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是如何打招呼的?看後你秒懂!
明英宗鎮樓!!
清朝以前,東亞禮儀是以拜禮和揖禮為主的,作揖是華夏流傳基本最早的一種禮儀,有禮、揖、興的說法,作用於日常及較輕的場合,因為方便在軍中亦流行這種禮儀;拜禮是起源於華夏傳統坐姿的一種禮儀,胡床傳入以前,華夏以跪為坐,因此拜禮也是在跪坐的前提下起源的,多用於較大型的祭祀,朝拜場所,屬於華夏禮儀的上上禮。
如圖,要特別說明的是古人出於謙遜的考慮作揖一般是不允許大拇指翹起的,下圖這種大家要注意:
作揖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內左手包於外上稱為「吉拜」,常用於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凶拜」,一般用於弔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於其上是「吉拜」。
這樣的右手在上……要麼是個妹子,要麼就是辦喪事。下圖這種揖在朝廷可是要拖出去的……
作揖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最早的一部禮儀著作《周禮》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需要注意的是,作揖有兩種,相熟之人或者平輩之間的作揖一般是把手舉到眉宇高度;如果是長輩或者皇上的話便要舉過眉宇,九十度鞠躬,以示尊敬。
清朝以前的跪拜禮和清朝時略微不同,清朝前的拜禮是要左右手交叉,左手為上懸於額頭上拜下;到了清朝呢,因為滿服馬蹄袖的普及,行拜禮要先捋下袖子上的馬蹄狀護袖,兩手伏地嗑下(影視劇里很常見的那種大眾認為很「瀟洒」的跪法)
【華夏跪拜禮(別在意髮型……)】
【滿朝跪拜禮】
順便說一下,在明朝以前,行大拜禮儀那是對先師,君父,天地間才行的大禮,先師一拜,君再拜,三拜天地,對漢人做莊家的王朝來講,一拜已經是天大的禮儀了,這種思想發展到明朝更是出現了臣子見君王不拜的地步,而到了清朝拜禮便成了爛大街的禮儀,文明的禮儀漸漸地撤出朝廷,跪拜禮漸漸成為了君臣相見,上下級相見,奴主相見的禮儀
像我本人的頭像,這種抱拳禮在習武之人和軍中較流行,簡單方便,依然是左為上,右手的掌換成拳代表『武力』,以掌包拳,代表了先禮後兵,同樣不露拇指代表不出風頭,同時扣住大拇指寓意廣交五湖(五根手指)四海(露四根)夥伴,因為清朝武官以綠營軍為主力,所以漢人武官之間仍有這種禮儀;同樣的,習武之人在清朝並沒有受朝廷變遷太大的影響,反而在清末民初發生了武家的百家爭鳴(八卦掌太極詠春虎蛇拳以及武館的興起),抱拳禮更是在近代成了中國功夫的代言人【抱拳禮也分兩種,通俗講就是五湖四海式(習武之人常用,清朝流行)和山外有山式(將帥武官常用,明前就行)】
新聞聯播的作揖,大家發現什麼了么
古代中國揖禮與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為陽,凶喪之事為陰;男為陽,尚左手,女為陰,尚右手;行吉禮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兇喪之禮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一句話,男子作揖左為上,女子右為上,喪事統統反著來
在作揖前,身穿漢服應有的姿勢為架起雙臂,兩手相疊懸在腹前(千萬別摸到肚子),在這裡要說明,男子的雙手應該是成拱狀疊著,女子則是交叉(記得前面說的男子左為上女子右為上),這個姿勢做好了,才可以作揖。手抬到眉宇高度為禮(女子此時交叉變拱狀),向前推去彎腰為揖,收回為興(女子拱狀變回交叉),在收回時應該怎麼出去的怎麼回來,這麼下來才是一套完整的揖禮。
女子在隋唐後,萬福禮漸漸取代了揖禮的地位,男子因為清朝的服飾普遍窄袖,架著胳膊懸在腹部的姿勢便沒有了寬袖漢服時的仙氣,反而甚是可笑,所以截至清朝,傳統的揖禮逐漸淡出了中原,漢人之間也逐漸成了簡單的拱手和抱拳。
萬福禮(注意手勢,前面說到的女子交叉手)
寶寶專門找來了明前和清朝的拱手對比
,這是明朝以前的作揖拱手禮
這是滿朝的拱手作揖(抬手很隨意,彎腰也很隨意,一切都很隨意,寶寶不接受
)
揖禮在世界禮儀的發展史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家注意到當你要與別人握手時,如果別人沒看見或者是故意不理你,你這手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即使因為對方沒看見耽誤了幾秒再握上也會很尷尬,而作揖則完全不用擔心尷尬的問題,因為作揖完全是自主性的禮儀,簡單講就是沒有互動,從醫學講作揖也比握手更講衛生。因為不需要觸碰手部,它相比於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生的特點。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並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啊。
接下來就是大禮了,先說說拜手吧,樓主懶,直接找來老師的ppt玩了,別介意哈
稽首禮: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男子雙腿打開跪下去形成外八字狀,女子跪下去時則雙腿併攏。左手按右手上(掌心向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點在手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這要是在前朝皇帝得衝上來挨個來兩腳踹倒,還有老gay的嫌疑(咳咳,夫妻……)
明朝臣子覲見皇帝(這就是拜手禮,跪而不叩)
清朝臣子覲見皇帝(跪舔式……)
對於最近關於明朝覲見皇帝用不用行跪拜禮的爭論……明朝多以拜手禮見帝王,只在冒死進諫,皇帝抉擇或者蒙怨時用稽首大禮,就是通俗說的跪下磕頭。
額外說一下,在國際舞台上,我們不得不注意一些國內外文化所不同的地方,例如在中國,紅色表示喜慶和典雅高貴,而國外文化中的紅色除了古歐洲貴族及英國兵士,更多的是代表危險的意思;同樣,如果現在流行的西式婚禮放在古代,家裡老母肯定當場暴斃。
各位,在這裡要糾正一個大家普遍的思維誤區:古代是有散發的,雖然如今古裝劇對散發的亂用,但是下圖中的散發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閑雲野鶴之輩】
古代髮型也不只是單一的束髮,大多會配合辮子,推薦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琅琊榜,裡面有許多的髮型還是有考證的。
(其實古人為了方便,有些人會把頭髮束在腦旋上紮成麻花辮方便帶冠)
推薦閱讀:
※上廁所碰見領導怎麼辦?要不要招呼,怎麼避免尷尬的氛圍。
※為什麼樓房的鄰居都不打招呼?
※打招呼方式可看出性格
※與一個關係一般卻又想和她搞好關係的女生相遇後,除了打招呼,還應該說些什麼緩解大家的尷尬?
TAG:打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