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悲廣人赴港打醬油

悲廣人赴港打醬油

  □蜈蚣

  緊急叫停!沒想到廣州還有那麼多的「窮人」,周一至周五公交免費,卻有如春運;緊急發證!沒想到精明的粵商對著錢不懂得「執生」,單雙號限行首日,批發市場的蔬菜堆積如山,肉菜市場卻要升價———廣人已赴港打醬油,難道還要赴港買菜?天沒有想到,地沒有想到,廣州市政府應該想到。11月6日晚上6時,交管部門召開市民座談會,10多名市民代表暢所欲言……若是放在11月1日之前,又是如何?廣州至香港的交通免費如何?很多是「窮人」赴港購物,捨近求遠,貪便宜!正如免費搭車到芳村買菜、飲茶。

  赴港購物,折射了中國人生活的變遷,亦可謂30多年改革開放之縮影。開放之初,大陸同胞第一次感受「購物天堂」,竟是沙頭角,香港人的西伯利亞———港產警匪片,上司威脅下屬的口頭禪就是「調你到沙頭角守水塘」。電子錶、尼龍褲、縮骨傘成了日用品和電器的「三宗最」,有限的資金捨不得買吃的,蛇果、呂宋芒、泰國龍眼、紐西蘭奇異果,嘗鮮而已,瓶裝的XO醬、白腐乳或休閑小吃之類,算是奢侈了———內地多是散裝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主要是金器、化妝品和時裝,食品已剔除在預算之列,並不是捨不得吃,而是大陸更加價廉物美,許多港人生活在深圳或珠三角,工作在香港。進入本世紀,進口奶粉常常成了赴港購物的首選並延續至今,而免稅的紅酒也是熱門的「港貨」。但是,大陸同胞赴港購物仍屬於旅遊購物,某些進口商品或大陸沒有或便宜於大陸,或基於食品質量安全,絕對價格卻不菲,仍然屬於高消費,出現的強迫購物、惡導遊事件以及氣死內地遊客的事件,便是證明。

  大約從2010年11月開始,有廣州、深圳、珠海的市民赴港澳購買生活必需品,與此同時,住深港人打道回府。

  以某些生活用品為例(單位/元),見附表。除了購買這些食品,還有調味醬、味精、食用油、白糖、奶製品……香港與深圳的差價多數在20-30%,許多的深圳人每月至少赴港採購一次,有的說不僅能賺迴路費,還能省下不少錢,有的說每次購物能約慳300元———廣人赴港購物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從旅遊購物轉向生活購物。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港人移居內地是水往低處流,符合自然規律,而廣人赴港打醬油卻是水往高處走,反常現象———收入低的地區反而向收入高地區看齊,尤其是寸土尺金的香港———香港人年收入10-20萬港元,月薪最低4000-5000港元,多數在6000-13000港元。香港的醬油反而比內地便宜,奇哉怪也!若是產自內地,基於運輸距離,穗深珠應比香港便宜;若是港產,僅原材料需要進口,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高於內地,售價就應高過內地;若是成品進口,無非日本,那就更貴了,何況有的同類商品或是內地甚至就是珠三角生產,或是也有進口,或者外資在內地設廠———只能追問一句:我們的市場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調查顯示,廣州人在生鮮食品、熟食等方面受到物價上漲的影響最大,其中生鮮消費增加了39.4%。有專家稱,「海豚」族屬於不理性的消費,或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物價上漲對低收入家庭影響較大,中產階級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房價、醫療費用等。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海豚」不理性,誰理性?有沒有中產階級?相比之下,韓國人就斯文掃地了,如今視白菜為「鍍金白菜」、「蔬菜的法拉利」,看到便宜的白菜「就像看到黃金」,有人爭買時拳腳相向,有人鋌而走險。

  廣人離「家」出走,是否也為遊資所逼?國家級的遊資研究課題立項是時候了,或者就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那些很有理論素養並能聲情並茂的官員和專家,不要將注意力放在「(叫停公交免費)顯示了知錯能改的勇氣」———能不叫停,能錯下去,能掩得住?應該站出來道歉!失去了社會的良知,人性的關懷,只能造就一批又一批的雷人雷語。韓國政府免除了白菜和蘿蔔的關稅,又宣布增加大蒜、青椒、蘿蔔等的進口,總統李明博說,「普通人沒有理由以高於國際水平的價格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授權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羊城晚報」)
推薦閱讀:

獻給你那打醬油的愛情
3分鐘教你如何把真正的好醬油帶回家!
「赴港打醬油」喜憂參半
滷水中可以加醬油嗎?
盤點那些TVB的金牌醬油帝

TAG:醬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