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技術》必修課程學習資源-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表現

一、幼兒期常見心理及表現問題幼兒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髮展影響很大,一個人健全的心理要從小培養。精神分析學派十分強調早期經驗對個體一生髮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對這一問題作過深入研究。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幼兒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個性特徵逐步形成,各種社會性需要及行為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由於我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變化之中,家庭結構、養育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這導致兒童的心理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據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等對全國22個城市24000名4~16歲兒童進行全面調查,現今中國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為10.2~14.5%。就上海市而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對上海市3000名4~6歲的幼兒心理健康的調查,8.8%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1%的幼兒情緒抑鬱、自卑,8.5%的幼兒憂慮、緊張。因此,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與這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較為薄弱和被忽視的。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於其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衝突等導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特有的問題和障礙。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有些問題會自行消失,有些問題卻會日益嚴重,最終造成嚴重後果。(一)幼兒期常見心理問題1、兒童多動症。2、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以強欺弱、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破壞行為、偷竊等。3、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4、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5、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皺額、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厭學等。這些問題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它們嚴重地阻礙著幼兒潛能的發揮,阻礙著幼兒健康個性品質的形成以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二)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生理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腦損傷、母親懷孕時抽煙酗酒等。如兒童多動症、神經功能障礙等受生理因素影響較大。2、心理因素,包括氣質和性格、情緒、自我意識等。如自卑和過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緒問題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響。3、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指社會生活環境、家庭和幼兒園環境等。大多數社會行為問題、不良習慣以及學習上的問題都是由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會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兒生活和成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環境,家長的教養方式、教養態度、心理品質以及家庭的氣氛、父母之間的關係等都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對幼兒心理問題的干預更多的是對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導,是一種家庭干預。(三)案例分析:案例1:路路(假名)是中班的小朋友,最近常出現了說謊現象。有一次早餐過後,她忽然趴在桌子上大哭不止,還一邊揉她的肚子,老師走過去詢問,她說肚子好痛,我看了一下,她的肚子已經被揉得通紅,問她是不是想上廁所,她說不是,仍繼續哭,問了好久也沒問出原因,老師打電話叫來她父親帶她去醫院檢查,沒過多久她父親又把她帶來幼兒園,說檢查過了沒問題,路路自己也說不痛了,可她父親離開幼兒園時她兩眼淚汪汪的。此後每隔一星期都要發生類似此類的事情。還有一次,路路媽媽帶著路路氣沖沖地來到幼兒園,說昨晚上發現路路沒穿內褲,內褲全放在書包里揉成一團,問她,她哭著說是有一個小男孩把她內褲脫了,還把全班小女孩的褲子都脫了。老師一聽,嚇了一跳,沒這回事呀!老師說在幼兒園決不會發生這種事情,是不是路路因為尿濕了,不好意思跟老師和父母說,才編了謊話,一問路路終於承認果真如此。後來,老師和路路談心,路路淚汪汪的說爸爸媽媽有了小弟弟,不理她了,我明白了。原來她們家添了一個小弟弟,父母忙著照顧小弟弟,忽略了對女兒的關愛,於是老師建議她父母多關心她,同時及時糾正她的說謊行為;在幼兒園裡老師鼓勵她多與小朋友交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園配合教育,孩子得到了來自父母,老師,小朋友的關愛,性格也開朗,活潑了,說謊現象也少了。分析:幼小的孩子是天真無邪,誠實坦白的,但有時也會發現孩子不說實話,對此須作具體分析,孩子說謊的原因有二:一種是由於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造成的。例如,4歲的東東在電視上看到小哥哥在大海里游泳很羨慕,第二天就告訴老師說他去大海里玩了。這種情況從表面上看是孩子在說謊,事實上是孩子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表現,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記憶,思維等能力的增強,這種「說謊」現象是會逐漸消除的。另一種是孩子為了達到個人的某種願望而有意識的說謊,欺騙成人和隱瞞事實或嫁禍於人,出現這種情況是由周圍環境不良造成的。如該案例路路的父母因為有了小弟弟而忽視了對路路的關愛,路路為了得到大人的關注就編了謊話。對於這種有意說謊,成人應給予充分的注意,因為說謊這種行為幼時不教,長大後就難以糾正了。案例2:小林(化名)是剛到中班來的一位小男孩,是個非常任性,倔強,霸道的孩子,他剛來的時候不守紀律,每當作錯事被老師一批評就打老師,踢老師;上課時到處亂跑搞破壞,摔凳子,踢門,撕課本等等,而且只要他想要的東西都必須得到才行。有一次,小朋友吃完午點準備去上課,這時他發現桌子上還剩一塊餅乾,馬上爬到桌子上去拿,老師把餅乾收起來不給他,結果他又踢桌子,又摔凳子,還打老師,鬧得天翻地覆,直到他踢累了才停下下來,連連幾天都如此,沒有改觀。於是老師找其家長了解情況,他們都認為他是個環孩子,住鄉下的父母管不了才送到城裡和叔叔嬸嬸一塊住,因為他非常調皮,不聽話。亂搗蛋,所以都不喜歡他,嬸嬸還經常打他。分析:這是個自我控制能力發展比較慢,攻擊性行為較多的孩子。這類孩子一般活動多而雜亂,缺乏組織性和目的性,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易控制,行動衝動,不考慮後果,有不良行為如好打架,好頂嘴,執拗,霸道,紀律性差等不良行為,可能是俗稱的「多動症」,可以採用行為治療法,行為治療主要採用合適的認知活動來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並通過合適的訓練程序,減少孩子的過多活動和不良行為,可採用以下方法:一是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通過讓幼兒在遊戲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承擔責任,學習行為規範和準則,學習建立和維護秩序,學習輪流,等待,合作等社會技能,提高幼兒的自控能力。二是「及時評價」,當孩子能安靜或較少搞小動作時給予表揚,記個紅星;反之,出現亂跑,亂打亂鬧等行為則記個黑叉,累積一定數量的紅星後可換取某種權利或達到某種要求。逐步改善多動、衝動的行為。案例3:一天,一位老奶奶和一位小女孩來到幼兒園,希望能到這個有而園上學。據了解,這個小女孩的父母都到外地打工了,她跟爺爺奶奶住在家裡,他們家住在六樓,很少有小朋友跟她一起玩,她不愛說話,愛爬高,攻擊性行為很強。奶奶每天送她來幼兒園,她不哭也不鬧,自己走進教室,奶奶走的時候,她只看一眼,也不跟奶奶說早點來接之類的話。每天,她都一個人玩玩具,坐滑梯,她自己拿自己想要的東西,拿不到就搶別的小朋友的,如果搶不到的話,就打別的小朋友。喝水的時候,她從來不說要,如果倒水給她,她口渴就喝,不渴的話,她就不理你,走到一邊去玩。她從來不與老師小朋友們說話,總是一個人。老師試圖去接觸她,和她一起玩玩具,可她會走開。上課的時候,她從來不坐到自己的位子上,把她安排到位子上,老師一轉身,她又離開位子了。奶奶告訴老師,她一直都是這個樣子,小的時候,以為她還小,語言發展得慢,後來到2歲還不會說話,也不學說話,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她有多動症,要注意她的飲食安排及戶外活動,建議多帶她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培養她的表達能力。可是經過一段時間觀察,老師發現她並不是語言,認知發育遲緩只是缺乏與外界交往的能力,且在家也很少和奶奶說話。後來,老師經常對她微笑,摸摸他的頭,問問她,你早餐吃什麼啊?你今天的衣服好漂亮你喜歡吃餅乾嗎?。經過這些接觸,她已經有一點接受老師了,但對別的小朋友好像沒有什麼改變。分析:這個孩子的情緒情感較為冷漠,對周圍任何事物都沒有任何反應,這類孩子似乎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傷,始終以一種冷漠的眼光看周圍的世界,情緒不穩。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三點:一是生理缺陷。腦是心理發生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如果腦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可能會阻礙幼兒心理的正常發展,出現智力落後,語言發展遲緩,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感等,進而導致某些問題行為的產生,從老師的訴說來看,似乎這孩子不是由此原因引起。二是心理缺陷。一般的心理過程如注意,記憶,語言,情感,個性等方面發展,如果存在一定的缺陷也可能導致問題行為的發生。在這個案例中,這個小女孩性格比較孤僻,內向,不大與其他孩子交往,可能是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這會影響其認知等方面的發展。三是家庭教育不當。對這些孩子,老師,家長應該多關懷一點他們,經常和他們聊聊天,談談心,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需要,而不要因為他們性格怪癖而忽視他們,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只要教育得當是可以改變的。案例4、 每天早上來幼兒園,尚楊小朋友從不象別的小朋友那樣高高興興地走到老師面前問好。每次不是摟者媽媽的脖子就是拽著媽媽的衣服不放並且大聲的哭鬧著。有時媽媽就再帶他出去玩一會再回來,但他還是不肯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哭鬧著不肯走進活動室。每次都要老師和家長費很大的工夫才讓他的媽媽離開,然後就一言不發了。尚楊今年5歲,是從小托班直接上的中班,他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小臉,是一個惹人喜愛的小男孩,每一個見到他的人都忍不住會去逗逗他,但是,一會兒人們就會失望的走開。尚扶揚有點「自以為是」,他不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對別人的話從來都是「聽而不聞」,不看不睬不反映,對老師及小朋友的問話不予理會,雙眼無神地對著一個地方發獃,沉默寡言,什麼事也提不起精神。尚楊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也許說別的小朋友不喜歡和他一起玩更準確。每次區域活動,小朋友們都興高采烈的到自己喜歡的區角去玩,而他自己呆在屬於自己的角落裡,一言不發,咬著他的手指頭。戶外活動時,小朋友們都在自己喜歡的玩具前盡情的玩耍,只有他一個人站著或是坐在一個地方咬他的手指頭,這好象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他對所有的東西好象都不感興趣,也沒有想著去玩一會的慾望,只是呆在自己的世界裡。分析: 幼兒出現心理壓抑問題是有原因的。一是活動空間的減少,與同伴交往機會減少,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從事內外活動的機會。這不僅使幼兒失去一個釋放因心理壓抑而引發一些不良情緒的有效途徑,而且也不能滿足幼兒好玩的天性,使幼兒產生一種能量得佈道釋放的壓抑感。因為住樓房,幼兒與外界的接觸與小朋友交往的機會大大減少,活動乃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失去這一基礎,幼兒心理健康從何談起呢?現實社會中的都市幼兒好動好玩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孤獨感、壓抑感的產生,甚至形成孤僻、不和群的不良性格不足為奇。二是成人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忽視和不正確的教養態度以及幼兒抗挫折能力的普遍偏低是幼兒心理壓抑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案例5、某某,男,上幼兒園大班。某某剛入園時適應能力較差,總是默默地哭,但是口齒清楚,沒有口吃的現象。可最近一段時間突然結巴起來了,而且越來越嚴重。說話時一個字要重複好幾次才能接著說下去。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尤其嚴重,在著急或興奮時也有結巴的現象。老師叫他慢慢說,或深呼吸後再說,都沒有用。詢問其父母,了解到某某在家的表現。媽媽是幼兒園老師,爸爸在衛生局工作。他從小跟奶奶、爸爸、媽媽長大,是全家人的焦點。出生時一切正常,一歲左右開始說話,發音正常,一歲一個月就會說三十字了。在四歲之後,突然說話有些結巴,之後越來越結巴了。開始時第一個字難發,後來在中間也會出現結巴的現象。孩子現在已經六歲,上大班了。性格有些內向,不太和他人交往,非常膽小,從來沒有獨自做過一件事情。在三歲半時,孩子學了一段小提琴,每次練琴都必須是媽媽大打出手,要求十分嚴格,孩子每次都會哭著練琴,更嚴重的是孩子一看到媽媽瞪眼都會哭而且顯出很害怕的樣子,之後就發生口吃了。據了解,孩子的父親也有口吃的現象,但不是很嚴重,基本情況下都能控制自己的發音。分析:口吃是一種言語表達的障礙,是一種心理行為障礙。表現為說話時音節、單詞的重複延長,或者由於經常發生獨特的猶豫和暫停,以致中斷有節律的語流。口吃按不同的癥狀可以分為難發性、連發性、中阻性、往複性、伴隨性等類型。有研究者認為,美國和英國兒童口吃的發病率約佔兒童總數的4%。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在上海市某小學調查結果是,口吃發生率為6%,多發生於3~4歲年齡段,男孩子口吃發病率比女孩高4倍左右。其中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1)、父母對初學語言的孩子過分關注常常是導致兒童口吃原因之一。兒童在開始學說話時,父母操之過急,過分地去糾正孩子的講活,甚至經常加以批評指責,這樣會導致兒童的緊張情緒,引起口吃;兒童越覺得自己講話不流利,就越緊張,最後口吃就形成習慣了。某某口吃的養成可能與其母的管教有關。(2)、模仿。據調查,多數口吃患兒的父母、親屬都有或多或少的口吃現象。兒童在學習語言的時候,不知不覺之中受到影響。有的孩子則完全是因為看見別人結巴,覺得好玩,就進行模仿,結果自己也變成了結巴。本案例中的某某也可能因此而結巴的。(3)、心理社會因素。兒童受驚嚇、被嚴厲的斥責或懲罰、環境劇烈的變化、父母喪亡或離異、家庭橫遭災難、父母關係不和睦等的情況下,會引起兒童的恐懼、焦慮、憤怒、仇恨等不良情緒,繼而導致口吃發生。必須注意的是兒童口吃初期,父母的斥責、打罵等不正確的方式常常加速口吃的形成,因為斥責、打罵的結果加重了兒童的緊張情緒,使其越來越口吃。本案例中的某某是在學小提琴的時候出現的口吃,據了解,開始時家長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是繼續讓他練琴,並且每次都對孩子發脾氣,孩子都要哭一頓,這樣無疑加重了孩子的緊張情緒,從而使口吃現象更加嚴重。如果發現孩子有口吃現象:(1). 從解除幼兒緊張心理入手,避免孩子被嘲笑和模仿。(2). 家長不要當眾議論幼兒異常行為,更不要強迫他們把話說完整,對孩子進行過分矯正。這樣,反而加重心理障礙。(3). 家長和老師要樹立幼兒自信心,以平和輕柔、從容緩慢的語調感染幼兒,使其在放鬆的狀態下與人交流。(4). 可以多練習朗誦唱歌,讓幼兒不去注意自己是否又「結巴」了。案例6、妮妮今年 3 歲,聰明漂亮、活潑愛動。最近, 老師和媽媽都發現她在睡覺之前時有一些異常行為:兩腿交叉摩擦會陰部,扯著被角在兩腿之間來回蹭,一會兒滿頭大汗,呼吸加快,全身特別是大腿、小腿肌肉及雙腳繃緊,之後呼吸變慢,放鬆下來,臉上浮現舒適和輕鬆的表情。媽媽發現了並屢次糾正,可是,妮妮的異常行為仍時有發生,真讓人難為情。分析:幼兒習慣性會陰部摩擦動作,不應視為「手淫」,它和「吮吸手指」等同屬於一種兒童心理行為障礙,醫學上稱作「兒童擦腿綜合征」。此症多見於兒童,男童女童皆有,常發生在入睡前、睡醒後或獨自玩耍時,發作時伴有快感。習慣性會陰部摩擦動作在兒童中雖然並不普遍,但佔有一定的比例,如果不及時糾正,對孩子今後的生理、心理發育會造成諸多不良影響,嚴重的在成年後會導致性心理障礙,必須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1).老師和家長對幼兒要冷靜對待,不能簡單地視孩子為「不正經」。發現孩子正在動作時,最好以其他有趣的事情分散其注意力,立即予以終止、糾正,切記不可對孩子責怪、打罵、羞辱、譏諷,以免使其精神更緊張。(2). 查明生理心理誘因,給予治療,便於根除不良習慣。如:女童外陰黏膜輕微損傷、外陰濕疹引起瘙癢,男童包莖、包皮炎,以及幼兒患蟯蟲病引起的瘙癢或由於情緒過度緊張、焦慮等。(3).衣褲、被褥不可太厚、太緊,每晚睡覺前安排體力活動,使之疲勞後易入睡,睡醒後立即穿衣起床,避免發作。(4). 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時清潔陰部,保持陰部清潔、乾燥。(5). 習慣性會陰部摩擦動作一旦養成,往往難以糾正,重要的是預防:合理安排幼兒的生活,使其生活豐富多彩,以免幼兒因寂寞而去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特別是大人對男孩不應撫弄其生殖器逗樂。案例7、清晨,翰翰呆坐在床上,床單濕了一片。爸爸皺著眉說:「又尿床了,你今年都 6 歲了,怎麼辦啊!」分析:5 歲以上的孩子仍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稱為「遺尿症」。因疾病引起的遺尿症稱「器質性遺尿症」,這是要去就醫的。大多幼兒由於大腦皮質功能失調所致。因精神障礙引起遺尿,稱之為「功能性遺尿症」,約佔遺尿症的 90%。對於「功能性遺尿症」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 掌握幼兒夜間遺尿的時間,提前喚醒他起床排尿,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能在排尿前醒來。白天可在幼兒遺尿時段前提醒其排尿。(2).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過度疲勞和睡前過度興奮。(3). 晚餐後控制飲水,減少幼兒入睡後尿量。(4). 不恥笑、不指責幼兒。老師家長積極配合,消除幼兒不安因素,以及因遺尿帶來的心理壓力。案例8、6 歲的小雨,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他的話很少,眼睛總看著地面。當爸媽、老師和他說話時,他並不理睬,有時會重複其中一兩句話。可是只要一提到「汽車」,他的話就多起來:「我喜歡汽車,我家有好多汽車!」不過只是自言自語,而且他能一個人玩很長時間。分析:這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為特徵的疾病,稱「孤獨症」。其成因可能與遺傳基因、胎兒期病毒感染有關。其表現為人際關係有障礙,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語言和溝通有障礙,鸚鵡式的仿說、答非所問等;常有一些奇特的固定習慣或玩法。「孤獨症」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 5:1。通常在 3 歲以前就可以被發現。孤獨症並沒有特殊預防的方法。及早發現、及早期療,可以補足患兒先天學習能力之缺陷,減少其不適應和破壞性行為的出現,並使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揮。(1). 轉移法:從小培養孩子規律性的生活習慣。按時起床,按時睡覺,定時定量吃飯進食,正常大小便等等。與孩子互動,並找事給他做,讓他的精力轉移到其它有益的事物上。(2). 建立有效的社會性行為:多接受語言和外界的刺激,建立與孩子有益的互動行為,如能聽指示、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交往等。(3). 增加行為模式:提供示範行為、替代行為讓他學習。讓孩子辨別哪些行為是可以做或不被允許,多稱讚孩子好的行為。此外父母應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輔導,並學習怎樣和孤獨症孩子相處。而孤獨症孩子亦要參加早期訓練課程,學習自理與人溝通的方法等。案例10、黃×小朋友是中班一名比較特殊的孩子,剛來園時老師便發現他上課不專心,好動,愛做小動作。針對他的行為,老師查過了很多資料,也向一位兒童心理精神病專家詢問,這種例子被診斷為患有好動症。從他行為的各項檢測分析,其癥狀屬於比較輕的一種,矯正好的可能性較大。其主要癥狀有:① 行為異常。不受紀律約束,四處跑,干擾他人正常活動,破壞性很強,常常自言自語,自得其樂。② 注意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容易分心,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擾。③運動障礙。動作的協調性較差,做操時不會手腳同時動作,不會聽信號等。④思維障礙。大腦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分析:幼兒多動症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大多出現在學齡前期,對幼兒早期智力發育和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2~5歲是治療多動症的關鍵期,應及時採用干預措施。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表現(一)小學生常見學習心理問題1、學習適應問題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亦稱學習適應不良,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不能根據學習條件的變化,積極主動進行身心調整,導致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達不到應有發展水平的學習干擾現象。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是國內外教育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幼兒園的生活以遊戲活動為主,小學的生活以學習為主,而學習活動帶有一定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小學生進入小學以後,當他們度過最初的新鮮與好奇期以後,面對的是陌生的物理環境與人際環境,加之學校紀律的約束和學習負擔的加重,小學生面臨著艱難的心理適應。新入學兒童容易把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老師身上,加之初次與父母分離,面臨陌生的新環境,心理不適應,顯得敏感脆弱。因此對老師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老師能像家長一樣既慈祥又有耐心,且容易滋生出對老師的深切的尊敬與崇拜之情。這就要求老師要注意觀察和體會每一個兒童的內心變化,傾注滿腔的愛心與熱忱,以春風化雨的熱情,細緻入微的工作使學生消除對新環境的疑慮與恐怖,體驗到學校與集體生活的溫暖和樂趣,逐漸對學校生活產生依戀和興趣,克服兒童的依賴、脆弱心理,代之以培養獨立、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但也要注意把熱愛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避免偏愛與放任縱容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對學習的適應是有差別的。為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適應良好,教師應堅持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在達到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對基礎好,學得快的學生,教師應適當開「小灶",增加學習深度,使其能「吃得飽";對基礎差,學得慢者,要尋找原因,對症下藥,查缺補漏,以使其能「吃得了"2、厭學症問題(1)厭學症的表現與特點厭學症又稱為學習抑鬱症,主要表現為缺乏學習慾望,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感到無能為力,看不到目標與希望。有四個特點:第一,對學習喪失了興趣,缺乏敏感與好奇心,喪失了自發的學習動力;第二,學習無目標、無計劃、得過且過;第三,缺乏意志與毅力,對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第四,產生了消極的學習體驗,逃避學習情境。(2)厭學症產生的原因家庭、學校教育以及學生自身因素都會造成厭學症。從家庭因素看,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失當,要麼對孩子的學習不關心、不過問,使其覺得學習好壞無所謂;要麼家長期望過高、要求過嚴,超出其能力水平;無論何種情況,當成績不理想時,家長便痛斥或體罰學生,使之對學習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從學校因素看,教師教法單一失當,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學校學習生活單調,應試教育的壓力大,使其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從個人自身原因看,或因基礎差或缺乏學習能力,使其感到學習困難,或因缺乏自信心與毅力,自感不能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當成績下滑,在學校生活中經歷連續失敗時,便對學習產生迷惘、困惑、無力、無助的感覺。3、學習疲勞問題(1)學習疲勞的概念所謂學習疲勞是指長時間連續緊張學習後由於身心過度疲勞所導致的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它包括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前者指肌肉與神經系統的疲勞,後者指的是情緒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反應緩慢等現象。(2)導致學習疲勞產生的原因學習疲勞產生的生理原因是由於腦神經興奮和抑制失衡所引起的。在學習過程中,大腦皮層興奮區域的代謝逐步加強,血流量和耗氧量增加,以保障大腦工作的需要。當緊張的學習活動持續時間過長,大腦皮層的能量消耗過大,消耗過程超過恢復過程,大腦所需能量不能得到及時恢復與補充,此時工作效率就會下降。若個人長期過度緊張疲勞,在生理上就會出現頭暈、嗜睡、失眠、乏力、視力減退、食欲不振、大腦供血不足等現象。而且在心理上會出現心情壓抑、煩躁、記憶力減退、缺乏信心等癥狀。學習疲勞的產生更有其個體與社會原因。從個體看,當一個人形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與用腦習慣,不注意勞逸結合,由於張弛失度容易引起學習疲勞。就其社會原因看,由於應試教育所引起的學業負擔過重和競爭加劇是導致小學生學習疲勞的主要原因。純真無憂的童年生活淹沒在無休止的作業和考試之中,有一句話形象地描述了這種狀況:「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學生由於厭倦考試而厭倦學習,由厭倦學習而厭倦生活,由厭倦生活而厭倦做人。4、考試焦慮問題(1)考試焦慮的含義及其影響考試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當學生意識到即將面臨或正經歷的考試對自己具有某種潛在的威脅時,就會產生這種緊張的內心體驗。這是學生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應激反應,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心理障礙。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焦慮對學習和考試有促進作用,它能調動各方面力量處於一種「臨戰」狀態,使學生做好準備,沒有焦慮或焦慮過度反倒會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考試過度慮焦易分散學生注意力,使學生不能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若長期處於這種焦慮狀態,會導致考試焦慮症——一種對考試及其結果所產生的過分的、甚至神經過敏的不良反應傾向,一旦面臨虛擬的或現實的考試情景時,就會產生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面紅耳赤、頭暈腦脹、思維遲鈍、反常遺忘、身體多汗,甚至拉肚子、小便失禁等生理和心理反應。導影響身體健康(2)考試焦慮產生的原因考試焦慮的產生有生理的原因,如個別學生缺乏鍛煉、身體素質差,但主要是由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期望過高,心理壓力大。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目標過高,過分關注其考試成績,以重點中學或「優秀」等目標來要求學生,使其過分關注考試成敗,由於對考試結果過分的緊張和擔憂,影響了正常的思考和水平的發揮。學習習慣不良。學生考前持續緊張地學習,經常開夜車,不適當地減少睡眠時間,導致學習疲勞,由此引發的過度緊張情緒會誘發考試焦慮。個人性格因素。面對同樣的壓力情境,不同性格和神經類型的人反應不同。一般而言,神經類型弱、不平衡、不靈活的人,其性格內向、敏感、自卑、多疑,遇事過度擔憂,缺乏自信,對自己的能力估價不足,平時本身心理壓力就大,容易患得患失,遇到重要的考試,就更緊張和不安。5、案例分析案例1、徐×,女,l0歲,小學四年級學生,少先隊幹部歲班級學習委員。父親是機關幹部,母親為某單位的會計,獨生子女。徐×從小酷愛學習,遵守紀律,聰明溫順,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是父母疼愛的「掌上明珠"。但父母和教師對該生的期望都過高,要求也過嚴。父母要求女兒門門功課必須在9 5分以上,有時算術期考得了9 8分,在班裡居前茅,父母仍不滿意,認為丟掉那兩分太不應該。對於孩子的業餘愛好,父母也抓得很緊,目標是「琴棋書畫",樣樣能通。他們請人教孩子學電子琴;又託人安排孩子到區少年宮參加少兒書畫培訓;父親略通棋術,抽空便教女兒下圍棋、下象棋,『時間給女兒安排得滿滿的。教師對該生的期望也很高,經常以這個學生的作文為範例,在全班進行講評。由於父母和教師的過高期望和要求,徐×的心理壓力很大,學習更加刻苦用功,絲毫不敢懈怠。但從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末開始,徐×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有時一拿書本就覺得頭痛,兩眼好像要冒金花,課堂上有時也感覺腦袋發緊、發脹,不舒服,晚上睡覺時則常有失眠現象發生。分析:這小學生學習疲勞的一個典型案例。從案例介紹可以看到,這個小學生的學習疲勞完全是因父母和教師的過高期望和要求所引起的。孩子算術考了9 8分,父母仍不滿意;課堂學習和課外作業本來就夠緊張的了,父母又用「琴棋書畫』』的古代淑女標準要求女兒,結果使孩子疲於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較為嚴重的心理疲勞。這種狀況若不是由於適時地得到心理諮詢和幫助,發展下去很有可能導致神經衰弱,這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害的案例2:任××,男,小學三年級學生,獨子。父親是一家商店的 副經理,中專畢業,工作繁忙,經常出差在外,家裡的事顧不上。母親在某物資回收公司工作,高中文化程度,因有老人需要照顧,中午不能回自己的家吃飯,很少有時間過問孩子的學習。另據母親介紹,她是「文革」中畢業的高中生,沒正經八百學什麼東西,數理化基礎較差,看孩子三年級的數學課本都相當吃力,輔導工作無法勝任。一二年級時,任××的學習成績還算可以,中等偏上。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成績迅速下滑,語文成績從原來的90多分降至8 0分左右,數學成績從原來的90分上下降到及格線的邊緣。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父母非常著急。父親脾氣暴躁,氣極了就揍,有時打得孩子胳膊、腿到處是傷,傷口好久不能癒合。母親心疼孩子,多次找班主任求助。班主任對任××似有成見,認分不認人,家長與班主任之間關係冷淡。為此,孩子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認為再怎麼學也白搭了,有時一提學習就頭痛,還有其它身體不適,但對畫畫頗感興趣。母親曾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西醫中醫都看過了,查不出什麼毛病。百般無奈之際,母親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心理諮詢機構,帶孩子前來求詢。分析:任××的厭學情緒主要同學習成績下降、父親粗暴體罰有關。諮詢中經智力測查(採用瑞文標準推理能力測驗),證明這個孩子智力沒有什麼問題,屬中等水平。但在口頭隨機檢查時,發現任××的可逆性思維較差,對有關數概念的相互關係搞不清楚,這可能與其知識的漏洞有一定關係。為此,家長要杜絕粗暴體罰,給孩子應有的愛和關心。鼓勵孩子發展特長(繪畫),通過特長顯露使孩子體驗成功的歡樂,並促成其興趣向課程學習遷移,增強學習的信心。必要時可請任課教師利用休息為孩子個別輔導,這不僅有助於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於家庭和學校的溝通,密切家長與教師的關係.(二)小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情緒問題是小學生行為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情緒問題或情緒障礙,小學生的學習、交往、個性發展等都會由此受到消極影響。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只注意到兒童表面的行為表現,忽略了這種表現的深層因素,即情緒發展不正常的問題。小學生產生情緒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學習壓力太大、生活太單調、父母期望過高、同伴交往不良、個性中消極特徵較多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下列情緒問題在小學生身上比較常見。1.過度焦慮與焦慮症過度焦慮是由於擔心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增加失敗感和內疚感,從而形成緊張不安,並伴有恐懼的情緒狀態。從其表現來看,過度焦慮的學生往往敏感、多慮、缺乏自信,他們平時往往比較溫順、老實、守紀律,自制力及自尊心都比較強,對待事物認真負責,但常過分緊張,特別是在陌生環境中處理陌生事物時,更易出現焦慮和惶恐。他們往往學習認真,但總擔心學習不好,與同伴相處時也惟恐與同學的關係處理不好。在生理上,過度焦慮兒童常因此出現睡眠不好、作惡夢、講夢話、食欲不振、多汗、尿頻、便秘等癥狀。從其後果來看,過度焦慮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智力及人格等多方面的發展。過度焦慮兒童往往表現退縮、過度順從,或暴怒、恐懼、拒絕入學等行為。他們經常不能完成學習任務,過分敏感,自我評價過低,做事優柔寡斷,謹小慎微,憂鬱消沉。因此,他們往往不受同伴的歡迎。兒童產生過度焦慮的原因與遺傳和環境因素都有關,某些精神因素通常可以誘發兒童過度焦慮。父母和教師的焦慮行為較多,不僅自己經常處於焦慮狀態,而且對兒童的威脅、勸告、禁令過多,使兒童也常處於焦慮狀態。父母和教師對兒童過於苛刻、要求太高,或者對兒童過於放縱,沒有明確的具體要求,也會使兒童產生焦慮。父母和教師對兒童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喜怒無常,獎懲無度,這些都會使兒童不知所措,使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討得父母和教師的歡心,因而經常感到焦慮。總之,不良的環境,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引發兒童過度焦慮的重要原因。與過度焦慮不同,焦慮症是一種神經症,患有焦慮症的兒童除了情緒異常反應外,還具有一些軀體癥狀。在急性焦慮癥狀發作時,患兒會感到莫名其妙的驚恐、心慌、出汗、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心跳劇烈、四肢麻木、甚至因窒息而產生瀕死的感覺,覺得自己「大難臨頭",快要死了。慢性焦慮症的軀體表現比較複雜,如胸悶、心慌、氣急、失眠、疲乏、頭痛、便秘、神經過敏、腹脹、手足多汗、口乾舌燥等。焦慮症還有生物化學變化,如血糖、腎上腺素、皮質類固醇都會相應增加。引起焦慮症的原因很多,如個人歷史、不良的情緒和性格、家庭因素等。就個人歷史原因來說,現代精神醫學從臨床中已經探查出焦慮不安的個人歷史原因,這些原因可以歸納為正反兩個方面:一是有些兒童由於嬰幼兒期缺乏溫暖和必要的照顧,從幼時起便失去了安全保護的心理感覺,因而導致了日後的焦慮。二是有些少兒則由於在幼童時期父母過分溺愛,導致他們幼稚、不成熟、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也成了日後焦慮症的潛伏因素。2.強迫症 、 .強迫症是兒童期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癥狀,伴有焦慮情緒和適應困難的一種情緒障礙。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兩個癥狀可單獨出現,但大多為同時出現。前者為一種持久存在的思想、表象和意向在兒童意識中,包括數字、詞、想像、思路、觀念、情感等,呈持續和重複出現而又無法擺脫,倍感苦惱;後者則是按某種固定的儀式或刻板程序重複做出的動作,是強迫觀念的行為表現。但患兒對此動作反覆出現並不感到痛苦,反而對父母限制強迫動作感到焦慮不安。正常兒童發育期中,3~7歲是出現某些類似強迫動作的高峰年齡。如兒童每次上學和放學的行路過程中會反覆數路面鋪設的方磚,或數人行道上的樹木。由於該動作持續時間不長,無情緒反應,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隨著年齡增長該動作逐漸消失,不應視為病態。強迫症是一種神經性障礙,其特徵是重複出現缺乏現實意義的、不合理的觀念、意向或行為,常導致焦慮、自責和憂鬱。真正的強迫症在童年期並不很多,他們不像成年期的強迫症患者那樣出現明顯的矛盾和焦慮不安,對自己的強迫行為並不以為然,只不過一定要刻板地重複這些行為,否則就會不安或發脾氣。強迫症出現可能與兒童的先天素質、性格、父母不良行為的影響、教育方法不當等因素有關。(1)先天素質差。小孩先天性格內向,謹小慎微,獨善其身,喜歡沉默多思,不開朗活潑。加之環境中的不良刺激,如父母或他人有強迫行為或強迫症的不良影響,就容易導致先天素質差的兒童的模仿,進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嚴重者發展成強迫症。(2)教育方式不當。成人對兒童的要求過於苛刻,如對兒童的清潔衛生過分要求,一套衣服要穿幾天不能搞臟,若是衣物有一點臟,也要脫下來清洗。對兒童的生活要求刻板規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要受嚴厲的懲罰,這極大地束縛了兒童個性的自由發展,使得兒童缺乏興趣與愛好,做事過分謹慎和自卑,常常過於克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這為強迫症的產生提供了潛在的心理基礎。(3)突然降臨的精神創傷,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心理負擔過重,嚴重的身體疾病,環境的重大變遷等都可成為強迫症的誘發因素。3.恐怖症恐怖症是指個體明知某些物體或特殊環境不存在對自身有真實的危險,卻產生異常強烈的恐怖,伴有焦慮情緒及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癥狀,並有迴避行為出現以期達到解除恐怖所致的痛苦。恐怖症也是一種神經性障礙,往往因為某種情境的出現或參與某項活動時產生過分強烈的或持續出現的緊張、恐懼和迴避反應。正常兒童對一些物體和特殊情境,如黑暗、動物、昆蟲、死亡、登高、雷電等會產生恐懼,但其恐懼的程度輕、時間短,隨著時間的推移,恐懼心理很快誚失,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不屬於恐怖症範疇。儘管恐懼心理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但並不完全消極有害,事實上,恐懼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在危險情境下產生恐懼,會促使人們迅速離開險境以避開其危險,這顯然是有利的。而恐怖症則是患兒明知某些物體或情境不存在危險,卻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體驗,且遠超過客觀存在的危險程度,雖經勸解並不能消除,則屬於病態。患恐怖症的兒童個性高度內向、膽小、被動、羞怯、依賴性強,遇事特別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具有易患病的先天素質。小學生常見的恐怖反應大致有三大類:一是對身體損傷的恐懼,包括抽象的(如特殊食物、死亡、受傷、鬼怪、被誘拐等)和具體的(如坐飛機、登高、見陌生人等)兩種。二是對自然事件(如洪水、地震、電閃雷鳴、黑暗、動物等)的恐懼。三是社交(如與父母分離、學校、作業等)的恐懼。正常兒童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這些恐懼反應,但如果兒童對某種刺激產生特彆強烈的、不合理的、無法剋制的恐懼,則通常是患了某種恐怖症。4.學校恐怖症,學校恐怖症是指兒童對學校特定環境異常恐懼,強烈地拒絕上學的一種情緒障礙,是恐怖症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目前國外學者把學校恐怖症列為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認為發病年齡有三個高峰,並且與發生原因密切相關:5~7歲為第一高峰,可能與分離性焦慮有關;11~12歲為第二高峰,可能與升中學、功課增多、壓力加大或改換學校重新適應新環境和人際交往困難等因素有關;14歲為第三個高峰,可能與青少年期身體發育特徵有關,兒童自覺身材長高,手足長大,顯得不靈活,因而情緒抑鬱。據國外報道,這種恐怖症占就讀兒童恐怖症的60%左右,多見於女孩。患學校恐怖症的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恐懼心理,拒絕上學,若被強迫上學就會引起明顯的焦慮和驚恐,如果處理不及時或不恰當,可能使學生產生學習障礙和社會適應障礙。學校恐怖症的突出癥狀表現為拒絕上學,為了達到不上學的目的,起初可借頭痛、腹痛或食慾不佳、全身無力等理由,企圖得到父母的允許暫不上學。以後每當父母令其上學則會哭泣、吵鬧、焦慮不安,若逃脫不了被父母送到學校教室,則表現出畏畏縮縮,低著頭走到自己位子上,不與同學打招呼。上課時提心弔膽、戰戰兢兢,不敢正視老師,怕提問,若被提問,面紅耳赤、手心出汗、心慌意亂,或只站立不回答問題,或口齒不利,結巴重複。此時病兒恐懼心理異常嚴重,放學後如釋重負,再不肯上學,此類兒童有逃學的現象。學校恐怖症的產生往往與某些情緒障礙有關。一些研究者認為,害怕與親人特別是母親的分離,親子關係處理不當,是引起學校恐怖症的重要原因。如果母親對小孩給予過多的保護,會使兒童因與母親分離而產生恐懼的情緒體驗。此外,學校環境也與兒童的學校恐怖症的產生有關。如果兒童剛開始學校生活就受到過於嚴厲的教師批評或指責,會使兒童產生對教師的恐懼心理,進而引起對學校學習的恐懼。5、案例分析:案例1:湯××,女,l 2歲,某重點小學五年級學生。父親是一個劇團的武打演員,母親為某工廠工人,父母均只有高小文化程度。據教師反映,湯××的焦慮情緒比較嚴重,性格內向,膽小孤僻,與同學相處不甚融洽,學習成績屬中等偏下,其中,語文成績較好,數學成績則很差。以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為例,該生的語文成績為9 1.5分,數學成績4 8分,不及格。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雖督促較緊,但因文化程度低,家庭缺乏輔導的條件。家長曾多次找班主任,要求老師加強對孩子的數學輔導,並向教師介紹,孩子在家中不愛說話,靦腆,好面子,有自尊心,較孤獨,有事常悶在心裡,不肯輕易向人表露,有時還好衝動。分析:湯××的過度焦慮反應主要是因學習問題和個性問題造成的。就學習而言,這位小學生的學科發展很不平衡。語文在班裡達到上流水平,數學卻居於不及格的行列。這種學科成績的嚴重分化,顯然造成她心中很大的矛盾。一方面,她為自己在語文上的成功感到欣喜和自信;另一方面,又為自己在數學上的挫折感到沮喪和自卑。內心的矛盾、衝突必然導致情緒上的憂慮和不安。從個性特點來說,這位小學生孤獨,敏感,膽小,多疑,情緒好衝動,自制力較差,這些性格上的弱點和缺陷,使得她與同班同學很難相處,因而有被排斥之感。人際關係的不和諧加之學習上遇到的一些苦惱,使她的不安情緒進一步加重,結果成為全班同學中體驗焦慮情緒最深刻、最痛苦的人(三)小學生常見的意志行為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缺乏意志現象比較普遍,意誌異常現象也普遍存在,尤其在獨生子女群體中因意志行為問題而影響其交往、學業,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的不乏其人。意誌異常表現形式多樣,如意志缺乏、意志矛盾、意志薄弱等。下面僅就小學生中三種常見的意志行為問題,即依賴、執拗、意志薄弱作些探討。1.過分依賴依賴就是指對別的人或事物的過分依附,不能自立、自主。意志上的依賴實質上就是意志缺乏。這類兒童的行為常常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做什麼和為什麼做,在行動過程中,即使是一個很小的決定也難以抉擇,顯得手足無措,缺乏決斷的能力,事事依賴別人,易受人暗示和指使。譬如說,今天穿什麼衣服、穿什麼鞋,星期日是逛商店還是上公園,有了問題是問同學能決定,只能依賴他人做決定。依賴本來是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的發展都是逐漸從依附地位轉向自主地位的。出生後的嬰兒對其長者、撫養人形成依附關係,他的一切生活都依賴成年人。到兩三歲,他意識到自我,不但依附父母親人,也開始依附家庭以外的人或物,如對幼兒園及其阿姨的依賴。上小學後,隨著交往面的拓寬,與同學關係密切起來,四五年級以後便出現依附關係向自主地位轉化的勢頭。此時家長與教師應盡量幫助孩子由依附向自主平穩過渡,否則自主能力差,依賴性強,也就致使孩子缺乏意志力。有依賴問題的兒童,總想別人把他當作嬰兒一樣來愛撫,總是要求別人注意他,幫助他,稱讚他,而不要求別人把他當作一個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斷成長的孩子。他們表現出過分地依賴父母、兄弟及同伴。因而他們缺乏獨立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做事無目的,在等待中糊裡糊塗過日子,即使想辦什麼事,也是優柔寡斷,舉棋不定,並且易受人暗示,被人牽著鼻子走。小學階段的兒童產生依賴的原因往往與他們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有關,尤其是與父母的過多管束有關。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對孩子特別嬌慣,孩子的吃、穿、住、行、樂,到該獨立的時候仍然包辦代替,惟恐照顧不周,傷害了孩子。他們不停地為孩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孩子站起來,怕他摔著;孩子跑起來,怕他傷著;孩子吃飯時,怕他噎著。總之,孩子日常生活的大小瑣事都由父母一手包辦。於是孩子習慣於依賴家長。而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管束過嚴,限制太多,孩子的行動如果超出家長的框框,則被訓斥為「不聽話",對其嚴加體罰。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受到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雖然長大了,但不成熟,不能獨立。可以這樣說,他生活中沒有自我,也不了解外部的世界,遇事懶于思考,不知道還應該有自己的感情和希望,也缺乏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諾諾、無所創造的平庸之輩,不會是具有現代獨立人格的開拓型人才。2.執拗執拗就是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也是少年兒童不良意志品質的表現。人們為了達到預定的目的,堅持不懈地努力,哪怕遭受暫時的失敗和挫折,也阻擋不住他繼續前進,這是具有堅韌、頑強意志品質的表現。但是如果不顧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明知原來的決定是錯誤的,仍然固執己見,按著自己的性子來,就是執拗了。在小學生中執拗常常表現為犟脾氣,誰說誰勸也不聽,一定要按自己的意志辦事。執拗、倔脾氣的產生也可追溯到幼兒時期受到的影響。一歲以後的幼兒開始形成某些個性特質,固執、任性開始萌芽,此時若受到溺愛和壞榜樣的影響,再缺乏集體生活的鍛煉,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倔脾氣。而且父母若有倔脾氣,也很容易影響到幼兒,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或溺愛或壓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兒童執拗這一不良的意志品質。同時,執拗也有的是由思維的片面性造成的。3.意志薄弱意志薄弱嚴格說來算不上是意志障礙,僅僅是一種意志缺陷,但在兒童群體中極為常見,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進步,所以意志薄弱問題也應引起人們的重視。意志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前進道路上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例如,在家庭里,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包辦一切問題,惟恐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惟孩子的命令是從,使孩子一直處在「小皇帝」的位置上。有的家長替孩子寫作業;有的家長到學校替孩子做值日;有的孩子甚至出錢叫同學替他做作業或搞衛生。這種教育的後果是使孩子逐漸變得懶惰、軟弱、任性、固執、嬌氣、退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另一種現象則在學校中表現得比較突出:班上總是那麼幾位學生,因為成績好或享有「三好學生」、「學習榜樣」等榮譽,總是看到同學和老師的讚揚和笑臉。久而久之他們逐漸變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自負、高傲的小霸王,一點點挫折與壓力都經受不住。總之,這些孩子都是「溫室里的花朵」,無法經歷風雨。第二,在追求自己預定目標時,開始還有一股勁,漸漸地就提不起精神,缺乏應有的恆心和毅力。例如,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切,也注重從小就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請教師教孩子彈鋼琴、畫畫、練書法、練形體與舞蹈等,孩子們大多在開始的時候都很有興趣,甚至能制訂計劃並做出努力學習的保證。但因為有些家長心急求成,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使孩子承受不了緊迫的學習,而逐漸失去興趣並灰心喪氣。也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忍受學習過程中的枯燥與艱辛,又沒有得到家長與教師的引導與鼓勵,逐漸失去興趣。但這些也是孩子本身還沒有形成堅強意志的表現。第三,在行動中,易受不符合行動目的的主客觀因素的干擾,改變初衷,使行動半途而廢。例如,有的孩子總是在做作業、聽講的過程中因為教室外面其他學生的體育課或課外集體活動走神;有的孩子自主性不強,原本計劃好了一種方案,因為別人實施了另一種方案而立即否定自己的方案,即使他的方法是正確的;有些小學生本身的堅持性就不好,行動過程中忽左忽右,一會兒想學電腦、一會兒想學小提琴、一會兒又去上游泳班,但沒有一項能堅持到底。(四)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1、多動行為的表現此處的多動行為,專指兒童多動綜合症。兒童多動症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活動過多、注意力分散和衝動行為等。這類兒童還常伴有各種不良行為表現,如打架、違抗、恃強欺弱和亂髮脾氣等。由於兒童不能安靜下來,做事沒有計劃,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常表現出學習方面的困難,尤其是解決問題的效率很低。但患多動症的兒童,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甚至還比較聰穎,也沒有其他明顯的心理異常。這類兒童數量不少,據國外報道達到3%~1 0%。2、多動行為的發生原因兒童多動症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一是遺傳因素:目前許多專家認為,遺傳因素在本症中有相當大的作用。有人認為此症可能與人的內分泌有關,內分泌的不平衡是此症的主要原因。其二是不良的家庭環境是多動症的誘因。破裂家庭、家庭過分貧困、住房過於擁擠、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礙者,或長期寄養於不良條件的家庭等,均可構成此症的誘因。研究表明,此症與不良的社會、家庭、學校環境有密切關係。其三是鉛中毒以及食品添加劑的過量使用,可能會誘發多動症。研究表明,嚴重的鉛中毒可產生致命的中毒性腦病、痴獃等。也有研究認為多種食物添加劑如食用色素、多種飲料、糖果等可能是導致多動的原因,但這種結論還需進一步證實。其四是神經系統損傷,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因母體患病或分娩過程異常,導致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其五是不當的教育方法,由於教育方法不當,使兒童壓力過大,遠遠超出其力所能及的程度,導致注意力不集中。3、案例1:李×,男,8歲,小學三年級學生。父親是汽車司機,母親為紡織廠工人。李×在幼兒園時就比其他孩子明顯表現出多動行為。上小學後,這種情況有增無減。主要表現在:上課時不遵守紀律,好晃椅子,經常惹同位的同學,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但老師批評或暗示後有一定效果;課餘活動中不大合群,好搞「惡作劇」,如有時接連用頭把幾個同學撞倒,自己卻滿不在乎;在家裡則表現得任性,衝動.,遇到想辦的事情父母不能滿足,便大喊太叫,甚至在地上打滾,此外精力顯得特別充足歹對看電視很感興趣,碰到愛看的節目,如武打片、偵探片,能一連看上一一二個小時,但做作業時卻少不了邊做邊玩,注意力難以集中。據家長和教師反映,李×腦子並不笨,當。他專心學習時,有時比一般同學學得還快,就是因為好動分心,使得學習成績在一般以下。在家庭教養方式上,李×的父親比較粗暴,看到孩子好動、不聽話,煩了就罵,急了便揍;母親則對孩子過於寵愛,家裡買的玩具比一般家庭的兒童多好幾倍,而且有不少是高級的電動玩具,但孩子玩不了幾天就弄壞了,有時碰到孩子發脾氣,新買的玩具拿起來就摔。對此,母親只是嘆息,可捨不得管孩子歲好在家裡生活條件好,所以不在乎買玩具花的那幾個錢。分析:此案例的諮詢診斷需十分謹慎。因為從上述案例介紹可以看出,這位兒童具有較多的多動症表現。如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課餘活動中常搞「惡作劇」,好衝動,精力特別旺盛,活動過度等。但這位兒童在以下幾方面又與多動症有著明顯區別:第一,當他在課堂上受到教師批評或暗示後,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而患有多動症的兒童這一點卻很難做到,他們往往是不知「天高地厚」,「無法無天」,根本不聽成人規勸;第二,這位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目能夠持續觀看較長時間,這說明他的注意能力並無障礙,只是由於多動的特點而影響了注意效果,而多動症兒童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顯的缺陷,特別是不能持續地將一項活動進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堅持力很差;第三,根據教師的反映,李×在專心聽講的情況下,可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學習上沒有其它障礙,而多動症兒童除了注意障礙之外,往往還伴有其它學習障礙。根據以上分析,這位兒童屬於一般性的多動行為,而不是患有兒童多動症。兒童一般性多動行為與多動症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一般性多動行為可以隨著兒童發展和教育影響逐漸改善,但多動症兒童則必須接受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方能好轉。案例2:小Z,男,小學二年級學生,性格外向,脾氣暴躁。小Z自入學以來,暴躁傷人事件屢屢發作:經常無緣無故打同學,踢同學的肚子、用繩子甩同學,上課影響同學聽講,下課影響同學活動,嚴重違反了學校行為規範。在家裡也很不聽父母的話,經常發脾氣,動輒摔東西,與父母吵鬧。他的父母坦然自身修養不高,對孩子的管教較粗暴,一不聽話,就打就罵。Z特別喜歡愛攻擊性較強的漫畫、電視。分析:從以上現象表明,Z的行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不外乎三種:暴力攻擊,動作攻擊和言語攻擊,對於Z來說,這三種行為兼而有之。兒童具有任何一種不良行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幫助他們改正這些不良行為,首先應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原因。(四)小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相對於成人而言,小學生的人際關係較為簡單和單純。無論是親子關係、師生關係還是同伴關係,它們不牽涉直接的利益衝突和人事衝突,因此比較容易處理。但這並不是說小學生的人際關係就不重要了,事實上,小學生的人際關係常出現下列問題。1、人際孤獨孤獨感是指因離群索居而產生的一種無依無靠、孤單煩悶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人際孤獨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因交往障礙而帶來的孤獨體驗。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孤獨的時候,孤獨是人存在的感受標誌。只要有自我意識,就會有孤獨的體驗。所以,我們不能一談到孤獨就以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事實上,對於孤獨體驗,我們應該首先接受,而不是消除。然而,如果一個人的孤獨感特彆強烈,並且長期存在,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學習,那麼這就可能有心理障礙了。對於小學生這樣一個群體,儘管他們大多數時候都生活在學校的集體環境里,但是,由於社會、家庭、個性或交往技能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小學生患有人際孤獨。(1)產生人際孤獨的主要原因環境因素。孤單的環境,獨自一人或在人煙稀少的環境,縱使有交往的願望,也沒有交往的對象。如笛福筆下的魯賓遜,一人在孤島上獨來獨往,這時就會受孤獨感的侵襲。陌生的環境,有的環境儘管熱鬧,但對個體而言是陌生的、不熟悉的,要獨自面對許多問題,承受許多壓力,無法從他人那裡得到幫助,於是就會感到特別孤獨。突變的環境,有時由於環境突然變化,會使人一下子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上述三類環境已不多見,然而,由於人為因素而造成封閉的家庭環境,則是兒童產生孤獨感的重要原因。自我意識增強。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的孤獨感與自我意識的增強有密切聯繫。他們越來越發現自我與其他同齡人之間的心理差異,逐漸意識到自己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併產生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願望和需要。他們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別人會怎樣看我」。他們關心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因此,一方面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願意告訴別人,有一種閉鎖心理。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希望用自己的秘密和別人的秘密進行交流。當這種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與他人、與外界格格不入的孤獨感。自我評價不當。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建立,個體經常會對自己進行反省和評價。這種評價隨外界環境和自身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評價過低,往往產生自卑心理,對別人的評價過分關注,時刻擔心自己的形象受損。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膽怯、縮手縮腳,不夠主動,經常壓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去做自己想乾的事情,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別人恥笑。這種閉鎖心理自然影響到與他人的交往。因此,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不輕易對別人袒露胸襟,覺得他人隨時都在評價自己,容易產生人際孤獨。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則易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他們在交往中則表現為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因此,自負心理嚴重的人也會因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獨。情緒、情感障礙。人際交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溝通和情緒、情感方面的相互影響,強調的是人際之間的情感關係及心理距離的遠近,情緒、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成分。因此,人際交往障礙與情緒、情感障礙的關係非常密切,且後者常常誘發人際孤獨。常見的情緒、情感障礙有害羞、恐懼、憤怒、嫉妒等。其中,害羞、恐懼與孤獨感相聯。害羞是多數人都會體驗到的一種情緒,害羞一旦與自卑感聯繫在一起,就會妨礙人際間的正常交往。個體在面對陌生人或一群人時,心理會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繼而面紅耳赤,甚至張口結舌,產生恐懼心理。害羞和恐懼使人產生逃避行為,避開與人交往的情境,離群索居,封閉自我是滋生孤獨的溫床。2、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是指個體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強烈恐懼和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從而出現迴避反應的一種人際交往障礙,是恐懼症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形態。患者雖明知這種反應不合理,但是在相同場合仍然反覆出現,難以控制。(1)社交恐懼症的主要表現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兒童不敢見別人,與人交往時面紅耳赤,神經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嚴重者拒絕與任何人發生社交關係,自我孤立,抑鬱消沉。社交恐懼症患者對自己的神態舉止和言談過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失態出醜。他們越是害怕,就越無法控制自己的失態行為,結果在別人面前感到異常緊張、極不自然;他們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臉紅,偏偏越臉紅得厲害,而不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行為通過反饋更加強了緊張意識,因此形成惡性循環。以前交往中的受挫經驗,消極的自我暗示,會使他們對交往情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的害怕心理,以至於變得神經質。(2)社交恐懼症的原因1)早期經歷。恐懼症被認為是兒童早期的創傷體驗造成的不良後果。患者對某些特定刺激(如與人對視)喚起過深刻、強烈的驚恐情緒反應,繼而被抑制下去,以後每當遇到和那些特殊體驗有聯繫的相同刺激或情景,就會因條件反射作用而產生恐懼及迴避反應。2)性格特徵。社交恐懼症患者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的性格特點,如膽小、孤僻、敏感、退縮、羞怯、依賴性強等。換句話說,這些性格特徵對形成社交恐懼症有影響。另外,先天的神經系統活動類型所表現出來的氣質特點同樣影響著社交恐懼症的形成與發展。3)社會、家庭、文化因素。同樣具有早期不良經歷,有的人發展成社交恐懼症,而有的人卻沒有。在我國,社交恐懼是比較常見的神經症之一,而在西方這種病則比較少見。這說明社交恐懼症的形成與社會、家庭、文化因素相聯。除東西方差異外,還有城鄉之間的差異,與城市的孩子相比,農村的孩子更易患社交恐懼症。另外,家庭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文化教養、民族與種族等都會對社交恐懼症的形成產生影響。三、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表現中學階段是中學生心理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關鍵階段。由於於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是一個獨立性和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而且又處於青春發育時期。所以中學生中出現的不正常心理狀態很多,諸如狂想心理、害羞心理、性心理等。對此,教育工作者應掌握和理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穩定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善於面對人生,面對挫折,成為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一)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常見的問題1、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心理矛盾 。在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將不利於自我意識的確立和.個性的發展。這些矛盾主要表現為: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由於初中生生理髮展迅速,促進了中學生心理的成熟。這個時期的孩子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獨立自主性發展很快,他們極力想爭取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獨立自主地位和新的權利,想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因此,這個年齡段被稱為個體發展的「心理斷乳期"。但是,由於這一階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都還不夠成熟,主觀願望和成人感與客觀實際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各個方面對成人還有較大的依賴性,所以,中學生常處於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互矛盾的狀態之中。強烈的活動需要與能力發展不同步的矛盾中學生顯得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參加各種活動的需要較為強烈,但他們相應的能力發展水平還相對滯後。兩者互不適應的矛盾如果適度,會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否則會出現各種消極後果。例如,有的學生若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而導致活動失敗,就很輕易產生挫折感,從自信甚至是自負走向另一個極端——自卑。交往性與心理閉鎖性的矛盾中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交往需要很強烈,渴望與人交往,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們的幫助和理解。但是隨著內心世界秘密的增多、自尊心的增強以及個性的明朗化,他們越來越表現出一種特有的心理閉鎖性,即不願將自己的秘密、體驗輕易告訴別人,從而構成交往性與閉鎖性之間的矛盾。中學生們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通常是尋找朋友或者記日記。個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學生大都對未來有無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嚮往,常常想像自己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理想我」。但是中學生的想像中幻想成分居多,他們的「理想我」往往脫離實際。因此,他們的「理想我」與「現實我」往往相差懸殊,兩者常處於矛盾之中。解決這種矛盾的辦法,是教育與引導中學生客觀地認識現實,不斷調整自己的理想。強烈的性意識與正確處理異性關係的矛盾中學生第二性徵的出現,促使他們性意識的覺醒並日趨強烈,而如何處理與異性關係的能力尚處於初步發展的階段。2、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常見的問題 .中學生自我意識雖然趨於成熟,但這還是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即使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經比較成熟,也可能存在明顯或不明顯的缺陷。歸納起來,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幼稚性自我意識的幼稚性是指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與他的年齡不吻合,似乎還停留在孩童時期。這種幼稚性表現在自我認識上處於模糊、籠統、簡單的狀況。例如,有的中學生在自我角色認識方面能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孩子,是教自己的老師的學生,卻不能理解自己與其他親戚、其他老師的關係,在社會上更不知道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因此,總是出現學生或孩子的角色行為,似乎永遠長不大。在自我評價方面,有的中學生還只會用教師或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沒有獨立的自我評價,也沒有將教師或父母的評價內化為自己的評價。在自我情感體驗方面,反映為起伏不定。昨天因為某同學要與自己一起回家覺得他對自己好,很高興;今天那位同學又要與自己一起回家,覺得他是把自己當小孩看待,似乎是為了保護自己,感到自己受了侮辱,很生氣。在自我期待方面有的學生更是一天一變。第一天要當作家,第二天想當演員,第三天又認為當醫生很崇高。此外,自我意識的幼稚性在自我控制上還表現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顧環境的要求,隨意性大。有的孩子常常是剛捶胸跺腳地下了決心,轉身就忘得乾乾淨淨。他們每天都要下同樣的決心,同樣每天都可以找到可以原諒自己沒有做到的理由。幼稚性的基礎是依賴性與缺乏自信。超限性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反映出他們正邁向成熟,為走上社會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作了準備。但是,如果有些特點有了超限的發展,就會出現問題,就像真理過了頭就成了謬誤一樣,過度地關注自己往往給人自我中心、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等不好的印象。中學生自我意識的超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過度敏感。處於青春期的少年由於生理上的發育,體態上的變化,初中生對自己比較敏感。這有利於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構築和諧的人際關係。但是,如果過分敏感,對外部刺激就會由於應接不暇而出現焦慮與緊張。自我意識的過度敏感主要是察覺他人對自己態度的敏感,及對自己生理心理變化的敏感。過度敏感的學生會察覺到別人不注意的細微變化。他人一瞥的目光,一皺的眉頭,一抿的嘴唇,都會引起他許多聯想。例如,有位初二女生,一次在上課時肚子氣脹,排了氣。在她聽到聲音,也聞到臭味的同時,覺得周圍人都在看她,尤其是有好幾位男生。她覺得非常難堪。回家後細想,排氣是因為吃了食物,要不排氣最好不吃飯。從此,她果真不吃飯,直到被送醫院打點滴。後來班主任在了解情況時才發現,其實沒有人知道她曾經在課堂上排氣。其他一些情況,如有的學生因為臉上出現了青春痘,老師在課堂上多問了幾句,或走近熟悉人群時他人的談話戛然而止等等,都會敏感到他人對自己的態度。過度敏感的基礎是過分的自我關注。如果再加上過多的思慮,就容易形成多疑的個性。(2)過度獨立。獨立性的發展本是孩子長大的必然趨勢。從小學高年級起,許多學生不喜歡成年人嘮叨的囑咐;也常有將自己的小秘密鎖進抽屜里不願讓人知道的;不願父母打聽自己接到的來信或電話;外出活動寧可與同齡人一起,不願與父母同行。這正像小鳥翅膀長硬了要展翅飛翔一樣,是長大了的一種心理需要,這對將來走上社會獨立生活十分有益。因為只有在獨立活動中才能深刻地獲取積極的經驗或消極的教訓。然而過度獨立就具有消極性甚至危險性,有的甚至會造成終生遺憾。因為過度獨立表現在拒絕成人的任何積極建議,排斥成人的善意勸告,我行我素等行為上。甚至以逆反心理對待成人,一切都反其道而行之。有的中學生就是因為這樣而成為失足少年的。父母提醒他們:不要吸煙、遠離毒品、不能進遊戲廳……他們卻是「你越不讓做,我偏要試試"。最終欲罷不能,越陷越深,以至於違法犯罪。過度獨立的基礎是過分自信、性格上的執拗及認識上的偏差。進一步發展可能形成對抗及反社會心理。(3)過分自尊。自尊心也稱自愛心,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榮譽,維護自己尊嚴的一種情感體驗。自尊心使一個人在不利的社會環境中,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不阿諛奉承,不容別人歧視侮辱。正常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自強精神相聯繫,相信自己的力量,通過努力可以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一個沒有自尊心的人則會成為不識好歹、難辨榮辱、毫無羞恥心的人,成為表揚無用、批評無效、難以接受外界教育的人,也就成為無法進步的人。過分自尊的中學生很多也是過分敏感的人。在與人交往時,認為他人動作、表情、姿態的細微變化是因自己而出現的,十分警覺,若感到有損於自尊,在情緒上立即有體驗,有的在行為上隨即作出反應。這類中學生,如果性格是外向的,可能暴跳如雷;如果性格內向,則可能躲在一邊偷偷落淚。前者可能做出危害集體、危害他人的行為;後者可能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實際上過分自尊的中學生里有不少是自卑者,他們用過分自尊來掩蓋自卑。由於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又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於是在交往中特別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態度,過分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分自尊的基礎是過於看重自己的名譽和面子。為了保住一時的面子,取悅他人,可能導致說謊,甚至做出不該做的害人害己的事情。(4)過分自責。自責與內疚很相似。但是自責內容的範圍比內疚寬泛,對自己的外貌、智力、由於不滿意而產生自責。內疚則常由於出現不道德的行為,甚至出現不道德的念頭而受到自己良心上的責備。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對自己的責備。正常的自責體驗有助於消除缺點,改正錯誤,提高個人修養,這是可貴的品質,是自我控制的重要基礎。這種自責體驗在一個時期中感到痛苦,隨著對自己出現問題原因的認識,隨著對自己改正錯誤信心的認定,這種痛苦會逐漸減輕甚至消失,回到自尊、自信的狀態。但是,過分自責卻是消極的。一般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有的中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長時間地進行自責,因而在心理上長期受著折磨;第二種情況是即使錯誤缺點很輕,中學生自己卻反映強烈,產生嚴重的自責心理,有的學生由此出現不能自控的自我傷害行為;第三種情況是很多中學生對自己偶然的錯誤缺點誇大為整體的、甚至是品質性的錯誤、缺點,對自己全盤否定,劃入壞人範圍,從而出現自我懲罰的行為;第四種情況是有些學生把本不屬於自己的錯誤缺點歸咎於自己,總認為是自己不好,使自己長時間地陷入自責的痛苦之中,影響學習和生活質量,嚴重時可能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過分自責的基礎是認識偏差與思維方式的不科學、不合理。(5)過分的自我表現。只要社會上有兩個人存在,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向他人表現自己。中學生希望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在他人面前充分顯示自己的優勢與特長,以獲取他人對自己的關注與欽佩,樹立威信,這本是無可非議的。這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在介紹自我、推銷自我時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本身也是自我力量的顯示,是自信的反映。然而在很多中學生身上常常會出現過分自我表現的現象,他們不講場合、不分時間、不辨對象地出現表現自我的行為,或者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某些人或某人在場,就會情不自禁地表現自我,出現不應該出現的行為。其結果,不僅不能提高威信反而成為他人的笑料。如果這個學生又是自責心重的人,在他一旦感到自己行為的失當後,立刻會產生嚴重的自責體驗。過分自我表現的基礎是自我中心與渴望他人對自己的關注。(6)過分的自我掩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喜歡掩飾自己的弱點、劣勢。化妝、美容、挑選適合自己體形的服飾,就是一種自我掩飾。這不僅可以增強自信,也給他人愉悅的美的感官享受。在人際交往中也會表現自我良好的掩飾。例如,看到好朋友把自己心愛的東西弄壞了,雖然心痛極了,但是,看到他已經很難過,自己可能會說不要緊,它本來就是壞的。用自我掩飾來安慰他。在擁擠的環境中或在激烈的活動中難免磕磕碰碰傷害了自己,即使很疼,知道他人是無意的,會自我掩飾說:沒事沒事,沒關係,不疼。這種自我掩飾表現出對他人的寬容,對他人的理解,是一種良好的品質。過分的自我掩飾則是出於擔心別人窺探自己的內心活動,時時事事都想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自己實際的行為動機,生怕別人了解自己不願或尚未暴露的弱點。由於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快速發展,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他們常常會對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體驗加以掩飾。有的學生甚至為了取悅教師和家長,經常編造謊言,在待人接物時行為上常常畏畏縮縮,心理上則處於經常性的焦慮狀態不能自拔。過分自我掩飾的基礎是缺乏自信與過分自尊。 。(7)強烈的無能體驗。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也是各種能力獲得的過程。在一種能力獲得之前,會產生心理不平衡,伴隨「我不會、我不能」的焦慮。經過學習,自己感到了進步:懂了、會了、能了,心理也就平衡了,焦慮也消除了。在新的任務面前,可能又會產生心理不平衡和焦慮,通過問題的解決,又得到了消除。每個人就是這樣獲得進步、獲得發展的。具有強烈的無能體驗的中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出現嚴重焦慮,還沒有認真學習和認真思考,馬上作出結論:我不能。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很普通的問題,只要想一想就能回答。但是,有強烈無能感的中學生想都不想就認為自己根本沒辦法回答。這樣的學生在新任務面前總是畏畏縮縮,不敢言語,思維活動也越來越貧乏,與其他同學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這又導致了他更強烈的無能感,因此形成惡性循環。有些學生無能體驗的產生不是全面的,而是在某一方面的。強烈無能體驗的基礎是自卑,是缺乏自信。案例1: 一名姓錢的初一學生前來諮詢說,我在班上學習很刻苦,經常拿第一,如果有時當不了第一。就感覺會被別人說而感到很難受,我該怎麼辦呢?分析:少年對別人關於自己的評價特別在意,如果有人評價不合事實或者不公正就會引起某種憤怒情緒。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一般落後於對別人的評價,因而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偏高,對別人的評價往往吹毛求疵,為此,要引導學生能合理的評價自我。二、中學生常見學習心理問題(一)、厭學問題1、厭學的表現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度和厭學行為,其主要特徵是對學習厭惡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經常逃學或曠課。厭學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即學生完成一定學習任務的速度和質量降低。有厭學心理的學生,對學習存在認識偏差,他們認為學習成績好壞對自己未來發展和理想實現並無多大關係。並且,他們一般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低下,喪失學習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學習的失敗者,這種消極的自我認識,是學生厭學的內在原因之一。有厭學心理的學生,常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學習活動。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學習活動中,一般不願意做作業,不認真聽講,只是在教師和家長的壓力下勉強學習,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的是恐懼厭惡2、厭學產生的原因(1)、來自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重大歷史時期,在變革的巨浪中各種各樣的思潮同時湧來,由於中學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點,缺乏處世經驗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如:「商海」對青少年強烈吸引,社會勞務市場的不完善,使許多中學生未把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作為今後走上社會求職的必要條件,而認為有錢就有學上,有門路就有好工作,現在一些重點中學,各年級各班中都有分數不夠、花錢進來的學生,這些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有厭學心理,這些都對中學生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2)、家庭環境的影響。一些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視的,家庭中的物質環境、精神氛圍、家長的教育方式,都會通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給子女的學習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目前,許多家庭缺乏有利於孩子學習的精神氛圍,有的家長業餘時間在聊天、看電視、打牌中消磨;還有的家長對學生抱以不切實際的過度期望,把家庭變成「第二學校」,自己承擔「伴讀」「督學」角色,這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常會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而自己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以至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導致成績下降,而成績稍一下降,父母壓力更大,學生更不願意學,成績更差,造成了惡性循環。(3)、來自教學內部的原因。目前相當多的學校,其教育教學指導思想仍未從應試教育的樊籬中走出來。升學指揮棒在中學仍有很強的支配力,由此產生一系列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了學生厭學心理。一是由於教師的教學思想仍被升學指揮棒左右,課堂上滿堂灌,不注重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更無暇去顧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作業搞題海戰,壓得學生無喘氣的機會。凡此種種做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加重了學生的厭學情緒。二是應試教育對教育評價的影響,使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均以考試分數為標準,學校向教師要分數,教師、家長向學生要高分,在這種層層壓力下,一些學校只注重與升學有關的科目,擠占其他科目的時間及學生的雙休日及節假日,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4)、學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個性特點及個性傾向。如意志力薄弱、興趣廣泛而不專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等。都易失去學習興趣。還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常碰到困難,遭遇失敗,甚至是老師的冷嘲熱諷和輕視,家長的打罵,這些常使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於是自暴自棄,產生厭學心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太差,學習方法不當,智力低下等,都可導致在學習中遭遇失敗,產生厭學心理。(二)、學習疲勞問題1.學習疲勞的表現所謂學習疲勞是指長時間連續緊張學習後由於身心過度疲勞所導致的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它包括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前者指肌肉與神經系統的疲勞,後者指的是情緒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反應緩慢等現象。目前,中學生中學習疲勞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表現是:大腦反應遲鈍,頭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維滯緩,情緒沮喪或煩躁,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學習疲勞有暫時性學習疲勞和慢性學習疲勞兩種。暫時性學習疲勞通過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學習疲勞消除需要花較大力氣。1.導致學習疲勞產生的原因造成學習疲勞的原因較多,主要原因如下:(1)、學習負擔過重。這裡既有學校老師的原因,也有家長的原因。有的老師教學方法存在問題,不是按有關部門的要求留家庭作業,而是經常搞「題海戰術」、「學習大運動量」,使孩子疲於應付。而有些家長出於望子成才心切,還自行給孩子層層加碼,完成老師留的作業之外,又加些練習,或者在雙休日給孩子報了一個班又一個班,認為「聽總比不聽好」。就像吃飯一樣,天天吃得太多,還一個勁兒往裡塞,胃能不疲勞嗎?(2)、學習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學習只知道死記硬背,照貓畫虎,沒有認真開動腦筋。學習沒有一定之規,忙忙亂亂。一次學習時間過長,超過腦力限度。經常開夜車,效率不高,磨蹭太長時間,造成睡眠不足,腦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3)、缺乏學習興趣。對某一科甚至某幾科的學習不感興趣,聽課不愛聽,作業不愛做,但是又必須完成作業,只好硬著頭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勞,更造成心理疲勞。學習無愉快可言。(4)、腦營養不足。腦力活動是高級神經活動,必須保證營養,高蛋白、維生素、充足的氧氣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吃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時間太長,呼吸短淺,氧供應不足,也會使大腦疲勞。(三)、考試焦慮問題1、考試焦慮的表現考試焦慮是中學生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性適應障礙,它是在一定的應試情境激發下,受個體認識評價能力、人格傾向與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約,以擔憂為基本特徵,以防禦或逃避為行為方式,通過不同程度的情緒性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其癥狀主要表現為:(1)、情緒激動、慌張、不能自制。有的伴隨手足發冷、心跳加速、肌肉緊張、甚至頭昏。(2)、感知障礙,如視聽困難,感受性降低,甚至把試題要求看錯等。(3)、注意障礙。即注意力集中不起來。(4)、記憶障礙。平時熟悉的東西回憶不出,但一出考場又能想起。(5)、思維遲鈍、混亂,不能正常分析、歸納、判斷、推理,本來能做的題也做不出。2、考試焦慮產生的原因影響個體考試焦慮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1、個體的自身因素對考試焦慮水平的影響(1)遺傳素質。現代遺傳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的特點決定著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酶系統和生物化學變化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又決定著大腦皮層分析與綜合的特點,從而制約著個體心理活動的進行和發展。由於每個受父母遺傳基因的影響而在神經類型的強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對刺激產生的緊張程度有所區別。神經系統比較脆弱的人,對刺激環境極易產生緊張反應,而神經系統較強的人即便對較強的刺激,也許只產生微弱的反應。(2)認知評價能力。考試能否引起中學生的焦慮,以及焦慮的程度如何,與個體的認知評價能力有直接關係。認知評價能力包括個體對刺激情境性質的認識程度,與自身的利害關係及自身對應付刺激情境能力的估價。一個高中生如果把高考看作是決定自己前途、命運的唯一出路,並且對自己應付高考的能力估價過低,其考試焦慮水平必然過高。如果一個高中生將高考只看作一種升學就業的途徑之一,並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其焦慮水平便不會很高。(3)知識準備。一般來說,平時學習刻苦努力,基本功紮實,複習全面,準備充分的學生,自然會信心十足,考場上也會情緒穩定,精神飽滿,自控力強。否則,便可能會信心不足,情緒緊張,坐卧不安,焦慮加劇。2、外部因素對考試焦慮水平的影響影響個體考試焦慮水平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和社會。現在的中學生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水平普遍過高,有位重點中學的高中生說:「我害怕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我怕考不出理想的成績,使他們失望」。還有些家長不僅期望過高,對孩子的要求更高,使孩子因達不到家長的要求而對學習和考試產生厭煩和焦慮情緒。另外,一些學校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幾天一大考,每天一小考,一味地重分數,排名次,使一些中學生終日陷於考試焦慮的苦惱之中。此外,由於社會的競爭壓力,因而擁擠在升高中、上大學的羊腸小道上,這也給學生參加重要的考試帶來了嚴重的精神壓力案例1:王X,女,15歲,某校初中三年級學生.因臨近中考,出現緊張,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差。該生出生於教師家庭,自幼受到父母嚴格的教育,倘若考試偶爾失誤,就要受到嚴厲懲罰.從小學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特別是進入初中以後,綜合成績排名全年級前名,學校,家長對她寄予很大的希望.但近一個多月以來,緊張,不安,心煩意亂,失眠,看書複習效率每況愈下,模擬考試成績一次不如一次,老師和家長由關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最近經常啼哭或發脾氣,並拒絕上學,拒絕參加中考。案例2:某男生,上初中(非重點中學)時,該生的學習成績很好,又是一班之長。在學校的各種競賽中經常獲獎。考入重點高中,他非常興奮和高興,並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他想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取得比初中時更優異的成績。但剛入學的摸底考試,就讓他大失所望。在極度的痛苦之後,他又振作起來,更加勤奮和刻苦,但期中考試的成績仍不理想。於是他開始懷疑自己,考試期間常常認為別人比自己強得多。他懷疑自己並不像原來那樣聰明。考試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神緊張,並伴有嘔吐、噁心、小便頻繁,睡不好覺等癥狀。上述二個案例都屬於考試焦慮,有著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三位當事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一心期望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二是三位當事學生在考試遇到挫折之後,均陷入極度的苦惱之中,並伴有不良軀體反應。一般來說,學習成績較好、心理素質欠缺的學生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對這類焦慮者的輔導主要是為其減壓,幫其卸掉沉重包袱,樹立自信。一方面應幫助其對自己提出合乎實際的奮鬥目標,另一方面應培養和鍛煉他們的意志,訓練其意志行為。三、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一)焦慮症 . 』焦慮症又叫焦慮性神經症,它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患者以焦慮情緒反應為主要癥狀,同時伴有明顯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焦慮症在正常人身上也會發生,這是人們對於可能造成心理衝突或挫折的某種特殊事物或情境進行反應時的各種狀態,同時帶有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危險或災難、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應付的東西。如果對此無法預計其結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決,這時心理的緊張和期待就會促發焦慮反應。過度而經常的焦慮就成了神經性焦慮症。青春期是焦慮症的易發期,其身心變化處在一個轉折點上,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個體對自己在體態、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會產生某種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諸如女孩由於乳房發育而不敢挺胸、月經初潮而緊張不安;男孩子出現性衝動、遺精、手淫後追悔自責等,這些都將對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帶來很大影響。他們往往由於好奇和不理解而導致出現恐懼、緊張、羞澀、孤獨、自卑,同時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眩暈乏力、口乾厭食、心慌氣促、神經過敏、體重下降和焦慮不安等癥狀。患者常因此而輾轉於內科、神經科求診,經反覆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這類病症在精神科通常被診斷為青春期焦慮症。(二)挫折心理中學生常常抱有各種各樣的幻想,為了將其變成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作刻意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不能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時,就容易產生挫折。挫折一般是指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如果挫折產生於較為重大的目標,如學業、工作、愛情等,這種挫折可稱之為失敗;如果挫折的障礙與壓力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使其處於一種不利於身心發展的位置,則稱為身處逆境。挫折、失敗和逆境容易給中學生帶來失望、壓抑、沮喪、憂鬱、苦悶等緊張心理狀態和情緒反應,心理學上稱之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挫折感在中學階段表現較明顯。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常常會因為對人生的思索、學業的擔憂、愛情的煩惱、社交的障礙而體驗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中學生挫折心理產生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類:①主客觀矛盾是中學生挫折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觀方面是指中學生的自我需求,客觀方面則是指滿足其需求的現實條件。主客觀矛盾的表現主要有:中學生物質生活需要與社會、學校、家庭有限物質條件之問的矛盾;學業成功、工作出色的願望與同學、同事競爭的矛盾;自我表現的需要與機遇不平等的矛盾;獨立、自主需要與紀律約束的矛盾;社交需要與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之間的矛盾等;②個性不完善也是中學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中學生雖然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勇於探索,富於創造性,但從社會成熟的角度看,他們個性還不夠完善,如情緒不穩定,認識片面,自尊心與好勝心強,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觀不明晰,缺乏紮實的實踐基礎,耐力不強等。青少年這種不完善的個性成了挫折心理的一張溫床(四)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個體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中學生就是「不受教」、「不聽話",甚至經常與老師、家長「頂牛"、「對著干」。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現。這種心理在青少年成長中的每一階段都可能發生,而且有多種表現。如對正面宣傳作不信任、不認同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感,為其喝彩;對思想政治教育消極抵制、蔑視對抗等。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面:主觀上是中學生正處於「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討厭成人將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與眾不同,他們對任何事物傾向都持批判態度。正是由於他們覺得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故產生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緒。客觀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時機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反常心理,逆反心理儘管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徵。就其後果而言,它會導致中學生出現對人或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異常性格,使其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學習被動、精神不振等。逆反心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四、中學生常見的意志行為問題及表現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缺乏意志現象比較普遍,意誌異常現象也普遍存在,尤其在獨生子女群體中因意志行為問題而影響交往、學業,影響心理健康發展的不乏其人。意誌異常表現形式多樣,如意志缺乏、意志矛盾、意志薄弱,等等。下面僅就中學生中三種常見的意志行為問題,即過分依賴、倔犟固執、意志薄弱作些探討。(一)、中學生的過分依賴問題依賴就是指對別的人或事物的過分依附,不能自立、自主。意志上的依賴實質上就是意志缺乏。這類學生的行為常常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做什麼和為什麼做,在行動過程中,即使是一個很小的決定也難以抉擇,顯得手足無措,缺乏決斷的能力,事事依賴他人,易受人暗示和指使。譬如說,今天穿什麼衣服、穿什麼鞋,星期日是逛商店還是上公園,有了問題是問同學還是問老師,制訂計劃是干這些事還是干那些事等等,都遲遲不能決定,只能依賴他人做決定。本來依賴是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的發展都是逐漸從依附地位轉向自主地位的。出生後的嬰兒對長者、撫養人形成依附關係,他的一切生活都依賴成年人。到兩三歲,他意識到自我,不但依附父母親人,也開始依附家庭以外的人或物,如對幼兒園及其阿姨的依賴。上小學後,隨著交往面的拓寬,與同學關係密切起來,四五年級以後便出現依附關係向自主地位轉化的勢頭。而到初中階段,大多數孩子都有強烈地擺脫依賴父母和教師的傾向,甚至出現過分的一味「逆反」和「叛逆」心理。直到高中階段之後,他們才能比較客觀地分析自己與他人的意見,真正走向自我的獨立自主。因此在中學階段,家長與教師既要幫助孩子由依附向獨立自主平穩過渡,又要正確引導他們分析與接受師長們的正確意見。否則自主能力差,依賴性強,會使孩子缺乏意志力;而一味地任由他們「自主」,則容易形成剛愎自用、冥頑不化的個性。有依賴問題的中學生,總是要求別人注意他,幫助他,稱讚他,而不要求別人把他當作一個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斷成長的孩子。他們表現出過分地依賴父母、兄弟及同伴。因而他們缺乏獨立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做事無目的,在等待中糊裡糊塗過日子,即使想辦什麼事,也是優柔寡斷,舉棋不定,並且易受人暗示,被人牽著鼻子走。中學生產生依賴的原因往往與他們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有關,尤其是與父母的過多管束有關。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對孩子特別嬌慣,孩子的吃、穿、住、行、樂,到該獨立的時候仍然包辦代替,惟恐照顧不周,傷害了孩子。他們不停地為孩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孩子站起來,怕他摔著;孩子跑起來,怕他傷著;孩子吃飯時,怕他噎著。總之,孩子日常生活的大小瑣事都由父母一手包辦。於是孩子習慣於依賴家長。而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對孩子管束過嚴,限制太多,孩子的行動如果超出家長的框框,則被訓斥為「不聽話」,對其嚴加體罰。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受到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雖然長大了,但不成熟,不能獨立。可以這樣說,他生活中沒有自我,也不了解外部的世界,遇事懶于思考,不知道還應該有自己的感情和希望,也缺乏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諾諾,無所創造的平庸之輩,不會是具有現代獨立人格的開拓型人才(二)、中學生的倔犟固執問題倔犟固執就是頑固任性、剛愎自用,不願意聽從別人的意見,也是中學生不良意志品質的表現。人們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哪怕遭受失敗和挫折,也阻擋不住他繼續前進,這是具有堅韌、頑強意志品質的表現。但是如果不顧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明知原來的決定是錯誤的,仍然固執己見,按著自己的性子來,就是固執了。在中學生中固執常常表現為犟脾氣,誰說誰勸也不聽,一定要按自己的 意志辦事。尤其是在初中階段,這種表現很常見。固執任性、倔脾氣的產生也可追溯到幼兒時期受到的影響。一歲以後的幼兒開始形成某些個性特質,固執、任性開始萌芽, 此時若受到溺愛和壞榜樣的影響,再缺乏集體生活的鍛煉,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倔脾氣。而且父母若有倔脾氣,也很容易影響到 幼兒,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或溺愛或壓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固執任性這一不良的意志品質。固執己見也有的是思 維的片面性造成的。固執任性現象在中學生中是常見的。教育者往往會採取兩種不恰當的對待方式:一種是「順著來」,任由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或不聞不問、置之不理;另一種是「鞭子打」,不問青紅皂白,孩子一倔就批評、斥責或打罵。其實,這兩種方法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反而會造成中學生更加「反叛」(三)、中學生的意志薄弱問題意志薄弱嚴格說來算不上是意志障礙,僅僅是一種意志缺陷,但在中學生里極為常見,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進步,所以意志薄弱問題也應引起人們的重視。意志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前進道路上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例如,在家裡,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包辦一切問題,惟恐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惟孩子的命令是從,使孩子一直處在「小皇帝"的位置上。這種教育的後果是使孩子逐漸變得懶惰、軟弱、任性、固執、嬌氣、退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另一種現象則在學校表現得比較突出:班上總有那麼幾位學生,因為成績好或「三好學生」、「學習榜樣",總是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讚揚和笑臉。久而久之他們變成自負、高傲的小霸王,「老虎屁股摸不得」,一點點挫折與壓力都經受不住。總之,這些中學生都是「溫室里的花朵」,無法經風歷雨。第二,在追求自己預定目標時,開始還有一股勁,漸漸地就提不起精神,缺乏應有的恆心和毅力。例如,有的中學生在學期開始時也打算刻苦學習、爭取好成績,也能堅持一兩個星期晨讀晚練,但很快就氣餒了。有的是因為無法忍受學習過程中的枯燥與艱辛,逐漸失去興趣;有的是因為短期的投入沒有見到預期的成效,或受到挫折,又沒有得到家長與教師的引導與鼓勵而放棄努力。這些都是中學生還沒有形成堅強意志的表現。第三,在行動中,易受不符合行動目的的主客觀因素的干擾,改變初衷,使行動半途而廢。例如,有的中學生自主性不強,原本計劃好了一種方案,因為別人實施了另一種方案就否定自己的方案,即使他的方法是正確的;有的中學生本身的堅持性就不好,行動過程中忽左忽右,一會兒想學電腦,、一會兒想學小提琴、一會兒又去上游泳班,但沒有一項能堅持到底的;有的中學生則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無心向學,不務正業,甚至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等等。三、中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及表現(一)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是中學生群體中常見的人際關係障礙,是指個體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強烈恐懼和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從而出現迴避反應的一種人際交往障礙,是恐怖症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形態。中學生渴望友誼,希望廣交朋友,但有些學生一到具體交往或別人主動與自己打交道時,就出現恐懼反應。表現為不敢見人,遇生人面紅耳赤,神經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社交恐怖症往往會發生泛化,嚴重者拒絕與任何人發生社交關係,將自己孤立起來,對日常生活和學習造成極大障礙。社交恐怖症伴有強迫性恐怖情緒,是後天形成的一種條件反應,通常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其中有兩種情況:一是直接經驗。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中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屢遭挫折、失敗,就會形成一種心理上的打擊或威脅,在情緒上產生種種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體驗,久而久之,就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等情緒狀態。這種狀態一旦定型,進而形成固定的心理結構,那麼他在以後遇到新的類似的刺激情境時,便可能舊病發作,產生恐懼感。二是間接經驗,即社會學習。如看到或聽到別人在某種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難堪的譏笑、拒絕,自己就會感到痛苦、羞恥、害怕。甚至通過電影、電視、小說、報刊等途徑也可以學到這種經驗。他們會不自覺地依據間接經驗,來預測自己將在特定的社交場合遭受令人難堪的對待,於是緊張不安,焦慮恐懼。正是這種情緒狀態的泛化導致了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是一種由心理緊張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積極治療,是完全可以治癒的。一般的做法有:①消除自卑,樹立自信。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過於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沒有必要。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過是集體中的一分子,誰也不會專門注意我一個人的。力求擺脫那種過多考慮別人評價的思維方式。②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較內向,故應該加強鍛煉自己的性格。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或集體活動,嘗試主動與同學和陌生人交往,逐漸去掉羞怯和恐懼感。③滿灌療法。即讓人反覆接觸引起恐怖的刺激,使其逐步適應,進而消除恐懼感。④系統脫敏法。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輕微、較弱的刺激,然後逐漸增強刺激的強度,使行為失常的患者消除焦慮和恐怖情緒,最後達到矯正異常行為的目的。例如可以先引導患者與家人接觸、一步一步引導脫敏,並通過獎勵、表揚使其鞏固。此外,中學生要克服社交恐怖症,還必須掌握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能。案例1: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許他來滬寄住祖父母家。該生 見人靦腆,遇生人或校領導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會手足無措,面紅心悸,交談時口 吃,惹同學嗤笑;性格內向,孤獨,同班中無知心好友,嚴重時,心煩意亂,消沉苦悶, 經常失眠,納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學業,回江西弋陽農村父母身邊。分析:這是典型的社會適應障礙。失眠、納呆、心煩意亂、精緒抑鬱、學習效率低下,就是社會環境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難的表現,加之性格內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異,甚至缺陷。一個人能和環境保持和諧的關係,這就是適應。據了解,這學生原在江西,很適應,學習成績冒尖,只是較為內向。到了新的環境,遇到新的人際關係,形成了抑鬱、焦慮,加上言語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時口吃的壞習慣,因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二)孤獨心理有些中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他們性格孤僻,害怕交往,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他們自己不願投入火熱的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將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同時把因離群索居而產生的一種無依無靠、孤單煩悶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人際孤獨則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因交往障礙而帶來的孤獨體驗。中學生孤獨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其一是獨立意識的增強。中學生處於人生髮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他們的實踐範圍逐步擴大,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迅速加強,於是開始積極用自己的內心去體驗世界,覺得自己長大了,不願再盲目地依從父母。他們力圖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和追隨,但現實又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為了走出這種困境,多數人竭力尋找與同伴的交往。在交往中,有的中學生因同伴關係處理不當而產生一些摩擦,因此,乾脆將自己封閉起來,他們害怕增加不安全感,從而轉向自我內心的交流。其二是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少年智力的發展幾近成熟,這有力地促進了其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已基本能正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他們常會產生關於自己的許多獨特的想法和憧憬,既發現自己心靈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靈中的丑。由於中學生自尊心的增強,個人隱私範圍逐漸擴大,往往擔心自己的某些方面會被人恥笑,於是便小心謹慎地在心中構築起一道「城牆」,封鎖自己內心的秘密。獨立意識是一種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識則是一種向內的力量,它們與中學生生理及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從而導致中學生特有的閉鎖心理。,並因此而產生出孤獨感(三)羞怯心理在中學生交往中,我們經常見到:有人輕鬆自在,談吐自 如,應對流暢;有人卻手足無措,面紅耳赤,平時想得好好的,一上講台,語無倫次。這種心理現象叫做羞怯心理。一般來說,羞怯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也必定會有一定的情緒傾向與情感反應。人有七情六 欲,羞怯,人人都可能體驗到,問題是反應的強烈程度不同。一般的羞怯心理所引起的生理反應是短暫的,它不僅無損於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健康心理的表現,一個不懂得羞愧的人,必定是個無責任心的人。但是羞怯心理的反覆產生與體驗,容易引起惡性循環,導致一部分中學生的交往恐懼(四)嫉妒心理嫉妒是個體內心對他人的優越地位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人稱「紅眼病」。它是對別人的優勢以心懷不正為特徵的一種不悅、怨恨、惱怒、自慚形穢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情緒。一方面,由於中學生心理發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也由於社會交往範圍日益擴大,學校和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於是個體之間的差異在相互交往中顯現出來,由此導致的優越感也就成了他們追求的目標。羨慕他人的優勢,激發起一個人奮發圖強的精神,這是積極方面,但同時也可能使人產生嫉妒心理。一般說來,嫉妒心理的發展有程度不等的幾個階段。最初是程度較淺的嫉妒,它往往深藏於人們不易察覺的潛意識中。如自己與某同學相處很好,對於名譽、地位等並不想施以攻擊,不過每念及此,心中總會感到一種淡淡的酸澀味。隨後是程度較深的嫉妒,它由強度較淺的嫉妒發展而來。其標誌是當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隱藏,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顯露出來。如對被嫉妒者作間接或直接的挑剔、造謠、誣陷等。最後是非常強烈的嫉妒,此時嫉妒者已喪失了理智,向對方作直接正面的攻擊,希望置別人於死地而後快。這種嫉妒往往會導致毀容、傷人、殺人等極端行為。它是變態心理的一種表現(五)猜疑心理中學生的猜疑心理,是人際關係中的價值心理障礙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有這種心理的學生,總是以一種懷疑的眼光看人,他們往往神經過於敏感。例如,當聽到有的學生做了好事得到老師的表揚時,他們就會在心裡嘀咕:「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好表現自己。」當看到別人學習成績好時,他們又會嘀咕:,「他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大概有人輔導吧?」當別人對他好時,他又會想:「為什麼他對我這麼好?有沒有別的動機?」當別人批評他某些行為不當時,他又會猜疑:「他大概是與我過不去?」總而言之,他們始終以一種懷疑的眼光看人,對人懷有戒備之心。另外,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喜歡捕風捉影,傳播小道消息,造成班級中人際關係的緊張與不和諧。四、中學生性心理問題(一)、中學生性意識與性行為問題1、性意識困擾的問題個體在進入青春期後,伴隨著性生理的發育成熟,性意識也開始覺醒。中學生的性意識活動通常表現為被異性吸引、渴望了解性的知識、常想到性問題、性幻想及性夢等。「常想到性問題",通常是指在遇到有吸引力的異性時,想到對方或與自身的有關性的意念、裸體表象、性感部位及體驗到自身的性衝動等;或是在讀到與性有關的書刊文章時,產生對異性的臆想、對自身生理性反應的感受、聯想到對自己有吸引力的異性等。 、「性幻想」,通常表現為在某特定因素的誘導下,「自編"、「自導」、「自演」與異性交往內容有關的聯想。性幻想可導致生理上的性興奮、性器官充血,也可偶爾出現性高潮,因此,性幻想是性衝動的發泄形式之一。「性夢",是進入青春期以後在夢中出現與性內容有關的夢境,一般認為與性激素達到一定水平和睡眠中性器官受到內外刺激及潛意識的性本能活動有關。性夢中可以伴有男性遺精、女性陰道分泌物增多等性興奮現象。人的性意識活動是從性啟蒙後開始的,其內容的豐富和活動頻度的增加在青年期達到高峰。對這些性意識活動,許多青少年都能夠給予恰當的應對,對自己的心理行為活動沒有構成不良的影響,這是屬於正常的情況。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因為不能較好地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意識活動,而出現性意識困擾。這些性意識困擾會引起他們不同程度的心理衝突,使他們出現焦慮、煩躁、厭惡及內心不安、恐怖、自責等不良情緒表現。少部分性意識困擾者,還會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憂鬱、不願與他人(尤其是異性)交往等癥狀,從而影響學習和工作,有的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案例:某高中女生自訴學習沒興趣,不願意與人交往,心情煩惱而來尋求幫助。通過積極的支持保證和耐心的詢問,當事人終於說出其真正來詢的原由。原來當事人長期以來被一種她稱之為「肛門痴」的毛病所困擾。當事人經常感到有個東西總是在她的肛門處亂鑽,使她難以靜心學習,也使得她害怕與人交往。為此她非常痛苦。經進一步的詢問,我們發現當事人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初中時期。初二時,當事人所在班裡來了一位男實習老師,該老師長得比較英俊,講課也生動易懂,令當事人很傾慕。慢慢地,當事人開始思戀該老師,不僅上課時目不轉盯地注視老師,下課也總想與該老師交談,甚至睡覺時也在想老師。每當該老師走到她身旁,她就心跳加快,難以平靜地學習。同時,對自己這種思戀老師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當事人又感到很自責,認為自己簡直思想太壞。於是,當事人努力控制自己,盡量不去注視和想念該老師。然而,越想控制自己,其結果卻適得其反,為此當事人很煩惱,上課開始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以後,雖然實習老師已離去,但當事人的內心矛盾衝突仍然存在。到高中時,另一件事情加重了當事人的心理衝突。有一次,當事人和一位女同學在球場邊看男同學打球,那女同學說她很不喜歡看到男生穿短褲,這時,當事人的眼睛就不自主地望向男生的下身。這舉動令當事人很害怕,她覺得自己實在「太壞了",此後,每當看見男生,她就努力不讓自己去看對方。然而,越想控制自己,自己的眼睛卻好像失控一樣,偏要看向男生的下身。當事人非常驚慌,她開始想像自己周圍有一堵牆,使自己無法看到男生。慢慢地,當事人又感到似乎有什麼東西在試圖穿過這堵牆,最後就發展為所謂的「肛門痴」這種「毛病」而無法自拔。從這個案例可見,導致青少年性意識困擾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他們對性心理及性意識活動的錯誤認識。常見的有下列幾個方面:(1)、性無知。指對青春期性意識發展的特點缺乏正確認識。在性發育基本成熟後,,由於性激素的作用和性生理的巨大變化,必然在心理上產生相應的反應,如出現性夢、性幻想、關注異性,或者產生接觸異性的念頭。若將這種正常的心理反應視為異常,自然會心情焦躁、喪失自信、產生自我否定的評價。(2)、性罪惡、性淫穢觀念。這個觀念與我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保守觀念相聯繫。多數青少年自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都未受到系統的性科學教育,學校、家庭、社會未給他們消除陳舊觀念提供必要的客觀條件。所以,有些青少年對出現性的想法,就認為是「下流的",這就不足為奇了。(3)、性壓抑的結果。男女生之間本應通過適當的交往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但產生性意識困擾的青少年大多都是人為地壓抑了自己合理的需求。出於內心的自責、恐懼、不安,而主動迴避異性,更加重了焦慮、緊張、困惑和壓抑。這種性壓抑往往導致產生強迫性觀念和神經衰弱,越想讓自己不去想與「性」有關的內容,結果適得其反,以致心理失調,學習成績下降。2、性衝動與自慰行為的問題性意識的出現,必然會在行為方面反映出來。事實上,許多個體在童年、甚至幼年就已經出現了性行為,只是當時的性行為尚帶有簡單模仿和好奇的性質而已。隨著性生理、性心理的不斷成熟,發生性行為的人數和性行為活動的頻度也隨之增加。這些性行為包括手淫、撫弄性器官、遊戲性性交等,其中以手淫的發生率最高。 .手淫,又稱自慰行為,是指用手或輔助工具刺激性器官以獲得性快感的行為。一般來說,發生手淫的高峰年齡段男生為13~15歲,女生為13~14歲,正值男女青春期。有資料顯示,男青少年中有70%~90%的人曾有過手淫,女青少年中30%~60%有過手淫。可見,就統計學角度來看,手淫是個體性發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能視之為異常行為。但是,如果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手淫過度,影響了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則應給予關注。 』一般來說,過度手淫的原因主要與性生理失調、遭受心理的壓力和挫折、性知識缺乏和外界性刺激的誘惑等因素有關。過度手淫的危害性在於它會影響青少年的精神狀況,尤其是令他們產生強烈的「自我道德譴責」感,使其自卑,進而影響其正常的學習與人際交往,有的甚至產生社交恐懼症。這是因為在一些不正確觀念的影響下,仍有不少青少年認為手淫是一種「見不得人的」、「很壞的」行為。即使有的人在理論上也知道手淫是一種自慰行為,適度手淫並無害處,但在潛意識裡仍認為它是有害的。其實,手淫是性成熟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自限性性行為,它不僅沒有那麼多可怕的惡果,而且還存在一種自然的、生理的調節作用。例如:某男生因害怕見人而來諮詢。當事人走進諮詢室時帶著一副墨鏡,在整個諮詢過程中都不敢將眼鏡取下。原來當事人害怕別人見到他的眼睛,他認為他的眼睛「很邪惡」,有一道可怕的光,會令看見他眼睛的人不由自主地低下頭。因此,無論是上課還是其他活動時間,甚至是睡眠時他都帶著墨鏡。通過耐心的詢問,老師了解到該學生的問題與其過度手淫有關。當事人受一位鄰居的唆使,看了一本黃色小說。當時他感到很刺激,很興奮,並伴有強烈的性幻想和自慰行為。而後者的快感又強化了他對黃色書籍的渴望,最後形成了惡性循環,使自己陷入過度手淫中不能自拔。同時,當事人對自己的這種行為又感到自責自罪,這種內心的矛盾衝突令他痛苦不已。到了高中後,當事人的內心衝突更加突出:越和女生接觸交往,其性慾望和性衝動越強烈,手淫行為也越頻繁,同時自我譴責也越強烈。慢慢地,當事人覺得自己太壞,而且感到別人能通過他的眼睛看到他的內心深處。於是,不敢見人、對人恐懼的癥狀開始出現並越來越嚴重,最後發展到必須戴上墨鏡才感到安心一點。這個個案屬於社交恐懼症,其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無法控制的手淫慾望與自責自罪的極端矛盾衝突所致。3、其他性行為困擾問題青少年的性行為還包括邊緣性性行為和婚前性行為。邊緣性性行為,是指童年或少年期的遊戲性性交、青春期及青年期的接吻、擁抱、撫弄性器官等。這些性行為,如果青少年不能給予較好的控制和應對,也會導致心理的困擾和心靈的傷害。一些資料顯示,有邊緣性性行為的學生中,約1/4的男生和1/2的女生在事發當時就對其心理構成了嚴重困擾,如心理上不安、煩惱、自卑、自責、恐懼等;都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交往等產生了不良影響。而婚前性行為,更是令青少年在心理上出現嚴重不安、自我否定和恐懼焦慮,這種比例在男女學生中可達82.2%。這是因為婚前性行為是社會文明和校規校紀所不容許的,也會受到社會、家庭的指責。而且,一旦發生性行為,當事雙方都會因此而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僅造成當時的心身痛苦(尤其是對女方),還會影響到以後的戀愛或婚姻(二)、中學生異性交往問題渴望與異性同學或朋友交往這是人類性心理發展的必然,它對於個體從兒童時期過渡到成人期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和家庭對青少年的異性交往總是持過度敏感或反對的態度,這使得一些青少年在異性交往方面難以自如應對,他們或是感到有壓力,不敢與異性交往,導致異性交往經驗的缺乏,甚至導致異性交往的害怕或恐懼;有的則因為缺乏異性交往的正確指導,不能把握好異性交往的尺度,而陷入各種異性交往的困擾當中,比如被異性誤會、過早談戀愛、出現性行為等。這些情況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也會導致苦惱與痛苦。案例1:曾有一位高二女生到諮詢室諮詢,她待人熱情大方,個性開朗活潑,喜歡與他人交往,尤其在異性面前顯得格外活躍。這令她有許多朋友,但也常因為異性的誤解而煩惱。她在諮詢中談到,現在又有一個和她關係要好的男同學寫信來追求她,可她對對方並無愛意,但又不想傷對方的心,因此感到很苦惱,不知如何才好。案例2:小A,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她喜歡上了班上一位男生,堅持每天給他打電話,否則就會像掉了魂一樣,對方一直處於不咸不淡的狀態。於是她就告訴好朋友,不料卻被當作笑話在全班傳開了,尷尬的她趁機問那個男生有何看法,哪知他卻只是淡淡一笑說,隨他們說去吧。這讓她摸不著頭腦,愁思良久,以至於影響到學習,最近的一次大考就考得很差。尤其是有部分中學生遇到了「早到的愛」的困擾。所謂「早到的愛」主要是指學生(高初中生),在沒有任何心理與思想準備和接受愛的能力的情況下,便接到來自異性的愛的信息。中學階段是中學生成長,掌握知識的最關鍵的時期,又加上生理的成熟與心理的不成熟發展不同步,所帶來的異性交往及戀愛時所帶來的各種困惑,使他們感到,無事所從,力不從心,不知所措,更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空間,沒有物質基礎,沒有未來的發展保證等等,所以中學生沒有接受和拒絕愛的能力。案例1:一次偶然的機會,小C認識了一班的男同學小D,真是投緣,他們倆在一起感到有無窮的樂趣。可是沒幾天,放暑假了,小C見不著他,一種難以名狀的情升在心頭。我覺得自己愛上他了,整個一個假期,我像丟了魂似的。終於慢慢地熬過了假期,他們又見面了,很快就戀上了,小C為他獻出了自己的初吻。可是自從和他好上後,小C的學習成績就是一團糟了。因為畢竟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他也高考落榜了,小C的心裡很不是滋味,總有一種犯罪感。說自己是一個壞女孩,是自己害了他,真不該。小C說這種痛苦,這種內疚將伴隨她一輩子……案例2:趙x,男,某校初三年級學生。前段時間,自己覺得與同班的一女生相愛了。那時,他們常常形影不離,一起上學,放學一塊回家,好象有說不完的話,一到星期天,他們就千方百計從家裡跑出來,逛公園、看電影、滑旱冰等等。不管幹什麼,只要兩人在一起都覺得特別開心。但不知為什麼,過段時間後,兩人在一起似乎沒什麼話可說了,一塊玩也沒什麼興緻了。因此,趙X問:「我和她是不是真有愛情呢?如今中學生的戀愛現象已成普遍現象。首先,青春期身體一系列變化,心理出現渴望與異性交往的需求,加上流行文化,因趁機充斥了思維想像空間,對許多學生的影響很大。其次,青春期,自我剋制能力,鑒別是非能力相對較弱,又加上父母不合理的教養方式,以及傳統思想的束縛,很難找到自身價值,對家庭、學校失望、失落感增強,進取心下降,加大對異性的目光投入。另外,攀比與虛榮心也是造成早戀的因素。再次,家長不能正確對待異性交往,不經調查懷疑,以單純的,粗暴的行為加以制止,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劇孩子追求異性同學的速度。最後,青少年升學壓力過大,思想空虛,不知所措,同學間的相互慰藉,產生同感,認為「世界上只有你能理解我」,而陷入情網,不能自拔!(三)、中學生性心理障礙問題1、異性恐懼症異性恐懼症在中學生中是比較多見的。異性恐懼症屬於恐怖性神經症的一種,其主要特徵是:異性恐懼症患者一方面在異性面前感到異常的緊張和恐懼,另一方面,他們又有與異性接近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有的是鮮明地存在於意識之中,有的是以內驅形式埋藏於潛意識之中,由此帶來的心理衝突會使患者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有的甚至出現異性關係妄想等心理癥狀。具體來說,異性恐懼症的主要癥狀有:在異性面前表現為赤面恐怖(面紅耳赤)、視線恐怖(目光緊張、竭力迴避目光接觸)和面部表情恐怖(面部肌肉緊張、表情不自然)。患者在異性面前總是神情緊張、心跳過速、目光獃滯,、面頰發燒、口乾舌燥、額頭手心冒汗、語無倫次等。他們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害怕與異性目光接觸,只要目光一接觸就會出現其他各種伴隨癥狀,內心感到緊張和恐懼,而且斷定對方看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自身存在的「毛病」,於是焦慮情緒更加嚴重,恐懼心理愈加強烈。有時,對方的表情也會影響患者的感知、判斷和情緒。例如,別人低頭或走開時,患者會認為對方討厭他而在內心深處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從而形成過敏性關係妄想。異性恐懼症的形成是社會心理因素與個人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異性恐懼症大多初發於青春期,這段時期的學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產生與異性交往的強烈願望,但是,社會文化中的某些傳統觀念為這些自然願望的實現設置了無形的障礙:學校很少引導學生正常的異性交往,對學生異性的接觸往往持排斥或壓制的態度;家長在對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更是閃爍其辭,躲躲閃閃,甚至閉口不談,百般迴避。這些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學生很容易形成對異性的恐懼心理。在個人因素方面,異性恐懼症患者往往性格內向、靦腆、孤僻、行為正派、規範,甚至有些刻板。許多患者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特殊經歷,如在幼年時期偶然目睹父母的性生活,偶然看見過異性的生殖器;有的曾對某位異性產生嚮往和好感,遭到周圍人的嘲笑和非議等。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了青少年學生的異性恐懼症。這種心理的異常有的從中學持續到大學乃至參加工作,對個體的學習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通常需要心理學專家的諮詢輔導才能減輕和消除。2、性變態性變態包括性心理方面的變態和性行為方面的異常。凡不採取一般常人與異性接近或交媾方式,違反當時的社會習俗而獲得性滿足的行為,都稱為性變態。性變態是與變態人格有聯繫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種心理障礙。具有性變態的人往往身心素質發生改變,它們尋求性的對象和滿足性的方法與正常人不同,這是他們人格有缺陷的一面,但他們不一定具有變態人格的一般特徵。青少年中常見的性變態有異裝癖、同性戀、戀物癖等。(1)異裝癖。異裝癖是以穿著異性的衣服而得到性的滿足的心理變態,男性居多。他們通常喜歡把自己從頭到腳都打扮得像女性一樣,包括內衣、長統絲襪、裝飾品、化妝品等,然後對著鏡子自我欣賞,並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許。在穿著異性服裝的同時,他們往往會出現性的興奮,產生陰莖勃起並手淫。研究者發現,異裝癖者的性染色體和性激素分泌並無異常,之所以形成異裝癖,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心理因素。對正常的性生活感到懼怕、憂慮,有罪惡感,著異性服裝能解除其潛意識的這些憂慮和懼怕。②家庭環境的影響。患者在幼年時本身性別受到環境的影響,如父母本來想要個女孩,卻偏偏生了個男孩,或者相反。為了填補心理上的缺陷,便把孩子打扮成異性並給予更多更大的關注和愛撫。③教育引導不當。有些父母總是認為女孩子溫順聽話,講衛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時,總愛把男孩當女孩來對待,還常拿鄰居家的女孩作榜樣進行教育,這樣使孩子在兒童和青少年期缺乏正常的社會交往,養成異性化的氣質。④迷信思想的影響。有些家長,特別是年紀大一些的爺爺奶奶一輩,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為求孩子平安成長,便將孩子打扮成異性形象,取異性名字。異裝癖患者一般在5至14歲之間開始萌發異裝興趣,到了青春期就產生與異性裝束有關的色情幻想。開始時一般在自己房間中穿異裝,通過鏡子自我欣賞。以後逐漸頻繁起來,甚至穿異性裝出現在公眾場合。他們穿著異性服裝大多會體驗到平靜和舒適感,如果不穿或被阻止,則會引起強烈的緊張不安情緒。(2)、戀物癖。戀物癖是通過與異性穿戴或者佩戴過的物品的接觸而引起性興奮和滿足的性心理變態。能夠引起戀物癖患者性興奮的物品有很多,例如有的患者所選擇的物品多是直接接觸異性體表的、具有特殊氣味和摸起來能給予特殊感覺的,如女性的內衣褲、頭巾、絲襪等;有的患者則直接對異性身體的某一部位特別感興趣,如頭髮、陰毛、手、腳或者耳朵等。但就每一個具體的患者而言,能夠引起性興奮的物品僅限幾種。他們往往會花許多時問去收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有時甚至不惜用非法的手段(如偷竊等)去獲得,並對獲得的物品十分珍惜,會仔細珍藏並時常把玩。戀物癖一般起自青少年時期,幾乎全是男性,而且大多數都是異性戀者。不過,他們常對性生活膽怯或者性功能低下,並且很少有攻擊性行為。戀物癖者常因其變態行為而給自己造成許多麻煩與不幸,但卻不能剋制自己的行為,因此常會感到極大的痛苦。關於戀物癖形成原因的理論很多,但均未得到證實,一半認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是一種習得的結果。大部分患者都與環境影響和性經歷有關,最初性興奮出現時與某種物品偶然聯繫在一起,後經過幾次反覆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對某種物品遂產生迷戀。②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比如,在中學階段,男女劃分「界限",使得心理素質差者視異性的某物品為異性象徵物,將性衝動向它發泄。③由性心理發育異常所引起。患者一般都有性心理異常的特點,他們在潛意識中多有對自己生殖器的憂慮,害怕被閹割。從而促使某些人去尋求較安全、較容易獲得的性行為對象,或產生把異性身體的某一部分及飾物當作性器官的潛意識,以緩解內心的不安。④無知與好奇。性知識缺乏、好奇和意識方面的某些問題也是形成戀物癖的原因。思考與討論1、簡述情緒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2、舉例說明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及應對策略。3、結合實際談談如何拓展中學生的人際關係。4、如何對中學生性意識困擾進行心理輔導。5、怎樣培養與激發青少年的學習動機。6、如何判別中學生的意志行為問題?試舉例說明在中學生中存在哪些常見的意志行為問題?7、小學生常見的學習心理問題有哪些?各有何原因?8、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健康的情緒體驗。參考書目:1、李維主編.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魏慶安主編.學校心理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3、劉金花主編.兒童發展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4、林崇德編.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陳琦.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版6、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諮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版7、鄭雪主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版8、鄭雪主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版9、姚本先.兒童心理輔導,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版10、陶敕恆主編.小學生心理輔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推薦閱讀:

《孟子》曾只是儒家輔導書 五代時列入「經書」
蔡昔瓊《四柱入門輔導》第二課
學生輔導點竅之九:先天太極
2010年單證員考試輔導:單證的交付知識-單證員考試-考試大
2016年執業藥師葯事管理與法規輔導16

TAG:學習 | 心理 | 技術 | 學生 | 資源 | 表現 | 心理輔導 | 課程 | 輔導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