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還是糟粕

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還是糟粕

上世紀初,「五四運動」一聲「打倒孔家店」,儒學作為窒息中華民族思想創新的學說,被拋棄了。

上世紀中,文化大革命一聲「破四舊、立四新」,一聲「評法批儒」,把儒學連根挖起,再踏上一隻腳,從此儒學在中華大地被斬草除根了。

上世紀末,有識之士提出,國學,尤其是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但出有人堅持說,儒學是糟粕,其例子便是清朝的最終被西方所打敗,中華文化在西方文化(含馬克思列寧主義、各種西方思潮)湧入中國後漸漸式衰,其例子更是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的名言:「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然而中華儒學真是中華文化的糟粕么?我以為不是。那麼「五四運動」要打倒的「孔家店」,應該么?我說應該。那你這不是矛盾么?不是。我的理由是,只要把孔子、孟子這些儒學「原始天尊」的書拿出來一讀就知道,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五四運動」要打倒的「孔家店」的學說,其實是後儒們(如董仲舒等)為封建專制統治需要所改造出的偽儒學。如果分清真儒學和偽儒學,我們就不會將澡盆里的髒水,連澡盆里的孩子都一起潑掉。我們就會真正發現,儒學是文士的哲學,士本屬平民階層,孔子的儒學是站在統治階段的立場為平民設想的學說,而孟子的儒學則是青出藍勝於藍的「民重君輕」的學說。

讓我們舉矛直刺中心。「五四運動」最反對的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中的「三綱」。據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從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發,提出了「三綱五常」的學說(見其《春秋繁露》)。然而孔子這句話的原意是君要像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與子也各要有自己的樣子。他在這裡講的是禮儀。而董仲舒則將此話改造成一種封建的嚴格的不可逾越的等級制度。孔子原本是沒有這個意思的,讀讀古代兒童的啟蒙課本《三字經》便可知曉。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讀懂了《三字經》,更研究了孔子的《論語》等儒家經典。他認為,《三字經》中所說的父子、夫妻、兄弟關係不是誰統治誰的關係(即綱的關係),而是相敬相愛的關係;君與臣的關係,則是君愛臣,臣盡責的相互關係。他引用孟子的話來佐證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其實儒家還提出君王是否合格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關注民生,與民同樂。就第一個件還給出三個考核的硬指標:保證基本生活(五十歲都人棉衣,七十歲有肉吃。)關心弱勢群體;與民同樂。其他兩個條件是,「了解民意,尊重事實」和「尊重民權,對等交流」。如君王破壞了仁義,便是獨夫,不是君主。這時革命不是弒君,而是消滅民賊獨夫(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講座。)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儒學從家庭倫理強調「孝」進而在國家政治上提出「仁」,其學說沒有錯,儒家也沒主張專制統治。倒是一些偽儒為了封建專制的需要而篡改了儒學的真義。這個偽儒學,宣揚「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僵化哲學,堅守等級和人的不平,強調無前提的愚忠,當然應當打倒,打倒沒錯。只是在打倒偽儒學的同時,我們應當認真去研究一下孔孟儒學的真義,將真正的中華文化的精華傳承下來才好。到了斬草除根,連孩子與髒水一同潑去時,到了發現泱泱大國竟是一個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時,我們怕是會哭喊「還我孩子來!」的。

辦錯事常常在於行動比思考快。現在思考一下、研究一下儒學的原始要義,再給它下精華還是糟粕的結論,也許對救救中國的傳統文化還來得及,對保住中華民族的根脈還來得及。


推薦閱讀:

太極心得:行雲流水非難事
「中國的」AI什麼樣?具備仁義禮智信?
第二十九章 爭徒弟胖道長泄天機
尊孔其實是在貶損「中華文化」--看祭孔儀式有感/ wenjunq
羊:中華文化的符號

TAG:文化 | 中華 | 儒學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