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首詞寫盡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東坡曠達性格的理由
蘇軾的詞一向曠達,瀟洒,但這首卻顯示出他的晚景凄涼,透出對人世的思考,那麼這是哪首呢?又對人生有著怎樣思考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我們說的就是上面這首詞,它寫於公元1097年中秋,蘇軾初到儋州,也是海南島,而蘇轍在雷州。同遭貶謫的兄弟兩人,隔海相望。21年前的那個中秋,蘇軾在密州,蘇轍在濟南,那時蘇軾才40歲,他們對後半生的期望和約定寫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今,人來到了天涯盡頭最南端,生命也似乎到了盡頭蘇軾已61了,老兄弟兩個唯有把酒對望、兩相凄然。
回首往事:世事一場大夢,六十年前在眉山呱呱墜地,懵懂無知;四十年前與子由同時及第、名震京都;十八年前遭「烏台詩案」,又險些喪命;十二年前蒙太后恩寵,八面風光;三年前形勢急轉,與眾多朋友一起流放蠻荒。這一切,不正是一場過眼而逝的夢?也是人生難測,幾度溫涼。
這難道不是夢嗎?是非成敗轉頭空,唯有青山依舊,夕陽依然,人呢?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不過一過客。短暫光陰,最終靈魂消逝,一切成空。這正如佛教講的,這一切都是幻象世界,是那麼美妙繽紛、應有盡有,佛家講六道: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是三惡道。生生死死,輪迴不息。六道輪迴,回回都是夢幻。我們雖知是夢,卻不願醒來。美在夢中,睡比醒好,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真實,但的確每個人都渴望美好。 ..
蘇軾曾給朝雲所生不幸早夭的那個兒子寫過一首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他希望自己兒子有一個美好人生,可事於願違…
東坡的曠達是因為看透了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場夢而已。再痛苦的夢,也會有解脫的一天。而再歡樂的夢,也會有終結的那刻。人之窮與達,在本質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記得東坡早年初做官,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曾寫了首著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詩,首四句為: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大意是人生在世,來來往往,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隨處亂飛的鳥雀,不經意在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而已。杜甫譏刺那些無名之輩:「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可誰不是如此呢?誰又逃脫了宿命呢?東坡亦不例外。東坡懂佛,所以看破世事成空,如夢,但是他又與佛不同,佛講來生,東坡注重現世,他愛自然,愛社會,愛身邊每一個人,他幽默,興趣廣泛,總之他會享受人生。
聚散一夢中,人北雁南翔。
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
這是他1085 年寫的,其中吾生如寄耳,曾經在他的詩文中反覆提到八次之多,可見是其思想反映。什麼意思呢? 這受莊子影響,莊子說:夫 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人是自然界產物,最終回歸自然。人只存在一個短暫時空內,只是一個存在形式。蘇軾以為人性靈寄寓在身體上,如果以生命短暫對應歲月長久,就不自由,所以他主張超脫物外,尋求精神自由,這就成就了曠達之性。
莎士比亞說過:「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是一個在舞台上大搖大擺指手畫腳的戲子,下台後就永遠沉寂無聲。」一個人死後,他的命運就交給了歷史。不管風光還是沉淪,都與本人無關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叫囂「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是清醒的。東坡珍惜人生,不想白活這一回!
「九死南荒吾不恨」,蘇東坡早已打算終老海南,他依然曠達,沒有抱怨,不過這次他沒有「如願」。他在有生之年趕上了又一個新皇帝繼位。遇赦北歸後,東坡頗覺慶幸,他自己說:「七年遠謫,不自意全,萬里生還,適有大幸。」可惜天不假年,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病逝於常州。
推薦閱讀:
※【旅遊景點 - 這些才是你去台灣的理由!這些才是台灣旅遊最值得去的地方】
※十二星秘:12星座女生單身的理由
※我要拜懺的100個理由 (轉)
※任何奇葩的離婚理由背後,都有一場戰爭的落幕
※揭秘男人有錢後變壞的幾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