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都在找媽!

國館說

————

出走,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選擇!

你真正要找尋的,不是媽媽,而是自己的內心,

必須從心理上走出媽媽的手掌,

才能從一個稚嫩的嬰兒,走向擔當與獨立的成人世界。

不止一次,聽到同一位年輕女士抱怨對自己丈夫的無奈與失望:

戀愛時,這位女士提出結婚後要和未來的公公婆婆分開住。

男友一開始是贊同的,可等到快要結婚的時候,男方又反悔了,

理由是母親不同意,

於是,女方提出分手。

男友三番五次勸說未果,幾天後,男友打電話給她:

「我跟我媽說了,我媽搬出來住!」

話還沒完,男友突然說:

「等等,我媽打我電話了。」

幾分鐘後,電話再次響起,男友說:

「那個,我想了想,我倆……還是不搬出來好吧……」

最後是女方妥協。

結婚後,一次公公煮了一鍋水餃,有白菜,有韭菜。

老公挑食,不吃韭菜。

婆婆夾起一個,咬了一口,說:

「這個不是韭菜的。」

然後把剩下的半個放到兒子碗里。

丈夫像個小孩,吃得津津有味,

此時,他已經三十歲。

老公偶爾有應酬,晚點才回。

8點開始,婆婆就開始催她:

「你不給老公打個電話,讓他早點回啊?」

「才八點,不用了吧,他還有事呢。」

過了半小時,婆婆又來敲門:

「你打電話沒啊?」

十點,老公回來,對她說:

「我媽從八點開始打電話,起碼打了5個,我都不好意思說是我媽,只好說是你。」

……

晚上看電視時,婆婆總說:

「你看我兒子,多粘我,每次看電視,我坐哪,他非要挨著我坐!」

難怪常有人感慨說:中國盛產媽寶男!

所謂媽寶男,淺了看,是啥事都聽母親的,母親說的都是對的。

往裡一撥,就像襁褓里的嬰兒,與母親共生在一起,分不清自己與母親的界限,

離開了母親,思想與生活就無法自理。

就像上面那位丈夫,不但生活自理能力差,更嚴重的是,

自己的思想與決定總被母親的意志所動搖,卻不自知!

有一頗具諷刺意味的問答:

問:什麼是媽寶男?

答:我不知道,我去問下我媽!

形象生動,精準犀利。

有學者說,找媽,是中國情感模式的重要一環。

對很多人來說,小時候最常說的話可能是:

「爸,我媽呢?」

「爺爺,我媽呢?」

「阿姨,有看到我媽嗎?」

……

相對於爸而言,媽簡直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存在。

如果孩子都已長大成人,甚至成家立業,

嘴裡卻常掛著「我媽說」、「我媽也不容易」,對媽媽或是女人的話言聽計從。

那麼,很不幸,這樣的男人很可能就是「媽寶男」!

他還沒有蛻變成真正的男人模樣!

媽寶男往往來自於母親控制欲較強的家庭,父親的說話地位往往較低。

這類母親很少從孩子的需求與意願出發,

而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志來做。

孩子聽話順從,便能收穫關注與認同,

相反,則是憤怒與生氣,

這其實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而年幼的嬰兒對母親的情緒變化極其敏感,

在內心的深處,他們都渴望得到母親的愛與肯定,

他們發現,只要迎合母親的意志,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

且屢試不爽。

而傳統的價值觀中,對母親的順從幾乎是無條件的,

一旦背叛母親,就要背上「不孝」的罵名,被社會和歷史所唾罵

加上父親角色的長期缺席,

在孩子的心目中缺乏一種「力量」的榜樣。

討好與順從就像是條件反射,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如果不小心嫁了一位媽寶男,那麼,你的婚姻很可能抓狂不斷。

我的一位堂妹,便是如此。

三年前,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汕頭男子,

給人最深的印象是,溫柔體貼、關懷備至,

於是,在家人的催促下,迅速結婚。

一結婚,問題便接踵而至,

丈夫的家裡開了一家飲食店,婆婆掌握財政大權,公公基本沒話語權,

而丈夫一直就沒有固定的工作,在店裡幫幫忙之類,

當然,也意味著沒有積蓄,沒有收入,還需向媽媽要錢花。

堂妹曾提出讓丈夫到外面工作,

婆婆厲聲就是一句:

「難道家裡還不能養活你們嗎?」

丈夫只得默默地低下頭。

家裡的家務都是堂妹一個人在做,雖有怨言,但也只能忍耐。

一次,身體不舒服,讓丈夫幫忙倒一杯水,

沒想到,婆婆劈頭就是一句:

「我兒子又不是伺候你的!」

丈夫又默默地回到沙發玩手機,差點沒把人活生生氣死。

然而,最嚴重的事情終於爆發,

結婚差不多一年,堂妹都沒有懷孕,

丈夫帶著她去了很多醫院檢查,檢查的結果都一樣,並未多大問題,

而原本就不甚和氣的婆媳關係降至冰點,

每天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後來,她從鄰居的口中得知,婆婆在慫恿兒子離婚,

而從始至終,丈夫都未和她說過這事。

最後的結局是離婚收場,

當然,對堂妹來說,這無疑是種解脫!

離婚後的堂妹嫁給了一個正常的男人,

現在女兒都快一歲了。

這便是典型媽寶男造成的婚姻悲劇,

可悲的是,這位丈夫或許從未意識到這一切都源於他的軟弱與無力,

而他依舊選擇在母親的襁褓中,

昏昏欲睡。

出走,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選擇!

你真正要找尋的,不是媽媽,而是自己的內心,

必須從心理上走出媽媽的手掌,

才能從一個稚嫩的嬰兒,走向擔當與獨立的成人世界。

哪怕在這個過程中,會伴隨多少的不適、痛苦與折磨。

就像武志紅所說:

「孩子從對媽媽的共生走向獨立,必然要完成心理上的弒母。不管媽媽多痛苦,媽媽多需要他,他都要離開媽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如果媽媽想死,那就死好了。得有這股勁。」

哪怕痛,也必須走!

音頻來自國館主播Karen


推薦閱讀:

風水羅盤第二層我們來看看怎樣使用九星
80後的我們已經談不起任何戀愛
對話女權專家呂頻:今天,我們如何看待女人出軌?
日本人畫的宋朝地圖,看看和我們的有什麼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處理不好親密關係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