰、孫思邈等;還因為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就是術數學,中醫藥學實際上是道家術數學在醫藥養生領域中的具體應用。蓋道學原為「身國同構」之學,視醫身與醫國其道由一,因之中醫藥養生學本身就是道學。 中醫藥學之名,本是比照西醫藥學而來,上個世紀中國傳統醫藥學在西方醫藥學的衝擊下幾無生存之地而日見式微,其整個肢體又被「中醫科學化」的刀斧閹割得殘缺不全,已認不出其本來面目,現僅作為西醫的附庸苟延殘喘。我們要揭示中國醫藥學的文化底蘊,首先須考察傳統醫藥養生學的本來面貌。考中華民族之道學文化,本肇始於紀元前七千年伏羲、神農、黃帝時期的母系氏族原始公社文化,中醫藥學也是由神農首先發明,至黃帝時代發揚光大的。道學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來的氏族共產公社文化,中醫藥養生學也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來的氏族公社時代的醫藥養生學。由於三皇時代是中國氏族公社政體的德力社會,道學文化發軔奠基並日趨繁榮,中醫藥養生學也首先是一種文化醫學,它是徹頭徹尾屬於道家思想體系的醫藥養生學。人們可以從《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內經》等古醫書中捕捉到中醫藥養生學傳自遠古的信息,並從中揭示它們的本來面貌及其文化底蘊。《帝王世紀》有神農嘗百草開創醫藥學的記載。而今學術界考據古書,多頭腦僵硬拘於文字之輩,缺少能與古人思想交通及對話之學養,所作出的定論多不可信。《黃帝內經》雖成書於戰國百家言黃帝時,但其思想資料淵源甚古,蓋同老子《道德經》屬同一文化體系,為原始公社時期之文化遺存殆無疑義。據《黃帝內經》,我們不難恢復中國傳統醫藥養生學的真實面目。中國道學的人體觀是將人看作形、氣、神三個層次的動態自組織系統,以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道家的醫藥養生學,大致分健身術、醫療術、養生術三類方術,都是在形、氣、神三層次上用功夫。凡導引、按摩、武術、膳食、養形、禁忌等,多為形體層次上的健身術,但也用以對治多種疾病,如馬王堆出土《導引圖》上就有「引聾」、「引膝痛」等字樣。凡針灸、砭石、湯藥、祝由、祭祀、醴酒、毒熨、割皮解肌、湔浣腸胃、煉精易形、服餌、食療等,皆屬醫療術之範圍,兼及形、氣、神三個層次,用以攻治疾病。另有辟穀、行氣、存思、守一、服氣、胎息、美容、睡功、房中及四時飲食起居攝生之法,屬養生學範圍,為煉養精氣神的方術。考中國古代之醫藥養生學,本健身術、醫療術、養生術並重,三者融為一體,並不像現代按西方文化觀念分為三橛。古代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重,治疾時亦刀、針、砭、刺、蒸、灸、熨、洗諸法齊用,不專主於湯液一途。中醫學自古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骨科、皮膚科、神經科俱全,道學文獻《化書》、《關尹子》中甚至有人體器官移植、人工製造生命器官的思想,扁鵲、倉公、華佗就有施行大型外科手術的記載。中醫用藥廣取自然界天然物品,又最早以煉丹術製造化學藥品。古代中醫家論病施治的學問,大略也分驗方、推理、調神三個層次。驗方屬中醫學的經驗層次,行醫者必須有足夠的經驗積累,故俗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葯」的說法,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葛洪《肘後備急方》等就是這種驗方的經驗積累。有經驗的中醫師為人正骨接肢,其巧如神,決非西醫師可望其項背。推理屬中醫學的理論層次,醫家必對中醫四診八綱、五運六氣、辨證施治的理論熟爛於胸,且有相當的道家文化學養,才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調神是中醫學的道學境界,醫家經多年醫療經驗積累和理論探索,已悟出中醫學的精髓,能引醫入道,直接同患者及其周圍環境心靈溝通,便可以調神療病。中醫治病,貴在用神,醫家施治於外,患者神應於中,能隨精神升降往來,用藥用針,手到病除。得道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形與神俱,精神內守,故可以不病。偶得疾病者,邪亦不能深入,僅用移精變氣,祭祀祝由等調神之法,即可治癒。順此而下,病漸入里,則用「按摩導引」、「灸蒸毒熨」,乃至「砭石針刺」,非不得已才服用「湯液醪醴」等藥劑及施行外科手術。其藥品也多為植物、動物、礦物等天然葯,絕少化學丹藥。中醫特別重視防止誤診、誤治及藥物的副作用,重視調動患者的自愈能力。《漢志·方技略》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錢大昭《漢書辨疑》云:「今吳人猶雲不服藥為中醫」。由此可知,中醫每將非藥物療法放在首位,並強調「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這樣,中國傳統醫藥養生學的真實面目已經清楚,它是一種綜合健身、醫療、養生為一體的學說,其特點是健身養生為主,防病治病為輔;預防為主,治療為鋪;自我療養為主,請醫用藥為輔;心理療法為主,手術治病為輔;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要之,中國醫藥養生學是一種文化醫學、社會醫學、心身醫學,是自然生態醫學,是自我康復醫學,是有機的整體醫學,歸根到底是道學文化的一大支柱。《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云:「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說明,中國醫藥養生學也直通仙道,其目標也是修鍊成道學中的「真人」。在新道學文化中,醫藥養生學是丹道性命學的初級階段,是內丹學人元大丹的築基功和安樂法門。在內丹學中,《上古天真論》被視為丹家的經典著作,這一段話可抵一部丹經,醫藥養生學在道學文化中的地位由此可見。 西方醫藥學的還原論思想和道學文化生成論的文化底蘊不同,它在學科分類上先將健身術、養生學排除出去,僅以治療疾病為醫學範疇,且又分為腦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眼科、耳科等過細的學科。其診斷方法,先將人體分不同器官解剖之,觀察之;檢查化驗出不同細菌,再分別以不同化學藥品殺滅之。凡治療有效的天然藥物,必分析出其有效成份,再以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之,服用之。甚而以現代醫學對人體器官、細胞乃至人類基因進行人工改變,由此發展成克隆人的技術。然而,學科分類過細,會打亂醫學的整體觀。器官被解剖離開人體,則不具有人體器官的整體功能。用化學藥品殺滅細菌,也會增加細菌的抗藥性,乃至出現新的菌種。人工合成的化學藥品及營養物,不但難以被人體吸收和分解,且大多含有危害人體的副作用。現代醫學既然無法克隆人的心靈,也就不能真正克隆人,克隆的其他動物也會退化,因為這些都違反道學的思想。道學是雙贏的文化,它不提倡將細菌全部殺滅,而是要增強自身抗菌能力與細菌共存而互不傷害。道學重在激發人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注意協調人和環境的關係,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現代人的疾病大多與飲食、生活習慣、環境、心理等因素有關,由心理緊張和貪吃縱慾造成疾病而服用化學藥品,結果化學藥品又導致新的疾病使人心情沮喪加重病情。這樣以西醫反覆用藥治病的死亡率,反而高於有病不治自然痊癒的死亡率。某些惡性腫瘤患者採用西醫開刀、放射化療,再開刀再放射化療的治療程序,反而不如採用以中醫行氣等療法的存活時間和生存質量。我相信人類有一天會認清化學藥品的危害性,會像現在限制化學農藥那樣限制使用化學藥品,至少對老年人和幼童要限制使用化學藥品。何況西醫的醫療費用惡性膨脹,也是我們13億人口的中國無法承受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醫療費用占國民經濟總產值(GNP)的1.2%,1990年佔GNP的11.5%,1993年佔14%,按此速度增長,預計2010年將高達GNP的28%○5。經濟學家估算如果一個國家的醫療費用達到GNP的25%,便意味著整個社會醫療體制的崩潰。我國由於醫療制度不健全,有的醫生為撈利給患者治感冒竟開數千元的藥品,各種儀器檢查不厭其煩,現在不少人每年的醫療費用遠遠超過自己的工資總額。我國的國民經濟總產值比美國低得多,人口比美國多得多,卻追隨西方科學主義肢解中醫否定道教養生學,豈非咄咄怪事! 現在中國醫藥養生學的原貌,依稀存在於道教醫藥養生學之中。我們要研讀《道藏》經典,從道教中將原汁原味的中國醫藥養生學開發出來。新文化運動的巨大創造力往往蘊藏在它起始的源頭之中,而孕育人類文化的母體就是氏族公社時期的道學文化。真正的文化復興和啟蒙運動,都要到歷史深處的母體中汲取力量。世界新文化的復興在於新道學的創建,世界新醫學的創建卻在於道家醫藥養生學的復興。我們要將新道學文化傳播到整個人類,必須首先將道家的醫藥養生學推向全世界。 巽 、宗教倫理學: 宗教、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倫理學(包括民俗學)是文化的五個基本要素。這五大文化要素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其中科學和哲學是人類對客觀真理的追求,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包括人類本身)進行理性思維的花朵;倫理學是人類對善的的追求,是人類提升自身動物性和社會性的素質所必需的道德約束和生活規範,民俗則是各民族對自己文明的歷史特別是社會倫理的積澱;文學藝術則是人類對美的追求,是人對自然和社會的感悟和超越。宗教是人類文化的母體,是人類的終極關切(Ultimate Concern),是超越人類理性的非理性體驗,是人類心靈的完整狀態,因而是文化的最高層次。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是人類以自己的理性思維對自然和社會的反思,但這些認識除美學的最高藝術境界外,一般說來尚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因而都是有限的相對知識。只有宗教,特別是從各種具體的宗教中抽象出來的元宗教精神,則是超越時空界限的「全」,是至真、至善、至美、至全的無限境界,是人類對絕對的宇宙本源的悟解和體認,是人類心靈最後的歸宿。 近世以來,《天演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成為我國走向現代社會的啟蒙思想的主旋律,知識界普遍將弱肉強食、優勝劣敗、棄舊圖新看作是社會進步的規律,高揚一種砸爛舊世界的鬥爭哲學。在這些人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舊的,舊東西必然落後時代,因而必須革命、破壞、砸爛,破壞得越厲害就越革命,保護舊傳統就是反動派、反革命。當時的一些社會精英也不乏叫囂要廢除中醫,扔掉舊典藉,廢除漢字,不讀中國書的言論,甚至不諱言要繼承秦始皇的「焚坑事業」。他們認為要革命就要反傳統,反傳統就要講科學,講科學就要「無神論」,要「無神論」就要反宗教。他們把宗教信仰當成封建迷信,認定宗教信仰是中國民眾愚昧落後的根子,必欲剷除而後快。因此近代學者有以哲學代替宗教,有以科學代替宗教,有以美育代替宗教,有以德育代替宗教的種種說法,結果都沒有行得通。事實上,文化的宗教、哲學、科學、美學、倫理學五大要素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宗教是人類一切精神創造活動的資源,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倫理都是由宗教派生出來的,並以宗教信念為支柱才能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和道學都隱含著元宗教精神,這可從老子《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中解讀出來。《道德經》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尊道貴德,不棄人、不棄物;使人求以得,有罪得免;常善救人,以百姓心為心;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寵辱若驚,鬼神不傷人,祭祀不輟;人之所畏,不得不畏;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對道之敬畏,如冬涉川,若畏四鄰,儼兮若客,這類元宗教精神體現了宗教家悲天憫人的信仰情懷。《論語》也講「祭神如神在」;「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敬天而不敢欺;吉月必朝服;迅雷烈風必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嘆鳳鳥不至,見獲麟而悲;「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足見儒學亦敬天而畏天命,懷有誠惶誠恐的元宗教精神和信仰情懷。 宗教是人類精神回歸的家園,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更是把人類生存的最終價值建立在宗教的根基上,他們的人類生存的權利意識本身就是基督教文明的產物。無論西方或東方,元宗教精神激起並以之為支柱的社會倫理觀念和人生價值信念,皆可歷千萬年而不衰,亦非靠權力誘導製造的短期政治行為所能取代的。李約瑟博士說:「科學、宗教、歷史、哲學與藝術創造是我們人類認識宇宙的五種經驗形式,如果誰對這個或那個方面缺乏認識,他就不能算是一個完美的人。」(《李約瑟與中國·序》) 現代西方科學和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源於西方的基督教方明,這是不爭的事實。不僅西方,東方的中國也是如此,中國古代科學和道、儒哲學皆源於古代原始宗教的巫史文化,佛教之哲學源於宗教更不必說了。原始宗教的巫史文化是人類童年時期非理性思維活躍階段的產物,它是不能同迷信劃等號的。這種巫史文化包羅在道學之中,而中國的古代科學一直走在全世界的前列,據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的考察,中國科學就是從道學中孕育出來的。儒家的禮樂,本是巫史祭天祀祖時的宗教儀式,這也是有史可考的。 因為任何民族的科學和哲學的發展,必須有一批科學家和哲學家去忘我探索,這和儒生讀經求官的人生動力不同,而是要以一種價值觀和虔誠的人生信念為基石。自然界及科學技術乃至形而上的哲學真理本身並給不出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因為價值判斷乃是以人為主體抉擇的。人的主體作出價值抉擇,又須有一種信念,深信科學和哲學探索事業有價值,才肯為之忘我奮鬥作出犧牲。 在中國,這種信念歸根結蒂來源於對「道」的終極信仰。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發明創造,中國哲學史上的諸家學說,說穿了,都是古人對天地人之道的忘我追求,他們揭示道的奧秘的理性思維是建立在對道的本體存在的非理性終極信仰之上的。在西方,近代科學和哲學迅猛發展,其驅動力亦來源於上帝創造的宇宙具有內在理性的信念,這信念植根於基督教特別是《舊約》創世觀的傳統,又受古希臘柏拉圖哲學的孕育。 對宇宙的宗教情感乃是近代科學家推進科學前進的最高驅動力,牛頓和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劃時代的天才發現,也是依賴於對宇宙理性結構的信仰,依賴於要理解宇宙中一點一滴理性的渴望。科學史家W·C·丹皮爾曾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一書中注意到三者的關係,論述了科學、哲學、宗教之間的內在聯繫。牛頓、開普勒那代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動機來源於上帝創世的宗教信念,他們相信上帝創造的世界是有秩序的,因之行星運動三定律發現後不去爭發明權,而是首先給上帝寫讚美詩。日本學者佐藤進教授也認為,「哈密頓最小作用量原理」是在基督教教義的基礎上產生的,而運動守恆定律是根據神的單一性原理推導出的結論○6。 1940年愛因斯坦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科學、哲學與宗教大會」上說:「有科學而無宗教乃是跛足的科學,有宗教而無科學則是失明的宗教」。這段話後來成了人們廣泛引用的名言,其實宗教和哲學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宗教中,「道」、「上帝」、「天」、「佛」、「真主」等都是無限的本體,而對無限本體的終極信仰恰恰是元宗教精神的支柱。世界上的一切有限之物,諸如國家、民族、聖人、領袖、科技、教派、主義、學說等,皆不能承擔人的終極信仰。科學的定律、學說,哲學的學派、主義,政治學的制度、領袖,宗教學中具體的某教主、法師、教派等,都是有限之物,都只能作為理性思維和學術研究的對象,而不能作為非理性的信仰對象,否則就是迷信。一個國家或民族一旦將有限之物誤導為信仰對象,往往會產生狂熱的偏激情緒,使整個社會躁動不安,造成仇恨、殘殺、壓迫、極端主義的恐怖等可怕的後果,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反覆證明了的。 信仰不含歷史規定性及局部利益的無限本體,則可產生一種悲天憫人的信仰情懷,一種敬畏和「原罪」的自我反省意識,從而發現人類心靈深處的良知,為社會造成一種慈善、祥和與寬容的價值觀念,由此提高本民族的倫理素質和生存質量。對無限本體的信仰是宗教的根本特徵,而對有限之物的信仰則是迷信,由此可知,信仰對象的不同規定了宗教和迷信的根本界線。 「元宗教」不同於被統治階級利用的具體宗教,儘管統治集團可以把某種具體的宗教利用為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和控制人心的工具,但元宗教對無限本源的信仰情懷卻是統治者無法抹煞的。元宗教精神源於對無限本體的敬畏和信仰,是對人類「原罪」和現世罪惡的反省及人類生存理想信念的忘我追求,它超越於現世的具體宗教,但又體現在現世宗教特別是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乃至道教之中。 在歷史上,當統治階級蛻變為少數人的利益集團的專制政權時,都不約而同地將人民的宗教信仰引向崇拜有限之物的迷信上,從而滋生出許多罪惡現象而貌似有理。對有限之物的迷信往往孕育極端主義的政治派別,往往滋生大量的邪教,這都是人類社會的動亂之源。試想一個國家或民族,人們缺少元宗教的敬畏和信仰情懷,沒有對罪惡的省察意識和自我良知的發現,不畏天道,不畏倫理,不畏法律,統治者肆無忌憚地濫用權力,民眾僥倖行險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社會必然充滿種種傷天害理的罪惡,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渴望真正宗教的拯救。 宗教和法律是相互依存的,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法律本身就有神聖的宗教含義。缺少宗教的法律失去了超越世俗權力的神聖光環,人民僅將其視為世俗權力的壓迫而感受不到「天理的伸張」。如此摒棄宗教而空談「法治」,則社會上僅有「權力崇拜」而無「法律崇拜」,法律再多也無人自覺遵守,人民的正當權利得不到神聖的保障,法律終究要失掉公正性,走到人民的對立面去。如此看來,在市場經濟的時代里,人的宗教信仰情懷實際上是法治社會的基礎,一個缺乏元宗教精神的民族是無法進入現代法治社會的。 另外人們還須認識到,宗教信仰自由乃是人類根本的自由,是人類異於禽獸的文明標誌。宗教信仰自由關乎著人的尊嚴,是人的價值主體性的基石,是人作為價值抉擇主體的標誌。沒有宗教信仰自由則沒有基本的人權,人格的尊嚴便可被任意踐踏,更不可能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其他一切自由,也談不上思想解放、民主和法治。宗教信仰自由乃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前提,我國的思想界必須對此樹立起清醒的認識。 20世紀以來,一方面是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投入了教會的懷抱,另一方面是學術界一些人認為宗教是野蠻人的迷信殘留物,該由科學啟蒙思想取代它。1902年,瑞士分析心理學家榮格在題為《論神秘現象的心理學及病理學》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每個人都有一種追求「心理完整」的自然傾向的觀點。榮格發現,現代物質文明的進化無法掩飾人類內心所具有的原始民族之心靈特徵。他得出結論:現代人的精神之所以苦惱,是由缺乏宗教的信仰寄託所致。每個人的潛意識中,不僅蘊藏著他的個體從胎兒、幼兒到童年時期的記憶,而且還包含著他的種族發生和演化的心理文化歷程。童話、神話、幻覺、夢等表現出來的原始宗教意識是每個人本能所具有的,換言之徹底無信仰心理的人是不存在的,世界上至今也沒發現那個民族是有宗教免疫力的。 一個民族缺乏終極的人生價值信念是難以長久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千年興旺的秘密隱藏在宗教之中。過去,我國由於缺少實事求是的宗教學理論研究指導,學術界在宗教學的認識上缺乏高度和廣度,甚至使群眾陷入迷信有限之物的怪圈之中,從而對傳統文化的元宗教精神進行了自閹式的毀壞。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政教合一的傳統不僅同政教分離的現代社會不相容,而且往往在宗教狂熱中摻雜進政治因素,也成為造成社會動亂的隱患。宗教問題是和民族問題糾纏在一起的。歷史上民眾的宗教信仰渠道堵塞必然導致「邪教」叢生,「妖言」流傳,民心沸動,而宗教革命的出現往往又催發社會革命,這說明「宗教無小事」。 道教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它以「道」作為人類的終極信仰,並將這種信仰積澱在中國及其周邊國家的民俗里。中國的民俗(包括節日、廟會、消災祈祥活動、生活習慣等)基本上是屬於道教的,人們可以從周邊國家的民俗學調查研究中確認這些不同民族與中華民族之間的文化親緣。道教民俗作為道學文化的深層結構無疑是最穩定的要素,它紮根於道教文化圈的民眾心底之中。道教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靈魂,它必然隨著中華民族移風易俗的歷史進程不斷升華。「道」的信仰沒有民族界限;人元大丹修鍊成仙的丹道程序更不受種族的限制;道教的倫理觀念更有其普世性;道教具有道的水納百川的性格,因之在歷史上從無排他性,而是積極同三大世界宗教相融匯,這都為道教發展為現代世界宗教準備了條件。然而近世以來,道教中沒有出現革故鼎新的宗教領袖,因之尚缺乏宗教現代化的自覺。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既沒有像佛教那樣在民眾中建立起普遍的宗教信仰,又無法取代外來的基督教在中國大陸迅猛傳播的勢頭。因之,當前能夠充當東方文化載體在世界廣泛傳播的宗教是佛教。「周雖歸邦,其命維新」,道教的現代化勢在必行。道教只有經過現代化的洗禮,改革為新道教,才能承擔向全世界傳播新道學文化的歷史使命。 在倫理上,道學的要點就在老子《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這段話里。尊道貴德是道家倫理學的落腳點,「德」就是「得道」,是道在人類社會萬事萬物中的體現。由此可知,尊道貴德就要將道的「生化原理」和德的「中和原理」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展開,使之成為人生的和社會的價值標準。中和態是宇宙間的自然穩定態,無論宏觀和微觀的自然界或人類社會都有趨向中和態的傾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生存,就是發展,就是創造,就是社會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就是歷史潮流。道家倫理學認為,凡尊道而貴德,符合發展規律,順應歷史潮流的行為,都是善的、美的、真的,有人生價值的。反之,那些違道背德,違反發展規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就是惡的、丑的、假的,應該被世人唾棄的。以上為道學判定人類社會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價值標準,尊道貴德是道家倫理學的核心。 道之尊和德之貴,並非靠行政命令的干涉和世俗權力的束縛,而是人自身修道養德逐步覺悟與自然節律同步造成的,這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復歸。道學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社會進步的標準不僅是經濟發展指標,而是要看這個國家在該時代里人民有沒有尊嚴。道家倫理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確認人的自然本性是真、善、美的,因之道學反對社會對人和人性的異化,呼喚人類純樸的「良知」。道的本質是大公大善、大誠大信的,人人都有道性,因之人的自然本性都是善的,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先天良知,只是這種道性和良知被後天的物慾蒙蔽了。由此觀點出發,道學以反異化為特色,倡導一種純樸的社會,主張通過人體修鍊工程開發出人的良知,使人的真性顯露,從明心見性進入道的境界。這樣,道家的倫理在世俗社會裡就展開為中和、公正、純真、誠信、儉樸、寡慾、重生、慈愛、善良、寬容、忍讓、謙柔等行為標準。在道學看來,人是自然界的萬物之一,是一種覺悟了的「物」,因而才稱作「萬物之靈」,感知萬物就是感知「自我」,只有呼喚自我的良知,才能揭示出宇宙真、善、美的自然本性,才能與道合真。道學的精神是最寬容的精神,道學倫理的社會功能就是教化人類同歸大道,化邪惡為善良,最終將人類絕大多數人的意志體現出來。老子《道德經》云:「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27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49章)由此可知道家重生愛物、慈善為懷的救世之心。坎 、自然生態學: 什麼是文化?從本質上說,人類雖是自然的產物,但文化卻是人類創造的一種與自然相對的非自然體系,是自然的人化,是人類超脫動物性的一切活動的產品。文化發展的動因來源於人類的精神,文化產品乃是人類心靈智慧之光的外在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本身就是文化的動物,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 當人類共同邁進一個新的千年紀元之門,跨入21世紀之時,無不為自己的文化對自然界形成的巨大反差而驚嘆!人類自站立行走幾十萬年,大約到一萬年前才進入文明社會,人類開始以自己創造的文化與自然界的造化爭權。然而此後九千年間,人類還能和自然界共存。自從歐洲14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類增強了作為自然界的主人的意識,加爾文的宗教改革為社會發展輸入了動力,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伽利略、開普勒、笛卡兒、牛頓、拉瓦錫等科學巨星的出現使人類逐步洞察自然界的奧秘。19世紀以來,作為人類智慧結晶的現代科學開始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槓桿,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潮在西方文化中日漸成為主流意識。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人類歷史似乎將千萬年來積蓄的能量加速爆發,使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變,幾十年前還流行的觀念很快過時,每個人都目不暇接地忙著適應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過去一個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靠工具理性幾乎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自然資源的高度開發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災疫流行、戰爭危險等威脅人類生存的難題也成為21世紀人們必須面對的現實。過去一個世紀人類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和諸多殘酷戰爭及野蠻屠殺民眾的罪行,乃至各國流行的貪污腐敗、毒品泛濫、恐怖犯罪、道德淪喪、唯利是圖等醜惡現象。至今,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核彈、生化武器等軍備競賽有難以扼止之勢;仍然有所謂「第三世界」的貧困、愛滋病、瘋牛病等災病流行和人口惡性膨脹;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內涵的現代化極大地削弱了人的個體生存能力和獨立的人性,將個體的人禁錮到群體的機械化程序之中,使人的勞動變得工具化和公式化,失去了社會生活的詩情畫意;國際間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政治理念使人類普遍缺乏安全感;而緊張的社會競爭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又使人們身心交瘁活得好累。一百年前人們以為可以無償享用,取之不盡的空氣、水、陽光、土地、石頭、野草、樹木,今天也迫使人們憂心重重地付出代價。諸如大氣臭氧層破壞、珍稀生物滅絕、空氣污染、資源匱竭、氣候異常等上述惡果,決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力量所能挽救,因而是21世紀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西方文化將人和自然處於對立的位置,三百多年前培根認為人類進步的標誌就是以科學的力量認識世界和征服宇宙,並提出「知識即權力」的口號,促進了西方的工業革命。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逐漸形成一種信念,認為大自然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可以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經濟的無限增長和盡情的物質享受,而不須向大自然支付什麼。高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是不可停止的,人類社會沒有增長的極限。這種「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工具理性萬能」的思潮在上個世紀以來終於遭到大自然無情地報復,使西方社會的人們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環境意識開始覺醒。當人類面臨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等危及自身生存的世界難題時,不能不在文化的層次上尋求一種共同的智慧。近些年,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越來越重視中國古老的道家文化,中國道學回歸自然的生態智慧受到許多西方有識之士的歡迎。 人們看到,上個世紀西方社會的科學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和劃時代的進步,這個進步的最有意義的特徵,就是打破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迷信,揭露了「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和「工具理性萬能」的思潮奴役人類的危險。這樣,20世紀與其說是科學的世紀,不如說是在科學面前恢復人的尊嚴的世紀。 我們說過,中國三皇時期至夏代初年大約五千年間形成的道學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來的母系氏族共產公社文化,道學文化既是中國文化賴以誕生的母體,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曾經發生的源頭。當人類在原始公社解體進入階級社會後,文化的形態也必然適應階級社會的需要而發生改變。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是根據西方資本主義的貿易自由、擴大生產、擴張市場、創造財富、征服世界等需求而定型的。儒家文化也完全適應中國君主和官僚階級的家長制特權而發展起來。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不同時代的人類。隨著歷史的演變,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舊文化的弊端在積累,新文化的思潮在產生。當舊文化的弊端日益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時,一場全球性的文化革命就要發生了。這種文化革命的巨大動力,只能到埋藏在歷史深處的原始起點去尋找,到人類文化創始之初的母體中去汲取。歷史上的文化復興或啟蒙運動,都要返回到古老的歷史記憶中去,當它們回首其原始起點的時候,就會在與遠古聖人的思想溝通中帶來非凡的創造力,從而完成一場新的文化革命。當前全球自然環境惡化、大氣層污染、生態滅絕的速度是驚人的,照此下去,大約不過50年的時間,人類就將難以在地球上生存。人類要想免除人與人、人與生物之間的相互殘殺,就只能從新道學文化中汲取古老的生態智慧。道學文化是一種返本復初的學說,又是一種繼往開來的學說,是唯一能給人類前途帶來光明的學說。 道學的自然生態學不同於荀子那種「人定勝天」、「戡天役物」的思想,而是主張「天與人不相勝」的天人合一的原則。莊子提出:「天與人一也」(《山水》);「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大宗師》);「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庚桑楚》)。道學這種以大自然為友的回歸自然的思想,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預示著保護生態環境必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首要課題,全世界都會將道學的自然生態學當作必修的課程。道家的自然生態學說不同於西方學者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是將恢復天然的生態環境也作為發展的目標。道學將整個宇宙都看作生命體,地球也就如同母親的軀體。地球上的山林、樹木,猶如毛髮;星羅棋布的河流湖泊,猶如血管;水如血液,風如氣息,日月如眼睛;地球上千萬生靈,都是同一母親的子女。如今人類在地球上開山毀林,滅絕千萬生靈,建造起許多每天集中消耗巨大能源,產生大量垃圾的城市,這就如肉體上長出的癌瘤。人類以改天換地的豪情征服自然發展生產力,每發展一步都對地球的軀體造成損傷,持續發展到超過地球的承受能力,最終也就毀滅了自己。因之以道家的自然生態學扭轉西方文化的價值導向,還地球以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晴空麗日和天然美景,是擺在全人類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上一個世紀,我國的自然生態破壞也日趨嚴重。那些年「大鍊鋼鐵」伐樹燒林,「農業學大寨」劈山造田圍湖墾地,1954年長江大洪水達1000億立方米的總流量,1998年只有200億立方米總流量卻長期居高不下,這次長江大洪災及黃河數百天斷流即是大自然對我國半個世紀來破壞生態環境的報復。湖北湖南歷史上號稱千湖之國,而今湖泊萎縮,河道淤積,失去泄洪能力,由於綠色植被遭到破壞,長江中上游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由於山林樹木的亂砍亂伐,森林草原面積縮小,沙漠化危險日趨嚴重,全國耕地日益減少而人口增長居高不下,黃河連年斷流,長江有變為第二條黃河的危險。道學治水用疏導不用死堵,對山林重保護反對亂伐,發展經濟重生態不重掠奪,要求人類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以平等身份回歸大自然。道家的自然生態學是全人類的生命線,我們不但要講「科教興國」,還應特別把「生態立國」作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戰略。 艮、丹道性命學: 內丹學在道書中簡稱丹道,是性命雙修的人元大丹之學,故稱為丹道性命學。在丹道性命學裡,道學主張人通過修道而達到真人的境界,而真人為純真無假的人,也即道教里的仙人。道學將修道看作是技術問題,認為只要通過丹道學的人體修鍊程序,最大限度地開發個體生命和心靈的潛能,使自身的精氣神與道一體化,與大自然的本性契合,便是體道合真的仙人。這樣,仙人境界也就成了人生的最高藝術境界,是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體現人類生命價值的真人境界。 丹道學是中國學者數千年來苦苦探究宇宙自然法則和人體生命科學的智慧結晶,是一種綜合道、釋、儒三教文化的宇宙論、人生哲學、人體觀、修持經驗為一體的理論體系和行為模式,又是一項為探索生命奧秘,開發精神潛能而修鍊的人體系統工程。丹道學是寓道於術的文化體系,道教經書中有上千卷丹經,都是古代丹家為了同死亡作鬥爭,以人體為實驗室,以精、氣、神為藥物,為揭開生命現象的本質和人類心靈奧秘而終生修鍊的實驗記錄。歷史上內丹家在異族進犯中原之際,為了延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聖脈,將儒、釋、道三教精華融為一爐,當作道教的修持程序以口訣秘傳的方式保存下來,因之丹道學像集舞蹈、音樂、武術等為一體的傳統京劇藝術一樣,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丹道學的理論基礎是試圖將老子的道家學說變為丹家的切身體驗,在人體中將道家的宇宙生化圖式作時間反演的實驗,使自身的精氣神向道復歸,並以招攝宇宙中的先天一炁為要訣。這些丹家把人的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即表層的常意識(日常的認知、推理、思維等理性心理活動,丹家稱為「識神」);深層的潛意識(非理性的慾望、夢、幻覺等,大致相當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範疇,丹功中的「魔」和「真意」屬這一層次);最底層的元意識(遺傳的本能意識,即人的「真性」,丹家稱為元神,佛教稱「阿賴耶識」所藏無垢種子)。○7這樣,丹道學成了一套凝鍊常意識(識神可凝鍊為「意念力」);凈化潛意識(「真意」即凈化了的潛意識);開發元意識(識神退位則元神呈現)的心理實驗程序。丹家把元神稱作「主人公」,是真正的「自我」,當排除常意識(識神退位)進入無思維的虛靈狀態時,稱為真空妙有的境界,元神便呈現,從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因之丹道學又是一項開發自我,認識自我的生命科學。內丹家通過丹功修鍊使自己的身心節律與初始的宇宙根本節律相調諧,將先天一炁招攝到體內,在恍惚杳冥的混沌狀態中與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達到後天返先天的天人合一境界,稱之為體道合真。按丹道心理學的理論,人的潛意識是誘發人的不良心境和萌發邪惡念頭的根源。人的元意識則是人的真性,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能凈化潛意識,去除人生的煩惱,開發出人的最高智慧和真、善、美的良知。因此,道學要求一切有成就的偉人,擔當大任的領袖,都應該通過修習丹道成為明心見性的人,才不致濫用權力和威望在歷史上留下罪過。可以想見,對那些志在有所作為的人來說,修道在未來的社會裡將成為人生的基本需要。 丹道學中還有色界和無色界,色身和法身兩重世界的學說,因之丹道修鍊的目的,也是通過色身尋覓法身,通過法身修補色身,就是向虛無世界要寶,通過交通虛無世界完成在現實世界裡無法辦到的事!虛無生萬有,無色界里存有取之不盡的寶藏,我們要修補殘敗衰老之軀體,要治病,要求生,要開發人體生命潛能和心靈潛能,都要通過丹道修鍊向虛無空靈的世界盜取法寶。丹道學裡的神仙、真人,就是通過丹道修鍊能出入色界和無色界的人,就是能掌握虛無世界這個偉大寶庫的鑰匙的人,也就是體道合真的人。色界是後天的形而下的器世界,無色界是先天的形而上的道世界。新道學不僅是一種解釋世界的學說,也是一種改造世界的學說。道是宇宙生化之原,人類社會中和之原,人體生命之原,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是為人體抗病求生的「保護神」,是為人類消災避難的「救世主」。新道學的目標,就是將道開發出來,為人類服務。丹道性命學是一種最優的修道技術,也是一種體道的行為模式,還是一種造就道學人才的培訓程序。道學之士要為宇宙立基,為生靈立命,為人類圖生存,為世界求和平,為科學開新篇,為社會奔大同。這就是新道學的歷史使命。 坤、方技術數學: 老子《道德經》云:「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38章)這就是說,前識是道學的智慧之花,是返樸歸真的開端,因之道學本身也是一種開發超前意識的學說。古代的老子、莊子等哲人「游心於物之初」(《莊子·田子方》),捨棄宇宙萬物的一切具體屬性,尋找宇宙的起始點和產生宇宙萬物的總根源,體悟到宇宙萬物之中最本質的共相,這就是道。可以斷言,道的學說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最高智慧,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資源,也必將成為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點。道學既為中國文化的根基,又為嫁接外來文化之砧木,還是世界各種異質文化的交匯點。道的學說使道家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這種最大包容性,使道學不僅包容進中國諸子百家思想的精華,而且還可以融匯進東西方異質文化中的優秀思想。這種最高超越性,使道家的學說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超前意識,道學的智慧不僅能返觀人類乃至宇宙創生之初的過去,而且能預見和創造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未來。 在道學中,方技術數學包括一些奪天地陰陽造化、改變人生命運和社會歷史進程的方技和各類占驗術數。術數學是一種以周易象數體系為理論基礎,以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感應原理作思想根基,以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親、七耀、八卦、九宮、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氣組成的形式系統。關於通過建立術數學模型來預測社會人事的理論根據,我已在《道學通論》「中國術數學」一章及有關論文中作了詳細研究。○8這裡需要指出,道學的八大支柱中「人行道哲學」和「方技術數學」分別佔據乾卦和坤卦的位置,而我們知道,乾坤二卦是父母卦,由此二卦衍生出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六卦。這就是說,哲學和術數學分別是道學的兩條腿,由它們分布開道學的八大支柱,二者在道學中就如同哲學和數學在西方科學中的位置一樣。在中國歷史上,術數學是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的必修課,為帝王師的姜子牙、張良、諸葛亮、李泌、劉伯溫等都是精通術數學的。古代術數家運籌帷幄,協助群雄爭霸天下,在中國的歷次政治鬥爭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道德經》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0章),正因為道家善於用「弱」,因之新道學才是真正強者的哲學。道家以保護自然生態,反對異化為己任,卻又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發明了那麼多與天爭衡的方技術數,主張人類要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也是「反者道之動」的含義。西方哲學家往往詬病中國哲學缺少西方邏輯學的形式系統,其實道家術數學就是道學的形式系統。中國術數學受周易象數體系的束縛,重在尋找一種宇宙和社會人生的象數模型用於推步吉凶,並將這種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八卦九宮等象數模型作為古代科學技術、醫藥方技的普適的理論框架。中國的周易象數體系及術數學實際上沒有達到西方現代數學那樣高的成就,這主要是因君權政治壓抑的結果。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得益於先進的數學,這種數學和邏輯的形式化體系是新道學文化必須學習和汲取的。新道學文化決不排斥現代科學,並認為自然科學的規律也是道。新道學更要把西方精緻的數學吸收到方技術數學中來,使之成為新道學文化的一大支柱。道學文化要脫掉古樸的外衣,要引導現代科學發現新的自然律,就要融匯數學和現代科學的成果,使人類的智慧開放出道的花朵。 新道學以「道」作為一切價值之源,由道的生化原理為出發點形成道學的價值論。道學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太極原理、天人感應原理、有無相生原理等,形成道學文化的理論體系。新道學文化的精要在哪裡?究而論之,道學在本體論上強調一個「生」字,主張宇宙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世界觀上突出一個「化」字,即認為事物按照對立統一的矛盾規律時時處於變化之中,強與弱、禍與福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促進事物向有利自己方向轉化時貴在一個「因」字,即因任自然,因循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奪取勝利。道學在治國平天下的用世之道上要在一個「中」字;在調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上重在一個「和」字;在個人處事應世上法在一個「忍」字;在人身修鍊工程上訣在一個「逆」字。道學的精要在參透自然、社會、人生的客觀規律,以道術秉要知本,以「無為」為體,以「無不為」為用,貫徹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退為進的策略思想。進一步說,道學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本身的超越性,反對人和社會的異化,以回歸自然為目標。更進一步,道學體認人在自然界和社會上本身的存在價值,將自然規律和個人命運握之於掌中,進而悟透生死,還虛合道,融身大化,最大限度地開發人體生命和心靈潛能,追求人同道的一體化。新道學文化以簡馭繁、執一統眾,消除了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等多種分支學科的壁壘,填平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因而是一種大成智慧學,是21世紀人類唯一可行的文化戰略。 註: ○1胡孚琛: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載台灣《鵝湖》,2001年11期、12期。 ○2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出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第3卷552頁 ○4胡孚琛:廣義資訊理論探索,載《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3期。 ○5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編:《健身氣功培訓教程》(試用),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33頁。 ○6[日]佐滕進:所謂科學技術是什麼?三一書店,1978年出版。 ○7胡孚琛:道教醫學和內丹學的人體觀探索,載《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8胡孚琛:周易象數與中國術數學析論,載《象數易學研究》,第二輯,齊魯書社1997年出版。
推薦閱讀:

滕文生:16世紀末以後中歐思想文化的交流互鑒及影響
美國世紀結束了嗎?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西方名畫】西方繪畫史(6):20世紀上篇
[轉載]20世紀中文百佳唱片
銀行人談21世紀網風波

TAG:文化 | 戰略 | 世紀 | 21世紀 | 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