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

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文明開發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形式之豐盈,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它反映社會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更為無數的外國學人所稱道。 在戲劇方面,遠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元雜劇的輝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了70部雜劇。那驚天地泣鬼神的《竇娥冤》,那輕鬆、明快、活潑、幽默的喜劇《救風塵》,那頌揚正義、鞭撻邪惡的公案戲《魯齋郎》,那翻卷著時代風雲的歷史劇《單刀會》等風格多樣、色彩紛呈的劇作,不僅展示了我國戲劇的豐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還把唐詩和宋詞的優點熔為一爐,把詩詞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誦擴展到配樂吟唱,將詩和歌密切地結合起來。 唐詩、宋詞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使語言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至。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樣而又嚴整有序,而時代偉人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還把這一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在小說方面,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現了「標誌市民文藝樣式」的「宋話本」。元末明初又有兩部長篇小說的偉大傑作問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兩部內容博大、氣勢恢宏、人物過百的長篇巨著,享有世界聲譽。 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的我國現代文學(從「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學),以其更先進、更合理、更美好的嶄新姿態,前進在今日世界進步文學的前列。《阿Q正傳》、《子夜》、《家》、《春》、《秋》、《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風雲初記》、《保衛延安》、《紅旗譜》、《紅岩》、《東方》、《李自成》、《黃河東流去》、《第二個太陽》、《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小說;《雷雨》、《日出》、《茶館》、《蔡文姬》、《武則天》、《文成公主》等話劇;郭沫若、艾青、賀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詩人的詩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跨進世界文學的殿堂,為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編織出更為璀璨奪目的花環。 綜觀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全貌,可以看出它的發展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漫長曆程中,文學的任務和功能歷來都受到重視。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椆?/FONT>479)首先提出詩(文學)「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三國魏文帝曹丕,極重視文章的寫作,認為文章可以「經國」,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對寫作詩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當的闡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對此,白居易說得更為明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代詩人、作家、文論家這些關於文學任務和功能的論述,對後來的創作實踐和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批判地吸收歷代有關文學功能的主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提出了更明確、更為群眾歡迎的響亮口號: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解放區的文學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新中國的文學特別是新時期的文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 二、我國文學歷來是勇於進取,在形式和體裁上不斷創新或推陳出新的開放型文學。比如,詩歌的發展是由四言詩而五言詩、七言詩,由古體詩而近體詩、格律詩、自由詩。散文的發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漢賦、駢文而「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到了現代,散文的種類和形式,真可謂千姿百態、色彩紛呈。在體裁上,由唐詩、宋詞、元曲而明清長篇小說、短篇小說。總之,幾千年的文學發展表明,我國文學在藝術形式和體裁上,總是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在不斷地創新和革新。
  • 2006-1-23 17:36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2樓

    需要指出一點,中華民族是一個理性化程度較高的民族,能夠全面、辯證、成熟地對待文學形式和體裁上的創新和革命。某一新的藝術形式和體裁出現後,並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藝術形式和體裁,而是允許各種藝術形式和體裁自由競爭。比如,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在詩歌領域裡佔據主要地位後,但五言詩和四言詩並沒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們提倡新詩,但舊體詩創作依然很興旺,詩與詞的比翼雙飛、共存共榮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詞在詩歌領域裡佔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詩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們也是齊頭並進的兄弟或姊妹。 三、我國文學是在向世界進步文學不斷學習、科學借鑒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豐富起來,從而與世界文學健康、奮進的潮流相溝通、相匯合的文學。中華民族,這塊偉大的土壤,是很肥沃的,對於外來文化,向來是熱烈多情的。且不說從南北朝起我國就開始翻譯佛經的盛事,也不說唐代高僧玄奘親赴天竺取經,翻譯佛教建立的豐功偉業,只說清光緒舉人、京師大學堂的林紓先生一個人翻譯一百七十餘種歐美等國小說的非凡之舉,就足可以看出近代的中國學人對外國文學的重視程度。新中國成立後,蘇聯與東歐各國的古今文學名著,幾乎全都譯成了中文。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著作在我國的翻譯出版,掀起了史無前例的熱潮。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中國作家、藝術家,在向世界進步文學學習時,顯示出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引進外國的新的藝術形式,如新文學中的小說(以魯迅的短篇小說和茅盾的長篇小說為代表)、新詩(以郭沫若、聞一多、徐志摩的詩歌作品為代表)、話劇(以曹禺的話劇為代表)等的創建,走的就是這條直接引進外國新的藝術形式的道路。二是借鑒外國的藝術形式,對某些民族傳統形式進行改造,即舊形式的現代化。如趙樹理的新評書體小說,劉紹棠的新傳奇小說,李季的民歌敘事詩,走的就是這條道路。三是從中西形式中都吸取些成分,嫁接出一種獨特的新形式。也可以說是土洋結合的新產品。如歌劇《白毛女》,就是西洋歌劇、話劇、傳統戲曲、民間秧歌幾種成分的溶合體,穎異別緻,令人耳目一新。再如新時期崛起於舞台和電視屏幕的喜劇小品,就是獨幕話劇、相聲和影視藝術某些特殊的表現手段雜交而成的新的藝術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四、多種文學流派自由發展,平等競爭,貫穿我國文學發展的始終。這也是我國文學的一個好傳統。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思想和文化界就曾出現過多種學術流派爭鳴的繁榮局面,出現過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著名學派,誕生了《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這樣一些代表人類古代文明的重要著作。後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文學中又出現過婉約派、豪放派、江西派、茶陵派、公安派、駢儷派、本色派、吳江派、臨川派、竟陵派、桐城派、常州詞派、鴛鴦蝴蝶派等多種文學流派。在現代小說發展中,還出現過新感覺派小說、鄉土派小說、社會剖析派小說、京派小說、七月派小說等多種流派小說。在現代詩歌發展中,出現過七月派詩歌和「九葉」詩人。新中國成立後,還誕生了山藥蛋文學流派和荷花澱文學流派。眾多文學流派競相媲美,是文學創作本身的藝術規律決定的,是文學事業繁榮和生命力的標誌。尊重這個規律,毛澤東主席於1957年2月,在其重要著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鄭重地提出了在文學藝術領域裡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人們常說的「雙百」方針)。毛主席是這樣闡述這一方針的重要意義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我們認為會有害於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採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毛主席提出和倡導的「雙百」方針,是對我國古老悠久的文化傳統的科學總結,是繁榮、發展藝術和科學事業唯一正確的方針,在世界上也是一個創舉。新時期以來,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我國文學界出現了藝術流派林立,創作空前豐收的喜人形勢。在全國影響較大的小說創作流派有:以劉紹棠為代表的鄉土文學派;以鄧友梅為代表的市井畫卷派等眾多的藝術流派。眾多藝術流派的形成和空前活躍,是我國廣大作家藝術家潛能得到發揮的重要標誌,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發展與繁榮的巨大推動力。 五、在我國文學發展中,民間文學總是與正宗文學並駕齊驅,成為推動正宗文學發展與繁榮的強大潮流。《詩經》中的「風」,基本上是民間文學,「頌」基本上是正宗文學,「雅」既有民間的,又有正宗的。可以說,《詩經》是正宗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珠聯璧合。詞與曲一開始也是民間文學,到後來發展成正宗文學。宋人「話本」起初也是以民間文學的形式出現的,但是,到了明清,演變成小說,成為文學的主導形式,誕生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長篇名著。我國文學中,正宗文學與民間文學這種互相推動和緊密聯繫,到了社會主義時代,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加強和發展,成功的事例數不勝數。國家每年組織作家、藝術家到全國各地進行採風活動,目的之一就是有意識地引導作家、藝術家密切與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的聯繫。
  • 2006-1-23 17:36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3樓

    她在中國文化的版圖裡,並沒有進入真正的成熟期,一直在路上的就是當代漢詩。起初,盜火者們以徹底開放的世界性眼光進行大膽實驗,拋棄舊詩,創造超邁往古的新詩,標新立異的多種流派共生,樹起新時代詩歌的尊嚴和風姿。有的論者將新詩發展分出三個高峰時期,我以為有創世紀般輝煌成就的只有兩個時期,一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的二、三十年代詩歌,一是朦朧詩為代表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現代詩歌。我所認定的理由有兩個衡量條件,一方面是發展現代漢詩語言上藝術上的開拓成就,一方面是整體性詩歌在人性認知上所達到的高度和理性價值的突破性貢獻。對新詩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的回顧中,我看到了兩個最強的主題性壯觀景象:無拘無束的創造——自由煥發著的開天闢地的詩歌精神強烈的自我表現——衝破舊勢力束縛 每當想起中國新詩的發端初始,我都要敬仰、激動不已,從破壞舊體詩詞的廟堂,到創建嶄新的新詩盛世,短短的一、二十年,竟然那麼快就形成流派眾多紛呈,優秀詩篇碩果累累,傑出詩人峰起林立的驚人局面。真的是一個神奇的新詩年代。 從背景上看新詩大解放大革新大開放 白話詩初創嘗試不過五、六年,進入二十年代居然很快就出現了成熟的詩人和大量優秀的詩篇,特別壯觀的是,現代文化、思想史上幾乎所有著名人物,如李大釗、魯迅、胡適、俞平伯、沈尹默、王統照、朱自清、鄭振鐸、許地山、周作人等等,都參與了白話詩寫作。 有的論者將新詩發展分出三個高峰時期,我以為有創世紀般輝煌成就的只有兩個時期,一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的二、三十年代詩歌,一是朦朧詩為代表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現代詩歌。我所認定的理由有兩個衡量條件,一方面是發展現代漢詩語言上藝術上的開拓成就,一方面是整體性詩歌在人性認知上所達到的高度和理性價值的突破性貢獻。對新詩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的回顧中,我看到了兩個最強的主題性壯觀景象: 無拘無束的創造——自由煥發著的開天闢地的詩歌精神 強烈的自我表現——衝破舊勢力束縛 構建新文化開放體系的英雄時代 這裡我們不免會追究當時的歷史機遇,是什麼原因,什麼力量以造山般的運動,使新詩幸運地崛起於那個年代? 文學創造需要寬鬆的社會環境,也就是當強力權勢的干預減弱,創造力才有可能最大化地被釋放。二十世紀初,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一個高壓減弱的機遇: 一戰爆發,歐洲帝國主義忙著戰爭,而中國的軍閥集團又在忙著權利角逐,強權控制暫時減緩,中國的知識分子獲取了難得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再就是西風東漸,大批出國留學生的培養,必然會激活溝通中西文化的交流,引進譯介了大量西方思潮和文藝作品,留學生的增多也為向舊詩宣戰準備了最強的武裝力量。正如朱自清先生指出的,新詩革命「最大的影響是外國的影響」。從中國詩歌的背景上看,在封建社會進入暮年時,舊體詩詞已破舊不堪,語言是陳詞濫調,內容則是老氣橫秋、空虛腐朽,鑄造已久的格律,已成為束縛創造力的枷鎖,很多有識之士已經忍無可忍。起初是晚清的譚嗣同、夏曾佑、黃遵憲等人提出要「詩界革命」,「崇白話而廢文言」,要以「我手寫我口」。梁啟超先生也提出文學應當「平易暢達」。不過,新名詞的改良,還不可能產生新的文學生命力量。 轉機很快到來,1911年辛亥革命,人們的反帝反封建意識覺醒;1915年9月,《新青年》創刊,陳獨秀先生繼「人權、平等、自由」的主旨之後,又提出「吾人生於二十世紀之世界,取二十世紀之學說思想文化,???以求真理之發現,學術之擴張。」民主、科學的旗幟漫卷一切陳腐,新文化運動肇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狂飆突出,破壞與反叛,革新與創造,從南到北呈現著生機蓬勃的景象。1921-1925年,全國文學社團蜂起,高潮時出現了一百多個文學社團、文藝刊物,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紀實文體都有先行者進行試驗寫作,學歐美學蘇俄,學民謠學口語,最有聲勢最具先鋒性的是詩歌,在新文學的倡導時期(1918-1919年間),李大釗、魯迅、胡適、周作人等先驅都動筆寫白話詩歌,支持勇士們改天換地的文學革命,盜火者們以徹底開放的世界性眼光進行極端性實驗,拋棄舊詩,創造超邁往古的新詩,標新立異的多種流派共生,樹起新時代詩歌的尊嚴和風姿。
  • 2006-1-23 17:37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4樓

    鳳凰再生群峰出世百鳥合鳴 我之所以懷著景仰的心情說那是新詩的黃金時代,是因為看到了先驅們為中國詩歌所做出的劃時代貢獻,從倡導白話詩的第一個時刻出發,奠基者們就對什麼是新文學,文學的時代意義等根本性問題有著自覺的追尋。在思想啟蒙運動中,我看到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沈雁冰、劉半農、傅斯年、周作人等都在新文學的精神價值或詩體解放等重要方面進行著可貴的探索,並在鼓勵個性解放的共識中大膽開展藝術試驗。周作人先生還率先提出著名的「人的文學」主張,標舉人道主義精神,一開始就使新詩賦予濃烈的人文情懷,完全掙脫封建羈絆,拋棄了舊詩的陳腐空虛。他們自覺地完成新詩青春期的理論建設,《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撰,正是以開闊的視野及時總結文學實踐成果,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新詩再生的另一個革命性突破,就是打破封閉鎖國的僵化,放眼世界英勇突圍,正如文化巨人魯迅先生所鮮明奉行的「拿來主義」,讓歐風美雨狂舞,讓俄羅斯文學洗禮。舉國所見,多種異質文化互相激蕩,推行真正的開放來完成徹底的詩歌革命,廣泛地吸收國外的詩歌觀念、表現手法,從精神價值取向到藝術美形式美的追求,所謂「人的發現」、「文學的發現」之狂飈,呈現開闊的大氣派的吐納,新詩終於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贏得了彪炳千秋的光榮,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徵主義等多種流派在中國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多元化的詩歌潮流中,塑造了群峰崢嶸、百鳥合鳴的「盛唐」般繁榮。 面對林林總總的第一個新詩高峰期,從流派的分野涉筆應該不失為捉住話題的簡捷方法。新詩流派的形成,又同當時圍繞一個刊物一個文學社團的成功繁衍密切相關,一如文學史家們紛紛擾擾,見仁見智地對其進行了各不相同的切分,也明證了新詩運動的豐富與複雜。但是,正如朱自清先生所斷言:「若要強立名目,這十年來的詩壇就不妨分為三派:自由詩派,格律詩派,象徵詩派。」(《中國新文學大系?詩歌集導言》),若再從文藝思潮的主導來看,又可分出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詩歌流派。最初胡適主張「話怎麼說,就怎麼寫」。「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建設的文學革命論》),還是體現出對舊詩的背叛,確立了「人的文學」,「活的文學」的開創精神。不妨勾畫出從初創到群星燦爛時的大體輪廓,我們將看到代表性人物和眾多優秀詩篇,共同構成新詩的奇觀:胡適、劉半農等推垮舊詩詞堡壘開創性的白話詩「嘗試」,郭沫若狂歌女神再生之後,聞一多、徐志摩以富有節律和色彩的詩風亮相,在新詩的藝術價值上體現出對詩人主觀世界的揭示和新詩格律化的建設。 戴望舒的登場,為新詩引來了現代意識,預示著現代性在中國詩歌史上將會有一個自己的輝煌未來。通覽這一個時期的作品,我看到了風格獨具與特色鮮明:雄奇豪放的郭沫若、濃烈沉鬱的聞一多、明麗晶瑩的冰心、瀟洒空靈的徐志摩、幽婉舒展的馮至、低沉敏感的戴望舒、典雅含蘊的卞之琳、古樸朦朧的廢名、秀婉精妙的何其芳、幽微象徵的李金髮、自由奔放的艾青。 抗戰爆發,中國詩歌會興起,同時也使詩歌的價值判斷極度改變,如徐遲所言,面對戰爭,只能自覺地實行「抒情的放逐」。詩歌的審美功能明顯減弱。被強化的是追求現實的社會功能,所謂「我們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我們自己也成為大眾的一員。」(任鈞:《關於中國詩歌會》)。自此,在左翼詩歌運動倡導的革命文學大潮中,開放多元的新詩局面發生歷史性轉化,中國文學融入世界性文學的「紅色的三十年代」。 本文不作詳細的詩史陳述,對於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學社團、文學刊物,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性貢獻也只能從略,面對燦爛群星面對多姿多彩的二、三十年代詩歌,在有限的篇幅內,只能概要舉介,另有諸多藝術個性的詩人佳作,謹請讀者在「世紀留存」所選的作品中細細品味了。

  • 2006-1-23 17:37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5樓

    胡適和英勇的白話詩嘗試者 1920年3月,中國新詩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出版,開創者胡適勇敢地打破了舊詩格律的束縛,在語言形式上大膽革新,句不限長短,聲不拘平仄。如《鴿子》,即物感興,用白話入詩,保持自然音節,鴿子「三三兩兩,迴環來往」,在心理感受上是「如意」的,進而視覺上又是「白羽襯春天,十分鮮麗」,寄託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追求與嚮往之情。《上山》一詩,是中國最早成功採用口語化的新詩,把日常生活中的爬山,以富有音韻的節奏,抒寫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精神,顯出盎然詩意。 劉半農 劉半農是白話詩寫作的另一名勇士,以白話詩集《揚鞭集》馳名文壇,短詩《相隔一層紙》寫出了他對下層人民生活境遇的關注,詩中用屋裡屋外對比的手法,以淺白的詩句、自然的韻節,寫出讓人心靈震動的不公的社會現實。另一首被譜成曲,在「五四」後的知識青年中傳唱甚廣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則是採用了古詩中的比興手法和民歌式的節奏韻節,抒發對戀人的思戀之情,被認為現代愛情詩與歌的先聲。 沈尹默 沈尹默是白話詩的積极參与者,《三弦》是他較為成功的一首新詩,寫一個破舊的大門裡,低低的土牆擋住了彈三弦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弦鼓盪的聲浪」,讓人感到純美之音是任何東西阻隔不了的。這首詩以別緻的意境,運用雙聲疊韻而造成節奏的抑揚頓挫,為當時讀者所稱道。 康白情 康白情在「五?四」時期詩壇上,以追求個性解放,語言形式上多寫無韻自由詩體而獨樹一幟,詩集《草兒》中的「紀游詩」《江南》、《廬山紀游三十七首》寫景細緻、色調清麗,顯出清新活潑的情韻,《和平的春里》在對大自然美景的謳歌中,自然流露出對勞動者的同情。 俞平伯 俞平伯在古典文學和詩詞上的涵養較豐厚,擅於利用舊詩里的情境表現新意。《小詩呈佩弦》,短短的四行詩,精妙地營造出凄迷的意境,讓人回味讓人為那消失在燈影里的一切頓生懷戀和苦澀的感觸。 劉大白 劉大白的愛情詩《愛》、《失戀的東風》、《郵吻》,構思新穎,洗鍊精巧,寫出了新的意境。 朱自清 朱自清的寫景小詩《細雨》:「東風裡,掠過我臉邊,星呀星的細雨,是春天的絨毛呢。」比喻熨貼,顯得清雋喜人,表現出一種新鮮的感受。 周作人 周作人的白話詩清新活潑、詩句簡明、音韻自然,《小河》、《兩個掃雪的人》採用自由體式,意境新穎,筆調自然輕盈,在清淡閑適的口吻中寄寓對人生的一種態度,成為當時無韻詩歌的範例。 郭沫若——創造之神 1921年8月,浪漫主義的代表作——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出版,詩作在徹底推翻舊詩體的格律,創造新詩的自由體方面,功居首位,同時又以鮮明的時代色彩,宏大的藝術魄力,為中國現代詩歌開闢了新路,聞一多先生在《女神之時代精神》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若講新詩,郭沫若的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底時代的精神。」寫於1920年1月的《鳳凰涅?》,借用鳳凰的傳說,來象徵舊中國的毀滅和新中國的誕生。以汪洋恣肆的筆調,重疊反覆的詩句,歌頌鳳凰的再生。詩中傾瀉式的感情和急湍似的旋律,恰當地表達出渴望祖國獲得新生,詩人自己毀棄舊我追求覺醒和民族復興的強烈願望,渲染出大和諧、大歡樂的光明景象。詩劇《女神之再生》創作於1921年初,根據女媧鍊石補天的古代傳說,影射現實,揭示出反抗、破壞和創造的主題,詩中以暗示性的語言,揭露出當時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並預言新造的太陽將「要照徹天內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天狗》一詩同樣也是以「天狗食月」的虛幻傳說表達了「五四」時期那種毀滅一切,重新創造一個新宇宙的自由和民主的狂飆突進精神: 我是一條天狗呀! 我把月來吞了, 我把日來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 我把全宇宙來吞了, 我便是我了!
  • 2006-1-23 17:37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6樓

    接著又一氣呵出了二十三句「我……」,激情澎湃,如火山爆發、如海潮翻滾,典型的郭氏風格,表達出屬於他自己獨有的暢通無阻而又猛烈渲泄的快感,托「天狗」來抒寫出「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的解放自我的精神氣度。《爐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表達了對祖國深情的眷念,深婉含蓄。同《湘纍》相似,我們讀到郭氏婉約的一面,一唱三嘆中,自然流瀉的音節同詩人自然流露的感情達到和諧鏗鏘的境地。作為浪漫主義詩人,他從惠特曼、歌德、海涅等處獲取豐厚滋養,他的自由體詩不拘一格,有散文體有民歌體有詩劇,有的粗獷豪放,又有的清新雋永。如收在詩文集《星空》中的《天上的街市》,命意清新,韻律和諧,比喻生動,富於獨創性,在奔騰豐富的想像里讓人感受到貫穿於《女神》中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 徐志摩:新月中跳躍著的「一道生命水」 新月詩派中,聞一多與徐志摩雙峰並起,但徐志摩更具有浪漫氣質,他十分崇拜雪萊,《雪花的快樂》:「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瀟洒」,「飛揚,飛揚,飛揚,/你看我有我的方向!」終於,瞞著陸小曼愉快地去坐飛機,像雪萊覆舟那樣,在濟南墜機,從而「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戀愛,歡欣,自由--辭別了人間,永遠」(《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徐志摩由美國又留學英國,深愛布萊克、華滋華斯、拜倫、雪萊,濟慈的影響,雖然在《猛虎集》中他也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的認識,「我知道,我全知道」,「這是什麼日子」,「遍地的災荒與現有的以及隱伏中的更大的變亂,」但是他還是哀嘆:《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這表明了他作為一個詩人的真誠與直率。他寫對理想、人性、對愛的追求,最傑出的詩篇還是對個人情感的抒發,以他飄逸、瀟洒、嫵媚的獨特風格,寫出《偶然》、《再別康橋》、《雲遊》等雋永輕盈的詩篇,以跳著濺著的生命水,抓住剎那間的感受,寫出愛的情感,意象新鮮流轉,詩歌情調輕快精鍊,藝術形式多樣,有著優美的節奏感和旋律感。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沙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詩中繪聲繪色地顯出盪人心魂的刻骨溫柔,日本女郎舉止是「溫柔」的,表情是「嬌羞」的,送別時的聲調包含著「蜜甜的憂愁」,極短的詩行中將送別者的形態和內心活動勾勒得微妙而逼真,情韻輕柔舒緩,讓人產生悠遠的遐思。同《再別康橋》一樣,那種輕柔纏綿的感情,是通過構建一種內在的旋律和節奏的完形而完美地譜寫出來。 冰心:綻放女性之美的小詩 小詩的代表作首推冰心(謝婉瑩)的兩部詩集《繁星》和《春水》,她高舉"愛"的旗幟,以女性的細膩、溫婉,採取兩三句、五六句的形式,捕捉剎那的感受與思索,展示對愛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創造出"藝術的精美感"。如:《繁星。七一》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時光在回憶的感懷中有了具體的形象和跳躍的細節。《春水?一0五》則將自然、童真和母愛融入恬靜的神往之境:「我在母親的懷裡,/母親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冰心小詩詞句清麗,韻律天然,成功地借鑒了泰戈爾的《飛鳥集》,以短小的詩形來自由抒寫內心瞬間的感觸,追求詩意的真純和意境的清新雋永。《繁星●一二》: 人類呵! 相愛罷, 我們都是長行的旅客, 向著同一的歸宿。 又如《繁星●五五》,寥寥數行,點出心中的意念,引發人們對人生的思考,在情感真摯的詩句中,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喚起多少美好的心靈。只有女性詩人才會有如此柔腸的深情慨嘆: 小松樹! 容我伴你吧, 山上白雲深了!(《春水●四一》) 她以雋永清麗的小詩,同宇宙萬物交談,抒寫心靈獨語,獻出一串串「情緒的珍珠」,成為小詩的典範。
  • 2006-1-23 17:37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7樓

    魯迅——散文詩的聖手 《野草》寫於1924--1926年,以內心抒發為主,不少篇什貫穿著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交織著他一貫的自剖和不倦的戰鬥精神,其思想感情都經過巧妙構思,通過詩的形象來表現。魯迅受到法國現代散文詩的影響,以優美別緻的文筆進行了嘗試,開中國散文詩先河。他的作品手法多樣,《影的告別》藝術構思新穎,寓意深刻,《風箏》中夾了絮語與獨白,敘述懺悔之意,《死後》則用假託手法以行諷刺,設想相當奇特。《雪》、《好的故事》寫景、抒情栩栩如生,雖用曲筆,也分明點出題旨,使之景物清新、格調明麗、寄意深遠。《秋夜》以濃郁的抒情筆調敘寫園中景物,棗樹、小青蟲象徵明顯,小粉紅花的夢又寄意理想,草木蟲鳥身上無不灌注了作家的思想感情,使人得到富有社會意義的啟示。 聞一多:新格律詩的設計師 聞一多最先倡導新詩格律化,主張「三美」:音節上要音樂的美,詞藻上要繪畫的美,詩形上要建築的美。《死水》是他這方面最滿意的試驗,採用象徵的手法,用詞上注意色彩,形象鮮明,詩形齊整,誦讀抑揚頓挫且有節奏感,通篇的「審丑」,極寫「死水」,奇用反語,表達了讓醜惡的舊物早日滅亡的強烈願望,成為新詩史上的典範之作。洋溢著強烈的民族自尊情感的《洗衣歌》,採用對答的形式,運用迭唱和相同句式的反覆,處理洋人和華工的對答,自然平易,頗有民歌風味。《發現》構思精巧,運用比喻、徵詢的手法,以緊迫的發問抒發內心的痛苦,感情象火山迸發,撼動人心。《靜夜》以鋪敘之起首八行勾勒閑適的環境,為後面激情的爆發作反襯的背景,構成矛盾的內心世界,抒發真情,藝術效果感人至深。他十分注意字句的錘鍊,《靜夜》一詩在修飾詞語的選配上就有新奇的組合。在《你莫怨我》中寫道: 你莫問我! 淚珠在眼邊等著, 只須你說一句話, 一句話便會碰落。 你莫問我! 「等著」二字捕捉住了傷心到快要掉淚時的微妙神情,而「碰落」的提煉,則更顯獨到的匠心,讀之意味無窮,整首詩含蓄深情。聞一多接受了西方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又對我國古典詩歌深得其三昧,「戴著鐐銬跳舞」的新格律詩被他一首首成功地創造出來,對當時「自由體」新詩語言上的平白粗俗,結構上的冗長鬆散,起到了匡正流弊的巨大作用,寫出了新詩史上最優秀的愛國主義詩篇。 李金髮:象徵詩的前驅 李金髮被稱為「詩怪」,他在20年代初即接受法國象徵派的詩藝,擅長發揮活躍而新奇的想像,講求作品「觀念聯絡的奇特」,往往以社會和人生的「惡」為對象,強調「不幸」的憂鬱美,筆下的意象帶有幽深、抑鬱、神秘的色彩,被某些「左」評家指責為詩歌發展中的逆流。在《有感》一詩中,他寫「如殘葉濺/血在我們/腳上//生命便是/死神唇邊/的笑,」意象浸透著心靈在當時壓抑的社會環境下所感受的極度悲苦,強烈的恐懼滲透在酒與愛之中,一切歡樂不過是否定的現實體驗。《我認識風和雨》在詩的整體象徵中滲透了抽象化的意蘊,在感情的「風與雨」里,對「春冬秋夏」的記憶作了理性的感悟。《里昂車中》由車輪的鬧聲、「遠市的燈光」一組意象推在列車窗口,有逼人的感覺,暗示了現代人在喧嘩與騷動中的內心苦悶和孤獨。他的《棄婦》,以荒涼泣血的意象群,指向對人生的理性痛思,成功地完成悲劇中國的雕塑,是他最為出色的象徵主義詩篇。他的詩意象奇特、朦朧,開拓了新詩現代性表現的空間,成為新詩象徵主義前驅。 卞之琳 卞之琳的詩含蘊、典雅,語言克制,在冷漠的抒寫中透出客觀的詩趣,他在新詩形式的試驗上最為精明用力。《距離的組織》一詩,顯示了他的結構策略,以跳躍性的語境,對午睡入夢這一事件作戲劇化處理,便將時代風雲和蒼茫感受組織成整體互相關涉的意趣。《白螺殼》精微雅緻,把個文人雅仕的閒情逸緻用他那支筆玩了個通透,廢名曾這樣感慨系之:「詩人,我也禁不住要驚呼:你這潔癖啊,唉!」。著名的《斷章》僅僅四句,將剎那間的感覺升騰為深邃的意境,寫出「你」、「我」心理時空的互換和「看」與「夢」的微妙關係,抽象的觀念被以鮮亮明美的生活形象表達出來,詩美上又是節奏與詩意迴環往複。
  • 2006-1-23 17:37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8樓

    廢名 廢名(馮文炳)的詩取象奇異,理性色彩在聯想中通達詩心。《街頭》寫出寂寞的郵筒、汽車熙來攘往的街頭等現代意象,表達了身陷其中的現代人的寂寞感和孤獨感。《燈》以魚、水、貓、鼠、夜販、梆聲、燈光等意象組合出連環效應的詩意,於沉思中感知「燈光好像寫了一首詩」,燈光照射萬物,萬物又融成一體的美感。《理髮店》在現實世界和觀念世界中互相糾纏,催人展開自由聯想,忽兒「胰子沫」、忽兒「靈魂」、忽兒「宇宙」,真叫人好忙一通,剛通俗,卻又上升到人類的形而上高度,應是最妙的現代詩。《十二月十九夜》一詩先寫燈光,再寫星光,後則寫思想之光,三個意象構成詩的三度空間,暗示了思想帶來文明,讚美自然中人類智慧的力量,在撲朔迷離的一連串意象中,拓展了審美視角,是一首耐回味的哲理詩。 穆木天 穆木天受法國象徵詩人拉佛格影響較大,但又有浪漫主義的激情,詩中愛以聲光色彩象徵和暗示某種生命的奧秘。《雨後》用動態的不斷推進的情景,表達了歡愉的情調。《薄暮的鄉村》則在技巧上使用疊字疊句,創造複雜的詩意。他的《獻詩》用迴環節奏的長調句式寫出細膩情愫,朦朧中有著迷人的憂傷。 王獨清 王獨清受著繆塞、蘭波等歐洲詩人的影響,又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熏陶,在詩的情韻色彩上孜孜以求其精,如《玫瑰花》,即有散文化的意趣,又注重詩的格律,恰是「古典的字句,象徵的技法,抒情派的情感」。《聖母像前》、《動身歸國的時候》充滿浪漫主義和感傷主義的情調。 馮乃超 馮乃超接受日本象徵詩人影響,多寫青春的愛情、遊子的鄉愁,如《消沉的古伽藍》,籠罩著濃郁的神秘氣氛和朦朧感。《紅紗燈》意象朦朧,營造了驚恐神秘的氣氛,意象的轉換中有戲劇化的場景感。《古瓶吟》、《夢》則在頹廢悲哀的情調中讓意象和鮮明斑讕的色彩直逼人的心靈,聲韻和諧,句式齊整,特色鮮明。 何其芳 何其芳應該是現代派中語言感覺最敏銳,喜歡精雕細琢,追求綺麗色彩的詩人,但因他的詩象意鮮明生動,詩情低徊而又幽婉,一般論家認為他的風格接近19世紀西方的浪漫派。《預言》、《季候病》、《花環》、《聲音》或憂鬱痴迷,或纖柔婉轉,或嚴峻中以比較象徵陷入歷史反思。「今宵准有銀色的夢了,/如白鴿展開沐浴的雙翅,/如素蓮從水影里墜下的花瓣,/如從琉璃似的梧桐葉/流到積霜的瓦上的秋聲。」這首《月下》在夜景和夢境的交疊中創造的詩意,如夢似幻,質感精妙,比喻多義而又相關,暗示里讓人聯想豐富,體會出一種和諧又矛盾的奇妙意境,是他非凡的藝術想像力和表現才能的展露。他注重形式的完美和內在的意境,藝術氣質抑鬱細膩,「你有美麗得使你憂鬱的日子,你更有美麗的夭亡」(《花環》),這首詩以新異的意象,反乎常情的折射,贏得了詩界的注意。 汪靜之 汪靜之是一位擅寫愛情詩的高手,在湖畔詩社中,他的詩集《蕙的風》以詩行不多、詩句簡潔、感情濃郁而深受讀者的喜愛。《伊底眼》以別緻的比興手法抒寫青年人熾熱的愛情心理,《海上吟》、《時間是一把剪刀》、《別情》、《過伊家門外》等詩篇清麗幽婉,表現技巧嫻熟自如,是當時愛情詩的優秀之作。 馮雪峰 馮雪峰的詩受到日本俳句影響,情懷純真,帶有民歌風味,《小詩》反諷意味濃烈,讀來明快質樸。而《楊柳》詩行節制,準確寫出剎那間的感受,沉靜里有著柔腸迴轉的情絲。 應修人 應修人的《田野的春》、《看花去》等抒情詩顯露出田園牧歌情調,傳達了清新質樸的勞動者的氣息。 潘漠華 潘漠華的《若迦夜歌》寫了世態炎涼的感受,凄苦之情浸透紙筆。《夜歌》這首愛情詩情感細膩入心浸肺,讀來最是凄苦,叫人讀後難忘。 朱湘 朱湘長於寫構思精到,特色又倩婉輕妙的小詩,《關外來的風》語言明暢,有節奏美.其代表作品《採蓮曲》,以蓮映人,這美的風致十分東方,自有古典情韻,詩形有長短句的特點,各節的形式及押韻規律較統一,在近乎古詞的嚴格規則中寫出輕柔恬美的情景,詩的音節也和船歌相似,舒展委婉,可以看出他在詩藝上較多地受到古典詞曲的影響,又注意吸收了民歌和口語的成份,結合得恰到好處。 胡也頻 胡也頻的詩詩風哀婉,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中透出對時空的茫茫沉思。《夜半》寫夜色有遠有近,在悲涼氣氛中,構成一種清冷的詩境,用象徵與暗示的手法寫景寫心靈上對社會的沉思。《無知覺的生活》在音樂性的復沓里詠嘆時間,用「古井的死水」來比擬「生命之流」,詩意在暗示中呈現,那是相互交織的憂患意識和時間意識,不安中喚起對生命的珍惜和人生價值的自我肯定。 宗白華

  • 2006-1-23 17:37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9樓

    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古典詩歌,可是到了今天,我們卻幾乎找不到一首像樣的詩歌,面對日漸衰微的中國當代詩歌,我們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翻開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就是一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早在三干多年前,我們祖先就創作了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現象的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詩經》從內容形式、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多方面對中國歷代文學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我國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 幾乎和《詩經》同時出現的另一個詩歌流派的代表是屈原和他創作的楚辭,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創作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熱情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楚辭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典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屈原開創的楚辭,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文學形成無窮的影響。 秦漢以後,中國詩歌從未停止她發展的腳步,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據統計,唐代留下的詩歌多達5萬首,參與作者則有3千多人,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強大而具有恢宏氣度的唐代社會,對於中外文化交流也表現出高度的自信心和開放性。一方面,唐帝國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國,它的文化通過大量涌人的各國使者、留學生、商人傳播到境外,並且在中國周邊形成一個更大的漢文化圈;另一方面,唐人也通過這些外來者,通過本國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遠出取經的高僧,大量吸收了異域的文化。 大唐帝國作為一個強大的統一王朝,始終沒有建立起強有力的單一的思想統治,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些特別。一方面,魏晉南北朝數百年中儒學衰弱、多種思想並存,這種局面不是短時期可以改變的;另一方面,唐代社會的政治、民族文化等總體上都有多元化的特點,所以,唐代的思想界就顯得較為自由活潑。 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強盛,各種文化的交融匯合,統治階層組成的多元化,思想統治的相對寬鬆,以及在最受社會重視的考試中以詩賦為主要的考試內容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力的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與發展,結下累累碩果,而詩歌作為唐代文學的主流,更是大放異彩。詩歌創作在唐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具有鬱勃濃烈的浪漫氣質,是盛唐詩歌的主要時代特徵。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是集六朝詩歌之大成而翻新出奇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激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旋律,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 杜甫是唐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最富有創造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千錘百鍊、苦心經營,可以為人典則,他善於總結前人經驗和善於創造開啟了後代眾多詩家詩派。 文弱的趙宋王朝國力衰微、危機四伏,但文化卻異常發達,兩宋時期文學的主流是宋詞,宋朝詩人處在夾縫之中求生存,宋詩再也沒有達到唐詩那樣的高峰,陸遊是整個宋代保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詩人,他的詩以更為廣泛的題材,更為多樣化的風格和更為老練的技巧,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詩中始終表現出一種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著在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年代人們的普遍心愿,在當時及後世都得到了廣泛的尊重。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它的前半期是屬於古代,而後半期則屬於近代,清代文學的主要成就出現在前期和中期,在這一相對連貫的歷史階段中,中國古代曾經出現了各種文學樣式都有許多創作,都有一些優秀的作品出現,這是其它時代所沒有的特點。龔自珍是清朝前期最傑出的思想家兼詩人,他激烈的追求個性解放,堅定維護自己獨立的人格,這種傲岸的精神和「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的激越追求,是支撐他詩文創作的內在骨架,也是使後來的改革志士感到震撼的重要因素。龔自珍的創作,既有狂傲的個性、自由的精神,又有深刻的思想和對國家與民族前途的熱情,這對於隨後的社會發生劇烈動蕩的時期的文人產生了—股強大的吸引力。他的詩以其先進的思想,別開生面創作形式,真正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他的詩歌發出竭力掙脫封建專制壓迫,希望個性獲得自由發展的呼聲,他暢言「眾人之宰,非道非極,自名曰我」(《壬揆之際胎觀第一》)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的詩歌以一-種高傲和尖銳的個性精神抗擊社會的沉悶與壓抑,乃是中國社會本身所積蘊的變革力量的產物,也是元明以來的進步文化向現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 2006-1-23 17:39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10樓

    清朝後期因為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的思想界產生了跳躍式的前進。傳統的文學形式開始發生變革,特別是在詩文方面,舊的形式囚小迫應生活變化的要求而遭到厭棄,新的形式卻尚未來得及出現,許多帶有變革意義的嘗試,在促進新舊文學交替的意義上有其歷史的價值。以黃遵憲為代表的具有變革意義的「新派詩」應遠而生,他主張「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雜感》)所作大量引進新名詞,反映新的文化知識,描繪中國以外的風土人情,大大改變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緊接著粱啟超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這種「革命」的理想是古人之風格來表現新的生活內容與人生精神——包括對西洋文化精神的吸納。 五四以來,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派以及艾青、臧克家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派,在詩壇上舉足輕重,貢獻很大,其他如新月派中的聞—多、徐志摩,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詩派及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詩派,也獨具特色。追隨他們的詩人中,像馮文炳(廢名),何其芳、卞之琳等,四十年代的九葉派詩人,如辛笛、陳敬容等。現代自由詩歌以他特有的魅力至今仍影響著當代詩歌的創作,然而解放後的二十多年裡因為眾所周知的政冶原因詩歌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但賀敬之、郭小川、公劉等詩人卻仍然熱情洋溢的歌頌了中國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令人耳目一新。 在七十年代中後期動蕩而又激烈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一批詩壇新人迅速崛起,雷抒雁、張學夢、葉文福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取材上的政治性,對現實社會問題的迫近,具有政治色彩的激情的渲泄,奔放熾熱的詩風,是他們共同的總體風格特徵,另—些詩人,更重視對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揭示,通過對「自我」的情感,心理內容的表現,傳達他們對世界的情感體驗,如舒婷、北島、顧城、傅天琳等,他們仍創作的朦朧詩在當時紅極—時,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末期。 就在朦朧詩走到盡頭時,汪國真直白淺顯易於歌唱的詩歌一掃朦朧詩誨澀難懂的風格,很快為當時的青少年所喜愛和接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一度形成「汪國真熱」,然而也正是自」汪國真」熱後,中國大陸再也沒有形成全國性的詩歌高潮,無論是那些標榜意識流的先鋒詩歌,還是那些沉浸在「自我」情懷中的所謂的抒情詩,都不能讓沉寂的詩壇產生—點活力,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詩人怎麼了,我們的詩歌生么了? 有人說,現在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詩歌了,然而,只要我們隨手翻開一本雜誌,便可看到很多詩一樣的東西,不客氣的說這只是一些文字垃圾,毫無意境可言,可是幾乎每天都會有諸如「有獎徵文」這樣的文學活動推出,似乎我們的詩歌不是衰退了,而是更加繁榮了。 但是找卻悲哀的發現那些曾經紅極—時、讓眾多文學愛好者頂禮膜拜的純文學雜誌在一天天減少,保存下來的也僅僅是勉強維持現狀,根本談不上發展,而更加可悲的是如今寫詩的人比讀詩的還要多。再看看現在的詩歌,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歌詞,可我們的詩人都仍然沉浸在虛擬的意境中不能自拔,每每看到這些蒼白無力的詩歌時,我總是在想,是我們詩歌疏遠了人民(或讀者),還是人們不再需要詩歌了。抒寫個人的「小我」,小情感,小憂傷,無論藝術形式多精巧,都不具備強大的震撼力,也不可能成為時代的聲音,我們的詩人是值得同情的,他們還不清楚忘卻使命意味著什麼,但所引發的結果已經使他們開始緊張和不安了。 處在世紀之交這樣—個特殊的時代,面對詩歌的不斷衰退,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當今的時代確實需要詩歌,需要優秀的詩人再吟唱《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牆》、《致橡樹》、《不跪的中國人》。我們的生活更需要震聾發聵的呼聲。沒有詩人,我們優美的語言,高尚的情感都將蒙上厚厚的塵埃。儘管目前詩壇上暮嵐迷離,多有蒼白的陰鬱之色,但我們仍然——往情深的盼望著詩歌的復興時刻,無論等多久! 回答者:goodbbs-見習魔法師二級12-820:04
  • 2006-1-23 17:39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12樓

    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後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常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藉此強化感情的抒發,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採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忽斷忽續。」(《〈詩經〉原始》)這麼說也許多了一些想像,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後,這種形式也被捐棄,只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代歌曲中,又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辭彙大抵是形容詞性質,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首篇的《關雎》,「關關」(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繫。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採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 2006-1-23 17:39
  • 回復
  • 香襲兒
  • 18位粉絲
  • 14樓

    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後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常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藉此強化感情的抒發,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採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忽斷忽續。」(《〈詩經〉原始》)這麼說也許多了一些想像,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後,這種形式也被捐棄,只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代歌曲中,又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辭彙大抵是形容詞性質,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首篇的《關雎》,「關關」(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繫。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採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推薦閱讀:

    美國華人入籍後回中國不需要辦簽證了,可免簽停留30天
    中國畫
    中國家長是最操心而又以身作則最差勁的父母
    中國歷代官制大匯總
    她被稱中國赫本,卻婚姻坎坷,小三上位、先後嫁叔侄二人

    TAG:中國 | 文學 | 中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