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釋八識五智
八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之謂也。五智者,法界體現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謂也。先略釋八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能觸。即我們感知物質世界的五種感官,亦具體做事造業之五種工具。是略為前五識之功能。第六意識,為我們的精神、心理世界,我們行為的支配者。前五識將其所感知到的一切匯總於意識,意識由是而了解此生存空間之一切,由是而支配前五識作出合乎此生存空間之合理行為,以生存於其中。是略為第六意識之功能。第七未那識,譯為「傳送識」。謂其將前五識匯總於意識之一切覺受種子,與乎意識之一切念頭種子,皆原封不動的傳送至第八阿賴耶識;復以意識所認為的,合乎此生存空間的善惡美醜之標準為標準,從第八阿賴耶識調動、傳送意識所須之種子至意識,以資生存、生活之所用。因其以符合此生存空間之意識之標準為標準,故執著意識為「我」,故未那識又稱「我執」。是略為第七識之功能。第八阿賴耶識,譯為「種子海」,為含藏識。謂未那識傳送所至的一切善、惡、非善非惡之種子,與乎無始劫來所有輪迴時每一生的善、惡非善非惡之一切種子,與乎真如佛性種子,皆含藏於此識之內。此即無始以來輪迴之體;一切知識、業力、智能之源;人生「命運」之現象之真正排序者。謂第八識中之善業、惡業種子的比例之自然排序,惡業多,則生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善業多,則生人、阿修羅、天人之「三善道」中;得生人道中者,善業彰顯,則命運多好;惡業彰顯,則命運多不好。此善、惡之業加「非善非惡」之「無記業」(謂不起善、惡之念時所造之業),滿滿一海藏之種子,遮覆了「真如佛性」,故為凡夫。是略為第八識之功能。生命本以阿賴耶識中之不生不滅的佛性為根本。只因阿賴耶識中之善、惡、無記諸業力之遮覆,佛性不能光顯,而輪迴於三界。又因生存之須要,末那識必須以符合生存空間之所須的意識之所需為標準,執著的管理阿賴耶識之種子海「倉庫」,以免阿賴耶識中之諸業力種子無序的湧入意識中,干擾我們的生活(若干擾成功,即為「精神病」癥狀——「不正常」之故)。而前五識必須服從意識之調遣,觀察、感知事物,執行、工作事業。故因生存之需要,第六識已然我們生命之宰府。是以修行者,以「聞思修」為大綱,聽聞佛法,思惟其意。復」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收攝前五識,凈化第六識,謂之「都攝六根,凈念相續」。將意識之」世俗知見」,漸漸凈化、轉化為「佛之知見」。因末那識以意識為標準,故意識轉處,末那識方能漸漸轉化。謂所聞所思所修皆為佛法,故飽含「聖言量」之佛法種子,與蘊含「三昧力」 之真言聖號,源源不斷的流入阿賴耶識中,使阿賴耶識中之佛法種子之量增上,而漸成阿賴耶識中之主流種子。此時,意識之「標準」,與阿賴耶識之主流種子同一,而中間之末那識的傳送工作自然和順,故「我執」自能漸漸轉卻。此即《六祖壇經》「六七因上轉」之法門。六、七識轉化後,前五識自不會妄為,所為者皆利生之事業,而漸漸轉化;阿賴耶識中之佛法種子漸增,佛性方有光顯之可能。佛性光顯(開悟,開啟法身)而後,所有善、惡與非善非惡之種子,即成法身之妙用,而漸漸轉化;佛性光顯後,成為獨立之第九安摩羅識(譯「白凈識」,即法身)。此即《六祖壇經》「五八果上圓」之意。至此,所謂「轉識成智」圓滿:謂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一切利生事業賴其所作故,密教中以北方不空成就佛為代表;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法界一切因緣賴其觀察故,密教中以西方阿彌陀佛為代表;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平等流通一切種子寶藏故,密教中以南方寶生佛為代表;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一切法爾種子之含藏如圓鏡映萬象故,密教中以東方阿閦佛為代表;佛性獨立為第九安摩羅識,圓成「法界體現智」,法身與法界一體故,密教以中央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為代表。是為轉識成智。《六祖壇經》所謂「但轉其名,不轉其體」者,謂佛性還是與法界一體之法身,阿賴耶還是圓映一切種子之海藏,末那還是傳送種子之中樞,意還是觀辨諸法之宰府,眼耳鼻舌身還是作成事業之能臣。只轉前皆迷而執之,轉後皆悟而明之之耳。又禪宗與密教有直以「五八果上圓」頓入者,是為「果乘」(「六七因上轉」漸入者,為「因乘」)。果乘之法,見地甚是高妙而直徹。然此為六祖所謂」上上根人」之事,故於此不論。
推薦閱讀: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2)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
※何謂八識
※中觀與八識
TAG:八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