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為何主張武力收台:鄭家多次拒絕大陸善意

施琅為何主張武力收台:鄭家多次拒絕大陸善意

2013年10月07日 10:49 來源:福建國防教育網 作者:佚名

分享到:

61人參與 6條評論

核心提示: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撫失敗後,施琅即上《邊患宜靖疏》,次年又寫《盡陳所見疏》,強調「從來順撫逆剿,大關國體」,不能容許鄭經等人頑抗,盤踞台灣,而把五省邊海地方劃為界外,使「賦稅缺減,民困日蹙」;必須速討平台灣,以裁防兵,益廣地方,增加賦稅,俾「民生得寧,邊疆永安」。

施琅 資料圖

本文摘自福建國防教育網 作者:佚名 原題為:《施琅:統一台灣的民族英雄》

施琅(l?ng),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晉江龍湖鎮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清初著名將領。生於天啟元年(1621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他是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軍的重要將領,積极參与海上起兵反清。後因微嫌與鄭成功發生矛盾,終於釀成父、弟被成功誅殺的大戾,施琅再次降清。歷任清軍副將,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清軍渡海東征,一舉攻克澎湖,招降台灣鄭氏集團。他還針對當時清廷內部有人提出「宜遷其人,宜棄其地」的錯誤意見,上疏籲請清廷在台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

收復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奉旨專征台灣,統帥福建舟師迅速攻取澎湖,爾後,利用有利的態勢,主動、積極地招撫台灣鄭氏集團,促使鄭氏集團放棄抵抗而就撫。台島不戰而下。

其時,清廷內部對台灣地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是否留台存在爭議。施琅站在維護國家的一統和安全,鞏固沿海地區的社會秩序和保護中國的海洋權益的高度,上疏力主留台衛台。在分管兵部的東閣大學士(宰相)潘湖叟黃錫袞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內閣大臣潘湖叟黃錫袞的妹夫)的真知灼見打動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終於決定在台灣設府縣管理,屯兵戍守。此後,台灣除了在甲午戰後曾被日本侵佔五十年外,再也沒有離開過祖國的懷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東南海疆寧靖,兩岸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文化得到長足的進步。

鄭經接替鄭成功後,由於內部陳永華(鄭克臧岳父)和馮錫范(鄭克塽岳父)發生內訌。病中的鄭經把政務交由長子鄭克臧處理,克臧聰明能幹,做事井井有條,從來沒有過失,也很受鄭經的寵愛和信任。鄭經病逝後,馮錫范毒死鄭克臧,立11歲的傀儡鄭克塽為延平王,馮錫范專橫,貪贓枉法,大失人心。

1664年施琅建議,乘他率兵攻取金廈新勝,「進攻澎湖,直搗台灣」,使「四海歸一,邊民無患」。

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撫失敗後,施琅即上《邊患宜靖疏》,次年又寫《盡陳所見疏》,強調「從來順撫逆剿,大關國體」,不能容許鄭經等人頑抗,盤踞台灣,而把五省邊海地方劃為界外,使「賦稅缺減,民困日蹙」;必須速討平台灣,以裁防兵,益廣地方,增加賦稅,俾「民生得寧,邊疆永安」。他分析雙方的力量,指出台灣「兵計不滿二萬之從,船兵大小不上二百號」,他們之所以能佔據台灣,實賴汪洋大海為之禁錮。而福建「水師官兵共有一萬有奇,經制陸師及投誠官兵為數不少」,只要從中挑選勁旅二萬,足平台灣。他主張剿撫兼施,從速出兵征台,以免「養癰為患」。施琅這一主張,受到以鰲拜為首的中央保守勢力的攻擊,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借口,把他的建議壓下來。施琅的議諫被束之高閣,甚至裁其水師之職,留京宿衛,長達13年,但他仍然矢志復台報仇,堅韌不拔。在京之日,他注視福建沿海動向,悉心研究風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籌」,以俟清廷起用。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施琅終於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薦下,復任福建水師提督之職,加太子少保銜。他回到廈門後,便「日以繼夜,廢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製造器械,躬親挑選整搠」,歷時數月,使原來「全無頭緒」的水師「船堅兵練,事事全備」。

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軍由銅山出發,很快攻克了鄭氏集團在澎湖的守軍劉國軒部,此後,施琅又一面加緊軍事行動,一面對佔據台灣的鄭氏集團施以招撫。在施琅大軍壓境之下,鄭克塽茫然的說:「人心風鶴,守則有變;士卒瘡痍,戰則難料。還是應當請降,以免今後追悔莫及。」鄭克塽畢竟是聰明的,聽從了劉國軒的勸告。

8月13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台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後,自往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開闢台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自稱克台是為國為民盡職,對成功毫無怨仇。(原祭鄭成功文: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賜姓啟土,世為岩疆,莫可誰何。今琅賴天子威靈,將帥之力,克有茲土,不辭滅國之誅,所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分也。獨琅起卒伍,於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琅與賜姓,剪為仇敵,情猶臣主。蘆中窮士,義所不為。公義私恩,如是則已。「祭畢,施琅哽不成聲,熱淚縱橫。鄭氏官兵和台灣百姓深受感動。讚揚施琅胸襟寬廣,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係,遠非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擬)。以上幾個方面顯現施琅攻打台灣不為私仇,而是為統一國家立下汗馬功勞。

施琅一開始就堅決反對「遷界」。他說:「自古帝王致漢,得一土則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復割棄?」直到1683年他率兵佔領台灣後再「請於朝」,沿海遷民才「悉復其業」。於是被棄的民田「漸次墾闢」,從福建到廣東,沿海「禾麥」,「一望良疇」。人民無限感激施琅,都異口同聲地說:「台灣未平,此皆界外荒區。平後,而荒煙野草復為綠畦黃茂,圮牆垣復為華堂雕桷。微將軍平海,吾等無以安全於永久也。」施琅復台捷報抵京時,正值中秋佳節。康熙看到大明最後一塊抵抗根據地終於淪陷了,喜不自勝,即解所御龍袍馳賜,親制褒章嘉許,封施琅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令其永鎮福建水師,「鎖鑰天南」。康熙三十六(1697年),施琅卒於住所,葬在惠安黃塘虎窟。此時康熙帝御旨追加贈太子少傅,謚襄壯,命官3次諭祭,並於泉州府學前建祠祀之。其是,「兩島八閩皆頃德」,紛紛為之樹碑揚譽。十九都有「靖海侯」坊,陽義輔立康熙制詩句「上將能宣力,南紀盡風流」,同安等地立「績光銅柱」、「澤普南天」、「勛高大樹」、「澤沛甘棠」等碑坊,表彰施琅的豐功偉績。總而言之,作為一代名將,施琅身上有許多閃光的東西,諸如大一統思想,海防和海權思想,不畏艱難險阻的意志和毅力,敢於據理力爭、知無不言的作風,還有他的文韜武略等,這一切都值得理直氣壯地紀念他。

[責任編輯:蔡信] 標籤:鄭氏 水師 台灣 施琅 康熙 分享到:

61人參與 6條評論
列印轉發

相關新聞:

?施琅為何背叛鄭成功投降清朝:家人被冤殺 ?鄭浩:大陸高規格接待連戰 對台當局釋善意 ?孫亞夫:中共十八大報告涉台主張充滿誠意和善意 ?台軍方首度承認:2020年大陸具備武力解放台灣的能力 ?台軍方首度承認:2020年大陸可以武力解放台灣

網友評論

共有61人參與 評論6條

推薦閱讀:

施琅平定台灣真相
施琅史事探微 楊海英
歷史人物 — 施琅
施琅
靖海侯施琅

TAG:拒絕 | 大陸 | 武力 | 施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