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景區講解詞

歡迎各位來到龍門石窟參觀遊覽,很高興為各位講解。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大橋是龍門橋,1960年動工修建,1962年建成通車,全長303米,它是仿河北趙州橋而建,是一座三孔空腹式石拱橋,橋上的「龍門」二字是陳毅元帥題寫的。龍門大橋原是一座公路橋,但為了減少來往車輛對石窟所造成的粉塵、噪音、震動的危害,2003年4月龍門景區實行了封閉運營,也對龍門大橋實行了美化、亮化,使這座原本車水馬龍的公路橋變成了一座遊人如織的觀賞橋。 1995年焦枝鐵路複線洛陽龍門段建成通車,龍門隧道向保護區外遷移700米,從而減少了火車震動對龍門石窟文物的影響。前方就是龍門石窟的北大門,它是仿漢代的雙闕建築,上面「龍門石窟」四個字是郭沫若先生的筆跡。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龍門石窟景區,洛陽龍門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它位於洛陽市新城區六公里處,這裡是兩山夾一水的地形,河以東是香山,河以西的是龍門山,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隋煬帝遷都洛陽之後,因宮城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龍天子自居,所以將伊闕改成為龍門。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前後,約在公元493年,它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龍門石窟有400多年的歷史。其中北魏雕鑿的洞窟佔30%,唐代的洞窟佔60%,其他的朝代佔10%。龍門石窟現存窟龕有2300多個,碑刻題記2800多塊,其中有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這些均為書法精品。佛塔80座,造像10萬餘尊,其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龍門石窟在1961年首批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榮登全國5A景區之例。龍門石窟山青水秀、溫泉增輝,是我國石窟中風景最為秀麗、環境最為優美的。希望各位遊客在參觀遊覽中愛護環境,愛護文物。景區內的垃圾已實行分類回收、分類處理,若遊客需扔廢棄物可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分類扔棄。如電池、塑料袋等屬於不可回收,飲料瓶、紙屑等等屬於可回收。 潛溪寺 潛溪寺是因寺下泉水涌流而得名,是初唐的一個洞窟,洞中主佛像是阿彌陀佛,他面部豐滿,雙肩寬厚,衣紋簡潔、流暢。站在他左邊的是大弟子迦葉,右邊的為小弟子阿難。在弟子兩側的分別是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龍門石窟雕刻較精美的佛像之一,兩位菩薩同主佛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主要對象。 賓陽三洞 賓陽三洞,是北魏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皇家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是北魏的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及母親文昭皇后做功德而建造。開鑿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到了802366個,後來因發生了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為馬蹄形平面,穹 窿頂,窟頂為一朵淺浮雕的蓮花。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他原是古印度國的一位王子,與我國孔子大約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的時候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當時北魏社會崇尚以瘦為美,所以我們看:洞中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期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佛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洞中前壁還雕有兩浮珍貴的浮雕畫,「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這兩幅浮雕禮佛圖反映了北魏宮延的佛事活動。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和北洞與中洞有所不同,它們雖然是在北魏同時開鑿的,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在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具備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是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的,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沒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在,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在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土、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雕造精美的蓮花,蓮花的周圍有一碑刻題記:「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永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大監姚神表是宮中二品女官,內道場運禪師即尼姑智運禪師。洞內主佛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的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他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佛後壁刻有52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洞內南北兩壁造像一萬五千尊,表示只要人人信佛萬人都可以在佛。兩壁下有12位伎樂人,舞伎在這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衣帶飄揚。整個洞窟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萬眾成佛的氣氛。洞口南側一菩薩像,是龍門唐代眾菩薩像精美範例之一,像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呈「S」形的曲線,整個姿 態優美端莊。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立即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讚賞,此後經過他的藝術加工,被在功地運用到表演中。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公元523—525年)。蓮花是佛教向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加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加牟尼的遊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此小千佛就位於洞內南壁的上方,生動細緻,栩栩如生。 奉先寺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的一組雕刻群像。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主佛為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報身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它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額圓而略向前突,表情安祥自在,它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主尊兩側分別是飽經滄桑的大弟子迦葉,溫順可愛的小弟子阿難,以及雍容華貴的二菩薩文殊、普賢、最外側是威武的二天王和兇猛的二力士,他們與主佛盧舍那共同構成了一幅獨具匠心的人物畫卷。奉先寺九軀大像的後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藝術群雕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湛高居於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也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古陽洞 古陽洞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洞內的主佛為釋迦牟尼,面部清瘦,為典型的北魏風格。龍門石窟最為珍貴的「龍門二十品」,古陽洞就佔有19品,「龍門二十品」是從龍門2800塊碑刻題記中精選出的20塊題記,是魏碑體的代表,字體介於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應用「龍門體」指的就是以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可見它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藥方洞 我國的醫學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一座偉大的寶庫。藥方洞開鑿於北魏時期,唐代在窟門壁面上刻有140多種傳統的中醫藥方,所以得名藥方洞。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農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 香山寺 香山寺與東山石窟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與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龍門東山又叫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這1400多年的歷史中它 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修復。其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香山寺的再興竭盡了全力。約在金人南侵後,香山寺已久無僧居而變得荒蕪了。到了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學政湯佑曾,知府張尹、知縣吳微等出資對香山寺進行了第四次修復。並請履公為主持。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曆到中嶽封禪,至洛陽巡遊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自古才華地,當秋罕蹕間。」並在寺院後八百體高台基上建御碑亭。由此可見香山寺在眾多寺廟中的地位。如今,為了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遊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於2003年上半年對香山寺進行了第五次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建設速度之最。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蔣宋別墅 1936年,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此地,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1936年的「豪華別墅」,在三十年後一度成為楊成武將軍的軟禁之所。1968年的3月底,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因受林彪集團迫害,被秘密關押在香山寺。將軍和家人在小樓內度過了失去自由的幾個春秋。直到1971年1月離開,楊成武將軍被羈押於此兩年多,沒有下過一次樓。2007年4月8日牡丹花會期間,龍門石窟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在香山寺舉辦了「絨馬征程------楊成武將軍事迹展」。 白園 位於東山(香山)北端,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眠之地。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至1985年由洛陽市政府投資重建並闢為公園。白園布局合理,體現「墓如其人,園如其人」融地方特色與自然為一體,古樸典雅,曲徑通幽,園內主要景點為青谷區、墓體區、詩廊區等十餘處,白園自建成開放以來,為龍門景區增添了新的景觀。龍門石窟毀壞及保護(了解) 千百年來,由於自然災害和人為盜鑿、毀損等原因,龍門石窟遭受了較嚴重的破壞。據統計,被嚴重破壞的洞窟有96個,佛、菩薩、弟子頭像被盜262尊,毀壞其它各類像1063尊,毀壞浮雕、碑刻40多處。面對這些被破壞得千瘡百孔的石窟雕像,無不令心痛、惋惜、倍感遺憾。 新中國成立後,結束了龍門石窟無序管理、無人保護的歷史。1963年,洛陽市人民委員會發布《關於保護龍門文物的公告》,劃定了龍門文物保護範圍。1966年,洛陽農機學院紅衛兵進駐龍門,與龍門文物保管所職工共同保護龍門石窟,使龍門石窟倖免「十年浩劫」的災難。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實行。1983年,洛陽市政府發布《關於整頓龍門石窟遊覽區秩序的通告》和《關於保護龍門文物的布告》;河南省人民政府進一步明確了龍門石窟的重點保護範圍和一般保護範圍,設置了保護標誌和界樁。1987年,修建了山頂保護圍牆。1999年,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龍門石窟保護條例》。2000年,建起封閉電視監控系統,使整個景區安全保衛工作進入高科技、高效率管理階段。龍門早在七十年代時,成立了保護組,進行氣象、洞窟觀察,開始進行一些搶險加固工程。八十年代,制定了「龍門石窟保護維修規劃」,開始實施歷時五年的綜合治理工程。這項工程至1992年完成,使龍門東、西兩山岩體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改善了洞窟滲漏狀況,遊覽道路通達各主要洞窟。九十年代,石窟保護工作的重點為加強基礎科研工作和保護技術研究,開展氣象觀測、環境污染物監測、洞窟滲漏病害觀測。2000年,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2003年,建立了環境污染監測站系統,形成自動化、系統化、連續性的環境監測體系。2003年4月,龍門石窟中心區實現封閉管理,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

三大石窟的區別:1.莫高窟:敦煌市鳴沙山東麓。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山體為砂礫岩,土質鬆軟,不宜石雕。主要為壁畫和彩塑。現存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2.雲岡石窟:大同武周山南麓,開鑿於北魏公元460年,前後歷時64年。山體為侏羅紀長石英礫岩,石質較粗,易風化。石雕造像現存大小窟龕252個,主要洞窟45個,造像51000多尊。3.龍門石窟:洛陽城南的龍門山和香山上,開鑿於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山體為奧陶紀至寒武紀的石灰岩,石質堅硬細膩,尤其適於精雕細琢。現存大小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
推薦閱讀:

游龍門石窟,賞龍門二十品
洛陽龍門石窟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07
【漢良子】龍門石窟(2)

TAG:景區 | 龍門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