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教理教義
龍鳳人物圖(戰國帛畫)
道教的教理教義源自於《老子五千文》(《道德經》),這是道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經典。《道德經》所述,歸結起來就是闡述「道」和「德」的精義。
「道」是指宇宙的本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特性。道教依據老子《道德經》,闡述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觀點、認識和主張,因此《道德經》為道教之教理根源;《道藏》是道教經典之總集,其中收集有歷史上許多人詮釋《道德經》和學修道德之體悟的多種著作,匯聚有眾多依據老子道德思想演繹而成的經戒、科儀、符圖、醫藥、養生等文獻內容,是社會信道人士和道教徒修持讀經、規範行為之圭臬,道教之教義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闡述。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產生宇宙,產生萬物。「道」與自然的屬性相一致,是統一的,所以道教將「道」作為最根本的信仰。
在道教中,雖然「德」是「道」的一個方面,但「道」與「德」並提,同為道教的教理教義之原則。在社會生活中,「德」是由人的實際行為積累而成。對「道」而言,「德」是基礎;要獲真道,必先積德。「道」與自然、神明並列,人「非積善陰德,不足以神明」。
道教的教義提倡養生,重視長壽延年方式方法的研究,提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甚至相信人只要自己不懈努力,就可以長生。東漢時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人稱「萬古丹經王」,這是道教第一部講丹道的經典;東晉時代魏華存傳出《黃庭經》,將道教的養生與信仰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證明「道」無所不在;宋代張伯端著《悟真篇》,尤重內丹,對道教養生有劃時代意義。這都是在老子《道德經》中關於養生的理論基礎上闡述發揮出來的。道教豐富多彩的養生方術內容,在服務當代社會現實中仍然具有客觀的價值和寬闊的實踐空間。
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道教的重要教義精神。慈:既是人類相互間的仁愛關懷,更有人類對自然萬物的慈心善意,即如父母慈愛子女般地關心愛護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維護宇宙、自然、社會的祥和安寧;儉:公私分明、清心寡欲,去奢侈、滅貪念,淡泊明志、清白做人;不敢為天下先:意在做事要禮讓,做人要謙遜,遇險要冷靜,韜光養晦,不逞強稱霸,這一教義對內有益和諧社會,對外亦主張國際社會的祥和安寧,反對不義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在面對當代社會公共生活的過程中,其積極的教義思想和人文精神內涵,必將裨益於建設和諧社會和公共倫理道德的疏理完善。
(編輯:webmaster)推薦閱讀: