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19頁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6-03 08:56      作者:楚王風流驕萬代 回復日期:2009-06-02 22:19:08      再來頂下君山兄。    赫日中天何時出?    看雖遠必誅時有個問題:漢代邊郡民眾戰力如何?邊郡老被騷擾,單靠駐軍可能不能抵擋敵人。不知邊郡民眾是否被政府編製為類似」府兵「的組織,戰時參戰,邊郡民眾是否民皆習武?  --------------------  又見楚王兄.<赫日中天>被拖拖拉拉瞎折騰,也不曉得何時才出來.  漢代邊防力量還是比較強大的,漢武帝時,邊防軍兵力達五十萬人,東漢雖然軍事略遜西漢,但仍維持一支龐大的邊防軍,在兵力緊張時,也以招募方式擴充軍隊,但戰鬥力難以得到保證.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6-03 09:03    (鐵血時代-58)    齊桓公憚忌楚軍的戰鬥力,同樣,楚成王對來勢洶洶的八國聯軍也心存餘悸,如果楚軍在戰鬥中不能取勝,那麼楚國周圍的這些小國,隨時會背楚降齊。小心謹慎的楚成王決定再次派遣一名特使出使聯軍司令部。  出使陘地聯軍總部的楚國特使是大將屈完,屈完見了齊桓公後,責備聯軍深入楚國境內,對於管仲提出的兩點理由,楚使已經做出答覆,如果聯軍拒絕撤兵,那麼楚國將視其為入侵者,不惜在戰場上決一死戰。  楚國的軍隊也陸續抵達前線,在奇襲的機會喪失後,齊桓公無意與楚國開戰,他便下令全國後撤到召陵。  雖然戰沒有開打,齊桓公仍然想向楚國人顯示一下聯軍的強大軍威,他在召陵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閱兵大典,並邀請屈完一同觀看。屈完應邀參加,並與齊桓公一同登上一輛戰車,檢閱了八國聯軍的雄壯的陣容。    齊桓公在檢閱完部隊後,對屈完說:「列國興兵,並非為我一人,而是因為這些諸侯國與齊國有著傳統友誼,寡人也希望與貴國建立友好關係,你看怎麼樣呢?「  屈完回答說:「與貴國友好共處,這也是我國之所願。」  齊桓公不無得意地指著陣容齊整的八國聯軍,對屈完說:「你瞧瞧,這支偉大的軍隊一旦投入戰鬥,誰人可以敵擋?用來攻城,哪個城池不被攻破啊。」  屈完聽後面無表情,只是冷冷地答道:「您若是以道義為上,哪個諸侯國敢不聽從呢?如若僅憑武力,楚國以方城為城牆,以漢水為護城河,您兵力雖多,在我們這樣的堅固的防禦工事面前,恐怕也沒能有太大作為吧。」  兩方各自吹噓一通之後,便言歸正題,進行和平談判。  齊桓公花費了數年精心準備的討伐楚國的戰爭,就這樣雷聲大雨點小就結束了。其中的原因,是齊桓公對戰勝強楚實在缺乏信心,齊國之所以稱霸,主要是政治意義上的霸權,而非軍事意義上的霸權,齊桓公甚至在對魯國的戰爭中都吃過敗仗(長勺之戰),這次雖然調集了八國聯軍,可是這用來裝點門面、擺擺花架子是可以的,倘若真的仗打起來,這八個國家的部隊能不能團結起來,這可真是個問題,譬如齊國當年救燕伐戎之役,曾要求魯國出兵,魯國便拒絕,而象衛國是亡國後重建,國民尚不足萬人,派出來的軍隊很明顯只是象徵性的,哪有什麼戰鬥力可言。  同樣,楚國也沒有決心與八國聯軍開戰。  雖然楚國自楚武王以來,闢地千里,儼然成為超級大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但是楚國在擴張過程中,所吞併的諸侯國,沒有一個屬於強國,楚國實際上並沒有與強國有過遭遇戰。幾年前的楚國首相子元率兵攻打鄭國時,鄭國都城的城門洞開,子元不敢進城,這就是對鄭國的戰鬥力有戒備心。這種情況使得八國聯兵與楚軍對峙之後,在召陵訂立盟約而去,戰爭陰雲散去。    這次虎頭蛇尾的伐楚之戰,最終在平靜之中結束。  對於齊、楚兩國來說,誰也沒有損失。  齊桓公以中原盟主身份主持這場戰爭,作了一回八國聯軍的總司令,好不威風。擊破蔡國,也算是給楚國一個教訓,繼而深入楚境,楚軍不敢出戰,這也給齊桓公贏得了國際聲譽,捍衛其霸主地位。  對楚國來說,其軍事力量毫髮未損,而且也察覺到齊桓公外厲內茬,召陵盟約並不能阻止楚國的北進戰略,楚國這隻南方巨鱷,還虎視眈眈地盯著北方,耐心地等待著新的機會,隨時準備游向淮河北岸,張開血盆大口,把中原諸侯國撕咬得粉碎。    (下一節《南北對峙》)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6-04 11:49    (鐵血時代-59)    五、南北對峙    公元前656年的伐楚之戰,草草而終,但卻令齊桓公的中原霸主的地位更加不可動搖,齊桓公自己也有些飄飄然了。  齊桓公做了一件很令鄭文公窩火的事情,這件事是這樣的:  八國聯軍準備從楚國撤軍,如果順著原路返回的話,勢必要經過鄭國與陳國,那麼這兩個國家就要為聯軍準備吃的住的,所以陳國大夫轅濤塗就跟鄭國大夫申侯商量說,不如勸齊桓公向東撤軍,既可以向東夷蠻族顯示軍威,又可以減輕鄭國與陳國的經濟負擔。申侯聽了轅濤塗的話後,翹起大拇指說「好主意」。  轅濤塗就跑去向齊桓公提出向東撤軍的建議,齊桓公一聽,好象是這麼回事,就同意了。這時申侯突然跑來告密,對齊桓公說,轅濤塗這個人,只是怕陳國要提供給聯軍糧食、住所,所以假稱向東撤軍可以向東夷示威,其實是自己打小算盤。  齊桓公一聽,一拍腦袋,哎,原來是這麼回事,差點上了轅濤塗的當了。他以「不忠」為罪名,將轅濤塗逮捕,同時重賞申侯,賞他什麼呢?鄭國的虎牢關。  這事情鄭文公能不生氣嗎?  齊桓公居然把鄭國的土地拿來封賞給鄭國的大夫,鄭文公作為一國之君,豈不是覺得很沒面子?在他看來,齊桓公是故意給他顏色看的。這也難怪,在齊桓公稱霸以來,在中原諸國之中,惟一敢挑戰他的霸權的,就是鄭國的鄭厲公,現在鄭厲公死了,齊桓公就不把鄭國放在眼中了。    齊桓公不僅干涉鄭國的內政,連周王室的內政也要干涉。  此時的周惠王已經年老了,他的長子叫姬鄭,按理說長子應當繼承王位的,但是王后卻寵愛小兒子姬帶(王子帶),周惠王經不起女人的枕邊風,心生更換太子的念頭。但是周惠王要更換太子一事並非容易,以「尊王」為口號的齊桓公迅速召集各諸侯國,以商討解決周王室內部問題。齊、魯、宋、衛、陳、鄭、許、曹八國君主在首止碰頭,並會見太子姬鄭,初步達成擁護姬鄭為王太子的決定。  公元前655年秋季,八個諸侯國君主再次會晤,準備訂立盟約,共同支持現任太子姬鄭,干涉周王室的內政。  齊桓公並沒有將周天子的權威放在眼裡,這使周惠王氣急敗壞,在這種情況下,周惠王也耍陰謀手段,積極拉攏鄭文公。在中原諸侯中,鄭國與齊國的關係比較微妙,鄭文公的父親鄭厲公雄心勃勃想挑戰齊桓公的霸主之位,只是由於突然病逝,沒來得及一展拳腳,鄭文公在才華、魄力均遠不及其父,特別是楚國的幾次進攻,令鄭國陷於非常被動的局面,不得不屈服於齊國之下。  周惠王當年是在鄭厲公的支持下才成功復辟,他對鄭國的信任程度要遠遠超過齊國,所以派宰孔秘密會晤鄭文公,並轉告說:「我支持你聯合楚國,並讓晉國支持你,這樣鄭國就可以安定了。」楚、晉兩國並不受到齊國的制約,周惠王情知中原諸侯多聽命於齊桓公,所以扛出楚、晉兩國來給鄭文公打氣。  鄭文公在得到周王室的支持後,他決定要退出中原聯盟。在八國會議即將簽訂支持太子姬鄭的盟約之前,鄭文公中途退出會議,此舉宣布鄭國拒絕承認齊國的盟主地位,意味鄭國與齊國的決裂。  鄭國轉而與南方的楚國聯合。    鄭文公立場的改變,令楚成王喜出望外。  前一年八國聯軍發動的伐楚之役顆料無收,楚成王敏銳地發現齊國無意與楚國發生正面軍事衝突,而且中原聯盟並非鐵板一塊,鄭文公背齊聯楚,暴露出中原諸侯聯合抗楚防禦戰線已經出現了破綻。  楚成王決定再度實施北進計劃。  鄭國投向以楚國為首的南方陣營後,楚國令尹斗谷於菟率軍隊北上,進攻淮河流域的弦國。弦國與黃國、江國、柏國、道國等國相鄰,在此之前,江國與黃國曾經成為楚國的嘍啰,但是被齊國成功策反,這些小諸侯國構成楚國北進中原的第一道屏障,楚成王先拿弦國開刀。  弦國與黃、江、柏、道四國組成軍事攻守同盟,這個同盟的背後還有強大的齊國的支持,所以弦國拒絕歸附楚國,從這點看,弦國頗有骨氣,可惜的是弦國國君也是個庸才,既不投降,也不修武備,只是將國家的命運寄托在同盟國身上。斗谷於菟的楚軍對弦國發起突襲,弦國守軍潰不成軍,弦國的國君落荒而逃,投奔黃國去了,這個淮河南岸的小諸侯被楚國所吞併。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6-05 11:14    (鐵血時代-60)    對於鄭文公的背信棄義,齊桓公十分惱怒,他召集齊、宋、陳、衛、曹共計五國的軍隊,進攻鄭國,並且包圍了新密城。  楚成王一直視鄭國為稱霸中原的一塊跳板,鄭國主動投懷入抱,他豈可視鄭國之生死於不顧呢?可是齊桓公也不是省油的燈,楚成王並不想與齊國發生正面衝突,沒有必勝的把握,既要解救鄭國,又不避免與齊軍交鋒,怎麼辦呢?  「攻敵所必救」,楚成王想來想去,既然齊桓公自命為中原盟主,那麼就中原諸侯的防務就負有責任,只要楚國進攻其中一個中原諸侯國,齊國必然要從鄭國回師以救援。楚成王拿定主意,他揮師北上,進攻許國。  許國只是一個小國,哪裡是楚國的對手,許僖公十萬火急,向齊桓公求援。齊桓公正在鄭國前線圍攻新密城,見到許國的告急文書後,不得不放棄對鄭國的進攻,下令聯軍向東進發,以解許國之圍。  聯軍抵達許國後,楚成王見調動齊桓公軍隊的目的已經達到,鄭國的軍事險情已經排除,無意與中原聯軍糾纏,便引軍撤去。    看來齊桓公雖然稱霸中原,但仍然無法阻止倔強的楚國人繼續向中原的滲透。  齊桓公雖然解了許國之圍,但許僖公並沒有感恩戴德,相反,在蔡穆侯的慫恿下,他反而投奔楚國陣營去了。蔡穆侯在兩年前八國聯軍南征時,被齊桓公所俘虜,後來在列國的勸說之下,齊桓公釋放了他。  蔡穆侯看來是死心踏地要追隨楚國,在他看來,楚國比齊國要更加強大。這些在夾縫中生存的小諸侯國,其實蠻可憐的,不投靠齊國,就得投靠楚國,要是兩邊都不投靠,那很快就會遭遇滅頂之災。許僖公思前想後,覺得楚國人的威脅更大,他聽從蔡穆侯的話,決定要投靠楚國。  為了爭取楚成王的同情,許僖公自己反綁雙手,嘴裡銜著玉璧,官員們穿著孝服,扛著一口棺材,跑去見楚成王。  楚成王沒見過這種架式,這個「南蠻之王」顯然對複雜的中原禮節缺乏了解,他找來了學識淵博的逢伯,詢問此事該怎麼辦。逢伯說:「這是有一個典故的,當年周武王滅商後,紂王的哥哥微子就是這樣做。周武王親自為他鬆綁,接受他的玉璧,燒掉他的棺材,恢復他原來的地位。」  楚成王一聽,心裡佩服了,這中原不愧是文明高的地方,道道這麼多,於是他效法周武王的模樣,給許僖公鬆綁了,燒了棺材,接受他的歸順。    鄭國與許國先後投靠南方的楚國,此時齊、楚爭霸的格局已經形成,而且兩大強國爭霸的方式是通過爭奪諸侯國的控制權來贏得,齊桓公與楚成王就好象是棋盤裡的將帥一樣,並不面對面決一高低,而小諸侯國則是兩大霸主手上的棋子。  楚成王佔有先手,但齊桓公很快反擊了。  公元前653年(齊桓公33年,楚成王19年),齊國軍隊兵臨鄭國的都城之下。鄭文公實在夠倒霉的,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國家命運波瀾起伏,楚國人視其為北進中原之跳板,而齊國人則當它為阻擋楚國人的緩衝區。  鄭國大夫孔叔對鄭文公說:「俗話說:心志不堅強,何必怕屈辱呢?現在齊國人來進攻,如果既不能堅強,又不能軟弱,那麼國家就會滅亡了。所以老臣懇請您向齊國屈服,以拯救國家。」  鄭文公沒有更好的選擇,他惦量了一下,畢竟齊國在地緣上更接近鄭國,況且周圍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中原諸侯,這些國家都惟齊國馬首是瞻,好漢不吃眼前虧,他心一橫,厚著臉皮向又投奔齊國陣營了。  齊桓公在與楚成王的較量中,又扳回一分。    (下節《九合諸侯》)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6-06 10:36    (鐵血時代-61)    六、九合諸侯    齊桓公的霸業不僅僅是在軍事上,更多表現在政治上,即建立一種新的國際政治關係,史稱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九合諸侯意指九次召集諸侯國會議,而根據錢穆的《國史大綱》統計,齊桓公主持召開諸侯國會議多達十五次,這十五次國際會議中,參與最積極的是宋國,每次都參加了(怪不得齊桓公之後,宋襄公也想過過霸主的癮);魯國、鄭國、陳國三國各參與十次會議;衛國參加九次會議;曹國和許國各參加七次會議。當時齊國主持的國際大會,會盟各國主要是黃流下游東部及黃河中游南岸的中原各國。  在齊桓霸業之前,周王國陷入一種極端的混亂之中,這種無序狀態的第一個表徵是以周王為天下共主的中央政府暗弱無力,舊的國家、諸侯國的等級秩序被打破,或者用傳統的話說就是「禮樂崩壞」。第二個特點是諸侯國的內亂不斷,弒君政變有越演越烈的傾向,禍變迭起,此起彼伏。第三個特點是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不斷,大國吃小國,強國並弱國。第四個特點是戎人、狄人頻頻向華夏諸族發動大規模的侵犯,當時中原諸夏最感威脅的,莫過於南方崛起的楚國,楚的不斷擴張與北進,地盤已經延伸到中原地界,成為中原諸夏最可怕的對手。  管仲認為目前這種國際的混沌狀態必需要重建,要解決以上問題,得要建立新型國際關係,華夏諸國必須要聯合起來,組建政治同盟,使國際秩序正常化。這是管仲非常偉大的思想,在管仲的主持下,齊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上做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創舉。  齊國第一次召集諸侯國會議是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五年)的北杏會議,這次會議參加的國家有齊國、宋國、陳國、蔡國、邾國五個國家,這也是春秋時代首次的由諸侯國召集的會議。當時遂國也接到齊國發出的邀請書,但遂國拒絕到會,結果遭到齊國毀滅性的報復。所以北杏會議是齊國在國際舞台上充當主角的開始。  不過史書一般都把齊國稱霸的時間定在公元前679年(齊桓公七年),這年齊桓公主持了鄄城會議,參加的國家還有宋國、陳國、衛國、鄭國。之所以把這次的鄄城會議作為齊桓公霸業的開始,很可能是因為這次國際會議得到周王室的認可,因為在上一年(公元前680年),齊、宋、衛、鄭四國已經召開過第一次鄄城會議,當時與會的還有一個特殊的人物:周王室的代表單伯,這意味著齊桓公召集諸侯國會議得到周王室的認同。    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尊王並非是無條件地遵從周王室的政令,這從齊桓公幹涉周王室的太子問題可見一斑。  由於齊國等諸侯國的聯合干涉,使周惠王企圖改立太子的計劃破產。公元前653年的年底,周惠王在當了二十四年的天子之後,終於一命嗚呼。  王權更替時期,一直是個多事之秋。太子姬鄭一直擔心自己的天子寶座被弟弟姬帶所取代,所以他秘不發喪,封鎖周惠王的死訊,然後急急忙忙地派人前往齊國,向齊桓公求援。對齊桓公來說,這正是他大出風頭的時候,他當即聲明,堅決擁護姬鄭繼隨王位,並且馬上召集宋、魯、衛、許、曹等國的君主,在洮地開會,共同支持姬鄭就任周天子。  順利登上王位的姬鄭對齊桓公心懷感激,他後來被稱為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的夏季,齊國與各諸侯國在葵丘召集第一次葵丘會議,周襄王派宰孔前來參加,並送來了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時所用的祭肉,作為對齊桓公的賞賜。  賜祭肉這是一個王恩浩蕩的體現,不過現在周王當然只是象徵性的國家領袖。齊桓公還要按照規矩來,他準備下階跪拜,接受祭肉。宰孔趕緊說道:「天子有令:伯舅的年齡大了,且功勛卓著,爵加一等,不必下階跪拜。」  為什麼周襄王管齊桓公叫「伯舅」呢?原來周禮中,周天子對於異姓諸侯的年長者,叫伯舅,如果是同姓諸侯,則叫伯父或叔父。  頗能作秀的齊桓公正色說道:「天威近在咫尺,小白我豈敢貪天子之命而不下拜呢?」說罷他走下台階下拜,登堂接受祭肉。  齊桓公「尊王」的表態有僅令周襄王心裡的石頭落地,也為他本人撈了不少政治上的聲譽。現在他雄心勃勃,打算制訂一個協調諸侯國之間矛盾、解決國際糾紛的一攬子方案,這個方案最終在秋季的第二次葵丘諸侯會議上亮相了。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1363/19.html【附圖】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著名君王錄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二十)鄭與齊的中興
峨眉派始於春秋戰國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5頁
第七期 春秋戰國史(六)

TAG:時代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